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28|回复: 71

《故人集,堆雪吟》(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1 0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就一定有收获;如你有收获,相信你一定会留下足迹。

开一个集子,怀念一位故友,在我的评论里读者都能找到作者的原创,希望此帖能给热爱散文的朋友送来一片清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落霞与孤骛齐飞》 (作者:千堆雪)


             ------读花间留晚照散文有感

夕阳衔着远山,给大地涂抹最灿烂的光芒,这是每天太阳留给大地最精彩的瞬间;山坡上到处弥漫着各种鲜花淡淡的花香,每一片花瓣,都沉浸在晚霞的沐浴中???把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瞬间定格,她就是“花间留晚照”。

席慕蓉说:“友谊与花香一样,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持久”。与晚照结识,正是她散发着淡淡花香的文字,引领我走进她充满哲语、理性与真挚的散文世界。

最初接触晚照的散文,不知为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画家兼作家席慕蓉。“周遭无限沉寂,每一朵鲜花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她注视,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是无限苍茫。山峦静默无语,在逐渐加深的暮色中,仿佛已忘记花开时这山间曾有过怎样的激情。繁华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这就是席慕蓉静谧而充满哲语的文字。而最初读晚照的《拣尽寒枝不肯栖》,有这样一段:“月儿残缺,树影稀疏。寒冷的,是沙洲还是梧桐?寂寞的,是幽人抑或孤鸿?独立树下,谁解他心头滋味?爱恨无人知,只有一个人飘零如孤鸿,身无所附,心无所依”。一个从桐花的飘落中,感慨生命的离散与凋零;另一个是从梧桐寒枝里,解读苏轼也有寂寞、细腻的别样情怀。她们是何等的相似?!

读晚照的散文,总有一股神奇的牵引力使你欲罢不能。凝练、流畅抑或优美的文字,不是吸引我的主要动力。我深知一个新闻编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已远远不是普通作者所能企及的。而用简洁、凝练的寥寥数笔,就能给你呈现出一幅幅具有空间感的画面,这是出于对事物熟悉与驾驭文字的技巧,在阅读的空间上给读者一种光滑感,语言简洁而干净,总有充满意趣的美感体验。“苏轼更多的时候是旷达的。在冷雨中,以竹杖芒鞋为马,徐行吟诗,全然不在意料峭春风,却在山头的斜照发现无数惊喜”。你能不为这样精练、流畅、简洁的文字驻足?!

晚照用自己冷静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非常普通事物的画面,然后透过一个个断层,用自己细腻的心灵感悟,把自然现象提升到诗意的高度,让我们不得不联系自身加以无限的联想,以调动读者内心的本能触动。这种从普通与表象的事物中提炼感悟,并通过沉稳的叙述姿态,引领我们一同与之思考,这才是散文创作的真正精髓。“即使我们不是生活在一成不变中,回忆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处身于事件的涡流中,我们难免会迷乱、困惑,而走过岁月之后,再回过头去凝眸,我们会奇怪地发现,过去的幸运与不幸都很平淡,而自己已变成了智者和哲人。”这就是她的《精神的解析》。

散文的布局与素材,有时能超越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吸引读者,我深信晚照十分熟悉这样的技巧。《凝望》一文中,作者这样开篇:“一个人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有些奇思怪想。比如这个初秋的早晨,刚刚在梦境中走出来,竟然想到这样的句子: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喜爱的两个女子,乐天先生这10个字已经将她们的绝佳之处毕现,且喜爱之情尽在其中了”。紧接着作者笔峰急转,导引出自己一位朋友超越世俗的“凝望”,其间多次穿插白居易“追红逐绿怜香惜玉的一面”来应证“凝望”的纯洁与高尚。“世界不会因为奇思怪想而失措,就像我,不会因为被人注视而中断自己的凝望。有些花儿,纵然再美,也在我的视线之外,它们永远不会开在我的阡陌,装点我的原野”。读到这儿,你会不会被作者的真实与理性折服呢?记得席慕蓉在《生命的滋味里》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原来,爱一个人,并不仅只是强烈的感情与瞬间的冲动,它还是:一项决心,一项判断,一项允诺???若是在这样的时刻里,还不肯、还不敢说出久藏心底的秘密,若是在享有的时候,还担忧他的无常,若是在被爱的时候,还时时算计着什么时候会不再爱与被爱;那么,我那是在享受我的生命哦?我不过是在不断浪费与摧折它而已???那天晚上,我当然还是离开,我当然还是要把海浪、沙岸,还有月光都抛在身后。可是,我心里却还是感激着,所以才禁不住想向这个世界呼唤起来~~!”这两者之间的主旨是不是具有惊人的相似呢?

晚照的很多散文,都是从普通与平凡的事物中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并给读者对人生、对情感、对社会本原的整体把握,从而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解读、释义过程,由此,形成她独到的悟性与张力。很多人评论她的散文细腻、婉约,流淌的文字中透射出柔美婉约的风格;也有人说她的文章善于营造唯美的意境与忧伤的情绪,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表象。如果你多读一些,你会发现她的散文,总在不经意中显露出闪光的思想火花,尤其是她许多的感悟,能激发你的震撼与共鸣。她对事物本质与本原的挖掘,往往给文章立意与主旨赋予了相当的深度。“从前这桥是使用着的,车马人流,络绎不绝;现在这桥是供奉着的,有围墙,有花草,有展室、巨型脸谱一类的衍生物,还有众多为它服务的人。赵州桥生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被人亲近而难狎昵,让人神往又非膜拜。平凡的同样也是长久的。   赵州桥依然完美,完美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缺憾。1400年的风雨总该留下些痕迹。残损,是历史的陈述,它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一种完满? ”这就是她的《长桥望断》,这就是花间留晚照的散文~~!



