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秦王政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6 13:37:37  回复  

  “埃布拉”的原意是“白石头”,指的就是在岩石上建造的城市。埃布拉城邦的主城“埃布拉城”平面大致呈菱形,最宽处约1000米,辟有4个门,遗址总面积56万平方米,城址中央是近似圆形的卫城,直径约170米。在卫城中发现的王宫,宫墙高达15米,宫殿鳞次栉比,千门百户,结构复杂多变,阶梯走廊曲折相通。在城墙和卫城之间是普通居民的生活区。
    
  虽然马蒂尔已经挖到了不少,不过埃布拉城邦的确切边界仍无法最终确定,但有一个文本称:该城邦有26万人,其中大约有2.2万人住在城内。埃布拉城邦有专业行政管理人员1.17万人,其中的4700人在4座巨大的宫殿内就职,其他人员则在边远地区和殖民地就业,这些公务员控制着以纺织品个金属的生产和出口为主体的先进的工业经济。
    
  佩蒂纳托对埃布拉泥板文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他认为,有些泥板文书至晚是写于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书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
  
  图119: “埃布拉的图书馆”找到的泥板书
   早青铜时期,马尔迪赫丘IIb 1,约公元前2350~前2250年
   埃布拉(叙利亚)
   粘土
   H. 22.100 cm; W. 23.900 cm; Th. 5.000 cm
  【Palace G, TM.75.G.2420.】
  叙利亚伊德利卜博物馆
  藏品号: 1204


这些泥板书中大约有80%是用苏美尔语写成,剩下的约20%是用佩蒂纳托命名的“古迦南语”写成,为了引起其他专家的思维混乱,佩蒂纳托正式把“古迦南语”命名为埃布拉语。
    
  马蒂尔的幸运是人所共知的,佩蒂纳托的运气也着实不赖,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他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翻译词典,这部词典把“埃布拉语”的词汇译成对应的苏美尔语词汇。正是有了这部翻译词典,佩蒂纳托的破译工作才得以进行,不用撞哪算哪了。
    
  工具书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埃布拉文书”没有被破译,不过已破译的大量文本已经能大致勾勒出这个神秘国度的概况了。
    
  大约在公元前4000纪,埃布拉已经有了土著,这些土著是闪族的一支。
    
  经过千八百年的艰苦创业,土著们大约在公元前3000纪进入了奴隶制初期阶段,当时的国家一把手由选举产生,任期为7年,可以连选连任。
    
  后来,人民的意志不再管用,一把手变成了世袭。为了表示国王是“天神之子”,国王在登基时要举行奇特的涂油礼,作为一国之主与众不同的特殊荣誉礼仪,这样给王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以“王权神授之说”来作为维持政权的精神支柱。
    
  这时的国王成了有了无限权力的专制君主,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都由他一手掌控,他的意志高于一切。
    
  国王为了自己享乐,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役使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建造豪华的宫殿。即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也继续享受国家俸禄。有一块泥板书记载王宫内的饷金名单上有11700个人名。
  
  图120: 狮身人面像
   早青铜时期,马尔迪赫丘IIb 1,约公元前2350~前2250年
   埃布拉(叙利亚)
   黄金,滑石,木头
   H. 4.000 cm; W. 1.800 cm; L. 5.000 cm; Weight. 23.200 g
  【Palace G, Administrative Quarter, room L.2764, TM.76.G.850.】
  叙利亚阿勒颇国家博物馆
  藏品号: 1078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6 13:44:22  回复  

  埃布拉王国经济方面的特点之一是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王室庄园(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遍布于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另外的土地私有者是神庙和世袭贵族,神庙的土地财产主要归神庙僧侣所有,不能自由买卖。神庙拥有众多的奴隶,奴隶除了耕种神庙田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从事各项劳动。
    
    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无地或少地的贫民不得不依附于神庙或贵族,或沦为佃农,或沦为雇农,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埃布拉王国晚期,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除了压榨奴隶提高GDP外,埃布拉的商业也很猛,埃布拉的货物曾经运抵近东的大多数城市,其中就有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著名的大城市——阿淑尔,有些商品甚至运到了北部的安纳托利亚和南部的巴勒斯坦,主要的海运货物也运达了黎巴嫩海岸的贝布鲁斯(Byblos),据推测,贝布鲁斯可能还是一个中转站,货物由那还被出口到了埃及(在埃布拉王宫的地板上曾经发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铭文)。
    
