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4|回复: 4

[转帖] 《绝句》的起、承、转、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 2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百年来,诗人们总结格律诗的章法,无非是“起、承、转、合”四个字。也就是说: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如何结尾。在绝句中比较明显。一般来说,第一句是起句,第二句是承句,第三句是转句,第四句是合句。下面实例讲解起承转合的运用:
赠刘景文
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
菊残犹有傲霜枝。(承)
一年好景君须记,(转)
最是橙黄橘绿时。(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诗的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刘平驻守宋、夏边境,力拒西夏,因孤军无援战死。身后萧条,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
       那么大家看到,我已经在这首作品中标注了“起 承 转 合”这个作品的骨架。那怎么在绝句中运用呢?
       先来看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起:引领的作用(引领,是引领主题。)”是吧,那么我们来看,“荷尽”是什么意思,大家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到,荷花开没了,都败了,“擎雨盖”是什么,那当然是大荷叶了,连荷叶都没了,那是什么季节,那当然是快冬季了,或者是秋意已经很浓度时候了。这季节上我们不必细分,因地域不同吗。总之,起句先交代了时间,季节。而且是一幅衰败的景象。怎么会这样呢?我们自己心中有个疑问。
       第二句,也就是在承句中,我们知道,这个“承”是承上启下,起一个连接的一个过渡的作用,它是对起句的一个铺述、说明,或者是渲染起句所带给我们大家的那个景象的作用。那么通过这一句,我们了解到,菊残-犹有-傲霜枝,什么呢?具体的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了一个季节--冬天。说清楚点,就是刚刚入冬的时候。那我们来想像一下,菊都已经衰败了,而且已经有霜了,虽然有抱死枝头香来“傲”霜,但我知道,至少我们这里西北地区,如果是有霜了,那天气已经是很冷了。
       这是一副什么画面?起句和承句中,诗人是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大家注意一下,在这个承句中,后三字是这副残冬图的一个点,是唯一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或者能让读者感到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这就为下句,也就是为第三句(转句)的出现做了一个埋伏。什么呢,作者笔锋一转,说“一年好景君须记”,初一看,这是什么呢,怎么前面还说那残冬图,枯荷残菊的,怎么到了这没下文了呢,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再看结句(合句):“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大家看,突然眼前一亮,“橙黄橘绿”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色。原来,一年之中,最好的还在这里呢。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那这作品中,荷,菊 与刘景文何干?这有“橙黄橘绿”的好景又与刘景文何干?我们说,古人喻荷,为之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而菊呢,更是喻为“四君子”之一。以此来赠刘景文,是想说明什么呢?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然而,菊也罢与荷也好,在这个季节里,虽同为衰飒场面,却在铺景的最后以“傲霜枝”三字来突出一个亮点。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这个“傲”也是作者想说明的一个主题。在第三句中看似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到收句,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使人不觉于往日之景矣。
       我们要知道,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21: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大家看到,律诗也好,绝句也罢,这起 承 转 合 在作品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抛弃了这个基本构式,那会呈现出什么呢,不知道,我反正是觉得一团麻,一个字: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5 08: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我很熟悉,很多年前就会背诵,但这首诗的背景我真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3 2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好几遍,还是掌握的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19 02:55 , Processed in 0.0838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