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5|回复: 9

[文友作品]回望海的几个片段 [剩翼,山色,婉言,音书主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2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风细雨楼:

    回望海的视线,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想象我的祖辈们,从一座漂移的孤岛乍抵大陆,当他们刚把自己一生踩船的宽厚大脚,踏上陆地的那一瞬间,内心肯定会象一棵树伸展出所有的根须,迫不急待地扎向了久渴的厚土,痛痛快快地汲取母乳般的幸福。脚踩着岸,人的心就会稳固、坚实、坦荡和安然。在我看来,这种对土地无限的眷恋,是人类本源的,十分古老的回归意念。不知有多少辈子的海岛人,他们离开了大海,一去就永不回头。静静独处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看成了阳光里一粒小小的尘埃,浮游的终结沉降在黄土的梦幻里,紧紧地紧紧地拥抱着仁慈的土地。可我又特别的特别的想念海,想念那个荒凉的孤岛,岛上的土层虽然太薄,可是我的一颗心在岛礁的石缝中盘根错结。
    之于岸,海是永世飘泊的梦;之于海,岸是永世难以释怀的情。要不为什么,海里的那些浪卷涌扭曲着透明的身躯,顷尽生命最后的激情扑向了岸,且义无反顾,宁愿粉身碎骨。岸,为什么要面朝着大海不眨眼地张望,望断天无尽头的海平线,一腔的柔肠,风不能承受,雨也不能承受。  
    渔码头,一个收获幸福与痛苦的集散地。那些数不清的桅帆,直直地竖向蓝天,象剑,有一股阳刚的寒意逼人。船,削尖了自己的脑袋,去迎面劈浪,张扬一种绝不服输的勇气。一群打渔的汉子,钢浇铁铸般的坚固,从一望无际的汪洋中捕捞生存的希望,需要多么硬朗的体魄,经受得住海风磨炼的坚强意志力,视生死于度外。引水者,两手高高举起一碗老酒,酒过顶之后再昂首,仰天长啸,一通鼓,一阵锣,一声喊,海风动,渔帆升。船,如引发的一枝枝箭矢,直刺入一片蔚蓝,也刺入了每一处骨缝,令人血脉喷张。这使得我经常在凝视海上日出时产生幻觉,过帆,象一只青鸟硕大的翅膀,逆风艰难地远翔。此刻,无论岸上送行的女人和孩子,抑或是奔向大海讨生活的男人,都忘记了流泪,或者心里的泪早已凝结风干。大海,呈现出了她神性的预言,一次远航,或者带来幸福,或者带来痛苦。出海猎渔者的每一次远足,可能是其短暂生命的唯一终结。从这个角度读海,所有与海相关的祭典仪式,毫无疑问,都是生命终极的演绎。
    说真的,渔灯下,我不敢琢磨岸投向海的视线,也不敢琢磨海投向岸的回望。渔灯,不甘熄灭的火焰,点燃它,亮得太忧伤,太衷情,太悲壮。蒙童时,码头的夜晚,到处都有渔家女高举的渔灯,象天上的星星,时而散开,时而汇聚,沿着弯曲的海岸线一字形地摆开,那些女人们都朝着夜海苦苦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多年以后,当我抚摸“守候”这个词语时,亦能体味出这个特异性词语的温度,泪在不经意间便顺着脸颊流下来,湿了回忆。至今,我还是经常在心里默默地惴猜,如果先有了海的话,岸必定是后来的女人。如果先有了岸的话,海必定是后来的男人。牵挂的海与痴情的岸,谁也离不开谁,若没有了海,弥漫凄凉的岸会枯竭了自己的眼泪,若没有了岸,沉默无语的海就永远飘流自己的心。
    我喜欢海,因为世间所有的海都汇流着同一种无需表达即可明了的深蓝色语言。沉默的海,借助风浪的手语倾诉,凡能读懂海的缄默心语,必定是人的造化。海,景象万千,象一座永远的雕像,在梦中伫立,自己更象一位雕刻者,左一刀,右一刀,镌刻着自己心灵的版图。触摸刀痕竟然如此的清晰,似乎每一刀深雕的皆是痛憷的暗疾,而浸泡在我心底的海多么幽深,无形的孤独和空寂的心绪,把海的柔性想象成精深的太极,以其刚柔相济的境界,尽情舞蹈着天与人、水与火的寓言。世间,相生的和谐与相克的矛盾,无时无刻地变化着,大海正是在这种永动性的流变中不朽。幽深的海,表达她不动声色的时光,博大的海,容纳了河流的纵逝和缠绵。  
