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30|回复: 11

[分享] 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9 12: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即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十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地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儿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怕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以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这,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http://player.56.com/v_MjA2NjIzMTg.swf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小骗子 + 10 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9 1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感人的悔,道出了游子心中对母爱无限的渴望与离开母亲千般的悔。

让我们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吧,在生着的时候好好尽孝,不让这种悔伴随自已一生。

谢谢笑笑转帖分享,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30 05: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着听着,热泪夺眶而出。何尝自己也不曾有过这样的痛,这般的悔?当年报考学医,希望为母亲尽孝,竟在母亲弥漫之时未能在床前伺奉,连母亲入殓最后一面都未能如愿(因为飞机航班之缘故)。

父亲进入古稀之年,我却在异国他乡。本想好好给他老人家尽孝,为父亲做八十大寿,孰知父亲竟在平时身体非常健壮的情形下,仅仅经过十余天,我赶回家后三天,就撒手寰宇,离我的计划仅差三个月。希望的安排都不如天算,一辈子的悔只有深深地扎入心底,痛不堪言。

古人云:“父母健在,儿不远行” ,现在想来不无道理。有一种悔,是永远无法弥补!!

深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30 1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几篇季老的文章。
“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句简短的话,道出了人生的金典德行,为人子女孝为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30 13: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了一位苦难中不屈服的母亲,这样的母爱感人心怀。

祝福所有的母亲们健康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30 23: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喜欢季羡林的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0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早晨,读到这样的文章;眼泪也像是断了线一样的,我爸妈都去的早,文中有一点我是深刻体会到的,就是怎么想不起爸妈的笑容,关与相貌更是模糊..........

很多个时候,再去回忆的时候,总是特别的伤感,于是........行走中将所有的情感寄予青山,河流,以及偶尔的文字........
祝暑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0: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违版操作,雪格格见谅。只是见这篇文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在中国最美的散文一书上读过这篇文章,,
初读时,不知怎么读竟把题目读作了《赋得永久的梅》,
后来读着读着,
越来越的觉得不对,
才发现是悔字,
至今仍记得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6: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小骗子于2011-07-01 10:06发表的 :
违版操作,雪格格见谅。只是见这篇文字很好。


谢谢小骗,你能常来就是对风情最大的支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1-10 21:20 , Processed in 0.0880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