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17|回复: 3

[转帖] 从以虚对实看黛菱论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6 09: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从以虚对实看黛菱论诗[襄儿/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跟黛玉学诗,黛玉告诉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这一段话显然与“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的对仗要求相悖,历来学人多认为是曹公偶尔笔误。
   
    如俞平伯在《红楼心解》之《读<红楼梦>随笔》中,有《林黛玉谈诗讲错了》一篇,其中说:“好像不错,实则大错而特错。当真做律诗,把虚字对实字,实字对虚字,岂不要搞得一塌胡涂?难道林黛玉这样教香菱而《红楼梦》作者又这样教我们么?这是承上文‘平声对仄声’,句法顺下,因而致误。恕我不客气说,恐非抄者手底之误,实为作者的笔误。语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殆万虑中之一失也。我向来不赞成‘以意改字’,但碰到有些情形又当别论。像这样明显的错误应当校正的。”
   
    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之《<红楼梦>中的诗论选注》一文,引用黛玉的话时,干脆直接改成“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并解释说:“对仗就是两句之间的字,不但要平声对仄声,字义的性质也要是同类的,即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上引的话,原作‘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各本皆然。俞平伯曾辨其为‘作者偶尔笔误’,是说得对的。今引文亦据俞氏校本改正。”
   
    两位先生说的固然有理,但按笔者想来,《红楼梦》一书是曹公“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字斟句酌完成的,又经历了脂砚斋等人一次又一次的重评再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果还有这样显而易见的错误,这种可能性恐怕是不大的。
   
    也许还有一种更合理的推测,那就是曹公并没有写错,抄书者也没有抄错,而是曹公故意保存了生活中的本真状态??要描写的正是黛玉偶尔口误,说错了。
   
    试想,人在说话的时候,很容易有一种惯性,要么连续说一样的,要么连续说相反的。黛玉前面先说“平声对仄声”,后面就容易说成“虚的对实的”;要是前面先按照常理说“实的对实的”,后面估计就可能说成“平声对平声”了。小说中描写黛玉指点香菱这一段时,一上来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本身是抱着半交流半聊天的态度,不是在做严谨的学术报告,不太会去计较每一个字词的对错和每一个句子的关联。因此“平声对仄声”只说了一句,“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接连说了两句,并没有为了句式的工整去配上一句“仄声对平声”。况且黛玉的重点在于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前面的话都属于陪衬性质的基础知识,所以夹在中间的部分说错,是完全正常的。格律在黛玉心中固然重要,但并不是牢不可破的金规玉律。此段正是要描摹黛玉在不经意间的小小口误,以说明潇湘妃子不仅谙于格律,而且超于格律,其诗才早已不为格律所限。
   
    而作为学生的香菱,并没有被误导,而是紧随其义,和黛玉探讨起“不以词害意”的问题。这说明香菱也是有相当的格律功底的,所以在听讲的时候,自动忽略了老师的口误,领会了黛玉所说的作诗之根本要义所在。香菱在既往没有名师指点的情况下,利用“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的学习机会,就能达到如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这也是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暗示英莲根基不凡。甲戌侧批有“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等语,肯定了英莲的兰心蕙质。庚辰双行夹批更是比之于其他诸钗,赞美香菱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而香菱也终于借助在大观园里学诗的机会展现了自己的不凡的性灵。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看法。如刘恒曾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文章《关于“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提到:“近读沈德潜《说诗?语》,内有‘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的说法,霍松林教授的解释为‘中联,指律诗的中间两联。抒情为虚写景叙事的实,以虚对实,或以实对虚,叫”虚实对“。如陈与义(简斋)《怀天经智者》中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我一物,一情一景,显得有变化,不呆板。’……原来诗道中就有‘虚实对’一说与‘流水对’并举,林黛玉说的话还是有根据的,不存在什么笔误。”
   
    笔者觉得此说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虚实对”当然是有的,但不是常例,颔联颈联实对实、虚对虚也是可以的,而且更为常见。施蛰存在《唐诗百话》的“刘长卿五言律诗三首”一篇中说道:“律诗的中间二联,一般作者都用一联写景,一联抒情的方法,这就是宋元诗家所谓虚实相生法。写景是实句,抒情是虚句。但南宋时,有一个诗人周伯弼,编了一部《三体唐诗》,选录七绝、七律、五律三种诗体的唐诗,以发挥他的虚实论。……所谓四虚、四实,指的是律诗的中间二联四句。他以为一首律诗,以四实为上,四虚为中,虚实各半为下。……刘长卿的《馀干旅舍》,就是符合于他的四实论的。他认为这种创作方法,是唐律之上品,但近代诗家却以虚实各半为上。”
   
    黛玉指点香菱时,推荐用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绝打底子,再参考南朝及以前“陶渊明、应?、谢、阮、庾、鲍”诸家,而认为“断不可学”陆游的诗,说明黛玉的倾向显然是“宗唐”而非“宗宋”的。“唐律之上品”是“符合四实论”的,而到了“宋元诗家”才推崇“虚实相生法”,“以虚实各半为上”。如果要让黛玉在作品上“宗唐”而在理论上“宗宋”,可能性是不大的,那么黛玉此语无关“虚实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了。
   
    此后香菱读完王摩诘的一百首五律,与黛玉谈论“领略的滋味”,所举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三个对子,均为写景之作,无不是以实对实,并不涉及到“虚实对”的情况。说明黛玉把《王摩诘全集》推荐给香菱,正是希望她学得盛唐的律诗正体,而不是在“虚实对”、“流水对”等问题上大做文章。
   
    因此笔者认为,“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一语,并非曹公笔误,也并非“虚实对”之义,而是曹公故意为之,脂砚斋等人评点时集体保留,使这一段文字准确地叙述了黛玉偶尔口误、香菱心领神会的真实场景,这正是生活中本真状态的展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10: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无定法。诚使天下弄诗者皆依此而行,则诗不为诗,皆成铸模制品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6 14: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苍梧此说有理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4 22: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12 09:48 , Processed in 0.1150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