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5|回复: 20

[原创] 关于叶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叶赫

  关于叶赫,我知道这题目太大了,这让我更感觉到笔重如椽了。
  很久以来,就特别向往能到叶赫去走走、看看。北方的历史沉积得太少了,而这个一度辉煌、倏尔沉寂、充满着神秘和浪漫气息的地方,离我是那么的近,我怎么能不前往探访呢?
  等我真正站在叶赫这片土地上时,不由感叹这两百里的空间容易消弥,那四百年的时间却难以穿越。
  正是初秋,气候宜人,风光秀美。而近392年前的这个时节,叶赫这片土地上烽烟滚滚、烈焰升腾,努尔哈赤刀锋指处,叶赫殒落在辽远的历史天空之中。
  叶赫部是女真族那拉氏族的一支,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那拉氏始祖。明时那拉女真被册封为塔鲁木卫,后南迁分化成四部,因所居地域、河流而名为乌拉、哈达、辉发和叶赫,称为海西女真四部,亦因源自金朝后期的扈伦国,也被称为扈伦四部。
  明朝女真族的另一支是爱新觉罗氏族,被册封为建州卫,南迁后分化成建州卫和建州左卫,以新宾的赫图阿拉为中心,努尔哈赤时强盛,呑并女真部落、联合蒙古,先与明分庭抗礼,最后取而代之,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大清帝国。
  南迁的叶赫部,祝孔革主政时在叶赫河北岸的一个山岗上建叶赫城,其子太杵在叶赫河东南的台地上又建立一城,名为东城,从此叶赫城分成了西城和东城。祝孔革之孙清佳努,仰吉努兄弟分另就任西城和贝勒东城贝勒,叶赫形成了双城双贝勒的独特制度,此时叶赫也开始走向强盛,不再依附乌拉部,也不再仰哈达部鼻息了。到清佳努之子布斋成为叶赫西城贝勒、仰吉努之子纳林布禄成为叶赫东城贝勒时,叶赫部已经拥有强大的实力,取代了哈达成为了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部落。
  此时的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正迅速崛起,叶赫的强盛自然形成了两雄并立的局面,争夺女真民族的统治权是很自然的事了。于是一场明争暗斗的历史大戏在宫帷间在山野里上演了。
  爱新觉罗斯满语意为金子。那拉满语意为太阳。这两大女真氏族很久以来就有矛盾,总是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徘徊,是敌人的时候,难免要兵戎相见;是朋友的时候,便开始秦晋和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昏时分,我踏上了叶赫东城的遗址。东城因修筑时间比西城晚,又位于叶赫河东岸,故称东城。为叶赫部酋长褚孔革长子太杵,次子台坦柱及其子孙仰吉砮、那林布禄,金台石等人所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叶赫西城同时废弃,延用七十余年。古城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外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垣为土石堆筑,周长3500米。城内地势平坦。其中坚则一山特起,凿山坂周回使浚绝,而垒石城其上,周长700米,为内城。城之内又为木城,木城中有八角明楼,是东城贝勒置妻子资财之所。如今内城的高台城基仍然巍然屹立在叶赫河平阔的谷地,石城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坍塌的城墙仍留存一两米高,在高高的台基上给东城勾勒出美丽的轮廓。内城正中偏南的地方,当年的八角楼的高高的台基尚在,有两棵古榆树蟠踞其上相对守望着。在城上居高四望,往日的刀光剑影,人喊马嘶,而今全让夕阳的柔光浸润着,隐没在了茂密的庄稼地里,让人有点陶醉于这一片静美之中。然而在内城平坦的地面上,除有稀疏的庄稼,更多的是荒草,奇怪的是其中有一大片红草漫地铺开,让人不由想起这是当年叶赫勇士拼杀卫国的鲜血所染红的,这又让人回想起当年战火硝烟的场景了。
  先说战。元末明初时,两大氏族在北方草原上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自比太阳的那拉氏族获胜,成为当时女真族最大的部落。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威震辽东的总兵李成梁率军兵临叶赫东城之下,攻破外城防线后,在坚固的内城石城下攻击受挫,无力继续推进,损兵折将失败而归。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叶赫布斋贝勒和统那林布禄贝勒组成九部联军攻打建州女真。在古勒山下,努尔哈赤沉着应敌,集中兵力,部署周密,采取因险设伏,诱敌深入之策,斩叶赫部首领布斋贝勒等联军将士4000多人,擒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一举获胜,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此战后布扬古继承父业为西城贝勒,金台石承继其兄为东城贝勒。
  努尔哈赤曾数次进攻叶赫,均因明朝干涉而不果。在对明的抚顺、清河、萨尔浒之战胜利后,并在征服发哈达、辉发、乌拉三部后,叶赫基本上处于孤立状态。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努尔哈赤举全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史称后金)数万之兵发誓攻克叶赫,分兵两路:一路由皇太极、代善率领进攻布扬古所据之西城;自己亲率一路进攻金台石所据之东城。东城外城被毁,守军溃退。后金兵拥入城内,将锦台失及妻子围困于城内高台的八角楼。金台石叫来正攻打西城的自己的亲外甥皇太极来给自己的生命安全做个承诺再归降,遭到了皇太极的拒绝,最终确知存活无望欲纵火自焚而死未遂而被杀。西城贝勒布扬古闻东城失守,在后金军兵的强大攻势下开城投降,后被缢死。据传在布扬古死前曾发下毒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掉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战后把叶赫人编入满洲八旗,绝大多数人被迁往他乡。努尔哈赤终于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
