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溪荫子

对联初步知识讲座【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节 正对与反对

一、正对。正对是对联最常用的对仗方式。其特点是上、下联以相同的口吻议论、叙述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其内容的语法关系为并列关系。上、下联各自独立、意境完整。上、下两联意义相关、和谐统一,服务于同一主旨。

例:生丑净旦演出古今故事;离合悲欢唤醒你我良知。上联写戏剧中的各种行当表演不同时代的戏剧,下联写不同的剧情都是为了对人起教化作用。上联写唱戏,下联写看戏,各自意境完整。而唱戏与看戏又有着联系。上、下联服务于“戏剧这一文学形式对人有教化作用”的主旨。

例:青莲南屏,满山树影满山绿;杜水东流,一路浪花一路歌。上联写青莲山,下联写杜水河,青莲山、杜水河是麟游县城区地理环境的代表,此联从山和水两个侧面赞美县城的自然景色,表达作者对此地的热爱之情。

正对的上、下联互相映衬、补充、相辅相成。要注意的是:正对下联选取事物的侧面、角度及用词要避免与上联雷同、重复、否则就犯了对联“合掌”的毛病。

例:千家传喜讯;万户报佳音。这副对联中 “千家”与“万户”同指家家户户,“传喜讯”与“报佳音”同指传报好消息,这就是合掌。

二、反对。反对是相对正对而言的一种对联对仗方式。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持不同意见”的意思。

反对与正对相同处是:上、下联也是议论、叙述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其内容的语法关系也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各自独立,意境完整,上、下联意义相关,和谐统一,服务于同一主旨。反对与正对不同之处是下联采用与上联相反的口吻,用与上联相对位置上的词相反或相对的词组联,使上、下联互相反衬、对照、相反相成,服务于同一主旨。反对与正对相比,显得变化更为强烈,更具有表现力,主题深刻、引人注目,能收到更佳的艺术效果。

例:持家有道曰勤曰俭;教子无方惟读惟耕。上联顺着说:持家是有办法的,就是勤俭二字,下联反着说:教子是没有别的办法的,只有读书和耕田。上、下联中用“有道”与“无方”一对相反的词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这就是反对的妙处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0: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节 串 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意思就是说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就象一条河水的上游和下游,又象流水线作业程序的上线和下线,内容在时间上有前有后。在语法上有递进、转折、因果、条件、承接、假设等关系。内容是连贯的、语气是紧相衔接的。上、下联不能单独表达完整意思,只有上、下联合起来才能表达完整意思。串对的对联上、下联是不可颠倒的。

串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承接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连贯性构成承接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2.递进关系:上联和下联内容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易《草》中诗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为此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

3.假设关系:上联提出假设,下联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如:世间若有灵丹妙药;天下岂无长寿神人。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世上有灵丹妙药,人间才会有长生不老的人。也有不用关联词的。

4.条件关系:即用上联提出条件,下联道出结果的方式表达联意。常用“只有……才”、“除非……才”句式。如: 除非经历几番磨练;才可铸成一段锋芒。也可不用关联词,如去掉“除非”、“才可”,上、下联仍为条件关系。

5.转折关系:即上联与下联在语意上为转折关系。常用“但”、“却”、“然”、“虽”、“曾”、“又”、“然”、“不”等关联词。例某人酬宾联:虽无美酒酬贵客;却有诚心待嘉宾。

6.选择关系: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关联词,如:宁为玉碎;不作瓦全。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7、因果关系:上联和下联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一般上联讲原因、理由,下联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的。如一棉花店联: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前一句是因,是说因为收集来大量的棉花,后一句是果,是说所以就能提供给大家足够的御寒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0: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节 比喻

汉语的各种修辞手法都适用于对联创作。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加形象、生动、深刻、提高艺术品味和欣赏价值。

比喻就是用某些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有相似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或描述还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以求突出事物的某些特性,使其更形象、生动、深刻、明白。比喻一般由“本体”,即要说明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和“喻词”,如:“似、象、一样、如同”等词组成。比喻分“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一、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烦绪如云吹不散;愁思似水斩还流。这副对联运用了明喻手法,上联中“烦”为本体,“云”为喻体“如”是喻词;下联中“愁”为本体,“水”为喻体“似”为喻词,这样就把“烦”和“愁”的程度表现得更加深刻而形象。又如:晚霞红似火;秋水碧如蓝。本联即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二、隐喻。隐喻是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喻词的比喻。如:稻草捆秧父揣子;竹篮提笋母怀儿。本联中“父揣子”为本体,“稻草捆秧”为喻体,下联中“母怀儿”为本体,“竹篮提笋”为喻体,两句均未出现喻词。又如:“近水远山铺锦绣; 高楼大厦映彩虹。”“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以上两联都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三、借喻:借喻就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的比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蜡炬燃烧喻忠贞爱情。运用比喻手法要注意的是:比喻要形象、具体、浅显、新颖,不可朦胧、深奥、生僻、陈旧。一般情况下,上、下联要同时用比喻才会工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09: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节 借代 比拟

