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3|回复: 7

[文友作品]井,水汪汪的眼晴(剩翼,红尘,秋水,婉言主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5 15: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风细雨楼:

        烟雨中的小石桥,蜷缩着苍老的腰身,令人不忍心落脚踩它生痛。
        几片枯叶,从桥的那边迎面跑过来,亲近地绕过我的身后,带走我的目光。这个时候,风的脚步十分轻盈,此刻,我不懂风的心情,是否象人?急匆匆离去,急匆匆回归。细雨,湿漉漉的风景,一股清新的气息,直往灵魂里滋润,仿佛一切都滤过了风尘。空灵的风,吹晃小石桥的对岸,小石桥的对岸似乎是梦里的昨天,尘土把风景隐藏起来,也把世事推拒得淡远。
        昨晚,做了一个梦,又看见了小石桥的模样……
        凤,就那么静静地站在了小石桥上,斜倚着石栏想着自己的心事,凤正犹豫着是不是要走过这座小石桥,走到前面的小寺庙,给自己许一个愿,求得一个梦。凤又低头看水,水里有她的倒影,几片枯叶划过水里的脸影,一切都在瞬间幻化得星星碎碎的。
        过了石桥就是小寺庙,经一场雨的浣洗,它显得更加的玲珑妩媚。
        那时候,凤离红尘很近,她是带着一颗塞满郁闷的心来的。凤想把自己的心事藏在晚课的木鱼声中,欲使它很飘忽,很空灵。
        寺庙院中挂在老槐树上的铜钟,每天都被人准时敲醒,悠悠的,懒散的,播撒得很远,很远。凤正坐在妆镜前,梳挽一头的青丝,阳光从窗户仄身而入,站在凤润滑的发丝上,凤用黑桃木的梳子梳自己喜爱的头发,一并梳理这些远道而来的阳光。梳着,梳着,一股暖流就悄悄地爬进了凤的心里。经心听那些钟声,深一句,浅一句,好象在诉说着什么?凤开始心跳,她的心顺沿着钟声开始起程,心路匆匆。
         凤,喜欢寺庙院子里的两株老梧桐,开一朵一朵的紫花,秋风初起,便零落了一地风情。那时候,凤儿并不知道曾有部曹氏写的《红楼梦》,也不知道《红楼梦》里有个黛玉葬花的凄情故事。眼前残花如梦的感性,使得凤内心里有某种本能性的隐痛,有某种暗藏的诱惑性,紧紧地揪住了凤的心,她便成了这座寺庙大院秋天里的一位常客,可是她不是虔诚的香客,凤的内心对佛一无所知。
        凤的思绪是在某一天,被庙里的梵音所催醒的。天色已近黄昏,该是老僧诵读晚课的时间,一个小僧跪在蒲团上倾听。那些低沉哼念的经文,凤全然听不懂,又仿佛早在前世似曾听过。寺庙里的撞钟击鼓诵经,都是天天不变,习以为常的程序。夕阳下,诵经者更象歌者,慰抚自己也慰抚众生。凤绝对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一个超世脱尘的隐者,以求幻化一身的仙风。可她有着俗虑的寂寥,有一颗易感的心,敏于风云,动于世情,区区一弱女子,却把自己的纯情炼就得更加坚硬。  
        夕阳已藏西山,寺庙里的青灯即燃,经卷以合为梦,万物便是影子。老僧若佛,善眉慈目。庙里香客影疏声稀时,一切都闲散下来。见凤独自在桐树下徘徊,便招手。如此,便有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开始讲述。
         一个美丽的女孩子,有一天,在母亲的陪同下去赶一个庙会,在拥挤的人群缝中,看见了一个年轻俊俏的小生,一见便衷情,可是小生在人群中,眨眼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拜佛时,女孩子跪着默念,求佛祖恩赐于她心中念叨着的那个人。佛告诉她,五百年的修炼,方能换得世间有情人的擦肩。女孩子不信,就在某一天变成了一棵树,一天一天轮回,一年一年坚守。等到最后的一天,突然有一阵风绕树身盘旋,之后,远行……
        女孩子问佛祖:五百年的修炼,只等来一阵风?佛祖说:你要了断孽缘情债,世间的因果轮回,不是等就能相逢。老僧的故事尚未讲完,凤转身看到了自己的身旁,小僧正听得迷醉入神。
