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68|回复: 9

[转贴] 适度放宽联句句中平仄格律的建议(时习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8 00: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适度放宽联句句中平仄格律的建议



联句的句中平仄是对联格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联句的句中平仄应该按照怎样的格律来安排,楹联界一直有种种不同的意见。

在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现代人与明清时期甚至民国初期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就总体水平而言,现代人要在古典文学领域比如对联方面全面超越前人是很难做到的。而如果再加上比前人更严格的格律,那么这种超越就越发困难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我们的对联格律即使不比前人更宽松,至少也不应该比前人更严格。为此,本文对若干前人联作在句中平仄方面作了一些统计分析,并就几种主要句式提出了适度放宽句中平仄格律的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二二节奏四言联句



楹联界对于二二节奏的四言联句的句中平仄似乎并无不同意见,上联为(平)平(仄)仄,下联为(仄)仄(平)平(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应该是大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但是统计结果却完全出人意料。我统计了前人单句四言联和一部分含一个或二个四言句的二、三句联,共1278联(已经剔除上联平收的联和句脚同平或同仄的联和非二二节奏的联)⑴,所含四言句“出律”的联竟多达420副,占到了总数的32.86%,详见表一。


表一        所含四言句“出律”的部分对联数量与比例统计表
字数

句数

句式

联数

含“出律”句联数

百分比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合计

4

1

4

122

36

16





52

42.62%

9

2

45

53

11

8





19

35.85%

9

2

54

89

12

10





22

24.72%

10

2

46

105

9

8





17

16.19%

10

2

64

38

5

3





8

21.05%

11

2

47

404

19

13





32

7.92%

11

2

74

35

8

2





10

28.57%

12

2

48

20

1

3





4

20%

小计

866

101

63





164

18.94%

8

2

44

375

67

111

38

20

236

62.93%

15

3

447

37

9

9

1

1

20

54.05%

小计

412

76

120

39

21

256

62.14%

总计

1278

177

183

39

21

420

32.86%





在这些含“出律”四言句的联的作者中,不乏如袁枚、彭元瑞、伊秉绶、梁同书、阮元、梁章钜、林则徐、余应松、齐彦槐、严保庸、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薛时雨、王?运、金安清、吴汝纶、张謇、易顺鼎、康有为、吴恭亨、胡君复、范当世等名家高手。一些历来颇享盛名的联作,也赫然名列其中,如:

云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

理大物博,祖阳气之发东方。

这是相传由赵翼代笔的汪由敦题泰山东岳庙联,两个四言句句中平仄都没有交替。

赖社稷之灵,国有君矣;

竭股肱之力,死以继之。

这是彭元瑞题于谦祠联,上联四言句的句中平仄没有交替。

隔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这是伊秉绶题扬州平山堂联,前一对四言句句中平仄都没有交替(后一对四言句节奏不同,不在讨论范围)。

公羊传经,司马记史;

白虎德论,雕龙文心。

这是阮元题广州学海堂联,全联四句句中平仄都没有交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林则徐的自题厅事联,下联前一句句中平仄没有交替。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这是左宗棠题杭州冷泉亭联,两个四言句句中平仄都没有交替。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是胡君复题武汉黄鹤楼联,下联前一句句中平仄没有交替。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同口径统计范围内,上下联句脚同平或同仄的联只有56副,仅占4.20%(56/56+1278)。可见得前人在对联创作时对上下联句脚平仄应该相对的重视远大于对句中平仄应该交替的重视。



对四言联句的句中平仄格律,提出以下几条不同尺度的放宽的建议:



1.集句从宽。凡是以前人诗词、古文、成语、俗语等入联的,可以不对句中平仄作要求,顺其自然。这个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因为集句从宽是对联创作中历来就有的惯例。而在统计的420副含“出律”四言句联中,集句联也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比例。推而广之,以现代专用词汇入联的,也应该不对句中平仄作硬性要求,顺其自然。



2.因重言导致句中平仄“出律”的,应视为特殊情况而予以认可。包括四言句二、四位重言和四四句式的八言联或含四四句式的多句联中两个四四句的第二字重言。前者由于二、四位已经重言,自然无法平仄交替;后者由于相连两句的二位重言,如果要保证句中平仄交替,将无法保证两句的句脚平仄交替,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应该优先保证句脚平仄交替。例如:



