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4|回复: 4

[活动] 【九周年庆诗歌交流评论】古韵中的新声——读陈先发的《前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8 13: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韵中的新声
  ——读陈先发的《前世》
  
  前世
  ◎陈先发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已的骨头!
  我无限誊恋的最后一幕是:他们纵身一跃
  在枝头等了亿年的蝴蝶浑身一颤
  暗叫道:来了!
  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陈先发老师这首诗,我很喜欢,很早以前看过,然后一直难忘。
  这首诗里,比较吸睛的,是一个互文的技巧,但又不是通篇互文。可以说,诗歌里表层的梁祝只是用来作为点缀,而诗歌主体则通过这样的互文,完成整体意义上的拔升。诗歌的落点还是在化蝶上,但这种化蝶起初是与梁祝无关的,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开头,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蝴蝶体内(“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体内去”)。
  读者们也就从这一刻开始,和作者一起开始了化蝶之旅。“不必再咬着牙,打翻父母的阴谋和药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尽了”,这两行,实际上是在开始引发互文,互文技巧的目的大家都知道,通过对作品外文本的隐性代入,不但丰富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也有助于借助原先文本内容来完成多层次意旨的塑造。这里的目的在于引发作者本身的思考。梁祝曾经如何,之后又如何。表面上的梁祝只是一个由头,是诗意发散的立足点,是“前世”。
  “要为敌,就干脆与整个人类为敌。”从这一句开始,作者逐渐脱离梁祝的故事,自己的思考出现了。与整个人类为敌,说的就是化蝶的逃脱,而这其实是字面上的意思,深层的无疑是说与“社会”为敌,从人类这一群体里的逃脱,实际上就是从社会这一圈子里的逃脱。
  当然,作者的本意并不是真的逃脱社会,这里的“社会”用的是一个以偏概全的指代(诗歌中需要这种指代)将某物的某一特征放大,并以放大的这个特征作为书写的目标,而来代替拥有这一特征的某一群体。这种指代,最终的目标不是落在这个某物上,而是落在某物代表的这一群体上。
  所以,这里的人类社会,无疑是与化蝶这一梦幻相反的指代。物质、庸俗、功利和刻意。
  “他哗地一下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这情节确实令人震悚:他如此轻易地
  又脱掉了自已的骨头!”
  这一部分里,作者使用了若干个“脱掉”。我们知道,诗歌里如果出现重复排比的词语,那必然是一种强调,这里,脱掉的动作不变,而对象各种各样,强调的是脱掉(逃脱)这一动作本身,一种从“人类世界”逃脱的欲望。“脱”犹如一连串慢镜头的特写,使瞬间完成的蜕变在层层深入中变得刻骨铭心。这使得笼罩全诗的浓重的传统中国氛围(意象和气场)更像是一种内含沉痛、挥之不去的乡愁,由此也提示了一个有关“前世”的更为深广、更有张力的视角
  而这里,我们看到“脱掉”的对象排列,在这里形成的层次感:
  “脱掉了蘸墨的青袍
  脱掉了一层皮
  脱掉了内心朝飞暮倦的长亭短亭。
  脱掉了云和水
  脱掉了自已的骨头”
  很自然的,我们会发现,这里形成的是一个由外到内的顺序,这种表达,意在强调“逃脱”这一过程的坚决,以及“他”的构成。
  蘸墨的青袍,之内是皮,之内是内心的向往,在之内是云水的灵魂,再之内是骨头。这一切的“脱掉”严格来说,甚至是一种放弃和绝望的过程。而在此之后,“他”真的就化蝶了,真的从人类这个躯壳中逃离出去了,“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两岸”。
  然而,这并不是终结,诗歌的高潮并没有结束:
  “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泪水
  把左翅朝下压了压,往前一伸
  说:梁兄,请了
  请了―――”
  这个化蝶的过程,并不是说就直接化为“梁祝”这对著名的蝴蝶了,很可能只是一对普通的蝴蝶,而注意题目里的“前世”,以及“只有一句尚未忘记 ”这一句。尚未忘记,如果仅仅是化为梁祝的今世,怎么会忘记?蝴蝶是梁祝的前世,作者这个“他”又是蝴蝶的前世,“他”化出来的蝴蝶,又是“他”的前世,这样一层一层的套出来,既是一种循环的美,也能够让这种美在多层的陌生感后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魅力。
  我们说借用古韵,必须要有新声,必须要从典故里跳出来,有自己的发展。作者在这里是如此践行的。梁祝是典故,逃离是发展。而逃离本身并不是消极的逃离,而是激愤的,坚决的,充满向往的逃离和奋起,我们看到了“他”的“结构”,“他”的坚决,而这种坚决传递给我们的升华美,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美感体验。
  最后一节,蝴蝶的拟人,祝英台的影子依稀出来了,这是一种恍然相逢的惊艳和美感。但是这真的是说梁祝的相遇么?不是的,祝英台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向往的代言,作者遭遇了祝英台,也就是遭遇了自己的所追求的目标,逃脱的理由,“整个人类”都没有的东西。化蝶的过程从容而优雅,有一种中国古典式的悲剧美,而结合“祝英台”这一形象在文化传统中作为追求的代言,这样的从容和优雅就有一种近乎崇高的美感。
  这首诗也到此,完成了整个升华的曲线。我们看到这首诗的情绪线索有数个高潮的峰值,而这些峰值是逐个递进的,到最后一节达到最高,可以说是化蝶的过程里逐次的挣扎,在最后达到了最大,终于得以破茧而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14: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得透
析得入了髓
极好,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15: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衿评得深刻,本来想评一个的,现在8敢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21: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20: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很喜欢这首《前世》,评论也很精彩。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18 02:42 , Processed in 0.0870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