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46|回复: 12

[讨论] 答对联一些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6 06: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孤平是对联大忌,一般孤平句出在B形句。

B形句:
五言,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假如你首字用仄,你第三字必须用平,七言句你第三字用仄,第五字必须用平。这是“孤平拗救”。

出句:逐日唯夸父【月儿】
对句:补天推女娲【古韵】
对句正是由于第一个字用仄“补”,第三个字才要用平”推“,这是孤平拗救。

试想你整句话,都要用翘舌音,你不觉得费劲吗?
前些日子发“王力一言害百家”。最近翻旧书,其实他也是反对“孤平”的。(王力*《中国音韵学》)

三平尾 三仄尾。这些在古风、 古赋是常用的。但近体诗已摈弃。并与孤平视为对联三病
在不犯孤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王力*《中国音韵学》)

合掌 失对 语言生涩,为对联避忌。
群贤争谱箴时调
诸彦齐讴警世声




“群贤”与“诸彦”同义,“箴时调”与“警世声”同义,只“争”与“齐”略有分别,仍是全部合掌。(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产生合掌的原因,主要是一味求工,加上驾驭文字能力不强。因此个人建议,大家不必刻意求工,立意为主。假如整联结构严谨,一二处词性不同,大家还是公认工对。

  失对,我不说大家可能理解。主要有同位失对、重字无对、重字漏对,这些我不用絮说。还有一点,我发现大家忽略, 当然我百密也难免一疏。就是书名必须对书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比如前段日子推荐的:

青春赋别,白首归来,何当永歇骊歌,堂前长乐双飞燕;
人事已非,乡音犹是,毕竟重温鸳梦,灯下新填一剪梅。
(作者:黄雍国
《一剪梅》是词牌名,人家就用象棋名词《双飞燕》对仗。
可在雪苑,不知是大家疏忽,是无知,还是其他原因。我发现大家时有失对。我每道联下来,都必须先查找它有没埋伏。比如我初来雪苑的时候,曾看见有一道联,其中有“玉竹”两字。当时对的人不少,可严格来说,没一道合格。因为“玉竹”是中药名,没一个人想到,全部失对。就事论事,可能很多人不中听!


包括我自己也偶有疏忽,比如: 鞠一瓢诗韵 暂别红尘归塞北(金子)

因为《归塞北》这词牌很少看到,偶尔失手。

语言生涩,产生语言生涩的原因,一是离开具体语言环境,使人不明白意思,比如我二天前就故意出一些偏僻的联,改装古诗,并不注明出处;二是限于韵律,能用的不能用,因此生造。

        陆台隔一水,台北架金桥,中国河山归一统;
  民共破重山,共方开宝岛,大华民族定重圆。



“民共”,想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合称,如此苟简,令读者难以接受。“共方”,让人听来不入耳。“大华民族”,是典型的生造词。(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自对 宽对 工对

前段日子,发表:

      

       北壁题红 东厢拾翠 宜挥毫泼墨 今朝不负沧溟。


有人说词性不对。其实:

                 ==
             北壁题红==东厢拾翠

  本身已经自对,因此我特地请教常江老师。常老说:
“王力有句话,既自对而又相对,虽宽而亦工。”

  纵观整联立意在“不负沧溟”,应该说“沧溟”不如划月的“空前”。
  但整联立意明确,结构严谨,还算工对。


              中华何处无热土
              海角天涯都是家  

              爆竹两三声 人间
              梅花四五点 四海春——原先打错,其实是“爆竹两三声”!

             雪映红梅香
             莺穿翠柳暖


        杖国抗敌,古之遗直
  乡间问政,华夏有人
——新增,陈毅对联。



这些虽然部分词性不同,但不失工对。(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句脚

句脚的安排,人家是相对放松的。最理想的句脚安排是这样的:

二脚联:平仄、仄平
三脚联:平平仄 、仄仄平
四脚联: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更长些,

偶句联,上联应是首句平,次句仄,以后仄顶仄,平顶平,直至联脚以仄收;下联与此相反。好像马开步走以后,后蹄总是踏着前蹄印走。所以称之为“马蹄韵”。奇句联,则是上联一、二句仄,三、四句平,如此成双交替,直至最后以一句仄收;下联与此相反。(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但在具体运用,人家还是从宽的,并无遵守。但在最后,上联是仄收,下联是平收,这点不变!