    住在海边的一幢茅草屋里的单身老汉,一条破船翻扣在沙滩上,一条黄狗汪汪地喊,使人不敢近前。一挂渔网在风中散乱地闲搭在松木架上,一杆旱烟袋叨在老汉的嘴角,从鼻孔里冒出一股一股的浓烟有滋有味,在老汉的头顶上缭绕,他半睁半闭着眼晴,瞅着没有咸淡的日子。这些蜇伏在记忆深处却永远不会曝光的底片,时常在某一个晚上的某一个梦里兀自呈显,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这些年来,一梦见大海,就梦见了老船和老汉。老船,朝着海,笑看大海涌流的光景。老汉,朝着海,怀想与海赌命的过往。不知趣的黄狗,追着浪花儿,汪汪??被老汉踢了一脚,顿时哑然。
        夕阳,圆圆的,远远的,跨骑在孤岛骨瘦的脊梁上。  
没有人怀疑老汉是聋哑人,可他从来不说一句话,对世俗保持着永久的沉默,仿佛再多的语言也不能传情达意,他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压根象一块冷硬自闭的顽石。据说他年轻曾是出了名的艄公,年老体弱不再使船,天天坐看疲倦的太阳西沉,守候一轮苍白的冷月浮出海面。每天晚上,老汉在卵石滩架起柴禾,点燃一堆火。那堆火,能照亮一个时辰。这期间,凡绕过这片海叉子的渔船,打渔人都能看得见这堆火焰,并以此测量离岸的距离。其实,老爷岭上,三年前已经设立了一个灯塔,相比之下,老汉的那堆火,看也罢,不看也罢。如今猜想他的恒久的执着,是不是想给自己已经风化的记忆,添加一点点温暖的亮色?
    一天,渔船上的人都没有看见那堆火,就有些不习惯,登岸后,才听说老汉已经归天。你说怪吧,有人就到卵石滩上去搭架一堆不算太高的柴禾垛,重新把它点燃,可是怎么看,那堆火在海风中一点表情也没有。哦,万物有情,只是表达各不相同。人们商量着把老汉的名讳刻在探向海里的鹰嘴岩上,字体写得没有太深厚的书法功夫,可笔划凿刻得强劲有力,彰显出坚硬的风骨,抚摸那些字,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炽热。鹰嘴岩因了老汉而改名为公公石,本来与鹰嘴岩相对的一块礁石是没有名字的,人们敬仰老汉,又怜悯他一生的寂寞独身,想替他选一个与海相关的媳妇,也算不愧对老汉,便相中了这块涨潮时被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的无名岩,起了一个很慈祥的名字婆婆石,公公石与婆婆石面相而立,深情而望。如今,因为修建造船厂,已经炸毁了婆婆石,看来老汉在阴间也得继续孤独下去了。公公石一半躺在卵石滩上一半躺在大海里,依然是挺执着的样子,与海不舍不弃。从此,橹声帆影伴着老汉,也算是他的造化.老汉去了,大海并没有委屈他。
    几百哩的海路,我坐在船上,嗅惯了海风的新鲜味道。也曾行走在几十里的沙滩上,周遭没有一个人,只有自己的脚下“咯吱咯吱”的声音在耳畔响着。这片海叉子,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除了没有茅草屋,没有老船,没有老汉,那条黄狗早已没有了踪影。我走近了,才发现大海让我倍感亲切,想起了小时候,站在公公石的脊背上钓鱼的情景,垂钓一份与海亲近的童趣。走近海,我却不知道沧海忘没忘记我?大海能在我离开又回归的地方,记住我吗?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过后,当我再次经过这片海叉子的时候,听到了海风吹得海浪哗哗作响,其实那是海在窃窃私语。海的话音未落,我却沉沉默了,深深地长叹,一个梦才刚刚转身,岁月早已轮回了几度?  
