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1|回复: 7

鲜为人知的奇异皇帝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2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秦始皇创立"皇帝"称谓,两千年间帝王辈出,据溥仪计算,两千多年间一共出了67个王朝,446位皇帝。作为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的末代帝王,能被计算进去与自己并列的也只是那些登基坐殿,较为长久的统治一个帝国的九五之尊们罢了。而纵观华夏历史,其实在每个王朝,尤其是王朝末年,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时候,形形色色的"皇帝"们可就是层出不穷了,如果将他们计算在内,仅是留名于史册的中国"皇帝"恐怕也是不计其数了。 这些农民帝王虽然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成就数百年王霸帝业,没有如项羽,黄巢称雄一时,甚至没能像杨行密或者王潮那样割据一方,但他们却以独特的个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王始:至死犹迷皇帝梦
    建平四年(公元403年),慕容氏统治下的南燕已经是日薄西山,就在这一年,莱芜人王始不堪其残暴统治,于是聚集了几万人率众起义,自称太平皇帝,同时设置百官,俨然是一个小朝廷的模样. 南燕桂林王慕容镇领兵进剿, 王始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在南燕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的刑场之上,我们这位太平皇帝,面对闪亮的屠刀,仍是谈笑自若,而且处处以帝王自居.有人大约是想羞辱一下这位"僭号称尊"的老兄,于是问他:"你的老父亲和兄弟们现在在哪呢?"王始答道:"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征东、征西两个将军是王始给兄弟的封号,所以那意思就是说----我老爹逃亡在外,两个兄弟在和燕军的战斗中牺牲了!同时被绑在一旁的王始的妻子听罢简直是肺都气炸了,怒斥道:"你也就长了一嘴,没有这张倒霉的臭嘴你我何至于有今天!"王始很是坦然,劝解妻子道:"皇后你不知道,自古哪里有不灭亡的国家呢?当刽子手举起屠刀将要砍下的时候,王始仰天道"朕驾崩就驾崩,也不要改变帝王的名号!"瞧瞧这就是王始,不,是太平皇帝的气魄---"朕"的老婆什么时候都是"皇后","朕"死了那也叫驾崩!
  今天我们看这个故事,未免对王始老兄的作为感到可笑,因为他至死都陶醉在九五之尊的迷梦之中,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其实他也是可敬的,不为别的,就为他这一份蔑视胡酋,视死如归的豪情也就足够了,比起刘阿斗,陈叔宝一流人物真是不知强上多少倍呢。《晋书》中记载说对王始临死前的言行是"德闻而哂之",也就是笑话他,认为他是神经病,可真正可笑的又是什么人呢?正是他慕容德自己!慕容家族在东晋乱世中曾叱咤风云,五胡乱华时期由他们建立的政权就有四个之多(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可是在王始作乱的这个时候,距离南燕灭亡,慕容氏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7年而已,可他却仍旧没有一点危机感.慕容德也算乱世之中难得的英雄人物,可他既不能从王始作乱这件事中得到一些教训,其最终国灭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安皇帝戊元兴二年》-----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镇讨禽之。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晋书?载记第二十七》----先是,妖贼王始聚众于太山,自称太平皇帝,号其父为太上皇,兄为征东将军,弟征西将军。慕容镇征讨之,斩于都市。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所在,始答曰:“太上皇帝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乱兵所害。惟朕一身,独无聊赖。”其妻怒之曰:“止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复尔!”始曰:“皇后!自古岂有不破之家,不亡之国邪!”行刑者以刀环筑之,仰视曰:“崩即崩矣,终不改帝号。”德闻而哂之。

刘盆子:文盲抓阄得帝位
   自古以来,为了夺得帝位,获取至高无上的皇权,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父子相残,兄弟喋血,君臣反目的血腥杀戮,无论是英雄,枭雄,奸雄,还是狗熊(比如桓温那不成器的儿子桓玄),都要费尽心机去做一做那个居高临下的宝座。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这位刘盆子,那帝位可谓是唾手而得,他竟是以抓阄这一令人不可思议的方法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两汉之交一位风云人物。