长联,人们一般上联写景,下联咏史,感怀。因此,特别是上联自对了,下联不必再承对。下联可以重启,或多侧面、立体感地表达内容,或感怀。

比如前面说过的:
青春赋别,白首归来,何当永歇骊歌,堂前长乐双飞燕;
人事已非,乡音犹是,毕竟重温鸳梦,灯下新填一剪梅。


再比如: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雅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秋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长联的创作,大家可以学习有关书籍。在这里,我建议:
虽然一字逗,本身不拘平仄,但统领下面是四字联的话,因四字联本身合乎标准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三不拘。如出现“仄仄仄平”的情况下,最好逗字用平音。最好是“平仄仄仄平”,而不要出现“仄仄仄仄平”。这样大家读起来也不费劲!

对联的平衡问题

对联的平衡,宜下联重些,至少相当,而不要出现“头重脚轻”。这点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不再叙说。

但在对联运用技巧方面,我想再详谈一些
修辞方面,大家学《语文》都通晓,自不必详谈。只是对联与其他文体有所不同的三方面:

省略
对联与其他文体不同,用最简练的文笔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自然“惜墨如金”。
对联的省略,主要有主语、谓语、定语,还有介宾词,甚至正句省略。
比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将它省略的成分补出,大致是:“(大明湖中的小沧浪亭)四面[被]荷花、三面[被)柳[围绕着];[在这里可观赏到]一城山色,半城湖[光]。”
白山黑水;
碧血丹心。

李海章撰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它省略了许多词语以至句子,可以补充为:“[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军民与敌斗争、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他艰苦备尝,坚持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为国献出了)碧血丹心,(人民对他非常崇敬)。”
  当然,对于省略,大家运用的很好,不劳细说。

借对
可是借对,大家大多不会,在雪苑没人运用过。
借对,既有谐音借对。如兰州河神庙联:
  曾经海千层浪;    
    又上河一道桥。

借“沧”为“苍”,与“黄”对。
也有借义,即词义不对,借用字面意义或词的另一意义来对。如:

       竹叶于今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指竹叶青酒。杜甫暮年既穷且病,说酒和自己已无缘分,酒名与花名不能成对,只是借字面意义相对。

  添水槛供垂钓;
   藏浮槎潜入舟。 

“故”,这里意思是“所以”、“因此”,属连词,与形容词“新”从词性到意义都不能成对,因“故”另有“旧”义,所以借“旧”义来与“新”对。

 当然,这种假借字面意义或字的另一意义来成对,实际不对,称为“假对”。(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倒装
倒装的理由,一是限于韵律,二是增添美感。本人的创作,最喜欢倒装。
水榭山亭 树影迷离 隐约人郊外
湖光海色 烟霞渺袅 飘茫雁驿边


突出“隐约”。
流水高山还隐约,知音哪处【月儿】
,室氏依然【古韵】

限于韵律。

  纵观《红楼梦》诗联,也是倒装的多些。说真的,我宁可限于韵律而倒装,也不愿意犯律。当然,倒装必须大家读得懂。不要产生歧义,也不要让人觉得你生造词语。

  倒装在雪苑也是相对薄弱的。大家无论出联对联,大多还是平白如话。今后要加强!

  在实践中,觉得最好倒装的是联合式的成语。比如说“龙腾虎跃”,假如说“虎跃龙腾”人家也读得懂。“安邦定国”为“定国安邦”、“文治武功”为“武功文治”,人家不会觉得你在生造词语,“”正式是“”,但人家读的懂,自然不会产生“你在生造词语”的感觉。
联合式成语,不仅可以倒装,甚至可以分割。如“定国XXX安邦”。

好的对联,应让人有嚼劲,让人回味无穷。


附一些字在古今音的转换:

   平声,名词,~侯。仄动词,称~。
   平声,动词,随~。仄去声,名词,随~的人。今俱平声。
   平声,动词,~开。仄去声,名词,名~;又动词,料想。
   平声(读fóu),疑问,同“否”。仄声,副词,表示否定。
   平声,~卜。仄声,~据。
   平声,动词,使。仄去声,名词,命~,县~。今俱仄声。
   平声,经~。仄声,~过,~失。今俱仄声。
   平声,~美。仄去声,~山。
   平声,动词,~走,~为。仄去声,名词,~行。今俱平声。
   平声,名词,~伤。仄去声,动词,开~。
   平声,堪。仄去声,听~,~务。今俱仄声。(姓、地名“~丘”平声。)
   平声,应~,值。仄去声,恰~,心以为。
   平声,~服。仄去声,动词,穿~。
   平声,动词,讨~。仄去声,名词,言~。今俱仄声。
   平声,~秽。仄去声,动词,~染。今俱平声。
   平声,动词,形容词,~起,~盛。仄去声,名词,~致。
   平声,~察。仄去声,名词,寺~。
   平声,三~,~改。仄去声,~加。
   平声,口~;仄去声,名词,鼓~。今俱平声。
   平声,中~。仄去声,~隔,离~。
  纵 平声,~横。仄去声,放纵。今俱仄声。
   平声,形容词,动词,连词,~谐,~好,与。仄去声,动词,唱~。
   平声,动词,~理。仄去声,形容词,国~。今俱仄声。
   平声,能承受,~任。仄去声,超过。今俱仄声。
   平声,~叠。仄上声,轻~;仄去声,更为。
  便 平声,安静,善辩。仄去声,方~。
   平声,~行。仄去声,~舍。今俱平声。
   平声,动词,听。仄去声,名词,名誉。今俱平声。
  扁 平声,名词,~舟。仄上声,形容词,不圆。
   平声,动词,~制。仄去声,名词,~弹。
   平声,名词,史~;动词,~便;驾。仄去声,名词,车~。
   平声,形容词,富。仄上声,形容词,雷声。今俱平声。
  浪 平声,水名,沧~。仄去声,波~。
   平声,动词,传授,使令(今仄声)。仄去声,名词,~养。
   平声,形容词,偏~;人名,廉~。仄上声,副词,略,很。今俱平声。
   平声,动词,回~。仄去声,副词,短时间。
   平声,动词,~马。仄去声,名词,~者。今俱平声。
   平声,动词,思~,~力(今仄声)。仄去声,名词,器~。
   平声,~受。仄去声,宫~,~令。
   平声,动词,称赞。仄去声,名词,名~。今俱仄声。
   平声,和谐。仄上声,古州名。
   平声,羽~。仄去声,~墨。今俱仄声。
   平声,地名,幽~。仄声,鸟名。
   平声,体操。仄去声,节~。今俱平声。
  另外,有个别字古平今仄,如:
  有个别字古仄今平,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0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1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古韵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0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以上仅是本人在创作过程的一些体会,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谢谢大家
大家在百忙中耐下性子来阅读我的文章,我感到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4: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5: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必刻意求工,立意为主。
还有一点,我发现大家忽略, 当然我百密也难免一疏。
《一剪梅》是词牌名,人家就用象棋名词《双飞燕》对仗。
可在雪苑,不知是大家疏忽,是无知,还是其他原因。
因为“玉竹”是中药名,没一个人想到,全部失对。
包括我自己也偶有疏忽,因为《归塞北》这词牌很少看到,偶尔失手。
语言生涩,使人不明白意思,比如我二天前就故意出一些偏僻的联,改装古诗,并不注明出处。
当然,对于省略,大家运用的很好,不劳细说。
可是借对,大家大多不会,在雪苑没人运用过。
本人的创作,最喜欢倒装。倒装在雪苑也是相对薄弱的。大家无论出联对联,大多还是平白如话。今后要加强!
真的如此不倦诲人的先生还少了,都学习既然大家,也来学习后学末进。不过,也说出来要是先生把那些省略的,可能这么多新手更好对雪坛。(有点倒装,需要认真读,不然容易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17: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悟空别追了) 的帖子

多谢古韵先生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2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致看了一下,感觉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8 2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何处无热土    作为“对联写作指导”,最好避开此类句:热仄误。
海角天涯都是家    对句即是自对以补宽对。海角天涯还认可,但“都是家”我觉犹宽。

爆竹两三点 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 四海皆春 两个点字,我觉应避。

新添水槛供垂钓;
故藏浮槎潜入舟。  添、藏……作为指导文,建议另举例子。


“玉竹”为中药名,这不是“当归”之类为多人所知。另,我个人不大喜欢对机关句,有时一时想不出来工对便视机关而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0: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何处无热土
海角天涯都是家

爆竹两三点 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 四海皆春

雪映红梅香小院
莺穿翠柳暖三春



这些虽然部分词性不同,但不失工对。(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是打错,应该是“爆竹两三声 人间易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26 20:08 , Processed in 0.1067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