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月黄昏

[原创] 悼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1: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说具体的看法。
一,卧版说得对,把“肩膀”换成“脊梁”既形象又可与后文相呼应。
二,伞哥说把“没有震醒山村的人们”改为“没有惊醒山村的人们”也让黄昏眼睛一亮,确实,一字之差,感觉却不同。但黄昏觉得即便改成“没有惊醒山村的人们”,下文“哪里又放炮了……”也可以用,可不可以这样的理解,在桥塌的一瞬间,人们是有感觉的,但马上又梦呓一句翻身睡去,那一句“哪里又放炮了”并不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说的,而是迷迷糊糊地说的,半梦半醒之间。
三,“吹响号角”确如伞哥说的不太合适,仿佛出发的时候吹号比较多。改成“擂响了闭市的鼓点”?

期待伞哥及众位朋友的“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0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伞哥现在手上,还压着一篇论文,一篇采访纪实和两篇传奇故事没有写,题材是早准备好了,就是静不下心。所以,还得暂时压一压。至于此文为什么显得生硬,又是从哪些行文痕迹表现出来的,等伞哥下次来解释。

阿伞真会吊人胃口啊
常写传奇故事?为啥不贴来给我们饱饱眼福?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0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黄错的贴问好卧雪、阿伞、蹒跚、黄昏,还有尘若,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0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月黄昏于2009-07-24 21:47发表的  :
也说说具体的看法。
一,卧版说得对,把“肩膀”换成“脊梁”既形象又可与后文相呼应。
二,伞哥说把“没有震醒山村的人们”改为“没有惊醒山村的人们”也让黄昏眼睛一亮,确实,一字之差,感觉却不同。但黄昏觉得即便改成“没有惊醒山村的人们”,下文“哪里又放炮了……”也可以用,可不可以这样的理解,在桥塌的一瞬间,人们是有感觉的,但马上又梦呓一句翻身睡去,那一句“哪里又放炮了”并不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说的,而是迷迷糊糊地说的,半梦半醒之间。
三,“吹响号角”确如伞哥说的不太合适,仿佛出发的时候吹号比较多。改成“擂响了闭市的鼓点”?

.......
  哈,月黄昏有点点死板了。其实,那句“哪里又放炮了……”,即便前面不改动,也嫌多余的,你可以删掉试试看,会显得简洁流畅得多的。
  “擂响鼓点”同样给人动作很大的感觉,伞哥的意思是,写此句时,可选择轻柔一些的词,一方面描绘出乡村的宁静,另一方面也可衬托出后面桥塌时的响声。这次明白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09: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烟霜寒梅于2009-07-25 00:11发表的  :
伞哥现在手上,还压着一篇论文,一篇采访纪实和两篇传奇故事没有写,题材是早准备好了,就是静不下心。所以,还得暂时压一压。至于此文为什么显得生硬,又是从哪些行文痕迹表现出来的,等伞哥下次来解释。

阿伞真会吊人胃口啊
常写传奇故事?为啥不贴来给我们饱饱眼福?
问好~~
  呵呵,伞本来就是以写传奇故事,还有几千字的爱情小说擅长的,当然也包括各类散文随笔及纪实。大约一两天一篇吧。但基本是发报刊杂志,极少贴网上??常被盗用的原因。倘真要发论坛,一天换一篇,恐怕烟霜寒梅至少也得花五六年时间天天翻新看,且不包括这五六年时间我新写的。哈。
  空了可去我的博客,那里有少量的已发文章,不过现在很久没有更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11: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楼主月黄昏于2009-07-19 21:40发表的 悼桥 :
它走了,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

当所有的繁华落下帷幕,所有的热闹归于平静,它送走(了)最后一批(初三毕业班)下晚自习的学生,长吁了一口气,它知道一般(的)情况下,这一夜再不会有人需要借助它的(肩膀),因为(这)一边的山村已经熟睡,另一边的集市也(已)早已(吹响闭市的号角)。(这)时,只有它头上皎洁的月亮,身下清澈的流水知道它的隐痛-------脊梁上的裂缝越来越大,(呼吸越来越艰难,疼痛越来越刺骨),它已经苦苦(坚持了)好些天了。
.......