    经济搞上去了,埃布拉的军事也没落后。埃布拉长期实行募兵制,拥有一支兵种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常备军,国王凭借军事力量,对内加强统治,对外频频发动侵略战争。
    
    泥板文书中有500多处提到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个名叫马里的城邦。马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埃布拉统治之下的一个附属国。据说,埃布拉国王曾将公元前2480年称为“征服马里之年”。
    
    开战的原因是由于马里国王伊布鲁尔•伊尔(Iblulrl)没有按期向埃布拉王国上贡,并且卡断了埃布拉的商路,于是两国翻脸,战争爆发,埃布拉国王派大将恩那达根讨伐马里,迫使其投降。
    
    结果可想而知,马里城邦的实力可没它嘴上喊的那么强硬,恩那达根没费多大工夫就收拾了马里。
    
    埃布拉军队的强劲实力一方面是由于其军事体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胜后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拿战胜马里来说,埃布拉总共获得了总值为2193密拉(古时巴比伦,希伯来,希腊等国的计量单位,有1-2磅不等)白银,134密拉和26西克尔(古巴比伦或希伯来的衡量单位,为1密拉的很小一部分)黄金的战争赔款,其中的15%归打了胜仗的将军自行分配,剩下的归埃布拉一把手。
    
    随着军事侵略的胜利和王国版图的扩大,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流入埃布拉国内,不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财富和军事实力导致了埃布拉的覆灭。
    
  埃布拉国家虽富但也不是全民皆富,“买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待遇只有“埃布拉之子”才能享受到,也就是说拥有埃布拉国籍的公民才有钱,才能享受到一切权利,旅居埃布拉的外国人虽然是自由民,但享受权利这挡子事也就只能想想,好事怎么着也轮不上他们。
    
    埃布拉的富慢慢的引起了两河流域的强国阿卡德王国的注意,而埃布拉的军事实力又是阿卡德最看不惯的,于是萨尔贡对埃布拉发动了一场抢劫外加拔钉的战争。
    
    埃布拉可以不把马里放在眼里。想怎么揍就怎么揍,不过对手换成强大的阿卡德后,埃布拉只有挨揍的份了,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后就宣布投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6 13:47:40  回复  

  由于埃布拉表现良好(没激烈抵抗,选择投降),萨尔贡也没怎么为难,把能抢的全部抢走,外加埃布拉领导层的给一大笔回扣,并没有对埃布拉施行什么激烈的措施,埃布拉城算是逃过了一劫,暂时保住了,不过这时的埃布拉名义上已经是阿卡德王国的一部分了。
    
  萨尔贡没难为埃布拉不代表其他人也是这样,由于阿卡德对埃布拉的一再压榨,当地居民被迫走上了“反阿复埃”的不归路。
    
  公元前2275年,纳拉姆辛亲自带人扫平了埃布拉,一翻打,砸,抢之后,纳拉姆辛下令纵火,埃布拉城被焚毁殆尽,不过王室档案库中的大量泥板文书幸免于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研究西亚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烧完埃布拉后,阿卡德军队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得意洋洋的班师回朝之后,坚强的埃布拉人掩埋了亲人的尸体,擦干眼泪,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修筑了宏伟壮观的大神庙等建筑,古城一度恢复了昔曰的繁华和喧哗。
    
  本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埃布拉人怎么都没想到,安稳日子才过了两百多年,又遭大劫。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当时还在从事放牧工作的阿摩利人开到了埃布拉,当年的悲惨一幕再次上演,阿摩利人抢完后也放了把火,埃布拉又被烧了。
    
  这回埃布拉人有经验了,烧了就再建,动作比上一次麻利不少,不过由于被外强狠狠揍了两顿,埃布拉虽然重建但国力已不复往日,挥金如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人民也就勉强能混个温饱,美索不达米亚那边的大佬还时不时会到埃布拉来个武装演习什么的,搞的埃布拉人整天躭惊受怕,心脏病成了埃布拉的国病。
    
