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月上湄梢

漫天雪论坛12周年庆诗赛作品提交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8 08: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阿九《在兰园》短评

◎ 在兰园

你将你在弥留之际紧紧抓住的那道目光
叫作爱。

你让它的热力温暖你最边远荒凉的领土:你的额,
你的眉心和鼻梁。

你跟随它,从无助和恋世的不舍里
私奔,让你的唇
得逞最后的湿润和柔软。

在此之前,你的离去
不过是对自己凶狠的报复。

你死在那张清晰的面容终于软化
和熔融的一刻。

当世界从你的手心散开,像白色的纸屑,
爱是你长睡的执照。

       我不知道为何这首诗叫《在兰园》。在我看来倒是像在医院。且不去管它。
       这首诗按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经历了恨与爱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弥留之际,她恨过的人前来看她。这足以融化她心中的坚冰。将死之人,会想和每个人、每一物进行最后的告别。那个人满足了她的愿望。她把那道目光叫做爱,那么这道目光何尝不是带着爱呢?他的目光在脸上游走,竟然使将死之人的嘴唇变得柔软、湿润。无助与不舍的感情都退居一旁。
       我想这是离异的一对。但互相还爱着对方。恨是对爱最好的报复。但这恨会反噬,伤及自身。
       那张清晰的面容终于软化,这张面孔肯定不是雕像。它传达出的意思,在我看来是严肃的、隐喻的也许是这个人是偏执的、固执的。面对死亡,他也终于放下了一切。或早已与时间达成了和解。也许是妥协、也许是爱、也许是别的。而熔融比软化更近一步。一切都被爱消融。
带着爱离开,死而无憾。
       这首诗是在叙述的框架下的抒情。诗人安排的戏剧性的场面。使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呈现。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是诗人的主观安排,在一首具有稳定结构的诗中,竟然每句诗都是上一句带出下一句。且严谨、自然、天衣无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09: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物
就这样相对,左眼盯着右眼
丝毫也不放松戒备。各种颜色流回到指头
涂抹成永不结疤的伤口
笔尖与笔尖相处形成的痛,从这里爬出来
在忽明忽暗的光线下,接受
彼此的堕落和单眼里的色差
然后,把自己全部交给这块深蓝背景布
用一个下午,完整相爱

你来之前,我以一个苹果或梨的身份
完成关于自己的成长
后来你走了,那些被咬伤的地方
我从不拿出来示人

◎宴饮
我也要去,就像一只酒杯
跟从自己喜欢的酒
从瓶子的形状不断变成杯子的诱惑
从一种常态,换成无数偶然相遇
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
或被一句勉强的祝词送进脑子里

这些都是我无聊时的臆想
是置身金碧辉煌之外的人间烟火
我宁愿自己从瓶口爬出来
呆在被你反复举过的杯子里
反正夜色尚好。喝下或继续凉着
都随你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1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灵魂》


       这首诗歌,从技巧上看不是阿九先生最好的篇什,相对于其它诗篇如《兰园》、《分手》等总显得不够干净利落,但是不影响我喜欢这篇诗歌。《寻找灵魂》这首诗歌总体来说,基调沉实,细密,人物“我”的心理呈现周密,精细,诡秘,富有戏剧成分。这首诗,从开篇的切入我就被吸引,被人物“我”的精神状态吸引,我的灵魂丢了,以及他不动声色的幻象场景吸引:“我看见许多兜售灵魂的人站在路边,/我肯定就是他们将它捡走。”这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处境,使作品有了较强的真实感,(亲和感,)无形中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有实有虚的写法也使阅读者感悟到了空间与牵引力。

