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9|回复: 11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世外老人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1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过一种奇特的学说--谶纬之学。这种学说是在古代儒学基础一发展起来的一种神奇的,也是怪异的学说,所以有人称其为神秘的儒学。这种学说,有时是以古代经学的片言只语,预言时事;有时是以民间流传的谶言、童谣揣测未来。
    本部作品收集了中国数千年历史过程出现过的谶言,童谣。这类谶言往往没有作者,不知出处,但流传甚广。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多不确切,
    它对人类的心理,有较大的“蛊惑”作用,这种“蛊惑”作用,作用于古代中国一些当权者身上,必然影响历史的发展。如,“亡秦者,胡也” ,“蛊惑”秦始皇修筑长城。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如果没有句谶言,就很可能没有长城。如“桃李子,得天下”,这一谶言“蛊惑”隋文帝杀
错了人,也喑示错了李密,让他十分努力地想做皇帝;但也是句谶言,给了李世民得天下的信心,如果没有这句谶言,一定程度上说,唐朝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如“点检为天子”为天子这句谶言,让赵匡胤才有黄袍加身的机会。
    本部作品目的就是把中国历史出现过、影响过中国历史的一些流传较为广泛的谶言,以“素描”的手法,尽笔者所能,对这类谶言,做一点娱乐性的思考,借供茶余饭后之用。




天发神谶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


1,毁灭的盒子.
  在《史记》里,司马迁记载一个盒子:“昔夏后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夏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先君也。”龙是一神秘罕见的物种,许多历史记载里,都有关于龙的记载。如三国时期的吴国,因为屡有人发现龙,并且出现在吴国大地的龙,还有许多种颜色,如黄龙,青龙等。所以吴王曾经用“龙”作为王朝的年号,如黄龙元年。
  在上古时期,可能龙比较多。而且胆子也特大,敢跑到王宫里,和国王对话。神龙上门后,只对夏国国王说了一句话:“我们是褒国人祖先。”这龙可能是上门要债来了,它们对夏王说了一句话之后,就呆在王宫里,不吃不喝,也不走,好几天时间。这龙也够赖皮的,它们不伤害任何人,但就是赖在王宫里不走,闹绝食。
  夏王特害怕,他把王室的祭师请来,以龟板卜测,如何处理这件事儿。
  祭师卜得几个结果:一,杀死神龙,不吉。这龙可能不是太强壮,所以夏王宫的卫队能够杀死它。但大祭师却说杀了神龙,会不吉利。
  二,驱逐神龙,不吉。不杀死神龙,用武力把神龙驱逐出王宫。不吉!
  三,留下神龙,又不吉。把神龙留下来,给神龙盖座大房子,把神龙当菩萨一样供起来,又不吉!
  怎么处理都不吉祥,夏王不知如何是好!
  正着急时,有一巫师献言说,请神龙留下他们的龙嫠(龙口水,龙鼻涕)。夏王令卜师卜之,大吉。也不知道这位师傅,是怎么知道神龙到这儿,是想留下他们的龙嫠(龙涎)?夏王让卜师“策告之”神龙。请尊敬的神龙,把你们的龙涎,留在人间吧?
  二位神龙居然同意了。他们留下几滴龙涎之后,就不知所终。夏王赶紧让左右找了一只坚固的盒子,把龙涎象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夏朝灭亡后,装有龙涎的盒子,传至商朝。商灭亡后,又传至周。龙涎被装到盒子里之后,历朝历代的王们,因为都听说过二神龙留龙涎的故事,所以没有人敢打开它。司马迁先生也在《史记》里说:“龙亡而嫠在,椟而发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
  当装有龙涎的盒子,传到周历王时,这龙涎盒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周历王是一上不知敬天,下不知恤民的家伙。他特别贪婪,为了与民争利,发明了“专利”制度。把国家一些利润大的行业,给垄断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专卖制度。另外任用小人,亲近奸佞。可又怕老百姓背后戳他背梁骨,所以他发明了特务制度,让手下人到国都的大街小巷里去转悠,喑中监视老百姓,发现有议论时政者,即杀之。弄得周历王时,人民上街时,都不敢相互打招呼。只是点点头,挤挤眼神。史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看到全国人民对政府绵软得象羊,周历王得意洋洋地对大臣召公说:“看看,老百姓老实多了吧?看谁还敢说三道四!”
  召公回答了一句,许多中国人都听说过的经典名言:“陛下当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历王把召公的话当耳边风了。后来他听说自已一直居住的王宫里,收藏了一只神秘的、装有龙涎的盒子,历王十分好奇,他没有听说过,自个儿的王宫里,居然有龙涎。
  这上古时期的龙,不但出现被人“看了见”,而且和人类有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不但与人类有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而且留下了龙的龙涎。按人类与UFO接触的标准,留下龙涎的神龙,和人类应算是第三类接触。太神奇了。不要说周历王,就是放到现在,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想打开盒子看看。
  可国家大祭师却劝告历王,不能打开装龙涎的盒子。打开盒子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
  周历王以为,大祭师在糊弄人,打开装龙涎的盒子,看一眼就能死人?所以周历王不听大祭师的劝告,强令打开盒子。
  盒子被打开了,里面的龙涎在流动!二神龙的龙涎装在盒子上千年时间,居然还“活着”!象美国科幻大片里的情景:龙涎是一有生命的活体,盒子一打开,“它”就从盒子里,游动到宫殿里的地面上!
  周历王命令卫兵,用刀砍、用火烧,就是没有法子杀死“它”。《史记》上说:“嫠流于庭,不可除!”
  周历王这时才意识到,惹大麻烦了。他赶紧把大祭师请来,让他出主意。大祭师这时也乱了方寸,还是一个宫殿巫师出主意,让后宫里的许多女人,脱光了衣服,对龙涎大声叫喊!
  这一招居然管用,龙涎好象也知道害羞,不好意思“看”脱光了衣服的女人。“它”看到许多****女郎后,受到惊吓,变成一只乌龟。爬向后宫,碰到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乌龟就扑到女孩子身上,不见了!
  周历王亲眼看到龙涎变成乌龟,乌龟扑到小宫女身上,消失了。周历王舒了一口气,他认为这事儿完了。可《史记》记载,没多长时间,小女孩子“无夫生子”!周历王又害怕起来,他下令把这个女孩子,扔到荒效野外。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周历王是打开了一只毁灭周王朝的盒子。
  2.神秘的谶言。

  周历王过于残暴、贪婪,逼得民众揭杆而起.暴发了一场大动乱,史称国人暴乱。历王的王宫被愤努的起义者攻破了,周历王逃出了稿京(现长安)。等暴乱平息之后,他的儿子静,被大臣们拥立为王,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后,民间传出了一则谣言:“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大街上某个卖桑木弓箭者,会是灭亡周国之人。
  周宣王听到这则谣言之后,十分不安。他下令:一,不准传播谣言,有谣言惑众者,杀无赦!二,王国卫队,到大街上巡逻,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
  宣王的第一条命令是合理的,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对于一些蛊惑人心的谣言,必须清理。但他的第二条命令,却暴露了,周宣王自个儿对于这则谣言,已经中毒。他和后世许许多的统治者一样,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谣言、谶言,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确实对于国家安全的事儿,再小的事儿,也是大事。但因此滥杀无辜,最后可能走向希望的反面。
  碰巧,一对从褒国来的夫妇,祖传制作桑木弓。他们制作了许多桑木弓,从褒国千里迢迢地赶到周国稿京叫卖。
  到达稿京时,周宣王的卫队已经杀了许多人。卫士们看到这对褒国夫妇,也背着桑木弓,他们举着滴血的刀子,象虎狼一样扑过来。夫妇二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到卫士们凶残的地扑过来!他们是吓坏了,丢下还没有来得及叫卖的弓,撒腿就跑!