  半死不活的日子过了大约五百年,埃布拉人终于迎来了彻底的解脱。
    
  公元前15世纪中叶,来自小亚的剽悍的赫梯人彻底摧毁了埃布拉,所用的方法依然是抢完放火,伴随着这场大火,埃布拉人也突然人间蒸发了。
    
  埃布拉人到底去哪了?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埃布拉人融入了胡里特人,起其文化也被胡里特人继承,后来被巴勒斯坦诸民族继承下来。
    
  不过这个推论有个缺陷,据考古发现,埃布拉在第二次被烧后,重建了的埃布拉文明已经不同于先前,而参与重建的可能就是胡里特人和迦南人。
    
  也就是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埃布拉人已经消失了,如果他们只是搬迁到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而并没有跟胡里特人,迦南人融合的话,那么胡里特人和迦南人就一典型一“借壳上市”,顶着埃布拉的名头忽悠了五百多年,最后因为赫梯的介入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埃布拉人的消失”。
    
  不管怎么说,埃布拉人在这样一个严重干旱,人迹罕至,鸟兽绝迹的沙漠地区,曾经建立过一个繁荣的国家,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明,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纳拉姆辛时期的阿卡德
  
  有份参与毁坏“奇迹”的纳拉姆辛不光在西线摆平了埃布拉,还在南方波斯湾上又重征了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比人互掐。北达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山脉,东至札格罗斯山。此时的阿卡德已到达极盛。
  
  图121: 纳拉姆辛时期的阿卡德帝国版图


纳拉姆辛和他的爷爷不同,他总是自命为神(萨尔贡最多称自己为“某某之王”),在他铭文中他的名字后面通常都是代表身的星状楔形文字符号,纳拉姆辛最喜爱的称呼就是“神纳拉姆辛,伟大的人,阿卡德之神,四极的君主。”
    
  对于自命为神,除了纳拉姆辛自个儿得意之外,其他人都不感冒,阿卡德王国土崩瓦解之后几百年出版发行的长篇叙事诗《阿卡德的诅咒》就把纳拉姆辛狠狠涮了一把。
    
  诗的开篇就大吹法螺,极力赞美阿卡德(就是阿卡德)的全盛时期,什么城市富庶又不缺乏智慧啦,人民过着富足,和平的生活啦,估计就是照着“伊甸园”的版本吹的。
    
  接着就开始拿纳拉姆辛说事了,说他带着马仔在尼普尔跟人PK的时候得罪了神恩利尔怂恿马仔砸神像,在“禁伐树木之门”砍树木,拆“和平门”,并把战利品运回首都。
  
  纳拉姆辛这样干使得“阿卡德由智慧变的愚蠢”,恩利尔也迅速展开报复,从山上释放出“一个无法无天的民族”,直到“他们象蝗虫一样遍布大地”。
    
  不久,阿卡德乱成了一锅粥,瘟疫,盗匪横行,国内“信使无法赶路,航海者无法行船”,为了平息领导(恩利尔)的怒气,一群低级别的神决定让整个阿卡德被黑锅,诅咒到:“阿卡德,你竟敢攻击埃库尔(Ekur 神恩利尔在尼普尔的圣区),你藐视恩利尔,愿你的树木堆积如尘土,愿你屠宰自己的孩子顶替要屠宰的羊,愿你的穷人被迫淹死自己的孩子。阿卡德,你那快乐中建成的宫殿,将化为令人沮丧的废墟。”
    
  结果这些都“神奇般”的灵验了(事后诸葛亮嘛),虽说这首长诗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但是剥除神话元素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历史。
    
  不过这段真实的历史还是稍微打了点折扣,象阿卡德内乱,王国被蛮族做了之类是不争的史实,而最大的争议就是纳拉姆辛到底有没有带人把埃库尔神庙给砸了?
    