      第二节依旧继续叙述人物丢失灵魂后的境遇:我丢了,不能再寻找灵魂。“因为由于伤心和痛悔,我/也丢了,所以无法亲自将它找回。”这边感悟其实很精细,但是自相矛盾。灵魂与我本为一体,没有了灵魂怎么体悟到我丢了?更谈不上寻找。微妙中藏着疑问使诗歌蒙上了神秘色彩。“......灵魂原来正是我自己,我们如此不可分开,/就像一根螺栓和它的螺母。但也正因为如此,我越是卖力就越是不能说服别人:我确实丢掉了灵魂/我和我的灵魂显然还在一起。”第三节承接上面(暗藏)的矛盾进一步强调我和灵魂统一关系,又强调我和灵魂分开我丢掉灵魂对立的关系,这样辩证性的呈现使得矛盾裸露凸显,极具张力。因此我的处境更加扑朔迷离,抽象起来,不可言说。于是我终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我只好忘掉这垮台的逻辑,离开人群。”转移视线,避而不答,实际上也是一种策略,前面的矛盾不去理会,欲擒故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进一步想了解我这个人物的心理如何变幻,发展。“尽管那张壳甚至不能抵抗自己/奋力的一跳,我们却都不愿意把它丢掉。”表明我对灵魂的重视。因此迫使我继续寻找灵魂,思索灵魂,认为“灵魂是一种熟食,容易过期,......必须在标志的日期前将它吃掉。”灵魂是会过期的,必须在标志的日期前吃掉,这边耐人寻味,视觉独特,心系灵魂,进一步突出了我对灵魂的重视。“.谁看到了一种事事物/比它的重量还要沉重,请一定要告诉我,/因为那肯定就是我的灵魂。”最后终于把积压许久的情愫喷薄出来,缭绕在空气中,让人久久沉思。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寻找灵魂》叙述的是我丢失灵魂后的“窘境”情志,以及寻找灵魂的过程或心理活动展现我对灵魂的迫切需求。这首诗歌有实有虚,譬如灵魂丢失为真,遇见蜗牛向他打听为虚。这里也充斥着诙谐性,戏剧性。总之,该诗文风淳朴,厚实,其展示的人物“我”的内心情态具有普遍性和观照性,而主体意识对灵魂丢失后的寻求在一定层面上向人展示了人的人文精神。尊重自己,尊重灵魂,讲究灵魂的和谐,是我们人生路上抵达幸福的必修课。


◎ 寻找灵魂

     文/阿九

今天晚上,我的灵魂象一片纸
掉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丢了。
我看见许多兜售灵魂的人站在路边,
我肯定就是他们将它捡走。

我的处境立即有别于一般的麻烦:
因为由于伤心和痛悔,我
也丢了,所以无法亲自将它找回,
因为一个丢了的人是不能寻找他的失物的,
否则他们可能真的从此一起丢掉。
仅仅在此时,我才真的发现
灵魂原来正是我自己,我们如此不可分开,
就像一根螺栓和它的螺母。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越是卖力
就越是不能说服别人:我确实丢掉了灵魂
我和我的灵魂显然还在一起。
我只好忘掉这垮台的逻辑,离开人群,
由于步履迟缓,我遇见一只辛苦的蜗牛。
我立即向它打听,因为有人告诉我,
“一只蜗牛即使丢了壳,也不会变成鼻涕虫,
除非它对有没有蜗壳也毫不在乎。”
而这正跟我遗失的灵魂十分相似:
尽管那张壳甚至不能抵抗自己
奋力的一跳,我们却都不愿意把它丢掉。

我沿着大街继续寻找,坐进一家餐厅。
因为灵魂是一种熟食,容易过期,
所以一旦打开,并见了风,      
就必须在标志的日期前将它吃掉。

这个夜晚,我没花太多的力气
就找回了一些异常沉重的事物,
但我的灵魂还是丢了。
我的心情非常、非常沉重,   
但如果有谁看到了一种事物
比它的重量还要沉重,请一定要告诉我,
因为那肯定就是我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2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

一个人很可能,不,一定在某一时刻
成为自己牢狱的狱警
而其实此刻也是一名囚犯

一个人很可能同时
既想牢牢地守住自己
又想穿越铁栅栏遁入旷野

一个人就这样分成两个人
一个背着武器
机警地在牢门外转悠
另一个在牢房内安然假寐
伺机在一幅画的后面打通墙壁

一个人可以愕然地发现自己已经逃走
也可以听到自己给自己致命的一枪


《渡口》

一个很像我的人,在渡口一闪
不见了
渡口滞留很多人
而一艘又一艘船,驶离此岸

我打听到像我的那个人
是去追赶我了

如果我等在原地
很可能一生蹉跎
如果我去追赶那个追赶我的人
也许那个追赶我的人浪费一生

一个野外渡口忽然空无一人
所有的人都去追赶和他们很像的那个人去了

我瞬间感到,那个很像我的人
正是我自己
而我正是那个很像我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22: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析阿九短诗《穿越》文/哎呀


       如果上帝——我姑且使用上帝这个常用词汇——使现实世界产生敌对的思想阵营,我们一不留神把两本敌对思想的书籍放置在一起也是没过错的。后一个经验读书人或许都有过,只是,捕捉到这个行为经验的文学意义并形成出色的诗歌文本,不是很容易。而对现实世界真相的理解需要智慧和洞察。如果两者兼备,可以说就可以进入汉语诗歌经典行列了。