人尽嗟其才,类我类我;



天遽夺之命,丧予丧予。



这是范当世挽吴仲懿联,联中四言句因为二、四位重言而句中平仄没有交替。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曾国藩的格言联,由于前后两句第二字重言,为了保证句脚平仄交替而导致前一句句中平仄没有交替。



事同浑?,惨同来歙;



私哭季路,公哭田横。



这是陈宗李挽宋强黄联,由于前后两句第二字重言,为了保证句脚平仄交替而导致前一句句中平仄没有交替。



3.有条件地允许四言句二、四位平仄不交替。在某些词牌里,一些四言句二、四位平仄不交替是允许的。如桂枝香、雨霖铃、琐窗寒、解语花、齐天乐、醉太平、换巢鸾凤、永遇乐、疏影等都有这种情况⑵。既然连以吟唱为创作目的的词都允许一部分四言句在二、四位不进行平仄交替,那么对联如果也作出同样的规定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吧。当然,如果考虑到对联的特殊性,不妨再加上一些附加条件:一是不出现四连平或四连仄;二是如果一个四言联句因为创作的需要而二、四位同仄时,那么其对应句可以考虑二、四位同平,以尽可能保证平仄相对,这种作法有点类似于近体诗的“对句拗救”。如果这个二、四位同仄的四言句出现在自对中,那么与其相对的自对句也同样采用这种“对句拗救”。这种“对句拗救”虽然没有实现句中的平仄交替,但是还是保证了对应句的平仄相对,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在表一所统计的数据中,除了含四四句式的联之外,凡是二句“出律”的,都是这种“对句拗救”;在含四四句式的联中,四句“出律”的也都是这种“对句拗救”,二句“出律”的大多数是这种“对句拗救”,三句“出律”的也一定包含有这种“对句拗救”。总算起来,这种“对句拗救”大约要占到全部420联的一半左右。如:



月色如昼,



江流有声。



这是陈鹏年题镇江焦山松寥阁联,上联二、四位同仄,下联二、四位同平。



叶公好龙,真龙必出;



伯乐相马,凡马皆空。



这是吴大?的题湖南招贤馆联,前一句上联二、四位同平,下联二、四位同仄。



踞石而饮,扣?而歌,最难得梅边清福;



环山不孤,酿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



这是薛时雨题滁州影香亭联,上联两个四言句自对,前一句二、四位同仄,后一句二、四位同平。



此外前面所提到的汪由敦题泰山东岳庙联,伊秉绶题扬州平山堂联,阮元题广州学海堂联,左宗棠题杭州冷泉亭联等都属于这种“对句拗救”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五七言律句



对于联句中的五七言律句的句中平仄采用近体诗的两种格式(允许一定条件下的一三五不论)这一点,联界也是没有分歧的。但是在对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以及“(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殊句式(以下简称仄平仄句式)是否允许的问题上,始终存在不同意见。中国楹联学会2007年颁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就只认可孤平合律,而不认可其他三种也合律。2008年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则把三仄尾列为“尽量避免”的范畴,略有放宽。



统计了前人联作中这四种类型句式的数量和百分比⑶,见表二。需要说明的是在判别其是否属于某种类型句式时,采取的办法是如果全句除了这个问题之外,没有其他平仄不合律的问题,则判定其属于此种类型句式,而如果同时还有其他问题,则不能判定为属于此种类型句式。例如“古人惜寸阴”一句,如果“古”字用平声,全句即合律,可以判定为孤平;而“壁立直上蓬莱峰”一句,即使“蓬”字用仄声,全句仍然不合律,所以不判定为三平尾。


表二     7126副含五七言律句联中含四种特殊句式联的数量和百分比统计表
  


数量

百分比

其中集句

扣除集句后数量

百分比

  


