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人文杂谈话皖西【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0 18: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涨知识哦!Thanks♪(・ω・)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08: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清一个人 别当一回事】
      有些事看透了,也就算了,没必要争论不休。
      有些人看清了,也就轻了,没必要视作仇敌。
      人前不揭穿,不是懦弱,是成熟;看透不翻脸,不是怕事,是懂事。不当回事,他就没有伤害你的本事;一笑而过,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揭穿了有意义吗?当面撕扯了,过后形同陌路,即便争赢了,心里不会痛快。让人恼羞成怒,最后一拍两散,甚至有些人睚眦必报,凭白给自己招仇添恨。看不惯,就不看;猜不透,就不猜。
      与人相处,明知道彼此不同路,不做浪费时间的事。如若对方珍惜你,加倍珍惜他;如若对方糊弄你,转身忘了他!
      做人,难得糊涂!其实装傻,不是真的傻,而是看清眼前的人,不可能长久,就不再心存期待。
      哈哈一笑,彼此相安无事;放人一马,没有烦恼负担。
      人,有的时候,越是计较,越是心累,想的太多,不会快乐。有些不值得的人,保持距离就好;那些个两面三刀,心里明白就行。真的没必要和他翻脸相向,赢了也没意义,反而输了格局。
      看清一个人,别当一回事。他对你怎样,对其他人也怎样,总是利用人的人,道路会越走越窄。这个世界没有谁多傻,当别人看清了他,终会渐渐疏远他,人这一辈子,总得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别揭穿,别计较,别当真,别烦心,无需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余生,与人品好的人为伴,与合得来的人为友,至于那些只是表面寒暄的关系,淡淡往来才不累,糊涂一点是智慧!
                     2020年7月1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芦粑粑蔸子火 神仙不如我】
    皖西大别山腹地,山高水冷田块小,不宜水稻生产。
    东汉以来,牛耕在山区的作用也受到限制。到了明代,皖西自然灾害频繁,促使这里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进。16世纪初,玉米传入今阜阳地区,清康熙时,在六安、霍山、合肥等地开始种植玉米(皖西人又叫玉芦)。清亁隆时,安徽巡抚上本给皇帝,请求在安徽推广玉米,朝廷予以鼓励。
    清代初年,山芋已经在皖西广泛种植。当时叫番薯,意思是外国传入的薯类。那个时候,霍山和今裕安区苏家埠还培育出新品种,更适宜山区和平畈地区种植。
    大致明清时期,唐代开始出现的曲辕犁仍然是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六安以北以产粮为主,以南以产茶为主。北部寿县、霍邱,东南部的舒城,与外界接触较多,观念较为开放。而大别山腹地如如金寨、霍山等山区农民,则安于:
    “玉芦(米)粑粑蔸子火,神仙不如我。”的生活。
    清朝人就说这里的人“耻言商贾”,“工作技艺”不是本地人擅长。本地人只努力生产自己的口粮,再用竹木茶叶、木耳草药,换回其他生活日用品。
    在明清这个时期,地球另一端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工业化了,而皖西地区乃至皇权下的中国,仍然困扰在千年封建自然经济的梦魇之中!
                      2020年7月1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马政在皖西留下的痕迹】
       明朝初年的养马制度(简称马政)看似细致周到,执行中很是骚扰百姓。
在洪武初年,地广人稀,在江淮间推行之初是按户摊派养马任务,有的人户劳力弱小,甚至孤寡老人,也被摊上。1417年,永乐帝改为按人丁摊派,每5个男丁养1匹马,江南每10丁养1匹马,有的家里男丁多土地少,这也造成百始艰难,影响养马效果。1493年,又改为有田二顷,养马1匹,问题的根本,就在土地上。以寿县安丰塘周围为例,原本占面积70%的塘边草场都是可以作为牧场的,嘉靖以后,几乎都被豪强地主垦辟为田地,江淮之间的马政已经很难维持了。1569年,隆庆帝命令淮南等地将“种马”卖掉一半。又过了12年,问题越来越严重,万历皇帝无奈,下诏各地将“种马”全部卖掉,原来承担牧马的农民按每匹马一两白银的数额征收“草料银”。但是皖西地区及滁、和二州还要轮流负担一年272匹“大马”的交纳任务。这个“尾巴”执行了6年,朝廷发现这里交纳的“大马”,又小又瘦又矮,不要说冲锋陷阵,就是拉车乘骑都吃力,就又免掉了皖西地区的这个任务,不过各州府每年加征白银30两。
       皖西,是明朝最后废除马政的地区,留下历史痕迹也最深。这里有木厂、毛坦厂、大河厂、迎驾厂、马厂,还有草场河、马场岗、草场……,另有放马滩、跑马道……等令现代人费解的地名。
       不过,明代放牧业积累的畜牧业文化,又孕育了毛坦厂人喻本元、喻本亨两位名闻世界的兽医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兽医鼻祖”!
