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副科级待遇

[原创] 生活的零碎(陆续添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5 16: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于我,多数如此。有了冲动,末了,又无话可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5: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焖子

小时候,一日三餐,大都出自母亲之手。而一做焖子,就要交给不大做菜的父亲。父亲做焖子,要用辽西老家寄来的地瓜淀粉。一勺一勺,每次向煮肉的老汤添加淀粉,父亲都显得极其认真。搅拌、调匀,倒入抹油的小盆,之后,再上屉、蒸熟。将颤颤悠悠上下通透的褐色焖子切成小块,或爆炒,或油煎,则尽由你的胃口。

2、柞树叶饼

把山野芹菜剁碎做馅儿,没什么好奇怪的。将茯苓和小麦面粉两掺当皮儿,也是件容易想到的事儿。而摘下一片鲜嫩的柞树叶子,做为水晶般剔透的野菜馅饼的翠绿戎装,就不能不说是个胆大的发明。每次端详柞树叶饼,都会感到与自然的亲近。也始终想不明白,这份东北农家院餐桌上的美食,到底契合了怎样的机缘?

3、回乡

周末,没事儿,驱车1小时,到百里外的老家转转。住过的土楼不见了,接替的,是陌生的建筑。倘没有两侧大山参照,就差点儿找不到回家的路。脸孔都已生疏,街肆依然陈旧。不到10分钟,妻便催着走。我生命的前19年,属于这片山丘。这里有我的童年、少年,也有我年轻的梦。一块溶入深深情感的土地,妻读不懂。

4、一张老照片

93年春天,我坐着大客,一路颠簸,回到老家探望父母。这时,我离开家乡,已近10年。吃过午饭,遛到街口,背倚砖墙,晒晒太阳。说笑间,弟弟边鼓捣相机,边为我照张相。背景单调枯燥,人物苍白清瘦。惟一的亮点,是那洒了满身满脸的明媚的阳光。转眼,快20年过去了。青春,还有那堵墙,早就一起坍塌了。

5、《桃姐》

主仆易位,演绎真情,触动人心。这,既是《桃姐》的剧情,也是观众的好评。许鞍华说,不擅长拍摄大场面的电影,只喜欢拍些文艺片。在票房说了算的当下,文艺片极易叫好不叫座。不想,无论是威尼斯电影节,还是台湾金马奖,竟双双问鼎,观众也表现出空前的成熟和热情。许鞍华走招险棋,结果,许鞍华嬴了。

6、读水木美国行游记有感

《有一条大峡谷叫科罗拉多》,是我读过的水木美国行游记的第三篇。整体感觉,一篇比一篇让人喜欢。他的游记,语言平实,结构紧密,视角独特,脉络清晰。他是作者,又总站在读者这边,看你想看,听你想听,想你所想。盯紧他的笔尖,你会看到一幅有条不紊的画卷。景物之于水木,可谓看得清楚,也说得明白。

7、失语的日子.

突然就无话可说。没话说,就一连10天,只字未写。期间,北京下场雨,死了不少人。早上,一个官员,坐在电视里,通报下汛情。哭丧着脸,哽咽着,不知假意还是真情。再过6小时,伦敦奥运就开幕了。一些熟悉的脸孔,又跑到我家电视里,连唱带跳的,过年一样。风一阵,雨一阵,哭一阵,笑一阵。日子,其实挺热闹的。

8、读<赵树生先生>

周末,无聊,闲看网文。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版,偶见老渔的一篇旧文,叫<赵树生先生>。文风古朴。讲述的,是作者探访一位隐于闹市的学者的故事。文后,跟着一些有份量的点评---简明、自然、士林之韵味、汪曾祺的味道,等等。这些,也是我想说而又终于说不出的感觉。看落款,老渔叫于吉瑞,安徽宿州人。

9、五常大米

五常米,大概是东北大米的代表。品质好,名气大,甚至喊出了每斤199元的天价。这袋米,产自五常,名曰圣上一品。虽非极品,也要十几元一斤。寒地黑土,光照充足,人工培育,芳香四溢。据说始播道光年间,咸丰三年,已成贡米。店家说,该米香气飘飘,邻里相闻。及饭熟,妻特意跑去走廊,却什么也没闻到。

10、齐白石吃面

有一期<百家讲坛>,介绍齐白石,提到画家晚年吃面的事儿。说数年如一日,每天清晨,老人总要先吃下一碗素面,之后,躺在庭院那张摇晃的藤椅里,闭目、凝神、构思。稍憩,起身,展纸泼墨,就有了一幅幅传世杰作。以此催促老婆做面。她说,齐白石吃面,能吃出画虾的灵感。你跟着瞎吃,只能白瞎那碗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 0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零碎,原滋原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2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国人眼中的文革中国

  专栏作家鲁国平在他的新浪微博中转了个视频,叫《文革中国》。很长,三集合一,3小时28分钟。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