我时常感叹汉语语言的无穷魅力。在文学的浩瀚海洋里中,散文是最具普遍性与表现力的。抒情、歌咏、象征、隐喻、想象、感悟等等,一花一世界,一文一洞天。我们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毕业,乃至鬓发斑白的暮年,所有从事文字工作的,无不为之终生笔耕。然而,能真正让无数读者倾倒,并能打动更多读者心灵的文字,毕竟是少数。而时常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我酷爱文学,然自感在这个浩瀚的海洋中,才刚刚学会游泳,我无法自如地在散文的风浪中搏击,惟有隔岸欣赏飞帆,且时常用挑剔的目光审视着眼前的文字,能让自己心动的文章,总不免带着思索,反复吟诵。

晚照的散文,是我在漫天雪论坛,乃至网络中欣赏的为数不多的一个,也经常打印下来推荐给周围许多喜爱文学的朋友们阅读与欣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不太喜欢张扬的女性,她的散文中读不到某些女性无病呻吟的感慨与忧伤,她的文字中没有矫情与虚伪。为人的亲和力与文字的亲和力是相通的,我猜想:职业的惯性,培养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对文字的挚爱与尊重,也锻炼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与挚爱;而广泛地涉猎与不懈的追求,奠定了她深厚的文学底蕴与知识积淀。因此,晚照笔下流淌的文字,充满着质朴与真诚,闪烁着智慧与理性的火花,带给你无限的美感体验与启迪。

我极少写散文评论,也自感对散文还是门外汉。曾迷恋过朱自清、沈从文、余秋雨、席慕蓉的散文,现在多了一个崇拜的对象,并且坚信不久的将来,晚照在散文的天空里必将有一番作为。

如上,对晚照、对散文的一点肤浅的个人理解与感悟,是在出差期间阅读了她几十篇散文后的一点体会。我深知自己浅陋的文字与笨拙的文笔,一定无法描绘与表达出晚照散文的全部精髓,不当与辱没之处,还希望晚照与朋友们赐玉。

夕阳每天都把最美好的瞬间留给大地,鲜花总是把自己最绚丽的姿态与花香,存留在欣赏者的注目中。刘禹锡曾有这样的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如愿作者与读者在“落霞与孤骛齐飞”中,共同分享散文奇葩的迷人芬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拣尽寒枝不肯栖》

 文 / 花间留晚照



??纵观中国词史,以豪放见长的莫过于苏辛。苏轼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叹尽了风云流转,世事沧桑。读苏轼文字,想到最多的就是他的任情率性。虽然也注目他的心情,比如《江城子》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字字蕴泪,却从不肯把目光停留在豪放之外的其他地方。因为他身上的豪放气概和博大襟怀掩盖了其他的光芒。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笔墨显然疏淡清美,这样的句子显然纤弱细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文风显然与我们心中的苏轼有异。在这不同的文风里,读出的是另种心绪,别样陌生。
??月儿残缺,树影稀疏。寒冷的,是沙洲还是梧桐?寂寞的,是幽人抑或孤鸿?独立树下,谁解他心头滋味?爱恨无人知,只有一个人飘零如孤鸿,身无所附,心无所依。
??这首《卜算子》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苏轼。他的处境,他的内心和灵魂。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落拓,被贬,放逐,亡妻。酒酣,策马,挽弓,逐鹿,都不过是一时的狂放,心真的静下来时,才发觉那痛楚、忧伤和无奈从来也不曾消失过。
??不仅豪放,也有低迷;不仅纵酒高歌,也有低斟浅唱。心思复杂,境界多重。这也是中国大多旧文人的真实面孔。
??苏轼更多的时候是旷达的。在冷雨中,以竹杖芒鞋为马,徐行吟诗,全然不在意料峭春风,却在山头的斜照发现无数惊喜,“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参透了禅的玄机?
??古有良禽择木之说。庄子笔下有凤凰鸟,发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子的果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想必也同那凤凰鸟。这是苏轼误出的道的真谛?
??《容斋随笔》中载:“朱载上,为黄州教授,有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上飞阶。’东坡公见,称赏再三,遂为知己。”这是道家的清净无为。虽然苏轼将朱载上引为知己,但这样的看阶上蝴蝶的闲心他不会有,做这样逍遥的闲官他不情愿。在冷寂无人的沙洲上,飘渺的孤鸿飞来飞去地“拣尽寒枝”已是绝好明证。他仍然在寻找,在选择,在挣扎,在不甘为人下的心态下,营造出一种沉重、无奈和悲凉。寻找出路的沉重,无处立命的无奈,窥破官场却无力扭转局面又不能自拔的悲凉。
??这丝毫不奇怪。中国历史自汉以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以主流姿态存在,“内圣外王”成为每个读书人所追求的人生大义。对内战胜自我,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对外要战胜对手,为社稷出力,治国平天下。“出则仕公卿,入则事父兄”在不知不觉中演绎成了学必求优,优则入仕。而入得仕来,再放下就难。“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也只有柳永这种放浪形骸的人说得出,做得出。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清朱柏庐教子有如是文。苏轼看不起柳永,因为他心中本来多的就是江山社稷,壮志豪情。
??苏轼杂糅了儒道佛三家精华,但是在其人生中,儒入的是骨髓,佛道却终不过是皮毛。
??失意时,崇尚佛道,以求排解,忘情世俗,超然物外。这是苏轼所希望的,但是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便道出了他的出世之难。
??有记载云:苏轼与好友佛印论道,每每败北,心下不服。一日,二人同游,因景赋诗,诗毕,互相批阅。对苏轼的诗句,佛印大加褒扬,然而对于佛印的句子,苏轼却不屑置词,视若“****”。佛印一笑,并不计较,苏轼以为占了上风,回去向苏小妹津津乐道。不想小妹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佛印夸奖你,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善,你贬佛印,是因为你心里有太多肮脏。东坡赧然。
??这是苏轼不自知的一面,也正是他与出家人佛印所不同的入世情怀。
??被贬,不甘;辞官,不肯。苏轼还有“拣”的余地吗?没有。那么,“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样的句子,只能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拣尽寒枝不肯栖”可能看不到苏轼的风骨,但它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蕴藉的是同样的意气,与“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取的是相同的泪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凝望》  文 / 花间留晚照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有些奇思怪想。比如这个初秋的早晨,刚刚在梦境中走出来,竟然想到这样的句子: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喜爱的两个女子,乐天先生这10个字已经将她们的绝佳之处毕现,且喜爱之情尽在其中了。
??懒睁睡眼,就任思绪缭绕于樊素与小蛮。想那江南美景中,烟柳堆处,一歌一舞,眉目顾盼,长袖翩然,垂垂老矣的白居易在那里自顾自地怡然。写惯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忧国诗人,原也有他追红逐绿怜香惜玉的一面。阳光散淡地漫过纱帘,细细的尘埃浮游在光影中,隐隐渗透出遥远的歌声,和与记忆等长的时间并人物。
??一个朋友前天打电话来,要我帮他找一张2002年某月某天的报纸。那上面有他的诗。电话里,他幽幽地说,我可能要出远门。语气中竟然多了平素没有的沉重。追问下,他才说要调到省委去工作,可能一个星期内就走。
??我愕然。这个世界真是充满了变数。他接着说,那诗是写给你的,本来不想告诉你,现在我要走了,再不说怕没有机会。
??我愈发愕然。展开手中的报纸,那些短句立刻灵动在眼前:
??
??让花朵次第开放吧
??每一个夜晚都有力量芬芳
??当绿岛小夜曲飘渺地吹过
??我们发现了对方
??在不远处飞翔
??
??让潮汐如期奔放吧
??每一个港湾都展开了拥抱着
??春天的畅想
??当凉凉的风不止一次地撩动
??我们见林中的鸟
??飞进寂寞的月亮
??
??我们在春天里
??激动着热爱着歌唱
??当互相再一次凝望
??彼此已经改变了模样
??
??心底有些什么在柔软地蠕动,不知如何对待他模糊又明晰的表达。在这片天底下,还有一朵花是为我而开,还有一束目光随我而行,我除了惊异,只有感动。三年多的时间里,这些如花的字句悄悄地绽放与馨香,开在我行走的路途上,香在我历经的风雨中,而我竟全然懵懂香气的来处。世上朦胧的东西总是美好的,雾里的花,水中的月,帐中的美人月下的英雄,还有这样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爱情。
??我们凝望过吗?至少我没有。那么他肯定是有了。像白居易凝望樊素歌唱时轻启的小嘴,凝望小蛮舞蹈时柔软的腰肢,他也在远远地看着我独自飞翔的姿态?那时的悄然凝望中,他的视线应该不会染上凡俗的尘土。
??68岁的白居易自感衰朽,不忍拖累正是人生好光景的樊素和小蛮,将她们放回杭州。“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再春风。”他宁肯春风不再,也喜欢她们在他的注视下,欢欢喜喜地过活。
??智慧的白居易,聪明的我的朋友。
??现在,当一切都明了,他却这样写:
??……
??那人那云那风
??消散了
??无影无踪
??无数次在梦里追问
??是否曾经真的有过
??我却一次也不敢确定
??
??好久没有去踏东山的碎浪了。庭前的椿树如常地绿着,草青草黄间容颜老去,诺言也老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就是生活。
??世界不会因为奇思怪想而失措,就像我,不会因为被人注视而中断自己的凝望。有些花儿,纵然再美,也在我的视线之外,它们永远不会开在我的阡陌,装点我的原野。
??三分心情,二分落寞,一分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的解析》(文 / 花间留晚照 )



