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月上湄梢

漫天雪论坛12周年庆诗赛作品提交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7 17: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
      
杏林春早

故乡没什么,故乡很简单
几条小溪,几面青山
还的
池塘,蜻蜓
白发苍苍的娘

故乡最大的官是村支书
几十年过去了
只在本市作协花名册上
有一个小小的名字

我一直羞于告诉它
因为我的姓氏
就像长在山底的草籽

母亲没什么,母亲很简单
她只在白天追赶太阳
在夜晚疏散月光

四十几岁就没了我爹
一人养大五个孩子
现在她幸福地住在城里

正是她对故乡
“背信弃义”的错误
才让故乡在我心上
长成一道不可愈合的伤口




《七夕夜的小纸条》
                          
杏林春早

              ——给爱人
七夕年年都来
每一年的到来仍让我们
激动不已
你看

一样的河岸
却是不同的人
我们要学情人的样子

说明日的话
“找到命运的竹筏”
缷下云烟

j明日我们坐在轻舟上
看自己的幸福


2015.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17: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 哇噻

再往前就走不动了
被墙上的铁钉扶住
这是一种时间胶水的凝固
是相框的庄严审判

身后的墙壁很厚,足以抵御更迭
抵御进攻
抵御民众的拥戴

这装饰过的面容,有着前朝的意志
他一定是想穿越这道厚厚的城墙
一定是想
走过门楼
走进一种境界

风雨中一眼瞥去
像推开历史的一扇窗,探出头来
瞭望

本来可以把所有君王弃于身后
身体却瞬间与前朝的墙壁融为一体

《故乡》/ 哇噻


这些年,渐渐懂了
没有任何事物与我故乡的村子比坚强
老人去世了,村子死一次
婴孩出生了,村子又活一次
昨天我二叔来电话
说他的腰不行了
我顿时看到,故乡弯腰驼背
在原野上行走的背影
饥寒交迫时,村子饿死过
又活过来
朝代更迭时,它拒绝换样子
铁蹄践踏过,它又爬起来
随便被什么人折腾得奄奄一息
摸摸脉搏还有心跳
细想想我故乡也不是多了不起
无非是二柱子的腿不行了
借小石头的一双脚去县城办个事儿
老马头的脑袋不好使
借小琴的手算算一年的收支
村东头王家老三不能生育
叫媳妇和打工回来的小强子睡了一夜
生了个大胖小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18: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边坐席》
  
1、梦幻
  
水流轻缓
月色渐浓
有七彩鱼游动
那是我的梦幻
突兀的眼睛
看不到眼泪
早就融入了这片水域
自由游曳
我的身子僵持
早已出走的心
随波起伏
  
2、自由
  
流水无声
水草摇曳
穿梭水面的水鸟
沉浮着梦幻的影子
一半被水吞噬
一半被光掳走
  
3、传说
  
水流声促
一场战争
水漫金山
那个许仙目光呆滞
小青救走了姐姐
一次海市蜃楼故事里的泪
涌进了西湖
  
4、情节
  
水声缓急
晨昏混淆
我的神 在水中丰盈
又在水中消瘦
目光里飘雪
一片又一片
洁白了整个世界

《寻找灵魂》
  
夜梦被拦腰折断
寒气紧逼,一些漂浮的碎片
长出锋芒
狂妄将落絮卷上云端,刹那
大雨倾盆
拔刀指向哪里?毒箭
早已攻心
  
灵魂出走,在半空摇曳
一道闪电,呐喊的心滴落两地
一在天涯,一在海角
疼痛的是连在一起的缘
环绕天地玄黄
  
有水流动,有光徐来
不灭的灵魂
从一朵水花里冒出
轻微的声响叫醒耳朵
睁开眼,正是春天

【浅谈阿九先生译文《出于迷信》读后感】
  
  在失眠的夜里读阿九先生翻译的《出于迷信》,恰好与我的忧郁携手,也为我这个初次拜山的人打开了一条路,虽然曲折,但引导着我前行。我从未写过诗歌评论,就来谈点自己的感受吧。
  
  “这印着这印着一只红橙的火柴盒/就是我的斗室/它不是混迹数日就离开的旅店房/而是一生的安息所。”这里写的是多么的美妙,火柴让人联想到光明和温暖,火柴盒总是贮藏光明和温暖的地方。这不是斗室,而是一生的生息所。是呀,怎么就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了呢?这里总是有美丽的梦幻在等待吧!且延伸至一生的梦幻,很有张力和想象的空间。

