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家牛 从前有一个财主,家财万贯,但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平时只知道剥削长工、扣工钱,大家都恨死他了。 快过年了,财主准备写副对联,增加一点喜气,自己不会写,只有请人代写了。 他想了想,就去请一个秀才来帮自己写。这秀才恨他平时太霸道,于是想趁机捉弄财主一番。 秀才来到财主家,叫财主亲自磨墨铺纸,他拍拍脑壳,做出很慎重的样子,然后大笔一挥,一副对联就出来了。 这对联是: 满门生无底 一家午出头 财主看了满意地摸摸胡子,像很懂的样子,说:“不错,不错!”就欢欢喜喜地把它贴在大门上,的确增加了不少喜气。 对联贴好后,财主总是在门口站着,想听旁人说几句恭维话,可是人们走过门前,都笑个不停。 财主这才发觉不对,忙追问他们笑什么,大家更是笑得厉害了。 于是他死死揪住一个教书先生非要问个明白,这个教书先生只好说: “生无底是‘牛’字,午出头还是‘牛’字,意思是说你们全家都是牛。” 赏析:“生”去掉底下一横,是“牛”。 “午”字出头,也是“牛”。 这类字谜对联,考验的不仅是对子,也是猜谜的急智。 02 大堂六部,小畜一院 清朝时候,云南建水县有个名叫曾彬的读书人,生性诙谐,傲慢不羁。 一日,有个邻居向他哭诉冤情,他便到县衙门讨要一张状纸。 小吏开玩笑道:“曾元公,你曾来要过几次状纸,可从没给过我们什么赏赐,这回我先出副对子,你对上了,我才给状纸。” 小吏念道: 刑户吏礼工兵 大堂六部 曾彬对道: 马牛羊鸡犬豕 小畜一院 小吏一听吓得赶紧把状纸拿出,打发曾彬走了。 赏析:小吏想要为难别人,反而自讨没趣。 曾彬既对了对子,也表达了蔑视与不满,一举两得。 03 纪晓岚为兄解围 相传纪晓岚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已过晌午,去学堂里读书的哥哥还没有回来,纪晓岚便舞着一根刚做的牛皮鞭子到学堂去找他。 原来,是老师出了个上联要学生们对,谁对不上就不让谁回,哥哥正为难哩。 这个上联是: 苇草织席 席盖苇 纪晓岚到底伶俐,他一看手中的鞭子,心里有数了。 他悄悄地拉了拉哥哥,说:“来,我告诉你!”不想让老师发现了,走过来问他们哥俩干什么。 纪晓岚的哥哥只好实说:“我弟弟说他能对上。” 纪晓岚也仰起头问老师:“我替我哥哥对行不行?” 老师听纪晓岚奶声奶气的声音,觉得这孩子挺讨人喜欢,可决不相信他能对上什么好句子来,便说:“好啊,你对上也算。” 纪晓岚把手里那根牛皮鞭子一扬,对道: 牛皮拧鞭 鞭打牛 老师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顾捋着胡子哈哈大笑。 纪晓岚趁机拉上哥哥,一溜烟跑了。 赏析:这类对联不仅要保持形式上的对称,还要保证内容说得通,纪晓岚的聪慧,可见一斑。 04 陶澍巧对东家 清代少保陶澍(shù)幼年时,家里生活比较贫困。 小陶澍一边为人放牛,一边抽时间读书。 他刻苦勤奋,不但读完先生布置的书,还主动找来其他书读,很快就满腹才华,出口成章。 有一天,小陶澍放牛收工早了一些,东家看见了,开口就骂: 小子牵牛入户 陶澍应声对道: 状元打马还乡 东家听了,大吃一惊,从此不再小瞧他了。 赏析:虽今日牵牛入户,来日必当成为状元,打马还乡。 陶澍不但对得工整,还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大志。 05 曹宗以联得鱼 明代曹宗年少聪慧,七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在当地很有名气。 小时候他住在大海边上,经常到海边去玩,有时在海边温习功课。 渔民都知道曹宗是一个有才气的孩子。 有一次,一位会对句的渔翁看到曹宗又来海边玩,就开玩笑地说:“孩子,我这里有句上联,你对上了就送你一条大鱼作为奖励,怎么样?” 说完,他就从船舱里拿出一条大鱼放在曹宗面前,接着整了整衣服,昂首念出上联: 沙马钻沙洞,沙生沙马目 “沙马”是一种鱼。这种鱼在沙子里钻出来的时候,就像是沙子里突然长出了鱼的眼睛。 曹宗听了,便认真地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对出了下联: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头 渔翁听了,直夸曹宗聪明并将那条大鱼送给了曹宗。 赏析:上联四个“沙”,下联四个“水”。 以“水牛”对“沙马”,不但工整而且应景。 渔翁这条鱼输得不冤。 06 倪蜕喷茶戏同僚 康熙年间,有个名叫倪蜕的秀才,自幼勤奋聪颖,熟读经史。 他无意仕途,未赴科考,青壮年时期走遍全国,深识民间疾苦,饱览世事风云。 后来随调任巡抚的甘国璧入滇,成为甘国璧幕友。 一天,他和几个幕僚在一起喝茶聊天,同僚们要开他的玩笑。 其中一个说:“有个对联要请你对。” 说着念出上联: 山羊上山 山触山羊角 咩咩咩 那同僚还“咩咩咩”地学了三声羊叫。 倪蜕丝毫没有为难的样子,即刻对道: 水牛下水 水淹水牛头 噗噗噗 然后大大地喝了口茶,含在嘴里,朝着同僚们“噗噗噗”地喷了三下,喷得同僚们满头茶水。 倪蜕大笑着说:“谁叫你们出难对子考我呢!” 赏析:和“沙马”的对子类似。 用同样的四个“水”对上四个“山”。 “水牛”对着“山羊”,同样工整巧妙。 07 钟耘舫联斗朱秀才 四川文人钟耘舫,才华盖世,从来不屑与权贵往来。 一日,善于巴结逢迎的当地秀才朱某来钟家提出比赛对联,并出上联道: 大丈夫半截人身 “大丈夫”三字的下部均可截下“人”字。 意在讽讥钟耘舫莫以“志士”自足,“大丈夫”亦是凡人,没什么了不起。 