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95|回复: 21

对联初步知识讲座【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9 13: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知识讲座教材】
刘兴林


第一节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朋友们,你们一定学过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吧。“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是什么呢?古时候,人们对疾病、灾祸等自然现象不能作科学的解释,便以为是鬼祟作怪。相传世间有两位善于捉鬼的神人,人们便用桃木做成两块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的木板,上面画上他们的形象,用以驱鬼压邪。这便是诗中的“桃符”。这种除夕在门上挂桃符的习俗始于秦汉以前,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形象。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对联界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对联开始被书写在纸上,民间新年张贴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元日》诗就是当时春联繁荣盛况的真实写照。
对联,俗称“对子”,因多张贴或悬挂在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联”。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定都后,命令大臣官员和百姓人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查看。由于皇帝的提倡与率先垂范,对联的创作与运用日渐广泛。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梁章钜写了一部《楹联丛话》共十二卷,后又作《续话》四卷,《三话》二卷。他的儿子梁恭辰又续作《四话》六卷。梁氏《丛话》分故事、应制、庙祀、廊宇、胜迹、格言、佳话、哀挽、集句、杂缀等十类。有人认为对联已成为清代的主流文学,提出了“清联”的说法。把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相齐并论。清代是对联史上的第一鼎盛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对联活动的开展和对联专著的出版,较之前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塾师教学国文,多采用“对课”的方法,即教师出上句,学生作虚实平仄对应的下句,以训练学生作诗作联的技巧,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一时期,可称对联历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对联再次复兴。全国各地的楹联组织纷纷成立。1985年全国第二、县级第一个楹联学会——兴平楹联学会成立。从此之后,全国各地的诗词楹联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一时间,有对联书籍的出版的,也超过任何历史时期。对联网站的建立,更是推波助澜,从而开劈了对联交流的新天地。全国各类征联活动次第开展,参与人数及作品数量空前。对联教学基地、楹联街、楹联村、楹联城相继在各地涌现。2004年高等学校招生考题中首次出现对联内容。2005年对联走进央视春晚。2006年,国务院以国发18号文件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了文化部门确定的第一批共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名列第十部分“民俗类”501号;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学会出台了《联律通则(试行)》。2008年10月1日《联律通则(修订版)》正式颁布。这标志着对联史上又一高潮已经到来。
楹联教育工作蓬勃开展。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楹联知识教育活动。许多地方,纷纷荣获省、市或国家级“楹联之乡”、“楹联之县”、“楹联之市”等称号。从此,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的复兴之火,正式在全国各地熊熊的燃烧了起来。
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二00四年九月十一日至十二日在河北省廊坊市举行(以下简称中楹“五代”会)。中楹“五代”会召开以后,楹联进校园、上讲台、入社区工作在各地蓬勃兴起。各地纷纷建立“楹联教育基地”


注:这个是学习帖,之所以分好多次发出来,是想叫初接触对联的朋友慢慢了解对联。该帖谢绝跟帖,恳请联友们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3: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学习对联知识的意义

对联是国际上惟汉语言文字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概括性强、实用性强,雅俗共赏等诸多特点,成为千百年来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历史上属对是文人雅士显智露才的方式,是褒扬忠孝仁义,责贬奸邪诡诈的武器。对联在各种场合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社会功能。

在现阶段,对联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它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色增彩。学习对联知识可以激发大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趣,传承对联文化是当今文人雅士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许多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经常引用诗词对联,从而把讲话的内涵精辟地进行高度概括,使讲话内容简明扼要,真正实现“开短会、讲短话”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宏伟愿望。假如我们从未接触过对联知识,对对联就无从着手,就难于达到那种“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学习对联知识,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代国语大师,史学家陈寅恪曾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拟过对联试题。他还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中,就此事向当时的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叔雅说明了四条理由:第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第二,对子可以测试应试者读书多少及语藏贫富;第三,对子可以测试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并说“此点最关重要”,是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常识;第四,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的思想条理。与此同理,能否利用这一国粹形式,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高度地概括总结,就可以看出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来。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作者要认真观察所要表现的事物,深入分析其特征,发掘其内涵,并选用适当的表现手段和恰当的词语。同时,为了使作品符合联律要求,需要把上、下联中的分句或词语前后置换,或把上下联中的分句或词语上下置换,或替换平仄声字等,可见,创作对联的过程,也就是开拓思维的过程。

对联创作需要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军事、宗教、民俗、服饰、植物、动物、器物、名胜、神话、典故等多方面的知识。对联创作的过程,是促使大家涉猎知识,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联创作可以扩大知识面。

