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4|回复: 15

走向民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8 12: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文化决定民族的最终胜败

    在民族与民族之间,一时的恩怨和胜负都如浮云,对前途有决定意义的是文化


1、畸形的文化与假象的帝国

    公元1912年,212,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天苍,地黄,龙旗摇曳。清帝国的中心,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外交大臣胡惟德正捧着清帝的退位诏书,念道:“朕亲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遴员与民军讨论大局,。。。 。。。”

念完诏书,这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等拿着诏书退出养心殿,从此不再是清王朝的臣了。

宝座上,隆裕太后紧拽着小皇帝的手,茫然地望着这空荡荡的大殿,目送那一群人的背影,肚子里是有滋味还是没滋味,是想明白了还是没想明白?

我想隆裕太后是想不明白的了。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政权帝王不过是过眼云烟,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一直在这里,而两百六十多年的满清王朝又算什么呢?

如果我们能够纵览人类文明史,我们能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历史上游牧民族征服者们建立的帝国一般都会迅速衰落下去,在其帝国基础上不可能生长出成熟的文明模式。这类帝国的持续时间大都不会超过三代人。在欧洲,匈奴大帝国的生命期没有超过一个阿提拉的寿命,在东亚,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没有比他的寿命更长多少,在东欧,阿瓦尔人对斯拉夫人的统治只持续了不到五十五年的时间,在中亚,统治伊朗和伊拉克的伊尔汗帝国也不过持续了不到八十年的时间,等等。

因此,从游牧渔猎民族起家的清帝国的两百六十多年和奥斯曼帝国四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算是特例了。

当游猎民族离开他们所适合的环境,来到纯粹的农耕文明社会里,要想控制一个已经高度发达成熟的异族文明社会的全部躯体,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难度非常高的挑战。

满清入关前还是一个尚处于部落奴隶制的民族,而关内的农耕世界,早已是一个高度发达与成熟的文明社会。要想驾驭这样一个社会,并维持本民族的统治,满清贵族是动用了一切智慧的。首先,他们选择了剃发易俗,留发不留头,一系列的血腥手段。当遭遇到汉人顽强的抵抗与层出不断的起义后,在这个激烈的挑战面前,满清的上层贵族们的应战手段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利用编纂《四库全书》篡改史书,搜集天量的禁书名单以将之悉数销毁,最后因编撰《四库全书》销毁的书比编进去的书还多,甚至以明字和皇字开头的书一律作为禁书,从此《四库全书》全而史绝;在社会上大兴文字狱,将一脉相承了千年的文化进行阉割。他们将儒家文化中的自强、独立精神禁锢,将忠孝变态夸大,将布衣之士有为天子所不得而臣的思想禁锢,将主子奴才的等级思维深入发扬到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与骨髓里。更甚至,为了防止汉人智识提高,将原有文明社会的科技类书籍封库为禁书销毁,其禁毁之彻底,从今人所著《清代禁书总述》可知,凡是涉及思想,历史,政治,以及民族问题的书籍被禁被毁,当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纯粹的科学,技术,经济方面的书籍也赫然在目。像《天工开物》这本写于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巨著也仅是民国初期偶然得以从日本传回来,而本朝人居然闻所未闻,至于其他被禁毁失传的科技著作可想而知。如清王芑孙《洴澼百金方》序中一段话所言:

“自朝廷开四库全书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告讦频起,士民葸慎,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召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烧之。”

我们不得不说,这点做的非常成功。这是清王朝为了维持统治地位而发展出来的一项绝技,靠它完成了对整个社会躯体的稳定控制。清帝国的统治者肚子里打的什么算盘可想而知。直到19世纪西方用枪炮利舰敲开满清帝国的大门时,发现这个帝国的科技和军事甚至连两个世纪以前的明王朝都远远不如。

在一个激烈反抗面前,为了达到维持超稳定的统治,不惜牺牲整个社会生活的所有其他目标与功能,甚至是活力与创新。这种压制创造性的统治必然会造成社会长久的僵化,而依靠强控制得来的暂时的繁荣更会造成长期的停滞。

这样的社会当它抛弃了无限多样化的可能,完成了它维稳的使命之后,它就注定要走上倒退的道路,注定要被滞留在前进的门槛之外。人类文明史上,停滞并灭亡的命运,在等待着每一个内部缺乏发明与创新能力的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5: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畸形的文化与假象的帝国?
慢慢等你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13: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历史退去,一段历史的更替,总是伴随着杀戮和争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延续并繁荣了两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清帝国时代,早已走了样变了形,儒家是阉割了的儒家,文化是阉割了的文化,其中奔放、独立,自强不息的东西没有了,早已抛弃的跪拜叩头复兴了,中华文明由一个健壮活跃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成年人,就像遭遇了一场辐射似的,开始长出了庞大累赘的瘤子,这颗瘤子吸附在原本健康的身体上,逐渐吸尽本身的营养,还要夺取未来。这是一个大脑营养被吸干萎缩成核桃,而躯体又因寄附的毒瘤显得庞大无比的畸形儿,此时,这个人,或许还有人称呼它叫中华,但早已不是原来的中华。

这是一个假象的帝国!