     这些年,自己多么像一个永不背叛的水手,回望的视线终究离不开海。海,让我学会了坦坦荡荡,一生纯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风细雨楼:
星月原文中还有图片与音乐的配合,就不转移过来了。诸位还是从平面文字的角度来赏析解读吧。几位主评尽量在三天内完成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书寂寥:
    第一个交作业:)
    作者充满深情地回望着海的几个片段,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关于海的图画:海与岸,渔码头、渔灯、老屋、老汉、老船、黄狗、公公石、婆婆石……,一层层地渐渐清晰,又渐渐隐没于记忆中,就像那泛起的涟漪,美丽过后,归于平静,但它却成了作者永远的印记。回望海的过程,就是回望人生的过程,作者试图用海的坦坦荡荡,借喻自己一生纯粹的追求。   
    文章情感丰富,看得出是有感而发,作者对海的熟悉与热爱,在字字句句中洋溢着。层次分明,就像一个个摄像镜头,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着,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境界,读之,心情便被它感染着。   
    提几点意见,不知当否:  
    一、文章的标题,是否再斟酌另起一个?  
    二、几处小节:
    1、“世间,相生的和谐与相克的矛盾,无时无刻地变化着,大海正是在这种永动性的流变中不朽。”----这里是否改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2、“其实,老爷岭上,三年前已经设立了一个灯塔,相比之下,老汉的那堆火,看也罢,不看也罢。”与“我走近了,才发现大海让我倍感亲切,想起了小时候,站在公公石的脊背上钓鱼的情景,垂钓一份与海亲近的童趣。”这两处的语意似乎有些矛盾,前者给人的感觉老汉的事情不是很遥远,而后者突然讲公公石是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间上的跨距有些奇怪了。
    3、“你说怪吧,有人就到卵石滩上去搭架一堆不算太高的柴禾垛,重新把它点燃,可是怎么看,那堆火在海风中一点表情也没有。”??不懂,什么叫那堆火没有表情?前面写老汉点燃的火时也没说到有表情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色不厌远:

    这是一篇颇富哲理意蕴的文章。作者站在人生追求和理想的高度,面对浩翰的大海,俯视恒久的大自然,俯视变幻的时空,由此引申出海、生命与情感的独到感悟。作者以海为大背景,以“回望海”的记忆为主线,用一支饱蘸情感的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势磅礴意深沉的画卷:山、海、石??永恒的自然,挑战、生存、希望??人类不息的生命之路,执着、勇敢、坦荡,纯粹??海赋予人类的精神力量。
    文章大致分为四部分,由自然而人类,由人类而自我,让我们按照一个清晰的脉络从浩荡的海风澎湃的海涛中,渐渐领悟到海的精神内涵。
        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以写意的笔法,转换时空,从祖先的生存的脚步起笔,直接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人类与海洋、大地。
        第三至六段是第二部分,以海与岸为主线,通过渔船和渔灯、出海的男人和守望的女人,引出人类的幸福与痛苦这一永恒的情感,再由此归结出“我”对大海深爱的缘由:“世间,相生的和谐与相克的矛盾,无时无刻地变化着,大海正是在这种永动性的流变中不朽。幽深的海,表达她不动声色的时光,博大的海,容纳了河流的纵逝和缠绵”,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也许就是大自然的完全的和谐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川无语,大地何愚,我们看到了一种如大海一样深沉博大的力量,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第七至十段是第四部分,文章由写意过渡到写实部分,将水手的勇敢、深沉、坦荡、纯粹,经由一位老人晚年的言行含蓄地表达出来。沉默,是作者在细描老人的形象时着意刻划的一笔。我们无从知晓老人过多的生活细节,但笃定这片“海叉子”布满了他的足迹,他心中装着一部历史,也许辛酸,也许沉重,也许不堪回首,但更多的是面对风暴时的勇敢与坚强,是大海的风浪赋予他的执着不屈,是大海的博大赋予他的深厚坦荡。老人是站在高处的,他的纯粹和坦荡,与浩翰的大海融为一体。
    第十一、十二段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把时空拉回到“现在”,“我”徘徊在海边,思绪起伏,慨叹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回望关于海的记忆,也回望“我”走过的路,“这些年,自己多么像一个永不背叛的水手,回望的视线终究离不开海。”,“海,让我学会了坦坦荡荡,一生纯粹”。 坦荡,纯粹,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是“我”从海身上得到的对人生的领悟,也是所有水手包括老人的生命写照,也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文章多处用拟人手法,精准地写出了事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联。如:“之于岸,海是永世飘泊的梦;之于海,岸是永世难以释怀的情”,海浪“涌扭曲着透明的身躯,顷尽生命最后的激情扑向了岸”,海岸“面朝着大海不眨眼地张望”,拟人的修辞,准确深情地诠释着海与岸的关系,为下文写人类的情感做出铺垫。不再多举。