   王莽篡汉,厉行托古改制,意图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新莽王朝建立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无疑是最具实力的起义军之一(另一为绿林)。在樊崇最初领导赤眉军发展到声势浩大的百万之众时却仍是“无称号,名为群贼”,于是有人向樊崇建议“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说白了就是后世枭雄们惯用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伎俩。这样一来,刘盆子同学可要时来运转了。
   历代帝王大多子嗣繁多,他们一代代繁衍下来,就变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于是宗室漫天飞,而其中破落者即与平民无异,甚至连平民也不如。我们熟悉的刘备虽然是皇叔身份,可年轻时也只是织席子,卖草鞋的小贩罢了。而这位刘盆子更是可怜,他不过是赤眉军中主管养牛的“牛吏”(与弼马温有异曲同工之妙)。
   崇要立汉朝宗师为帝,并想借重朱虚侯刘章的民间威望(他在平定吕后之乱中立有大功),于是在军中寻其后人,最后挑来选去,在众多参与海选的刘家后裔中刘茂和刘盆子兄弟(他们的长兄刘恭当时不在军中),及前西安侯刘孝脱颖而出(因为这三人在血缘上与刘章最近)。皇帝候选人有三个,皇位却只有一个,怎么办?强盗自有强盗的办法,樊崇命人做了三张纸条,让三人抓阄,抓到写有“上将军”(取“天子将兵”之意)一张的人就是天命所归的大汉天子。结果十五岁的六盆子同学幸运的抽到了头奖,当“天命”突然降临的时候,这个蓬头陋面,衣杉褴褛的少年完全的不知所措,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皇帝,更不用说怎么去做皇帝了。面对樊崇等人叩拜天子,山呼万岁的场面,刘盆子吓得直哭,而当二哥刘茂让他把那头等奖券收好的时候,朋友你猜刘盆子怎么着?他竟慌乱的将纸条一口吞下!抓阄之后的刘盆子马上去找以前的上级刘侠卿(时任右校卒史),请求继续放牛,而已经“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乘轩车大马”的他,却还是在满身泥泞的和以前的小伙伴肆无忌惮的玩耍,哪里管什么皇帝不皇帝的。
   刘盆子在赤眉军最傀儡期间,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在皇帝面前,那些出身草莽的赤眉将领面前也同样的毫无礼节,之后入长安因赤眉军劫掠百姓,刘盆子甚至曾提出过“辞职”,这个赤眉朝廷的情势之乱也就可见一斑了。最后交代一下刘盆子的归宿,赤眉军在击败绿林军更始帝刘玄,入主长安后很快又被刘秀统帅的义军打败,赤眉军被迫请降,刘盆子的长兄刘恭作为使者面见刘秀,谈判投降条件,他直接问道:“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我们皇帝以百万大军投降您,您给我们皇帝什么待遇呢?这时的刘秀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可能是因为胜券在握,也不担心赤眉军奋力一搏,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待汝以不死耳”,就是说,我可以给刘盆子这伪皇帝留条命。赤眉军战败之师,没有办法只有接受。
  刘盆子在拜见了刘秀的时候,显示了平生唯一的一次机智(当然不排除有人教他的可能),当刘秀问他:“自知当死不?”时,他回答说:“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呵呵,我的罪过应当死,不过幸亏皇上您仁慈为怀,因为可怜我的遭遇而赦免了我。刘秀听后不由笑道:“儿大黠,宗室无蚩者。”-----你这小子真狡猾,我们姓刘的没有傻子。刘秀顾及同宗情义,对待刘盆子也确实不错(他若不是傀儡,若不是文盲怕刘秀也不会留他),不仅给其很多赏赐,还让他做赵王的郎中,吃一口闲饭,后来刘盆子又不幸失明,东汉王朝也为他养了老,总算得以善终。
   刘盆子这样的皇帝足以和东晋白痴皇帝司马衷相提并论,他们的出现正是对封建天命,血统理论的最大嘲讽。皇帝不只象征着权力,也同样是非凡的责任,一国兴亡,百姓命运都系于帝王一身,若非英明睿智,岂不误国误民?这也正是各个大小王朝必然由盛而衰的决定因素。
         
  相关资料--