  根据对尼普尔的考古发掘,发现埃库尔神庙并没有被砸过的痕迹,纳拉姆辛非但没砸反而重建了埃库尔神庙,这一点在乌尔第三王朝再一次重建埃库尔神庙的铭文中可以得到旁证,该铭文压根没提过纳拉姆辛砸庙那档子破事。
    
  那为什么后世会给纳拉姆辛栽赃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后世无意识的讹传。纳拉姆辛重建神庙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推倒了重来。这一推就推出问题来了,知道的是“破而后立”,不知道就以为纳拉姆辛发狠把庙给砸了。
    
  不过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不厚道的,把写《阿卡德的诅咒》的哥们的IQ忽悠的也太低了,虽然事青隔了好几百年,但“砸”跟“建”还能分不出来?砸完走人那才叫“砸”,“砸”完了再盖个新的怎么着也不
  
  不能算是搞破坏吧?所以这一观点太离谱。
    
  另一个观点就比较靠谱了,那就是后世有意识的造谣。
    
  纳拉姆辛老是自命为神,把自己整成天上有地上无的。如果他光自己喊喊,过过嘴瘾也就罢了,反正自娱自乐别人也管不着,可他非得让别人发誓的时候都带上他的名字,把大神们都扔在了一边,大神们有没有意见不知道,反正祭司们的意见大了去了。
    
  祭司们的传统是只拜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神,无缘无故的空降了一个看的见也摸的着还时不时指手画脚的“神”,祭司们就如同猛啃了一顿苍蝇,那叫一个恶心。
    
  从纳拉姆辛自命为神的那一天起,纳黑也随之诞生,其主力就是祭司阶层。
    
  阿卡德时期的纳黑们的不满还只是写在脸上,毕竟纳拉姆辛是个狠角色,得罪了他基本就只能去地狱旅游观光了,后世的纳黑们就无所顾及了,阿卡德都没了,还怕个毛,所以明目张胆的造谣,栽赃,于是就有了《阿卡德的诅咒》里的“纳拉姆辛狂砸大神庙”。
    
  虽然纳拉姆辛后来被人栽了赃,但在当时他还是很滋润地,阿卡德人民不但不敢当面发表不满言论,反而大拍马屁,谁让纳拉姆辛是王国一把手呢?
    
  还别说这马屁还真拍出花来了,正是因为对纳拉姆辛的歌功颂德,使得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事业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阿卡德的工匠们为了能活的更滋润,想着法的哄纳拉姆辛开心 ,这一时期私人艺术品已经没多大销量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颂扬君主的艺术品。
  
  图122: 记述纳拉姆辛修建马腊德(Marad)神庙情形的石刻
   阿卡德,约公元前2250年
   石灰石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部
  藏品号: AO 6782


此类艺术品小到拇指般大小能挂在身上的印章,大的则有比真人还大的石雕。
    
  印章开始的作用是表示某物的可靠性和归属性,表示某人参加了某项合法交易或是起防盗作用,实用性比较高,后来又有了非实用性的印章,用来表达心中的某些愿望或是颂扬君主,纳拉姆辛时期的印章大多是此类,这样的印章被称为“奉献印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7 11:52:07  回复  

  美索不达米亚印章历史
    
  印章作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象征性物件,其历史是非常悠久地。
    
  大约在公元前7千纪出现了平印,即平面印章(stamp seals)。公元前5千纪则出现了“滚印”(cylinder seal)。后期还出现了“平滚印”(stamp-cylinder seal)。
    
  图123a-b: 平印(护身符)
   哈拉夫时期/欧倍德时期,约公元前6000纪
   美索不达米亚
   21 x 13.7 x 14 h (旧式标注)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USA)
   藏品号: 65.1622


  

图124: 带有鹿图案的平印
   欧倍德晚期/乌鲁克时期,约公元前4500年~前3600年
   美索不达米亚
   绿泥石(Chlorite)
   3.16 x 2.96 cm
   Purchase, 1893 (93.17.122)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125: 奶牛形平印(护身符)
   乌鲁克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乌鲁克(伊拉克南部)
   珍珠母贝
   4 cm (总体)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藏品号: 1978.41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3: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滚印”又分两种,一种是圆柱印章,另一种是圆筒印章,“柱”在前,“筒”在后,两者是同一物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携带方面就把圆柱钻成了圆筒,这样一来印章的重量减轻了,某些赶时髦的女同志就把圆筒印章做成了耳环,还别说,戴上怪好看的。
  
