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浮生

搬点东西建座资料楼2作者风浩荡2006-2008风言风语-诗歌杂文集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爱蜡烛谁爱火焰》---与箫剑相逢谈诗(2007-07-05 14:19:24)   
6月29日,先取个名字,放在这儿,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内心的一个触动。
现在有些累,不写。去休息会儿。

今天是7月5日的下午,将与箫剑相会,两人谈到的这个喻意.现整理录在下面.
------------------------------------------
有人说诗是火焰,但有的人认为,不,我要写的是蜡烛本身。诗意之存,无论是火焰,被飞蛾喜欢,还是蜡烛,被老鼠喜欢,均又何妨。飞蛾不能因为自己有一对翅膀,就当自己是从心灵的墓地飞出的梁祝中的一只。老鼠,亦不能因为自己是哺乳动物高昆虫多少,就自喜是天地之代言人。



诗,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成为过气的明星。往好的方面说,这样的文体,如同“同一首歌”中翻来倒去的老歌,总有些人怀念。往不好的方面说,自认为能承担道义,其实道义已经贬逐,或作者本人从来就不与道义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街坊。



箫剑提出一个很自我的诗观。由此,诗与本人融成一身,或庙堂之上,或江湖之中。悲着自己的悲,喜着自己的喜,这确实是诗本身存在的一个理由。表明诗,是箫剑在沉溺当中的自救,是飞翔当中的束缚。我想至少多年过后,诗让箫剑知道,即使是一声高吭的叫嚷成为嘴角的涎沫,即使是持的剑或握的箫已经成为手上的牙签,在别人的不屑的笑声中,依然表明诗意燃烧着,像那火焰。如果你继续不屑,那就继续吧。远离这个火焰,当火焰有冰凉的水的形状。蜡烛以小,继续保持着很自我的小,或更小小的小。你感觉不到这火焰的温度,对火焰来说不是遗憾。



诗让一个人,来历不明,更归于茫茫之中。足够啦。不可复制,箫剑用诗寻找自己,或诗找到了箫剑。箫剑已经将走过的脚印放在水面里,无痕是岁月,微微的关于个人的悲与喜由自己收藏。微言重量,与起的风浪或止水,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诗,不要与别人的屁股过不去》(2007-07-16 11:00:27)   

  
近日看到我的朋友风筝没有风,评论一个所谓的诗人的诗,起了这么大的风波。有几点感慨。一是风筝有血性。至少在皇帝穿着新装大家齐声赞叹的时候,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能提就是不容易的事情。二是网络依旧是江湖。大家以为诗是最为虚构的一个天地所在,自由不羁,笑骂总是风云淡。但江湖上排着座次,哪里容得一些人在边上的直言。



记得自己在一些论坛上去玩,看到那些所谓的大诗人一两篇作品之下,均是齐声高歌的赞美。也曾直言批判。引起他们的冷冷责骂。记得有一位,这样认为:诗写成通俗的,是最差的,懂吗。我回答:不是的。诗意隐或白,根本就不是评判诗的高下原则。我们不能把李商隐的隐与白居易的白分出好与坏一样的。于是,当时在上面引起了纷争。现在回想起来,总是索然无味。



诗,如果实质是寻求内心的自由。那么太多的人根本就不是诗人,他们关注的不是头脑中的天地,只是注重他们的座位。他们要的不是思想,是他们的屁股罢了。



回到风筝这篇评论。语言可能尖刻了一些。比如,第一首源于莫泊桑的《项链》这篇短篇小说。诗里有些反讽的味道。诗中含些典故,并不为错。但总体来说,风筝提出的一些问题是有道理的。这组诗的诗味道太差,与梨花体有些相近。



诤言,可以不听。但作为一个论坛应该尊重任何一个人的说话权力。不论诗与评论两者之间,是坐而论道推杯换盏,还是对坐划拳脸红脖粗,有益的是诗本身。听不得一点意见的地方,实际上还是封建社会,是专制地方。这种地方,对一些人的屁股有好处,因为他认为这样他的板凳没有人抢,安全。