  《汉书?刘盆子列传》------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恭少习《尚书》,略通大义。及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在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属右校卒史刘侠卿,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等议曰:“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遂于郑北设坛场,祠城阳景王。诸三老、从事皆大会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盆子最幼,后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复还依侠卿。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直綦履,乘轩车大马,赤屏泥,绛?络,而犹从牧儿遨。

高昙晟:和尚为帝尼为后
  历史上和尚做皇帝,不是没有,比如朱元璋就在皇觉寺出过家,但那是被逼无奈,只为混口饭吃,况且他也没真正的念过经,理过佛,也就是打打杂,要要饭罢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仁兄,却是名副其实的佛陀皇帝。
   话说大唐高祖武德元年(610年),天下依旧动乱,野心家们仍在蠢蠢欲动。那涿郡怀戎县(今涿鹿保岱)地方上有一个佛家弟子,唤做高昙晟,趁县令施舍斋饭的机会,率领赶斋的和尚五千人,强迫前来集会的老百姓一同起兵造反,击杀县令和镇将,之后攻城掠地,一时间声势浩大。高昙晟于是自称“大乘皇帝”,改元“法轮”,我们看看这两个名号还当真是一派佛国景象呢。既然是称帝建国,总要有一位皇后母仪天下,我们的这位佛陀皇帝也不例外,不过他选的这位可有些特殊,那不是谁家的黄花大姑娘,而是一个与他一样的佛门弟子----尼姑静宣。静宣的相貌如何,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武则天,她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后与所有嫔妃被送去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可最终却能让高宗李治不顾一切地将她接近宫中(更主要的,武则天可是李治父亲的妃嫔),并立起为后,武则天那是一种怎样的美貌呢?想必这位静宣尼姑也是未遑多让吧。
  在做了皇帝之后,高昙晟又联络草头王高开道,封他做了齐王。不过这回大乘皇帝可失算了,几个月后他就死在高开道手上,自己的部众也一并归了高开道。至于那位尼姑皇后,大约是可以凭借天生丽质留得一命吧。
历史上借佛教名义启事的人数见不鲜,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号称弥勒降世,拯救人间,这对于封建社会饱受压迫的人们无疑是很具诱惑力的。与高昙晟同时的唐县宋子贤,扶风向海明都属此类,其他著名的还有元末的韩山童,清朝的白莲教大起义等等,这其中既有不堪封建剥削,揭竿反抗的农民起义,也有野心家妖言惑众的煽动造反,无论其正义与否,这些行为都严重威胁到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卷一八六》怀戎沙门高昙晟因县令设斋,士民大集,昙晟与僧五千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及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邪输皇后,改元法轮。遣使招开道,立为齐王。开道帅众五千人归之,居数月,袭杀昙晟,悉并其众。

白铁余:小儿科成就帝业
   仍以唐朝为例,在高昙晟几十年后的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大唐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太平盛世。可绥州部落稽白铁余就在这一年以佛事鼓惑百姓造反,他自称光明圣皇帝,设置百官,进攻绥德寺地。白铁余是如何糊弄老百姓的呢?其实很简单,几乎就是小儿科,他先将铜佛埋在地下,时间一长,杂草(苔藓?)自然就在铜佛上生长出来,这时他就对乡亲们说:“吾于此数见佛光。”,之后他就召集附近百姓,挖掘地下,果然挖出了铜佛(挖不到才怪呢~)于是他对百姓们说:“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各地百姓由是争先归附, 白铁余也就这样有了对抗朝廷的本钱。在众多以佛教名义的起事中,并不乏以歪门邪道鼓惑百姓造反,扰乱地方的情形。如果出于暴政之下或乱世之中,这种做法大可以加以肯定,但如是有意谋求帝位,那他们就无疑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极大隐患。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些教训,所以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佛教的措施,如唐玄宗曾下诏,对那些“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之僧给予严肃处理,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绥州步落稽白铁余,埋铜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其乡人曰:“吾于此数见佛光。”择日集众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远近赴之。铁余以杂色囊盛之数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数年间,归信者众,遂谋作乱。据城平县,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进攻绥德、大斌二县,杀官吏,焚民居。遣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甲申,攻拔其城,擒铁余,馀党悉平。