  有时候我们千方百计都想不起我们要追忆的一些事,它们仿佛隐身于某一样东西,隐藏在这样东西所能引起的我们的感受中,能否出现,全不能确定,只凭机遇。 ??摘自M..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那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便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当这种点心在热茶中慢慢变软,风干的记忆也随之润泽和苏醒了。


  一切已经随水逝去的年华开始真切再现,每一个黄昏,每一个早晨,每一个有悲有喜的日子,还有许多并不重要的瞬间,一页一页地铺展开来,让人重新经历一遍。


  人是需要追忆的。追忆中的快乐带给人平静和慰籍,而追忆中的痛苦也早已淡成过眼云烟,只留一些痕迹,苦涩的滋味却已不再。


  “我”是一条贯穿通篇的脉络,将许多不连贯的片段回忆重组,成就了一帧枝蔓相连、血肉丰满的命运之图。亲情、友情和爱情,作为最基本的人生主题,在这里得以充分的阐释。


  贡布雷的两条小路连接着一个广袤而新奇的世界。一条通往世袭贵族盖尔芒特城堡,一条通往当松维尔斯万住宅。这是两条迥异的路。撩开贵族们的面纱,可以看到费尽心机维护尊严的一张张嘴脸。轻谩别人,贬低对手,也许是时下贵族们用以抬高身价的最有力武器,永远的无间歇的蔑视使每一个人都远离高贵,与鄙俗同流。巴结地位更高的人,因能与之交往而沾沾自喜,是贵族们高傲同时的另一个卑琐的侧面。如同纠缠不休的藤蔓,他们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攀附的机会。只有斯万例外。出身高贵的斯万先生为情所困,情愿以地位作代价去换取一桩为人所不齿的婚姻,自甘堕落于原有的阶层之外,而全然不顾这份付出是不是很值。正如书中所言:“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难道幻想出来的爱情也能产生伟大的爱情吗?”这也许基于斯万的人生哲理:“无论是一间普通的学校,还是著名的大教堂,都有同等创作价值的主题。”


  在信手拈来的随意中,一切被鞭剥得赤裸裸毫无掩饰的余地。


  《追忆似水年华》在随意中充斥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因爱而生的烦恼。爱情被放在一个凌于亲情和友情之上的位置,因不协调而失重。


  这里的爱情既有男欢女悦的异性相亲,也有心理扭曲的同性相恋。爱这个圣洁的字眼,被人为的践踏得肮脏异常。


  “我”在情窦初开时爱上了希贝尔特,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一番自我折磨之后终于各奔东西。爱上盖尔芒特夫人完全是一种潜在的意识。盖尔芒特夫人的端庄、美丽、博学,令“我”自惭形秽,望尘莫及。这是一段连序幕都未曾打开的短剧,自始至终“我”渴望着与之相见,又胆怯与之交谈。为了追逐不可得的梦想,“我”甚至暗自祈求上帝发生一些变故,降临些灾难在盖尔芒特夫人身上,以使彼此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倾慕、自卑与诅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密密的矛盾丛生的网。等到成熟时便接纳了阿尔贝蒂娜的存在,由于爱而产生的不绝猜忌,甚至对情同手足的圣卢也致嫉妒,同时,又疑惑自己是否在爱,责怪阿尔贝蒂娜缚住了“我”的自由,设想着分手后无牵无碍的潇洒人生。“我”生活在一种自我构建的烦恼中,其实完全是因为太理解了爱情的要义,而后又将这要义牵引入了一条歧途。当阿尔贝蒂娜终于弃“我”而去时,快乐、希冀统统也随之而去,连同昔日的猜忌也变成一种甜蜜的痛苦,“我”方才感到她存在的重要。


  夏吕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一方面承袭了盖尔芒特家族的高贵遗风,见多识广,诙谐风趣,另一方面又作出与之高贵格格不入的丑恶行径。他厌恶女性却极力掩饰这种厌恶,喜爱男人又为这喜爱冠以种种堂皇的名目。对自己喜欢的男人他用资财来笼络、来要挟,甚至不怕失了风度,耍些脾气,而最终却并没有人真心相待,这不免使他陷入一种残秋风扫、落叶凄凉的境地。


  对于我们来说,这本书也许就是那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它带给我们心灵最初的萌动和信马由缰地追忆的理由。在爱与心灵的一次次撞击中,我们不难发现,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同时它还和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紧密相连。忙忙碌碌中,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匆匆地来去,理性的光辉不免黯然。每每心定神闲,也往往顾及的是仕途、生计、前程,而绝无间隙反思。回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深刻的过程,一个解析精神的过程,如同打开陈年的木箱,往往会抖落出意想不到的惊喜,还有蓦然间闯入心中的只剩下本质的记忆,经过日月的洗濯,心灵的透析,从前的时光愈加明晰起来。亲情友情和爱情孰轻孰重,全凭的是个人心中的度量衡。