  逃到稿京效外,才摆脱了周兵追击。这两位可怜的褒国打工仔,原本是想到周国来,发点小财,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差点都连命都丢了。现在他们身无分文,连喝口水的钱都没有。夫妇俩逃到城处时,天色将晚,而他们只能荒效野外露宿了。男人去找点水来喝,女人四下寻找可以生火过夜的柴草。灾难象山一样压下来的时候,人类总得找一些夹缝活下来,而且不要忘记相互取暖。
  这时,女人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哭声在喑夜将合的暮野里,时断时续。女人走过去一看。居然有一个孩子,只包了一层衣服。
  女人出于母性的本能,赶紧把孩子抱进怀里。打开衣服一看,是一飘亮清秀的小女婴!这女婴在三千多年前的北方中国的黑夜里,显得是那样的无助与幼弱。
  女人看看孩子,又看看四下的荒野,夜色已经开始,除了可以看到的远处、他的男人矫健的身影。(这是女人遇难之后最大的安慰!)再没有其它什么人。这会是谁家的孩子?
  没有答案,这对来自褒国的夫妇,也找不出答案。男人找到水,回来之后,看到他的女人居然了捡到一个女婴。男人都不知道自个儿是该是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也许在想:上天有好生之德,周人杀我,我却不能杀了他们的孩子。据《史记》里的说法,这女婴就龙涎与周王宫里八岁小女孩子的结晶。那个可怜的、怀孕的女孩子,让周历王扔到了野外,产下了一个女婴。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子,连自已都不会打理,她用什么养活自已的孩子?
  所以小女孩产下女婴后,把女婴弃抛于荒野,便不知所终。女婴结果让褒国逃难的夫妇给捡到了。
  出于爱心,褒国夫妇俩收留了这个的孩子。他们带着孩子,逃回褒国。
  若干年后,褒国人得罪了周宣王。褒国人就把这个女孩子,送到周王宫里,替褒国人赎罪。因为收养孩子的父新姓姒,她是来自于褒国,所以后人都称之为褒姒。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涅继位,即为周幽王。周幽王看中了褒姒的美丽,立其为王后。
  3.烽火与烟花.
  褒姒是一冷面美人,《史记》里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认为褒姒笑的时候,特好看,所谓一笑仪态万方。但她就是不笑给幽王看!
  到咱平常人家,老婆不笑给老公看,天天给老公摔冷脸盘子,不是夫妻感情上有毛病,就是夫妻生理上的毛病。这褒姒是舍人?他凭什么敢给周幽王摔冷脸盘子?
  前面说过,褒姒是作为人质,给褒国人赎罪,“典押”在周王朝后宫里。褒姒进皇宫的过程,历史没有记载。也许她不想离开她的养父母,但让周王室的卫士强行带进王宫;也许褒姒在褒国早就有了自已的意中人,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而破坏褒姒美好姻缘的祸手就是周王室,所以褒姒是身在周营心在褒。对周王朝,她的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幽王可以拥有褒姒美艳、性感的肉体,但她的心不属于周幽王,所以对着周幽王,她怎么也笑不起来。
  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偶然的一笑,迷倒了周幽王,也迷倒了整个大周王朝!可对于她自已却是耻辱!所以伤心的褒姒不想再笑了。
  周幽王是想尽法子哄褒姒开心,褒姒就是不笑。这让周幽王特失自尊。自已贵为帝王,同时又作为男人,居然没有法子,让心爱的女人开怀大笑!
  宫涅(周幽王名)认为自已,不管是作为帝王,还是作为一个男人,都很失败!所以幽王开始闷闷不乐了.
  褒姒看到幽王为博自已一笑,如此伤神,她心里有点感动,对幽王说:“大王为臣妾用心良苦,但臣妾自幼就生就了一怪脾气,能吃能喝,就不是能笑。天下有许多大事等着大王去过问、去处理。臣妾事小,何足大王劳心?”
  幽王说:“爱妃,病在你身上,可痛在我心里,我一定会治好爱妃的顽疾!让你天天开开心心地笑着生活!”
  周幽王其实是一特聪明能干的帝王,《史记》说:“幽王作逢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当时没有电话、手机及其它通信设备。国家如果有紧急军情,只能用人或者马通风报信。周幽王发明了放烽烟通风报信的法子。在周王朝边境上,及首都稿京设置了许多座烽火台。逢火台上除了堆放一些放烽烟的材料外,(放烽火的材料据说是狼粪)每座逢火台上,还设置了一面大鼓。有外敌入侵,守卫的士兵点燃起烽烟,同时擂动大鼓示警!军情以最快的速度(音速与光速)传递至稿京。
  稿京周围,烽火也接着放起来,向天下示警!周王驻扎在各地的部队,及周王朝统辖的各路诸候,看到烽烟,就如同看到周幽王的战争动员令。大家必须以最短的时间,纠集军队,以救国难!
  这种烽火预警制度,在当时是一相当先进的军事预警方案。可惜,后来被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把烽火当成烟花给放了。  
  周幽王正在思考,如何“治好”褒姒不会笑的顽疾头痛之时,有一近待说:“大王为治褒后的“病”,许多法子都用上了,王后顽疾依然不除!臣有一种法子,或许有效,可小臣不敢说!”
  周幽王一听,连连说:“恕你无罪,说说,是什么法子?”
  近待说:“大王智慧过于常人,开创了烽火大鼓,约于众诸候,一旦国家有事,以烽火大鼓为号,军队齐集,以御外敌。但自烽火大鼓设置以来,国家太平,一直没有机会用过,今能否一试效验?另褒后自幼处于深宫之中,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如果大王带褒后,试放烽火,敲起大鼓,一时间山摇岳动,诸候急集,万马奔腾,当是惊天地、恸鬼神般的场面!褒后又何曾见过此等世面,一定会大开眼界,开怀而笑!”
  周幽王一想也是,烽火大鼓自创建以来,还没有机会一试,他自已也想演习一翻,看看各路军事将领、诸候们对于自已命令的执行情况。另外说不定,也能让自已心爱的褒姒开怀一笑,真能达到目的,岂不是一举两得?
  所以,三千多年之前的一个黄昏,周幽王带着卫队他心爱的褒后,向稿京城外进发。幽王想给他心爱的人褒姒一个惊喜,但这是一份怎样的惊喜?除了周幽王及出主意的近待,大周王朝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幽王想干什么!
  到近稿京近效最大的烽火台附近,周幽王登上专门为他设定的点将台,和褒姒一起舒服地坐下来。褒姒还不知道幽王想干什么,但多年的王宫生活经历,让褒姒早就习惯不喜欢多问为什么?她是糊里糊涂坐在周幽王身边,坐西周王朝效外黑色的黄昏里,褒姒无言,但她象一朵灿烂的花!
  周幽王似笑非笑地看看褒姒,然后下令,举烽火!
  一时间,最大的烽火台上火花四起,火焰高高燃起,因为没有什么风,浓烟象利剑一样直插星空。如平地树起了一条天柱!稿京最大的烽火台燃起逢火,其它的烽火台按周幽王先前约定的命令,一会儿时间,都燃起了烈烈的烟火。
  三千多年前西周王朝的国王与他的卫队,一时间沉浸到烽火的嘉年华盛会里面了!周幽王、褒姒、国王的卫队,大家都被眼前的壮观的烟火晚会惊呆了,褒姒惊得张开了让幽王心醉的樱桃小嘴,她美丽的眼眸,在周幽王眼里,是当时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褒姒一下子迷上这个布满烟花的夜晚!