46

0.65%

5

41

0.58%

三平尾


160

2.25%

48

112

1.57%

三仄尾


372

5.22%

45

327

4.59%

仄平仄


802

11.25%

130

672

9.43%




下面来分别讨论。



1.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由于五七言律式联句与五七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关系极深,因此大多数前人在创作五七言律句联句时,一般都避免使用孤平句式。这个从孤平句仅有寥寥46联,只占0.65%这两个数字可以感觉得到。而且在这46联中,几乎没有什么名家名联,比较有名的只有何绍基、金兆燕、曾国藩、俞樾、吴恭亨、胡君复等少数几人的几副作品,也不是他们作品中较为优秀的。而且何绍基和俞樾的是集字联,创作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金兆燕的是集句联且联文有错,如果按原文就不属孤平,不能排除传抄或排印错误⑷。



2.三平尾也是近体诗所忌的。在前人联作中,三平尾句式也比较少见。但所占比例较孤平明显增加。作者中的名家也多一些,计有彭元瑞(一联)、伊秉绶(一联)、梁同书(一联集句)、阮元(一联)、梁章钜(四联,其中二联集句)、何绍基(四联,其中一联集句,三联集字)、严保庸(一联)、曾国藩(三联)、左宗棠(一联)、俞樾(五联,其中四联集字)、金兆燕(六联集句)、张之洞(一联集句)、吴恭亨(九联,其中一联集句)、范当世(一联)等人。但是除了集句(一般均集自古体诗)外,较有名的联作只有下面几副:



同科十进士,



庆榜三名元。



这是曾国藩题京师长沙会馆联,下联三平尾。



大笔高名海内外,



君来我去天东南。



这是曾国藩赠孙衣言联,下联三平尾。



刻铭天山石,



喜作巴人谈。



这是左宗棠题兰州四川会馆联,下联三平尾。



恨我到迟鹤已去;



怪人来早诗先传。



这是佚名的黄鹤楼联,下联三平尾。



上古关无征,后世不得已而榷关,慎勿失其初意;



本朝税有额,小民如其分以纳税,何可使有怨言。



这是阮元题杭州北新关署大门联,上联第一句三平尾,但是全联是古文句式,不一定需按近体诗格式安排句中平仄。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答;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这是俞樾题江苏臬署联,上联第一句三平尾。但是这是化用《论语?颜渊》的“听讼,吾犹人也”,既似古文,又近似集句,不一定需按近体诗格式安排句中平仄。



3.三仄尾是近体诗不忌的,因而在联句中出现的比例就明显较多,达到了4.59%,是孤平句的约8倍和三平尾句的2倍多。而其中的名家也较多,计有彭元瑞(三联)、梁同书(一联)、吴?(一联)、阮元(三联,其中一联集句)、梁章钜(七联,其中二联集句)、林则徐(一联)、严保庸(二联)、何绍基(七联,其中一联摘句、五联集字)、齐彦槐(一联)、曾国藩(七联)、左宗棠(三联)、彭玉麟(一联)、薛时雨(一联集句)、俞樾(六联,其中四联集字)、金兆燕(六联集句)、张之洞(三联)、张謇(二联)、吴恭亨(二十一联,其中二联集句)、胡君复(四联)、范当世(二联)、方尔谦(一联)等人。三仄尾的名联也较多,如: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这是某名人代小凤仙挽蔡锷联,上联三仄尾。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彭元瑞的自题书房联,上联七言句三仄尾。



到此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



偶然去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这是彭玉麟的题采石太白楼联,上联的七言句和下联的五言句都是三仄尾。



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



陇秦指疏勒,榕垣还作故乡看。



这是左宗棠的题福建湖南会馆联,上联的七言句三仄尾。



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



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



这是梁章钜题平山堂联,下联的五言句三仄尾。



霜威出塞,云色渡河,李太白咏三晋遗风,今日犹如昔日否;



汉口夕阳,洞庭秋水,刘长卿写两湖好句,此乡得似故乡无。



这是李篁仙题山西湖南会馆联,上联的七言句三仄尾。



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



这是曾国荃挽左宗棠联,上联的七言句三仄尾。



异数超七阶,帝眷东山谢太傅;



嘉宾伫三肄,天留南国鲁灵光。



这是梁章钜贺阮元加衔联,上联的七言句三仄尾。



能行万里路,又通百国书,无怪诸公,必使班超戍西域;