  接着诗人写到“我再一次到这里住下/却仅仅是出于迷信/墙纸的颜色综黄/如同橡树/还有这门枢在歌唱。”墙纸的颜色是温暖的综黄,连门都在歌唱。那么这温馨的氛围里是会有什么样的主人居住呢?我们忍不住会跟着往门前靠近,想一看究竟。诗人却把读者一挡,他说“我的手一直没有松开门闩/任凭你挣扎要出去/我的额发触到了你的刘海/我的唇遇到了紫罗兰。”读者跟着心跳加速,跟着温馨起来,仿佛看见了恋人火辣的眼睛。而诗人说他再一次住进这里,仅仅是出于迷信。这又怎么讲呢?其实深爱一个人有时就是一种迷信,一种执着吧?!

  诗人这时候要表达什么呢?他说;“亲爱的/今天你回到这里/为了纪念那些往日/你的长裙絮语/像一朵雪花莲/在向这四月请安。”忽然想到女主人或在或不在,但她的影子是扎根在诗人心里的,那个让他感受光明和温暖的女子。容貌姣好,长裙飘飘,站在四月的清韵之中颦颦。只因了这样的一个人儿,他要向整个四月问好了。暖意扩散……

  读者的心跟着暖和,看来爱总是像火柴一样是可以点燃熊熊火焰的啊!于是诗人说;“怎能说你不是守火的圣女/你来时带了一条小凳/你取下我的一生/如同取自壁架/并吹去上面的尘土。”这里的话好形象好纯情。告诉读者的是一个深爱女子的男士甘心将一生托寄,醉心倾注于女子。他说女子只蹬着一个小凳子就将他的一生如同从壁架上取下并吹去上面的拂尘。这里的爱是燃烧的,这里的爱是无悔的,这里的爱是无尽的。诠释一生。
  
  可是诗歌的题目偏偏叫做《出于迷信》。有没有执迷不悔?甚至想到有没有女子的背叛?但男人的心和情总是一往情深的,他以一生做了托付,怎不令人感动?!诗歌翻译需要译者有很高的外语水平与深厚的文学造诣,才能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诗歌的国语化翻译再现,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学诗歌创造性劳动,在这里我要深深的感谢阿九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这首好作品分享时的欣喜与感动。
  
  附原译文作品:
  
  2《出于迷信》
  
  文/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阿九
  
  这印着一只红橙的火柴盒
  就是我的斗室。
  它不是混迹数日就离开的旅店房,
  而是一生的安息所。
  
  我再一次到这里住下
  却仅仅是出于迷信。
  墙纸的颜色综黄,如同橡树,
  还有这门枢在歌唱。
  
  我的手一直没有松开门闩,
  任凭你挣扎要出去。
  我的额发触到了你的刘海,
  我的唇遇到了紫罗兰。
  
  亲爱的,今天你回到这里,
  为了纪念那些往日;
  你的长裙絮语,像一朵雪花莲
  在向这四月请安。
  
  怎能说你不是守火的圣女:
  你来时带了一条小凳;
  你取下我的一生,如同取自壁架,
  并吹去上面的尘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22: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手》

一只手掰开另一只
抽丝剥茧
一半的光和热夺门而逃

门咬住了挽留的手
泪水翻越栅栏
牵牛花朵朵忧伤

层层剥离又层层缠绕
茧里住着一颗心,一挑就疼




《寻找灵魂》


你把手伸进
我的梦里
我迟迟不敢问,你摸到了什么

群星闪耀
只有你和我秘密相应
身材、气度、亮度
刚好装得下我的孤独


肉体是闪电的注解
雨声带有温度
无数个夜里,我们互为亮光
仿佛两滴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22: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

想她的时候,我就在地图上瞅瞅
故乡小到,版图没有给她留下位置

梦她的时候,村庄上空正挂着月亮
月亮是小时候我外婆的剪纸,被风贴在有希望的地方

我的故乡的村子里有一颗会散步的大槐树
每一百年从村东头踱到村西头
再一百年又从村西头踱到村东头

一年一度的槐花
孤独到不愿意走进
任何国家



《告别灵魂》

我扎一下,它就回一下头
其实它走在了我前面
留住它快捷的脚步
需要我手臂上一个华丽的蝴蝶图案

我停下针脚,灵魂就走远
这让我恐慌
让魍魉纠缠着影子
一直地问,一直地问

谁能用疼叫回一个野性十足的鹰呢
它盘旋着的孤独越高越小
手臂上,刺青终于完成一对儿蝴蝶翅膀
我不敢扇动
我怕远方掀起它期待已久的风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23: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抑或不静。浅读诗人阿九的诗歌《静物》
作者:蓝石榴



