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46|回复: 18

诗意栖居散文基础班B组第二次作业(评阅:君子不爱财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4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后作业:故乡杂记

作业要点: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主题集中鲜明,要注意感情变化。

作业截止时间1月10日前。


请各位朋友在作业前标注组号和名字,如

A01-稻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5 1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B05-艾米  
故乡杂记
        接到公爹去世的消息,心里猛然一沉,我尚未从失母的哀痛中走出,又叠加一份悲伤,紧急订高铁车票,收拾行囊,返乡。
        离开故乡十几年,每每和亲友谈及过往,总似轻纱遮蔽,似有还无,不甚清晰。在外打拼,太多现实的冲击令我应接不暇,我在收获的同时,也磨蚀了很多原生态的本真。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日渐怀念童年居住的平房院落,高低不平的土路,朗朗读书声,还有挚爱亲人。我的故乡,我回来了。
        公爹从发现重疾到去世仅三个月,婆婆和子女、孙辈给予了厚重的关怀。面对冰冷的棺木和憔悴的遗像,我感叹生命的脆弱,再一次体味死别的惆怅。
        我在故乡生活了28年,其中6年是和公婆一起度过的。家里四世同堂,爱人在外地工作,我和家人特别和公婆相处非常融洽。我庆幸儿子6岁前有如此的成长环境,直到现在,他依然记得去鸡窝里取蛋,记得门前那条车来人往的大路,记得郁郁的庄稼地,记得儿时的玩伴。这是他的根,记得根,不忘本。
        10年了,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节次鳞比的楼房使本来方向感不强的我更加眩晕,深度挖掘记忆,也无法复原当年的景象。走在夜晚的街道,踏着光滑的冰雪,闪烁的霓虹下,标志性的牌楼如独谙世事的老者,见证着小城的发展变化,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熟或变迁。
        唯一不变的,是亲人们的爱。虽然岁月在面颊刻下了沧桑,但是涌动的暖流让我倍感亲切。婆婆更加瘦小,虚弱无力,她从内心里发出的每一个字符都弥合着我失母的痛楚。我抚摸她全无弹性的肌肤,絮叨我们相处时的日子,分别这些年来的日子,还有再次分别的日子。我脸上挂着微笑,心里是撕裂般的疼痛,爱人说,以婆婆目前的状况,也时日不多了。
        故乡的日月是不沾染愁怨的,那般的快乐明澈,在每一次东升西落中,完美一个日子的全貌。我在异乡久了,已把这里看做第二故乡,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一轮轮满月让我想到了寂寞的嫦娥、飘零的浮萍。犹如现在,我在依依不舍中挥别亲人、挥别故乡,回到这个整洁、前卫的都市,回到我的家,但是脑海中时常浮现乡音、乡景、乡情,我生命的脉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深入骨髓,伴我终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6 1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B08佳靈
               故乡杂谈----我的童年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座落于辽宁省庄河市。那里有我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有我的童年。人们都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我的思绪不经意间便飘到了那遥远的童年。
童年是无拘无束的,田野里、小河边、马路边、大街上到处可见我和小伙伴们的身影,留下我的足迹。我们一起捉蛐蛐、捉鸟、捞鱼、捉青蛙。我们还为了抢青蛙的,划地盘,打得一团糟,然后青蛙趁机都逃路了,因为捉回来的青蛙放在院子里,给鸭子一个个吃掉,谁捉的多,谁就能多吃到鸭蛋。到了春天,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割草。那时如果能扛着一筐草从街上走过,肯定会被夸奖。大人们会说:你看这孩子多能干,多懂事,割那么多草,就为了这几句表扬的话,哪次割草非得满筐不可,现在回想起,心里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换来的是哈哈大笑后的轻松和愉悦。