  即使我们不是生活在一成不变中,回忆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处身于事件的涡流中,我们难免会迷乱、困惑,而走过岁月之后,再回过头去凝眸,我们会奇怪地发现,过去的幸运与不幸都很平淡,而自己已变成了智者和哲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桥望断》


文 / 花间留晚照

    麦黄的季节有机会去石家庄。只有多半天的空闲时间,朋友说,是去嶂石岩、抱犊寨还是赵州桥?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赵州桥。各处的山水风光也许自有妙处,但赵州桥是历史的,人文的,独一无二的。桥与山水所蕴藉的是完全不同的内涵。相比而言,桥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轧轧疾驶,金色麦浪在风中涌动,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把心中的渴望吹拂得如同饱胀的麦粒。

  对赵州桥,中国人应该不会陌生。没有文化的母亲曾用一首与赵州桥有关的歌谣编织了我的童年:“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溜沟?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财王爷推车轧了一溜沟。”这支以讹传讹的民间小曲伴着我玩耍,伴着我入眠,伴着我长大。直到小学,语文课本上有关于赵州桥的文章,才知道桥乃隋朝李春所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石桥。再看那简单线条勾勒出的一幅佐以说明课文的草图,不很形象,却足以让人向往和自豪。这种拱上加拱的桥型,在欧洲迟了整整的七百年,那就是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岁月流转,如今它早已荡然无存了。而赵州桥??世界上最古老最具科学性的石桥,它依然与我们同在。

  我将要走近的是一段历史。并不是有意的,心底就酝酿出面对遥远时空的的虔诚和肃穆。

  然而,赵州桥令我惊讶。我惊讶的,不是它的壮美气势,不是它的独特构造,我惊讶的,是它的普通。这种惊讶让我有些不忍,有些愧怍,有些猥亵先人的自责。

  经历了1400年的风雨侵蚀日月洗礼,在夏日的骄阳下,赵州桥的白色桥身不仅毫无眩目之处,而且居然不见丝毫沧桑,静静地,同中华大地上任意一座石桥无异。

  桥下是一条静止的河。这也是一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河。就是这条小河成就了举世无双的石桥,滋生并光大了中华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是石桥崛起的引子,蕴藉文化的温床。

  赵州桥连接了?河两岸,使燕赵大地的思想、经济、文化得以进一步交融。遥想繁华往昔,商贾骑马驾车从桥上辘辘而过,载着粮食、烟草的货船在水面吱扭作响。这条河,这座桥,不知给人带来了多少惊喜和渴望。赵州桥,被人生代转的沉重碾压得苍老,却又在红红火火的日子中年轻。

  沿着石阶青草下至河边,眼前青绿的水就是真真切切的?河了。它不清澈,不活脱,不能让人有掬一捧以濯我缨濯我足的欲望,反倒不自主的想起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它有一种令人生厌的绮丽,脏污且消瘦。同行的朋友说,为了这座桥,?河已经从上游改道了,如今这水是人工放的。

  恍惚间,我听见石桥微弱又沉重的一声叹息。

  这是?河冲刷了千百年的河道,千百年的桥墩,桥因河而诞生,为河而存在。桥还是昔日的桥,而水已非昔日之?水了。正是千百年的相依相守,才使赵州桥的生存变得伟大而充满意义。拆分,即使是善意的,也饱含悲壮和痛苦。

  赵州桥旁是大石桥村。村因桥而得名。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在桥下的小拱洞里爬上爬下。星期六,他们到老祖宗留下的大石桥下玩耍。其中一个顽皮地从陡斜的青石板上蹴到上面,用我不太懂的方言加上手势示意我象他一样爬上去。童心在刹那间复活了,我模仿着他,手足并用却仍是无法到达。他居高临下地朗声大笑,笑声中他露出白白的牙。我被他感染,也禁不住呵呵笑起来。笑声让我们瞬间成了朋友。

  “知道这桥是谁建的?”我问。

  “李春。”两个孩子抢着回答。

  “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两个孩子沉默了。站在坡下的孩子搔着头皮,一副深沉的样子。而坡上的孩子试探着问,“唐朝吧!”

  我再次听见石桥沉甸甸的长叹。它响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响在拱洞凉森森的阴影里,在凝滞的水面上久久盘桓。

  面前的青石板光亮可鉴,1400年的日月里,有多少个这样的孩子在这里爬上爬下,爬过了青春,爬到了老年?石板上仍依稀可见模糊的字迹,刻的什么看不分明,也无从猜起。在山海关老龙头的古垛口上,曾经看见时人为修筑建筑所作的捐赠:谁谁谁捐X担粮,谁谁谁捐X两银,这些笔力遒劲的模糊字迹想必也是这样一个名单?经久的岁月,磨去了石刻,湮没了日夜,独独留下了这座千年古桥。沐千年的风霜而容颜不改,历千年的变迁而难见沧桑,赵州桥,应是甘苦自知,辛酸自知。

  倚靠在洁白如玉的栏杆上,修复后的桥栏布满若飞若动、精雕细琢的花纹,崭新得让人无法联想和追忆。在这座古老又年轻的石桥上伫立,初夏的风迎面拂过,终于禁不住心头一颤。难以用日夜计的那些年代,不知会有几许人在怎样的时刻如我一样凭栏远眺,思绪翩飞,感慨万端。早行的脚夫,晚归的农人,或许都没有这种情致,那么是宦游的仕者,是空闺的思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月下的桥和桥上的人,连同人的万千愁绪,当年许多不可解的惆怅都已经成为后人眼中可羡的风景。

  桥面上有一凹陷处,坑印虽浅,却藏着一个背景很深的故事。说的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下到凡间,骑驴行走在赵州桥上,正怡然欣赏四周佳景,不料毛驴前蹄打滑,跌倒在地,从此桥面上留下了驴的蹄印。这蹄印一留就是上千年,而且还将世世代代留存下去。自古以来,名山大川、奇观胜景均与神仙有牵连。神仙总是与神奇有关,与博大有关,与精妙有关。人类太平庸,只能与神仙才能共享种种云谲波诡的玄秘,古人的心态大约如此。

  河的沿岸有柳,有榕,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参天大树,尽管茂盛却不是树中的耄耋老年。在绿树葱茏的另一边,是我无缘一见的大石桥村。不知那村中可曾有李春的后人?同行的朋友就居住在这个村,他哂笑着说,如今的大石桥村仍多匠人,但没有石匠,多是木匠了。

  从前这桥是使用着的,车马人流,络绎不绝;现在这桥是供奉着的,有围墙,有花草,有展室、巨型脸谱一类的衍生物,还有众多为它服务的人。赵州桥生来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被人亲近而难狎昵,让人神往又非膜拜。平凡的同样也是长久的。

