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7|回复: 4

“苇子坑”在山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0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队叛变”考察纪实六
“苇子坑”在山坳


       “野马河新村”的早晨,真的别具一格。昨天飘下的一层雪,像床棉絮,松松软软铺天盖地;一川大雾,似少女的面纱,轻轻盈盈里透出了羞羞答答。在棉絮和面纱的双重笼罩下,蒙古大山的沟沟坎坎梁梁洼洼,忽隐忽现;眼前的新村,飘飘渺渺,叫人真想走进去一探究竟。
       人们在熟睡,客店静悄悄,彻夜饮酒搓麻的人们大概都是这样。一年的忙碌农闲后睡个懒觉享个安逸,是情理中事。我敲醒了店主,告别后沿“G111”线继续北行。
       冰冻后的车辙更加难行,利如刀刃,滑若溜冰,踩踏上去发出了“咯咯吱吱”的脆响。行约两华里后,遇一三岔路口,西侧下路,便是去内蒙古关门山乡的乡间路了。
       我独自走在银装素裹的山岗上,晨日初升,浓雾渐散,点点堆堆像洁白的羊群漫步于山坳。满坡遍野的蒙古柞,片片似枫,丛丛若火,簇簇像花,浓浓紫紫,嫣嫣红红。白紫相间,光耀千条,直看得我如痴如醉。就像故乡的山,故乡的雪,故乡的柞!
       攀过了两座山岗,走进了一个大山紧裹着的村落。惹犬吠声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尤其在人们大都熟睡的时候,我成了不速之客。问过一位早起人,告诉我这是野马河六组。
       又走约三华里,遇一大屯落,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办公室模样的地方,门边挂着“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关门山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牌匾,原来这里就是关门山乡所在地,原来的乡已合并到了蘑菇气镇。
       一位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即将走出大门,我迎上前去,他叫张秀山。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待我说明来意后,向我推举了屯西刘文轩老先生。
       刘文轩老先生,七十七岁,本地生人,父辈从景星县搬来。他说,他七岁放牛,一天,他和小伙伴看到了李三店区公安中队在野马河河套里,抓走了正在钓鱼的在本地徐恩太家隐藏的徐春华。徐是龙江人,不知犯的是啥罪。
       他说,土改那年,他九岁,愤怒的百姓斗争恶霸地主和“胡子”,一共打死了十七人,他们都是有民愤有血债的,其中就有当地“胡子”头子张殿选。尸体都是用马拖走的。
       他还说,七十多年前的关门山,是胡子窝,百姓不得安生。一听到枪响和马蹄声,不管白天夜里,全屯老老少少拼命似的朝屯后的高山密林里跑,有时一天躲好几回,夜里都不敢回家。胡子到屯里用马棒打人马鞭抽人,用小米喂马,用枪打猪和鸡,无恶不作。
       他补充说,西边离这十八里,是关门山八组的地窝棚,悬崖峭壁上还有一个土匪洞,是当年“胡子”头张殿选夫妻的住处。我很想一睹究竟,可惜山高路远,大雪封路,我自好作罢。
       刘老先生虽然说不清“小队叛变”叛匪们是否经由此地,但帮我澄清了一个问题,即孙喜海礁《血染山镇》一文里引用匪首黄鹏飞供词说:“下午,我们到庙里烧了一气香,磕了几个响头,便带着众人奔向苇子坑。”因此,人们会想到当地有庙宇。当我问及当年当地是否有庙宇时,他否认说,我们这个地方当年十分荒僻,方圆几十里没人家,根本没有像样的庙!建庙谁去拜?顶多在屯外的山跟底下搭一座小山神庙,立块木板就是了。
       访谈结束时,我为刘文轩老先生和正在炕上纳鞋底的他的老板合影留念。刘老先生坚持把我送到村口,指明了去“苇子坑”的方向与走法,并在我走远时才肯放心地离去。
       我爬上了南坡,又西南行,从路标上得知,这是一条通过向洼堤、哈多河、浩饶山的一条公路。走下长长的山坡后,远远的南边是一大村落,疑是苇子坑。在空无一人的山岗上,想确认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就在行边疑的时候,猛然远远地望见了前方山岗的左侧,有一棵苍老遒劲的古柞。记得刘文轩老先生再三告诉我,那就是去“苇子坑”一个明显的标志!
       我欣喜异常,心里安稳了许多。午时的雪,渐已消融,坡上已是细流淙淙。水浸鞋湿,鞋湿冰脚,每脚下去都“叽叽”作响。上得岗来,见过古柞,向路西的坡下走去。
       走进泥泞的苇莲河村,三十九岁的村长宫庆全在家中接待了我。他有感于如此年龄如此天气探寻多年如此无人问津的地方,决意驾车送我去屯后山坳里寻访当年真正的“苇子坑”!
       从苇莲河一组出发,越野车在泥雪参半的田间地头艰难行驶,进少退多,左摇右摆,险象环生。爬上陡坡后,车进入了一片荒草间。枯黄的蒿草,淹没了车身,我们就这样在蒿草里雪地上缓缓前行。
