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人文杂谈话皖西【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09: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有味是清欢】
       做人很难,也很简单,难在大人物操心社稷江山,我们的普通百姓,要苦心经营一日三餐。这就叫做为人不自在,人人苦难说。
人生要简单也简单,只有学会了放弃,就有了选择;学会了知足,就有了幸福;学会了忘记,就能活得自在;忘记年龄,青春永在;忘记过去,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忘记恩怨是风度,忘记是非是大度。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善忘,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能忘,清闲自在,随心所欲,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善忘,你的人生满满暖阳,一路花香。
人生,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生命的旅途,从来就是纵横交措,悲欢离合。生活的本质是甜酸苦辣涩,柴米油盐酱醋茶。踏实一些,不要着急,在人生的大舞台里,你想要的都会给你。
       人在红尘里,学学苏东坡,身居庙堂有凝望,受贬流放也坦然。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多么的空旷豁达,活得多么通透潇洒!
       人的一生注定是风雨兼程,即使一路泥泞坎坷,也要扬起自信,赏尽春花,再想秋月,心有余闲,幸福常在。
人这一生,有得有失,放下是重生,舍弃是拥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苦短,知足常乐,珍惜当下,感恩所有。
人这一生,不要奢望太多,不求灿烂,但求喜乐,不求辉煌,但求健康。这就是对知足常乐,感恩常在的诠释。欲望太强,苦痛随之而来,只有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才能有机会拥抱更多的快乐!
       这世上,人活的就是一个心境,生活的快意就是一种心情,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自由泛滥。眼泪是心中的海洋,笑容是心中的太阳。有人懂你眼泪,懂你笑容,就是懂你身心的全部,也能看穿你口是心非背后的所有悲伤。这样的你充满活为,能谱写骄傲与自豪的人生乐章。
人就只有这么一辈子,是人都一样,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生命的风雨,要把它当作是鼓掌的声音。因为,无心的叫日子,用心的才叫生活。人生之旅,在乎的不应该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
        所以,有些事情不要太计较,睁一只眼看人,闭一只眼问己。背不动就放下,留不住就舍弃,珍惜眼前人,做好今天事。只有看开,放下,舍得构建的人生,才能花开不败,笑口常开!
        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组成了一个多样的人生,用心感受,用爱感动,看开就是幸福!

                       2020年8月24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06: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大别山区饮茶的风俗】
        中国古代,在西汉之前只有“荼”字,没有“茶”字。《诗经》中的《谷风》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是一种苦菜,又指芦苇、菅茅等的花,白茫茫一片,如火如荼,形容气氛很热烈。
       唐代陆羽《茶经》引述东汉末年华佗所作《食论》称:“苦茶久饮,可以益思。”据文献记载,华佗被曹操所杀,当时兵荒马乱,他的著作也散失无存,唐代陆羽不知怎么看到的《食论》,如果属实,这该是淮河流域关于茶的最早记述。
       东晋时,江州刺史温峤向东晋皇帝进贡茶一千斤,茗三百斤。那个时候,江州辖区包括大别山区西南部,可见,至迟在东晋(公元317~公元420)时,大别山区已经大量生产茶叶了。南朝(公元420~公元589)的辞书《玉篇》说“茗”是芽茶,这可能是代表当时的一种认识,这里所称的大别山区的“茗”(芽茶)可能是产于唐代霍山黄芽的前身。
       苦荼是野菜,古人在饥荒时煮来充饥。茶的饮用方法可能与吃食苦荼有关。那个时候,人们将春天嫩茶叶先蒸去涩味,压制成饼状,焙干,这样便于携带与贮藏。吃时掰一块,碾成粉末,入水中煮吃。
       据晚唐诗人皮日休所作《茶经序》中说:到了唐代还有人将茶如蔬菜般煮熟而后啜饮,有些人还加入盐、姜、葱、蒜、枣、桔皮等调味品,唐德宗喜欢饮用加入“酥椒”煮成的茶。
       皮日休曾活动于大别山区,他的叙述可能反映了大别山区饮茶的风俗!