此贴纷争,烟云已经见于各个诗歌论坛。现录于下面一二个地方:

http://www.fjsnow.com/bbs/dispbb ... 7532&page=2



http://www.shixuankan.net/bbs/di ... in=0&Star=1



所以,风筝评论的这次风波,到现在为止,与诗本身没有关系啦。他戳的,是一些人的屁股。屁股指挥大脑的人,自然受不了啦。提醒风筝,不必生气。以后就不要与别人的屁股过不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自读,体会一二》(2007-09-19 17:54:22)   
一、

前两天,就诗歌的一些认识,我体会有一二.但一直没有落到文字当中.这里先说一下.
好诗,切分,先说有两种.

一是,诗写得有些隐藏,让读者,因为那好了得的词语而吸引进去,一阵好找.如果诗者故意露出一点破绽,那就更好。因为要顾忌读者,不要隐得太深了。让读者没有找下去的兴趣来。比如杜甫的诗,或李商隐的诗。最起码后者,喜欢用典。那些典故是可能通过才学查找到的。举个例子吧这样来得具体些。《锦瑟》前几句用典极为厉害,过之就可以称为掉书袋了。但由于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是有意的点题或很通透的表达。算是露的一个破绽吧。使得这首,产生有些说不清楚的魅力来。律诗本身的形式的美感,这里就先不说。

二是,诗写得极为舒展,在诗者的境界当中,作无限的飞翔。这样的诗,让读者,不自觉的跟着诗者进入那个诗境当中,带动飞翔起来。比如李白的诗。李白不爱喜欢写近体诗。多用古体。近体诗,平仄很严格,虽然有一三五不论。而古体,则讲究押韵,不太讲平仄。提一首为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若说里面有典,那也是,但是不必去顾忌这典故,直接去读,就会发现,也好懂,并且能顺着李白的诗句,飞出来。

总结一二的提法:好诗当中,一是让读者去找的。二是让读者跟着飞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应该有很强的文字控制力。飞得太狠,可能不知所云。找得太难,可能忘而却步。

二、

如王维的写就的名篇,多是隐内心之思,而显客观景物。令我们读来,依然妙不可言。
如李白的写就的名篇,多是发内心之志,主观之下物象跟着转。令我们读来,感觉是天籁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自语,非不得了的文字》(2007-10-12 10:49:16)   
一段时间里,游荡在一些诗歌的论坛当中,看到高人不少,谈到很多观点与主义,口水横飞有张飞当阳桥头高喝的雄姿,精英意识彰显如孔明羽扇摇动江山指点尽在心中的潇洒。自己实在谈不出什么,那就理上几条,很随性的说几句吧。



一,有的朋友,不太喜欢押韵。认为过于的押韵会伤了诗所谓的内质。这点,我不以为然。语言实际上是两个,一个字,表义及表音(当然也强调形式的美感,如中国的对联,算是一些极致的。记得,曾经有过一上联,寂寞空守寡,五字均是一个部首。故下联对时,肯定也需要是一个部首)。音的美感,本身就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岂能舍之。表义功能,过于的强调,实际上,可能引入晦隐。我的意思是,求一个度,什么都会是好的。忽略任何一个,突出任何一个,都是不太好的。就诗歌来说,有时引入音韵,如何不好。过分的引入,当然不好。



二,有的朋友,喜欢强调留白。曾经与朋友说过,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确实有这样的强调,且显出很独特的意味。但为什么当我们去看西方油画时,满幅均是油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画意当中的强烈传达呢。我的意思是说,留白不为错。就像有一段爱情放在旁边,有的女生喜欢男人的大胆表白,但自己的回应却半遮脸面,是答应或不答应,让那男人去想。挺好的。但,这个世界就是多样化的。有的时候,表白与回应,都应该满满的。不要留尽。要知道,作为情感,永远无法去填个实心出来。禅中故事说过:一个杯子装满的石头,是尽了吗,没有。再增加一些沙子进入,尽了吗,没有。再增加一些水进去,尽了吗。依然没有。比如,加一些融在水里的糖与盐进去,还是可以的。不要过分的自信,自己把话说满了。也不要过分的认为,那留白,是让别人能细细的进入的,也有可能,因为那半天吐不出的真情,让你心爱的人不懂而远走啦呢。



