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滇天炽

[原创作品] 大滇说茶1001夜 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2: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3 戏说茶气



         大滇说茶1001夜,戏说茶气!

      茶气是什么?我不认为有谁能说得清楚。迄今为止,经得起推敲的解释不多。大滇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茶气是人人可以体验到的。至于如何体验,我们放在最后再谈。

      迄今关于茶气的概念,基本只能凭想象去揣测。有些人将其归结为智者的慧根、悟性等,把茶气推到了一个神秘化的位置,变得很主观了。大滇认为,如果一个结论不能反复验证,而且是在不同的人群中验证,那么,这个结论就相当值得怀疑。

      首先这个要涉及到什么是气。气这个概念,显然是来自道家的,要否认气的存在,罪莫大焉。真气,元气,茶气,三个气应该都是一样的物质。精、气、神,这里的气,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在茶里要描述茶气,实际上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普洱茶本身的学问,还要涉及到你对道家的研究。杯具,就是这样产生的。

      涉及到道家,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太多喝茶的人,是无法了解道家思想的,而道家的思想,跟中国的气功又有结合。所以,茶气里的气,又跟气功的气,实际是同等含义。究其本质,要明白茶气,你先得明白气功的气。不知道诸位中,有没有练过气功的?

      我在年少时,曾经学习过。所谓气沉丹田,真气在体内循环,大周天,小周天,等等之类。当然,我了解的只是皮毛。但总归来说,以我的研究精神,既跟了师傅,师傅也言传身教,自个也找了很多书看,但我坦白,没有炼出气来。

      不是我不用功,主要是我从小学习唯物主义,心里一直存了要把气这个东西物质化的念头。也曾拜访了一些高级气功师,也曾请人发功,试图感受气。气功师用了很多引导性的话,希望我能说出一句肯定的话,让我自己感受到气。但我很抱歉,无论说我悟性多差,我都得承认,我没有掌心发汗,也没有哪里感觉到微微发热。

      一般人在心理诱导下,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汗或者起码发热。但我应该是心理素质不错那种,没有发热。我应该只会在一种情况下紧张发热——见到**的时候?我猜想。所以,我迄今为止没有感受到真气、元气、精气,以及许多前辈认为的茶气。这个,是关于第一种茶气的理解,前辈高人们关于茶气的理解。如果你练过气功,而且确实感觉到气,那么,有机会了解茶气是什么。然后,我来说说第二种茶气的理解。

      基本上,现在开茶店的人,或者喝茶几年的人,都会评价说,茶气足不足。这里的茶气,在前辈们看来,就很幼稚庸俗了。大致意思指茶汤很浓,口感很酽;或者茶汤苦、涩味很强。若以此来论,则茶气强不强,实在不能跟是否好茶挂上钩。但这样来理解,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也容易感受得到。这样,茶气强与不强,就是个中性词,不是一个褒义词。在第一种解释里,显然是褒义词,只有好茶才有茶气,只有陈年老茶才有茶气。而第二种解释,则凡是茶都有茶气。

      关于茶气,第一种说法里,甚至嫁接了跟科学有关的东西,将茶气跟所谓的有机锗直接相关(参照邓版本《普洱茶》)。作为一个工科毕业生,我感觉到文科生想象的穿透力,佩服不已的同时,深感无语。有樟香,那么必然是樟树与茶树伴生;茶气跟有机锗有关系,那么一定是普洱茶树从土壤里吸收了有机锗;那么云南的土壤里一定含有丰富的有机锗,如果土壤表面没有的话,那么一定在表面下数十米,数百米有;要在地下数十米才有,那么只有原生的百年古树,千年古树,根系才可以吸收得到。结论就是:古树茶根系发达,从地下数十米吸收了有机锗,因此茶气足。

      这样的推论过程,使得我这样的工科生陷入两难。要否定这样的结论,首先得去测土壤里是否含有丰富的有机锗。取样,必须从表层到地下数十米,取样范围,必须是云南全省。这个完成了土壤里含有锗的证明,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要证明茶树是可以吸收锗的;第三步,要证明茶树吸收了锗,没有自己消耗掉,而转移到了嫩芽嫩叶中;第四步,要证明在杀青、揉捻、晒青过程中,锗没有受到损失;第五步,经过蒸汽、压饼、成型、存放后,锗还没有散失;第六,溶于茶汤,可以被人感知。

      如果不能做这些实验去否定结论,那么,为了避免麻烦,就只有承认这个结论。大多数人都怕麻烦,所以不想认真追究,算了,听之任之。

      茶气,就变得高尚起来。我个人感觉,有点跟皇帝的新装类似。因为你如果否认,就说明你不会喝茶,连茶气都感受不出来。一般喝了几年茶的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这一点,尤其是面对一个几十年的老茶,虽然觉得口感不咋的,也不敢否认讲茶的人说,茶气强烈。

      自然,也有人说喝了发冷汗、发热汗什么的。古人也曾经说过,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才七碗茶,就晕了,感觉飘飘欲仙,这个被认为是茶气强烈的原因。大滇的结论,是作者体质弱,茶醉,恍惚中……

      说起来,第二种还是比较通俗的,大家容易理解的,市场上通用的俗语。我建议大家按第二种去理解。下面说大滇的第三解。

      大滇的第三解,无需太多复杂的说法。群里应该有茶友买过1990年的散熟茶,你把这个茶泡到30泡后,感受那个气韵。我认为,那个才是真正的茶气。说这个并没有广告的成分,因为这个茶早已经浮云。喝到30泡,茶的味道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气。当然,这里的气,是气味的气,是任何人都可以感知的东西。一百人喝,一百人都可以了解,什么是茶气……不会让你发汗,不会要你先练40年少林童子功,它,就那么一直存在着,与任何人无关,客观存在。愉快的感觉,但,无法描述,具体请茶友正宗懒人开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2: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滇说茶1001夜之104 普洱茶的评审 上篇



