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9|回复: 8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4 1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

作者:顾聆森

内容提要: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是对南曲音乐的综合改革,昆山腔不是昆曲的单一母体。魏良辅的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语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而选定了“苏州?中州音”,从而为昆曲吸收北曲和流传全国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明了“依字行腔”的歌唱方法,即以字声、字韵决定演唱腔格,以求四声的中正得宜,从而进入一种“字清、腔纯、板正”的歌唱新境界;三是乐器伴奏的组合大成。由是论定:昆山腔、昆曲、昆剧不应该混为一谈,应把“国初”以顾坚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称为“昆山腔”,把魏良辅的新声腔称为“昆曲”,而把《浣纱记》以后昆曲歌舞演故事的形式称为“昆剧”。

+++++++++++++++以下正文+++++++++++++++++


      魏良辅“立昆之宗”的成功,确定了他在曲坛的声望和地位,明代已有人已把他称为昆曲的“鼻祖”、“曲圣”了。然而,这样一位昆曲的“鼻祖”、“曲圣”,资料留存却微乎其微。不仅生卒年月至今迷雾一团,其籍贯也众说纷纭,一说昆山人,一说太仓人,一说祖籍江西豫章,后迁居太仓。而仅存的一千多字的著述《南词引正》,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见到原貌,而这以前传世的只是被删节过的稿本(即《曲律》)。
    现存的资料可以推断,魏良辅生平最主要的活动时期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已知金坛曹含斋嘉靖26年(1547)为魏良辅《南词引正》作序,表明其时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至少已在后期。又据宋直方《琐闻录》载,魏良辅与张野塘定交,“时年五十余”,这是魏良辅嫁女的年纪。“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章节,使与南曲相近”,由此可证魏良辅改革声腔年在“知天命”之后,从曹含斋写序之年前溯“五十余”,可知魏良辅的生年当早于1497年。魏良辅的卒年,明末曲家钮少雅《九宫正始?序》中透露了一些讯息。钮氏“序”说:“弱冠时,……余特往之,何期良辅已故矣”。已故几年,不得而知,但知钮少雅生于嘉靖43年(1564),古人20岁称“弱冠”,则魏良辅卒于1584年以前,其时已是明万历年间了,魏良辅当享高寿。
    魏良辅原是北曲家,后改习南曲。明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这样记述了魏良辅改革南曲的动机和经过:
    有曰……南曲盖始于昆山魏良辅云。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辈,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1
    魏良辅之所以要改革南曲,直接的原因,余怀说是因为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而吴江曲家沈宠绥则是说魏良辅“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2”,才对它进行手术的。意思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6: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2)

作者:顾聆森

魏良辅之前,南曲的“平直无意致”和“讹陋”,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语音。南曲大抵都用方言歌唱,因而声腔种类特别“纷纭不类”,例如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四大声腔”之外,尚有杭州、义乌、青阳、四平、乐平、太平等声腔。正是由于五方语音不一,才有不同的民歌、民间小调,从而形成了流传于方言区域的民间声腔,而民间声腔受到方言语音的严重局限,决定了它们一般都不可能广为传播;
    二在歌唱。南曲歌唱有较大的随意性,“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徐谓称之为“随心令”,也更谈不上“寻宫数调”了,诚如明曲家凌蒙初所说:“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故总不必合调”,因而很难提高3;
    三是伴奏。南曲一般都不用乐器伴奏,也没有宫谱,只用打击乐器如檀板或金鼓铙钹之类控制节拍,唱段的尾段或尾句常采用后场帮腔。
    在南戏诸声腔中,海盐腔是最早进行声腔改革的。据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载:
    张…字功甫,循王之孙,豪侈而清尚,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4
    张是南宋人。早在南宋年间,他已就在对海盐的民间声腔从事“务为新声”的改革了。经过改革的海盐腔后来不只在江浙地区广为流传,且成为上层社会的主流声腔。海盐腔的成功,有二点极为重要,一是海盐腔的声腔语音废除了纯粹的方言,而采用了“海盐官话”,从而开始向外传播,;二是在“以拍为之节”的同时开始用北曲的“弦索”作为伴奏器乐。如《金瓶梅词话》第73回说到海盐子弟邵廉、韩佐两个优儿歌唱时就用“银筝、象板、月面琵琶”伴奏。海盐腔最终能够成为上层社会的主流声腔,与它歌唱与伴奏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昆山腔比海盐腔要晚出,元末明初昆山顾坚曲家群落也曾对原始的昆山腔也有过“务为新声”的改革过程,昆山腔在演唱当地的土戏时,也出现了以管乐器为之伴奏的格局,徐渭在《南词叙录》特别谈到了昆山腔的伴奏阵容:
    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5
    吴中音乐以“江南丝竹”著称,以“丝”(弦乐)和“竹”(管乐)同配戏曲声腔,在徐渭看来,形成这种伴奏阵容正是吴人吴俗之“敏妙之事”,但显然是受到了“弦索官腔”的影响。昆山腔的这种管弦合璧的伴奏出现在魏良辅改革南曲之前,然而此时的昆山腔是没有宫谱可依的,虽“谐和可听”,唱字(唱腔)与伴奏音乐本质上属于两个音系,并没有混成,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代替了打击乐的节拍控制,即所谓“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从而徐渭才有字不应腔(“字虽不应”)之论。
    徐渭所描述的“字虽不应,殊为可听”,远不是魏良辅心目中的南曲演唱和伴奏效果,魏良辅对南曲的改革尽管没有超越语音、歌唱、伴奏这三个领域,但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深刻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21: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3)