三,有的朋友,喜欢将一些所谓的思想大义觉入文字当中。而自鸣得意。多少年前,尼采说过,上帝已经死了,再过多少年,有人说过,经典已经死去。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当那些真正的大义,先哲们已经用他们简略的语言表达出来啦,我们如何再能经典呢。但为什么,就中国的古代先哲们,最好文采的,我们一般认为是庄子呢。因为,这个先哲喜欢编故事讲故事,其实在不断的喻意当中,体现他的思想。而那些新奇的喻意本身,是让我们可以不断的出些新的思考与思想的。就我的认识,我不认为经过上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思想还有什么新的地方。但是,由于太阳每天升起,一切照旧,而一些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发现。如果你细心观察体会与想象。



四、有的朋友,对新诗,因为出现不少的难懂,或晦涩的地方,或极俗,如下半身写作等,而深感失望。认为,诗远离了大众,认为现代诗应该向古诗学习。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想,写诗的人,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写诗的人本身就是大众之一,怎么能说远离了大众呢。只能说,大众之中,追求,欣赏,各种观点不一样啦。你认为很丑的,不能忍受的东西,他却认为美得不得了,或好得不得了。如果你不接受,不去读就是。这点,与小说,散文或其它文体一样,你看到的作品不喜欢,完全可以不理会的。不必全盘否定那个文体的全部。现代诗,不仅应该向古诗写,也应该向西方的诗歌学习,或与其它文体进行互动。这是一个文体不断发展的必须。但是,现代诗,与古诗还是有区别的,也不可不察。比如,古诗,强调简洁。几句成一首,能自然的,自动的引你入那个境界当中。因为文字的不多,就是细心的观察而不必想象,都能让我们产生极强的美感来。举个例子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绝美,是不是。但是我们想想,这样的景色,不是想象当中,而是观察当中的。如果,我们以现代白话诗或其它文字,进行表达,大家一定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得了的冲击力。因为现代的语境与欣赏,不太一样啦。比如同一个人,鲁迅。他的古诗,写得相当不错,大家能随口吟出几句来。不少人将他的古诗几句当作自己的人生格言。但是,鲁迅写过新诗,大家如果只是读者,不是研究鲁学的专家学者。那么你们会喜欢他的现代诗吗。我想是不会喜欢的。因为写出来的作品,与现代语境是不相符的。新诗,或现代白话的其它文体,必须有现代生活的反映。白话语言,其内在的结构与形式,所体现的美感,与古文不一样。与一个理论素养极高的朋友萧剑聊过这个问题。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北岛的:从星星般的弹孔,流出鲜红的黎明。这两句,无论是色彩上的极为强烈的反映,还是语言内在的矛盾而体现的张力,是古文少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于是萧剑曾经撰文提出:为了新诗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写诗的人,在不断的探索诗的各种可能的同时,也应该向读者,进行一些阅读与欣赏方面的教育。这就像,当我们会欣赏达芬奇的经典油画,体会凡高的印象画风时,就如何玩味与进入毕加索的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作引导,一般人是不太喜欢与不太会欣赏毕加索的画的。而为此,不太喜欢与欣赏,我们就想当然的否定的毕加索的探索一样,这肯定是不对的。