  叶赫那拉部由星根达尔汉创立,传承二百年,共八代,经历十一位贝勒的叶赫部就此灭亡,叶赫部的灭亡标致着女真族古老的部落制的瓦解,同时一个新的民族——满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日早晨,阳光明媚,我几经周折登上了叶赫西城。西城因位于叶赫河之西岸,故称西城。为叶赫部酋长褚孔革及其子孙清隹砮、布寨、布扬古等人所居。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废弃,延用八十余年。古城有外城和内城之分,外城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城垣以土石堆筑,周长2800米。内城建在外城东南隅一座突起的山岳之上,城垣亦为土石堆筑,周长850米。奇特的是在内城的西南,有一个小城,如同一个小跨院,传说这里是格格城,也许就是女真第一美女东哥的闺房吧?漫步其间,呼吸着林间的树木芳草散发着馨香;居高临下,远望丰收的田畴和美丽的山川,真的是心旷神怡。城内地势平坦,在鲜花和芳草间遍布青砖、布纹瓦、白灰块等遗物,也散布大量泥质灰陶和酱紫色缸胎釉陶残片,另有明代青花、五彩、斗彩和单色瓷器残片也随处可见。当年强大、美丽、富饶的叶赫,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祥和,静谧、美满的叶赫,也不由人不为之魂梦相牵。
  来说一下和吧。孟古姐姐是当时海西女真势力最强大的叶赫部东城贝勒仰吉砮的女儿。万历十年(1582年),还未建功业的努尔哈赤来到叶赫部,仰吉砮慧眼识人,将只有八岁的孟古许配给了努尔哈赤,说等到孟古长到出嫁的年时把她送往建州与其完婚。而此时的努尔哈赤是非常愿意与叶赫联姻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就迫切地要求立刻娶他的大女儿,仰吉砮告诉努尔哈赤,他并不是为了推托与他联姻而不把长女嫁给他,实在是自己品貌出众的小女儿孟古才配得上他,希望他耐心地等待。几年后十四岁的孟古在兄长叶赫东城贝勒纳林布禄的护送下来到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众出城相迎,杀牛宰羊,大宴成婚。婚后也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生了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病危,弥留之际想见一见母亲,太祖虽派人去请,但那时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故孟古只能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无奈,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九岁。孟古姐姐的英年早逝,对努尔哈赤的打击很大,为表达自己的哀思,他命服侍过孟古的四个婢女生殉,用牛羊一百只祭祀,并将孟古葬在自己居住的院中达三年,后葬于尼雅满山岗。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东京城,孟古的遗骨也随之迁到东京陵。但孟古能与太祖努尔哈赤同葬福陵地宫,神位供于太庙而备受尊崇,则要归功于他的儿子皇太极。孟古,是叶赫出的第一个皇后,尽享了清代二百七十多年的供祀香火,称得上是一位生前富贵,身后昭彰的宫帏女性。
  另外,有一个更有传奇色彩的女人不得不细说。她叫布喜娅玛拉,又名东哥,为西城贝勒布斋之女(布扬古之妹),自幼就美名远播,部落巫师说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有着非比寻常的来历,传为女真族第一美女。
  东哥共许婚七次,她的许婚实质上成了女真各部落争端的导火索。一、她九岁时许配给哈达部歹商贝勒,然而这只是一条美人计:在迎亲的路上,歹商被“岳父”叶赫部伏兵所杀。
  二、随后叶赫部又将东哥许配给乌拉部布占泰,以诱使他参与“九部之战”,做攻打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人前部先锋。布占泰随在这场战争中做了努尔哈赤的俘虏,当他四年后被释放回去并成为乌拉贝勒打算迎娶东哥的时候,东哥却又被许配给了努尔哈赤。
 三、许嫁给努尔哈赤,却遭到东哥的坚决反对,她向哥哥布扬古贝勒说:“努尔哈赤是杀父仇人,谁能够杀了他,我就嫁给谁。”于是,叶赫部毁掉了东哥与努尔哈赤的婚约,并以“杀努尔哈赤”的条件向诸部落公开为东哥征婚。
  四、哈达部酋长孟格布禄立即血气上涌,报名应征,订下婚约后遂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向努尔哈赤宣战。九月,孟格布禄兵败,向努尔哈赤投降而被杀。万历二十九年以后,哈达部彻底被努尔哈赤吞并。
  五、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辉发部的首领拜音达理贝勒与东哥订婚,背弃了原来与努尔哈赤之女的婚约。九月,怒火中烧的建州女真出兵扈尔奇城,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辉发部给消灭了。
  六、东哥再次与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订下了婚约。布占泰听说有机会抱得美人归,立即把自己与努尔哈赤六度联姻、七度盟誓的事情全丢到了脑后。当年,他就派重兵埋伏自己的岳父舒尔哈齐以及舅子禇英与代善,被击败后又以鸣镝射了舒尔哈齐嫁给他的女儿娥恩哲。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亲率大军攻打乌拉部。第二年正月,乌拉部灭亡,布占泰逃往叶赫部。然而眼光极高的东哥根本就没把败军之将布占泰看在眼里,她拒绝履行婚约。又气又羞的布占泰不久郁郁而终。
