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3|回复: 55

[分享] 人文杂谈话皖西【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9 09: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15 08:40 编辑

       这是我的朋友——清欢斋的文章,现分享一下。
      【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西汉时期,人们继承了楚人对山的崇拜和成为神仙的追求,在这基础上,又有所充实和发展,表达了汉代人对天人关系更为成熟的看法。
       1985年,吴启梁先生献给六安文物部门一面汉镜。此镜背面的形制、图案、文字可分为三个层次:中心钮座外是正方形的方框,与圆形镜体构成天圆地方的“大环境”;方框四周排列自子、丑到戌、亥12个地支,象征宇宙阴阳运行,用篆书书写;方框外,有四方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龟蛇相缠)。恰如春秋战国以来中华民族对宇宙运行的总结。典型地表达了天上的“神仙世界”,这些观念被西汉末形成的道教所接受。
       该铜镜第二个表述层次,衬地的纹饰是飞鸟、走兽及飞天的羽人,简明地勾画出了修练者对飞举升天过程的理解。
       铜镜外缘镌刻了25个字:“×是作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前后首尾6个字漶漫不清。
       在西安市博物馆也有一面西汉铜镜,上镌铭文:“南方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之保”,共34个字。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到西汉的时候,皖西地区和中原地区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以及对神仙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
       吴启梁先生所献铜镜,不能排除铜镜主人祈求趋吉避凶的心愿,即把战国楚镜中桃叶桃枝的涵义更加明白具体表达出来。
       皖西古人认为:“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宁可青龙高万丈,莫要白虎高一尺”。青龙为吉神,主财喜;白虎为凶神,主灾劫。
                     2020年7月9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驿站”引申的 站和铺】
       上个世纪中期,一些老六安人,还将六安叫做“六安州”,进六安城叫“州里去”。
       公元1291年,六安县升格为“六安州”,辖英山、六安(含霍山)两县。元朝时,皖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在各方面都得到加深和发展了。
       元朝,完善了古代的“邮驿”,州与州之间都有驿道相联。驿道上有供差人或来往官员暂住的处所,以前叫“驿”,如唐代有新安驿、马崽驿等。蒙古语将“驿”叫做“站赤”,元代开始叫做“驿站”,到了后来,就引申出去,有了车站、粮站、电站等称呼。
       元代,驿道以元大都为中心,西到中亚,西南到西藏,东北到黑龙江,共1500多处,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来往的差人、官吏凭兵部发给的证件(圆符)享受驿站提供的交通工具、伙食住宿服务。
       六安州和寿州的驿站,还有“脱脱禾孙”(蒙古语“检查官”),稽查茶叶、山货及违禁物品。为了保证朝廷与地方经常性沟通,特别是机密件的及时安全通达,元朝在州与州之间还设有“急递铺”,直通行省和中央。
       从州衙内出发,每10里一铺,依次为二十、三十、四十里铺……,都归兵部管辖。每铺配兵5人,铺兵腰系铜铃,持长枪,带雨衣,夜持火把。沿途行人必须退避,挡路者一枪挑死不犯法。到了下一站,铺兵听到铃声立即备马立在路旁,接过来者的邮件立即飞马赶路,如此一站一站(一铺一铺)地接力,要求一昼夜走400~500里。清代,还将特急件插上羽毛,要求一昼夜行800里,叫做“八百里加快”。这个制度,一直由明清继承。到近代邮政出现才废止。但××铺地名被留传到当下。
       当下,六安市金安区很多个叫“铺”的地名,就是这么留传下来的,至今仍在沿用!
                       2020年7月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9: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安卫” 卫六安】
       朱元璋认定凤阳是他的“龙兴”之地,这条“龙脉”绵延数百里,盘根错节在大别山区,飞扬跳跃如江海翻腾的大别山是他皇基永固的根本,关系到朱氏皇朝的千秋万代之业,必须保护好!
       朱元璋统一中国不久,就下诏严禁在大别山中砍伐树木,开采矿藏。为保护这条命根,明朝在六安设立一个“卫”。明代只在京师和要害地点屯兵驻守设“卫”,下辖千户所。
       六安卫的设立,主要任务是巡山保卫,原来元朝时开采的豹子崖(元属霍邱县,今在金寨县)银矿停办了。这道“圣旨”封闭了大别山区,保护了大别山区生态,至今大别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植被全覆盖,都得益于朱皇帝的保护!