凄凉玉门关,呜咽陇头水,早知今日,不如何逊在扬州。



这是方尔谦挽何彦升联,上联首句三仄尾。



此外,前面第2节中已经引用过的曾国藩的两联和佚名的黄鹤楼联也都有三仄尾句式。



4.仄平仄句式是五七言近体诗很常用的句式。以至王力先生称其“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认为“它是正规的格式”。由于五七言律式联句与五七言近体诗的密切联系,也由于作联的前人也都能作诗,这一句式在联中出现的比例就相当高了,10%左右的比例意味着前人每写5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的联句,就有一句是仄平仄句式的。在所收录的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对联名家中,几乎都使用过这一句式。统计一下,就有徐渭(二联)、张岱(一联)、纪昀(二联)、彭元瑞(九联)、金兆燕(集句二十二联)、梁同书(四联,其中二联集句)、阮元(三联,其中集句一联)、伊秉绶(一联)、梁章钜(十四联,其中集句一联)、余应松(一联)、林则徐(三联)、齐彦槐(一联)、何绍基(八联,其中集句二联,集字四联)、曾国藩(九联)、胡林翼(一联)、左宗棠(三联)、彭玉麟(三联,其中集句一联)、薛时雨(一联)、俞樾(二十五联,其中集字八联)、王?运(八联)、张之洞(五联,其中摘句一联)、顾复初(二联)、江峰青(四联)、方尔谦(一联)、胡君复(二联,其中一联集句)、吴恭亨(二十七联)、易顺鼎(五联,其中集句一联)、方尔谦(一联)、范当世(十二联)等人。由于所涉及的名联较多,限于篇幅,只列出其中有代表性的: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是孟昶题桃符联,也是有正史记载的最早的春联,上联是仄平仄句式。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这是纪昀挽刘统勋联,上联是仄平仄句式。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佚名的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集句联,上联是仄平仄句式。



我忆家风负梅鹤,



天教居士领湖山。



这是林则徐的孤山林处士祠联,上联是仄平仄句式。



花竹一庭,是亦中人十家产;



轩窗四壁,可无广厦万间心。



这是成格的广东抚署厅事联,上联七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是彭玉麟的泰山集句联,上联七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楼台莫便登,先看文正记中,某条似我;



江山只如故,试数燕公去后,得助何人。



这是吴獬的岳阳楼联,下联五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游宦到钱塘,饮水思源,喜两浙东西,与歙浦江流相接;



钟灵自?岳,登高望远,问双峰南北,比皖公山色何如。



这是俞樾的杭州安徽会馆联,下联首句是仄平仄句式。



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



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



这是梁章钜的苏州况钟祠联,下联五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瓯浙越梅循,海国仍持使者节;



陇秦指疏勒,榕垣还作故乡看。



这是左宗棠的福建湖南会馆联,下联五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



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这是王?运的自挽联,上联七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顾复初的成都杜甫草堂联,下联五言句是仄平仄句式。



不难看出,这一句式在对联中也是和常规的联句一样常见的。



联律必须要考虑对前人楹联创作实际的继承问题,不能无视前人在创作实际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平仄安排格式。因此建议至少承认三仄尾和仄平仄句式的合律地位,如果如《联律通则》那样连孤平的合律地位都承认了,那么更没有理由不承认三仄尾和仄平仄句式的合律地位,甚至也可以考虑承认三平尾的合律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二二二节奏六言联句



二二二节奏六言联句的句中平仄,一般认为应该本句节奏点平仄交替,对应句节奏点平仄相反。比如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第五条就规定:“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对于《联律通则》的某些条款虽然颇多争议,但对这一条却似乎未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在前人联作中统计了部分含二二二节奏六言联句的对联⑸,统计结果见表三。

