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0|回复: 15

余晖里的“小城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8 09: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队叛变”考察纪实三
余晖里的“小城子”


      秋末冬初的阳光,躲在了一层薄薄的铅云里,虽值正午,但还是显得有些惨白无力没有多少生气。
      从冯振山老人家中走出,西南行,略去了午餐,趁步履轻盈,体力尚好,多走一程是一程。鲍家屯、石家街甩在了身后,渐渐走进了东北沟地界。
      一路上,有群羊拦路,牧羊犬相随,装满金灿灿玉米的农用车不时地向村里“突突”驶去,这一切都显露了百姓生活的攀高和党的富民政策的伟力;“东北沟小学”窗明几净,五星红旗矗立在广场正中,校与校合并的今天,小山村竟有这般校园令我惊讶,不由地想起了小时的校园儿时的伙伴和当年的老师,心生眷恋与激动!
      秋阳已斜,渐渐露出了刺眼的光。翻过了一道树木茂盛的山梁,视野顿感开阔。瞧北山脉下,静静地躺一条平坦的大川,川中卧着一片白花花割倒的玉米,与刚刚走下东边的大沟合二而一,不就是“东北沟”地名的由来吗?
      走进东北沟屯,除几声犬吠,小屯静悄悄的。我知道,此时的大地里却是繁忙和喧闹的。前后街整齐又整洁的大瓦房,院里堆积如山的玉米,连同新屋前脸镶嵌的大大的红红的“福”子,都无声地诉说着辛劳后的丰年和丰年后的喜悦。这一切,早已不是我小时眼中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了!
      夕阳渐坠,路遥未知,可又不见可以问路的人,心中陡生一丝恐慌。
      但自我感觉方向对头,只管走下去好了。一下午三十余华里不驻足的步行,终于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西行:新林镇;南去,济沁河“小城子”,我终于远远地望见沐浴在余晖里的“小城子”了!
      本来“小城子”与“小队叛变”无关,但我的考察计划里有这一站,理由不想赘叙,反正我不能错过。
      “小城子”村外,运粮机动车来来往往;通村路上,暮归的牛羊慢悠悠走过;“小城子”上空,袅袅炊烟轻盈地集结一片,无言地编织了一幅古朴祥和富足的新农村丰收图。
       从南角上,“小城子”一座龙头似的高高土台便呈现在脚下。这里是当年金长城的角楼,是用来卫戍和瞭望的军事建筑。在这里,可以对攻打城门和瓮城的敌人发射箭矢,还可以通过观察向城内指挥系统报送军情。虽然经过了近千年的风雨剥蚀,角楼遗址高尚有两丈,可想见当年它的高大与雄伟。沿光秃秃的墙体西行,过百余米,又见一隆起的土丘,高高土丘上生长着一棵古榆,古榆和土丘的南侧,立一块横式水泥碑,详细地介绍了“小城子”的来龙去脉。
      碑的正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界壕遗址小城子古城 国务院  2001年6月25日公布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8年立”
      背面碑文是:“金界壕由东北路、临潢路、西南路、西北路组成,是金代为防御蒙古骑兵侵扰而修筑的军事工程。小城子土城是金界壕遗址东北路重要古城之一。位于龙江县济沁河乡东北沟村小城子屯,周长1540米,城墙为夯土筑,底宽15米,上宽2米,残高1.5至3米,瓮城门位于南墙中间略西,城墙附有马面5个,城四角设有角楼。城外有护城壕。城内已为居住区。东西城墙中间挖断为居民出入通道,城墙及护壕两侧5米为特别保护区,不许动土;20米以内为重点保护区,禁止破坏地貌的活动;土城内其他区域为一般保护区,维护现状,不得进行改变风貌等工程活动。”
      模糊冰凉的字里行间,却跳跃着一部鲜活的历史。它尽管叙说的是小城子的昨天、规模和现状,但丝毫也掩藏不住那个时代少数民族的崛起和塞外族群间的争斗,铭刻着政治集团间此消彼长忽兴忽衰血与火的军事斗争史!
      南面的高丘,是当年的正门以及护佑正门的瓮城处。在城外筑建与墙体相连的半月形的瓮城,极具智慧,当敌人攻入时,城门与瓮城门同时关闭,以便“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还有城墙突出的马面,既有效地加固了墙体,又可相互瞭望;小城子四周的护城壕,对敌人骑兵产生了巨大威胁,迟滞和阻止了战马的跳跃和骑士的攻城。若放入河水,那就变为护城河了,小城子固若金汤已不容置疑!
      再说那古榆,树干布满褶皱,一身沧桑,岁月的流痕在它的身上悄然划过。褪掉了盛装的枝桠,枝枝如虬,桠桠垂下,流连峥嵘往昔,报答根的情意。裸露地表的根系,是古稀老人的手,黝黑嶙峋,青筋暴起,牢牢地紧扣着城墙的每一寸土。就这样千百年来,古榆以小城子为背景,小城子以群山为屏蔽,群山又以苍天作依托。这是一轴层次分明气势磅礴壮美而深远的边城晚秋长卷。
      “小城子”东北,有一脉耸立的大山,山谷里似乎还回荡着金人与蒙古人的厮杀与镝鸣;南边,有一片开阔的草原,草尖上划过的是剽悍汉子的歌喉和激越马群的嘶鸣;西边,有滚滚的乌尔其根河,仿佛至今还流淌着当年守城人家中老娘的声声叹息和妻子的涟涟泪水!
      “小城子”,一部传奇,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编纂。我出生在金长城脚下,若生于那个年代,身为金长城人,也一定是一名守城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定是一手握弓一手操戈,与伙伴们一起肝胆相照生死与共风里雪里守边城的勇士;或是手持牧鞭,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处的牧马人;或者读了点书,手持黄卷,于春夏秋冬里教授小城子懵懂少年“之乎者也矣焉哉”……
      我与金长城有缘、有情、更有恋。我十分幸运,金长城固有的深沉、质朴与低调,都深深地影响了我。注定了我一生用生命讴歌金长城,梦着恋着金长城,就连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也用《古城青青草》命名!
      遐想着,也担心着,担心我们的后人,还能见到这“小城子”遗址吗?理由是,这次考察路即将结速时,顺道回了故乡“罗家堡子”。儿时那“一壕隔两省”的“边壕口”,一丈余高,威威严严,东西听语不见人。而今,人踩马踏,风吹雨淋,已是矮若平地,里外通透,无墙可言——这才半个多世纪啊!
      这时,“小城子”屯里走来一位头戴雪白布帽的老人,见天色渐晚,好心地告诉我,此地不通公共汽车,叫我抓紧回返。我顿时紧张起来,赶紧收起了相机,迎着落日的余辉,返回加油站,可是公共汽车已过。加油站里好心的胖姑娘给我拦住了一辆面包车,好心的司机冷姓,二十九岁,东北沟人,分文不取,载我越过了乌尔其根河大桥,于夜色降临时到达了内蒙古新林镇——老地名叫“安家围子”的地方。
      我很惊诧!那么短的时间里,遇到了那么多的好心人,古道热肠,出手助人,叫我好生感激!可回来想想,也顺理成章,因为我们都是金长城人!
                                                