                     2020年7月13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安有座“吊官桥”】
       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盛唐县(今六安)县令屠某,有人送他一副对联。
上联是:地皮刮三层,天空显高;
下联是:腰包塞万贯,体骠增肥。
       此人之贪可想而知。
       唐代政府实行食盐专卖,政府任意台高盐价,大别山区百姓大多淡食,或从泥土中熬煮“硝盐”代替,上千年来,大别山区流行的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和“克汀病”,至迟在唐代已经危害百姓了,直到1978年后才得到有效防治。
       那时的皖西百姓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一些粗通武艺的青壮年结成团伙,走私茶叶或食盐求生存。唐朝以盐和茶税为主要收入,严厉惩治走私,逮到就是死罪。走私势力较强的团体往往发展为农民起义军的主力或核心。公元876年12月,王仙芝、黄巢从光山进入皖西,迅速控制了大别山区,大概过了月余,从这里进入湖北再折向河南打到山东。次年2月又从山东南下,经大别南下远征广州。公元878年2月,王仙芝于黄梅牺牲,余部归黄巢。六安与金寨交界处,就有山名黄巢尖,山民世世代代说是当年黄巢经过之处。霍山县大化坪周围的百姓曾聚义响应黄巢的到来,过后建庙纪念,名为“黄巢寺”,如今,庙中供奉何人已难以考实。
       黄巢没有在广州久驻,经过长途跋涉,边走边战,于公元880年9月,从马鞍山采石渡江,又来到江淮之间。庐州刺史郑綮写信给黄巢说,庐州百姓这些年让战乱折腾得好苦,请不要进庐洲境内骚扰平民。据说,黄巢阅信后问左右,这个郑綮是个怎样的官?得到回答是个好官。黄巢笑了笑,下令队伍绕道。这一绕,就逼近了盛唐,盛唐县令屠某仓皇而逃,可是追兵迫近,走投无路的屠某,吊死在盛唐城北的一座桥的栏杆上。
       六安市区北门下洼子附近,过去有座“吊官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可以看到,现在已不复存在了。当下,如果有热心人士帮助找到它的遗址,自然是好事一桩,也给六安找到一个很好的廉政故事教育点。
                    2020年7月14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祠、寺、庙、庵】
    位于霍山县城的南岳山上有南岳祠,文献记载是汉武帝所“敕建”。
    祠,自古以来是指祭祀君主、祖宗及天地鬼神的行为及地方。
    寺,是佛教徒供奉佛祖、菩萨及修行之处,东汉之后才有的。
    庙,本来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叫宗庙、家庙。两晋南北朝之后,才将佛徒修行之地叫做寺或庙,偶而也叫做院,宋之后又将和尚修行之地叫寺庙,尼姑修行之处叫庵。
    南岳“庙”中之“南岳大帝”是尧舜以来各地祭祀名山之神经道教润饰而成的神灵,是儒家经典叙述中“五岳”之一的神化。
    霍山南岳祠中的观音殿自然是佛教的印记。三官殿则是道教所奉“天官、地官、水官”的殿堂。附近还有道教丹鼎派开山祖左慈(庐江县人)的遗迹。
    南岳山的南岳祠中,“三教”(儒、道、佛)并存不足为怪,穷根究底也难以一一交代明白。
    中华民族文明的兼容并包丰富多彩真的是表现无遗。自古以来,皖西是多种文化并存交融之处,隋唐之时,又是儒、道、佛多种宗教荟萃之地,也是皖西文化的又一特色。
                     2020年7月15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狐小资 发表于 2020-7-10 18:24
分享了,涨知识哦!Thanks♪(・ω・)ノ

      哈哈!你客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22: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格格 发表于 2020-7-10 13:11
感谢分享,有空来细赏~

      发在这里,这算是我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07: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皖西佛教社会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将某些政府机构叫“寺”,如鸿胪寺、大理寺等。东汉第二个皇帝明帝时,西域佛教徒摄摩腾用白马驮来佛经献给皇帝,东汉朝廷将他安顿在鸿胪寺,由鸿胪卿接待,不久建了座白马寺让他常住。从此以后,佛教徒修行之处也叫做“寺”。