每逢到了冬季,人们都喜欢走出户外晒太阳,一是因为温暖,二是因为补钙,阳光是个宝,晒晒身体好,如今我们只能在鸟笼里隔着玻璃照进来的阳光,完全没有那时直接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职种惬意和舒畅啊。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每当夜幕降临时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小伙伴们商量着晚上无论如何一定要出来玩,大致几点在什么地方集合。捉迷藏是经常玩的游戏。等伙伴们都躲起来了,便睁开眼到处乱找,正在这时,那边忽然听到“不许动,我赢了”。总是跑来跑去直到累得气喘吁吁,为止。
写到这我不禁沉思“和我的童年比起来,孩子这个年龄失去的太多。那里条件虽然差一些,没有电视、电脑和学习机,便那里是快乐的,放松的,舒畅的。但那里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清新的空气。此时的他们来去匆匆,整天写作业,课外上课,忙得象个陀螺,还有可怕雾霾的侵袭。比起他,我是幸运的,我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童年留给我的是玩耍时的欢声笑语。
我渴望孩子拥有我那样的童年,更渴望童年的他们能无拘无束、逍遥快乐、更加幸福。多拥有一些美好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7 22: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B03(安徽)树                                                                                                故乡杂记
         唐诗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小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过家乡。乡音天天在耳边萦绕,所以不能体会贺知章回到家乡的那种感慨和喜悦的心情。也没有那些少小离家,客居他乡之人魂牵梦绕、梦寐不忘的乡情。不过如林语堂所说:“凡人年幼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食之味,所闻花香,类皆沁入心脾,在血脉中循环。”因此童年的一切美好的记忆时常在我脑海出现。
    童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之一的是祭扫烈士墓。 我的家乡是驰名中外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的所在地。我们的村庄距双堆集只有十多里路。我小时候上学的破庙是当时一个后方的临时医院。记得家乡到处都是一片片烈士墓。每到清明节老师领着我们排着队举着红旗前往祭扫。我喜欢看烈士墓前的碑文,碑文记述了烈士的家乡、姓名、所在部队和职务。大部分烈士是山东人。我们庄前有一大片烈士墓。那里最大的一个官是营长,也是山东人。父亲当时是负责担架队的,每天带着村民出生入死的把受伤的亲人解放军从前线抬回来。这个营长是父亲亲手埋的。小时候常常在冬天的夜晚父亲给我们讲他和解放军的故事。父亲最喜欢讲这个营长的故事。所以每次扫墓,我会在他的墓前站立很久,想象他打仗时受伤的情景,给他的墓添上新土,插上柳条,最后再恭恭敬敬的敬少先队队礼。
       清明节是麦子拔节的时候了,走在辽阔的田野,你看到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春风吹起,麦田里绿浪滚滚,如同浩渺的大海。村庄就像一个个轮船,在绿色的海洋中航行。路边和墓地上开满了野花,紫花地丁和黄花地丁一片片一簇簇开的热烈鲜艳;白色荠菜花星星点点开的素雅幽香;粉红的像喇叭一样的富苗花开的轰轰烈烈,爬上麦秆,青稞和烈士的坟头;红的、紫的和白的野蔷薇在沟沿和田埂边挣着绽放美艳吐露芬芳。我总是摘一大把花放在那位营长的墓前,让他看到他和他的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美好今天。我总想知道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兄弟姐妹是否知道他在这里长眠。