                      2020年8月25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8: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瓠子瓢下的耳朵屎】
       早在夏商时期,就记下了三苗开发大西北的贡献。但三苗的主体部分仍然活跃在江淮之间。那个时候,舜部落也来到了这里,当下淮南市还有地名———舜耕山。
       舜,又叫高辛氏,传说他宫中有一个打杂的老妇人,某一天从耳朵里挖出一块大耳屎,她将这怪东西放在盘子里,盖上一把瓠子瓢,忽然这个东西变成一只小狗蹦了出来,老妇人将它叫做盘瓠。这盘瓠渐渐长大,一身五彩花纹,甚是乖巧可爱,于是就留在高辛氏帐下。
高辛氏在江淮之间,遇到了长江下游的吴将军的不断袭击。高辛氏屡战屡败,百般无奈地悬出赏格,许诺任何人等,凡是能持吴将军头来献者,赏黄金千镒(1镒=20或24两),封给万户食邑,并将小公主嫁给他。
       几天过去,还是无人揭榜,高辛氏正在焦躁不安之际,盘瓠衔着吴将的首级领赏来了。高辛氏高兴之极,也为难之极,赏给黄金、封给食邑都好办,说什么小公主也不能嫁给小狗呀!正在万般无奈之时,盘瓠摇着尾巴说话了:“请拿口钟来,将我罩在下面,过七天七夜,我就成人了。”于是高辛氏命左右快抬来大钟,将盘瓠罩在钟下。七天七夜即将过去,高辛氏夫人怕将盘瓠闷坏,让人撬开大钟一角偷看。这一下子坏事了,这盘瓠全身都变成人模人样的,就是头还没变过来,它跳出大钟,背起小公主,奔向深出而去。
       盘瓠的子孙特别能吃苦耐劳,不仅开发了大别山区,还渡长江,越洞庭,走遍东南和西南的崇山峻岭,开发了祖国河山,也繁衍了子子孙孙。
进入皖南、浙江西部,以后又向闽、粤发展的畲族,畲族同胞中,至今还传唱着《狗王歌》,说他们是盘瓠诸子中三个儿子的后代。
       如今分布在湘、粤、桂和贵州的瑶族同胞称“狗头王”为“盘王”,因为他帮助高辛氏打败吴将军有功,世世代代免去徭役,因而称作“莫徭”,简称徭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瑶族。

                      2020年8月2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8: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27 18:40 编辑

      【盘瓠@盘古】
       瑶族祖先“盘瓠王”死后,灵魂棲在树顶不肯回家,家人就用竹竿拍打树梢,催他回家,因怕伤着“盘王”,竹竿末端的细枝竹叶都要留着。
后来,大别山区凡是送亲人上路入土,都要让晚辈小孩扛上这种竹梢,呼号着送葬。皖西一些地方把它装饰制作后,叫引路幡子。
       大别山区土葬的“暖坑”(用火烧墓坑)就是当年三苗部落留下来的。贵阳医学院的遗传学专家们检验了该省各民族的DNA,发现汉苗两族的DNA最为相近,这两个民族长期的婚姻和融合,现代的科学也作出了证明。
       大别山地处南北交流的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民族交往融合的枢纽。从东汉末年(公元184年)到陈统一(公元589年),近400年的战争、迁徙,盘瓠后代的遗风已没有那么鲜明地保存下来。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去搜集整理传承保护。皖西地区的雷、田、陈、钟、黎等姓,极有可能是盘瓠的后代。金寨县南溪附近还有民谚:“老王爷家一条狗,老陈家一世祖”)。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他方到了七八十年代,皖西地区的一些农村,还有镶花边的大袴管,大襟衣服等,都是“盘瓠蛮”的典型衣服,随处可见。苗、瑶民族特有的“血豆腐”,在金寨县、霍山县进入秋冬季可以见到。社会发展丰富多彩,散居于六安、霍山一带的田氏,又是战国齐王田和的后代,金寨县境内还有三苗的另一支“廪君蛮”的后代,他们以白虎为自己的“祖先”。
       盘瓠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东汉学者应邵的《风俗通》,从《尚书》记载的民风民俗中也可以找到佐证。有学者认为它“荒诞不经”,却是中华各民族相融合的生动故事。
       盘古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三国学者徐整的《三五历记》中,据说盘古生于天地未分的时候,他劈开天地,天一天长高一丈,地一天加厚一丈,这样不断地发展,持续了18000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经学者考证,盘古的故事源自佛经,是从印度传入的“洋文化”,在长期的消化、加工之后,从印度文化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2020年8月27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8 07: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妹滚磨盘】
       几千年来,大别山深处传说着一个故事:当年女娲氏炼就五色彩石补天,用神鳌的四足把天撑起,叫做“四极”(东南西北),到西汉时,寿春人刘安把这种观点写进《淮南子》。
       我们皖西的西边巫山200多万年前就出现了人类,繁昌县人字洞有200多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存。和县龙潭洞10万多年前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代人不知道人是怎么进化来的,于是有了女娲的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被历史学家考定为“夷神”,即中原东方部落之神。大别山区女娲的传说投射出这里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了。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洪水铺天盖地而来。人都淹死了,只剩下兄妹两人,陪伴他俩只有山坡一副磨盘。为了延续人类社会,兄妹俩祷告上苍,如果老天爷允许他俩成婚,就让磨盘从山坡滚下之后,合在一起。他俩将磨盘往山下滚,它居然紧紧地合扰着滚到了山下,以后的山民都是他们的后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辈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湖南武岗及邵阳的苗族、瑶族同胞中也收集到同样的故事,当地人还记得老祖宗的名字:东山老人和南山小妹。考古学家还在天柱山南麓的薛家岗发现了6000多年前制作的精致的石刀,他们会制作空心的陶球,中间装了小陶丸,摇起来沙沙作响。舜帝时,一次部落首领聚集的歌舞大会上,乐队的演奏就是从“鸣球”开始的。
       大别山的山歌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唱起来了。2008年,大别山民歌被批准为国家级非遗。