  赵州桥依然完美,完美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缺憾。1400年的风雨总该留下些痕迹。残损,是历史的陈述,它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实,一种完满?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桥望断的是视线尽头的?水,而无法望断的是?水之外的顾盼。那么,看似简单的赵州桥定会有很多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陂之千年岁月》(作者:花间留晚照)





    美陂之千年岁月
    在美陂只停留一个多小时,是个莫大遗憾。一个多小时,我怎么能走完它从繁华到凋敝的路程,又怎么能细数从宋朝到今天的光阴?
    弯曲的街巷藏着无尽的诱惑,一任它牵着脚步牵着心思。路是青石板或者鹅卵石,走来走去脚下也不会沾染纤尘。许多房屋都闲置,用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或者干脆就不锁。墙上的白灰有些脱落斑驳,木头门板也露出底色,可是门楣上的细腻雕花依然透露出主人曾经的精致与闲适。刚刚过了端午节,无论有没有人居住,家家门上都有未干的艾蒿。年轻人出去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年人。间或碰到一两位老头老太,佝偻着背在窄窄的小巷中颤巍巍走过,成为千年古村一个生动的注脚。透过洞开的门户,天井中有孩子捉着古老的迷藏,汉子修理古老的背篓,光影投射下来,在他们身上染了深深浅浅的历史感。
    一扇门虚掩,门边挂一只旧的竹篮。这种竹篮北方少见,尤其今日的北方几乎不可见。凑到近前欲看个究竟,却听得吱扭一声板门打开,走出个满脸皱纹的大娘。就象预知我们必将在这里驻足一样,她没有丝毫惊异。温和地笑,淳朴地笑,是明明白白的友好。说着我们不懂的方言,却又有着绝不是岁月磨砺出的从容。
    平静得让人诧异,悠闲得让人不忍喧嚣,恬淡得让人疑心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叫美陂的古村落,藏在江西吉安的僻远处,隐隐现现地生长了一千多年。它从前不是藏着的,时至今日,它的气势依然带着残余的辉煌。
    那种气势不是屋宇规模的庞大,尽管这里的建筑群落确实大到让人咂舌。367幢完好的民居,经过明、清风雨的洗濯,从檐牙到小巷都渗透出万千气象??沉静,沉默,还有沉着。
    如果没有人,美陂只是一片废墟。废墟,是人类曾经的脚印,是静止的历史。在无可知的生涯中,人类是永远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我从哪里来?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对于往事的探询与这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从哪里来?声音被消散在苍莽空间,而疑问仍在。对于生命的好奇,让我们疑惑于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甚至沉醉于废墟。美陂的存在,不能不让我们惊喜。当我们可以在这里寻着脚印清晰看到时间的辙痕、找到自己的来路时,美陂,便有了价值。
    时光,在这里似乎行走得格外缓慢。房屋,树木,人,全都不是今日市井中的模样。书院,学舍久已不用,成为陈迹;铜香炉,镂雕牙轿,寿匾,香桌,太师椅,灵牌,象牙床,在随便一个敞开的门户中,都能窥得到这些陈年旧物。古街商业味还没有散尽。青石板街道两侧,粮食杂货、罗源茂号、林记油行等昔日招牌还在,而市面已是萧条冷落。曲折幽深的800米古街,流水一般转过来再弯过去,当年这里曾经客商云集,街外的富水河上商船竞发,粮食、棉花、布匹、食盐以及洋油洋药都在这里集散,成为美陂盛景。
    一千多年烟尘散尽,它不可能不沉静沉默和沉着。南宋初年,美陂的开业基祖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从庐陵县迁居这里。按照宗法制度,他们建祠堂,修族谱,订族规,从几十人繁衍到几千人。亦农亦商亦儒,让这里从最初的荒僻之地变成日后的富庶之乡。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精神的力量。村头一座梁氏宗祠,是梁姓家族的精神脊梁。整整一面墙壁上,有浓墨写就的《朱子家训》,教育子孙恪孝悌勤读书,穷则修身,达则济世,朱氏的家训成为梁家的教育指南。这是看得见的支柱。更兼为外人看不到的家谱族谱,成为供给这个巨族潜在的无穷能源。还有文化的力量??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连同已经风烛残年的养源书院,小小的方寸之地,培养出封建时代的举人、翰林,现代中国的学士、将军。他们恪守“耕读为身家之本”,但并不排斥修身齐家之后的“治国平天下”。因为精神的支撑,文化的熏染,在家者能安居乐业,为官者能心存君国,精神与文化,给了他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美德,更给了他们但求无愧社稷、立志有功黎民的雄心。
    很想在百年的古街上悠闲地踱步。穿一身素朴的衣裙,不施粉黛,从青石板的这端走到那端,走回到旧日时光里去。最好是有雨的日子,雨不大,石板上泛着油亮的光泽,瓦屋上笼着薄烟,恰好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挑担的,推车的,恍如在梦境中行走,忙碌而和谐。或者有月亮的晚上,月亮在屋檐外斜斜地挂着,古街一片幽暗,红灯笼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店铺打烊了,不远处的万寿宫里却是丝竹笙箫彩袖玉钟,南来北往的客商自在逍遥。歌管楼台,秋千院落。坐在石阶上的暗影里,夜虫唧唧,清露沾衣,不知会不会有奇异的狐仙从窄巷中娉婷而来,幻化成人形度此良宵。
    美陂,就像是这样一卷故事。展开来,亦真亦幻,亦美亦奇。
    外面的高楼一座接着一座,大路一条连着一条,而美陂没有被同化。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奇迹。皇家殿宇台榭,名人碑刻墨宝,物因人贵,自有人保留与呵护,而美陂不过是江西一座寻常村落。千把年前,这样的村落在华夏大地上应该有许多,可是穿越长长的时光之后,依然沉溺在旧日气息中的,早已寥寥。自然的造化也许有,但更准确的答案,藏在美陂人心中。
    这里的建筑整齐紧密,风格划一,似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了构建,丝毫没有陆续添加或者翻新的痕迹。千余年变迁,房屋的一成不变似乎不可能,那么唯一可能的,就是美陂始终处于一种有序的规划中。有过和平安宁,也有过战火纷仍,一个集体不为外界所动,除了精神的凝聚,怕再无其他。
    美陂的功用在居住,可是又远远超出了居住的范畴。“左青龙,右白虎”的堪舆术,“入则孝,出则悌”的儒家思想,将中国文化的智慧、哲学的玄妙具体而真实地再现。文化理念的注入,使安居融会了更多内涵,原本是物质层面的“住”,由此升华至精神。在“多留余地”的墙壁前,在求志堂的门楣下,弥漫出的有“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的出世达观,更有“忠臣孝子,老安少怀”的恢弘襟怀。天地合一,物我浑然,儒道之大成集于美陂。这也正是它的诱人之处,青砖灰瓦老树池塘,种种物事的存在,比经史子集中的白纸黑字生动得多,通俗得多。美陂,不是为了凭吊而留存的遗物。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属于昨天,更属于今天和明天,因此它是鲜活的,即使有陈腐气,也被生生不息的新生命化解掉。
    相对于外界的浮华,今日美陂似乎贫瘠。可这丝毫没能损伤它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大家风范??乡民的淳厚凡俗,商贾的精明有信,士子的温和儒雅,混合在一起,成为独有的美陂。这样的积淀,没有志道据德依仁的修为做底蕴,断不可得。
    短暂的时间,让我错失了富水河和临河的码头,只能用带回的一本画册来弥补缺憾。碧波粼粼,码头栉比,瓦屋伫立,岸柳扶风。水中孩子嬉戏,滩头妇女濯衣,更有农夫荷锄归来,在黄昏中,走成一幅图画。细想想,我与美陂擦肩的,何止这些?一千年的故事,太长太厚,浮生半日之闲,只能浮光掠影。
    美陂,承载得太多,也传递得太多。它带给我的震撼,思之再三,仍无法说清。关于美陂,我心动过,也心痛过,而且经久之后还念及那里澹泊的人和生活。我知道,这不是它所需要的。外来的脚步已经惊扰了美陂安谧的梦境,而所有的追忆痛惜和惊叹,都无助于那个梦的继续。
        在这里,我是个过客。匆匆地留下些影象,以证明自己来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艰难非一死(作者:花间留晚照)