       我把两本印着敌对思想的书
       并排放在硬木书架上。

       有意思的是,两本印着敌对思想的书恰好在一个读者的书架上相遇了。《穿越》如此安静地开首,似乎无奇,但这恰恰暗合了情节类文学的技法:不相遇永远没有故事。但《穿越》是短诗,因此这个技法也构成本诗的特色:叙述和情节。非叙事诗引入情节行吗?本诗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同时开首两行不但直接进入立意的核心,不枝不蔓,同时也为本诗奠定了沉稳的基调。

       一样的文字,有着无可辩驳的亲缘的词语
       在不同的立场上互致着怀疑和敌意。

       夜里,书架上传来怨恨的噬咬声,
       不知是词语之间,还是词语和牙齿的遭遇。

       为什么是书?当然是书。纸张和文字是中性的,只有思想有其强烈的愿望:传播。不言而喻,思想依靠书籍强制或不强制地影响甚至争夺读者群而产生力量。文字因思想而有了性质和立场,这四行作为一个意群出现,进一步将敌对的两本“书”拆解为无数的“文字”,一下子就闹哄起来。我们仿佛看到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厮杀。

       文学作品的独特处在于形象性。本诗作者将自己领悟到的真实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因意旨传递过程与现实世界高度吻合性,遮蔽了"书"的喻体的作用,但从形象性上看,“书”仍然是喻体。承载这敌对思想的两本书和叙述人“我”,构成近乎寓言式的行文。就我而言阅读本诗似乎听到两本书中文字扭打的声音,如果有读者听见炮火和轰炸声也不能说是过度领会。难道我们经历的世界不是如此吗?过程构成享受,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如此。过程会加深阅读体验。

       我用一张塑料纸把二者审慎地分开,
       它们才渐渐安静,像一场决斗后留下的两块碑文。

       这两行中“安静”一词既是对开首两行的回顾,也是一场文字对决消烟散尽后暂时的悄无声息。值得注意的是,是“我”分开了他们。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开首第一个字就是“我”。我的行为有随意和故意之分,第一个“我”是对书籍的处置;第二个“我”是对于思想的处置。碑文一词显现了一场思想斗争的悲惨结果,也体现了作者的超越立场。短诗《穿越》到此结束的话,我也会认为是一首成功之作。但显然,极致的诗歌文本和它的作者不会放过对事物深度的终极挖掘。

       三年后,当我再从架上取下其中一本,
       我发现薄膜的两面嵌着来自双方的文字残迹。

       就像一块琥珀,封存着它们向彼此穿越的企图、
       临终的挣扎,直到目光的熄灭,


       其实书籍粘连这个经验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珍贵,而是烦恼。我们常说功夫在诗外,如果说诗歌依靠语言传递信息,那信息携带的内涵就是功夫。正如诗题《穿越》揭示的,从放置隔膜到两本书文字的相互镶嵌,作者再次抓住了喻体和本体的高度相似性。可以说达到绝妙的程度。文字战斗后尸体横陈的景象跃然纸上。
       真正珍贵的经验来自对现实世界的洞察,过于年轻的人是不大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我们曾经站在一个思想阵营怒视过另一个思想阵营,我们不可能知道这是一种执迷。好在时间既培养智者也消弭观念,这因果正宜由诗人来揭穿。阿九的短诗《穿越》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揭穿的任务。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能给阅读者带来益处,通过阅读获得不曾亲生体会过的经验,以提升生命质量。一个精神领域满身是伤口的人,或许因为阅读一首诗而愈合了,并且完好如初,也未可知。我再次认为,本诗到此可以结束。但是……

       但我无法断定,那是边境线上心照不宣的渗透,
       一场失败的叛逃,还是一次冒死的亲近。

       对于主题来说,任何一首诗所透露信息无非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从来没被任何人领会过的;一种是被人朦胧感知过的而未被艺术性地传递给他人的;一种是被表达过的立意,再用新颖的手段传达的。我不必指明阿九先生的《穿越》属于那种情况。不论那种形式,终极诗歌文本必须超越以往,并且杜绝未来。上帝安排的世界,恰巧被诗人洞见而成型为诗歌,是我乐见的。《穿越》最后两行才是现实世界以及经典诗歌文本的真正的终结。