五、一篇文字写来,或浅白,或深入。这是风格的问题,之间是不能评出高下的。就像古诗当中李商隐的诗,放入很多的典故,十分隐晦。而再看李白的诗,若进入读,似乎能看到李白在诗里大呼大跳,不可一物。作为读者来说,欣赏两李,只要能感受到这里面的美妙,或喜欢其中之一,均无妨。曾经笑言,以为深入,以为把握了质素,内核,进入事物的内心。其实这样的观点一定正确吗。按佛意来说,佛无处不在。岂只能在心里面,表面如何不是佛呢。一潭水,水的底部,是水;水的表面难道就不是水啦。水的表面入诗,是浅,那么水的底部入诗,就是深啦。这岂不是笑话吗。这个流行的所谓找到了诗内部的质感等等观点,或许是大谬,也未可知呢。而正因为这样的观点,可能是大众来看,而感到一头雾水的原因所在呢。诗意无处不在,其实,是写诗的人有没有诗心。如果没有,任何事物写入诗中,用那些没有生命力的,没有语言美感的写作方式,其实均离诗意很远。有诗心者,那么身边的或远方的想象,都能入到诗中。感染着作者,感动着读者。就语言问题,自己对白话的大家们,曾经好好的体会过。余光中写诗,导入了一些西方语法,读来别有洞天。而贾平凹作文,语言朴素,敢用俗字平语,但就是不用那些套话。读着,一些新奇的意味,让我欣赏不已。记得他写过一篇小文,描写月亮,“玉玉的,银银的”。将名词形容词化,其随手沾来,其质感,其意味上,与我们的老套是没有两样的。但在传达方面,却有独特之美。



在这里很江河的铺陈开去,如果你读完之后,感觉可能是一堆污物。为了避免这样,先申明这本就不是真理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报里读蔓芷小诗,点评即错,那就错着写下感触》(2007-10-16 11:53:04)   
蔓芷诗歌报里写就小诗,问我点评否。这样提问,令我十分困窘,不好回答。原因主要是:
一、近时诗意皆无。每或用笔,或电脑键盘,窗可以随风开合,自己没有诗意飞翔的翅膀。所以经常来诗歌报,但只作观众,不入主席台。二、蔓芷的诗,一直以来是我关注的。我能感受到,你一直在不停的进步,不停的尝试着。你的内心是美丽的,而你的语言,是丰富的。粗读每一首,华丽的辞藻能美着我这个拙笨的人。细读每一首,你的诗内的表达一直是阳光的。说起来,当开心老汉将我定为阳光诗人的时候,我是惶惶不安的。我知道我自己,在阳光之下,不过是瘫成一汪积满污浊的水坑而已。



此时提意见,一下笔就是错误。成美丽的错误也是好的,可我的水平如此,办不到。罗嗦着,其实想表明,我不是什么诗人,只是一个爱诗的人。二,我少什么理论,多是很感性的写或读。普通之极,难以说到位。你的要求,我必须回答。那行。为这次活动,我添不出鲜艳的花朵,只摆些枯萎的落叶。我若说,一定是错误,我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


读后感:此诗与蔓芷文友原来作品相比,语言方面在作尽力的控制,相对来说更显干净。这是长足的变化。就我对诗的认识,挺喜欢物我两忘的状态,或物我融成一体,在一种情境当中,自由抒写。以此作为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吧。



《为冬天垒一个窝》


◆ 花期过后

河水涨满青萍
与童话里的情景差不多
花期过后,不知道如何绽放
破碎的美丽噼噼啪啪落地



干瘪的土地
呈现出骨头的样子
浅浅的涡形中蜷曲着你
淬火重生,比流水更晶莹



◆ 撕裂从一个词汇开始

风呼吸均匀,在梦里
贴近天堂。联想起昏蒙的夜
撕裂从一个词汇开始
流星的冲击波,暗疾般隐退



风雨雷电和盘托出
浊黄的水激起细碎的波纹
一摇一摆松驰着岁月的直角
将更深的秋置身于高处



◆ 咬紧一段月光

摆脱黑影的重叠
咬紧一段月光
空洞被一层层剥掉
塑造出令人难忘的模样



灯光的触须,延伸到窗外
与缤纷的月光合二为一
天空被焊接成一条路
等待着天亮时做出验证



◆ 为冬天垒一个窝

褪色的泥土散发着季节的气味
被分割成倒叙的几部分
等待即将前来的风收拾残局
那些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的事物
正无极限地接近一场大雪