千古艰难非一死     一本新书,录一则旧闻。北京西山万安公墓埋葬着许多名人,一个叫杨浪的人站在此岸观望彼岸,并思索逝者与生者的关联,写下《在人生的另一端》。
  内中一节讲到刘尊一。这是个让大多数人陌生的名字??一个先是共产党而后成为国民党的女子。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她与夫君一道被捕,后来国民党杀了她的丈夫,而她却嫁给国民党的一个政治部主任潘宜生。抗战中,潘官至交通部次长;抗战后,潘殁于自杀。而刘,做重庆歌乐山保育院院长,为蒋门之后章孝严、章孝慈干妈,解放后在西南教育学院任职。文短但引经据典,有诸多史料证实它的真实。结尾处提及阳翰声论刘尊一,总是感慨地吟出“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两句诗来自清朝诗人邓汉仪,同时引出一段历史故事。《左传?庄公十年》载,春秋时蔡侯和息侯娶的是陈国国君陈宣公的一对女儿。息夫人息妫归宁路过蔡国,蔡侯对姨妹不大恭敬且举止轻浮。息侯大怒却用了个笨主意:联合楚国攻蔡。楚是个虎狼之国,这样的机会正欲求之而不得。公元前684年,楚国假装伐息,息侯求救于蔡,楚和蔡大战,以蔡侯的惨败而告终。四年之后,蔡侯以牙还牙,在楚王面前极言息妫美色,楚遂举兵入息。息妫成楚王娇妾。
  经亡国之变,息妫活下来,且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明人余邵鱼作《周朝秘史》,提到息妫终日流泪而不言。一位名叫潜渊的居士说:既适二夫非烈女,何如早死后花园。竟无半点同情。在邓汉仪的眼中,死大概是人间最难跨越的一道关口,所以才会感叹息妫宁肯伤心地活也不愿放弃生命。这多少还带了点同情的成分,但那又怎样呢?不可承受的道德之重沉沉地压在心头,已经让她失去了说话的资格和欲望。
  看不到希望的苟活,比死还难。
  可惜白居易那么个聪明人也不懂得。“见说白杨堪作柱,急教红粉不成灰”。这是白居易应和唐朝名妓关盼盼的七绝诗句。尚书墓上的白杨都成材了,你为什么还在这里而没有殉节?成全徐州刺史张建封和关盼盼两厢美意的,是他;张建封病逝11年之后,无情指责关盼盼的,还是他。该怎样揣度白居易的心理呢。他亦是怜香惜玉的才情之士,垂暮之年,遣去钟爱的樊素和小蛮,即露出儿女情长的一面,可是偏不能容忍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幽居残喘,隔着徐州杭州的几百里路途,专门将这冷酷的文字送与关盼盼。
  关盼盼答他: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我所以偷生,不是怕死,是深恐人说尚书好色,才会有同殉之妾。你不懂我,才会说出这种话来。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在白居易的挞伐中,这个痴情女子绝食而亡。
  她原本是想活下去的。尽管燕子楼上残灯晓霜,独眠人起,意绪成灰,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她,为了心爱的人完满一生美名。
  她到底没能坚持。11年寂寞相似空楼独守她熬过来了,不堪回首,不堪言说,却终于抵不过白乐天轻轻的一声质问。
  谁说“千古艰难惟一死”?关盼盼轻易剪断如花诗情此生爱恋,死给了世人看。
  她的死,多少带了负气的成分。心爱人的名声,岂不是因此而功亏一篑?但她必须得死,因为她实在承受不住活着必然要承受的负担。
  因为承受不住,才有许多人选择离开。虞姬自刎,王国维投水,三毛自缢,不同的时代,总有人以不同的方式逃避苦难,殊途而同归。撒手人寰,以求一了百了。
  更多的人,像息妫一样活下去。越王勾践、南唐后主李煜,以及后世数不清的在泥淖中挣扎的人。
  有一副对子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句说的是楚霸王项羽,下句说的是越王勾践。刚烈的项羽陷入四面楚歌,在乌江自刎;隐忍的勾践住草棚受羞辱,使越国复兴。两个性格极端的人放在一起,在不经意中阐释着生死两端。“毋宁死”是一种态度,“留得青山在”是另一种选择。大势已去,楚汉之争结束,项羽连匡复的机会都没有留给自己,了断得果决,了断得干净。这是他的性格,舍身而成仁,也为千百年春秋大义写下一段悲壮与豪情。决定活下去的勾践则是另外的情形:一国之君威风扫地,成为犬彘不如的阶下囚,锦衣玉食没有了,前呼后拥没有了,人的尊严没有了,这种生存是怎样一种况味?李煜则把被俘获的心痛化作泪珠般的诗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他还没有绝望,所以在疼痛中回味并且期待。
  千古艰难的,惟有活。只要还能睁看眼,心上的担子就无法卸去。忍辱负重的忧虑,患得患失的恐惧,红尘俗世中,人要承担一切为人之苦。“曙色未分人尽望,及乎天晓也寻常”,想要看得破,也必得在经历之后。而那时,人生的紧要处都已经成了过去。
  生前身后,人总有太多的放不下,那就姑且活下去。历劫而生者,多是最具勇气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塘五日》作者:花间留晚照