  许多人都在看着“烟花”,出主意的近待却先看到褒姒的容笑,褒姒笑得实在太迷人了,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连滚带爬地扑到周幽王面前说:“大王,你看,你看,褒后的脸!娘娘笑了!”
  周幽王其实也看到了褒姒笑了。他是最关心褒姒笑容的人,褒姒的笑实在太美了,幽王以为,如果自已能天天生活在褒姒的笑容之中,生有何乐,死又何苦?周幽王看褒姒都看得痴了!
  褒姒这时才注意到自已的失态,她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幽王,同时又收起了褒姒式倾城倾国的笑容!褒姒的笑象是开在西周黄昏里,稍开即逝的昙花,让周幽王好不遗憾!
  稿京的烟火快速地向四方传递,只几个时晨,驻扎在稿京四周的部队,及距稿京最近的诸候,象风一样扑向周幽王的点将台!而周幽王还沉浸在他的遗憾之中,许多的将士,在点将台下待立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到周幽王的任何命令。后来,他们看到台上,象花朵一样的褒姒,以及对将士们点点指指的待臣,还有四起的烽火,把稿京效外的黄昏,照得如同白昼!这那里象是要发生战争?倒更象是国王的一次夜游!
  点将台上,幽王终于传下话来:“各位幸苦,这是国王亲自布置的一次军事演习,看看我朝各将士接到军情时的反应能力!国家太平,没有什么事,大家请回吧!”
  王国的军队接到国王的命令,满腹狐疑地散了。
  回到王宫,周幽王连续几天都沉浸在褒姒倾城倾国的笑容之中。他好渴望再看到褒姒的笑容,但自回王宫之后,褒姒又忘了什么是笑容了!周幽王只得又找来上次出主意的近待。他们最后商定,再为褒后举办一次烽火嘉年华,但再也没有能博得褒姒一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国王的军队,及周王朝的诸候们,终于知道了真相。国王竟是为了博他的老婆一笑,而举烽火!他们为自已有这样的国王而愤怒!
  后来幽王为看褒姒一笑,又举办了好几次逢火晚会,诸候都不来了,让周幽王自已玩,而褒姒再也没有笑过!
  数年之后,《史记》说:“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戒幽王于骊山下。”当真正的外敌入侵时,周幽王举烽火征兵,但大伙儿都认为那是国王在开嘉年华派对,所以“兵莫至”。
  幽王自已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喊狼来了的孩子。他被狼群吞噬。而他倾城倾国的褒姒,被掳走了。美人和江山一起变成了落花流水!西周王朝从武王开始算,经二百六十七年时间,从此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皇死而地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为始皇帝。他采用丞相李斯建议,废除诸候分封制度,划六国故地,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管地方军事、民政、讼狱事务。
  在秦之前的诸候们的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若干个小的国家,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小诸候国,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自由度,特别是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这先秦的诸候分封时代。
  其时中国大地分裂成数以百计的小诸候国,大伙儿都想做中国的龙头老大,称霸天下,所以对人才十分渴求。而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希缺资源。诸候王们,对人才的渴求在,演变成对思想的宽容。
  只要能让国家强大,国王作老大,不管什么三教九流之徒,都可以朝为“田舍翁,暮登诸候堂”。
  老天爷是不拘一格地降人才,诸候们是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只有那个时代,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处于分封状态的诸候王们,每一个王都是野心家!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骨子里都想做秦始皇,所以他们容许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各种学说的发展,。最后社会实现了“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只是诸候王们野心实现过程中的付产品,但整个中华文明,都为之得益!
  其时所有的诸候国是处于斗争、或者说战争的平衡之中,如同当年的美苏争霸一样,他们必须把很多原本可用于民生的国家资源,用于军事上有自保或对抗。现在难以找到确切的数据,来研究当时民众的负担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当时诸候国之间,发动战争之频率,来推断当时社会的状态。有两个观点,或许可以参考:一、春秋无义战。这话否定了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诸候王、以各种理由发动的、所有战争。二、春秋战国有七八百年时间,此期间,诸候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次数,比后来实现了大一统后的中国,历代的总和还多。普通民众早就厌烦了战争,这个时候,中国确实需要一个秦始皇,那怕是一个残暴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真的出世了。但六国旧贵族们的思想,不可能统一到秦始皇的“郡县理论”里来。他们认为秦始皇的胜利,是秦国霸权主义的胜利。
  秦始皇帝自已一统天下后,他没有学周武王,对自已的子孙及功臣,实行分封制度。秦始皇不实行分封制度,并不是他认为自已的创建大一统社会结构,是代表了某种历史的潮流,而是他集权的需要。此时大一统了的中国,在始皇帝眼里,只是他一件最珍惜的器物,以大一统的方式,他统治着顺手,所以他就选择了大一统的社会结构。
  但他不会搞统战政策,向六国旧臣、部族说些,诸如自已创建的社会,是如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类的话。秦始皇和他的将军们都认为,军事手段,是解决敌人肉体、与精神上的抵抗最好方式。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所以在秦王朝大一统的路上,堆满了六国人皑皑白骨。可是后来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证明,秦始皇和他的铁骑,居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历史规律。秦始皇是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分封制度狠毒的刽子手,郡县制度刚毅、果敢的催产师!
  可他的郡县制度,让太多太多的国王、诸候们下了“岗”。六国诸候是分封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对秦始皇恨之入骨。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也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他组织了一次,针对秦始皇的,不成功的喑弑活动。《史记》说:“于博浪沙,遣力士行刺,未中,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   
  张良的这次喑弑行动,虽然失败,但也破了一个历史记录。在此之前,针对诸候王或国王的政变中,主角都是王室权力高层内部,因权力分赃不平,引起的宫廷政变。公元前218年,发生的却是一次,平民喑弑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行动。现在西方政治喑杀的风格,可能是从张良那儿学来的:趁总统或最高领导人出巡,经过某条线路时,找准时间进行截击。历史资料上记载,张良是让一力士用大铁锥击中秦始皇的副车。如当时有炸弹,秦始皇可能就完了。
  这次喑弑活动,只是当时全国反秦活动的一个前奏。秦始皇却没有当回事,依然进行他帝王式、豪华昂贵的出巡。  
  公元前211年,始皇三十六年。此时的秦始皇已经49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高寿了。据一份医学资料说,中国人到解放之前,平均年龄才35岁。两千余年之前的大秦王朝,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只会更低。秦始皇却活到了半百之年,他一个人,相当于当时几个人的寿命,够长的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天上下了一块陨石。《史记》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
  天要下雨,或者下陨石,是正常的自然景象。但有人却要拿陨石说事儿。《史记》里说:有一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所谓“黔首”,是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给老百姓起的一个新名儿。“黔首”,黔者,黑色也。字面意思为,黑色面孔的人。不管那个王朝的老百姓,都是很幸苦的,天天劳作,皮肤幽黑。不要说秦朝时的中国,就是现在还有许多乡下农民,也是因为过度劳作,日晒后雨淋,要么是身体不好,肤色幽黑,要么是太阳把皮肤晒成“黔首”。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不知名的黔首,拿陨石作文章,他在天降陨石上刻曰:“始皇死而地分。”
  这黔首可能是六国故族漏网之鱼。(当时的教育水平,还没有能普及到,普通黔首都能识文断字的水平.)他对秦始皇也是恨到骨子里了。所以他咒始皇两件事:一、始皇死;二、地分。
  黔首把他的咒骂刻在天降陨石之上,引来了许多来看热闹的闲人,他们都在看当时中国最早的反动标语:始皇死而地分。这一事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大臣把这件事上奏到秦始皇那儿。秦始皇大怒,他先下令捉拿元凶。但大伙都不知道陨石上的字,是何人所为。秦始皇更怒!下令:“尽取石旁居人诛之!”把陨石降落地区的民众,全部诛杀!