                      2020年8月2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0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国家时期的“国际惯例”】
       皋陶做司法官,司法官要审官司,那么皋陶是怎样审官司的呢?
       据《墨子》介绍,很久很久以前,皋陶的故乡,今山东地区的齐国国君殿前有两个大臣:王里国和中里徼。两人都被怀疑有罪,国君审了三年都没搞清楚。于是他将两人带到神社,牵来一头神羊,一刀捅去,血汩汩地流淌出来。齐君叫王里国对着神羊自述本人的所作所为,王里国讲述完毕,神羊躺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里徼接着讲述,还没有讲到一半,神羊一蹿而起,将他触倒,于是国君根据神羊的意志处死了中里徼。
       古代中国,这种审判官司的方式叫“神判法”,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
       古代埃及传说,人死了之后,要在冥府之神前招供生前的作为,招供完毕,冥府之神的儿子———一个豺头人身的神,取出死者的心脏,放在以“真理”(形象是一片羽毛)为砝码的天平上去称,如果它比羽毛还轻,说明死者生前良心大坏,他伸手就把这副心脏丢给早就蹲在一旁的恶兽吃掉。
以神兽来检验人的善恶,体现天神的意志,这个,是原始国家形成时期的“国际惯例”。
       几千年前,人们认为国家的形成是天神的意志,政权的权威也是老天爷给的。皋陶审判官司,就是执行天神赋予的权力,他本人就是天神的代表。刘安在《淮南子》中说:皋陶在审讯犯人时,声音沙哑,脸像削了皮的瓜,青白青白的,拉得长长得如马脸那样,煞是吓人。天老爷见到为非作歹者,自然没有好颜色。皋陶还依靠獬豸来辨别罪嫌。
       有关獬豸的原始形象,王充在《论衡•是应》中说:“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法制报》的副刊名为《独角兽》;当下,股市上也有“独角兽”企业。位于六安开发区皋陶墓前的神羊———独角兽,符合古代獬豸形象,与北京故宫前的獬豸一样,它坐蹲盘尾,怒目而视,作跃跃欲触之状。相比之下,位于六安市中心皋城广场上皋城市标的獬豸,应该以北京故宫前的獬豸像为准,随意改动是不严肃的!

                     2020年8月29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07: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30 07:06 编辑