而当从部落奴隶制社会孕育出来的统治者,照搬明代的政治制度,又在其中夹杂自己的一些部落奴隶制的东西,就是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东西,“这个帝国不过是个假象,因为它不仅华而不实而且过于早熟。它在极原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胡乱堆砌了一些雄心勃勃的政治上层建筑。”(汤因比《历史研究》)这个帝国,就好像一台安装了VISTA系统的主机上插了一片286的CPU。在这台电脑上,如果不换CPU,只通过加内存,换高速硬盘,定期清灰除尘,甚至更换整个体制系统,任何的改良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当游猎民族的满清一旦完成了它对农耕文明的征服,它必然就会颓废,因为他们离开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无法把自己彻底变为农耕人,人性和欲望,只能让他们试图把原来的牧羊牧牛的生活模式改为放牧被征服的“人类畜群,”他们为了世世代代都能安逸地放牧着可能会强于自己的“人类畜群,”就必然要发明出一项绝技来,而这项绝技反过来又必然使得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多余的人,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的寄生虫,并在颓废与安逸中,从最初的“雄鹰”演变为“母鸡”。

因此,这个畸形的文化和假象的帝国,竟维持了二百六十多年,丝毫不值得惋惜,因为它已经是它的同类之中的例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6: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蛮民族对文明社会的伤害之大,以至于汤因比在他的巨著中愤怒地抨击了以往历史学家为蛮族对文明社会所作的有关民主与自由贡献的观点。他说:

“蛮族人实际上不是我们精神的创造者。他们恰好是在希腊社会灭亡的时候出现的,他们甚至都不能自诩曾经给予希腊社会致命的一击。当他们到达现场的时候,希腊社会已经在先前几个世纪的动乱中自我伤害、命若游丝了。他们仅仅是啄食腐肉的秃鹰或是在死尸上爬行的蛆虫。”

如果汤因比说的是哥特人与日耳曼人对希腊文明世界的入侵,那么当满清的八旗兵来到山海关时,关内的大明朝何尝不是早已在持续的内乱中自我消耗、命若游丝了呢?甚至连给予明帝国最后的一击,也是由大顺的李自成完成的,那么八旗兵来到山海关前不是汤因比说的恰好还是什么呢?

倘若蛮族人原始的部落制里的那点民主基因能给所谓停滞僵化的农耕文明带来民主和自由的新鲜空气的话,那么为什么部落制的满族人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哪怕一丝的民主和自由?而不是高压的言论政策和更加集权的独裁?

汤因比因此愤怒地抨击那些西方历史学家关于把民族间融合的现象解释为引起沸腾的化学反应,而把此前的农耕文明定性为僵化停滞。他说“历史学家们自欺欺人地假定这是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就是这样比喻蛮族入侵造成的种族效果。”以此来解释一些古老文明能够长久延续与成长的现象。老先生最后断言道,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只能是一个毒化剂,而绝不是什么氧化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2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历史元以及满清的统治就是一种极大地倒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1: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还有一些学者专家在感慨,辛亥革命或许早了,或许做的过了,给满清政府时间,或许能实现一些仁人志士所谓的改良,比如君主立宪。他们经常举例的就是英国的君主立宪。

英国的君主立宪从来就不是在一个成熟发达的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最初的凯尔特文明被罗马人打断未能发展成熟,罗马人退出之后,盎格鲁撒克逊人接着征服了没有发展成熟的凯尔特文明,然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又打断了盎格鲁人的文明进程,但是北欧人还没站稳脚,诺曼人的入侵又打断了英国的北欧文明化。一直到英国君主立宪,在英格兰本土,此起彼伏的民族和文明来回征服,从来没有一个发展成熟的文明成为正统,所以,当君主立宪时,英国人是不管谁来作君主都好的。而在中国,两千年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与华夏文明,早已发展出了一个正统的君王血统,那就是必须是汉人。即使是不以血统而以文化论,满清的剃发易俗、留发不留头的态度,怎能得到正统认可?

所以,要在晚清实现君主立宪改良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起事的口号“驱除鞑虏,复我中华,建立共和,平均地权”,头两句就已经表明整个革命的坚决态度。当然,辛亥革命之后,五族共和,以及中华民族概念的逐步提出与完善,满蒙回藏与汉人终成一家,那是后事。正确的逻辑应是,假使今天一个老外入了中国籍,不等于他的父辈祖辈在历史上就是中国人。

至此,清政府终于亡了,不是亡早了,而是亡晚了。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最终成败。大清国的灭亡早已是板上钉钉,无论任何人,用任何手段,都决不可能挽救得了它灭亡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19: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这个网撒的有点深,也很广,继续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0: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2、社会精英分子的归属感和忧急感

被彻底征服的人,会从心灵上摒弃自己的民族而改为臣服于征服者,甚至主动为对方美化,出谋划策。

上一节我们已经提到,清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是两个例外。提到了清帝国是如何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发展出了一门绝技的。那么奥斯曼帝国的绝技又是什么呢?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是将一部分奴隶训练成自己的助手,看护着自己的“人类畜群”。通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整个奥斯曼帝国上至苏丹的母亲和朝廷重臣,下至各级官吏,都是奴隶出身。而所有生而自由的奥斯曼贵族和平民被排斥在政府管理之外。在我们常人看来这是多么奇怪的制度,但事实证明,这个体制超常地维持了奥斯曼帝国几个世纪以上。它有效地将所有可能分享特权的人排除了出去,将权力集中于苏丹一人之手,而每一个低微的奴隶从被教育和训练那一天起,就意识到自己是潜在的帝国宰相人选,他的光明未来依赖于他出色的才能与非凡的勇气,以及对苏丹的忠诚。

回头来说满清帝国。就像奥斯曼帝国训练奴隶作为自己的看门犬一样,科举制,是清帝国给予被征服的汉人精英分子出人头地与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是,出于满清贵族的私心,对于汉人入仕的最高官职都有严格限制。就是这样,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中,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又为了缓解汉人精英分子的不满情绪,通过科举开个小门,将汉人中的一些出类拔萃者小心翼翼吸纳进自己的统治阶层里来,又小心翼翼地盯防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4 08:03 , Processed in 0.0904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