  此命令下达后,秦始皇觉得不解恨,又令“燔烧其石。”把陨石烧成了石灰。
  居于陨石旁边之人,不知有几千几百,个个都成了冤死鬼。此事足见秦始皇之狠毒,是千古以来最正宗的“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人”之独夫。
  事后,为了消除此事件的政治影响,秦始皇令他的皇家御用写手,作《仙真人游》,为秦王朝歌功讼德,并且谱成流行歌曲,让天下人传唱。始皇帝也是用心良苦,但也只是在秦始皇死后三年,真如黔首所说,始皇死而地就分了。
  二千二百多年之前,一不知名的黔首,对秦王朝一个恨之入骨的咒骂,成了一谶言,幸好没有完全应验,秦始皇死后,中国大地只是短暂地被楚霸王项羽分了一下,又被汉高祖统一起来,创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汉王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亡秦者,胡也.

《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巡北边”,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受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回来,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图书上说:“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看到这则谶言,心中大恐他当时的理解是:大秦王国,会亡于北方之胡人。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特迷信神仙之说。他自个儿也认为:六国已灭,在中国境内,大秦王朝没有对手,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胡人,是秦国潜在的、最大的威胁!
  所以始皇下令:“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于胡,略河南地!”
  同时令手下大将,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据地灵州、夏州、胜州。为了一劳永逸地强化北方的防御,始皇下令在边境上,修筑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
  始皇三十五年,献图书的卢生等人,在背后议论秦始皇之为人。他们认为秦始皇这个人刚戾自用,刑杀以威,天下人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已经没有人敢向他进忠言。“天下人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而且秦始皇贪婪权势,天下之事,大大小小都要向他汇报。大臣上书,要用秤来称他们奏表的重量,(其时中国没有发明纸,用竹简代书)来考核臣子的责任心。并且一旦有臣子上了书,不分白天和黑夜,必须马上呈报!左右如果做不好、做不到,“辄死!”
  应该说,秦始皇为了他们家的天下能“一世,然后二世,二世然后三世,世世不竭,乃至万世”是相当勤政的。但他没有顾及到手下人的感受,以秦始皇的个性,他也不可能顾及到其它人的什么感受!在大秦王朝,他就是天,他就是地;他就是核心之核心,中心的中心。全大秦王朝都必须团结在以他的为中心的周围.否则,一个字:死!
  方士卢生、候生是一针见血地,说了许多一些攻击“核心”的话,他们认为:始皇“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未求仙药!”始皇太贪婪迷于权术,我等不能帮他找长生不老药!   
  如果谁真帮始皇找到不老药,他一人,不但要统治当时的所有中国人,他还要统治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人。全天下的大小事儿,只要秦始皇能找到不老药,他一个人就能全包了。不知道这样一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幸好,卢生他们醒悟快。他对其它儒生们说,“未可未求仙药!”不能帮他找药。实质更可能是牛皮吹炸了,卢生们早明白,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不老药,他们是在为自已找一个逃跑的理由。逃跑之前,还不忘忽悠一下人,说他们不是找不到不老药,而是不想帮始皇这个独夫找不老药。  
  始皇听到告密者转述卢生们的犯上“恶言”时,卢生早就逃之夭夭。
  始皇大怒,他说“朕请这些文化人来,是想让他们为秦国出谋划策,让天下早日得太平。而他们之中有人向联自荐,说能练药,联不惜花费千百万钱财!如徐福等人,不知道了花费了国家多少钱财,到现在连药的影子毛都没有看到。候生,卢生两个,联赏给他们钱财、官位、美人。对他们这么好,他们还诽谤联!现在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有没有同伙?他们的家人在什么地方?还有他们的同学和老师呢?这件事一定要重重查处,不管牵及到什么人,不管用什么方式,也不管要杀多少人,此风不可长,一定要彻查到底!"
  结果“犯禁者四六百余人,皆坑之咸阳。”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文字狱,秦始皇给后世的皇帝们,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事件发生后,始皇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对始皇说:“爸啊,现在天下刚安定,一些远方的老百姓,还没有能真心实意在拥护我们大秦啊.而且这些文化人,喜欢孔夫子的仁义,你老人家用重刑坑杀这么多人,恐怕天下人会诽谤您老啊!”
  秦始皇听到儿子扶苏也不支持他坑杀方士.“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把他贬到秦国北方边境上,与蒙括一起筑长城。
  秦始皇发怒,只是因为扶苏与自已居然不同心,在关健问题上,不是向着他,而是胳膊肘儿向外拐。但扶苏毕竟是他最器重的儿子,所以他决定吓吓扶苏,或者说是想让扶苏历练一下,但结果却弄巧成拙!  
  秦始皇三十七年,他巡“至平原津”时,生了重病。但他很怕死,君臣左右,没有人敢说陛下要死了。所以如何按排后事,皇帝不提,谁也不敢提。确实病得不行,始皇才命人写“玺书”,赐给太子扶苏。目的十分明确,是要让扶苏回来接他的班.但如意算盘却给一个叫赵高的家伙打翻了.
  赵高是秦始皇皇宫里一太监,据说曾经做过始皇的二子胡亥的老师。他居然说服了丞相李斯,扣留了始皇给扶苏的“玺书”。改了诏书,赐令扶苏自尽,另立始皇二子胡亥为帝。最后,历史上最强大的秦国,就被胡亥和赵高给葬送了!  卢生于始皇三十二年,给秦始皇带来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图谶:“亡秦者胡也。”只十多年时间,秦就真的亡了。但秦始皇理解错误,不是亡于北“胡”。而是亡于“家胡”(亥)!《史记》注述记载,唐代人郑玄认为:“胡者,胡亥,二世之名也。秦(始皇)见图书,不知此人名,反备北胡!“
  有伟人说,强大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破,原来这话在秦朝就是是真理了!
亡秦者,胡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弄假成真的谶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已当立(汉)
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
  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泰山是古代中国皇帝们,进行封禅的圣地,对于当时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但却发生了“大石自起立”这一灵异事件。泰山上一些不“听话”的石头,居然在山上象动物一样,走来走去。这件事发生后,许多人不得其解,又惶恐不安。
  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上林园是汉室皇家林园,一般人是进不去的。但元风三年正月里的一天,管理园林的官员却发现,一株枯了许多年的柳树“复起”。
  枯树复起,奇特,但不奇怪。这树说不定是没有死透,现又逢春,营养合适,所以能逢春再发。但奇就奇在,这树上的虫儿,居然能把树叶吞食出文字形状,且读之成句:“公孙病已当立”。这可就神奇了!
  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猜测,为什么泰山上的石头会“自起立”?为什么上林里的发现虫食文?  
  有一个人不但猜了测,而且把他猜测的结果说出来,而且不是茶余饭后的说说,是把他猜测的结果,向当时的皇帝,汉昭帝上了书。
  他说:“陛下,现泰山大石自起立,是上天在向我大汉昭示,当有匹夫为天子;枯柳复生,意指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我大汉承尧之后,有传国之运,现天降昭示,当求天下贤人以禅之,我皇退封百里之地,以顺天命!”
  此人为鲁地一小官史眭弘。按异姓受命的理论提出时间来说,他是第一个提出异姓可以受命的理论家。而且这个眭弘,到也是一敢说敢做之人,他立即把自已的“理论”,结合出现的异象,向皇帝进言。作为异姓受命的理论探索者,眭弘勇敢精神,值得我们钦佩。  
  可汉家天子怎么可能就凭泰山、上林两小小灵异事件,就把大汉天下拱手让于他人?