       到了明代后期,为了便于水陆运输,在今六安市区云露桥东头辟了个水陆码头,叫“便储门”,后百姓简称为便门,它的北侧即“上龙瓜”,当年上、下龙瓜水清如镜,游鱼清楚可见,解放后相当长时间,六安市民还从这里挑水吃、挑水卖。
      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最终也没有治平淮河流域的灾害。到明后期,皖西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烈度也越来越强。1508年起,连续两年大旱,霍邱、寿县境内蝗虫如乌云一般,粮食绝收,出现过人吃人的惨剧。1568年,舒城大暴雨,山洪排山倒海而来,淹死人畜无数,大部分居民流浪他乡。第二年,霍山山洪暴发,淹没了县城,水过之后,户横遍野。
       到了清朝前期,六安境内地震多发。据统计,从1652年到1831年的180年间发生强烈地震三次,其中1652年这次波及六安、舒城,屋瓦都飞了起来,城墙断裂,庙里菩萨都被震翻,头如刀砍一般掉在地下。
       皖西地区这种灾祸形势,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改变!
                    2020年7月7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9: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安除称皋城外 还有两个称呼】
        六,是城邑名称;六安,是王国名号。
三国时期,两者经常被互称。东晋时废六县,设六安县,作为城邑的称呼渐渐与行政建置合而为一:六安。
       六安,因为在上古时是皋陶后裔的封地,所以六安又称皋城。这个称呼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还不常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皋城之称逐渐流行开来。但始于何时难以确认。
       除了皋城之称外,古代文献中六安城还有———盛唐  之称。
       将六安称为盛唐,最早见于《汉书》。盛,西汉时称兴盛、旺盛、兴隆为盛。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说:“物盛则衰”。唐,战国时指空泛不着边际。《庄子》称空泛不可靠的话为“荒唐之言”。西汉时引深为广大,杨雄的《甘泉赋》写道:“平原唐其坛曼兮。”
       所以,在西汉时,将盛唐组成一个词,可理解为国运兴隆,功业广大。《汉书》记载汉武帝封禅南岳途中,在盛唐遥祭舜帝是在公元前106年。这年前后的20年间,西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之后,一洗内扰外患,国力跃升为鼎盛时期!
       到了隋朝,在原六县境内设开化(治所在今裕安区青山)、淠水(治所在今金安区双桥新城寺)两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两县并入霍山县。开元27年(公元739年),唐王朝将霍山县改为盛唐县,六安又有一个称呼———驺虞城。驺虞,即管理皇家动物园的官员。
       当下在六安市区,有私人酒店名叫“盛唐”,估计有高人指点!
                     2020年7月5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9: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皖西书院的兴衰】
       唐朝末年,出现私人兴办书院。北宋重文轻武,科举制度更为发达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北宋书院蓬勃兴起,它不同与古代私人讲学,它与科举制度挂钩,创办者多为当地知名学者、退休官吏,多选择在山青水秀的名胜之地,教学质量较高。
      北宋中期,舒城东郊飞霞岭上有龙眠书院,李公麟曾在这里读书;南宋六安城西武骘山下有武骘书院,焦焕状元曾在此读书。
      1290年六安升格为六安州后第10年,六城建孔庙(今老城北小学隔壁,拆迁已保护下来),之后寿县、霍邱先后建成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之处,也是官办的州学或县学之处,与书院不是一回事。
      明朝从建国开始就加强封建思想统治,从中央的太学到地方普遍建立州学、县学,形成严密的教育体系。明代,六安州设有考场,叫做“棚厂”(当时考生应试只在三面有墙的考棚中应试,不是四面有墙的屋子叫“厂”),六安老城“棚厂”这个名字一直都在,只是许多人不知道它的意义了。