       儒家鼻祖孔子在《周易·系辞上》对语言提出质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问题恰恰被道家的庄子至少是部分地解决掉了。《庄子》一书将不可说的,说了,并且传递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穿越》秉承的是庄子的为文之道。放在五四之后汉语新诗里面考量,本诗卸掉了汉语所有的华丽,语言成为过河筏子,将读者渡到彼岸,为最大目的。读者得意而忘言。举个例子来说,我宁可倾听非洲土著音乐,也不愿意欣赏我们的春晚节目上的那些主旋律歌曲。原因不是内容上的,是基调,语气,以及旋律散发出来的味道。消弭火气后,智者才能出现。文字也是。智性是阿九先生所有诗歌作品里携带的特质。而以这一首最为凸显。一首诗过分依赖当下会是短命的。一首诗应该扔到另外一个时代,由另外一群人阅读,并产生共鸣。本诗不过分依赖背景,也是一种穿越。奇特之处还在于,“书籍”既像喻体,又超越喻体,人灯合一,卓然独立的构思,巧妙而不露声色的建构,具有不可模仿性。

      从我的内心,已经把这首诗放在了大学语文课本里了。

附录:《穿越》/阿九

我把两本印着敌对思想的书
并排放在硬木书架上。

一样的文字,有着无可辩驳的亲缘的词语
在不同的立场上互致着怀疑和敌意。

夜里,书架上传来怨恨的噬咬声,
不知是词语之间,还是词语和牙齿的遭遇。

我用一张塑料纸把二者审慎地分开,
它们才渐渐安静,像一场决斗后留下的两块碑文。

三年后,当我再从架上取下其中一本,
我发现薄膜的两面嵌着来自双方的文字残迹。

就像一块琥珀,封存着它们向彼此穿越的企图、
临终的挣扎,直到目光的熄灭,

但我无法断定,那是边境线上心照不宣的渗透,
一场失败的叛逃,还是一次冒死的亲近。

                                                 2005-5


                                                                                                                                    2015.05.08 于漫天雪论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0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声》
                                                    ―从《制氢技术》谈阿九诗歌的审美异趣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当下,我们更多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以职业化、专业性来判读一个人的大致状态,但当我们用这种习惯的方式来面对阿九和他的诗歌时,很显然会失效,这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名片的异常者,双博士学位的自然科学学者?翻译家?诗人?更甚至于是小语种研究者?或者小众传统文化的保护者?

        这些不同的身份状态在进入诗歌之后,阿九先生的诗歌并没有因为多重身份的纠结而混杂浊乱,反而产生了多源博识的审美趣味,并由不同领域不同视界的碰撞而新劈出异质的混血美。在他的多重身份中,科学工作者和诗人无疑是相距最远甚至是正负极一样反向的两种角色,科学的精密、严谨和诗人的弹性、梦幻相结合,催生阿九成为了中国“语音、语义传达最好的翻译家”,同样,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这两种迥异的特质,也让他的写作时几乎做到了“最科学的诗性美”展示。

        在他的所有诗歌中,我几乎一眼就选择出了这首《制氢技术》,这首别具一格的诗,以科学的微观窥探人性和社会的双重性,并辅以作者自然主义者和离乡远寄者的双重精神属性,如此多的因素介入同一首诗之中,如同多种复杂原料投入同一个反应炉,阿九先生在这个诗歌实验室中,正是以他化学家的素养完成了多重投料的精细操作,催生出一个科学和文学同株孕育的诗歌婴儿。在这首诗中,自由主义的任性和自然主义的乡愁相握,(“他们的文化从不在乎婚约或者彼此的情史,/却同样充满了非法的刺激和欢乐。”“就像我自己,现身于异邦的海关。”);个性关照和社会结构意识并存,(“这天使般骄傲而轻捷的气体”,“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找回了自己的爱人,/是否有人错拿了别人的行李”);叙述结构精巧(物理现场主线结构从实验室观察到氢原子的反应细节再到氢气的生成,逻辑严谨而推进工稳)、细节生动(那是两个氢原子艳遇后的小屋、在边界的另一侧,我看到无数这样的/原子旅行者)而又语言朴拙(我看到他们次日一早出门、但整个旅程中没有一次投诉,、一次民事纠纷或是报警。);可以说得上既显概念逻辑的精确,又显想象逻辑的优雅,既富超验色彩又重意义示知。在这样一首短诗中,多味并呈又互不相扰,诸多滋味既独立又相融,极显阿九先生在直觉和知性两个分离领域上自由切换而游刃有余的独到驾驭之功。