        就文章某些细节提一些小建议,权作交流。
    这是一篇立意深刻富于哲理的文章,题目“回望海的几个片段”,似过于随意;
    个别处语句有些不畅或随意,如“几百哩的海路,我(曾)坐在船上”,依上下文推测加上“曾”字为好;“你说怪吧”、“说真的”、“压根”等词,似可再推敲一下;第九段“其实,老爷岭上……”,老爷岭这一地点出现得有些突然,或可在前面某处补一下这一片海的地势。
    文尾“自己多么像一个永不背叛的水手,回望的视线终究离不开海”,这里的水手和海,应是涵盖了历史、生活的内容,是一个暗喻,但内容上还显单薄。如果作者有意卒章显志,那么最后一段还是再展开些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剩翼:

        说实话,这么晚才来回复有些过意不去。原因有二,一是近几天忙着工作总结,一天十小时盯着屏幕,眼睛累;二是“之于我”(按本文中的句法),本文读起来有些艰难。
        明白是艰难,但很难说“艰难”是一个价值判断,让我说这文章妙与不妙,比较为难。“艰难”只是感觉。
        晚来有晚来的好,前面两位同事的评判,一并拜读了,心下佩服,有些仿似我想说的,他们已经表达得很到位了,即使我斗胆重复,也自问不能表达得更清晰些。所以,只是老实地在这里说说我所谓“艰难”的感觉,也许不错。
        首先的艰难是语言,看文章,扑面而来的,无非就是这个东西。因此,文章看得多了,看上一两段,便大概明白作者遣词造句的路数了。有合自己心意的,也有不合的,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些不太合我的阅读节奏。当然,有必要重复一句,这不是对文章好与不好的判断,阅读节奏,多半是读者自己的事情,怪不得别人。怎么个不合法儿呢?举个例子:“当他们刚把自己一生踩船的宽厚大脚,踏上陆地的那一瞬间,内心肯定会象一棵树伸展出所有的根须,迫不急待地扎向了久渴的厚土,痛痛快快地汲取母乳般的幸福。”,我倒希望句子是这样的:“当他们一生踩船的宽厚大脚,踏上陆地的瞬间,内心肯定会象树木伸展所有的根须,迫不急待地扎向久渴的厚土,享受汲取母乳般的痛快。”既然是“瞬间”,“刚把”似乎没什么必要,“他们”和“自己”,保留一个即可。母乳来形容幸福,不太好,“汲取母乳”的感觉才和幸福对应上。但即使是这样,句子(我)看上去还不是很舒服,树木扎根,除非是新苗,否则“久渴”就有些费解。此外,由“树木”这个比喻,又连到“母乳”这个比喻,让人觉得有点突兀。
        类似的例子,不多举,咬文嚼字且到此为止吧。不过“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对写文章的人是适用的。
        其次的艰难来自文章传达感情的方式。举一例:“渔灯,不甘熄灭的火焰,点燃它,亮得太忧伤,太衷情,太悲壮。”这句抒情可谓动人,但后续则有些乏力,虽然也写了渔家女守候出海渔夫的情景,不过写的不实,且仍是一样的抒情笔调,以事实做为抒情的基础,当然没问题;以抒情做为抒情的基础,就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这令我想起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波士顿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豪言壮语,心里面感动异常。而波士顿的那座纪念碑呢?没有这样的豪情万丈,没有名人题写的碑文,只有六面玻璃墙上刻着的六百万个囚衣号码,一面墙,一百万个,每个号码代表集中营里被屠杀的一个生命,就那样经年累月,静静地伫立在波士顿市政府的对面。我是在朱学勤的《访美五题》听到到这个纪念碑的,如果有朝一日当我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我想那感动可能比之天安门广场上的感动可能还要胜着一筹。回到文章上来,我想说的就是文章要有虚实的结合,该老老实实讲故事的时候,就老老实实讲故事,好的故事不用你去抒情,已然令人垂泪;该抒情的时候,也别吝啬,大大方方,不遮遮掩掩,一腔激情,且令它喷薄而出。怕的是把事实写虚了,那样言语再豪壮,底气终嫌不足。话说回来,文章不是处处都这样的,老汉那几段读起来就非常舒坦,一堆篝火的延续,胜过千言万语。
        最后,“艰难”还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感觉比较复杂,一会儿是对岸的回归,人的本性,一会是永世漂泊的梦,生命的终极演绎,最后还有一生坦荡,说实在的,老汉的故事和一生坦荡有什么关系呢?总不能说一个人很少言语,就是坦荡和纯粹。我个人确实是有这样的疑问。这些感情,每一种挑出来,都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章。放在一起,那真可谓“海纳百川”。要么,分些小节,或可好些。
        艰难的完成了这次的任务,我的眼睛又不行了,我可是害怕变成老年的博尔赫斯,更害怕只变作和博尔赫斯一样瞎,却少了人家满腹的学问。因此,下面几篇,且容我慢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婉言:

         哇,跟打牌一样,咱都是垫底的:)))
    这是一篇很深重的文章,楼主用很深情的笔调,写出了对海的痴,对海的深,这正是楼主对海深深的眷恋与爱,凝结而成。静深人静时,静静地品位着,一切仿如就在海中漫步、跋涉。
    文章从离开了海,但却走不出那份海的情结。这里用了很深情的笔调,“紧紧地紧紧地拥抱着仁慈的土地”对土地的依恋更加深化了“特别的特别的想念海”对海的痴情。接着写出了之于海、之于岸的那份“牵挂”与“守候”, “渔灯,不甘熄灭的火焰,点燃它,亮得太忧伤,太衷情,太悲壮。蒙童时,码头的夜晚,到处都有渔家女高举的渔灯,象天上的星星,时而散开,时而汇聚,沿着弯曲的海岸线一字形地摆开,那些女人们都朝着夜海苦苦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写出多少痴情女子对爱的忠贞,读着,总令人潸然泪下。
    “渔码头,一个收获幸福与痛苦的集散地。”,“从这个角度读海,所有与海相关的祭典仪式,毫无疑问,都是生命终极的演绎。”这就是生存的残酷,幸福与痛苦,一步之遥,正如所谓的生与死。在这明知是一场生命的终极演绎里,你是继续搏浪而击呢,还是选择就此退缩?可人生许多时候能由着你选择吗?这不仅仅是出海猎渔者的悲哀,更是每一个生命的悲哀。生命许多时候脆弱得明知道是一场无望的旅程,却依旧需要扬起风帆。
    最后楼主用了很多的笔墨写出一个“出了名的艄公”最后生活的片断。在这个篇幅里,楼主用了点然一堆火,不仅仅为自己风化的记忆来点温暖,更重要的是为那远航的人们送去一份家的温暖。看似是写老艄公孤独的一生,其实正彰显着老艄公对海的终生无悔的情结。“鹰嘴岩因了老汉而改名为公公石,本来与鹰嘴岩相对的一块礁石是没有名字的,人们敬仰老汉,又怜悯他一生的寂寞独身,想替他选一个与海相关的媳妇,也算不愧对老汉,便相中了这块涨潮时被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的无名岩,起了一个很慈祥的名字婆婆石,公公石与婆婆石面相而立,深情而望。”这是老艄公最后的归缩,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与岸深情相望,虽然站成绝世的风景,但却依旧在孤独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在一种沧桑里,令读着的人心也就在瞬间绞痛。
    “这些年,自己多么像一个永不背叛的水手,回望的视线终究离不开海。海,让我学会了坦坦荡荡,一生纯粹. ”很喜欢最后这段结束语!这不仅是海赋予我的坦坦荡荡,也是我之于海的一生纯粹。
    几百里的海路,跟随着楼主一路走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一个梦的转身也好,还是岁月几度的轮回也好。但对海的那种至真至爱,不是一个梦,不是轮回中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只想,就这样轻轻地坐下来,静静地沉下来……
    回望海的几个片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文章给予我的跳跃幅度比较大,也许这正是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所给予的吧。几个片断,如果能用一条线脉把它连贯起来,我想那样可以让全文更紧凑些。
    文章第二段“之于海,之于岸”可以往后移至“之于海,之于岸的守候”那个回合。
    我觉得文章后半部分写得好,至少给予人的感觉是紧凑。用老艄公这个线串起来,写出了海的深沉,也写出了海的深情。
    赞成剩翼版主说的,把文章的感情,每一种挑出来,加以渲染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放在一起太散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2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一般文字,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月舞剑:
    漫天雪,能在一个网络论坛上,建立这样一个评论的版块,使得写手能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写过的文字,是件十分有益的事情,我没有想到自己所写的这篇随笔能放到这里,更没有想到朋友们的评论是如此的经心和详尽,内心有许多感谢的话语,无法表达。感谢金风,感谢音书,感谢山色,感谢剩翼,感谢婉言!近年来,在散文和随笔的写作实践中,努力想改变一些传统的东西,包括表达的手段,线型表达还是散点式表达,物象与意象的通融表达,语言向诗的借鉴等等,都做了些探索,虽然自己也知是徒劳的,可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不停地写了毁掉,毁掉再写,似乎也悟出些许自己的感受来,尽管微乎其微,也乐在其中。至于这一篇,本来是个散章式的,一想,索性捏在一起吧。海,岸,浪,码头,渔灯,老船,艄公,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脑子里都是那样的鲜活,经常在梦里呈现。特别是人到中年,经常有梦,梦里有海,零零碎碎地写了一些,又重新整合,很不成熟的,朋友见笑。您们的意见,我已经收藏,细细地琢磨,汲取有益的建议,对自己写散文有益。真的表示感谢!