作者:顾聆森


    在声腔语音选择方面,魏良辅拒绝了昆山或太仓的土音,甚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魏良辅把新声腔的歌唱语音确定为“苏州?中州音”。“苏州?中州音”是苏州方言(吴侬软语)和中州语音的一种混成体,这种语音形成于南宋。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宋都南迁临安。随着官僚贵族集团的南下,旧都开封一带(中州地区)的语音也带进了吴语区域,于是在吴语区逐渐合成了特有的官话,如“杭州官话”、“永嘉官话”、“海盐官话”等。所谓“苏州?中州音”是苏州和中州两地地语音的“声”与“韵”的巧妙组合。大致有三种合成类型,即:“南声北韵”、“北声南韵”和“同声同韵”。
    尚有一部分字声或声同韵异,或韵同声异,其声韵无非各取其便,但无非也就是“南声北韵”或“北声南韵”。
    “苏州?中州音”实际上就是“苏州官话”,这种语音在尖团、归韵、声调等方面化合了中州音和苏州地区正宗(指长州、吴县)的吴侬软语。因而它既保持了吴侬软语的基本韵味和特色,如舒徐委婉,温文尔雅等然而它又糅合了北方语音的遒劲、豪放因素。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曾总结说:
    乡音一转而即合昆调者,唯姑苏一郡,一郡之中,又止取长(州)、吴(县)二邑,余皆稍逊。6
    这是李渔创办昆剧家班的经验之谈。故家班和昆剧职业班社的艺人招收子弟时,都需要到苏州。李渔说,“即如梁溪(无)境内之民,去吴门不过数十里,使之学歌,有终身不能改变之字。”7而“苏州?中州音”超越了吴侬软语的自然形态,是一种可以约束的规范语音。它解除了方言常常有音无字的困惑,使得每个字音都能够得到“曲韵”的理性关照,从而又使后人有可能把古代声韵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南曲的度曲领域。对于度曲领域而言,声韵学不是简单的介入,它在被消化的过程中终于打开了“字正腔圆”的最后通道,从而使魏良辅得以“尽洗乖声,别开堂奥” 8。与此同时,“苏州?中州音”贯通南北,这为魏良辅把北曲移植到新声腔中创造了便利。例如他把北曲的七音阶引入昆曲,北曲不仅作为一个独立体系撑起了新声腔的半壁江山,而且南北曲还可以联套,丝毫不觉牵强生硬。另一方面,新的声腔语音的确定,又为魏良辅引进先进的北曲宫调理论创备了条件。宫调的推行,不仅使南曲脱离了“随心令”而得以曲牌化,并通过不同笛色,不同个性的曲牌归类,完成了曲牌的宫调化,从而推动度曲理论的飞跃。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所强调的每支曲牌的“曲名理趣”,不仅是唱词内容的艺术表达,同时也是对艺术形式的高度关注,于是度曲的过程,得以从“字正腔圆”的局部变成曲牌的个性实现,使得演唱的技巧最终与“曲情”结合。魏良辅在他对南曲的改革过程中,虽然没有编制宫调亦或格律谱,但他已经把北曲的宫调理论和声韵学理论应用于声腔改革。已为后人编定昆曲的宫调谱、格律谱(如沈?《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李玉《北词广正谱》等)奠定了基础。从魏良辅开始,南曲那种“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故总不必合调”的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22: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4)