       在诗人阿九的众多作品中,挑选了这首《静物》,题目是我喜欢的,那么就由题入手,《静物》,可理解为有物处于静态之中,这个静态的发生会与一个环境产生联系,或者说,因为一个怎样的环境而使得物处于静态,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境,似乎这样一路追寻下去,这个静物之下就会被挖掘出一个事实的真相来,或者就是这个原因,静物居然有了非比寻常的含义,静物又身患了玄机。
       诗歌一开始,“餐厅的一角,一盆富贵竹用中世纪的竹节/测量着窗外午后的阳光。”地点有了,同时也出现了主体与时间,“餐桌的一角”,“富贵竹的竹节”,“中世纪的”,“午后的”,只一个句子就把一段久远的光阴拉回到了现实,表现完整没有拖沓,指向分明,干净而利落,这里须留意的是“中世纪”这个特定的形容,不是今天,也不是昨天,是具有来历的,时间久远的一盆富贵竹的呈现显然有了第一个深意。“它是一个流浪的植株,还是一个乱世的家族/从南方的水边移居到这个瓦盆里?”这一句出现了两个疑问,从“流浪的植物”到“乱世家族”一个是单纯的个体,一个是有了身份的族群,从“水边”到一只“瓦盆”,疑问之间构筑一种生活上的障碍,一种无束缚的生活与有制度约束的生活在无形之中产生了强烈的对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问过斯里兰卡的女孩瓦苏吉,/她只是歉意的微笑:/她的家乡没有这个物种。”显然,这盆植物是被移植至此的,它有过流浪史。“我一直以为,盆里填的是一些白色的鹅卵石,/但走近一看,却是一堆名叫“宝贝”的贝壳,/因为显赫的主人早已离开,/只丢下一座座史前的墓穴/拥抱着来这里躲避战火的淡水。”这里提到了“鹅卵石”“贝壳”,从“我”“以为”到“走近一看”,是思想到行为的递进处理,达到真实肯定的效果,而盆里填的是“贝壳”不是“鹅卵石”,从中也隐射出“主人”对于生活事物的讲究,“显赫”的地位必定也是真实可靠的,而今“主人”已经不在,但遗物还在,这盆“富贵竹”由此代表的不仅仅是“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可以从中看出“主人”是一个善于怀旧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当“贝壳”不再叫贝壳,有了另外的名字“宝贝”,可以联想到一些失去的东西,“主人”是多么的珍视,为了怀念,也为了纪念。这一句,由“我”认为开始,小细节的列入也把“我”的观察入微在不动声色之间勾画了出来。“它们与这株富贵竹来自不同的世界,/只是被人放在同一只瓦盆里——/那是无数不在场的生命喂养着另一群生命,/让死亡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一个祝福。”在最后的叙述中,“它们”与“富贵竹”联系在一起,来自不同的世界,拥有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灵魂之物,一个是鲜活之物,两者的结合是不死与永生,在时光的流动中,两者相互依存融汇不离不弃,两者不是无知的搭配,而是一种从有形到无形的精神升华,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和谐,更有一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进化过程,显然这个过程在延续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我”,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用心良苦的意境。
       整首诗歌总共十六行,令人深深感觉到的是诗人的语言表现力的强劲,叙事性的完整同时又富有深切感染力,在一层层的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境界时,诗人充满了耐心,在细节方面处理的谨慎而又细致,诗人在用词上相当的注重,更确切的说用词的准确为整首诗达到完美完整的效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用词的精准与细节的巧妙安排相融汇的时候,整首诗歌终于现出了完整的容貌,“静物”是富贵竹,是贝壳,是静的,“静物”也是不静的,静的只是物的本身,不静的是物所深含的特殊意义,它的深远与一段历史有关,与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有关,同时也与一个前来探访的人有关。总体来说,阿九诗人的作品具强烈的叙事性,同时又穿插了地域性,比如《西海岸》《低陆平原的月亮》,还有的诗歌加重了时间段的刻画,这些都是其诗歌上的一些个性化,或者说是特色。当然,在这些个性化特色的表现上,诗人也相当注重挖掘诗歌的内涵深意,使之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里,诗人的追求与对诗歌的执着之意一览无遗,这也是每一个诗歌爱好者的学习方向,我觉如此。