  凤就是这样在一个偶然却又是必然的时光结点上,相识了小僧。老僧经常外出捧钵化缘,小僧就领着凤来到自己的僧房。好奇的凤,看见房里有一张木床,一张木桌,桌上摊开一卷经书。木鱼经岁月的熏染,发着幽幽的光亮,卧在桌上沉默无声。有一盏青灯,四壁皆影,墙上,斜挂着一管洞箫。凤,是一个凡人,但不是一个俗人。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极具诗意的僧房。多少年后,我听了这个故事,一直在琢磨,人的心灵之门,总是虚掩着的,能不经意间而推开门扉的人,就是前世有缘的人。宿命与人伴生,无论相信不相信它,它无形的存在,留下了多少岁月的故事,讲了又讲,听了又听。
        桐叶疏落,又泛绿时,寺庙后院的那井里捞出了一个人。那个人不是凤,是小僧。凤,其时正怀着小僧的情种。老僧默默伫立在小僧苍白肿涨的尸体旁,手中掐捏的念珠,突然就断了线,珠子溅落四处……据说,有一次,老僧与小僧一起外出,小僧好奇地问:师傅,河的对岸有一个妙龄姑娘,想让你背她过河,你怎么办?老僧说:我背她过河。小僧心里琢磨,这与佛经的色戒相悖。又走出十里路,小僧又问:师傅,僧不近女色。老僧笑眯眯地说:你看,我背姑娘过河,此刻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可是你依然背着她在心上。小僧听后,转过身去哭了……因为,小僧心里残留着一件俗事,他无法排解佛所衷告的隔世的寡静。老僧此刻知道了,为什么小僧要问自己背姑娘的事情。
         一座寺院,养一眼井。小寺庙的那眼井,虽然几经风雨,可依旧仰天瞪着水汪汪的眼晴。凤和她的妹妹,在小僧走后的一天,顶着月亮独自来到这眼井前,久久无言。凤,低头盯着井水,井水中晃动着一轮月亮。凤以为那轮月亮就是小僧的眼晴,凤开口说话:“你怕了,你还没有修炼到那个份上。我不信佛,我只相信自己的心澄明,你闭上眼晴吧。”凤说这些话的时候,月亮移开了,井,瞬时黑洞洞的。凤把自己该说的和想说的话全都说完了,转过身,感觉腹中隐隐地一动,凤就扑到了妹妹的怀里,妹妹却感觉扑进自己怀里的是一股寒风。
        也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凤独自走了,走得无声无息。凤象风,来无影去无踪。凤的妹妹在鸡打鸣时,才觉得自己的心慌慌的,忙起身,只见秋风挤进了窗户,忽然打了一个激灵儿……
        许多许多年以后,凤的妹妹,我的奶奶跟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奶奶的眼晴里,竟有一缕奇异的光,我沿着奶奶眼晴里的光线欲抵达的地方看去,却空空如也。奶奶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想,凤必定是活着的。如果有缘,你可能与凤的后人相逢。”奶奶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留下的是这个神秘的故事象风一样的背影。那一刻,我更愿意相信,世间的一切结局,都是由天来注定的。
        从我梦见雨中的小石桥开始,好象自己跨出了一个门槛,外面是世俗,里面是佛界。窗外有风,雨已停歇。我很想去看看那座小寺庙,不知如今是否存在。可是,我又没有去的决心。心里暗想,世间凡是发生过的一切,皆有因果,随心随性吧。
        从听了这个故事以后,经常梦见那口井。井,大地的痴情,仰望星空的一双水汪汪眼晴……                                       
                                     写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5: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风细雨楼:

    老剩啊,实在对不住你了。刚才选了一篇《善文兄》上下两篇,挺长的。心疼你眼睛没分给你,没想到这篇也不短。而且星月的原帖不知道什么格式,老是有乱码,实在编辑不了大字了,你和大家受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5: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翼:

        比较而言,这篇好于《回望海的几个片断》,意象、节奏都较和谐,其中的叙事趋于完整,意境显朦胧,具有雾里看花般独特的美感。
        就文章的内容,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个爱情悲剧,怪不得小僧,怪不得凤,更怪不得老僧,乃至怪不得天,怪不得佛。好像毫无缘由地,就发生了,而且只怕以后还会有如此痴情的剧中人继续演绎下去,还会有为之感动的旁观者传说、记录、感叹。几个人物形象似乎稍欠火候,可能是叙述者把比较多的笔墨放在了抒发自我感受方面,而人物的言行则缺少典型性细节的营造。
        就文笔来看,与上一篇有些相似。全文在状物方面,写得有些“隔”,可能如上述,是追求那种雾般的朦胧之感造成的。这可说是一种矛盾吧,我自己若写,也难处理。怎样兼备,我亦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比如这一段:
      “几片枯叶,从桥的那边迎面跑过来,亲近地绕过我的身后,带走我的目光。这个时候,风的脚步十分轻盈,此刻,我不懂风的心情,是否象人?急匆匆离去,急匆匆回归。细雨,湿漉漉的风景,一股清新的气息,直往灵魂里滋润,仿佛一切都滤过了风尘。空灵的风,吹晃小石桥的对岸,小石桥的对岸似乎是梦里的昨天,尘土把风景隐藏起来,也把世事推拒得淡远。”
        里面的意象少新意,难以让人眼前一亮。落叶、秋风、细雨、小桥,看上去的确有些感伤的诗意,然而,这样的套路实在有点过多了,让读者多少有些提不起兴致。可能会有部分读者不是因为看到星月描写的这些物事而感伤,而是因为开篇第一句定下的基调,就知道这段作者要写什么。
        引一段对比一下:
        “春天,蒂巴萨住满了神祗,它们说着话儿,在阳光和苦艾的气味中,在披挂着银甲的大海上,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在铺满了鲜花的废墟上,在沸滚于乱石堆里的光亮中。……” (加缪《蒂巴萨的婚礼》)
        有两点不同,一是意象的新奇,比如海的银甲、沸滚的光亮,以静写动,又以动写静,颇具情趣。二是全靠意象来说话,尽量不直接书写自我的感受。我以为,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便是这种技巧,用心去写景致本身,笔笔皆在目前,写得好,读者自然会体会你眼前所见景致带来的那种意味。星月若觉得有些道理,可参看如下连接,其中提到了状物与状情的问题:
    http://swing.blog.enorth.com.cn/article/167607.shtml
         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说这样的文字不好,可能还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美学追求吧。
         此外,一些细微处还应注意,比如:“师傅,河的对岸有一个妙龄姑娘,想让你背她过河,你怎么办?”此处“河的对岸”表明师傅在河的此岸,两岸相隔,说起话来方不方便还要看河是怎样的河,不如写成“河岸边”,同在一边岸,说起话来方便多了,也省得眼尖的读者提出疑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5: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尘秋水:

        题目非常吸引人,水汪汪的井看世间一切,好奇心带着读者走进文章。
      “烟雨中的小石桥,蜷缩着苍老的腰身,令人不忍心落脚踩它生痛。几片枯叶,从桥的那边迎面跑过来,亲近地绕过我的身后,带走我的目光。这个时候,风的脚步十分轻盈,此刻,我不懂风的心情,是否象人?急匆匆离去,急匆匆回归。细雨,湿漉漉的风景,一股清新的气息,直往灵魂里滋润,仿佛一切都滤过了风尘。空灵的风,吹晃小石桥的对岸,小石桥的对岸似乎是梦里的昨天,尘土把风景隐藏起来,也把世事推拒得淡远。”
        ??开篇简洁,但是笼一层忧郁,渲染了场景气氛,也深藏寓意,为下文埋了伏笔。
      “昨晚,做了一个梦,又看见了小石桥的模样……”
        ??承上启下的句子,穿越时空,过渡自然流畅。
        接下来七个小节是一段追忆的故事。这一部分有小说的味道,似幻似梦,场景在作者的笔下一幕幕闪过,往事历历在目,红尘中等待的女子,那个叫凤的姑娘,在佛前求拜。这一部分文字非常空灵,处处禅味。
       “夕阳已藏西山,寺庙里的青灯即燃,经卷以合为梦,万物便是影子。老僧若佛,善眉慈目。庙里香客影疏声稀时,一切都闲散下来。见凤独自在桐树下徘徊,便招手。如此,便有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开始讲述。”
        ??又一个漂亮的承上启下句子,牵引出又一个故事。
        接下来这个故事的构思好多人都有写过类似,佛家总讲前世今生,因果因果,一切都是上苍注定。一幕幕的情节故事穿插着作者的思想起伏,有无限的伤感和虚幻的窒息。吸引着读者心弦,把自己也融入了那个意境中。跟着作者的主观镜头,我们的目光不愿转移。
        “许多许多年以后,凤的妹妹,我的奶奶跟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奶奶的眼晴里,竟有一缕奇异的光,我沿着奶奶眼晴里的光线欲抵达的地方看去,却空空如也。”
        ??简单一句,又完成了一个空间转移,把我们的目光拉回现实。
        结尾处回归到开篇的小石桥,并点题。
        作者有很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踩着思路行文,丝毫不乱,各处衔接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铺叙、意境、词藻,都非常好。妙文一篇。
        不足之处是“井”??“水汪汪”??“眼睛”,可以在文章中再加一些笔墨,让题目亮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5: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醉红尘:

    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想起了张爱玲一篇精短的小文《爱》,这篇文章从语言的优美,到意境的凄美,和张的文章很有几分相似。飘忽灵动的文笔,有几分神秘的故事,突然逆转的情节,足以感染每一个读它的人。
    一点看法:
        1、  开头对小石桥的描写很美,文字极具功力,但小桥这个意向在正文几乎没出现,看不出这个小桥和整个故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  “从我梦见雨中的小石桥开始,好象自己跨出了一个门槛,外面是世俗,里面是佛界。”我个人看了前面的故事,不太赞同这里的理解,故事本身没有很清楚的说明“外面是世俗、,里面是佛界”这个意思,我倒觉得说世俗里有佛界,佛界里也有世俗更合适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婉言:

    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的确,尘世间的一切都有着因果关系,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宿命在牵引着,惜缘随缘,方可换来那份身心的净化。
    “人的心灵之门,总是虚掩着的,能不经意间而推开门扉的人,就是前世有缘的人。宿命与人伴生,无论相信不相信它,它无形的存在,留下了多少岁月的故事,讲了又讲,听了又听。/夕阳下,诵经者更象歌者,慰抚自己也慰抚众生。凤绝对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一个超世脱尘的隐者,以求幻化一身的仙风。可她有着俗虑的寂寥,有一颗易感的心,敏于风云,动于世情,区区一弱女子,却把自己的纯情炼就得更加坚硬。”……很喜欢文中的许多语句!那是人生的一份沉淀,也是生活的一份筛选,却仿如又包含着过尽千帆之后的淡定。常常会在不自然间,就牵引着你,仿如梦里,仿如尘世中,也许走不出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那份结吧。
    花样的女子,水性的柔情,看似是悲剧的根源,其实何曾不是人生的一种宿命!
    文中最精彩的正是走进灵魂深处的那些探索!看似不经意,却总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
    楼主在文章上部分中就用了“她不是虔诚的香客,凤的内心对佛一无所知。”如果一个妙龄的女子,经常跑到寺庙,又不是虔诚的求佛者,那她为了什么?看文章像是为了梦、又像是因为诱惑?好像又是喜欢两棵老梧桐树?我看着总觉得有些牵强。仅仅为了故事的的发生?这样的铺垫,说服力不够。
    一个香客与一个小僧发生故事,是为了烘托悲剧。但我还是希望,寺庙这样的一个圣洁的地方,能够真正做到净化人的身心。
    我也喜欢比较空灵的文字,喜欢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弦律。但空灵文字最难把握的也是通篇文章的连贯性,看着,给予人的跳跃幅度总是比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琴:

        汇总联盟赏析意见:
  比较而言,这篇好于《回望海的几个片断》,意象、节奏都较和谐,其中的叙事趋于完整,意境显朦胧,具有雾里看花般独特的美感。
        开篇简洁,但是笼一层忧郁,渲染了场景气氛,也深藏寓意,为下文埋了伏笔。接下来七个小节是一段追忆的故事。这一部分有小说的味道,似幻似梦,场景在作者的笔下一幕幕闪过,往事历历在目,红尘中等待的女子,那个叫凤的姑娘,在佛前求拜。这一部分文字非常空灵,处处禅味。
       “夕阳已藏西山,寺庙里的青灯即燃,经卷以合为梦,万物便是影子。老僧若佛,善眉慈目。庙里香客影疏声稀时,一切都闲散下来。见凤独自在桐树下徘徊,便招手。如此,便有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开始讲述。”一个漂亮的承上启下句子,牵引出又一个故事。接下来这个故事的构思好多人都有写过类似,佛家总讲前世今生,因果因果,一切都是上苍注定。一幕幕的情节故事穿插着作者的思想起伏,有无限的伤感和虚幻的窒息。吸引着读者心弦,把自己也融入了那个意境中。跟着作者的主观镜头,我们的目光不愿转移。“许多许多年以后,凤的妹妹,我的奶奶跟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奶奶的眼晴里,竟有一缕奇异的光,我沿着奶奶眼晴里的光线欲抵达的地方看去,却空空如也。”??简单一句,又完成了一个空间转移,把我们的目光拉回现实。
        作者有很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踩着思路行文,丝毫不乱,各处衔接滴水不漏。铺叙、意境、词藻,都非常好。飘忽灵动的文笔,有几分神秘的故事,突然逆转的情节,足以感染每一个读它的人。
        的确,尘世间的一切都有着因果关系,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宿命在牵引着,惜缘随缘,方可换来那份身心的净化。“人的心灵之门,总是虚掩着的,能不经意间而推开门扉的人,就是前世有缘的人。宿命与人伴生,无论相信不相信它,它无形的存在,留下了多少岁月的故事,讲了又讲,听了又听。”/“夕阳下,诵经者更象歌者,慰抚自己也慰抚众生。凤绝对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一个超世脱尘的隐者,以求幻化一身的仙风。可她有着俗虑的寂寥,有一颗易感的心,敏于风云,动于世情,区区一弱女子,却把自己的纯情炼就得更加坚硬。”……很喜欢文中的许多语句!那是人生的一份沉淀,也是生活的一份筛选,却仿如又包含着过尽千帆之后的淡定。常常会在不自然间,就牵引着你,仿如梦里,仿如尘世中,也许走不出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那份结吧。
          花样的女子,水性的柔情,看似是悲剧的根源,其实何曾不是人生的一种宿命!文中最精彩的正是走进灵魂深处的那些探索!看似不经意,却总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箫:

        汇总联盟修改意见:
        开头对小石桥的描写很美,文字极具功力,但小桥这个意象在正文几乎没出现,看不出这个小桥和整个故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另外,“昨晚,做了一个梦,又看见了小石桥的模样……”这个过渡也可商榷,首先对小桥的描写已经是现实的感觉,这里的时空过渡可以简单为“昨夜的梦里凤就站在......”,同时在结尾又强调了了梦中常见的井,桥和井这两个梦里的意象如果没有在文中的融合,就显得分散了寓意。联盟认为本文的开篇可再考虑,甚至可以考虑直接以梦中之井入题。
        开篇的意象也少新意,难以让人眼前一亮。落叶、秋风、细雨、小桥,看上去的确有些感伤的诗意,然而,这样的套路实在有点过多了,让读者多少有些提不起兴致。可能会有部分读者不是因为看到星月描写的这些物事而感伤,而是因为开篇第一句定下的基调,就知道这段作者要写什么。引一段对比一下:“春天,蒂巴萨住满了神祗,它们说着话儿,在阳光和苦艾的气味中,在披挂着银甲的大海上,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在铺满了鲜花的废墟上,在沸滚于乱石堆里的光亮中。……” (加缪《蒂巴萨的婚礼》)  有两点不同,一是意象的新奇,比如海的银甲、沸滚的光亮,以静写动,又以动写静,颇具情趣。二是全靠意象来说话,尽量不直接书写自我的感受。我以为,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便是这种技巧,用心去写景致本身,笔笔皆在目前,写得好,读者自然会体会你眼前所见景致带来的那种意味。
        楼主在文章上部分中就用了“她不是虔诚的香客,凤的内心对佛一无所知。”如果一个妙龄的女子,经常跑到寺庙,又不是虔诚的求佛者,那她为了什么?看文章像是为了梦、又像是因为诱惑?好像又是喜欢两棵老梧桐树?看着总觉得有些牵强。仅仅为了故事的发生?这样的铺垫,说服力不够。一个香客与一个小僧发生故事,是为了烘托悲剧。但更多的读者还是希望,寺庙这样的一个圣洁的地方,能够真正做到净化人的身心。
        文章写了一个爱情悲剧,怪不得小僧,怪不得凤,更怪不得老僧,乃至怪不得天,怪不得佛。好像毫无缘由地,就发生了,而且只怕以后还会有如此痴情的剧中人继续演绎下去,还会有为之感动的旁观者传说、记录、感叹。几个人物形象似乎稍欠火候,可能是叙述者把比较多的笔墨放在了抒发自我感受方面,而人物的言行是“代人思考”的,缺少典型性细节的营造。
        此外,一些细微处还应注意,比如:“师傅,河的对岸有一个妙龄姑娘,想让你背她过河,你怎么办?”此处“河的对岸”表明师傅在河的此岸,两岸相隔,说起话来方不方便还要看河是怎样的河,不如写成“河岸边”,同在一边岸,说起话来方便多了。“据说,有一次,老僧与小僧一起外出”这里的“据说”用得很不该。因为这部分作者已化身老僧做老僧的回忆思考了。
      “从我梦见雨中的小石桥开始,好象自己跨出了一个门槛,外面是世俗,里面是佛界。”联盟评论觉得,故事本身没有很清楚的说明“外面是世俗、,里面是佛界”这个意思,说世俗里有佛界,佛界里也有世俗更合适些。题目在文章中也可以再点一些,“井”??“水汪汪”??“眼睛”,可以在文章中再加一些笔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1 23:34 , Processed in 0.1254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