与寒相融,一切都是冷的
来自生活的画面铺天盖地
整个城市打瞌睡的时候
我试图从空荡的枝头
摇出些脆芽
为冬天垒一个窝



----------

◆ 花期过后

河水涨满青萍----此语起笔,重墨是景
与童话里的情景差不多----这句则算是知性语言,作判断性的笔法。是对景的诠注,但显然诠注得太快。景还没有很好的展开,就作诠注,倒伤了诗意本身。
花期过后,不知道如何绽放
破碎的美丽噼噼啪啪落地---这两句,与第一句景,有些小小的冲突。试问,花在水里开,是莲或苇花开,显然不是。因为你这句的结尾中有“落地”二字。于是读来,景物的描写少了交待。第二个冲突,花期过后,自然不存在绽放二字,故在诗意的逻辑性方面出现问题。或许你将花谢飘落表达为一种绽放,以形成与花期过后的矛盾。这是可解的。但语句间的过渡,应该再推敲之。



干瘪的土地
呈现出骨头的样子
浅浅的涡形中蜷曲着你
淬火重生,比流水更晶莹---这节,将上节的“落地"与第一句,作了铆接。起到了相互照应之势。挺好的。而且各行句子也写得非常精细到位。但依然是我前面说过的。土地与流水之间,落下的花瓣少了方位性的交待。导致在阅读方面产生困难。总体为说,尾句的上扬,使得整体诗句,能体现出作者你美丽的心灵。至少在花凋时多为惆怅之感,你却正好相反。


◆ 撕裂从一个词汇开始----这首,很形象的表达出写作的一种状态。但我只从语言的角度来揣摸,与你交流。

风呼吸均匀,在梦里
贴近天堂。联想起昏蒙的夜
撕裂从一个词汇开始
流星的冲击波,暗疾般隐退--暗疾二字,与隐痛是近义词。用在此处,有些硬。且流星的冲击波,也有突兀的感觉。


风雨雷电和盘托出
浊黄的水激起细碎的波纹--“激起”就我认识,是能体现速度与力度的一个字。但你下文却是“细碎”,我总觉不确。
一摇一摆松驰着岁月的直角--直角,这词的引入。也显得过于知性。一如我所认为的,没有融入诗境之中。
将更深的秋置身于高处



◆ 咬紧一段月光

摆脱黑影的重叠
咬紧一段月光
空洞被一层层剥掉---空洞,二字,如何剥掉。一直没有想清楚。我能理解你这词用的深意。但诗意的衔接而言应再斟酌之。
塑造出令人难忘的模样

灯光的触须,延伸到窗外
与缤纷的月光合二为一
天空被焊接成一条路
等待着天亮时做出验证---结尾两句,挺漂亮的。焊接二字,大胆,而显新鲜的感受。

◆ 为冬天垒一个窝

褪色的泥土散发着季节的气味
被分割成倒叙的几部分
等待即将前来的风收拾残局
那些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的事物
正无极限地接近一场大雪---你的变化,如何是试图用很知性的语言。那么我建议,反不如沉入虚构的诗境之中,感受之。一篇文字读来,一般有两种,一是让读者不自觉的进入其中忘乎所之,在文字中找到自己。一是作者有意营造隔的效果,就布莱希特所持观点,产生间隔的距离。以读者始终保持理性的阅读,保证思考的力量。知性语言不为错。引入诗中,我从来也不是在说反对。但过份的间隔,会让读者望而却步。如何持一个恰当的度,是不可不察的。


与寒相融,一切都是冷的
来自生活的画面铺天盖地
整个城市打瞌睡的时候
我试图从空荡的枝头
摇出些脆芽
为冬天垒一个窝---挺喜欢此节的后三行。有诗意的想象力。用词新奇而大胆。诗意其中,亦在我阅读的心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斧头一把,进来砍诗》点评文友贵州周雁翔《无题恋歌
 第三稿无题恋歌   