现在大多数烈士墓被烈士的家人或所在部队迁走了,还有一些被迁入双堆烈士林园。记得我毕业那年被分配到家乡的中学教书,带着学生步行十几里路去林园祭扫烈士墓。林园里都是卖一些纪念品和用彩纸扎的花圈。平时进去还要票,里面很冷清。总觉得没有在我们村庄前面的时候那份情致。我也不知道哪一个是从我们那里迁来的。我像找亲人一样,在墓群中寻来寻去。总觉失落和伤感。父亲讲述的一个个烈士的故事在我的脑海中闪现。现在祭扫烈士墓的活动更少了,孩子们一天到晚寄宿在学校,很难得假日与父母团聚,所以到了清明节,哪里还有人去祭扫烈士呢。
         到了六月初,浩瀚的绿色海洋变成了金色的麦田。微风从远处吹来,麦田里滚动着丛丛细浪。到了中午的时候,干燥的西南风一波催着一波吹来。熟透的小麦摇晃着沉甸甸的穗子。一年到头最忙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候到了,全村人都为磨廉割麦做好充分的准备,那阵势是相当壮观。这是令我难忘的景色。一行人在麦田一头一字排开,弯下腰,拉开架势,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左手抓住麦子,右手同时伸出镰刀,用力一拉,唰唰唰,一片响。大家你争我赶,谁也不甘落后。不一会儿那些个技术好,有力气的割麦能手就把大多数人落在后面。男劳力用牛车拉麦子,我那时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就跟着其他孩子一起拾落下的麦穗。老年人在家烧茶做饭。到了中午各家各户的都把饭送到地头,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休息、说笑话。现在是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农民们不用那么辛苦了,但是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乐趣了。
         到了七八月份,这里又是一片青纱帐。梅雨季节丰沛的雨水和夏天炙热的太阳所给的充足的热量,使玉米、芝麻、高粱长得比人还要高,地里的草都长疯了。然而小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生产队的瓜地。到了中午瓜叶子被太阳晒耷拉了,那些黄色,白色的,花道道,点点星的小香瓜像落潮后沙滩上的贝壳,一个个现了出来,那瓜香像盛开的鲜花吸引蜜蜂一样把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从四面八方招来。瓜地四周都是孩子,我们都装着在瓜地边上割草,想趁二大爷不注意,用镰刀划拉一个瓜。然而看瓜的二大爷可厉害了,他早看穿了我们鬼把戏,于是骂道:“你大爷的,一个个大头葱不吃装洋蒜,都给我滚远点,不然把你们的名字记下,让队长扣你们大人的工分。”我们一听扣工分,就赶紧走了,不然真让队长扣工分,回家就要挨揍。
      现在教育教学中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那些瓜的极大情趣,使我们想出了偷瓜不被发现和扣工分的办法。二大爷一天到晚在地里看瓜,也是寂寞,所以他用蛇皮和队里的马尾做了个破弦子。有小孩子在瓜地周围转悠时,他其实很兴奋的,又叫又骂的。真的把孩子们都骂走了,他就拉他不成调的弦子以解寂寞难耐之情。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是极其贫乏的,人们除了一遍遍讲老掉牙的骚笑话,就是打情骂俏。比如在劳动休息时,一个情窦未开的小伙子因为说了“能”话,会被嫂子们摁倒在地,然后被“吃奶”。小伙子会羞得脸和脖子通红,挣扎着跑开,引得人们哈哈哈大笑。如果是现在的话,这恐怕是小伙子们巴不得的事,因为现在看女人的乳房都要花钱,更别说吃了。哈哈,又扯远了,接着说偷瓜。二大爷的弦子虽然拉的不成调,那也总算是“文艺。”搞文艺的人都希望被欣赏。我们经过一番研究后,决定利用这个“文艺人”的心理,使他放松看瓜的警惕。于是一天中午,太阳像火一样炙烤大地,劳累的大人们都在家午休,我们这群熊孩子,来到二大爷的瓜棚下。二大爷正犯困,头一磕一磕的打盹,听见有动静,立马像受刑拷打的英雄被泼了一盆凉水,激灵一下,骂道:“你们这些熊孩子,又想干什么?”
     “别紧张,二大爷,我们是来听你拉弦子的。”几个孩子叽叽喳喳把二大爷围个水泄不通。“你拉的可好听了,咱庄人都夸你呢,你是自学成才的榜样。”
          二大爷被夸得心里乐滋滋的,“真的,要不我给你们拉一段?”