钟耘舫早想教训一下朱某,于是略加思索了一下,对道: 朱先生三个牛头 这“朱先生”三字的半截都为“牛”字之头, 对联的意思是提醒朱某不要一味攀附权贵,甘当权贵的“憨牛”。 赏析:两个人都在对对子的同时,暗自传递了自己的志趣。 对子工整,褒贬也精彩。 08 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 明少保于谦,少年勤奋好学,不仅有诗才,对对更是出口即成。 相传于谦初到乡塾读书时,他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 有一天,他到乡间的学堂去,和尚兰古春看见了,就吟出: 牛头喜得生龙角 以此句取笑他。 于谦听了,立即答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归家后,便对娘亲说:“从今后,不要再梳双髻,免得遭人取笑。” 又一日,兰古春随寺院住持经过学馆时,又遇到小于谦,见他已改成三角状的发髻,便又戏吟一句: 三角如鼓架 于谦瞅定两个和尚,两眼滴溜溜一转,狡黠一笑,便脱口对出: 一秃似擂槌兰 古春大为吃惊,想不到这乳臭未干的娃儿,才思竟如此敏捷。 虽挨了骂,仍赞叹不已,悄声对他师傅道:“瞧着吧,这娃儿长大后,前程难以限量,只怕要当个救世的元戎宰辅呢!” 赏析:因为一副对联,兰古春和于谦结识。 俩人后来一起出山做官,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09 朱元璋少年妙对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机会读书。 但是,他聪明好学,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们玩对对子的游戏。 有一次,他和几个放牛的穷孩子饿了,当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的时候,朱元璋拉过来一头小牛,杀了烤了吃了个痛快。 有个孩子担心回去不好交差,朱元璋仗义地拍着胸脯说:“你们都说不知道,推到我身上,我自有办法。” 最后,他们把小牛的皮和吃剩的骨头埋了。 朱元璋四下里望了望,把那根尾巴插在山脚下的一个石头缝里,笑着对小伙伴们说:“就说是小牛钻进这个山洞里了,没有拉出来。” 后来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并立过大功的周德兴听了,便顺口说了一句: 小牛钻山洞 尾巴在外 朱元璋的心里十分清楚,少了一头牛,回去一定要受罚。 但他仍然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自嘲道: 老爷打重八 脑壳当先 有一年大旱,朱元璋和几个孩子跟随乡亲们到龙王庙去求雨。 路上,一个小伙伴看见路边的蝗虫,顺口说了一句: 蹬腿蹦下地 才思敏捷的朱元璋应声接道: 撒翅飞上天 “腿”和“翅”相对,“地”和“天”更是天然的佳偶;“蹬”和“撒”、“下”和“上”,都极其形象生动。 赏析:一个“尾巴在外”,一个“脑壳当先”。 对子如何且不论,朱元璋的乐观精神确实远超常人。 10 牧童难倒书生 明代时,在江南的一座小村庄里,有一位书生。书生读书非常勤奋,起早贪黑,不知疲倦。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书生很少出门,只是在每天的黄昏,去村外的小河边散散步,看看风景,吟吟诗词,以缓解一天的疲劳。 几乎每次散步时,书生都会看见一个邻村的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山歌,而且每天唱的歌都不一样,歌词还十分有趣。 有一天,书生好奇地问小牧童:“你唱的歌真有意思,是谁教你的?” 小牧童说:“这也要人教吗?全都是我自己编的。” 书生吃了一惊,认为这小牧童很不简单,虽然小小年纪,但是所编的歌词却很有水平,便问小牧童:“你会对对联吗?” 小牧童不屑地回答:“对对联有什么难的?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比试对对联,他们都赢不了我。” 书生说:“小牧童,你莫要说大话,我来考考你吧。” 这时,飘来一阵淡淡的花香,书生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片盛开的金银花,便说出了上联: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小牧童听后,托着下巴,想着下联。忽然看见河边有一棵梧桐树,想到母亲常炒梧桐子给他食用,于是对出下联: 梧桐子大,日食五六十丸 书生又惊又喜,没想到小牧童真会对对联,并且对得十分工整,不禁连连夸赞。 小牧童却说:“我也说一句上联让你来对,好吗?” 书生一听,来了兴趣。可也觉得一个小孩能出什么难题,就笑着说:“好啊!” 小牧童四处张望了几眼,指着在河边饮水的牛,说出上联: 牵牛喝水嘴对嘴 上联随口说出,却很有画面感,也非常巧妙。妙就妙在,原本只是一物,却因为水的倒影,成了一实一虚两物。所以,这句上联的难点并不仅仅在于“字”,更重要的是“意”。 此联一出,大大出乎书 生的意料,一时之间无法对出下联。书生自认为满腹经纶,却被一个小牧童给难倒了,心中甚是郁闷。从此更加刻苦读书,足不出户。 直到数年之后,书生去山中访友,才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出了下联: 隔山讲话音回音 对出下联之后,书生异常高兴,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