      清朝统治稳定之后,立即加强儒学。顺治帝加封孔子为“至圣先师”,亲自跪拜致祭。雍正认为霍丘县名之“丘”触犯了孔子的名讳,下诏将“丘”字改写成“邱”,从那个时候开始,古代的霍丘县就写成霍邱县。
       乾隆年间,六安州府官员捐银二百两,捐房屋41间,一名生员捐房屋1间,以此为基础于乾隆八年(1743年)4月建成六安“赓飏书院”。此书院在清后期搬迁到城北书院拐,当下老城区拆迁,与六安文庙在同一个地块被保护下来。1919年朱蕴山在此创办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堂(简称“三农学堂”),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三农学堂迁到北门外,解放后成为原六安师范校址。本世纪初,六安师范、六安师专、皖西联大三校合并,升格为皖西学院。
       清代六安州城还有广城书院,龙穴书院。清代书院与明代官学一样,一概不学儒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学方法是照本宣读,死记硬背;目标是应付科举,不得“离经叛道”。
       皖西书院教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皖西古代教育的发展过程。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近代教育在皖西传播,一些书院改为学堂,再改为小学、中学或职业学校。
       书院教育的封建性不能忽视,但它为皖西教育奠定的基础也不应否定。
                      2020年7月4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0 0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手掰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推行马政,六安毛坦厂是马政政策下的重要养马基地。
      明朝,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大批的兽医,明代除每“群”要推荐2~3名青年学习“兽医”外,每州还要设一个牛、马养护治疗的网络。经过查找文献,没有发现系统培养“医兽”的机构或活动,只有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正本《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所附的喻本元《七十二症序》中说,他家是祖传兽医,是祖辈相传世世代代。明代官方文件中称 为牛马治病或养护的人为“医兽”者。
      由此联系到明清及至民国时代,皖西地区为牛、马、猪等接生、治病、阉割的人,都叫做“劁猪的”、“劁匠”,他们腚后挂把小刀,走街串巷地流动,不登大雅之堂,连那个时候的“下九流”都没资格“入选”,一般又穷又没文化,社会地位低下。
      传说是在某一个除夕之夜,朱元璋私访,来到一个“劁匠”门前,“劁匠”因买不起红纸,春联都没贴,这位万岁爷叫人买红纸现场为这个“劁匠”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两手掰开生死路
下联是:一刀割断是非根
      对联十分贴切而幽默,可见朱皇帝对“医兽”者还是很了解的!
                     2020年7月10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0 08: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凤呈祥  幸福向往】
      皋陶部落的祖先少昊崇拜太阳,楚人祖先颛顼高阳氏也崇拜太阳。太阳主色为朱红。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皋陶的家乡至迟在春秋就确立了朱红的正统地位。
      皋陶文化融入楚文化,再融入汉文化,朱红几乎渗透了中华民族表达喜庆的每个角落,历2000年之后,形成了当代的“中国红”。
      少昊部落以凤鸟为图腾,舜时,众部落首领歌舞集会的高潮是“凤凰来仪”。春秋时开始,将麟、凤、龟、龙称为“四灵”,凤凰位于龙之前,是圣洁高尚的象征。
      秦穆公爱女弄玉,与萧史骑彩凤高飞。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而归,楚人迎着他的马车唱道:“凤啊,凤啊!为何道德高洁者遭到如此地冷落?”