  汉昭帝下令,“弘妖言惑从,诛之”。  
  五年之后,虫食文却应验了。
  孝昭帝元平元年,“昭帝崩,无嗣”,没有儿子。权臣霍光等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让霍光他们给废了。再立之人,果名“病已”!  
  这个“病已”,确实出自故废立之家。是武帝汉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被人陷害,其“三男一女,及诸妻妾皆遇害”。独此孙系于长安狱中。大臣丙吉“哀皇孙无辜”,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保全皇孙。
  眭弘所言“当有匹夫为天子”。也算是应在病已身上了。病已虽出自故太子之家,但到他时,皇家的所有资源,都已清零。丙吉救出他后,送给他外婆扶养。成年后,掖庭令张贺是故太子旧臣,思太子之恩,想以孙女妻之。张贺的弟弟张安世说:“曾孙虽为太子之后,但现在是庶人,能足衣足食地活下去,就不错了。又何必让孙女去跟他受苦啊?”
  张贺乃止。连一小小的掖庭令的弟弟,都不把他当回事,病已这个匹夫,也确实匹夫到家了。
  后因孝昭无嗣,昌邑荒诞,历史的偶然,给了刘病已机会。只不过,病已不是眭弘所说的姓公孙氏,他也姓刘。眭弘错解了虫食文“公孙”之意,“公”是指皇家。虫食文“公孙病已立”,按后来应验的结果看,就是“公(皇家)孙病已立”。  
  这一谶言,正史里也做了记载。病已被立为帝时十八岁,“泰山石自起立”、上林出现“虫食文”时,他是十三左右少年,没有可能是他让秦山大石“自起立”,他也没有胆量,跑到皇家上林园里,却伪造虫食文。以当时刘病已的处境,首先知道太子还有一个孙子病已的人,少而又少;或有知道者,如掖庭令张贺弟张安世,都不愿自已侄孙女许配给病已这件事上看,也不会有人,敢冒着砍脑袋的危险,跑到上林园里去伪造什么“病已当立”的虫食文。
  再者,或许能伪造虫食文,但想让枯柳复起,却也不是容易做到,所以这事有点怪蹊跷,病已当立,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神秘谶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靠谶言起家的皇帝??王莽


 1
  汉代以前,“谶言”只是零零碎碎地出现。如在西周王朝,周历王时期,出现过一个神秘的谶言:“桑弧萁服,实亡周国”。而西周王朝,最后真的亡于“桑弧萁服”者抱养的女儿??褒姒。
  春秋时期,鲁国也流传了一个谶言:“季氏亡,鲁不昌。”鲁国是春秋时期一小国,是传说中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周公的封地,被人称之为诗书礼仪之邦。
  季氏是鲁国的一个大家族,屡主鲁国国政。当时的鲁国,国家所有权属于国王,但经营权却是属于季氏家族。这是一种“卧榻之侧,容许了他人酣睡”的行为。鲁国王室对于执政权落入季氏家族之手,心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因为鲁国的司法权、执法权、军队都掌控在季氏家族成员手里。
  季氏家族也明白自己与鲁国王室之间,是主卜关系,可季氏执政鲁国,已经是一个形成“政治传统”,想把国王的还给国王,必然牵扯到许多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得利益。为了保卫季氏家族的既得利益,季氏家族也必然会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季氏家族执鲁国的合理性,合法性。“季氏亡,鲁不昌”这一谶言,没有意外情况,应是季氏集团成员杰作。
  2.
  到了汉朝,特别是西汉王朝末期,由于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谶”从一家之言、某人或某些人之言,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谶学,或谶纬之学。
  这一时期,所谓的封建社会社会体制,才刚刚成熟。还没有哪个皇帝、帝王敢向天下人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点。
  所以有人提出“异姓(可以)受命”之说。这一理论是对汉高祖刘邦提出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观点的挑战。由于其时汉家皇室的衰落,这一影响了汉王朝稳定的理论,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居然还得到许多人的吹捧。因为,这一理论喑合王莽的政治需要。  
  西汉末年,汉王朝的国家大权,实际由王莽撑控,他治理国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刘姓的皇帝,也不是如他自己所说:要作汉王朝的周公。他日思夜想的是:撰汉而代之。
  所有的政治理论,都是为政权服务。异姓受命的理论,正是王莽所需要的,所以这一理论,迅速地被王莽的大臣们“树”了起来,宣传起来,成为当代一门最热的学科。
  可异姓受命,是不是什么姓都可以受命?
  什么人都可以受命?
  什么时候受命?
  由谁来宣告异姓受命?
  3.
  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
  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写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块有字石头,特有文物价值,是汉代谶学兴起与发展的奠基石,东汉王朝的国家谶学,就是从这块有字的石头开始。但没有证据表明,王莽参与了丹书石的造假。有司向王莽报告了,武功长孟通获得祥瑞之石。王莽相当高兴,确切地说应是兴奋!他马上带领群臣,向他的姑姑王政君,当时的太皇太后报告。“莽使群臣白太后。”
  太后王政君,汉元帝皇后。她老人家还没有太糊涂,所以泼了王莽一盆冷水,她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可施行天下!”
  可王莽的弟弟王舜却说:”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沮也!更况且王莽非是作真皇帝,他只是想“称摄”以重其权,为国家镇服天下!
  王舜是把王老太后当孩子哄,“太后心以为不可,然力不能制!”无可奈何地下诏,令王莽为“假皇帝”。
  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假皇帝”,就是被一块谶言石,装神弄鬼地推了出来。
  4.
  公元6年,王莽开始做起了假皇帝。他这个假皇帝,其实就是少一顶真皇帝的帽子,其它与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天下明眼人都看得肚知心明,但迫于王莽的权势,敢努而不敢言者众.
  王莽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等人起兵造反,移檄天下曰:“莽鸩弑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一时郡国震动。从者如云,有数十万人”。
  这说明群众的眼睛还是亮的。王莽得知翟义等人选造反消息后、及造反的口号之后,“惶惧不能食”。
  太后也看到了起义部队檄文后,说:“人心相近,换成我,被天下人如此猜忌,也会惶恐不安啊。”
  王莽此时已经准备卖“汉”了,王太后却在帮他数钱。
  起义部队没有能做大、做强,没多长时间,就让王莽的手下人给摆平了。王莽认为起义部队所以没能成其功,是因为他“威德日盛,大获天人之助”,遂与部众“谋即真之事。”把做真皇帝的事儿,摆上了议事日程。

  5.
  有一些聪明人,看出了王莽的心思。其中一人是汉广饶候刘京,他上书曰:”始初元年七月,齐郡兴亭亭长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如不信我,昌兴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百余尺。”
  刘京为汉王朝宗室,他出面上奏王莽,说天使下凡向他传旨了:“摄皇帝当为真”。其中的政治意义不同凡响!
  作为报答,王莽称帝之后,按新王朝规定,汉室所有的王候都要“除爵位,收玺印”,但他对刘京网开一面,让他保住了自已的候位。这刘京到也是一识时务之“俊杰”。
  始初元年,十一月,巴郡太守也来凑热闹,他报说巴州某山上出现了石牛,石牛上也刻了字。当地人文化素质不高,不知文字代表何意。王莽下令,不措一切代价,把石牛运至未央宫。据前去看石牛的人回奏,见到石牛时,天突刮起大风,沙尘冥天闭日,风止以后,居然发现上天降下了铜符帛书。书上说:“天告帝符,献者封候。”又云: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云云。  
  天使们都出来替王莽说话了。“假皇帝“这个“假”,要成真了。是所谓“假到真时假亦真”!