附:

《静物》
作者:阿九

餐厅的一角,一盆富贵竹用中世纪的竹节
测量着窗外午后的阳光。
它是一个流浪的植株,还是一个乱世的家族
从南方的水边移居到这个瓦盆里?
我问过斯里兰卡的女孩瓦苏吉,
她只是歉意的微笑:
她的家乡没有这个物种。
我一直以为,盆里填的是一些白色的鹅卵石,
但走近一看,却是一堆名叫“宝贝”的贝壳,
因为显赫的主人早已离开,
只丢下一座座史前的墓穴
拥抱着来这里躲避战火的淡水。
它们与这株富贵竹来自不同的世界,
只是被人放在同一只瓦盆里——
那是无数不在场的生命喂养着另一群生命,
让死亡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一个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01: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陆游在宋朝,我在另外一个国家
千百年后,阅读那些爱国主义的诗篇
我读得想大声喊叫、拍桌子、瞪眼
让老婆将酒杯,换成大碗

我忘记了,我和他拥有不同的国籍
我没见过他,也没听说过他
作为一介武夫,我从头到脚被武装
野蛮地,霸气地摧毁这文明、富裕的国家
崖山一战,他的子孙,有的忧愤而死
有的绝食而亡  有的跳海自尽
他们把国家上升为信仰

文明脆弱得,经不起践踏
如今我们同属一国。这个孝顺的人
千百年后,还是和唐婉分了手 他的诗写得少了一些
写得太多,当代诗人嘀咕,他的诗成色不够
大解比他空灵  雷平阳比他厚重  
而我在任何年代,都不值一提,野蛮的人写起诗来
好比用烧火棍吹火

那些爱国主义诗篇
让他处境尴尬,仕途一再受阻
诗歌一途,也被矮化---------千百年后他还是没有分清
政府和国家

他的诗写得少了。最好的烹调专家
在各地开起连锁厨房。当他学会微信
写得就更少一些。一群人鼓动他
在群里发红包。许多女人为了接近他
开始写诗,诗坛迎来阴盛阳衰的局面

写得少了,他仍然是高产的诗人
事实上新诗和古诗一脉相承,他轻易又成为大师
包揽了各种诗歌奖  他强烈地爱着这个国家
这让他的诗少了先锋色彩  提起他有时让人想起
艾青、郭小川 等等  正义的化身
看上去都有严肃的面孔  也许是婚姻破碎造成
他渴望领土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01: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手


我祖父,兄弟三人。在晚年,我三爷提起
二爷,给日本人带路,就此生死不明

隔壁的明智,黄昏时,我们还在一起
第二天就死了。一次又一次,在梦里
梦到他

你不知道哪一次分手
生活就变得天翻地覆。一句分手吧
打开的门,就再也不会打开
再也不能携手走过一生

当我想起在生命中消失的人
这世界仿佛并没有中心

爷爷一生都没有等到他的兄弟回来
也没有后人前来寻根

一道道门最后都会
关上。我知道有一条路通向你
我还在寻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08: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九诗歌评论]
       诗歌的本质-----阿九诗歌印象

       诗歌的本质特点就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地方,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有形象性,跳跃性,含蓄性,音乐性,主旨明确性和抒情性六大特点。下面就阿九诗歌体现出来的这几个特点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诗歌是形象而不是肤浅的。
        阿九的每一首诗都要给人完全具体可感的形象。比如:

   鸭梨
              阿九

客人走后,
我们就像盘子里剩下的两只鸭梨。
十二年高浓度的婚姻生活,
已让彼此的味道接近
驻扎在北方水果里的一口凉水。
我决定切开自己认同的那一只。
让我大吃一惊的是
它居然是一只黑心的梨,
一个被一排错误的牙齿咬过的果实,
至少肯定是被
一张未经审批的嘴巴过问过。
而那个虫子却因为厌倦或爱惜
而离开了现场。
它是谁?是谁在我的心中
埋下一阵未曾发掘的奇痒?
我很唾弃地
把自己扔进馊桶,
尽管在旁人看来,我不过是一边抱怨
一边扔掉一只黑了心的鸭梨。
此刻,你正很零乱地睡在身边,
已经入梦的睡衣
像刚刚沿着我的刀口松开的果皮。
虽然我很想证实,并非所有的梨都是黑心的,
但我决定把另一只
留给你在方便的时候自己削开。
至少从你浅表而均匀的呼吸,
我看不出你的梦里
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