一、借代:借代就是把作者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名称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它换个名称,换个说法,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被代的事物叫“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或说法叫“借体”。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作的对联,可以巧妙地表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语句活泼,富于变化,引人深思。例:宁丢顶上乌纱帽;愿保眼前粗布衣。上联中“乌纱帽”是借体,借来代替主体“官位”、“公职”。下联中“粗布衣”是借体,借来代替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例:金龙盘中舞;玉兔笼里蹲。这是一家面食加工店的对联。上联中用“金龙”代替面条,下联中用“玉兔”代替蒸馍。生动形象。

二、比拟: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拟人);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拟作物(拟物)的修辞手法。例:苍天垂泪缅怀烈士;大地戴白拜祭英雄。本联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给“天”、“地”赋于人的形象,情感,把物人格化,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又例:花绽稚童脸上;根扎大众心中。本联采用拟物修辞手法,用“花”、“根”把一名扎根偏远贫穷山区任教的教师拟作一枝山花。表现了这位教师不怕艰苦的奉献精神和学生及其家长对他的爱戴之情。 再例:春风染绿千株树;细雨润红万朵花。本联也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甲物“春风”、“细雨”拟作乙物“颜料”,配以“染”“润”两个表示动作的词,使对联的语言更加活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09: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节 夸张 对比

一、夸张: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更加强烈地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某些特征,或夸大事物的程度的修辞手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上、下联均采用扩大夸张的手法,极言“米”、“锅”之大。再例: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上、下联均采用缩小夸张的手法,极言“烟霞”、“云海”与人的距离之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一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从真情实感出发,合乎情理,把握分寸;二要明确,不要给读者造成认为所言就是事实的误解;还要注意不宜夸张的事物 就不能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对比: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修辞手法。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本联将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卖国求荣的秦桧夫妇,两种人爱戴与憎恨的情感作强烈对比,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又例:事到盛兴须谨慎;人逢危险应从容。本联把两种处境,两种态度作对比,富含人生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0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节 双关

双关就是借助语音(同音字)或语义(一词多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表面上说的是甲事物,而实际上则隐涉着乙事物。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例: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本联从字面看,上联讲摇橹行船没有张帆行船速度快,下联讲笛的声音没有箫的声音悦耳。实际上本联用的是谐音双关。上联中的“橹速”为三国时吴国的文官“鲁肃”的谐音,“帆快”为汉初武将“樊哙”的谐音,是讲鲁肃的能力比不上樊哙。下联中的“笛清”为北宋武将“狄青”的谐音,“箫和”为汉初谋臣“萧何”的谐音,是讲狄青的能力比不上萧何。又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本联为明代宰相李贤与以神童入翰林的少年程敏政一问一答即兴所作的一副对联。当时李贤喜爱程敏政之才,想把女儿许配给他。在一次宴会上,李贤指桌上的藕菜说出上联,字面意思是藕菜来自荷花,而实际上是利用“荷”、“何”同音,“藕”、“偶”同音,来委婉地探问程敏政要选择怎样的配偶。程敏政则手指桌上的水果杏和梅说出下联,字面意思是有杏子吃就不用吃梅子了,而实际上是利用“杏”、“幸”同音,“梅”、“媒” 同音,巧妙的回答了李贤的问话,有老相爷亲口许亲的幸事就再不用媒人了。 例: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本联运用语义双关手法,从字面上看,上联中“宰相”是官职名称,指李鸿章,“合肥”是他的藉贯,下联中“司农”也是官职名称。指翁同和,“常熟”是他的藉贯。而实际上,这里的“合肥”、“常熟”却另解为他们只管自己中饱私囊,而不顾老百姓的疾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21: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节 不同字法的巧趣联

遵循对联的传统属对格式,可以创作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巧趣联。巧趣联往往以其活跃的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特别是隐含的意境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巧趣联的形式多样,制作方法各异,下面仅举其中几种对格形式。

1.嵌字法:嵌字,就是把人、动物、植物、地方处所、书刊、词牌等名称嵌入联语中。嵌字要求上、下联字面表达的语义清楚。嵌字与联意浑然一体,贴切自然,不见斧凿痕迹,没有牵强之嫌。要嵌的字可以同时嵌入上联任何位置,也可嵌入下联任何位置,还可分别嵌入上、下联任何位置。根据嵌字在句中的位置,各种嵌法都有名称,这里不详述,朋友们可以阅读相关资料。

嵌字联常用于题赠联,谐趣联,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更具艺术性,欣赏性。例:姹紫嫣红呈异彩;争奇斗艳竟芳菲。从字面看,这副对联是在描写花园中盛开的鲜花。但实际上是:上、下联分别嵌入了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镇头小学副校长闫异芳的名字 中的“异”和“芳”二字。例: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人十字坡。本联为田汉赠张英杰联,张英杰即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本名。联中嵌入人名,又同时嵌入其代表剧目《三岔口》、《十字坡》。