元姑娘:公主冒称皇太子
    说起中国的女皇帝,第一个闪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名字一定会是武则天,之后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还会想到文佳皇帝陈硕贞。鲜为人知的是,此外还有一个出身北魏皇室的小女皇,细究起来,她才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子,虽然我们今天连她名字都不得而知。为了叙述清楚,我们姑且称他为元姑娘好了。(北魏皇室本姓拓拔,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
在进入正题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与本文不相关的美女------钩戈夫人汉武帝晚年立她的儿子刘弗陵(汉昭帝)为太子,却将这位未来皇帝的生身之母赐死,一个年轻皇太后带着一个娃娃皇帝,如果不出现太后及外戚专权那才是怪事。虽然于国家,于皇室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有益的举措,但由于它过于残酷,使后人对此多加诟病。朋友们请注意,说到此处,我们就要进入正题了,在汉武帝开了那个先例之后,在北魏帝国,立子杀母成了一项国策,并实行了一百多年,直到宣武帝元恪立元诩为太子,而未杀其母胡充华,这个野蛮的老规矩才宣告废除。不过相信这位仁慈的丈夫在九泉之下一定要为此悔恨交加。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诩即位(谥孝明帝),时年6岁,其母胡充华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开始临朝称制,成为北魏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我们不能否认她是一个聪明人,但也必须承认,她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这位胡太后在掌权期间(其中一段时间她曾被政变推翻,做了几年楚囚),除了大规模的铸造佛像,修建寺庙,与人通奸之外,做成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灭亡北魏,这期间各地起义叛变事件层出不穷,整个北魏帝国完全处于分崩离析之中。
   这时的孝明帝已不再是个孩子,他已经19岁了,他希望能执掌大权,拯救濒于毁灭的帝国,但是他在朝中只身一人,无能为力,于是他想到了在动乱中壮大的军阀尔朱荣,下诏令他举兵入京,准备以武力迫使太后归政.没有不透风的墙,胡太后闻讯后的惊惧之情自然不言而喻,在情夫郑俨、徐纥的唆使下这老淫妇竟丧心病狂的毒杀了亲子孝明帝!宫廷政治的极端血腥,使人性也为之极端扭曲。
此前,胡太后出于政治考虑对孝明帝死后的政局已有准备,就在毒死亲生儿子那一年(528年),潘嫔妃为孝明帝生下一女,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元姑娘(呵呵,说了这么多,可算说到点上了),胡太后对外宣称皇子降生,并大赦天下,弄的让人不得不信.就在毒杀孝明帝后,胡太后立元姑娘为帝,改元武泰.胡太后的这个举动简直只有愚蠢两个字可以略加形容,她不明白自己的权力正是来源于儿子,没有儿子,仅凭一个假皇子,她又如何能继续执掌大权?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局势稍微稳定后,胡太后不得不道出真相,改立临洮王世子,3岁的元钊为帝.这下可不得了,因为这大大的激怒了尔朱荣,他宣言不承认胡太后的元钊政府,另立元子攸(孝庄帝)为帝,不久尔朱荣就挥师攻陷洛阳,胡太后和幼帝元钊被扔到黄河里喂了鱼,同时尔朱荣又大开杀戒,他以孝庄帝召见百官、祭天的名义,让数千名北魏贵族重臣齐集淘渚,这些人最终被全部杀死,史称“河阴之变”。此后,尔朱荣,尔朱兆,高欢先后掌握北魏实权,在北魏分裂为东,西二魏后,两国朝政仍由权臣把持,可以说,正是胡太后一手将拓拔家的雄伟事业毁于一旦.大家知道这时离胡太后毒杀亲子有多久吗?呵呵,告诉你,不过两个月。
   从这个故事中,我其实先说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宫廷政治的恐怖,权力使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成为禽兽,完全不顾什么人伦亲情,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相关史料----