  这首诗题目是《鸭梨》,作者一直在写两只剩下在盘子里的鸭梨怎么样相处,一只鸭梨切开另一只鸭梨时发现对认同了这么久的同伙竟然是黑心的。而这只鸭梨黑心的原因是它被别的虫子咬过,所以我一边在探究这只鸭梨倒底是被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咬过又被厌弃了,一边内心埋下了一阵未曾发掘的奇痒,于是我扔掉这只鸭梨,也把自己扔掉。而且我还在探究另一只鸭梨到底有没有被别的虫子咬过,是不是也黑了心。
  作者完全是以形象化的视觉来打动读者,类似于寓言故事。说实话,这样的寓言故事可能是一个没有学问的粗人也可以讲出来,然而,到底这个故事,这些形象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诗人绝不仅仅会肤浅到给我们讲一只烂了心的鸭梨的故事。诗人的目的是让我们从中想象一下,鸭梨的故事会不会发生在同类身上。我们经常所见到的无数的伴侣,在开始的时候都互相吸引,互相爱慕,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方会变心,会被别的虫子所吸引,有的就如同这只鸭梨一样,结果是被厌弃。一切都不能再回到过去。爱不能重来,历史不能重来。
  所以阿九的诗歌通过形象,通过寓言故事给我们传达的是他对人生,对婚姻,对伴侣的认识,传达的是婚姻是怎么变弃的,怎么失败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是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的。因而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要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我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最基本的一点的认识就是诗歌是形象的,绝不是抽象的理论,超人的大道理,空洞的说教,完全是对可感,可知,可解,可识的具体的事物的描述。也就是说写诗就是创造形象的过程。
  但是我们切记一点,就是我们在写诗的时候也绝不能肤浅地为形象而形象,我们所描绘的形象背后必须有深刻的内涵,能引发人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诗歌是跳跃的而不是完整的。
  诗歌的形象性与小说或其它叙事性作品的形象性有不同,诗歌的形象性是具有跳跃特点的形象性,而不是像小说或其它的叙事文体一样有板有眼,有头有尾的完整的叙事。诗歌可能只是选取故事的某一个片断,或者事件的几个意象,读者是通过想象来完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的。所以诗歌在叙事的时候,绝对不能像小说或叙事类的作品一样完整,全面,它要有留白,要有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和空间,诗歌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诗歌具有的跳性的特点。
比如阿九的诗歌:

   生命的物证
                       阿九

我听见你检查了所有部件后
中途停下的那首歌。
剩下的一半,你打算在爬出去透风的时候
再接着唱。

当你扶了一下头灯,准备钻出汽包,
却发现你进去时打开的那道门孔已经关闭。
这是一百毫米厚的钢板焊成的黑色容器:
它强大而垂死,嘲笑一切求生的念头。

运行车间的对话刚刚完毕,
一股工业水流就涌入这密闭的舱室。
微热的,铁腥味的血顿时从你的口中喷出,
静静地改变着炉水的成份。

这头工业猛兽吼叫着耸起肱二头肌,
把自己的血压升到120个大气压,
并用胸中怨恨的火焰
将水烧到足以引发暴乱的温度。

我看见你的身体被煮成炖肉似的碎片;
那些大块将继续分裂,
而足够小的,将穿过狭小的节流孔,
在无数次循环中蒸发,重返世界的本原。

它穿过狭长的隧道,
进入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似的叶轮机械,
那里,它用揪心的故事打动弯刀般的叶片,
使它们疯狂地奔跑。