  七、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东哥已经三十三岁,东蒙古暖兔部首领之子吉赛看中了东哥而求婚,然而东哥没看中吉赛,即使他以征讨叶赫相要胁,她也坚决拒绝出嫁。正当吉赛与努尔哈赤为争夺东哥而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东蒙古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之子莽古尔岱也来向东哥求婚。布扬古大约是想要把吉赛和努尔哈赤的两支队伍引开,让他们找莽古尔岱的麻烦而自己坐收渔利,终于不顾明朝边防将领的警告,下定决心在当年九月将东哥嫁到蒙古去了。一年后东哥病死。也正是这一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建立后金。三年后,后金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与明王朝决裂,其中“第四恨”即为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叶赫那拉东哥,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的人物之一。她似乎是专为给努尔哈赤制造统一女真、挑战中原王朝的借口而降生的。她的婚姻紧连着女真兴衰运命,这匪夷所思的一切,似乎验证了巫师关于她“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预言。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她也就离开了人世。东哥应该是个个性极强的女人,她强烈地拒绝了做“礼物”的命运。战场无敌的努尔哈赤,却终在情场铩羽,他为东哥这位绝代美女而发下了狠毒的诅咒:“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
  两百多年过去了,叶赫人再度在大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上隆重出场。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因祖籍在叶赫,所以史称其为叶赫那拉氏。咸丰二年(1852年),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咸丰六年,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次年,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十九年(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光绪二十四年,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光绪二十六年,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其子溥仪为帝(即后来的宣统皇帝)。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一直以来,人们也把一些原本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和罪责强加在慈禧身上,更使得她承受了千古的骂名。认为她一味地列强委曲求全、割地赔款、签订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扼杀了戊戌变法这一使大清王朝最后一次得以复兴的政治运动。是非功过,人尽可说。挽澜回天,几人能为?慈禧不平凡的一生作为,我只想在本文说离“亡建州者叶赫也”之谶更近了。
  隆裕太后(1868-1914),清末民初,光绪帝后。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清芬,小名喜子、喜哥,桂祥的长女,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光绪十五年)慈禧强制立为光绪帝皇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曾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一同逃往西安。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立醇亲王载沣的3岁幼儿溥仪为皇帝,改年号为“宣统”,尊隆裕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并以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与此同时中国的焦点人物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孙中山已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清廷军队在总理大臣袁世凯的统辖下,正纷纷开赴前线,在强大的清军面前南方各省军队委实难支。于是,形成南北对峙之局。袁世凯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许诺他就任大总统的保证之后,便逼迫清帝退位,在列强使节的支持下正式逼宫。史载:“在大清帝国建国267年后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流着泪,在这养心殿中宣告清帝退位诏书。” 隆裕在宣布清帝退位之后,史书说她“长期忧闷,以致积郁成疾,竟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病逝于长春宫。年仅46岁。”
  面对国难当头,坚忍的隆裕竟能说出“悔不随先帝早走!”面对“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之际,竟然敢挺起胸膛,把几千年来所形成根深蒂固、固若金汤的家天下,以政治家的眼光,和平地拱手相让了。尽管她是“乃实不得已也”的,可毕竟是个石破天惊的、泰山石敢当的壮举。她敢于冒着骂名、冒着屈辱地宣告亡国,了断南北对峙,这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勇气,还是一种宽容,一种千古绝唱的帝国女人的宽容。隆裕,不仅成全了清室保留帝号,成全了袁世凯,也成全了民国。至此,“亡建州者叶赫也”之谶似乎也得以终结,给历史的公正以一个文学化的完美答案。这个奇妙的前因后果,是冥冥中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巧合,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后世的演绎,任凭后人评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1: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叶赫的东西两城之间,一条并不算宽大的小河,在晨昏的光里闪亮着,在美丽的田野中静静的流淌着。与其说它像玉带,那却只是美丽的妆点,不如说它像血脉,因为是它滋养了这片沃土。叶赫,满语意为野鸭,命名河流一定是因为它适于野鸭的繁衍生息。用来命名它流经的这片土地,当时的叶赫之主一定另有深意,野鸭是警醒机敏而生命力强的动物,它们盘桓在河流要的天空之上,本身就是自然的活力和风景的展示。叶赫河川流不息,先融入寇河、再流入清河,然后注入辽河,最后汇入浩瀚的大海。就像叶赫的民族、叶赫的历史、叶赫的文化之于泱泱中华。