      大滇说茶1001夜,今晚我们说一说普洱茶的品审。应该来说,这些都是普洱茶专业的常识,没什么神奇的东西,大滇只是作为旁观者,对这些规则讲解一下,附带一下自己的看法。从大的方面来说,普洱茶的评审是分两类来看的,一类是散茶,一类是紧压茶。今天我们先说,散茶的品审。

      当然,这些方面有所谓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东西,作为从业者或者茶友,要理性看待。有规则是好事,但你太把规则当成至高无上的东西,那你就离真理越来越远了。规则只是中国权力最大的部门——有关部门 ,利益的均衡体。应该也是今年的行业,牛奶行业,把国家标准乳制品,这个标准倒退30年,标准值降低了很多,就是一个例子。而普洱茶的标准,同样是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遇到有人抬出标准来,那么,请给我解释下,同样的树,同样一座山,山这边属于云南省,山那边属于老挝,从那边采摘鲜叶过来,按普洱茶的标准来做,按国标,就不是普洱茶?怎么解释?同样,把晒青毛茶运到广东压制,怎么就不是普洱茶了?大益在东莞有个工厂,难道生产的不是普洱茶?按国标,应该也是非法生产了。所以,我对国标的解释,拒绝相关人士争议,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回到散茶的评审,我们来看用的器具。


      大家仔细看下这两个东西,显然,茶盘是看外形的,下面这个是用来泡茶,品比的。太多人迄今不知道这两个东西的用法,一点也不奇怪。很多人只是看着别人有,就自己搞一套回去,以貌似专业的眼光去给人讲述,但我们可以一眼看出,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足够专业,因为,我们看见90%的人都只用一套。呵呵,品审杯,如果不是2套以上一起用,根本没有意义。

      说得通俗点,为什么国家要有个标准,还定义了这样的茶具,很粗鄙的茶具,就是强调一点,同等情况下,同等重量的不同茶,在同样规范的水温、分量下,比较茶的总体品质。



      这样,三个东西一套。泡茶的杯子还有缺口,缺口说明什么,说明容量一致,多了就会漫出。用天平或者电子称,是可以保证投茶量一致的,水温一致,用的水一致,不同的就只用茶了。以这样简易的方式来判断茶的内质。外观和内质,就是评审茶的两个方面。

      外观,抽取两种不同的茶,同样的分量,放入茶盘,观察外形,对茶的外形做出评价,比如条索,银毫等。对于散茶依据外观,给出一个判断,几级茶。这个叫做干看,就看干茶。

      而用评审杯,这个是湿看。这套杯具,严格来说,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看散茶的,一种是看紧压茶的。看毛茶的是250ML,紧压茶的是150ML。这些我们就不细说,下面来说说怎么用这个东西。

      这套评审的方法,本来普洱茶是没有的,是从其他茶方面用类似原理引入,所以,我觉得有时很无理。浸泡5分钟,看看这个规则,沸水冲开,浸泡5分钟。你可以想见,这样的茶,闷泡5分钟,对两种不同的茶,都这样操作,大家手里有茶的,试试这样的结果,喝起来如何?

      如果是当年的新茶,无论生茶熟茶,你觉得能喝吗?呵呵,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无法下咽的。所以,我加一个补充条件,建议投茶量为5克。但基本这样,如果水温够高,估计喝下去,也谈不上享受。所以,这种做法,某些人采用,也有一些人不采用这样的方法。

      许多人的做法是:第一遍,把茶闷泡三分钟,直接倒掉,然后再加水,闷泡2分钟,以这个时候的口感来判别内质。在所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貌似可以得出结论?然后,我们就可以给茶打分,80、90、100分?

      普洱茶,有时真的很累,因为这样也不行。你用一个机器揉的茶跟一个手工揉的茶来对比,就算是同一个寨子,同一棵树的茶,揉捻不同,大致的口感差异非常大。如果揉捻较重,显然,在第一泡出汤会较快,很可能第二泡无味。就此推断茶的好坏,会非常不准确,所以,在做品审前,茶品是不是适合放在一起来比,也是要预先考虑的。你用布朗和易武来PK,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们总结下看散茶(毛茶)的方法: 干看条索、嫩度、色泽、净度,湿看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前四项称为外形因子,后四项称为内质因子。

      第一  条索
      通常来说,条索紧结,被认为是好茶的一个指标。大滇解说:这个是因为大厂过去以收台地茶、机制茶为主,嫩茶条索较为紧结,而粗老黄片茶无法成为条索,故区分老嫩以条索是否紧来判断。老嫩程度,决定了茶的价格。而近年来,普洱茶百花齐放,衡量普洱茶价格的高低,不再以老国营时期,只重外形的方式,而更重口感滋味,因此,这条仅供参考。

      第二  嫩度
      即看茶,芽头多少,采摘为单芽还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等。国营时期的标准,自然是芽头多,等级就越高,收购价格就越高。所以,易武的茶,在国营体系下,无论如何,都不能卖一个好价钱。

      第三  色泽
      如果是生茶,大致看杀青有没有足够。老的生茶,注意看是否霉变等。色泽鲜绿,就要怀疑,是否有绿茶化,熟茶里面金毫过多,就要怀疑,是否拼有红茶等……

      第四  净度
      这里不是指杂质什么的,而是指样品中,各等级茶的大致是多少。如果你看到里面有一芽一叶的茶,又有老黄片,又很很多茶梗,这个就是净度不好,不匀净。

      理解这些评论,主要是方便大家看懂专家们的茶评。今天先到这里,明晚我们继续说普洱茶的评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13:31 , Processed in 0.0943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