从一个毗邻的车间出发,巨大的电流
点亮了街道,推动了马达。
生活简单而忙碌,不测的风雨
甚至打不湿一个母亲干透见底的眼窝。

失踪了一周以后,
锅炉检修工终于在晚报的一角被人找到——
几块最不认命的骨头,
留下了生命在烈火与高压下的物证。

兄弟,六年来我不仅时常梦见你,
还梦见死于矿井爆炸和塌方的挖煤工,
死于教学楼倒塌和集体食物中毒的小学生,
长眠在油气井喷现场者,还有被宝马车撞死者。

和你一样,我每天也在梦中奔走。
我只是以最微小的距离
避开了被碾碎和煮烂的命运,
并在死亡的恐惧中避开了死亡。

我是在最后一刻
才撞开那一百毫米的黑色钢板的。
我可以证明我还活着,
但我真的无法相信死去的不是自己。

  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一个锅炉检修工不幸被锅炉烧死后只留下了他的几块骨头,这几块没有烧掉,没有熔化掉的骨头证明着这里曾经熔化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一周前失踪的锅炉检修工。整首诗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原因,没有过程,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价。看起来都是一些印象和片断,我们把这些片断和印象串连起来,经过想象,思考,明白了作者所要写的完整故事。那些具体的原因和细节是需要读者来完成的。这就是诗歌的跳跃性。它里面的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线索,只有一些零星的画面,感觉和片断,或者联想,感受,认识。因而诗歌的第二个本质特点是具有跳跃性,我们拿来任何一首阿九的诗,都是这样的。或者我们拿来任何一首成功的诗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三、诗歌是含蓄的而不是直白的。
  很多初学写诗的人以为诗歌是直白的,其实含蓄性才是诗歌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见地,对生活的理解,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诗歌与其它大多数文体一样都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哲学理念,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和评价。诗歌的主题大多是抽象的,是深刻的。这就决定了诗歌的文字表面的意思一般来说并不是作者的主题,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决不会直接体现在文字表面上。
  纵观阿九的所有诗歌没有一首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都是通过故事片断或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例如:

    新聊斋:黄豆
                       阿九

有个没有破案的杀人犯被一群冤鬼追杀,
死了七天后又在棺材里活了过来。
在认清了两界的形势和自己的罪孽后,
他觉得,还是死了的好。
他走出棺材,请一个本地神汉为他超度,
好让他尽快死掉,又不遭受被抓住枪毙的痛苦。

神汉找来了一只木桶,倒了半桶水进去。
又找来两把刀,分别扎在桶的提手和腰部。

那人当晚果然又死了。
这一次,他死的非常扎实。

为了证明那个曾把全村上下
搅得鸡犬不宁的鬼真的死了,

神汉决定取来一颗炒熟的黄豆,
当着全村人的面,跟盆底的豆子对质。

那颗黄豆准确地回答了所有与他相关的
法律、良知和个人前途问题。

对话结束了,神汉把那颗黄豆扔进嘴巴里
嚼了几下,愉快地吃了下去。

所有在场的人都惊恐于神汉的法力。
但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是,

那么一个魁梧而凶暴的杀人犯,
却有一颗看起来相当亲切,而且香脆可口的灵魂。

  阿九这首诗通过一粒香脆可口的黄豆被一个自称为神汉的人吃掉,而这粒黄豆竟然是一个魁梧而凶暴珠杀人犯的。这个故事看起来荒唐无比,近似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因而作者的题目前面加了“新聊斋”三字。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奇怪的故事来读的话,那就完全没有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含蓄地告诉人们,就算是世界上最罪大恶极的人,穷凶极恶的人,他也有非常善良,非常人性的一面,或者说他也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情感。
  仔细去读阿九的诗歌,你会发现阿九的每一首诗歌,包括是翻译的诗歌都有含蓄的特点,它的诗没有一首是直白的,象白开水似的,让人一目了然的。同样如果我们去留心阅读其他的成功诗人的诗歌,我们也会发现这个明显的特点。
  如果诗歌是直白的那么诗歌必然缺乏诗的内涵和韵味。由此可以断定直白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诗歌并不是真正的诗歌,只不过是打油诗而已。而打油诗顶多算是通俗文学,不属于真正正统的文学作品的范畴。

四、诗歌是音乐的不是散文化的。
  诗歌的音乐性是指诗歌具有音乐特质。诗歌的音乐特质体南在诗歌的外在形式的整齐,错落,音韵,结构等方面的音乐美,以及内在的韵律美。这就决定了诗歌的结构必然是整齐的。中国古代诗歌在这方面是非常杰出的。外国的诗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英国的十四行诗。现代诗同样也具有音乐性的特质,否则就不是诗,而是散文了。
  因而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诗歌也是讲究句式的整齐和错落之美的,诗歌的内在也存在一种自然的韵律。这就决定了诗歌的语言绝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一以当十,要凝练,有内涵,而且还要注意读的时候的音乐美。很多人以为现代诗不必讲究押韵。只要把句子堆磊成整齐的诗的形式就是诗了。这种观点是完全肤浅的,完全错误的。我们读阿九的诗歌都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例如:

        琴语
                  阿九

那一年冬天,村里来了个讨饭的瞎子。
他在仓库一个朝阳的墙角坐下,
用一把胡琴,一块松香
拉出了自己荒芜而悬疑的身世。
村里的人都能根据琴声的语调
逐字听出整个句子。
但我只记得故事的第一行:
“胡琴,你在干什么?”“我在要饭。”
路上行走的人都在他的跟前停下,
他们的影子也像琴声一样折叠在墙上。
许多人把钱放在他的草帽里。
那个平时话就不多的寡妇屈身投了两个钱。
第一个掉在帽子里还能听见,
第二个根本就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从阿九的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诗歌的音乐性的规律。首先整首诗的句子的长度接近整齐,这样从整体上看起来它是整齐的,有音乐美的。
  其次我们看有些句子,用的是对偶句或者接近对偶的句子。如“用一把胡琴,一块松香”完全相同的结构,“第一个掉在帽子里还能听见/第二个根本就没有发出一点声响。”也是近似于整齐的偶句,偶句读起来就是节奏感强,就是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内在的音律就是诗歌从内容上看,中间是连贯的,不是断裂的;是跌宕起伏的,不是一马平川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在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就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就是连贯和变化的音律,就是诗歌的韵味,就是诗歌的音乐性。现代诗中的这个特点也很明显。我们读阿九的诗歌也能看出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内在和谐而完美的旋律。比如这一首《琴语》,先写瞎子的琴声,接着写村里人从中听出了琴声后面的故事,再写村里人布施,最后特写了寡妇的布施。中间层层递进,直至最后,完全是叙事的节奏,也是音乐的节奏。
  诗歌的音乐性也是诗歌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诗歌就是文字的音乐,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深切地领会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诗歌。

五、诗歌是易懂的而不是晦涩的。
  诗歌是能让有一定诗歌修养的读者看懂的而不是晦涩的,不是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的。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在内有一个很大的功能特性,就是它的社会性。作者写诗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给读者看的,如果作者只是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发表,那么也就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文体。一旦作者有了表达的欲望,一旦作者这种欲望成为一种想要读者了解自己对某一件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时,这时作者的写作必然就具有了社会性。
  诗歌既然不是私密的,是社会的。那么大家一定能够透过作者的字面意思看出作者的用心。
  我们来看阿九的每一首诗歌,我们都能看得懂阿九想要表达的意思。虽然读者不同,读者的个人经历不同,读者的欣赏水平和个性爱好不同,但是这也没什么。因为文学作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文学鉴赏也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读者是能够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更具有引发读者想象,再创造的过程,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因而它的主题可能具有多样性,但是如果人人都看不懂的话,那这样的诗也就不是诗了。
  我们现在拿阿九的比较抽象的一首诗来看看阿九的诗是不是能读懂的。例如:

   明歌之六
                      阿九

在北堂我种植忘忧的萱草。
我的心是豪迈的黄杨树
所喂养的褐色野鸭。
我把行进之风穿在自己脚上,
以远途巩固了生命,
安顿了衰微的旷野之马。

当天阶上的守望者一一到来,
以造就天堂的砖石压低了云彩,
请用这杯瓴留下这雨水,
因为我新死,
与众神相争。

  这首诗意思是我死了,我远离了尘世,我见到了传说中的众神并与他们争宠。这次我虽然死了,成为远离世俗的人,但在天堂,我仍然被先到的众神排挤,我被迫与他们相争,天堂也没有清净无忧之地。但是诗里作者是用豪迈的笔触,高亢的姿态歌唱着我的死亡,所以作者把它叫做“明歌”,意思为明亮而永恒的悲歌。当然可能不同的读者对于阿九这首诗的理解会不同,但是这首诗的基本意思却是每个读它的人都能看得懂的。
  现在很多学习写诗歌的人以为只要自己写的谁也读不懂,那就证明自己比别人高明,证明自己成功了。这是一种极不可取的投机取巧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走上了一条不归的绝路。