写作对联,必需掌握词性、词的分类、词语结构等语文基础知识和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反语、设问、反问、排比、反复、双关等修辞知识。对联知识讲座,就是让大家把已学到和掌握的知识反复运用,不断加深理解。同时也促使大家加大阅读量,积累词汇,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理论写作的技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对联创作

对联创作没有诀窍可言,也没有捷径可走,只要做到以下几点,离对联殿堂就不是十分遥远了。

一、热爱生活是对联创作的前提。

在生活中,对联无处不有。许多口头语和我们平日的所见所闻,信手拈来,就是现成的对联。学习一些对联故事,看一些介绍前人创作对联的轶闻趣事,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热爱生活,养成处处留心观察,事事用脑思考,时时动手练笔的良好习惯,就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而离开生活或者对生活缺乏激情,麻木不仁,是谈不上对联创作的。

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渊博的社会知识是对联创作的基础。

对联创作往往需要反复替换词语,调换词序使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平仄对立;还要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军事、宗教、民俗、行业、服饰、饮食、植物、动物、器物、建筑、名胜、神话、典故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刻苦学习,积累大量的词汇,掌握丰富的语法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知识,在对联创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丰富的想象是对联创作的翅膀。

一块石头、一棵树根可以变成珍贵的艺术品,一处景物,一个事件,可以成为传世的文学作品。这来自于艺术家、文学家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艺术加工。对联创作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和深层次的思考,石头、树根依然是天然的石头、树根。山水依然是原始的山水,事件依然是客观的事件。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对联作品。

四、对联格律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准则。

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对联创作的规矩就是对联格律。创作一副对联,首先要使它符合对联格律。鉴赏一副对联,首先要看它符合不符合对联格律,然后才去考虑它的思想性、意境、艺术性及其它。我们要认真学习《联律通则》等关于对联格律的论著,使对联格律谙熟于心,才会使自己在创作或鉴赏对联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能联。

只要我们创作的对联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意,言之有益,言之有理,言之合律,就是好对联。

创作对联切忌空洞无物,乏味无趣,有悖语法,偏离格律。

各位朋友,只要你们正确理解对联格律,正确运用汉语语法,热爱生活,多动脑动手,相信你们在坐的每一位,一定会成为对联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8: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对联基础班成立,溪荫子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2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叫上联,第二句话叫下联。横行书写时,上一行是上联,句末一般用分号,特殊情况下也有用问号、感叹号的。下一行是下联,句末一般用句号,特殊情况下也有用问号、感叹号的。竖行书写时,遵循书法规则,右边写上联,左边写下联。贴对联时,面门而立,右手一边贴上联。古代则相反。用于张贴的对联一般不用标点。

对联的上联或下联有几个字,就叫几言联。对联的上联或下联可以只是一个独立句,这种对联叫单句联;上联或下联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多个分句组成,这种对联叫复句联。

对联的字数对等,指上联的字数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即上联是几言,下联也一定是几言。换言之,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一定是几个字。否则,上下联字数多少不一,就“对不起”了。同样的道理,在复句联中,对联的句数也是对等的,即上联有几个分句,下联也必须有几个分句。若上联是单句,下联也必须是单句。若上联由两个分句组成,下联也必须由两个分句组成……另外,在复句联中,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分别对等。

例: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色新。

上联为单句,下联也为单句,就是上下联句数对等。上联五言,下联也是五言,就是字数相等。

例:

天蓝蓝,望头顶浮云,与水平分秋色;

地绿绿,观林中飞鸟,同人共沐和风。

上联有3个分句,下联也有3个分句,就是句数对等。上联有14个字,下联也有14个字;上联第一、二、三分句分别为3字、5字、6字,下联第一、二、三分句也分别为3字、5字、6字,这就是上下联字数对等,各对应分句的字数也分别对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21: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形对意联

对联的名称就是对对联内容和形式的高度概括。“对”,即词语对仗、平仄对立;“联”,即语意关联。

对联写作中的对仗方式多式多样,或以相同的口吻描写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使其互相映衬、补充,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或以相反的口吻描写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使其互相反衬、对照,达到相反相成的效果;或通过上下联的因果、递进、转折、条件、假设等关系议论、叙述、交代一件事情……但不论采用哪种对仗方式,所创作出的对联的上、下联的内容总是互相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干、风牛马不相及的。

例: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围青。

上联写“湖光”,下联写“山色”。上下联均以赞美的口吻从两个方面描写杭州西湖的景色。

再例如: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

上联顺着写每天都是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下联则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写没有任何地方不受到春风的沐浴。也就是每个地方都沐浴着春风。

从上面两例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副都是上下联分别描述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上联或下联各自又都清楚地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上下联又统一于同一主旨。