  早期的印章只刻有图案,“盖”出来的也是图案,在一定的范围内起文字的作用(一般是平印),文字被发明后,印章才被刻上了文字,不过图案印章并没有因为文字的出现而消失,有些印章是纯图案,有些是纯文字,而有些则是既有图案又有文字。
  
  图129a-c: 新亚述平印
   新亚述时期,约公元前883~前612年
   美索不达米亚
   橙色光玉髓
   17 x 8 mm (base) x 18 h. mm (旧式标注)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藏品号: 65.1638


  

虽然平印比“滚印”出现的要早的多,不过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延续性,也就是说“滚印”并不是由平印发展而来的,这一点跟圆柱印章和圆筒印章不一样,它们只是出现时间有早晚而平行发展的两种物品。
  
  相比较而言,“滚印”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平印,因为“滚印”的出现是苏美尔人到达两河流域的重要标志。
    
  图135: 印有工作场面的滚印
   乌鲁克晚期/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水晶
  Gift of Leon Pomerance, 1985 (1985.143) 1965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136a-b: 印有人和动物形象的滚印
   乌鲁克晚期/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美索不达米亚
   磁铁矿,铜
  H. 8.500 cm; Dm. 4.800 cm
   牛津大学艾西摩林艺术考古学博物馆
   藏品号: AN 1964.74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3: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37a-b: 印有植物几何抽象图形滚印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900年
   美索不达米亚
   蓝釉滑石瓷
   24.9 mm x 10.5 (旧式标注)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藏品号: 65.1446


  

“滚印”不但是“标志”,另外还是身份的象征。
    
  身上挂一个做工精致的“滚印”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大街上,乖乖,跟穿了顶级名牌差不多,还是那种限量版商标缝在外面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有钱就能忽悠来的,那叫一个爽,因为那是身份跟社会地位的象征,看谁不顺眼了,只要对方没挂“滚印”或是“滚印”没自个儿的好,上去拍两下包管没事。
  
  图138a-b: “奔牛”滚印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900年
   美索不达米亚
   淡黄色石灰石
  .24 x .21 mm. (旧式标注)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藏品号: 36.21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3: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39: 印有牛身人面像的滚印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00~前2400年
   美索不达米亚
   青金石
  L. 4.100 cm; Dm. 2.20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22962


图140: 狮子狩猎滚印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900~前2334年
   美索不达米亚
   淡褐色石灰石
  3.4 x 1.8 cm(总体)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藏品号: 34.1444
  

把“滚印”往脖子上一套,那就一现成的护身符,至于能不能保平安那就是另外一会事了,就象上面说的被更有身份的人看不顺眼挨顿胖揍,那就不平安了。
  
  但毕竟大马路上挨揍的事情非常罕见,总的来说有个“滚印”在身上还是很不错地,一来有实用性,二来能代表身份,所以“滚印”一般都属于传家宝,有的国王甚至把“滚印”作为玉玺,为的就是显示统治的合法性。
  
  图141: 带有打猎场景的滚印
   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2250~前2150年
   美索不达米亚
   燧石
   H. 2.800 cm
  Bequest of W. Gedney Beatty, 1941 (41.160.192)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143: 献祭滚印
   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050年
   美索不达米亚
   方解石(石灰石)
   H. 5.350 cm; Dm. 3.350 cm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藏品号: ME 8913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3: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章(特别是“滚印”)一般石制的比较多,其他材料也有,比如象牙,牛骨,金属等。陶泥做的也有,不过很少,辛辛苦苦做一个,一不小心磕坏了就太不划算了,所以印章大都取自坚硬的材料做成。
    
  虽说石头用的多,不过并不是随便拿块石头就能刻成印章的,非名贵的一般不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连盖房子的石头都难找,更别说找好石头刻章了,所以印章材料都要从其他地区进口。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虽然产石头,不过种类太单调(基本都是砾岩),先前还能凑合着用用(中亚述和加喜特巴比伦就用砾石刻章),后来一看别人档次都上去了,自个儿还是那么老冒,不行,得换材料,于是就开始从诸如阿富汗之类地区进口好的石头(青金石,光玉髓等)用来刻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5-20 01:55 , Processed in 0.1014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