       下得车来,伫立山坳间,向山上望去,山势西北东三面环抱,正面也就是北面的山根处,着落着一撮小屋,屋前是一抹白杨,屋后则是浓密的山柞和白桦,状若一幅素描,静谧古朴安详,我仿佛走进了远古,走进了原始社会。
       小屋东侧,有一清泉汩汩流出,冲破雪封与冰碴,不慌不忙,走下山坳,流经屯里,汇入日夜欢唱的野马河。
       小屋主人,名叫栾春山,七十一岁,本地生人,祖籍辽宁康平。栾家是第一户到这建立家园的,后来陆续搬来了宫家和陈家。当年山上原始深林一望无际,粗一抱多的山柞和杨桦树密不透风;山下苇莲河塔头墩子成片,苫房草高没人腰。几户人家伐树烧炭,用牛车拉到李三店卖掉,买些米面度日。
       栾春山,与刘文轩一样,也谈到了上山为匪张殿选两口子,在去景星县城打劫时,被“大排”(地主武装)王凤阁边国庆打散了。还谈到了“胡子”于会思外逃,改名刘念思,最后在沈阳皇姑区被逮捕归案了。但是,他也与刘文轩一样,“小队叛变”后在这接受改编一事,因年龄的关系说不清楚。
       我同样感到了不虚此行,我起码亲历了蒙古大山里一个叫“苇子坑”的地方。在“苇子坑”高高的山坳里,俯瞰着东西走向的一条大川,大川里千年流淌着苇莲河,苇莲河沿山势沿屯落拐了一弯芽月形又向南汤汤流去。我在想,当年的苇莲河畔,也许零星的住着一些人家,不然,接受国民党改编的三四百名土匪,单单靠这山坳里的几户人家,是如何落脚的呢?
       下午一时,返回山下,宫主任热情地邀我共进午餐,还给我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传说——
       听奶奶讲,开荒占草的时候,栾家东侧的那眼山泉,名叫“莲花池”。忽一日,“莲花池”里,生长出了婷婷玉立的三株莲花,每颗莲的底部,都有一条小白蛇盘绕佑护着。
       一天深夜,后搬来的私欲包天的范姓人家,偷偷赶走了三条小白蛇,挖出了三株莲花载到了自己家中。结果,三朵莲花日渐枯萎,范家的人也相继地一个个死去……
       传说的有无,我不知道,也没有必要深究。可我知道,“苇子坑”确值一来,这地方很重要。因为《血染山镇》一文里,引用了叛徒黄鹏飞的供词:“下午……带着众人奔向苇子坑。晚上,由一个姓徐的老头来整编。”“徐是国民党的一个头子,陈忠凯早就认识。他提出编为东北义勇救国军第四总分团,团长是我,副团长是陈忠凯,参谋长是吴玉芝。”“建团后,住了三天,那个老头埋怨我们,说不应该把队伍拉出来,应守住李三店这个战略要地。我们决定回击李三店……”这里是叛匪们加官进爵的起点,也是它们走向覆没的起点。他们乐极生悲,好景不长,恶有恶报,终将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午后,我告别了年轻的宫村长,惜别了特有故事的“苇子坑”。迈开步子,一路循叛匪们当年的足迹,车步兼行绕回“李三店”去。


                                                                                                                                                                               2014.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0 21: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读来,那些熟悉的地方,却有着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1 09: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此文,我在想,原先大家都说,文字是血汗的结晶,这回我信了,特别感动老苗的文字,字里行间每每都能看到真情的流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1 11: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慨蓬岛海天老师的风餐露宿独自一人行走在探寻的路上,他的壮举感动了老天,每走一处都有收获,即使和小队叛逃没有太多关联的地方,老师也收获了乡情,了解了曾经时代的有关历史。再次向您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2 15: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家乡用贫穷和期望托举起自己的儿子,让他走出自己的怀抱,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大道。那么今天这位儿子,用满满的深情,用稳稳的脚步再次亲吻了家乡沧桑的历史,将一份赤子之情举过头顶,迎着塑北料峭的春寒回来了。
这其实不只是读过此篇的想法,而是读苗老师这几篇文章后的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8 04:33 , Processed in 0.1058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