这段文字很生动。将桥拟人,写得含情,有人性,起文立意下了工夫,非常让人期待下文会有一个精彩的桥的故事。

    正如伞版的点评,一段生动的文字,让“集市吹响的号角”硬生生地插上一杠,差点毁容。吹响号角,一般在早晨或人声鼎沸之时,用于激发热情,黄昏此时吹响号角,分明是想打破乡村宁静。借伞版的地盘,我试着吆喝一声,看看是否到位:
   
    当所有的繁华落下帷幕,所有的热闹归于平静,它送走最后一批下晚自习的学生,长吁了一口气,它知道,一般情况下,这一夜再不会有人需要借助它的脊梁,因为一边的山村已经熟睡,另一边的集市也早已鼓息尘落。此时,只有它头上皎洁的月亮,身下清澈的流水知道它的隐痛??脊梁上的裂缝越来越大,疼痛越来越刺骨,呼吸越来越艰难,它已经苦苦支撑好些天了。

引用原文的()处是我想调整的文字。关于“肩膀”和“脊梁”,“肩膀”我最初理解为桥上的护栏,在后面的叙述中,黄昏把外公的脊梁比作桥,再回过头一看,“肩膀”和“脊梁”在上下文确实没有统一起来,倚槐卧雪的点评十分细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9: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烟霜寒梅于2009-07-25 00:14发表的  :
借黄错的贴问好卧雪、阿伞、蹒跚、黄昏,还有尘若,周末愉快!
谢谢寒梅,从“黄错”可见寒梅打见用的是五笔哈。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19: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7-25 09:29发表的  :

  哈,月黄昏有点点死板了。其实,那句“哪里又放炮了……”,即便前面不改动,也嫌多余的,你可以删掉试试看,会显得简洁流畅得多的。
  “擂响鼓点”同样给人动作很大的感觉,伞哥的意思是,写此句时,可选择轻柔一些的词,一方面描绘出乡村的宁静,另一方面也可衬托出后面桥塌时的响声。这次明白了吧?
呵呵,放炮那句确是多余,我就在原文上改了哈
在关掉电脑的那一刹那,我突然就想改为“那边的集市也早已踏着黄昏的鼓点拉上帷幕”,但电脑已关就不愿再打开了,我想这样的修改应该比“擂响鼓点”好一点儿吧?
谢谢伞哥百忙之中还不忘来共评帮俺修改文章。喝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20: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楼二十五笑生于2009-07-26 11:07发表的  :


这段文字很生动。将桥拟人,写得含情,有人性,起文立意下了工夫,非常让人期待下文会有一个精彩的桥的故事。

    正如伞版的点评,一段生动的文字,让“集市吹响的号角”硬生生地插上一杠,差点毁容。吹响号角,一般在早晨或人声鼎沸之时,用于激发热情,黄昏此时吹响号角,分明是想打破乡村宁静。借伞版的地盘,我试着吆喝一声,看看是否到位:
.......
谢谢笑生!
比较了一下原文和你的修改从而印证了自己文字的一个很大的毛病-----“拖沓”,今后真的要在这方面好好努力。
你修改了三处
一处、二处把“它送走了最后一批初三毕业班下晚自习的学生”改为“它送走了最后一批晚自习的学生”;把“已吹响闭市的号角”改为“鼓息尘落”,更为简洁精炼。
三处把“苦苦坚持”改为“苦苦支撑”,更为准确,更能体现桥的苦难。
再谢笑生,欢迎再次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2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楼打不开的伞于2009-07-25 09:29发表的  :

  哈,月黄昏有点点死板了。其实,那句“哪里又放炮了……”,即便前面不改动,也嫌多余的,你可以删掉试试看,会显得简洁流畅得多的。
  “擂响鼓点”同样给人动作很大的感觉,伞哥的意思是,写此句时,可选择轻柔一些的词,一方面描绘出乡村的宁静,另一方面也可衬托出后面桥塌时的响声。这次明白了吧?
再和伞哥探讨一下儿。
刚刚在改文的时候,发现如果去掉“哪里又放炮了……”,仿佛显得有点前后不连贯呢,前文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桥的倒塌,后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所见所闻。
仿佛此句的后半“包括日日须从这桥上回家吃饭的我”起了一点过渡的作用,伞哥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1 06:45 , Processed in 0.1416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