     另,我再发一篇带有实验性的散文《井,水汪汪的眼晴》,是以人物和故事为情节的散文。请朋友们评阅提些意见。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琴:

汇总联盟赏析意见:
        几百里的海路,跟随着楼主一路走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一个梦的转身也好,还是岁月几度的轮回也好。但对海的那种至真至爱,不是一个梦,不是轮回中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只想,就这样轻轻地坐下来,静静地沉下来……   
这是一篇颇富哲理意蕴的文章。作者站在人生追求和理想的高度,面对浩翰的大海,俯视恒久的大自然,俯视变幻的时空,由此引申出海、生命与情感的独到感悟。作者以海为大背景,以“回望海”的记忆为主线,海与岸,渔码头、渔灯、老屋、老汉、老船、黄狗、公公石、婆婆石……,一层层地渐渐清晰,又渐渐隐没于记忆中,就像那泛起的涟漪,美丽过后,归于平静,但它却成了作者永远的印记。回望海的过程,就是回望人生的过程,作者试图用海的坦坦荡荡,借喻自己一生纯粹的追求。用一支饱蘸情感的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势磅礴意深沉的画卷:山、海、石??永恒的自然,挑战、生存、希望??人类不息的生命之路,执着、勇敢、坦荡,纯粹??海赋予人类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篇很深重的文章,楼主用很深情的笔调,写出了对海的痴,对海的深,这正是楼主对海深深的眷恋与爱,凝结而成。静深人静时,静静地品位着,一切仿如就在海中漫步、跋涉。 文章从离开了海,但却走不出那份海的情结。这里用了很深情的笔调,“紧紧地紧紧地拥抱着仁慈的土地”对土地的依恋更加深化了“特别的特别的想念海”对海的痴情。接着写出了之于海、之于岸的那份“牵挂”与“守候”, “渔灯,不甘熄灭的火焰,点燃它,亮得太忧伤,太衷情,太悲壮。蒙童时,码头的夜晚,到处都有渔家女高举的渔灯,象天上的星星,时而散开,时而汇聚,沿着弯曲的海岸线一字形地摆开,那些女人们都朝着夜海苦苦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写出多少痴情女子对爱的忠贞,读着,总令人潸然泪下。
    文章大致分为四部分,由自然而人类,由人类而自我,让我们按照一个清晰的脉络从浩荡的海风澎湃的海涛中,渐渐领悟到海的精神内涵。
        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以写意的笔法,转换时空,从祖先的生存的脚步起笔,直接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人类与海洋、大地。
    第三至六段是第二部分,以海与岸为主线,通过渔船和渔灯、出海的男人和守望的女人,引出人类的幸福与痛苦这一永恒的情感,再由此归结出“我”对大海深爱的缘由:“世间,相生的和谐与相克的矛盾,无时无刻地变化着,大海正是在这种永动性的流变中不朽。幽深的海,表达她不动声色的时光,博大的海,容纳了河流的纵逝和缠绵”,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也许就是大自然的完全的和谐统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川无语,大地何愚,我们看到了一种如大海一样深沉博大的力量,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渔码头,一个收获幸福与痛苦的集散地。”,“从这个角度读海,所有与海相关的祭典仪式,毫无疑问,都是生命终极的演绎。”这就是生存的残酷,幸福与痛苦,一步之遥,正如所谓的生与死。在这明知是一场生命的终极演绎里,你是继续搏浪而击呢,还是选择就此退缩?可人生许多时候能由着你选择吗?这不仅仅是出海猎渔者的悲哀,更是每一个生命的悲哀。生命许多时候脆弱得明知道是一场无望的旅程,却依旧需要扬起风帆。
    “渔码头,一个收获幸福与痛苦的集散地。”,“从这个角度读海,所有与海相关的祭典仪式,毫无疑问,都是生命终极的演绎。”这就是生存的残酷,幸福与痛苦,一步之遥,正如所谓的生与死。在这明知是一场生命的终极演绎里,你是继续搏浪而击呢,还是选择就此退缩?可人生许多时候能由着你选择吗?这不仅仅是出海猎渔者的悲哀,更是每一个生命的悲哀。生命许多时候脆弱得明知道是一场无望的旅程,却依旧需要扬起风帆。