                                                                                                                                                                   2014.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多少文学性。
           但是,既然已经发了“一”, 也只好接着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1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蓬岛海天老师!
一直很敬重您的此举!作为一名已经离开政法战线的老领导,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位普通的市民,您能有如此高的境界去做本应该政府或相关部门去做的事情,着实难得!
您踏寻还原的不仅仅是那段历史,更是传播和传承那段历史的首功之臣!
再次向您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14: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岁的人,一色徒步考察,那天跟央视联系一下,让“苗大秘”先出出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8 18: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老苗的文字,不仅是文笔的佩服,那认真的态度和执着的品格更让我敬佩,小城子,我也去过,说实话,就如作者文中说的一样,后人还能有多少记忆呢,这种用文字记录历史,让后人知道历史的文章我们更愿意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清茶) 的帖子

谢谢清茶版主的佳评!
      自己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已,那段历史过去了整整七十载,知情人已是寥若晨星,再不发掘, 恐怕被堙没在时光的长河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龙抬头) 的帖子

我不像你,一天总是想着出名露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雨荷@) 的帖子

问候雨荷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9 18: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楼(蓬岛海天) 的帖子

苗苗的这两篇文章,方方会长要在《龙江古今》刊发,先在本地露露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9 2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6楼(蓬岛海天) 的帖子

引用第8楼龙抬头于2015-04-09 18:24发表的 回 6楼(蓬岛海天) 的帖子 :
苗苗的这两篇文章,方方会长要在《龙江古今》刊发,先在本地露露脸吧。
那不行,版权是老苗的,但老苗的名字是我起的,你们得征求我的意见才是,不可擅作主张的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5 21:40 , Processed in 0.1397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