  大臣们向太皇太后请愿,要求让王莽诏令天下时,“毋言摄皇帝”。另外王莽本人对天使事件,铜符事件,相当重视,他指示各部大臣们,要对此事件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人还要写出自已的学习心得,上奏给王莽。《资治通鉴》上说王莽“指意群臣博议别奏”.
  6.
  一切如“秃子头上的跳蚤---明摆”。王莽要做真皇帝了!
  当时,长安城里有一个叫哀章的文痞,游学于长安。司马光说此人“素无行,好为大言。”道德水平差,不是一般的差,没有多少人能待见他。哀章却没有自知之明,他喜欢到处吹牛,而且是吹大牛。
  他听说王莽称“假皇帝”之后,花了血本,先到集市里购买了当时相当昂贵的铜,用了几个月时间,制作铜匮。铜匮正面书曰:天帝行玺匮图。一面书:赤帝刘邦传黄帝金策书。书云:“王莽当为真天子,皇帝当如天命。”
  另外书写了王莽现有的八位大臣的名讳。同时又在铜匮书里,也给自已封了“国将”的大官,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子虚乌有地加上了两个陌生人名:王兴,王盛。他在金策书里说,这十一人会辅助王莽至天下太平。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哀章没有立即行动,他先把铜匮深埋到地里,象现代的一些伪造文物不良商贩们,伪造古董一样。几个月之后,“齐井”、“石牛、”天书“祥瑞事出迭起。哀章在一个日薄西山的黄昏后,装神弄鬼地穿上黄色的长衣,持铜匮跑到高祖神庙,把铜匮交给仆射(守庙的官员)。
  黄昏。
  飘飘若仙的黄衣人。
  金光闪闪的册书。
  哀章到是一烘托气氛的高手。铜匮交给仆射后,即飘然而去。哀章导演的这出戏,让看守祖庙仆射震服了,他赶紧上报。第二天一早,王莽立即到高祖庙里拜受金匮,接受神和天旨。
  其时的王莽,正在于寻找一个理由,哀章想王莽所想,急王莽所急。弄出的高皇帝传位策书来,给了王莽一个最后的作真皇帝的、最好的理由。
  刘邦是何许人也?
  他是汉王朝的第一创建者,连他“天上有灵”,都说“王莽应为真天子”了。世人还有什么话说?
  所以王莽赶紧把高庙出现金策书的事儿,报告给王太后。还没等到王太皇下令,他自已就颁诏天下:“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今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以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天下兆民。另赤帝汉高皇帝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收。予甚畏惧,敢不受命?!”所以“以戊辰真定,即真天子之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自此,王莽作了真皇帝。
  7.
  王莽称帝之后,“按金匮书拜辅臣。”哀章如他所愿,被拜为“国将”,“美新公”,为新朝四大辅臣之一。对于哀章在铜匮书中,杜撰出的两人物:王兴、王盛。王莽下令左右全力查找,居然还真找到这两个人:王兴,原为“故城门令史”。守都城的卫士。王盛,是长安大街上卖烧饼小伙计。都被王莽按金匮书兆示,王兴被封为卫将军,奉新公;王盛封为前将军,崇新公。
  大封辅臣之后,王莽又令五威将军王奇召集了十二人,把全国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四十二件符命、祥瑞的物证,整理成图片资料,到全国各地办展览。让全国人民学习。他是想对全国人民说:新朝受汉,乃天命所至。
  元始四年,王莽就下令召集天下异能之士数千余人,特别是通“图谶”,《月令》之方士、术士。组成了谶学编辑委员会,收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谶言”。并且与时俱进地与传统的儒学结合起来。发展成新朝一门新学科---新儒学,这门学科成为王莽朝,有当代特色的哲学理论---谶纬之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赤伏符之迷(汉)
1.
  公元23年,更始皇帝刘玄破长安。王莽兵败,被商人杜吴所杀。
  与历史上许多的皇帝相比,王莽这位一代奸雄,死得太惨了.《资治通鉴》记载,先有数十余人“分莽身,节解脔分。”后又被更始帝“传首天下,县于市。”老百姓对于王莽这位,他们昔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恨之入骨。所以许多人“提击之”。有人还是不能解恨,就“切食其舌”!把王莽巧于伪装,诡辩如簧之舌,给切食了!
  不懂天道,对于这位靠谶言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如此死法,算不算死得其所?!
  王莽一死,他一手主创的、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新”王朝,转眼之前,土崩瓦解。这个时期的国家与民族,又回到了汉王朝初期,将创未创的乱世,是“莽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
  先,绿林军推刘玄为帝,即为汉更始皇帝。后,有赤眉军以抽签的方式,推刘盆子为帝。而远在蜀郡的蜀郡太守公孙述,亦自称帝号。原本大一统的汉王朝,立即四分五裂,出现了几个皇帝。
  2.
  建武元年,有一儒生强华,自关中来到刘秀割剧的洛阳,献给刘秀一神奇的谶书《赤伏符》。
  《赤伏符》是当时流传十分广泛的谶言书。据说是在天上的汉高祖刘邦传到人间的“天旨”。其间刘邦虽然去世了两百多年时间,但他在大汉王朝的声望,还是无人可比的,如王莽称帝,就是假借受了赤帝(刘邦)的赤帝金策书而称帝。
  儒生强华献给刘秀的《赤伏符》太神奇了,在赤伏符里,居然是指姓道名地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天下大乱,只有刘秀才能施行天道,平定天下!
  刘秀得到强华所献《赤伏符》后,立即传示左右。群臣坚定了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决心,大伙都奏请刘秀顺天意,从人心。《资治通鉴》云,“众臣多奏请,刘秀称帝”。
  当年六月,刘秀于稿南称帝。改元建武,并且大赦天下。
  刘秀称帝后,虽然也象太平时期的皇帝们一样,给自已创建年号,大赦天下,作得象有那么回事,但其时刘秀的天下,也只是洛阳附近较小的一块地儿。向西有长安的更始集团,西南有蜀郡公孙述集团,还有刘盆子集团,他们谁都没有把刘秀太当回事儿。
  3
  强华送来的谶书《赤伏符》,让刘秀坚定了,舍我其谁的信念。但这《赤伏符》到底是乍回事?
  是不是儒生强华,为求富贵,象王莽的国将哀章一样,假借天命,实际是自已伪造出来的符瑞?
  《资治通鉴》说,好象不是这么回事儿。在刘秀得到《赤伏符》之前,也发生了一件受《赤伏符》影响政变事件。在王莽的新朝,有一人,是王莽的国师。也叫刘秀。不过他这个刘秀的名儿,不是父母取的,而是听到了关于《赤伏符》的传言之后,自已给自个儿改的。这位刘秀原名叫刘子俊。
  刘子俊是汉室宗亲,王莽称帝之前,他就听说过《赤伏符》的内容。其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一句,让他动心,所以他把自已的名儿改成了“刘秀”,以求应谶。
  王莽称帝之后,这位刘秀先生被王莽封为国师。论级别也是不小的官儿了。应算是王莽新朝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可到王莽的新朝末期,天下大乱,什么赤眉军,什么绿林军都起来造王莽的反。这位刘秀先生埋藏了许多年的野心,蹦蹦跳得利害。天下无道之时,按《赤伏符》的预示,是“刘秀”的发兵捕不道之日啊!
  此时,有一位道士西门君惠,以为自已参透了天机。他与王莽的护卫将军王涉交好,私下对王涉说:“谶里说刘氏当兴,将军应为自已留条后路啊!”