    “渔码头,一个收获幸福与痛苦的集散地。”,“从这个角度读海,所有与海相关的祭典仪式,毫无疑问,都是生命终极的演绎。”这就是生存的残酷,幸福与痛苦,一步之遥,正如所谓的生与死。在这明知是一场生命的终极演绎里,你是继续搏浪而击呢,还是选择就此退缩?可人生许多时候能由着你选择吗?这不仅仅是出海猎渔者的悲哀,更是每一个生命的悲哀。生命许多时候脆弱得明知道是一场无望的旅程,却依旧需要扬起风帆。
        第七至十段是第四部分,文章由写意过渡到写实部分,将水手的勇敢、深沉、坦荡、纯粹,经由一位老人晚年的言行含蓄地表达出来,用了很多的笔墨写出一个“出了名的艄公”最后生活的片断。沉默,是作者在细描老人的形象时着意刻划的一笔。我们无从知晓老人过多的生活细节,但笃定这片“海叉子”布满了他的足迹,他心中装着一部历史,也许辛酸,也许沉重,也许不堪回首,但更多的是面对风暴时的勇敢与坚强,是大海的风浪赋予他的执着不屈,是大海的博大赋予他的深厚坦荡。老人是站在高处的,他的纯粹和坦荡,与浩翰的大海融为一体。
在这个篇幅里,楼主用了点然一堆火,不仅仅为自己风化的记忆来点温暖,更重要的是为那远航的人们送去一份家的温暖。看似是写老艄公孤独的一生,其实正彰显着老艄公对海的终生无悔的情结。“鹰嘴岩因了老汉而改名为公公石,本来与鹰嘴岩相对的一块礁石是没有名字的,人们敬仰老汉,又怜悯他一生的寂寞独身,想替他选一个与海相关的媳妇,也算不愧对老汉,便相中了这块涨潮时被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的无名岩,起了一个很慈祥的名字婆婆石,公公石与婆婆石面相而立,深情而望。”这是老艄公最后的归缩,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与岸深情相望,虽然站成绝世的风景,但却依旧在孤独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在一种沧桑里,令读着的人心也就在瞬间绞痛。
    第十一、十二段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把时空拉回到“现在”,“我”徘徊在海边,思绪起伏,慨叹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回望关于海的记忆,也回望“我”走过的路,“这些年,自己多么像一个永不背叛的水手,回望的视线终究离不开海。”,“海,让我学会了坦坦荡荡,一生纯粹”。 坦荡,纯粹,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是“我”从海身上得到的对人生的领悟,也是所有水手包括老人的生命写照,也给读者深刻的启迪。
    文章多处用拟人手法,精准地写出了事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联。如:“之于岸,海是永世飘泊的梦;之于海,岸是永世难以释怀的情”,海浪“涌扭曲着透明的身躯,顷尽生命最后的激情扑向了岸”,海岸“面朝着大海不眨眼地张望”,拟人的修辞,准确深情地诠释着海与岸的关系,为下文写人类的情感做出铺垫。 作者对海的熟悉与热爱,在字字句句中洋溢着。层次分明,就像一个个摄像镜头,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着,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境界,读之,心情便被它感染着。
      “渔码头,一个收获幸福与痛苦的集散地。”,“从这个角度读海,所有与海相关的祭典仪式,毫无疑问,都是生命终极的演绎。”这就是生存的残酷,幸福与痛苦,一步之遥,正如所谓的生与死。在这明知是一场生命的终极演绎里,你是继续搏浪而击呢,还是选择就此退缩?可人生许多时候能由着你选择吗?这不仅仅是出海猎渔者的悲哀,更是每一个生命的悲哀。生命许多时候脆弱得明知道是一场无望的旅程,却依旧需要扬起风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4 2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箫:

汇总联盟修改意见:
        本文读起来有些艰难。很难说“艰难”是一个价值判断,这只是感觉。
        首先的艰难是语言,看文章,扑面而来的,首先就是这个。因此,文章看得多了,看上一两段,便大概明白作者遣词造句的路数了。当然,这不是对文章好与不好的判断,阅读节奏,多半是读者自己的事情,怪不得别人。但是之于作者,还是尽量考虑一下读者的交流效果更好些。