作者:顾聆森

  在歌唱方面,“依字行腔”是魏良辅南曲歌唱改革的精髓。由于“苏州?中州音”不仅解决了“有音无字”的方言局限,而且这种语音又可以纳入到“中原音韵”的韵系范畴之中。特别昆曲中填唱北曲,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必问的韵书,另一部明代的官韵书《洪武正韵》按照南方语音把入声字单立出韵目,遂成为了南韵工具。总之,“苏州?中州音”使昆曲从此而有韵可遵、有声可循。沈宠绥这样描述魏良辅“依字行腔”的演唱方法:
    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盖自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9
    所谓“依字行腔”,即是以字声、字韵来决定演唱腔格,昆曲中的腔格,是指与声韵、声情有关的行腔规律,也是历代昆曲艺人必修的基本功。什么字声运用什么腔格,几乎不可易移。在魏良辅的演唱教条里,腔格不仅为了美化乐音,更重要的是使四声得宜。
    昆曲的腔格分为二类,一类是为声腔的美听而设,常用于腔腹,以姿婉转;另一类是所谓的“字声腔格”,一定置于腔首,其功能是确保字声的中正。就“苏州?中州音”的调类而言,字声共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任何一种字调都一定配置有相应的字声腔格。如专设于上声的字声腔格是罕腔和嚯腔。
    罕腔在运作时,必须先冒调而起,通过上倚音,作下行大跳行,然而进入本音。盖上声字属于“高降调”,罕腔其实是字声“高降”的夸张。如《琴挑》[懒画眉]“欹枕愁听四壁蛩”句中,上声字“枕”,谱为“四上”(6 1),照谱宣唱,声为阳平,如取滑音揭高,或为去声。故必用罕腔方得中正。又如:《游园》[步步娇]中“艳晶晶花簪八宝?”句中,“宝”字,谱为“四”延四拍(6---),直唱声为阴平,加以罕腔,方能规正字音。
    “嚯腔”同是上声字的腔格,但只适用于阳上声。其腔格由先高后低两个音符组成,唱到较低音时,由嗓门暂时阻断气流通过,造成回吞感觉,嚯腔正是通过有意“吞没”后面一个工尺(音符)的音尾,强化了阳上声的字声特征,又使唱腔更趋于生动。又如《游园》[皂罗袍]“雨丝风片”中的“雨”字、“声声燕语明如剪”的“语”字,都运用嚯腔演唱。
    专设于去声字的腔栈是“豁腔”。去声字属于“降升调”,字声先由高走低,然后由低走高,略如马鞍状。故去声腔格,出字可轻带“罕腔”,然后于第一音后给以一度以上的上倚音,以作“豁”势。阴去声可“豁”高一级,阳去声可“豁”高二级以上。豁腔正是抓住了声尾豁高的字声特点,形象地组成了字声腔格。如《琴挑》[懒画眉]“伤秋宋玉赋西风”去声字“宋”、“赋”须唱成豁腔;《游园》[步步娇]“怎便把全身现”中的阳上声字“便”即豁高了二度以上。
    专设于入声字的腔格是“断腔”,或称“顿腔”。和入声字的发音出口便断特点相符。在工尺谱中,入声腔格以休止符号“└”表示,但演唱却不同于一般的休止停顿,以“断”中有连,若断若连为其字声本色。
    平声腔格,阴平以延拖为常,如一个工尺字占了一拍,此音就绝不能上扬或下抑,因而阴平字声常用“叠腔”规正。如“六”(6)可唱成“六六”(66),延长四拍,称作“四叠腔”,如《琴挑》[朝元歌]“长清短清”句中阴平字“清”均作四叠腔,演唱时,或可作“橄榄腔”??音程两头轻细,中间宏大,从而使长腔多彩绚丽,上例第二个“清”字用之。至于阳平字声,原则上不作单音延拖,后音一般需用揭高,但唱法上不能滑进,而需跳进,以此区别于“豁腔”,这也正符合阳平字声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22: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5)