      作者:贵州周雁翔


             一
我没有看见过太阳,是的
我没有看见过太阳,在看见你之前

在看见你之前.我甚至没有看见过
身体里血的沸腾,我对温暖如此陌生

我也没到过梦,在梦境
太阳是否像你一样,散发着处女的馥香



             二
没有茎,并非香销玉损
我派出的花朵,带回你一队春色
你是如此永恒,打碎了时间的枷锁
我要先忘怀自已,才能把你忘怀
没有开端,我的忧伤就没有结束



             三
你有土吧,请埋葬我
像活埋种子
我将为你开出一朵小花
只是请你把我埋得浅一些,更浅一些
好让我能听清你
渐近的脚步


----------

先观文友相貌,承得住我的斧头。再看文友诗句,受得了斧头的力度。于是,放下心,砍之。

          一
没有看见过太阳,是的
我没有看见过太阳,在看见你之前--爱,是不可言说的。存在心里头,感受,但细说端详,确又不明。于是,文友起笔两句,先向无理寻去。太阳天天见,硬说看不见。谎言一大筐,其实对方那女子就喜欢听。有时,就是这样的,谎言不像谜,她也懂得。但如同一首老歌一样,百听不厌。不言爱,而反其道为之。这法子,作为男人一般说来用过,但有什么问题吗。没有。百试不爽,也百试有用。那有用,就是正道。



在看见你之前.我甚至没有看见过
身体里血的沸腾,我对温暖如此陌生--前节不言爱,确爱意扑脸而来。想来那女子会笑得合不拢嘴,将手捂住。但这首顺着上面的句法,本以为应该有一转,或再上提。可作者写来,不仅不是,而且比前节逊之。建议改。不然,那女子,一定会皱着眉头,不会满意的。



我也没到过梦,在梦境
太阳是否像你一样,散发着处女的馥香--这一节,更差。虽然笔法如故。但一节不如一节,诗意就远了。先说思想,就我认识,你过于男性霸权。这个年代,还谈什么处女二字,岂不是封建思维作祟。若言爱意,其实重在你有情,她有爱。情,你的要浓烈,你的这首表达出来了,但是要求她的爱,不仅身体,而且心灵,那就过分。诗意之飞翔,重在心与心的撞击。我就不帮你改了,最后一句,应提起来。否则,此诗就俗了。给你提个醒,你费尽更改的思量吧。


             二
没有茎,并非香销玉损--这行,后句老套,是你言爱而偷懒的法子。那女子听或看过,一定通不过。
我派出的花朵,带回你一队春色--这句,很不错,奖你一朵红花。你当玫瑰用一用吧。注意拔掉枝上的刺,不要伤着她的手。
你是如此永恒,打碎了时间的枷锁--这句,不好。情慝在心里,最好落到实处为佳。写就永恒二字,显得空泛。
我要先忘怀自已,才能把你忘怀
没有开端,我的忧伤就没有结束--这句咏叹调风格,很男人的抒情。不错。继续奖一朵红花。注意事项上面已经说到,这里从略。


             三
你有土吧,请埋葬我
像活埋种子
我将为你开出一朵小花
只是请你把我埋得浅一些,更浅一些
好让我能听清你
渐近的脚步--此首,读完。再统领全篇。不由笑了起来。因为,第一首,是往大处说。拟成太阳,这谎言撒得真是大。看来,没有起到作者自认为的效果。于是第二首,往花朵去说。并且将时间进来,将这份爱描成永恒。效果有一些吧。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以求精确性。第三首,仿佛是美国制造的导弹,方向性更加明确。一炸一个准。早就应该这样啦。如果她是目标,是一个靶子。文友在前面,东一句西一句的,营造了一个极浓烈的氛围。打下如此坚实的基础,用尽苦心。末一首。是里面最为漂亮的一首。也最用心的一首。是值得肯定的一首。不过,情表达出来,就我看诗太多,还是少了新鲜的意象。还好,我只是读者。我看不看没有关系。想像那女子,听到你言死,而后生的意思,一定感动不行。那,我祝福天下人有情的,终可天长地久。当然包括你与她。



总体而言,我的朋友,其实我提的意见,你只要体会就行啦。不是我提你就改去的。这样反而不好。原因就在于,我对爱情的看法,与你不太一样。所以我回贴中言爱,作的是交流与探讨,分不出好与更好。二,我对诗的看法。是认为,你写的还可能有更大的空间去挖掘。但我不能肯定,往下挖,就一定能挖出水来。如果这首有你个人的一些隐而不语的情境,那反而不要改动。综合二点看法。我建议你最好不改。改来改去,把整体伤了,那就是我的罪过啦。

