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4|回复: 9

大峡谷的邀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6 16: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也许知道丽江,知道西双版纳,还知道大理和香格里拉,但是,你一定不知道怒江大峡谷。走近峡谷,你就从现代走进了古代,走进了神秘,就有了和大自然一样的心灵,你就会变得更加真诚、善良、坦然、平和、满足。现在请你跟我来......
  这是一个我走过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除了大煞风景的城镇建筑外,这个地方都保持着浓郁的民族风俗,一到这个地方,到处是讲民族话、穿民族服装的人,晚上他们聚集在江边又唱歌又跳舞,他们唱的什么我听不懂,叫人翻译出来也觉得十分有意思:我们大家聚到一起来,聚到一起干什么来,聚在一起是为了喝酒来,喝酒是为了干什么来,喝酒是为了喝醉来,喝醉了是干什么来,是为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稀有的民族和独特的交通   
  怒江大峡谷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傈僳族是这里的主体民族,其次为白族、怒族、彝族、普米族、藏族、独龙族、纳西族,汉族反而成了这里的少数民族。在峡谷的最深处,居住着我们56个民族中最少的民族之一的独龙族,他们总人口只有4000人,就住的独龙江流域,至今他们仍然与世隔绝,远离人类不断创造的文明,成为中国最封闭、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他们仍沿袭着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是世界上保留不多的神秘山谷。50年代,当中国一批考古文物工作者在大峡谷发现大量人工打制的石器时,他们兴奋不已,当又得知是峡谷里的人正在使用的工具的时候他们惊呆了。另一个惊奇是独龙族妇女纹面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50年代初,凡女子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在脸上行刺花纹,至于为什么要刺、刺了做什么,至今没有结论。现在,走近大峡谷,你还能见到独龙纹面女。
  独龙江没有路,在山间行走的路被称为“鸟路鼠道”。独龙人有独特的生存状态,他们每年有半年的时间过着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生活,在高黎贡山大雪封山之前,他们必须把足够的食物拉回。不久前我看过一个叫《最后的马帮》的电视记录片,讲的就是赶马人怎样为抢运粮食被大雪围困等惊心动魄的场面,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两年在封山之前,一场大火毁了他们所有的粮食,消息传到县城,全城几乎所有的百姓举着火把,没日没夜地背着食物拼命往山里赶,只为了那里住着的4000多同胞。
  近年来,常有朋友和我提起,想随我去老家看看,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是想去体验、想去探险。事实上这两年去我家乡旅游的人不多,一些自驾车旅游和背着行囊徒步旅行者占了多数,我知道城里人走鼠道是想完成一次对远古、对意志、对艰辛的稀奇体验,而对山里人来说,这些道路是他们的生存需要。这次是我自己想要回去看看,就应了几个朋友,毕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里。顺着驿道往峡谷深处,离现代文明就越远,没有电没有路又算得了什么,与原始的步道和藤桥、溜索相连接的是生存的艰辛、贫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古朴的人物个性。
  穿越怒江大峡谷,最令人眩目的就是走藤篾桥和过溜索了。藤篾桥是用两根平行的大竹藤索,相距二尺多,两头分别栓在两岸的大树上,两竹索间用藤篾捆着几根大竹子或是长木板铺成路面,再用两根大藤平行地架在前数的两根大竹藤上,上下相距约三尺左右,两头亦分别固定在两岸,上下竹索用藤篾相连,这样就成了一架“藤篾桥”。这次我过的是比“藤篾桥”看上去要结实点的一种吊桥(当地人叫飞桥),中间的木板大约两尺,离扳子有一米的地方,左右两边是藤条,在桥头我无比豪迈地开步,可是,到了桥的中间啊,那桥就开始上下抖动,左右摇摆,我顿时头晕眼花,眼望桥下,疑是水凝滞而桥飞升。突然间寒气掺酷,影站魂栗,我再也一步也迈不出去,死命抓住藤条,站在那里,就没出息的号啕起来,同去的一个哥哥只好折回来背我过去。
  溜索不是桥但这是怒江两岸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为钢制,两端分别在两岸固定,钢索上有一滑轮,人、物资什么的挂在上面,顺势而过。我想至今在世界上不会有人把溜索用作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了,但是在大峡谷现在还在用着。
  这个我也过了,魂飞胆丧!