  是外国人拍的。记录了一双蓝眼睛看到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原滋原味的国人生活。

  据说,1972年,江青邀请意大利左派导演安东尼奥尼来中国拍摄。不想,此人留了个心眼儿,私藏了大量胶片,回国后自己剪辑的集子和此前交给文革小组的不完全一样。江青闻之震怒,旋即定为禁片。

  早先,读过一册《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来龙去脉,文攻武卫,乌烟瘴气有些印象。是段不堪的历史。由此,就想当然地以为,这部片子,一定是对那个疯狂中国的鲜活回放。然而,打开,看了一段,却不是。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点开视频,耳中循环鼓荡的,是这首童声合唱的嘹亮的歌曲。这位深眼高鼻的意大利人,扛着摄像机,就是伴着这支久违的旋律,一路走下去,看下去,拍下去。

  有了“老佛爷”的尚方宝剑,自然,摄像机的镜头就会伸得很远。拍什么?拍北京、拍林县、拍上海、拍苏州、拍南京。拍天安门广场、拍八达岭长城、拍人定胜天的红旗渠、拍船来舟往的古运河。拍王府井、拍大队部、拍凭票供应的带鱼、拍皇城根下的太极。拍南京长江大桥、拍京都百万自行车、拍军人身上的绿戎装红领章、拍姑娘头上的麻花股红头绳、拍产房、拍杂技、拍穷困、拍落后、拍鸡血一样的亢奋、拍国民脸上的菜色......可谓市井百态,无孔不入。

  没有大字报,没有批斗会,没有血脉贲张的暴跳的青筋,也没有声嘶力竭的阵阵的呼吼。一切,都是静静的,静极了。平淡的、灰色的中国人的衣食起居,被这架陌生的机器安静地扫描着,像古老的史诗,如清明上河图,在眼前徐徐滑过,一幅挨着一幅。

  面画是不是太零散了,没了情节?人物是不是太庞杂了,没有主角?都不是。1972年中国百姓的日子,就是生动的情节。1972年活着的中国百姓,就是绝对的主角。

  也有解说,不多,说在这个外国人最想说的时候。今天看来,这些解说,是冷静的、客观的、安详的。也是在今天看来,这些解说,字里行间,隐隐的,又透着一丝轻蔑和不屑。

  拍摄天安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他说,对这些中国人来说,北京是世界的中心。天安门是北京的心脏。中国,中央之国,是世界文明的古老核心。

  在八达岭上空盘旋时,他又说,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长城是太空中唯一可见的人类建筑。但,这只是中国人在说,宇航员从来没有这样说。

  尤其要说的是,一个西洋男人,能把摄像机扛进产房,架在那里,20分钟,一动不动,清清楚楚顺顺当当地完成一例剖腹产手术全程的拍摄,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滚圆的肚子,针灸麻醉,开刀,破腹,止血,直至摘下那枚孕育已久的果实。我想,即便亲历手术的产妇,也未必见过如此真切的现场直播。

  应该说,老外拍摄中国世情的过程,也是他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片子的结尾,他干脆把摄影机戳在那里,去完整地录制一台中国的传统杂技。空中飞人儿,转碟顶盆儿。相信,这些中国人玩了千年的把戏,在这个洋人眼里,一定是觉得异样的新奇。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除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影片中重复最多的歌曲,就是这支《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合唱,发自一条条粗壮的咽喉。是首好歌。不但极好地渲染了那个全民洗脑的年代,同时,也勾起了观众一段段久远的记忆。

  出现在片中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大都是无意识的拍摄。屈指算算,镜头里的那些年过半百的“主角”,今天,想必多已故去了。但,他们至死都不会知道,其实他们没有死,他们,还活在一个外国人的镜头里。


  2012年8月4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14: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2楼无尘秋水于2012-08-03 09:53发表的  :
生活零碎,原滋原味。

好久不见秋水了,最近可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14: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3楼副科级待遇于2012-08-04 22:13发表的  :
  专栏作家鲁国平在他的新浪微博中转了个视频,叫《文革中国》。很长,三集合一,3小时28分钟。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

  是外国人拍的。记录了一双蓝眼睛看到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原滋原味的国人生活。

  据说,1972年,江青邀请意大利左派导演安东尼奥尼来中国拍摄。不想,此人留了个心眼儿,私藏了大量胶片,回国后自己剪辑的集子和此前交给文革小组的不完全一样。江青闻之震怒,旋即定为禁片。
.......

真实的展现那段历史,确是很珍贵的资料,谢谢副科送来的精彩解读。
你的坚持让我感动,漫天雪也有着太多令人难忘的回忆~
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14: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眼这篇文章从开篇到今已经快一年了,很为这样的坚持感动着。
漫天雪如果多些这样的坚守,如何能不兴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3: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6楼雪格格于2012-08-05 14:48发表的  :
转眼这篇文章从开篇到今已经快一年了,很为这样的坚持感动着。
漫天雪如果多些这样的坚守,如何能不兴旺?
  
谢谢格格加精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4: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质朴,可读性强。足见作者的感悟和积累。问好副科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9 15: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64楼(雪格格) 的帖子

问好格格,一切都好:)想你们了,过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6 06:50 , Processed in 0.10850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