       “好,好,二大爷真好。”大家使劲的鼓掌和喊叫。这是给躲在瓜地旁玉米地里,准备偷瓜的人送暗号:忽悠成功,请立即开偷。于是那些手脚利落,摘瓜有经验的(我也是其中之一),挎着粪箕子,像猴子一样窜到地里,瞅准那些又香又大的瓜直往粪箕子里放,还有专偷大西瓜的,偷的差不多了,学一声鸟叫,钻到玉米地里去了。瓜棚这边也撤退了:“二大爷你拉的真好听,我们得去割草了,要不然回家要爱骂,明天再来听你拉。”
我们到离瓜田很远的围沟边的大树下,分享胜利果实。把吃不完的瓜埋在庄稼地里,用草盖上,做好记号,第二天接着吃。
     这种偷瓜的经历又好玩又刺激,我至今难忘。以至于我最初喜欢qq农场,就是因为朋友qq农场里那些又大又圆的西瓜。我最喜欢偷的是西瓜。边点击鼠标边开心的笑,想着小时候偷瓜的事,更是时常笑出声来。后来不喜欢玩了,因为qq农场看瓜的没有二大爷有意思。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我们小学的操场是大队放电影的地方。每一次放映队来了都先到我们学校,所以我们知道关于电影的最新消息。我们就回到庄上兴奋的告诉村民们。记得在一年级时,有一次电影叫《火红的年代》,不知道人们说的不清楚还是我不明白,我听着就是《红胡子粘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是这样的名字,看了电影后,才知道是《火红的年代》。还有一次电影叫《决裂》,淮北话 “脚”与“决”同音, 我想正好我娘的脚裂了,很痛。娘愁着没法治呢,这会好了。于是回家告诉娘说::今天有放治疗脚裂的电影。我娘晚上都是在家纺线,给我们缝补衣服,今天破例领着我去看电影。看完电影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讲的是:马尾巴的功能。娘说:"你个死丫头,就想我领你看电影".从那一以后,娘有时吵我,我就说:我要与你决裂。娘就说:“死丫头,想造反,我打死你,叫你决裂。”我就忍不住笑。
       现在电视、电脑、手机都能上网了,想看什么都可以随时看,没有了那种饥渴的感觉。但也一定没有那种期盼的乐趣。
   不论是祭扫烈士墓还是割麦、偷瓜、看电影,这样的场景和乐趣都成了历史,成了故事。今天想起家乡的往事,还历历在目,给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8 2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琐记——清明扫墓
或许老天爷懂得世人的心情吧?前几天艳阳高照,临到清明节的早上,又淅淅地下起雨,算是应证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话。而清明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是一个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把清明节也列为法定节假日之后,真是一年比一年隆重。
当细雨飘飘洒洒地下一阵,又歇一会时,我们正在路上,当我们到达老家时,雨已完全停下来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供品,叫我们趁着雨隙去祭祖,很快来到了父亲的坟茔旁边,对着冰凉无言的墓碑,再次回想着父亲在世时的一些场景。曾经总是跟在父亲的身后,陪着他祭奠先人,一路上听他讲先人的一些轶事,以及某某先人曾经吃过多少苦,挨过多少的饿,遭过多少罪的典型事例。可现在却是跟在哥嫂的后面,听他们对侄儿讲爷爷生前吃苦耐劳的故事。面对这些平时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和生活中的清寂之地,如今已是漫山遍野的彩标飘飘。父亲的墓碑在断续的细雨清洗之下,显得是那样的清爽干净。那些刻在上面的字显得格外清晰、明了。坟墓旁边那些柔嫩的小草,经过雨水的洗刷,晶亮得象是要冒出油来。一簇簇紫色的“头痛花”,连在一个细长的锥形筒上。仔细观察才会发现那是四个小小的呈十字形展开的花瓣儿,花蕊比头发丝还小,看不清有多少根,捉迷藏似的躲在花筒里,探出一点点淡黄色的头。几十朵这样的小花,均匀地围挤在一个花梗上,像一只只张开的小喇叭。这载满小花的花梗,大多有尺来长,那样子真像一把把紫色的小鸡毛掸子。伫立在墓前沉思着,这些小鸡的毛掸子,能否拂去我的心尘?