2.隐字:就是有意隐去(漏掉)联句中的字词,让读者自悟其中含意。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下联以数字成联,上联中缺“一”,下联中少“十”。“一”、“衣”同音,“十”、“食”同音,含意是旧时人们生活艰辛,缺衣少食。

3.离合字法:利用汉字造字特点,把汉字分离后的各部分及原字安排在联语中,要求联语字面表达意义明白,无斧凿之痕。例:因火生烟夕夕多;此木为柴山山出。上联把“烟”拆开为“因”、“火”、而“因”、“火”又合成“烟”;把“多”拆开为“夕”、“夕”、“夕、夕”又全合成“多”。字面意思为烟是因火而生的,每当黄昏,家家户户都冒起了炊烟。下联把“柴”拆开为“此”、“木”,而“此”、“木”又合成“柴”,把“出”拆开为“山”、“山”,而“山、山”又合成“出”。字面意思为树枝可以作柴禾,每座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上、下联字面表达情通理顺。(特别指出:此联为古音巧趣联,出字古音为仄声)。

4.回文联:

(1)上、下联以中间一字为对称中心,全句呈中心对称。如:紫石崖上崖石紫;清水河中河水清。(紫石崖、清水河为麟游山水名)

(2)把上句倒读作下联:人上天然居;居然天上人。这是一副流水对,上联中“天然居”为处所名,意思是“人去到天然居”。下联中“居然”意即“竟然”,意思是“竟然成了天上的人”。

5.重字法:就是在上下联中,分别多次使用同一个字(词)。上下联重字的次数和位置要对称有规律。切忌不规则重字。如: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是一副关帝庙联。关帝庙是后人为纪念三国西蜀名将关羽(字云长)修造的庙宇。上联的“赤”字重复出现四次,下联的“青”字在与上联的“赤”字对应位置,也重复出现四次。

6.叠字法:就是把相同的字(词)重叠起来运用。如: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7.偏旁法,上、下联中各字(或部分字)选用同一偏旁的字。或上联中各字(或部分字)选用同一偏旁的字,而下联中各字(或部分字)选用另一种同一偏旁的字。如:湘江波滚滚;渤海浪滔滔。上下联各字选用同一偏旁的字。 又如:江淮河汉海洋水淼淼;松柏梧桐杨柳木森森。上联各字选用同一偏旁的字;下联各字选用另一种同一偏旁的字。再如: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上下联部分字分别选用同一偏旁。且“在上”又说明各字都是王字头,“犯边”又说明各字都是鬼字边。

8.应首法:上下联首尾分别用同一个字。如:品行长短他人品;学文浅深自己学。上联首尾为“品”字,下联首尾为“学”字。

9.无情对:无情对按《联律通则》中“形对意联”的要求来说,是不合联律的,但它毕竟是存在的,也是比较有趣的。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各为一个命意,而且两个命意不能雷同,要互不相干,且越不相干越佳。是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题材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个整体。如“半夏”(中药名)对“三秋”(时间词)、“小气”(人品)对“大方”(地名)。无情对若单看上联或下联是无法表现作品的巧趣的,而只有把上联和下联联系起来看,才会发现上下联双方互相映衬所产生的巧趣效果。又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上联是酒名,下联为天气。再如: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杨三即清道光名丑杨名玉,排行第三,李二即李鸿章,排行第二,下联“先生”为称呼名词,这里作“先出生”与上联已死(亡)相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21: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节 不同内容的巧趣联

1.歇后语联,以两句歇后语为上下联。如:老虎吃天——胃大;小鸡噬月——心狂。

2.谜语联,以两个谜语的谜面为上下联。如:悲鸿擅绘者;赤壁败操何。(各打一字)谜底为:上联徐悲鸿擅长画的——马也,即“驰”;下联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原因——火耳,即“耿”。又如:一江春水横空涌;三片远帆天地张。(打一字)谜底:“州”。手足互立;唇齿相依。(各打一字)谜底:上联“捉”,下联“呀”。关羽赴宴;秀才参军。(各打一四字成语)谜底:上联“单刀直入”,下联“投笔从戎”。

3.俗语联:以俗语入联。如:“一身胆;八斗才。”以及“心头肉;掌上珠。”等等。

4.新生词语联:以新生词语入联。如:“碟鼠;网虫。”和“酷毙;帅呆。”等等。

5.词曲牌联:用词曲牌名成联。如:“声声慢;步步高。”“西江月;后庭花。”等等。

6.食物名称联:以食物名称入联。如:“甜菜;苦瓜。”“土豆;洋葱。”等等。

巧趣联的形式还有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朋友们可阅读其他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2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对联初步知识的学习,到此先告一段落,谢谢大家来此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4 10: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来了。谢谢荫子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8 03:07 , Processed in 0.14649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