表三              部分含二二二节奏六言句对联统计表
句式

联数

六言句完全“合律”联数

完全合律联百分比

失替联数

失对联数

失替失对联数

6

85

33

38.82%

17

0

35

46

21

13

61.90%

2

0

6

56

50

40

80.00%

3

0

7

66

35

14

40.00%

4

0

17

76

41

35

85.37%

1

0

5

64

40

15

37.50%

11

0

14

67

89

59

66.29%

9

0

21

336

10

5

50.00%

1

0

4

446

13

10

76.92%

1

0

2

456

10

10

100.00%

0

0

0

464

12

8

66.67%

1

0

3

467

15

14

93.33%

0

0

1

476

12

10

83.33%

2

0

0

546

28

25

89.29%

2

0

1

564

23

22

95.65%

0

0

1

567

99

89

89.90%

1

0

9

644

16

6

37.50%

1

0

9

646

12

6

50.00%

1

0

5

647

34

26

76.47%

3

0

5

657

19

14

73.68%

3

0

2

667

22

16

72.72%

1

0

5

746

18

12

66.67%

5

0

1

764

18

15

83.33%

0

0

3

767

56

46

82.14%

5

0

5

合计

778

543

69.79%

74

0

161




说明:“失替”指本句节奏不符合“平仄平”或“仄平仄”;“失对”指对应句节奏点没有做到平仄完全相反;“失替失对”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情况。



超过30%的“出律”比例,相信是超出了多数读者的意料的。但是这个数据和前面二二节奏四言句“出律”比例32.86%是相当接近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本句节奏点平仄交替,对应句节奏点平仄相反的“联律”,在前人眼里并非金科玉律,不遵守的大有人在。在这些“出律”联的作者中,不乏名家。计有何绍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俞樾、张之洞、张謇、吴恭亨、范当世、方尔谦、胡君复、易顺鼎等人。而在这些含“出律”句的联中,也很有些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如: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这是宋荦题范仲淹祠联,上联四、六位失替,并与下联二、四位失对。



窃比于我老彭,十分已得一分;



粤若稽古帝舜,八旬还有三旬。



这是彭元瑞对乾隆联,除下联末句外,三句均有失替,因而上下联间有多处失对。



我自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已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吹起黄鹤高飞。



这是何绍基题黄鹤楼联,上联二、四位,下联四、六位都失替,因而上下联间四位失对。



归路三千指故乡,记否黄鹤晴川,曾上高楼持使节;



去年重九作生日,岂意只鸡斗酒,又来萧寺吊诗魂。



这是曾国藩挽陈岱霖联,上联二、四位失替,又与下联二位失对。



知公神仙中人,勉为苍生留十稔;



忆昔湖山隹处,曾陪黄菊作重阳。



这是左宗棠贺杨昌浚寿联,上联二、四、六位均失替,与下联四位失对。



来往游人,须知爱惜花柳;



春秋佳日,切莫辜负湖山。



这是彭玉麟题三潭印月小瀛洲牌坊联,上联四、六位,下联二、四位均失替,上下联间四位失对。



退之工文辞,学者从而师事;



司马相中国,远人服其威名。



这是俞樾集字赠曾国藩联,下联二、四、六位均失替,与上联四位失对。



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洪者剑;



所谓粗块大脔,奄有陈亮之文。



这是谭嗣同赠黄凤岐联,上联首句二、四位失替,下联首句二、四、六位均失替,与上联二、四位失对。后一句非二二二节奏,不在讨论范围。



化身作自由神,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



呕心作长吉语,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



这是胡君复挽秋瑾联,上联末句四、六位失替,下联末句二、四位,失替,上下联间四位失对。首句非二二二节奏,不在讨论范围。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



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



这是章炳麟挽南京光复诸烈士联,上联二、四位失替,与上联二位失对。



值得注意的是在235副“出律”联中,没有一联是只“失对”,不“失替”的。即不管如何“出律”,上下联对应句的节奏点平仄可能有一处或二处相同,但决不三处都相同。另外六言句句脚平仄相同的也只有寥寥3联,只占235副“出律”联的1.26%。这两个数据似乎提示我们,前人虽然并不完全遵守本句节奏点平仄交替,对应句节奏点平仄相反的“联律”,但也有绝大多数人基本遵守的底线:对应句二、四、六位三个节奏点的平仄不应完全相同;对应句六位(即句脚)的平仄应该不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关于放宽二二二节奏联句句中平仄的意见:除了集句从宽和节奏点重言不计外,在保证对应句句脚不同平或同仄和本句三个节奏点不全平全仄的前提下,允许有一处平仄失替或失对。其理由有二:一是上述的统计数据;二是不少词牌的六言句有的明确规定二、四位或四六位平仄不交替,有的则规定为可平可仄。如调笑令、雨霖铃、洞仙歌、水调歌头、满庭芳、齐天乐、双双燕、永遇乐、瑶台聚八仙、绮罗香、疏影、声声慢、玉漏迟、念奴娇、东风第一枝、翠楼吟等都有这种情况⑹。既然连以吟唱为创作目的的词都允许一部分六言句在二、四位或四、六位不进行平仄交替,那么对联如果在加以某些限制后作出同样的规定,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三四节奏七言联句