  在政权圈子里,许多人骨子里是希望自已脚能多踩几只船,到时那一方都能吃得开的。王涉是王莽宗亲,所以王莽才让其做宫廷护卫将军。但对于《赤伏符》一事,他也早就听说了。当好友西门道士一说,他有点动心,就问:“按先生所说,涉当如何?”
  西门道士说:“应验《赤伏符》之谶者,国师公是也!”
  王涉也是一个迷信之人,他也坚信《赤伏符》里的预示准确无误。所以喑中与国师公取得联系,又与大司公董忠等人设计,准备搞政变,劫杀王莽。可却被人告了密。事泄后,卫将军王涉、国师公自杀。史书记载,王涉死后,“王莽以其骨肉。恶其肉溃,古隐其诛。”
  王涉做为王莽家族成员,居然反对他,让王莽太没面子了,所以王涉自杀后,王莽对外公布,是死于其它原因,没有好意思说王涉是想谋反,事泄自杀。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国师公刘秀,卫将军王涉谋反的事儿,还是被人泄露出去了。许多人是通过这件事,听说《赤伏符》。有人说:“皇帝的姓与名都显现得清清楚楚,这事太罕见了。不可信!”
  可也有人说:“赤伏符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了,很博学的谷子云,夏贺良他们都认为,《赤伏符》汉室会再受天命象征,不可能错!”
  国师公刘秀至死也认为:“不是谶言有误,是我自已错了,不应改名以求应谶,有真刘名秀者,才是真正的应谶之人!“
  所以,强华版的《赤伏符》,与哀章版的金匮图不能同日而语。刘秀以此谶称帝,也许真的有点天意。
  4.
  刘秀称帝,刘秀集团内成员,固然是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一利益共同体。刘秀好了,他们也差不了;刘秀作吃肉,他们自然能捞到一口汤。但当时还有更始集团,刘盆子集团,及蜀郡的公孙述集团.他们也都是称皇作帝的人.
  公孙述也是借了一个谶言称帝。这一谶言,比刘秀借以称帝的《赤伏符》还要古老。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皇家上林园里的虫食文.虫食文曰:公孙病已当立.
  虫儿把树叶咬出了人类可读的的文字,预言人类会发生某件大事,这种事件也是举世罕见。如果谶言真的与上帝,或上帝下属的某神仙所为,这神仙或上帝,也许有老顽童周伯通的脾性,他老和我们玩游戏来着。
  虫食文应在汉宣帝刘病已身上,但公孙述却拿从前的老故事说话,他修改了这则谶言,改为“公孙当立”。这一改,公孙述自已就成了谶言里提到的主角。当时信息传播渠道不发达,所以汉昭帝时虫食文事件,许多人不知道,就是偶有知道者,多是啧啧称奇,但不知其所以然。公孙述利用这一空子,派出许多文化间谍,制作了许多政治传单,到刘秀的势力范围,洛阳地区,还有更始集团的势力范围地区,广为散发,大造“公孙当立”的政治舆论!
  在当时,公孙述的行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惹得以《赤伏符》称帝的刘秀皇帝坐不住了。他针对公孙述宣示自已即当立之公孙,及代汉之当涂高,发动了一场谶言之战!
  首先,刘秀写了一份反宣传的“通电”,对公孙述说:“阁下所言公孙当立,连小孩子都知道,此谶早在一百多年之前,验在我汉宣帝刘病已身上。原谶言为公孙病已当立,绝不是阁上所言公孙当立。另据古《赤伏符》说:代汉者,当涂高也!可以阁下的实力与智力,你能做得了代汉之当涂高吗?”
  “现神器已定,非人力所以挽回,阁下本非乱臣贼子,希望你能好自为之!“
  中国自古就有把自已的政治对手称为贼的传统,大概就是从汉光武帝开始。《资治通鉴》里说,公孙述接到刘秀的“通电”后,“不答”。可能是自知理屈,不好意思回复。
  5.
  因是以《赤伏符》高登帝位,《赤伏符》对刘秀而言,是一吉祥符,他对《赤伏符》所提出的谶言特别迷信。《资治通鉴》记载说:“帝好图谶”。
  一次与一位叫郑兴的大臣,商议确定举行效祭的日期。刘秀说:“我们是不是应到谶书里查查相关资料?”
  不懂就问,是一个好习惯,但皇帝要求查证的资料是谶记类的书。文化人们受孔子影响,“不语怪力乱神”。郑兴是一儒者,他不信这个世界会《赤伏符》这档子实事儿,而且对所有的谶言,都认定是一种迷信。所以他对刘秀说:“臣不喜欢谶言!”
  这个郑兴也太不知好歹,当时的地球人都知道,刘秀是靠谶言称帝。他居然公然对刘秀说,自已不喜欢谶言?而且在刘秀的大力推动下,谶言,其实已经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已经上升为谶学,当时的国教。许多刘秀王朝时期的、社会的精英人士,在推荐自已的介绍信中,用得最多的话是:精通谶学。谶学在刘秀之世,已经变成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主义。不能想象,在建国之初,有谁敢对老毛说,我不喜欢马克思主义?
  还不打成现行反革命了?!
  刘秀听郑兴的话以后,十分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对郑兴说:“你说自已不喜欢谶学,是不是也认为谶学是异端邪说!”
  当时是有一些儒家弟子,认为谶学是异端邪说。但多是敢想不敢言。或就是敢言了,但找不到合适的场合。就如同我们今天还在坚持的一些哲学理论、主义,也是地球人都知道,多多少少有点问题。但想要明开了说,可能还是有点风险的。 
  郑兴看到皇帝生气了,他十分惶恐地说:“臣智力卑劣,没有机会学习过谶学,绝对不是敢非议谶学。请皇上恕罪!”
  这话合了刘秀胃口。在刘秀心里,谶学是一门高级别的学科,非一般人所能通透。他不能容忍有人攻击谶学,但说自已对谶学无知,这是允许的。所以“帝意乃解”。  
  建武三十年。刘秀称帝三十年,也是刘秀版的汉帝国创建三十年。这三十年对于刘秀来说,也是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先是新国大乱,“刘秀发兵捕不道”。终于天下平定,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
  一个平民百姓家,碰到大事,还有摆宴庆祝的作法。而刘秀创建的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经过三十年的精心治理。老百姓的生活大概也达到了温饱水平了。所以有许多大臣,都上言,希望刘秀能借创国三十周年之际,大大庆祝一下。
  古人们都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也,所以没有那个皇帝,在国家重大纪念日,有国庆阅兵之说。但如果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发展得不错,皇帝不错,大臣不错,小民也不错了。可以到泰山,举行最为盛大地封禅礼式,祭告天地。
  所以有一部分大臣上书“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对封禅泰山一事儿,刘秀却表现出伟大的谦虚,他下诏说:“联虽即位三十年,可百姓还是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
  而且下令,如有地方郡史借国家创建三十周年,搞形式主义,“盛称虚美”者,剃光了他的头发胡子,发配边缰!如此一来,群下没有谁敢去搞什么花架子形象工程!  
  几个月的某一天,刘秀学习《赤伏符》。此时刘秀虽然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但还学习不怠。他在工作之余,还喜欢学习国教经典著作《赤伏符》。当时没有摄影师,但刘秀深夜学习赤伏符的镜头,对于当世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人翻红宝书的镜头。而且每一次学习,刘秀也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有收获是经常的事儿。
  这一次学习,刘秀看到一句话,让他大受触动:“赤刘之九,受命岱宗!”