六、诗歌是抒情的而不是叙事的或议论的。
   诗歌不同于小说,议论文或者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最显著区别就是诗歌的抒情性。古今中外的诗歌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叙事诗和哲理诗也不例外,叙事诗中的叙事并不是作者的重点,通过叙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才是重点,尽管这种感情有时会是非常委婉的。哲理诗既然是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的,因而哲理诗的重点也是抒情。
  比如前面例子中阿九的诗歌《琴语》中,作者主要是叙述了一件事,一个讨饭来的瞎子拉着琴,村里人全都布施了,但是一个平时不多言的寡妇给了两个钱。作者叙述这件事的目的并不是说村里人多么善良,有同情心,也不是说寡妇也具有同情心。如果是叙事作品,主题应该是这样。但是这首诗的目的是抒情,是抒发作者对于瞎子的可怜遭遇的深刻同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单独给这个布施了两个钱的寡妇一个特点镜头呢?因为寡妇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生活压力使她对讨饭的瞎子的琴声有了深刻的感同身受的感觉,因而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这首诗的题目是“琴语”,琴语即琴声,瞎子的琴声所表达的语言,所诉说的话语,是让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不是单纯的音乐声音。所以这首诗的题目是“琴语”,而不是“琴声”或“寡妇”或者别的。
  类似于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自己被贬谪边远荒蛮之地,当他听到带有京都声的琵琶声时,自然感同身受,而且琵琶女自己的不幸遭际也深深触动了白居易。
  仔细阅读阿九的诗歌或其它古今中外的好诗歌,它们的所有的以叙事内容的为主的诗歌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至于议论或者哲理为主的诗歌,也同样是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这里不再赘言。


  因而抒情性是诗歌区别于其它一切文学样式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诗歌的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当然诗歌的抒情性并不是说诗歌在写作的时候要直抒胸臆,恰恰相反,诗歌的中尽量少直接抒情,而是以形象即意象来抒情。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象征比喻等常用的手法在现代诗中也是一眿相承的。
  总之,诗歌不过是一种载体,是记载人的思想感情的文字形式,它虽然比大多数文学作品精练,比大多数文学作品含蓄难懂,但是它也是没有突破口的。我们学习阿九的诗歌的时候,如果能从诗歌的最本质的六个特点出发来看待的话,我想必然是有收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8 08: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手》

我祖父,兄弟三人。在晚年,我三爷提起
二爷,给日本人带路,就此生死不明

隔壁的明智,黄昏时,我们还在一起
第二天就死了。一次又一次,在梦里
梦到他

你不知道哪一次分手
生活就变得天翻地覆。一句分手吧
打开的门,就再也不会打开
再也不能携手走过一生

当我想起在生命中消失的人
这世界仿佛并没有中心

爷爷一生都没有等到他的兄弟回来
也没有后人前来寻根

一道道门最后都会
关上。我知道有一条路通向你
我还在寻找

《陆游》

陆游在宋朝,我在另外一个国家
千百年后,阅读那些爱国主义的诗篇
我读得想大声喊叫、拍桌子、瞪眼
让老婆将酒杯,换成大碗

我忘记了,我和他拥有不同的国籍
我没见过他,也没听说过他
作为一介武夫,我从头到脚被武装
野蛮地,霸气地摧毁这文明、富裕的国家
崖山一战,他的子孙,有的忧愤而死
有的绝食而亡  有的跳海自尽
他们把国家上升为信仰

文明脆弱得,经不起践踏
如今我们同属一国。这个孝顺的人
千百年后,还是和唐婉分了手 他的诗写得少了一些
写得太多,当代诗人嘀咕,他的诗成色不够
大解比他空灵  雷平阳比他厚重  
而我在任何年代,都不值一提,野蛮的人写起诗来
好比用烧火棍吹火

那些爱国主义诗篇
让他处境尴尬,仕途一再受阻
诗歌一途,也被矮化---------千百年后他还是没有分清
政府和国家

他的诗写得少了。最好的烹调专家
在各地开起连锁厨房。当他学会微信
写得就更少一些。一群人鼓动他
在群里发红包。许多女人为了接近他
开始写诗,诗坛迎来阴盛阳衰的局面

写得少了,他仍然是高产的诗人
事实上新诗和古诗一脉相承,他轻易又成为大师
包揽了各种诗歌奖  他强烈地爱着这个国家
这让他的诗少了先锋色彩  提起他有时让人想起
艾青、郭小川 等等  正义的化身
看上去都有严肃的面孔  也许是婚姻破碎造成
他渴望领土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21:19 , Processed in 0.1092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