      汉以后,龙才渐渐地居凤之上。“龙凤呈祥”,千百年来,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尤其是皖西人民对幸福的向往。
                   2020年6月1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0 08: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士“作法”走 “禹步”】
      古代乐舞最早起源于劳动。潜山市薛家岗遗址中发现有5000年前的中空并装有颗粒的陶球,有点像现代交响乐队中的砂球。
     《尚书•益稷》中描述,有一次舜与众多的部落首领议政之后,举行一场乐舞,乐官首先下令:“戛击鸣球”,这个“球”,唐代孔颖达说是玉馨(唐代还没有发现薛家岗的陶球),无论如何,大别山的三苗部落在乐舞中使用过这种原始乐器。
      乐舞萌芽之后,延伸到生活、生产及国家活动的各个方面,古代人认为,凡此种种都有鬼神的参与,都需要巫觋的沟通。其方式就是祭祀与乐舞(即歌、舞、乐器,简称为乐),区分不同物件不同等级操作乐舞,这就是礼。
      尧舜禹都讲究并精通此道。为此,后世数千年来,道士们“作法”时走的步法都叫“禹步”,皋陶也精于此道。
      大禹曾指令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此功”。龠,就是后世的笙之类的乐器,与舜时的《九韶》一起被历代视作“雅乐”,作为宗庙祭祀的乐舞,其影响直至明清。
                     2020年6月1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0 08: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黑帝”话皖西】
      古代皖西,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可以窥见皋陶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
东汉后期,用当时人的话说,朝中是“豺狼当道,地方是狐狸掌权”,政治黑暗,社会极为不公平。江淮之间农民起义高涨起来,从公元132年到公元147年,15年间全国农民起义17起,其中扬州境内10起,这10起中又有8起发生在江淮之间。
      它们几乎都以原始道教为号召,组织群众,以寿春人马勉、徐凤为首的一支活跃在淮南地区,马勉自称“黄帝”,分封官吏,并派细作到洛阳串联;华孟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响应,自称“黑帝”。
      他们加入“正一盟威之道”要交五斗米,所以又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后来到四川即今大邑县鹤鸣山修行,他的孙子张鲁割据汉中,想建立一个“极大公平”的社会,后被曹操降服。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太平道在皖西发展很快,并组织黄巾起义,因为两汉始祖高祖刘邦自称是“赤帝子”,是“苍天”的代表,太平道自称是“黄天”,应该代替苍天来统治天下,把寿春人马勉的“黄帝”主张具体化了。
      太平道在皖西发展很快,安风(今霍邱县南)人 戴风,是皖西黄巾军的首领,也是太平道“三十六方士”的首领之一,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皖西黄巾军围攻舒城,被庐江太守羊续镇压。其中有一个洪姓道人逃进大别山(今金寨县面冲乡),以道术为人治病,这座山后来被称为“洪道人尖”。
      著名学者南怀瑾认为,“天人合一”观念是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道”就是“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与信仰天人一贯的宗教哲学混合……”。唐朝皇帝先把老子尊为“玄元皇帝”,再把皋陶尊为“德明皇帝”,不仅仅是抬高李姓的地位,实在是皖西六安皋陶文化在汉文化体系中地位根深!
                       2020年6月1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0 08: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镜重圆”的千古佳话】
       古代皖西的“淮式镜”、“山字镜”合称“楚式镜”,和两汉铭文镜共同表达了天人合一与神仙观念,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
       古代皖西是道教发源地之一。东汉末年,道教成型,道教人物逐渐在古代方士的神仙术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成体系做修行理论,如魏伯阳的《参同契》,庐江郡人左慈在南岳山(今霍山县境)、天柱山修行,写成《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具有更强的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过,人们认为铜镜是通灵之物。铜镜也是夫妻日常生活共用之器具,它能沟通夫妻的情感。
      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末年,徐德言娶了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夫妻很是恩爱。
      隋兵渡江逼近建康(今南京),陈朝的皇亲国戚国破家亡。徐德言夫妻俩将日常用的铜镜剖成两半,各持一方。相约每逢正月十五,将半面镜子拿到市场上叫卖,告知对方信息,以求夫妻重逢。果然是,乐昌公主被隋将杨素抢到府中,徐德言为寻爱妻踪迹,一路乞讨来到京城长安。这时杨素已是隋朝宰相,所谓侯门深似海,徐德言如何知晓爱妻下落?于是,从这年(公元590年)夏历正月初一起,天天徜徉在长安东西市,拿着半面镜子叫卖,还非要卖给有半面镜子相合的,市民们说他不是疯字就是痴呆。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果然有个老汉拿着半面镜子来到市场,徐德言赶紧上前,拿出自己的半面镜子与之相合,居然严丝密缝一点不差,高兴得泪如雨下。哽咽中,徐德言吟了一首诗: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请老汉将诗带给乐昌公主。公主见到诗后,知道夫婿还在苦苦恋着自己,但本人已身不由己,悲从中来,哭泣不休。
      杨素读了徐德言的诗,又感动他们夫妻的情感,决定放出乐昌公主,让他们夫妻团圆,成就了“破镜重圆”的千古佳话!
                  2020年6月2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6 09:01 , Processed in 0.1589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