又例如:不历几番磨炼;怎成一段锋芒。

任我纵横千里目;看他吴楚万重山。

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以上几副对联,若单看上联或下联,都不能表达一个明白的意思,但上下联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明白了。

以上各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对联的上下联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31 22: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节奏对拍

“节奏对拍”是指一副对联上下两联的节奏要一致。所谓节奏,就是诵读对联时语气上的自然停顿。也就是上下联中每个不可分割的词语为一个节奏。

我们知道,汉语词语多为“二字而节”,但也有一字而节或三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语。

例:

绿树青山皆画意;和风丽日尽诗情。上下联节奏均为二二一二。

勤劳门第春光在;致富人家岁月长。上下联节奏均为二二二一。

辞旧岁人人添寿;迎新年户户进财。上下联节奏均为一二二二。

从以上几副单句七言联可以看出,同样字数的几副对联,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节奏。但每副对联的上下联的节奏总是一致的。

例:

清凉台上细听松雨;湖水镜中贪看莲花。上、下联节奏均为二二二二。

青莲南屏,满山树影满山绿;杜水东流,一路浪花一路歌。上、下联节奏均为二二二二二一。

上面两副对联,一副为八言联,一副是十一言联。两副对联的总字数不同,但各联中上下两联的节奏总是一致的。

例:

鸟语花香,揉入诗中添浪漫;山光物态,收来画里揽风骚。这是一副十一言复句联,上下联节奏均为二二二二一二。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不论是单句联,还是复句联,不论字数的多少,一副对联上、下联的节奏总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20: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节 平仄对立

对联是格律文学,声律是其格律的主要方面,遵循对联声律要求,可使对联诵读时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悦耳。

对联不同于格律诗,它只讲平仄,而不讲押韵。《联律通则》对对联用字的平仄实行古声今声“双轨制”。我们在座的当中许多人对古声是不甚了解,对今声即普通话“四声”却十分熟悉。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我们无须舍熟就生,只需用好今声就行了。

我们把汉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普通话声调的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称为平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称为仄声。

“平仄对立”是指当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用字的平仄要相反。所谓节奏点,是指每个词语的后一个字。《联律通则》要求,“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即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要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平声。

例:酒绿;灯红。上、下联各有一个词语,上联后一个字“绿”为仄声。下联后一个字“红”为平声。

再例:有山皆绿;无水不清。上下联各由两个词语组成,上联各节奏点上的字“山”、“绿”的声调为:平、仄。下联相对应节奏点上的字“水”、“清”的声调为:仄、平。

又例:杜水河边赏月;青莲山顶观云。 上下联各有三个词语,上联各节奏点上的字“水”、“边”、“月”的声调为:仄、平、仄;下联相对应节奏点上的字“莲”、“顶”、“云”的声调为:平、仄、平。

又再例:雄鸡争唱千门晓;红炮齐鸣万户春。上下联各由四个词语组成,上联各节奏点上的字“鸡”、“唱”、“门”、“晓”的声调为:平、仄、平、仄;下联相对应节奏点上的字“炮”、“鸣”、“户”、“春”的声调为:仄、平、仄、平。

因为汉语词语多为两个字组成,故俗称“二字而节”,所以,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至于一个字为一个词语,或三个以上字为一个词语的特例,可依词语的后一个字为节奏点来安排平仄。平仄的要求可归纳为当句中各词语后一字的平仄要交替,不交替者则称之为“失替”,上下联相同位置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否则就称之为“失对”。

此外,在安排平仄时还要注意一字多音的问题,根据语言环境来取字的读音的平仄。如:看。在“看财奴、看管、看护、看家、看家狗、看家戏、看青、看守……”等词语中,它的音调为第一声:“kān”。而在“看板、看病、看不起、看见、看客……”等词语中,它的音调则为第四声:“kàn”。

我们在写对联时,常常会遇到自己写的对联其他方面都好,只是平仄不符合联律的情形,这种情形的解决办法。一种是用平仄合律的同义字替换。

例:笔端题破华山景;纸上跃起渭水春。下联中“起”为仄声,与当句中“上”、“水”同仄,这样就出现了平仄失替,违反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与上联“破”同仄,出现了失对现象,这种失对,也是对联的一种禁忌。所以,我们必须把“起”字换成平声字。

另一种方法是调换词序。

例:夜夜星明月朗;天天风和日丽。这幅对联,下联末尾字“丽”为仄声,不符合下联收于平声的要求,上联“明”与下联“和”同为平声,上联“朗”与下联“丽”同为仄声,失对。如果把“风和日丽”的词序调整为“日丽风和”“丽”与“明”平仄相反,“和”与“朗”平仄相反,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在这里请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词组都能调换词序,能够调换词序的一般地是并列词组。如:天地,就不能调换成“地天”……