或愿意接受我的意见,最好在你下一首里作整体的考虑。



你的诗名《无题的恋歌》,也有些重复语义。无题二字,古时多有隐而不语的内质,才这样拟。隐而不语的,当然有所指,而情感方面是最多的。我的意思是说,无题就有恋歌的意思。所以,要么是无题,要么是恋歌。如果是我,改名是《无理的恋歌》。以增加题目的别趣来。



我看了你的一首三组。总体来说,是不错的。我理成如下:
第一首,无理。那就应该加无理的力度。毕竟爱情这东西,就不要讲太多的道理。
第二首,无趣。那就应该往无趣的深处说去。毕竟无趣到了极点,或许正是爱情的体现。
第三首,无赖。那就更无赖里说。不然,弄得含情脉脉的,反伤了一种用狠的味道。
其实,有一点正话反说的意味。应证的是,孙子说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这首谋篇,我认为很棒的。我只是希望,那就把奇用到底,那读诗的女子,岂不凌风微步,罗袜生尘,向你扑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与思想的纠缠》(2008-01-20 10:45:11)标

对诗的看法:如果是一种虚构的表达,那么在语言本身就存在的逻辑规范当中,释放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真的能在一个尽可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当中,求得一份真实与自由才是诗意。如果不能,就不是诗意。

而所谓的思考或哲学深度,是要注意的。因为这里存在危险。道可道,亦非道。强行的用语言去追求行于天地之间的道,可以离道本身已经很远而自己却是不知道。老子几千年说过这样的意思。而西文的谚语也有一个: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并不反对思考,没有思想,诗意就会陷入语言的八卦阵当中。但并不是说,只有思想才是将诗意从这个阵中救出的唯一方式。

如果存在诗意,存在虚构,每一个方向都是突破,如:虚构成云,直接腾空;虚构是土行孙,钻地而行;虚构自己眼睛一闭,眼前无悬崖,哪来什么八卦阵。

有思想是应该的,必须的,但如果只有思想也是可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李白诗,兼随意浮想》(2008-04-07 10:34:55)标签:杂谈   分类:四,赏析评点,乱语显诗意

一、李白要我读他的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愁心,让雁飞着带走;好月,让山扛着归来。人站在岳阳楼上,洞庭湖的开阔,就立马显在眼前。小坐云雾之中,好好的喝上几杯,凉风吹起,竟不由舞着,将那些眼前的景色好好的,更加生动起来。


景,多么平常,诗人内心不平常,那景色就会很听话的,很懂事的,入到诗人的句子里,成为不寻常之物啦。


李白如斯,而我解说的风浩荡,其实又何尝不如斯。我想着李白的时候,轻轻哼上他的名字,李白,就千里一日,从江的上游,向我的江的中游驶来。我若拍拍手,那李白,银河落下九层,将一片星光,送给我。好状态是李白,其实更好的潇洒的状态,是风浩荡呢。



二、行文,贵在妙趣


不用套话,但敢有俗字。一点点的道来。总是娓娓动听的感受,春天虽然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好像很客观,其实又如何不主观。主观里,春天一直在,那四季何啻不为春天呢。


其实,中国文字流传多少年。古人,把一些美妙的说法都用了去,若照抄,那是尊重古人,也是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然后不照抄,自个儿的用一些新鲜的,生猛的,有妙趣的意味,那更是尊重古人。我想,那睡在经典之中的古人,若看了我写的,一定惊叹,唉,为什么不与风浩荡生一个时代呢,唉,要是生活在风浩荡后面的时代就更好了。


古人,如何活在今人的心里,就应该是今人,像我这样的,一定有自己的言说意味,胜过古人。那古人,他们一定会想,通过我风浩荡的表达,他们返老还童,他们由死去变永恒啦。



后来,文字若能尽力摆脱那些成语套语,我相信,通过一种独特的视野,一定能看到古人没有看到过的世界,毕竟现在胜过古代。通过科学,知道宇宙,并且现在的科学解说或理论,远比古人要精湛得多。屈原,不断的向天发问。其实,多幼稚的一个诗人啊。与我们现代比,那样的问题已经不值得一提啦。所以,科学在向前,死去的人儿,均被抛在岸上。