从出游的角度看,温塘怎么都缺乏停留五天的理由。一个没有来过的朋友说,很诗意的名字啊。也许,她把它想作周庄、西塘那样的地方了,有着灰瓦白墙临水照影,青石板路曲折幽长,那简直是一幅画一首诗的蓝本。
想象中的温塘,也确实是这般模样。温,本身就是个柔和的字眼;塘,更是带给人如许遐想??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想来一定有过绝色女子在月桥花院中飘然而过,遗落一地香尘和故事。
带着这样的浪漫念头走进温塘,在夜色中。出石家庄向西,同着纷乱的车流,一直走,一直走,一个多小时后,车泊在一片黑黢黢的建筑群落里。熟知地形的同行者说,前面就是太行山。
注定没有小桥流水人家了。因为这里不是柔媚江南,这里是粗犷的北方,是太行山麓的平山县。眼前沉寂的小镇就是温塘。时间不过夜里9点,街上却是人迹寥寥。偶有一两家店铺亮着昏黄的门灯,映照出房屋的轮廓和街头瑟瑟的白色垃圾。有风旋起来,路边那些被遗忘的纸片塑料袋也随之旋起。春的脚步并不迟迟,未进三月,那风已然温吞吞。
在河北省总工会疗养院安顿下来。走廊里,着红衣的女服务员用朴实的乡音大声地说:快洗澡吧,水挺热地。
热水,是这里的特色,也是骄傲??从女服务员的语气中,我读出的。
之后是连续5天的业务学习。每逢暇时,总会与同伴四处游走,细数这里的风土人情。据说,西汉时汉武帝曾拜谒王母娘娘,大概觉得自己君临天下才干非凡,于是妄形,言语中多有不恭,惹恼了这位天上圣母,一口唾沫吐来,汉武帝脸上瞬时疮口迸发,久不能愈。后得高人指点,到得温塘这地方,日夜以温泉濯面,终于痊愈。偏远温塘自此有名。那大概也是这样的阳春,桃花初绽,熏风乍起,汉武帝治得痼疾龙颜大喜,遂名此地温泉为“桃花水”。没有资料显示这是传说还是史实,既然有此一说,姑妄信之也无妨。一个有典故的地方,总比回眸望去空白一片要有趣得多。史上的风雅皇帝乾隆也没有冷落这方土地,也许是他授意,也许是文人趋附,总之一块题有“浴沂归咏”的石碑在那时落定温塘。

尝小立阶前,试图在疏朗往复的笔致中,寻找回归的通道。碑已不是先时的碑,然拓写的篆字风范应该未减。这四个字显然是从《论语》脱胎而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与弟子们畅谈理想,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远大抱负,孔子或哂笑,或沉默,惟独对曾皙的回答予以首肯:暮春三月,褪去厚重的冬装,五六个大人带着六七个孩子,由沂水沐浴归来,在舞雩台上吹吹温煦的风,边走边说笑歌唱。“浴沂归咏”,原来,温塘人过的,就是圣人眼中的幸福生活。
可这到底不能成为外人停留下来的理由。再好的景致,看多了也会变得寻常,更何况温塘除了桃花水,并无山川形胜用以诱人。汉武帝治好了疮走了,乾隆帝立了块碑走了,一座座疗养院耸立,疗养的人也总是在更新。世代传袭着的,依然是老门老户中的烟火,和不饰雕琢的乡土本色。
小镇上房屋依地势而建,老屋新舍交互,忽高忽低,错落无序,却无一例外地都有制式相同的门楼和门楼上祈财祈福的文字。人们在街巷中走来走去,编织着从古到今的无限岁月。滹沱河发自太行山,依小镇流去,平和而安静。小镇上的人同河水一样波澜不惊??街角两个卖烧饼的小摊,一只土炉,一架木头小车,摆着烘烤出的食物。烧饼吃起来类似新疆的馕,不同的是,个小,方形,一元钱能买3个大的或者4个小的。烤饼女子实实在在,不因外地人买而耍聪明占点小便宜。卖菜的摊子兼卖猪肉、熟食,摊主自顾自地看着电视,一任顾客自己挑来拣去。小镇上的人,并不因为曾有皇帝驾临而高声大气,也未因为地处偏远而低眉顺眼。若要说皇帝使温塘改变了什么,那大概只有“扬名”,至于春种秋收、吃喝拉撒,日子还是小镇上的人自己过下去。
数次信步至铁路疗养院内一座小山丘上。夕阳隐没,霞光如绮,远山含黛,近水流金,一天一地的苍茫和诗情画意。成串的车流在眼前淌过,河北、山西往还的大货车,让平凡的日子生动起来。
那一刻,不知想了些什么。沉寂的时候渴望浮华,喧嚣的时候希冀安宁,可是在温塘,独立黄昏,竹影柳风,那个静、动共存又各不相扰的独特空间,心却净如白纸空若无形。离开温塘已经日久,在灯火寥落的小镇上能够捡拾起的记忆里,影象最清晰的,还是那一瞬莫名的疏淡,而非日日沐浴之乐。行旅中,每至一地,总会以眼以心去评判,将那些地名和风土赋予主观的颜色,然后贮存在心,以备日后回味。我该如何贮存温塘呢。它有点脏,这是我不大喜欢的;可是它有温泉,这是许多人非常钟情的。它除了温泉了无长处,令许多人遗憾;可是它安静却不沉矜,热闹又不躁动,让我异常欣喜。因泉而来,因会而驻,于是有了无法言说的片时心境。
第五日中午离开温塘。耀眼的阳光下,能清楚看到扬尘四起落于街树车马,沿路起伏的丘陵上,正忙不迭地生长着一片片精美的红瓦白墙。
别了,温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季??写在春天里的话(作者:花间留晚照)