   《北史?后妃传》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郑俨虑祸,乃与太后计,因潘嫔生女,妄言皇子,便大赦,为武泰元年,复阴行鸩毒。其年二月,明帝暴崩,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经数日,见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实生女,今宜更择嗣君,遂立临洮王子钊为主,年始二、三岁,天下愕然。

完颜承麟:半日天子殉国难
   金天兴二年(1233年),曾经纵横一时的金帝国已经被蒙古铁骑逼上了绝路,蔡州孤城((河南汝南)中金哀宗(完颜守绪)对蒙宋联军做着最后的抵抗.蒙古帝国此时已与南宋订立军事同盟,蒙古帝国许诺灭金之后可以收回淮河以南若干被金国攻占的土地,南宋则答应供应粮秣;宋与蒙古,仍以淮河为界。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军攻破蔡州外城,大军涌入城中,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亡国在即,他以英明神武之资,不甘做亡国之君,同时抱着复兴帝国的愿望,哀宗于是召集百官,宣布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完颜承麟自然不敢接受,一再推辞.哀宗先是反问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我传位给你,那不是不得已吗?(这句可是实话,好好的皇帝谁不想当),接下来哀宗即解释了传位的原由"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我啊身体肥胖,不善于骑马奔驰(其实就是不容易逃命,在之前他做过一次尝试,就失败了)。你平时作战敏捷,又精通谋略,如果侥幸能逃得一命,也还叫我大金国留下一支余脉,好谋求复国,这就是我现在最后的期盼了。话都说到这份上,完颜承麟也只得接受,从而使中国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皇帝登基大典草草结束,百官朝贺之后,大家便又各奔东西,继续率军应战。这个时候,宋军也已打破南门,大军入城与金军展开了激烈巷战,金军寡不敌众,很快就招架不住,纷纷败退。哀宗伤痛欲绝,在幽兰轩自缢而死.关于哀宗的殉国,史书上这样一段记载----城危时即取宝玉置小室,环以草,号泣自经,曰"死便火我",烟焰未绝。这段话出于别人转述,如果是真的,那哀宗之死就更多了一份悲壮之气。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味的历史问题,那就是哀宗尸体的去向,关于这个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引几段史料给大家与中国的正史做了比较拉施特(伊利汗国宰相)的《史集》记载道".......蒙古人认出他们所杀的并非阿勒坛汗(金哀宗),便搜索他本人。乞台人断言他已经烧死了。蒙古人不相信,便索取他的头颅。因为南家思(南宋人)的军队知道这件事的情况,所以尽管他们也是阿勒坛的敌人,但他们却支持了拒绝蒙古人从坟墓中把他挖出来、交出他的头颅的要求,他们和乞台人一起证明他是烧死了。为了确定真相,蒙古人索取他的头,但他们知道,如果把另外某个人的头交给蒙古人,他们会认出来这不是他阿勒坛汗的头。最后,他们把某个人的手交给了他们。为此,蒙古人对南家思人不满;但当时却难以同他们争执。”这样看来,蒙古人只是得到了金哀宗的一只手而已。
   《宋史?孟珙传》则说“珙与?盏分守绪骨" ,也就是宋元两军瓜分了金哀宗的尸体。 孟珙得到的那一部分被作为此次作战最大的战利品带回南宋,进献给宋理宗,并用它告祭先祖,也算报了靖康之耻。
    以上都是闲话,接着说末帝.已经退守内城的末帝闻讯后便率领群臣前去哭祭哀宗遗体(可能早被烧焦了)。有人说金国亡于汉化太深(比如柏杨)其实也不无道理,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们居然还在拘泥于儒家的那套所谓"礼"。这面他们还在哭着,外面内城已被攻破,末帝披挂上阵,力战而死,壮烈殉国。末帝从即位到身死不过半日,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
    完颜承麟在位虽只半日,但不久前关于他的一则新闻却成为历史爱好者们的焦点,这全都缘于完颜村的声名远扬。这个完颜村位于甘肃泾川县城十多公里,泾河北岸九顶梅花山下。其中一部分是完颜宗弼(就是赫赫大名的金兀术了)的后裔,另一部分则与我们今天说的金末帝大有关联,《泾川乡土志》记载道:“泾川完颜氏,为女真后裔。金末帝完颜承麟为元所灭。金后遁于安定,遂于泾川土著。”蔡州城破后,金国突围出的朝臣们保护末帝遗体一路西行,到达安定(泾川),因为这已有“芮王坟”(金兀术之子完颜亨被封为芮王)和众多同族的守陵人,于是就将末帝遗体安葬在了泾河与沅河交汇处,从此他们也就定居与此。