作者:顾聆森

         魏良辅的“依字行腔”又分为“清曲”和“剧曲”两个层面。清曲即所谓“冷板凳”。清曲家历来被视为是昆曲宝塔尖上的唱家。曲家以品味“独音”(肉音)之美妙为知音,认为“丝竹相和”反为知音之不足取。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肉音取胜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剧曲也可以用来作为清唱,特别是那些守律严谨的剧曲。沈宠绥《度曲须知》说:
    (魏良辅)所度之曲,则皆“折梅逢使”、“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之传奇,则有“拜星月”、“花阴夜静”等词,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10
    “戏场声口”即是剧曲,和“清曲”唱法有所不同。清曲似乎回到了南曲的原始演唱形式,没有伴奏,只有“拍为之节”,然而,清曲“皆别有唱法”,业已进入了一种新的歌唱境界,被纳入到字清、腔纯、板正即“依字行腔”的高雅艺术轨道之中了。
    清曲以降,才是可借戏场锣鼓之势的剧曲的演唱。魏良辅的杰出贡献是对于剧曲乐队伴奏的改革。南曲中如海盐腔、昆山腔虽然已有乐器伴奏,但伴奏之有规模,自魏良辅改革后的南曲始:     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①
    所谓“嘉隆间”,表明魏良辅的乐器改革一直要延续到明代隆庆时期,这是一个“渐改旧习”的渐进过程,比清曲改革更为复杂。何况魏良辅对南曲的伴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器乐相加。与对南曲声腔语音和唱法改革同步,魏良辅成功地解决了两大关键,一是适应于北曲南唱;二是以腔应字。

http://hao123.haoting.com/yyquyimingjia20080416111111/302.wm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1: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6)
作者:顾聆森

    魏良辅把北曲引进南曲,如前所述,北曲依旧保持着它本身体系的相对独立,即维持着北曲完整的曲牌套数体系。尽管昆曲演唱可以南北曲合套,但在一北一南的合套程式中,个体的北曲曲牌并不被南曲所消融。魏良辅甚至把“南曲不可杂北腔,北曲不可杂南字”的“两不杂”,作为南北合套的一种基本格律规范(《曲律》)但是新声腔的语音已不是中州北音,而是“苏州?中州音”,纯粹的“南字”固然不可以相杂于北曲之中,然而北音中却业已相杂了大量非纯粹的北字了。所谓“北曲南唱”,已不仅是艺人的口法,也相关于乐器的伴奏和吐这辽规范。因而魏良辅在把北曲的“弦索”一起引进南曲的同时,就不能不解决“北曲南奏”中必然出现的相关问题,这样他需要着手把一些新的弦索乐器加盟于“北曲南奏”或者对原有北曲乐器进行改造。张野塘改制曲弦即是一个有文字可稽的事例:
    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之南音相近,亲改三弦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12  
    所谓“更定弦索音节”,是要求弦索的弹奏适应南曲的舒徐环回。这不仅是个弹奏方法问题,还需从音色上矫正,从而张野塘不得不通过改制式样,使北曲的“三弦”而成为南北两通的“弦子”,这是张野塘根据魏良辅的意图创造的一个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7)
作者:顾聆森

  沈宠绥说魏良辅“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究竟“众乐器”有多少规模,已不得而知,但总体上包括了三大类,即: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昆剧乐器在台上的位置也有严格规定,李斗《扬州画舫录》曾作如是描述:
    后场一曰场面,以鼓为首,一面谓之单皮鼓,两面则谓之荸荠鼓,名其技曰鼓板,鼓板之座在上鬼门;……弦子之座后于鼓板,弦子亦鼓类,故以面称,弦子之职,司云锣、锁呐、大铙;……笛子之人(座)在下鬼门,例用雌雄二笛,笛子之职兼司小钹;……笙之座后于笛,笙之职亦兼锁呐,笙为笛之辅;……场面之立而不坐者二,一曰小锣,一曰大锣。小锣司戏中棹椅床凳,亦曰走场,兼司叫颡子,大锣例在上鬼门,为鼓板上支鼓架子,是其职也;至于号筒、哑叭、木鱼、汤锣则戏房中人代之,不在场面之数。
    李斗所云乃清中叶的昆剧伴奏格局,伴奏乐器虽然种类繁多,但总体上仍不外乎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三大类。魏良辅一方面要求“北曲南唱”,另一方面又要求于适应“南曲北唱”,以全面体现“苏州?中州音”语音格局的双面乐化。而“南曲北唱”不仅是一种唱法的更新,更是乐器伴奏的转轨??“字不应腔”转入“腔必应字”的轨道。在魏良辅的南曲新声腔中,除了“应字”之腔外,绝没有任何多余的音乐,甚至没有短暂的过门。管弦之音与肉音之高度同步与相契,它们共同遵守着相同的音阶、节拍、时值、腔格。而宫谱严格地遵循着字声与字声的连音调值。因而伴奏的根本目的,无非也是在准确地乐化字声。“依字行腔”是歌唱的原则,同样也是伴奏的不可易移的原则。魏良辅曾要求歌唱者唱出曲牌的“曲名理趣”,显然也同样要求乐器伴奏通过“依字行腔”求取声情的最大限度的溢出。所谓“曲名理趣”也就是由“肉音”和管乐(筒箫)、弦乐(月琴)、打击乐(鼓板)共同创造的一种声情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1: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8)
作者:顾聆森