        在诗歌中,技术的一面往往折射出精神的另一面,在阿九的诗中,除去这类科学与文学的拥抱之作,还有更多诸如中西文化交汇、既有历史人文与古典诗性的回照又不泛当下性思考,个性与信仰、探求与回归,题材可谓包罗万象。一个博识者必然有着博爱的胸襟,一个融通者必然有精神的通明,在阿九的诗歌中,也正是因为这种博识兼爱澄澈而返的学术修养和精神品质,才交付出复杂的纯粹和宽阔的渊深这样鲜明而独特的审美质地。

附《制氢技术》
                   阿九

假如我必须解释我在实验室干了什么,
我会尴尬地承认,
在电镜下窥视过一对情侣。

那是两个氢原子艳遇后的小屋。
我看到他们次日一早出门,
一起驱车前往一座关口。
他们把随身携带的电子物品往桌上一放,
像两个一夜 情过的年轻人在机场大厅
通常会做的那样,
只是礼节性地拥抱一下,就迅速分手,
各自搭上一架待命的飞行器,
在我的眼前丢下
一个噪音充斥的空白镜头。

在边界的另一侧,我看到无数这样的
原子旅行者,
就像我自己,现身于异邦的海关。
他们像认领行李一样
提取了自己的电子,
然后只要把手随意伸进另一个的腰间,
就能扮成一对热恋中的情侣。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找回了自己的爱人,
是否有人错拿了别人的行李。
但整个旅程中没有一次投诉,
一次民事纠纷或是报警。
他们的文化从不在乎婚约或者彼此的情史,
却同样充满了非法的刺激和欢乐。

这天使般骄傲而轻捷的气体
并非出于压力和催促,
而只是出于对未知彼岸的好奇
才穿过这条昏暗的隧道。
但他们过分的幸福
却使他们在这个沉重而嫉妒的行星上
无法不失天性地存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09: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斌作品, 即兴作诗


不屈

你只看到我登上喜马拉雅之巅的喜悦
谁曾想过背后辛劳
有时黯然落泪
有时伤心欲绝
谁曾想过那无数次的失败
痛苦倔强地一次一次从原地爬起
或许这些微不足道
或许冷嘲热讽
或许嫉妒的眼神
但我依然自信满满
对世界大喊:即使失败一亿次我也绝不服输!

穿越


我坐上时光飞船
来到了三千年以后
人类早已换了生命形态
住在火星
也在保护环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1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id=read_1359083 mb10?>解斌作品 即兴作诗<DIV mb10?> <DIV mb10?>不屈

你只看到我登上喜马拉雅之巅的喜悦
谁曾想过背后辛劳
有时黯然落泪
有时伤心欲绝
谁曾想过那无数次的失败
痛苦倔强地一次一次从原地爬起
或许这些微不足道
或许冷嘲热讽
或许嫉妒的眼神
但我依然自信满满
对世界大喊:即使失败一亿次我也绝不服输!

穿越


我坐上时光飞船
来到了三千年以后
人类早已换了生命形态
住在火星
也在保护环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1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所思》

你一般不跟人亲昵,包括我
看到你亲热地叫着别人
我的心猛地一跳

像以前骨折的地方,又被踢了一脚
平时天冷或者有风,就会莫名的痛
痛在哪里,谁都不知道

《分手》

她死命咬着指甲
关上门、关上窗帘、关上电视
关上空气的流动

咬得自己光秃秃的
咬破皮、咬出血、咬到骨
咬不开走远的那把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9 13: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展示太久的事物

那些隆起来,又低下去的事物
从不曾叙述过什么
它们在流淌的光阴里
默默呈现:山川、河流、蓝天、白云

以及你我所不知的
独来独往的白天、黑夜
炊烟、马匹、羊群
以及深陷于辽阔之中,绝不放弃的坚守

这些久远的记忆,时而鲜活,时而沉寂
时而如一座孤独的山峰
矗立在神的家园
如光明一般,映照岁月

告别灵魂

这样的话题,并不适宜白日研讨
在黑夜,当所有的事物
回到生命的原初
一切面具,都将被揭开、被袒露

那些低下的头颅
以及眼角渗出的泪痕,只将一个个背影投现
他们踯躅、蹒跚
在月光下,从生走向死

它们背负的过往
早随了万物,攀爬而去
那是在漫长黑暗里的寻找
即便尘埃连着尘埃、洪荒连着洪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0 07:09 , Processed in 0.1011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