  二、纯朴而凝重的集市   
  沿着山路,我和她一起顺势而下,背箩里堆满了山茅野菜,遇见她的时候,她已经走了几个小时了,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渴了我们就向路边的人家要水,可是递过来的都是他们自己酿的酒,饿了我们就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可以添一碗他家炖在火塘上的包谷稀饭吃(即使那户人家的人都不在家)。如果在路上你遇见了一小堆希奇的山货或是兽皮什么的,千万别拿了就走,那是人家以物易物的方式。你可以留下钱物、布匹,盐巴什么的再去拿,否则,背后一箭会射死你的。
  行至集市,她篮子里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了,因为一路上都被她慷慨地给了她的熟人,尽管她自己衣衫褴褛......她们好友相见的时候,没人象铃铛一样大声喧哗,那种谦卑平和让我呆目。集市上汇聚了从遥远村寨赶来的缅甸人,不过全部都是山地人,他们的衣物上沾着泥土,脸上和发梢上带着烟熏的痕迹,陶醉地鱼贯于嘈杂间,全然不顾过往车辆和司机的叫骂,我想着古代的乡村贸易集市可能就是这样的了。
  无论外界如何急切地呼唤大峡谷的人的商品经济观念,只要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方式没变,那就是徒劳的了,他们除了出售脚下的资源,实在找不到其他途径。一名妇女,从她所在的村寨背一捆柴来到集市,来回七、八个小时,一捆柴就五块钱,买盐、种子、农具、孩子上学。。。。这样十次左右,她才可以攒出一点钱买一件她自己喜欢的大花衣服。对于需求是这样低的人来说,我是说不出口:“你不要砍树,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要预支你自己的生存环境,要为下游的人想一想......”所有大道理,在赤贫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三、包容的精神世界   
  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决定了峡谷文化的传统性,峡谷人对自然、原始宗教的崇拜成为他们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但是,又由于其居住分散和迁徙使得其文化也处于流动和嬗变的状态。
  最早进入峡谷的文化人,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传教士,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一批外国传教士携家带口,从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美国等,不远万里,进入怒江大峡谷,他们怀着对宗教的狂热,以非凡的毅力,在峡谷中一呆就是若干年,据说,最后一个传教士是加拿大人,1952年死在峡谷。
这些传教士在峡谷半个世纪的艰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今,整个峡谷50万人口中百分之二十的人信教。村里最好的房子不是学校而是教堂,这些连一句汉语都听不懂的人,却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个圣经通篇背给你听。
  最令人神奇的,就是源于教堂唱诗班的农民四声部合唱,一首《平安夜》将山谷带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寂静:在一个隆冬之夜,皓月流光如水,大地庄严,天籁无声,贫寒的童贞女在马厩旁生下了圣婴,一切是那么的神圣和恬静。他们用从未经过训练的的声带最强音,唱出一些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等简朴而又熟悉的曲调的时候,峡谷里立刻笼罩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看他们的服饰你会有史诗般的幻觉,麻制长裙、赤足、妇女颈上是五彩的珠子,唱的时候双眼凝视前方,神情专注凝重,歌唱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优雅同他们胼手胝足的形象形成一种对比。合声一浪高过一浪,如同阳光穿云破雾漫射海面。一种情感莫名翻腾,是一种超越血缘、文化、社会地位和信仰差异的情感,她使不同经历的人互相体察对方的处境并一起感受,于是都成了兄弟姐妹,那一刻啊,人在飞翔去往天堂,已经不是我能用文字可以表述......
  我们全都落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7 00: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7 23: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往,神马时候我有假期可以去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世界:
谢谢雨辰:写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欢迎你去。看过《中国最后的马帮》?那里面就直观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23: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赶快下载,等有时间就去感受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9 14: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以前去过两次云南,但云南还是令我向往的地方。下个月,如果赶的巧的话,我可以再去云南,去藤冲、丽江走一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22: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辰:不用下载的,百度可以搜到,点开看看就可以的。
谢谢淡云孤雁:是嘛。腾冲我上月才去回来,可以在那里看看玉石。丽江嘛我去过N次,不过那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厌倦的地方。祝你玩得开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4 1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个,我怎么想起“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


友情帮宣传——

如果你恋爱了,那么带上你的她去怒江大峡谷吧,如果你失恋了,那么带上你的背包去怒江大峡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0: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自由人:那歌我也很喜欢,并且莎拉布莱曼这个歌手的歌我也欣赏。不过这个论坛贴歌好像过几天就听不见的,以前贴在行走在金沙江畔的歌现在就打不开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宣传词非常不错,我会转给当地旅游部门的。青蝶敬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3: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丽江一次,那里真是太美了。。。
只是遗憾,那会子若认识青蝶就好了,绝对是很好的义务导游!
这会儿只能从青蝶的文字中再品一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6 08:24 , Processed in 0.0913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