  叶赫,做为一个国家,已然在四百年前,在努尔哈赤大军的铁蹄下,烟消云散了。而叶赫那拉,做为一个女真部族,做为满族的一支,依然血脉不绝,烟续火传,为满族乃至中华民族留下可圈可点壮丽篇章。
  苏克萨哈,清朝大臣。姓纳喇。满洲正白旗人。历官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七年(1650),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规,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康熙初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亲政后,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被杀。
  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其子尼雅哈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明珠为尼雅哈三子,顺治时初任侍卫,后任銮仪卫治仪正,又调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升为内务府总管大臣,“掌内务政令,供御诸职,靡所不综”,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康熙五年(1666),任内弘文院学士,参与国政。明珠是康熙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人以“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13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因其子纳兰性德享誉文坛,常被人指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那么明珠似乎就是“贾政”了。
  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叶赫那拉氏,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母亲是多尔衮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溘然而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传为千古绝唱,叶赫有知,也不会忘记身上流着叶赫血液的词人吧?
  那英,中国著名女歌手。满族人,据说为叶赫那拉氏后人。她是华语歌坛90年代中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天后,也是首位获得台湾金曲奖的内地歌手。她最大的愿望: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那英的音乐。那么我更希望她能唱一唱关于叶赫的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叶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历史如烟,往事如歌,叶赫,山水间荒草间的两座废城,竟让我如此魂牵梦萦!让我用纳兰性德的一句词做结束吧: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2011-9-2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哥把人文、地理、历史与精彩的图片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叙述了一部叶赫传奇的故事。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3: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了不起!!!

图文并茂,文史、地理尽在眼底!!!

深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3: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雪格格于2011-10-11 11:51发表的  :
谢谢大哥把人文、地理、历史与精彩的图片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叙述了一部叶赫传奇的故事。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多谢雪格格抬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3: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缘寓平凡于2011-10-11 13:15发表的  :
真了不起!!!

图文并茂,文史、地理尽在眼底!!!

深谢分享!!!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1 17: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如烟,往事如歌。

谢谢玄石大哥为偶们送来的精彩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31 01:33 , Processed in 0.1108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