  赤刘,是指汉高祖刘邦。赤刘之九,是指赤帝刘邦九世孙;受命岱宗,会到泰山,接受天命。  
  刘秀知道自已的身世,他正好是赤帝刘邦的九世孙!大臣们建议,封禅泰山,原来是《赤伏符》早有的预示?!《资治通鉴》说,“上感此文”!所以他下令封禅泰山。后,又宣布图谶于天下。

  王莽、刘秀之世,谶言盛行。对谶言的理解与解释也是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如对于同样一句谶言,甲可以这样解,乙可以那样解。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可以擅自撰改谶言。如建武二年,真定王扬造擅改《赤伏符》“赤九之后,瘿扬为主。”《资治通鉴》说扬“欲以惑众。”结果事泄被诛。
  象扬造这类事件,在谶言流行之后,发生过很多起。蜀郡太守公孙述也作过类似的事儿。王莽作皇帝之后,就意识到谶言是把双刃剑。所以王莽于建始元年秋,令王威将军王奇等人,把经认可的四十二篇符命,传讲于天下。
  王莽目的是为了向全国人民宣示自已受天命,同时也是因为怕许多意想不到的谶言出现,被自已的政敌所利用。
  新朝被更始皇帝推翻之后,新朝人对谶言的心态,却被东汉王朝的继承下来。王莽是用不良文人哀章伪造金匮书称帝,刘秀是因儒生强华的《赤伏符》登上帝位。不管是哀章的金匮书,还是儒生强华所献的《赤伏符》,是真属假。它们都同属谶言类的怪异学说。这种学说,刚开始单凭一两句神神叨叨喑示性的语言,可以作多面性,多方位解释。最后的答案,也可能是完全相反。
  王莽之世,他意识到这类问题,所以他组成谶言宣讲团。到全国各地,对全国的各级干部,人民进行谶学教育。同时也向全国班布命令:宣布未经认可的符命,就是邪说。对于这些邪说的制造者,一经发现,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王莽创建的新朝是短命的,对谶言的还没有来得及太规范的管理,他的新王朝就崩溃了。这个时期的谶言学,如诗学一样,国家不幸,它却是异乎寻常地发展起来。这种发展,如果排除“神为”的可能性,更多的是人类神经过敏,自以为是的猜测居多。
  一些自以为是的文化人,神经过于敏感的方士,对于他们不能理解的社会,用神神怪怪的冥想,代替理性的分析。最后偶有成功者,如同中了彩票大奖一样,许多人以为神。
  刘秀因《赤伏符》称帝后,他对谶言的热情异乎于常人,在他的提倡下,谶言,变成了谶言学。他也怕谶学会被自已的敌人利用。所以于东汉中元年秋,刘秀把谶言,当做一门学说,宣图谶于天下。  
  一时间,不懂点图谶之事儿的人,几乎在社会上无法生存,如同我们现的人,如果现代政治学理论过不关,做不了官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代汉者,当涂高

 1.
  这是一则相当古老的谶言。产生的时间,大约在西汉王朝末年,东汉王朝初期。
  此谶言是出自何人之口?起源于何坟典?现已经无从考证了。据现有的历史记载: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曾见到过这则谶言。在他和蜀郡太守公孙述(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进行谶言理论较量时,他提到这则谶言。在他给公孙述书信中说:“代汉者,当涂高,应是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
  光武皇帝刘秀理解中的“当涂高”,是指一位姓当涂,名高之人。在谶纬学发展过程中,刘秀是第一位把“谶言”,上升到理论高度----“谶纬学”的皇帝.
  他对谶言的相信,是相信到了迷信的地步。而且因为他皇帝的身份,对于谶言学发展推动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文化人、方士所能相比。在他与蜀郡太守公孙述的谶言论战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否认公孙述非是“代汉之当涂高”,而不是对于这则谶言本身提出怀疑。
  后来的历史,证明公孙述不是代汉之当涂高。大汉王朝的历史,在刘秀这位皇帝手里,光荣地恢复了,所以后世的汉朝皇帝称刘秀为汉光武帝。
  而“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言,很早就出来了,且流传甚广。但在刘秀之世,却没有应验,是这则谶言本身就是一个假谶言?
  还是当代许多人错解了这则谶言?
  2.
  建安元年,此时的东汉王朝,又延续近两百年。“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则谶言,在大汉的国土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也流传了近两百年。在众多谶言的读者中,淮南袁术是其中之一。熟悉东汉末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袁术是那一时期、第一个敢自称皇帝的枭雄。而他所以敢向大汉王朝叫板,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则谶言。
  历史记载: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自已名字应之。他坚持认为,自已的姓名,应了这则谶言。自个儿就是代治之当涂高!
  袁术何以如此相信自己?
  他的自信与传说中的传国玉玺,还有一点关系。这一时期,袁术又从孙坚手里诈取了汉传国玉玺!神秘的、古老的谶言应在自已身上;象征了国家最高权力的玉玺又被自己拿到了。难道不是上天,在向袁术喑示:汉之天下,袁术也会“受之于天,既寿永昌?!”  
  建安二年,袁术把他的野心落实到了行动上,在寿春称帝。
  可以说,是“代汉者,当涂高”这则谶言,给了袁术作皇帝的心里喑示。但公孙述不是代汉之“当涂高”,袁术又何偿是代汉之“当涂高”?  
  公孙述与袁术。两个人的姓不一样,名字也不一样。但他们两位,就是坚信自已是代汉当涂高。这里面是不是有我们看不懂的玄机?!
  袁术的命运,与公孙述的命运大至一样,两位只能算是汉王朝的省部级干部。因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野心,敢自称皇帝。公孙述只统治是汉王朝的蜀郡,袁术只统治了汉王朝的淮南郡。两位短命的皇帝,所管辖地域、人民还不到国家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所以两位皇帝,无皇帝之名,亦无皇帝之实。他们只是占据了一小块地儿,与敢与汉王朝叫板。袁术虽然没能代得了汉王朝。但他把这则古老的谶言,从历史的尘埃捞了出来。这一时期的东汉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家大乱,群雄并起。汉王朝的灭亡只是迟早而已。谁会是代汉之当涂高?
  天下人翘首以待!
  3
  当涂,现为安徽北部的一个县。据说此名源自于大禹治水时,大禹取了此地涂山氏的一位女子作老婆。故名当涂。
  当涂在周王朝时,属吴国;到春秋时,属楚国。东汉初期,刘秀可能没有听说过当涂这个地名。所以他看到“代汉者,当涂高”谶言时,理解为有一位姓当涂,名高的人,会代汉而立。
  刘秀之世,这则谶言没能应验。刘秀之后两百年,东汉末年,真出了一位代汉的大英雄。此人就是曹操。
  曹操是谯国人。而谯,就是现在安徽亳州。地理位置也是在安徽北部。
  而亳州与当涂有什么关系?
  如果硬牵强附会地扯,当涂与亳州当然有关系,都同属安徽,又处于安徽的北部地区。把“高”不理解为名高。而是理解为高人,高手,高水平之人。则代汉者,当涂高,或多或少,可以应在曹操身上。
  黄初元年,汉太史丞许芝上书云:“魏之代汉,见于图谶,其事甚众。”他的解释也较象形:“魏’也;象魏者,两观?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高,在里不是理解为高水平,高手,而是因为曹操受封的“魏字,有高大的意思,或者可以向高大的意思上理解。所以魏必须代汉。
  这个许芝的理解,也不乍的,和笔者的理解一样,都牵强了一把。但多是神神怪怪,估妄言之的东西,不能当真,也当不得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9 2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谶言的蛊惑力量不可小觑,所以往往被居心叵测者利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30 10: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空阶蕉雨于2011-01-29 21:31发表的 :
呵呵,谶言的蛊惑力量不可小觑,所以往往被居心叵测者利用。

呵呵,这话赞同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12 03:02 , Processed in 0.1006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