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如果我们能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许是水平有限,我读《论语》只能算粗浅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生活、就医都有保障,子女需要做的,是能多陪陪父母、照顾父母的生活。与父母换角色,就是让子女像当年父母陪我们长大一样,我们陪他们变老。陪父母变老,是对父母等待回报。要知道,父母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从等我出生,到等我们长大,等我们放学回家,等我们下班回家吃饭,等我们带着我们的孩子去和他们享受天伦……陪父母,就是在老了的父母有限的等待中,给他们的等待和期盼以最好的报答。我认识的一位老学者,他的三个儿女都在省直机关工作,有的还是主要领导,但只要不在外地出差,每周六几个孩子拖儿带女必回他家,与他们老夫妇一起过周末,风雨无阻。他的另外一个在国外的孩子,则每天晚上都要在大洋彼岸和父母视频聊聊天后再上床。十几年来,这对年近耄耋的老夫妻一直在期盼和团聚中幸福地生活着。人过中年的我,很疲惫,但每每想到“孩子,我宁愿活着的时候你们多陪我几分钟,也不愿意我死后你们为我守一整夜;宁愿在我活着的时候你牵着我的手,也不愿意在我死后你伏在我躯体上痛哭;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为我轻声祈祷,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为我撰写诗一般的墓志铭;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同我促膝谈心,也不愿在我死后,你宣读悼念我的长篇大论……”这样的话,我就会振作精神敲开父母的房门。 不觉中我发现,父母的衣着不整了,即使穿合脚的鞋走起路来也有趿拉声,橱柜不清洁了,房间也凌乱了……他们老了。我黯然地慨叹着他们的悄然衰颓,却整日忙着求生、忙着应酬、忙着自己的孩子……忙着忙着,就把思想也忙得患了更年期综合症似的,有些招架不住了。想帮父母做点什么,要么力不从心要么做不好。想和父母换角色,但怎么也做不到,纠结我的就想——小时候,襁褓中的我们即使拉得稀里哗啦,父母也会边收拾边笑着说:这孩子屁眼儿没把门的,哪来这些屎呢。然而,老了的父母卧床后,我们能这般从容、这般淡定地给父母收拾呕吐物或者残便,哪怕是掸落他们肩上落下的几丝白发、几片头皮屑么?小时候,从满月到百日到周岁,父母都会抱着我们去拍照,我们上学了、成家了,父母会把我们的照片放到桌子最显眼的地方。而长大的我们,电脑、手机屏幕背景从开始的男友(女友)的照片,到自己儿女的,又有几人能把父母的照片随时带在身边呢?小时候,每次我们什么事情做得好,父母都会奖励我们一个甜甜的吻。年迈的父母,健忘了,他们能得到我们一个鼓励的吻,一个温暖的拍拍肩或者拥抱么?如果……我们能? 前不久我在哈尔滨住院期间,一位极好的姐妹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永远地走了。听到消息的第二天,在绥芬河疗养的父母回家途经哈市,在父母逗留的那几个小时里,我和女儿急切地约了地点去见爸妈。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打算在附近小店里吃口便饭。没想到哈市的张老师那天电话联系我,得知我父母也在哈市,非要请我们吃大餐。张老师与我父母三年前在北京就认识,他和我父亲同龄又有相近的性格,两人很谈得来。看着他们开心地边吃边唠着家常,我心里甜甜的——有老人在真好。那晚,我眼前一直闪着父亲有些呆滞的目光、满头的白发和蹒跚的影子,失眠了。 父母人生的晚秋有些凉,让我们做他们的外衣吧。如果昨天的你和我一样做的不够好,不要紧,揣着一颗与父母互换角色的心,从今天开始,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着我们。我们追赶不上时光,就抓住今天吧,珍惜上苍赐予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 2013.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