雨又在下,星星点点,不甚绸密,就如此刻我潮湿起伏的心绪,飘飘洒洒。慨叹时光留不住,岁月的年轮,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走!转眼,父亲离开我们五年。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看着父亲一天比一天远的背影,禁不住鼻子发酸。在伤心的泪光中,一幕幕温馨的回忆、一段段熟悉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曾经,烦恼郁闷时,您便对我说:你的痛苦并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修养不够,没有达到一定的承受能力。一些很单纯的事情,让你想得太严重;把简单的东西想得过于复杂,这样会很痛苦。您还叫我学会放下,放下一些所谓的思想包袱,坦坦荡荡地做人,坦然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这样便会让自己轻松自在。
父亲啊,这些点点滴滴我都记着,而且现在我们的生活都安定下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母亲在哥嫂三番五次作思想工作之后,没再种田了,已随他们一起去黄冈定居了。现在的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国家惠民政策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农村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可免费享受基本生活保障,而您却无福享受,一想到这些,我便难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1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B02风花雪月作业

                          故乡杂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20: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童年的趣事,文笔质朴,情感真切。如果能进一步描写故乡的人文和自然风貌更好。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作者故乡的特点,以及这种人文和自然风貌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20: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杂记
B04-映雪骄阳
     在北京工作的那段日子,每每听到工友们谈论起自己家乡的特色和美味的时候我都不知不觉想起了自己家乡的一切、、、、、
     童年是美好的,我的家乡坐落在沈阳的一所小县城里,虽说比不上大城市里的喧嚣,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地方,没有上班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挤公交,也少吸收了很多汽车尾气的污染。
     我们的小县城里有一个周所众知的卧龙湖,记得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放学后和周末,那个时候还没有双休所以周三和周六都只上半天的学,在夏天,一帮同学跑到湖边在里面摸蛤蜊,采菱角,可能有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两样是什么,蛤蜊就是所谓的贝类,菱角的叶子浮在水面上,长得有点像香菜的叶子,根长在泥土里,两头尖尖的,煮熟了的味道像咱们现在吃的栗子一样,那时候我们都要比赛的看谁摸到的蛤蜊最大,有的大个的就像我们海碗那么大,它的肉炒出来有点像炒不烂似的,但还是有鲜味的,那时候我们摸到的蛤蜊大多都仍在岸边,只把菱角带回家去让妈妈给煮了吃,菱角不好看但好吃却‘难吃’,尖尖的两头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用针都好难拨出来,所以每每我都是挨个的把菱角两头的尖尖先弄下去再去品尝里面的美味。
     到了冬天那就是我最喜欢的时候了,我很淘气,让班里最大个的男生帮我做了一双冰鞋,用的材料是木板和铁丝,再有质量较好的绑腿带,固定好了腿脚好不易摔跤,同学们都知道我每天的书包里除了书本外还有一双冰鞋,我们三五成群的去溜冰那个时候现在想起来真的回味无穷、、、
     夏天湖里的荷花盛开的时候,总是有好多人不惜花重金也要一赌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芳容,去年还有一个无辜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年轻的小伙子去摘荷花而掉进湖里溺水身亡了,此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去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是该赞美荷花呢还是去怜悯那贪婪的年轻的生命!
     春天到的时候有好多的候鸟飞来,好多的摄影爱好者用他们的变焦镜头记录着各种鸟的姿态美极了,湖水澄清可以看到里面的鱼儿,还有的鱼儿耐不住水下的寂寞不时地在水面上翻转着跟头。
     夕阳西下的时候日光斜照在水面上拉起的那条长长的影子水天似乎连在了一起像极了火烧云,在我的眼里心里没有任何的地方可以与我的家乡可以相比,这回我们这的卧龙湖修起了环湖路,据说以后的自行车赛道就用这条路做主赛道,我爱我的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22: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
当老妖开始拉我做评阅时,真的很意外,诚惶诚恐是发自内心的。
我是文革写大批判 起的家,根本来不了抒情和叙事的,但听说,散文恰恰就是讲究叙事或者抒情的。真不知老妖是怎么想的哦。
有去砸场子的 ,有雇人去砸场子的,但都是砸别人的场子。老妖却逼人砸自己的场子,人妖有别有木有?前两天,六角老师告诉我,说老妖说我身体不好,暂时不让我评阅,我以为她终于清醒了。接到家山北望老师的通知,我确信,老妖,她疯了。
老妖不怕,我怕什么?呵呵,怕出笑话哦。
大家多担待,我也多向大家学习。
鸡蛋里挑骨头,挑错了莫怪。
我随时准备引咎辞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2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艾米) 的帖子

感觉艾米的文学功底是很扎实的。文字读起来,让人很舒服。关于故乡的文学,大都以温馨作为基调,或者人或者事。艾米以丧父为引子并穿插老人的病情、丧事,虽然感情色彩很强,但个人觉得,这冲淡了故乡文字固有的温馨,读起来略显沉重。一孔之见,商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 15:44 , Processed in 0.1674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