      公元六世纪初,达摩弟子慧可 来到今岳西县司空山修行,他的弟子僧灿又在天柱山传扬禅宗。净土宗与禅宗在皖西传播,两者相互渗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民俗,到了隋唐,基本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古代皖西,其佛教社会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目的明确,修行简便,不需剃发出家,不需钻研经典,只要常念南无(念作拿摩,意为虔诚地相信皈依)阿弥陀佛,静坐排除杂念,即可往生净土;二是主要供奉“净土三圣”(西方净土三位主要神圣),即阿弥陀佛,他的左边为观世音菩萨,他的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他洞察人间疾苦,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名“观世音”。他原本是男身,有33种化身,南梁时开始有人说,他为劝化恶人,化身卖鱼少女(鱼篮观音),以后造像多为美丽的女性。唐代玄奘翻译《心经》,为避李世民的名讳,译为“观自在”,后来人们简称为“观音”。大势至菩萨,意为他有无穷大的法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引导大众脱离苦海。
      位于寿县老城内的崇教禅院,明代改称报恩寺,寺内保存有唐代木雕佛像二尊,其中之一即是大势至菩萨。
                    2020年7月1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0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坟@墓@黄肠题凑】
    首任六安王刘庆墓出土了完整的“黄肠题凑”。什么叫“黄肠题凑”?它是什么规制的古代葬制呢?
远古的时候,亲人亡故之后,盖上厚厚的柴草,埋在野外,也没有什么标志。
    墓,这个字,上面是“莫”,下面是“土”,把人埋在土下面,看不见了就叫“墓”,在墓上面堆土,高出地面的土堆就叫“坟”(墳)。
    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的商王死后也没有“坟”而只有“墓”,祭祀的建筑物就座落在墓上面。
垒土成“坟”,种树作标志大约起源于西周,当时规定,按爵位的高低来限定坟头的高低、大小,一般平民是不准起“坟”的。
    皋陶部落的发祥地在今山东西南,当地泰安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墓葬中,开始用木材铺垫在墓坑底部,四周用木材围护,浙江嘉兴马家浜良渚文化遗址中,以加工过木板围成椁室。“题凑”二字,最早出现于《史记》中,优孟讽刺楚庄王,“建议”他用诸侯国君才可以用的“题凑”去葬自己的爱马。
    “题凑”就是以木材整齐地在棺材之外码放成方形的墓室,木头都朝向内侧,其实就是木质地宫。当时用枫、樟、栎木都可以。所以“题凑”这种地宫萌芽于远古,极有可能起源于楚国的江淮之间。
    1991年,裕安区新安镇城西发现的楚大夫墓,1933年盗挖的位于寿县的楚幽王墓,都有“题凑”这种形制。2006年,六安城东双墩村发现的首任六安王刘庆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具完整的“题凑”(木质地宫),粗大的木坊上写着编号,工匠们据此槜铆成宏大的“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古代天子葬制。《汉书》记载,霍光因为功劳大,死后皇帝特许以“黄肠题凑”下葬。“黄肠”,就是以柏木为坊,坊段的头朝内,柏木心是黄色的,所以就叫“黄肠”。“题凑”,就是木头朝棺材之外整齐码放形成墓室。
    “黄肠题凑”这种葬制,只有经过皇帝特许才能使用。六安王刘庆在位38年,忠于职守,对皇帝没有二心,确保了“六地平安”,死后特许使用了这种待遇。[胜利][胜利][胜利]
                     2020年7月1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5 19:16 , Processed in 0.1230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