  综上所述,可知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腔,其母体并非是“国初”顾坚那时的昆山腔,是显而易见的。撇开引进的北曲不论,由于新的声腔语音对于“吴侬软语”(包括昆山、太仓)的方言自然形态某种程度上的排斥,决定了“国初”的昆山腔至少不是新声腔的单一的母体。清代朱彝尊曾为我们提供了昆山腔声腔母体的另一个新的视角:
    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13
    弋阳腔、海盐腔都比昆山腔流行得要早,流播区域也广得多,特别在魏良辅改革南曲以前,吴中流行的主要声腔就是海盐腔。海盐腔作为同是吴语系统的声腔,风格与昆山腔又几乎接近,而海盐腔采用“海盐官话”为歌唱语音直接为魏良辅提供了语音改革的经验。明代曲家如沈宠绥、余怀都认为魏良辅是“愤南曲之论陋”和深感“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而去改革南曲,“度为新声”的,他们所指的魏良辅的改革对象均是“南曲”,而非特指“昆山腔”。把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腔称为“昆曲”或“昆腔”,传奇家梁辰鱼起了关键作用。“至今言歌词,无不推昆腔,实伯龙作之始也。” 14
    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在16世纪70年代已开始盛行,新声腔借着传奇《浣纱记》的广为流伟而遍及大江南北。梁辰鱼是昆山人,魏良辅虽居太仓,而太仓在明弘治前一直是昆山的州治,而以地域命名新声腔也是顺理成章的。魏良辅著《南词引正》是在新声腔流行之后,他对新声腔以“昆腔”命名,并无异议,反而杜撰了“昆山腔”系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大大地抬举了昆山顾坚,以便自己的新声腔纳入“正声”的地位。
    由此可见,魏良辅的新声腔与昆山腔虽有联系,但却已脱胎换骨。它依仗了新的语音基础,既吸收了北曲,也吸纳了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乃至余姚腔等流行的南曲诸声腔的精华,而不大可能去认定单一的昆山腔。而且魏良辅在完成“依字行腔”和“腔必应字”的改造过程中,他必又对新声腔重新订制了宫谱,即以北曲曲牌、南曲曲调的唱法为基础,再据牌子的声情个性拍定其板眼。故近世戏曲学者周贻白断论,“魏良辅的订谱,不仅在明代戏剧声腔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对于后世的一些地方剧种的声腔和伴奏,也具有相当影响。”同时他还认定自魏良辅的新声腔兴起以后,“南北曲原有牌调及其各自的唱法,从此灭迹” 15,这话基本上的不错的。据此,我们有理由论定,“昆山腔”与“昆曲”是不应该混为一谈的。如果“国初”以顾坚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称为“昆山腔”的话,魏良辅研制的新声腔,就称为“昆曲”。而把《浣纱记》以后,昆曲歌舞演故事的形式称为“昆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22: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所引资料_______

1 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虞初新志(四)》第236页。
2 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第198页。
3 ?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254页。
4 转引自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第264页。
5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第242页。
6 、7李渔:《闲情偶寄》,《李渔全集(三)》第151页。
8 、10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第242页。
9 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第198页。
11 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8页。
12宋直方:《琐闻录》,《中国戏曲通史》中卷,第1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1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明代传记丛刊》009台湾明文书局印行。
14《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卷12,转引自《梁辰鱼全集》第605页。
15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第275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5 10:22 , Processed in 0.0938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