与二二二节奏六言联句相似,一般认为三四节奏七言联句的三、五、七位节奏点也应该本句平仄交替,对应句平仄相反。李文郑先生研究了“部分清代对联名家,包括李渔、林则徐、梁章钜、曾国藩、左宗棠、俞樾等人的对联集子”,对这些名家的“3?4节奏句式”的平仄安排作了分析。发现他们除了符合“联律”的平仄安排外,还有多种不完全做到本句节奏点平仄交替,对应句节奏点平仄相反的平仄安排。李先生认为:“对这种特殊句式的平仄安排,也可以不必拘泥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反。这么多名家的对联作品,有如此多的不拘,说明他们认为这样做不是什么问题。”⑺也统计了部分含三四节奏七言句的对联,结果见表四⑻。

表四             部分含三四节奏七言句对联统计表
句式

联数

七言句完全“合律”联数

完全合律联百分比

失替联数

失对联数

失替失对联数

7

29

6

20.69%

6

0

17

47

67

24

35.82%

16

0

27

57

43

18

41.86%

8

0

17

67

14

8

57.14%

2

0

4

77

67

21

31.34%

11

0

35

74

31

15

48.39%

7

0

9

75

2

0

0

0

0

2

76

18

7

38.89%

1

0

10

447

14

4

28.57%

3

0

7

457

7

5

71.43%

0

0

2

467

3

1

33.33%

0

0

2

477

21

11

52.38%

3

0

7

547

13

7

53.85%

0

0

6

557

7

4

57.14%

0

0

3

567

7

4

57.14%

2

0

1

577

12

3

25.00%

1

0

8

647

7

4

57.14%

2

0

1

657

5

3

60.00%

0

0

2

667

7

4

57.14%

1

0

2

677

12

7

58.33%

0

0

5

744

16

5

31.25%

6

0

5

745

2

2

100.00%

0

0

0

746

9

4

44.445

1

0

4

747

58

28

48.28%

6

0

24

754

5

2

40.00%

0

0

3

755

3

2

66.67%

0

0

1

756

2

0

0

1

0

1

757

35

14

40.00%

8

1

12

764

12

4

33.33%

2

0

6

765

2

0

0

1

0

1

767

31

16

51.61%

1

0

14

774

13

7

53.85%

1

0

5

775

1

0

0

1

0

0

776

6

5

83.33%

0

0

1

777

21

10

47.62%

2

0

9

合计

602

255

42.36%

93

1

253



    50%以上的“出律”比例,实在是高得出人意料。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时没有计入三字领带起几个四言句的情况。写了“出律”句的作者中也颇多名家,如纪昀、梁章钜、林则徐、何绍基、齐彦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薛时雨、俞樾、张之洞、钟云舫、胡君复、吴恭亨、方尔谦等的作品中都有这样的“出律”句。



由于李先生文中已经列举了不少例子,这里不再举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李先生的文章。



对放宽三四节奏七言句句中平仄的意见与对二二二节奏六言句基本相同,不再详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结束语



古代没有成文的、系统的联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前人写联时就没有任何规则(随手乱写的人古今都有,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尤其是前人中的对联名家,心中自有“对联应该这样写”的一定之规。这一点从前人联作中联末平仄相同、句脚平仄相同极少,孤平极少等情况可以等到印证。他们的联作中出现句中平仄“出律”,与其认为是他们才力不济,不得已而为之,毋宁看作他们认为这样安排句中平仄并无不当更合理。因为以这些名家之才,如果要避免这种“出律”,显然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