   《礼记》中说----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真正能将国君死社稷这一要求付之行动的少之又少,而金国之亡,却一下出了两个,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相关资料――
   《金史?哀宗本纪》三年正月壬寅,册柴潭神为护国灵应王。甲辰,以近侍分守四城。戊申,夜,上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承麟固让。诏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称贺。礼毕,亟出捍敌,而南面已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大军入,与城中军巷战,城中军不能御。帝自缢于幽兰轩。末帝退保子城,闻帝崩,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绛山收哀宗骨瘗之汝水上。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23: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反反复复。
有些人作梦都想当皇帝,的确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9 08: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
权利,总是吸引很多人的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9 1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容氏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7年而已,可他却仍旧没有一点危机感.慕容德也算乱世之中难得的英雄人物,可他既不能从王始作乱这件事中得到一些教训,其最终国灭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话纯粹是事后诸葛马后炮。慕容德之南燕灭亡那也是他死后的事了,灭在慕容超的头上。如果非要说这话说的对,那灭南燕的刘裕何尝不是?刘裕灭南燕,刘裕的宋又挨了多久?南朝的宋齐梁陈,有哪一个有点危机感?北朝的西凉、北燕、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甚至隋,再到唐宋元明清,甚至民国,我们都可以拿这句话来说。放之四海皆准,岂止慕容德。有些貌似道理的话其实就是废话,换了说话人在当时当景,恐怕还不如慕容德。

我也学着说一句这样的真理,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与英雄,都没有一点危机感,不能从对手的失败中得到教训,最后失败也不足为奇,即使没失败在自己手上,也败在自己的子孙手上,最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呵呵。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

“真正能将国君死社稷这一要求付之行动的少之又少,而金国之亡,却一下出了两个,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至于一日两国君死社稷,不觉得可敬。反而觉得可笑,可悲。靖康之日俘虏北宋二帝时的金国,也许没想到日后自己也有今天吧?当然再数百年后,大清国灭亡才是一个特例,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忠臣自杀殉节的王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就是历史,客观的说都是必然。当然加上后人自己的理解,完全可以有各种解释不足为奇。但历史只有一种结果,不管在今天看来是怎样的难以名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2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使得今天的官员们,还在做着升官发财的好梦,而根本不把人们放在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19: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但愿人长久于2009-03-30 20:07发表的  :
正是几千年的封建残余,使得今天的官员们,还在做着升官发财的好梦,而根本不把人们放在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0: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格!他的真正意思是说爱江山更爱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01:35 , Processed in 0.1096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