东去大江,我立中央。


风流犹拍古人肩
见着李白舞翩翩。
李白递我一杯酒,
浩荡自抽一根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本身,如何以诗的形式存在流逝的岁月当中》(2008-09-12 12:51:20)标
----点评文友诗作



一、原诗网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3D2&page=1

点评:

“不要以为只要弯腰,就能找寻到光明”

弯腰低头,拣拾的是影子。这是我认知的常理,或诗妹却将光明也安在影子的位置之上,不错。那自然影子由下向上,到天空,是燕子,还是云朵?
联想到这,就感觉到诗妹的干净心灵,才可写出。

好啦,因为你是我的妹妹,所以我提一些别人不提的,而是我感觉到的一些诗的问题,这里只是探讨,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必当成一定的存在。一,用词华丽,而内心的思绪被这样的文字或多或少的掩盖了。我不认为华丽不好,但与内心的东西,有一个结合的问题。二,跳跃感很强。思接千载目及万里,不为错。但要顺诗内在的律动,一一组合好。否则每一句或每一个字很棒,联系一起时,就有了一些琳琅满目的感觉,让诗内在的那个点,反不好找了。这就可要求控制。三,诗妹才思敏捷,写来洋洋洒洒。也不为错。有些人一生诗写得很少,有的写得极多。没有明确的标准。但由于你经常参加一些诗赛等活动,当成练笔没有问题,但写多了反就会让诗意显得油滑,而少了浓缩和沉淀。

祝好,祝你创作进步,别人百尺竿头进一步,你是竿头一跃,作飞迸之势。

二、原诗网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amp;extra=page%3D1
点评:
一、这一组诗句,依然天真干净,像明眸当中的水,像天空滑过的那丝云,或窗前不经意当中树叶在风中拍出的掌声。作者将生活当中平淡无奇的局部进行放大,然后以诗意的笔法,仿佛电脑美术人员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修饰,于是呈现出很美的意味来。那些在生活当中的事件是这样的吗,作为诗意的原型,以及主人公一家三口,虽然来自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人群,至少在这样的书写当中,产生了纪念性。这组系列,也就有了双重的纪念性:一方面属于私人性的个人化的历史,一方面以通过诗歌报等论坛的形式公开化,介入到群体性的历史当中。由于诗者极为隐忍的不愿挖掘出的事件本身的那些生活,是与大众当中的每一个人所遇到的是一样的经历,这里至少给我们有美好的一面。于是,我得说,由于诗者的表现,这样的美好,在抑制快速流逝的记忆,在抵制岁月残酷的冲刷。忘记一些生活本身就存在的不快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本人,再读到这样的诗句的时候,内心是干净的天真的美好的。足够啦。

二、诗句在美好当中解开生活的束缚。作者的笔法,确实少了结构性的内在的冲突与悬念。匿去对生活本身的失望,对诗句当中那两位男人的一些浅浅的失望,对自己的失望,这样评说还不如不去问生活当中真就那么戏剧性吗,真就那么有冲突吗。真就因为冲突才产生张力、余味而绵延不绝吗。放弃结构性的冲突,以美好的心灵书写,是因为存在期待,对将来的远眺,天涯望断时,不是所有人均要去断肠的,是因为站在今天向过去顾望,秋风起,别人吟诵愁兮万千均风雨时,你能说出天凉好个秋。解开生活平泛的一些灰尘的事件,束缚松了之后,毕竟是可以飞翔的。即使翅膀不动,好风有力,也行游天空。借用尼?的一句话:当你向下看着深渊,深渊也在看你。这样的悖论,其实还有一解,那就是,向你向天空望去的时候,天空何尝不深情的望着你呢。俯视深渊,或仰对天穹,是心情的调整。那这里,需要指明的,当痛苦与失望从诗句当中清除之后,其实它们一直存在生活当中,还好的是,我们不必一定要向驼鸟那样把头也一直伸到痛苦与失望的沙粒当中。脚踩着沙粒,而头一直高昂。生活,就会以诗意的方式显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08:54 , Processed in 0.1009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