    夜里3点,那只猫头鹰还在叫。“唔??”“唔??”,一声接一声,叫得凄凉,叫得不忍卒听。
        它在小区里,叫了至少一个星期。可是这种毫不歇息拼了生命一样的呼唤,这是第一个夜晚。每天夜班归来,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想些心事,四周寂静无声,路灯将我的影子拉长又缩短,那一刻的世界仿佛彻底为我所有。然而因为它的存在,我不得不收敛一下思绪,听它不知来处、直渗入心底的呼唤。
    它是一只不祥的鸟。也许,就在明天或者后天,小区里便会有一缕灵魂在它的召唤中脱离开肉体腾空而去。几乎每次,它在小区里长时间地流连后,都以这个结果而告终。祖父还活着的时候,我不过十三四岁,曾多次听他给我讲起这些。忽然有一天,不谙世事的小弟拎回家一只死去的猫头鹰,在祖父的恐吓中,我战战兢兢地发现,它黄蓝相间的眼睛是那么漂亮!
        我实在不明白,这么美丽的眼睛,怎么会与死亡相关,以致于让人如此恐惧。人总是会死亡的,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个不可更改的结局。灯红酒绿的时候,笙歌宝马的时候,人们沉溺于此,往往忘记归途何处。奇怪的是,一旦预知了死亡,恐惧便来了。这只猫头鹰,究竟搅乱了多少人忐忑不安的心和淑气回暖的春梦?一个美丽的季节,许多良辰佳期,被这不速之客涂上一些些阴影。
        在它凄绝的啼叫声中,一个朋友笑笑地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没事的时候,我会深入到这个句子里面,体味它森罗万象的更多含义。
    春天来了。虽然柳未成烟草未芽,但是在分明和暖了的气候中,一切都开始了苏醒前的准备。楼前的椿树,篱下的蔷薇,街角的梧桐,连同许许多多等待着“惊蛰”这一节气的春虫秋虫,都有着人类所不及的生命力。这些极其微小、毫无智慧的生命,却被自然赋予了荣枯交替、生生不息的活力。这莫非是天道的公平?给予了此,又剥夺了彼,凡事凡物都无法两全。
        或者,全了,便不长久。彩云易散琉璃碎,这是句古语,后来在杨绛先生的书中读过,甚至还为之唏嘘。
        这些天里沉浸于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几天前在网上浏览新闻,不意中见到一则雄鸟死亡、雌鸟死守的消息。一幅幅人们用手机拍下的模糊图片,是如此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我不否认,我是个天生善感的人,可是那么多人的心被同时撞击和感动,可见这对鸟儿的力量有多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近千年前的元好问就是因为徇情的大雁留下了让人痛彻肺腑的千古一问。其时他赶考归来,路遇一猎人讲述这桩奇事??一雁被网,一雁徇情。诗人多情而敏感的灵魂霎时为之震颤,遂重金买下双雁,筑就雁丘在并州古道旁。
        问世间情为何物,谁能说得清呢?一个姐妹说,就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吧。她借用了元稹的话,尽管说得明白,却终是带了人类的含蓄与虚伪。读书人都知道,把这句话叫得山响的元稹,正是最不重情的多情之人。张爱玲说,爱要说,爱更要做。何如鸟儿回答得干脆?它们不说,行动就是它们内心最好的表白。
        那则消息里说,这是最怕人的一种鸟,平素断没有机会让人类这样近距离地打量它。可是,在那个深冬的午后,在人类巨大的包围圈中,这只活下来的鸟却那么固执地与死去的爱人静静厮守。它忘了危险,忘了死亡,忘了这个世上还有除了爱人之外的其他物事,它将魂魄系在不动声色的爱人身上,万念俱灰,却痴心不改。
    最令人感慨与震撼之处,大约正在这里。
    能够做到这些的人,肯定不多。至少,我不能。可是我渴望这种至深到生死相许的情,也更钦佩为情从容赴死的鸟。
    这是人类一种无法开解的矛盾。多元的生活,使任何因素都不能成为人生存的唯一。无论是君臣、父子还是夫妻。所以,有人死了,而他的亲人和爱人依然活着。没有什么比这更为残酷。
        当然,也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否则,便不会有小区里一些老年人关于这只猫头鹰的窃窃私语,也不会有这无眠的夜里信马由缰的文字。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里,我就一直在死亡的巨大阴影里挣扎着。父亲的病情一天重似一天,我甚至已经听到它渐行渐近的脚步声。
        因为父亲的病,我亲见了死亡的过程。我从来没有那么近距离地见到一个人的死亡。那是父亲去年第三次入院的第一天。413病房中有三张床,父亲住靠门的一张,中间的床空着,里面临窗的床上,病人用了监测仪,还插着一身的管子。
        刚进门,一老一少两妇女正在谈天。年少的大约是病人的妻子,裸穿一条暗紫色的旧毛裤。老妇说,你今晚有床睡了!我想,她指的是中间那张床,而且也许是有意说给我们听,那张空床属于久住的他们。他们的兴奋行于言表,谈话的声音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大,可是病人显然很烦躁,他不停地扭动着身子,发出含混不清的抗议声。这时,年少的女子便俯下去,为他掖掖被角。
        下午,情况突然发生变化。监测仪上的数据都失去了稳定,医生护士开始匆忙的抢救。那团瘦小的身体蜷缩起,又舒展开,扭曲得像一条痛苦万状的蛇。喉咙里的声音也越来越弱,终于,他拼了命似的大喊一声??啊??!一切于是戛然而止。
    孤独的女人愣了。她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满是茫然。
    她在想什么?她该做什么?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打垮了她准备持久守护下去的决定和信心。就在几个小时前,她还为那张空床而兴奋着,可是,那张床她再也用不上了。
    我到走廊去,不敢看她,因为,泪水已经流了我满脸。
    过了好一会,她才大梦初醒一般冲到护办室打电话:他死了!他死了!她的声音大得出奇,凄惨得出奇,比这只猫头鹰的叫声更让人心惊。
        然后,她默默地返回病房,拿起一只脸盆去水房打水。接了些凉的,再接热的。死去的人还有知觉吗?可是她仍是执拗地兑好了温水,为他擦脸,擦身子。她一遍一遍地换水,一遍一遍地擦拭,看得所有人都心酸。当我乍见那只目中无人的鸟时,一下子就想到了她。
    父亲叹了口气。他看到了,活的人比死的更痛苦。很多个日子过去,我对他说,你一定要少抽烟,一定要好好地活。他深深地叹气,也深深地点了点头。
    生与死,隔着不过一步的距离。这个静谧的春夜里,这只行踪不定的猫头鹰使我的心再一次紧缩:巨大的灾难与痛苦,即将降临在那一爿屋顶下?
    我从不相信人的灵魂会被小小的猫头鹰所操纵,从不轻信超自然的诸多疑问和谜团,否则,也不会有我夜路上从容不迫的独自行走。可是我见不得生死交隔中,生的一方的疼痛与绝望。一个女子说,如果注定有一个人要留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就让我留下吧。我愿承担所有的痛苦!我缺乏这样的勇气,也无法这样矫情。我想,如果上苍非要让我与爱人做一个生死抉择,我情愿做那个先行者。人,比不过那只鸟,无论什么时候??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求生者必须活下去。
        那么,不管是为情而死,还是为情而生,都不过是一种抉择。
    一只猫在窗外游走。求偶的声音与招魂的声音竟然同样凄楚。
       春天来了。这是一个萌生爱情的季节,一个复苏万物的季节。情与生命,就在这开元的第一个季里暗暗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21:34 , Processed in 0.1051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