        举个例子:“当他们刚把自己一生踩船的宽厚大脚,踏上陆地的那一瞬间,内心肯定会象一棵树伸展出所有的根须,迫不急待地扎向了久渴的厚土,痛痛快快地汲取母乳般的幸福。”,如果调整下句子:“当他们一生踩船的宽厚大脚,踏上陆地的瞬间,内心肯定会象树木伸展所有的根须,迫不急待地扎向久渴的厚土,享受汲取母乳般的痛快。”既然是“瞬间”,“刚把”似乎没什么必要,“他们”和“自己”,保留一个即可。母乳来形容幸福,不太好,“汲取母乳”的感觉才和幸福对应上。但即使是这样,句子看上去还不是很舒服,树木扎根,除非是新苗,否则“久渴”就有些费解。此外,由“树木”这个比喻,又连到“母乳”这个比喻,让人觉得有点突兀。
       “你说怪吧,有人就到卵石滩上去搭架一堆不算太高的柴禾垛,重新把它点燃,可是怎么看,那堆火在海风中一点表情也没有。”??火为什么有表情,需要作者更多的解释一下。
       “几百哩的海路,我坐在船上”,依上下文推测加上“曾”字为好。
   “世间,相生的和谐与相克的矛盾,无时无刻地变化着”----这里建议改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类似的咬文嚼字且到此为止。“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对写文章的人是适用的。
        其次的艰难来自文章传达感情的方式。举一例:“渔灯,不甘熄灭的火焰,点燃它,亮得太忧伤,太衷情,太悲壮。”这句抒情可谓动人,但后续则有些乏力,虽然也写了渔家女守候出海渔夫的情景,不过写的不实,且仍是一样的抒情笔调,以事实做为抒情的基础,当然没问题;以抒情做为抒情的基础,就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
        我们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波士顿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作次对比。“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豪言壮语,心里面感动异常。而波士顿的那座纪念碑呢?没有这样的豪情万丈,没有名人题写的碑文,只有六面玻璃墙上刻着的六百万个囚衣号码,一面墙,一百万个,每个号码代表集中营里被屠杀的一个生命,就那样经年累月,静静地伫立在波士顿市政府的对面。如果有朝一日当我们站在它面前的时候,那感动可能比之天安门广场上的感动可能还要胜着一筹。回到文章上来,就是文章要有虚实的结合,有时需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好的故事不用去抒情,已然令人垂泪;该抒情的时候,就大大方方,不遮遮掩掩,一腔激情,且令它喷薄而出。怕的是把事实写虚了,那样言语再豪壮,底气终嫌不足。话说回来,文章不是处处都这样的,老汉那几段读起来就非常舒坦,一堆篝火的延续,胜过千言万语。
        最后,“艰难”还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感觉比较复杂,一会儿是对岸的回归,人的本性,一会是永世漂泊的梦,生命的终极演绎,最后还有一生坦荡,说实在的,老汉的故事和一生坦荡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很少言语,还不能代表就是坦荡和纯粹。这些感情,每一种挑出来,都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章。放在一起,散了一些。回望海的几个片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文章跳跃幅度比较大,也许这正是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所给予的吧。几个片断,如果能用一条线脉把它连贯起来,可以让全文更紧凑些。
    文章第二段“之于海,之于岸”可以往后移至“之于海,之于岸的守候”那个回合。
    文尾“自己多么像一个永不背叛的水手,回望的视线终究离不开海”,这里的水手和海,应是涵盖了历史、生活的内容,是一个暗喻,但内容上还显单薄。如果作者有意卒章显志,那么最后一段还是再展开些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1 17:25 , Processed in 0.1370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