对联还要忌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即上联末尾连续三个仄声字,下联末尾连续三个平声字。

例:打鼓敲锣送旧岁;张灯结彩迎新春。这副对副的上联尾“送旧岁”为三个仄声字,下联尾“迎新春”为三个平声字,一般是不允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2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是指一副对联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要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虚词中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

例:水秀;山青。上联“水”为名词,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山”也是名词;上联“秀”为形容词,下联对应位置上的“青”也是形容词。

例:风调雨顺;政善人和。上联中的“风”、“雨”为名词,“调”、“顺”为形容词,下联“政”、“人”为名词,“善”、“和”为形容词。

例:政善三农暖;春和九域新。上联“政”对下联“春”为名词对名词;上联“善”对下联“和”为形容词对形容词;上联“三”对下联“九”为数词对数词;上联“农”对下联“域”为名词对名词;上联“暖”对下联“新”为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春风吹绿千株树;夜雨润红万朵花。上联“春”对下联“夜”为名词对名词;上联“风”对下联“雨”为名词对名词;上联“吹”对下联“润”为动词对动词;上联“绿”对下联“红”为形容词对形容词;上联“千”对下联“万”为数词对数词;上联“株”对下联“朵”为量词对量词;上联“树”对下联“花”为名词对名词。

例:清代学者阮元题杭州西湖岳庙前秦桧夫妻铁铸跪像联: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上联中的“咳”与下联中的“啐”为叹词对叹词。“本”与“虽”,“有”与“非”,“何”与“不”均为副词对副词。

古人云: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性是词在语法中的类别特性(角色)。词性随着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说某个词是什么性质永远就是什么性质。要根据一个词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去分析辨别其当时的属性。

如“架”字,在“书架”这个词中为名词;而在“十架飞机”这个词组中则为量词;在“架桥”这个词语中为动词。再如“红”字,在“披红戴花”这个词组中为名词;在“红遍中国”中为动词;在“火红”这个词中为形容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08: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节 结构对应

一副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组结构要一致。即:主谓词组对应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对应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对应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对应联合词组,方位词组对应方位词组,能愿词组对应能愿词组,趋向词组对应趋向词组,复指词组对应复指词组,连动词组对应连动词组,介词词组对应介词词组,助词词组对应助词词组。

例:

酒绿;灯红。此联上联“酒绿”与下联“灯红”同为主谓词组。

三农焕彩;九域燃情。此联上联“三农”与下联“九域”同为偏正词组;上联“焕彩”与下联“燃情”同为动宾词组。

政善三农暖;春和九域新。此联上联“政善”与下联“春和”同为主谓词组;上联“三农暖”与下联“九域新”同为主谓词组。

春风惹绿千株树;夜雨调红万朵花。此联上联“春风”与下联“夜雨”同为偏正词组;上联“惹绿”与下联“调红”同为动补词组;上联“千株树”与下联“万朵花”同为偏正词组。

附:词组结构

词组是由词构成的较大的造句单位。对联上下联又是由若干个词组组成的句子。联律要求一副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的结构一致。于是词组结构是对联创作的必备知识。下面介绍几种对联写作常用的词组结构。

(1)主谓词组。词与词之间有陈述关系的是主谓词组。被陈述部分是主语,陈述部分是谓语。即表达“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如:工业发达、大家清楚、精神饱满、经验丰富、(谁怎么样)、他讲、鸟鸣、(谁干什么)。

(2)动宾词组。词与词之间有支配关系的是动宾词组。支配的部分是动词谓语,被支配的部分是宾语。即表达“做什么”,“是什么”。如:造纸、种树、请您、找谁、爱祖国、关心集体、讨论问题(做什么),是老师(是什么)。

(3)偏正词组。词与词之间有修饰关系的是偏正词组。被修饰部分是“正”,修饰部分是“偏”。即“什么样的谁”、“怎样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如:中国人民、农业技术、高高的山、光明的前途、第一学习小组、家乡的土。(什么样的谁);快说、很红、完全赞成、非常谦虚、十分清楚、立刻答应(怎样干什么),填满、用尽、记清楚、读一遍、高兴极了、听不明白、唱得好、来得早(干得怎么样)。

(4)联合词组。(又叫并列词组)词和词之间有联合(并列)关系的是联合词组。(谁和谁),并列的两个词的词性一般是相同的。如:山水、桌椅、工农兵、柴米油盐、继承发扬、积极而热情、轻松愉快、赤橙黄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4-28 16:57 , Processed in 0.1310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