中国楹联学会明确表示《联律通则》是他们集中了“联界专家”,“ 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而制定的⑼。那么毫无疑问,《联律通则》不能无视“千余年来”前人大量楹联创作实践的实际情况,不应轻易地把若干在前人楹联创作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句中平仄安排格式判定为“出律”。这样做既无以对古人,也不利于当前和将来楹联事业的发展。不揣浅陋,谨献管见,以就教于“联律”的制定者。



注:



⑴统计范围:《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剩话》、《楹联四话》、《对联话》所收录的6300多副对联(已尽可能剔除彼此重复或联文基本相同的联作)



⑵《白香词谱》对某些四言词句的第二字标为可平可仄,实际创作中不少词作者写出了二、四位同平或同仄的四言句,如王安石《桂枝香》的“天气初肃”,柳永《雨霖铃》的“骤雨初歇”,周邦彦《琐窗寒》的“更阑未休”,周邦彦《解语花》的“嬉笑游冶”,姜夔《齐天乐》的“相和砧杵”,刘过《醉太平》的“情深意真,眉长鬓青”,史达祖《换巢鸾凤》的“无魂可销”和“一帐春晓”,李清照《永遇乐》的“人在何处”,姜夔《疏影》的“枝上同宿”等。



⑶统计范围:《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剩话》、《楹联四话》、《楹联述录》、《楹联续录》、《南亭四话》、《对联话》、《古今楹联名作选萃》、《曾忠襄公荣哀录》等对联专著和部分清代及民国的笔记、诗话(如《阅微草堂笔记》、《扬州画舫录》、《冷庐杂识》、《香宋杂记》等)中搜集的10100多副对联(已尽可能剔除彼此重复或联文基本相同的联作)



⑷《楹联丛话》所载金兆燕的集句为“行酒赋诗乐未央”,属孤平。但杜甫原诗是“行酒赋诗殊未央”,不属孤平。



⑸统计范围:同⑶,虽然是二二二节奏,但是二字领带四四句的不予统计。



⑹《白香词谱》对某些六言词句的二、四位或四、六位标为平仄不交替,对另一些六言词句的二位或四位标为可平可仄。如:《念奴娇》的“一时多少豪杰”和“一樽还酹江月”是四、六位同仄;《永遇乐》的“气吞万里如虎”是四位可平可仄(词中实际用仄);“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是四、六为同仄;《洞仙歌》的“一点明月窥人”是二、四位同仄;《水调歌头》的“不知天上宫阙”是四、六位同仄;《满庭芳》的“骤雨才过还晴”是二位可平可仄(词中实际用仄);《齐天乐》的“凄凄更闻私语”和“西窗又吹暗雨”是二、四位同平;《声声慢》的“凄凄惨惨戚戚”是四、六位同仄,“三杯两盏淡酒”和“梧桐更兼细雨”是二、四位同平,“而今有谁堪摘”是二位可平可仄(词中实际用平)等。



⑺详见李文郑先生文章《名家对联“3?4节奏句式”的平仄安排》,发表于中国楹联论坛(http://www.yinglian.org/bbs/disp ... 9299&page=1)和李先生搜狐博客(http://q.sohu.com/forum/14/topic/6113609)。



⑻统计范围:同⑶



⑼见《联律通则》(修订稿)引言


原文地址: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 ... 1626&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00: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格转来后都是乱码,请参阅原文:

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 ... 1626&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8 07: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真相联友!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9 0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0 18: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表二     7126副含五七言律句联中含四种特殊句式联的数量和百分比统计表
  


数量

百分比

其中集句

扣除集句后数量

百分比

  


46

0.65%

5

41

0.58%

三平尾


160

2.25%

48

112

1.57%

三仄尾


372

5.22%

45

327

4.59%

仄平仄


802

11.25%

130

672

9.43%


下面来分别讨论。
=================================

楼主可以用所见即所得功能,雪坛是PW7.0版本,有所见即所得设置.(发贴或编辑后都可以)
本楼是我在楼主原引文处用所见即所得功能编辑后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 2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晨峰于2009-08-30 18:39发表的  :
表二     7126副含五七言律句联中含四种特殊句式联的数量和百分比统计表
[table=607][tr][td=1,1,85]  


[/td][td=1,1,63]
数量
.......

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3 06:49 , Processed in 0.1018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