      【天工人其代之】
       舜、皋陶、伯益都是少昊的后裔,他们认为“以德治国”的理念不仅可以用于部落内政,还可以用于处理部落之间关系。只有善意诚意才可感动上天,道德的感染力,无论多远的地方都可达到,无论多疏远的隔阂都可化解。
       这年,禹在皖西地区讨伐三苗,苦战30天没有解决问题,伯益建议以礼乐表达善意,舜接受伯益的建议,以盛大的乐舞款待三苗的首领,表达和解的诚意,三苗接受了舜的情意,两个部落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处。
       皋陶部落将“天人合一”观念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结合起来。他认为国家和刑罚都是天的意志,天的意志通过人的行为表达出来,所以执行国家的职能就是执行天的意志,这叫“天工人其代之”。再说,老天爷考察人间善恶,是通过老百姓来实现的。所以,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就是老天爷的意志,谁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这种思想,到西周时被概括为“民为帮本,本固邦宁”,可以说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原始阐述。
       皋陶吸收三苗的“天人合一”观念,将它发展为“天工人其代之”的以德治国思想;将刑罚作为以德治国的辅助手段;重视并实践以礼乐贯彻德教,重视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暴力压制别人。这三个方面,就是“皋陶文化”的基本内容。
       禹接受舜的“禅让”后,立即确定皋陶为自己的禅让对象。可惜的是,皋陶死于禹之前,禹悲痛之极,为表彰皋陶的功劳,将他的后代封在英(今六安市裕安区徐集以西直到湖北省英山)、六,后也有说许(今河南许昌)也是皋陶后裔的“封地”,皋陶墓在六安自古以来没有争议。
       因此,当代六安城又名皋城,其城标,我觉得应该是神羊———独角兽獬豸。六,又是我国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城邑之一,至少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2020年8月30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0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得及接受的禅让】
       约五、六千年前,山东西南、皖北和苏北地区生活着一个强大的部落。他们世代相传,说他们的老祖先是个美丽的女孩,生下她的儿子时,一只美丽的长尾巴鸟儿咯咯叫着向初升的太阳飞去,这种鸟叫皋鸡,是凤鸟的前身。
       于是,这个部落就把它作为自己的标志。近代学者将这种代表血缘关系的标志叫做“图腾”。考古学家在一些地方发现的陶器上刻划的图象,后来演变为汉字“昊”,这个部落就叫做“少昊”。少昊部落与黄帝部落通婚,打败了大别山区北上的九黎。到尧舜时期,少昊的一支皋陶部落强大起来。
皋,即这个部落的图腾皋鸡;陶,在这里要读作“摇”。《诗经》中将它与烧陶器的“窑”通用,这个部落善于烧制灰色的陶器,所以叫“皋陶”。《诗经》中又以“陶(读摇)陶”形容欢乐和谐。这个部落确实能歌善舞,禹曾请它的首领创作乐舞。
       皋陶部落尧、舜、禹时发展到江淮之间,并与尧、舜、禹合作,为创建中华民族国家而努力,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缔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尧、舜、禹、皋陶被孔子称为“上古四圣”,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他们之间建立的禅让制度,成为华夏民族永远的怀思,是华夏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标志。
       在《史记》中,司马迁在对上古时期先圣的记述中,对皋陶记载是相当丰富详细,是尧、舜、禹时期天下大治最重要的功臣,并被大禹确定为天子之位的继承者。如果不是皋陶早逝,皋陶就是大禹之后禅位的天子继承者,成为下一任天下天子。
       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未来得及接受的禅让者”———皋陶。

                       2020年8月3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06: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启蒙四大读物《增广贤文》】
        在中国,有一本奇书,名叫《增广贤文》。该书虽然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启蒙四大读物”,但深度和广度远非前三者能媲美的。
       《增广贤文》用冷眼旁观的笔触,直接露骨地指出人性的弱点,整体却不让人感到消极。虽然书中指出“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但仍然劝勉“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在民间,自古就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的说法,由此可见其中的为人处世智慧,并非浪得虚名。
       下面,将《增广贤文》中若干句话摘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些警示名言背后的智慧。
1.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3.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4.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5.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6.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7.爽口食多偏作药,快心事过恐生殃。
8.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9.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10.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11.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12.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13.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14.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15.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6.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17.当时若不登高望,谁知东流海洋深。
18.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19.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20.平生莫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增广贤文》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人都会烦恼于他人的非议,先贤们在《增广贤文》中就留下了答案: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人的地方就有非议。
       面对非议,我们不做计较,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大家发现没意思了,自然就住口了。在谈及他人时,最好当着本人的面。如果不在场,那就只说好听的。换句话说,就是:放宽心、管住嘴。

                     2020年9月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0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非遗“中元节”】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鬼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皖西地区民间七月半习俗:一是给当年去世的亲人祭扫、烧灵;二是当天晚上一般不在外面吃饭。

                      2020年9月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19 01:54 , Processed in 0.11612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