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汀芷幽兰

媚娘絮语系列??精华整理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5 09: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灶台??正是螃蟹膏黄时


八十年代初期,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领导安排我出差到厦门参加一个全国会议。当时改革开放,厦门作为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很多部门把会议放在这里举办。记得那次会议代表人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主办方可能没有经验或者办会疲乏的因素,接待工作做的不够好,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那时没有自助餐的形式,按十人一桌,到齐开饭。那些代表谁都不认识谁,谁愿意等候啊?于是,一到吃饭时间,代表们一哄而上,端起饭碗就抢吃,往往一桌不到十人,迟来的只能吃剩菜或没有饭菜吃,大家意见很大,主办方也无可奈何,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给饿的,大锅饭给养成的。
我和一个东北来的胖大姐住一屋。这个胖大姐虽然胖,吃饭一点不含糊,拿起饭碗就把桌上的荤菜往自己碗里扒,扒得碗儿冒尖了还在堆,管它文雅不文雅。我那时刚出校门,没有见到这样吃饭的阵势,又好气又好笑。忽然,胖大姐把刚吃到嘴里东西吐了出来,直喊:好腥,好腥。原来她碗里装满了鱼肉、螃蟹、大虾。可能是吃到螃蟹了不适应吧。于是她又吃了一些碗里的菜。这下好了,胖大姐又开始吐了,“好腥,好腥,”而且开始翻胃,大口大口的呕吐,把匆忙吃进去的米饭都呕吐出来,搞得同桌的男士个个瞪眼,连忙吃完饭扔下碗筷走人。我在一旁看着,措手无策,让她吃一些蔬菜压一压。最后,这个大姐实在受不了,把饭碗一扔,不吃了。
整个饭桌上剩下我一个人,开心死我了!我抬头巡视那八菜一汤,四荤四素,美啊!那碗螃蟹炒蛋,我专拣有肉的啃;那盘红烧大虾,我把虾头虾尾都扒下扔了,光吃虾肉;那清蒸海鱼啊,叫不出名儿,肉白质嫩,那有见过?我专挑鱼肚子肉吃。一个人慢悠悠地享受着平日里吃不到的海鲜,一边暗自偷笑:这么美味的海鲜佳肴竟然不懂得吃,还敢呕吐?真是“不识抬举”。现在想来,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如果让我到新疆,给我牛肉羊肉马奶子,再让我闻一下奶酪,我准得呕吐。
昨天在“社会纵横”参加“镜头里的世界”活动,从电脑里翻到我原来拍的螃蟹煮豆腐的照片,好象没有使用过,于是又有了一个帖子在周末奉献给朋友们了。
豆腐白菜煨螃蟹。这是老百姓都吃得起的大众菜肴。正是螃蟹上市之时,买两只螃蟹、一棵白菜、一块豆腐,用一口沙锅煨成汤,当菜又当汤,营养保健康。天冷,就用电火锅烧,一边烧一边添加辅料。可以加入火腿、粉丝等。
我和儿子经常就这么抱着一口电火锅褒汤喝。汤要慢慢地褒,饭也就慢慢地吃,边吃边聊,问三答四,母子亲情就在褒汤的过程里越褒越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絮叨-----美与丑就在一场病之间

      昨天上午到医院找老中医陈主任开药。陈主任为我们家四代人看了20多年的病,可以叫出我们家每个人的姓名,我很佩服他的记忆力。我们大病急病不找他,慢性病或小病就找他开中药调理。这半年来,我一直吃他的中药调理胃口,补气健脾,扶正祛邪。开一次药七帖吃半个月,也就是陈主任半个月见我一次。
      最近每次见到我,陈主任都叫好:“很好!很好!有进步,你的脉象很好!”然后对他身边的助手说:“你们看这个重病号,胃癌手术化疗后我把她调理得多好!继续吃药,我的药你可以长期吃,你恢复健康没有问题的。”我以为陈主任是鼓励我,故意说好话给我听。那天去党派开会,一落坐,身旁的化机厂医院施院长就拿起我的手,把我的脉。她很高兴地说:“你恢复得不错。脉象很好。”于是我相信陈主任没有忽悠我。
      这回陈主任一见我进诊室就高兴了:“不错,气色很好!”把脉片刻,他又称赞起来:“脉象非常好!非??常??好!恢复得非常不错!化疗的毒素基本都排掉了,你现在的情况在往上走了。我相信你已经终身免疫了。来,原方子再加两味药。”他一边对我说,一边让助手在电脑上开药方。从陈主任兴奋的口气里,我听到了鼓励和肯定,于是我也哈哈大笑起来:“这么说我死不了了?”我们俩都哈哈大笑,笑得精气神都迸发出来,笑得我大嘴半天都合不拢。
      医生对病人的鼓励很重要。安慰和鼓励可以让病人卸下精神包袱。病人的配合治疗也很重要,相信医生,相信医学的进步,这样病人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才会活跃起来,免疫力才会增强。
      健康就是美。一场大病可以把美变为丑,要把丑转回到美,是需要工夫的。 癌症病人的康复主要靠自己的日常调养和心态调整。我正在尝试回归到“美”的轨道来。为我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絮叨---闯过一年
今天是我胃癌术后一周年的日子。闯过一年实属不易,值得自我庆贺一番,并借此机会和关心我的亲朋好友公开一下病情,普及一下有关医学知识。
一年前的今天,根据省肿瘤医院做的超声内镜检查报告和病理图文报告的结果诊断确认患了胃体癌,我走上手术台进行胃癌根治性手术。这两份报告的原件,我交给了我的主治医生备案,传真件一份我自己保留,没有给我的任何一位亲友看,包括我儿子几次索要,我以“你们看不懂”的理由收藏了这份报告。为了不让亲友担心,我告诉他们,我得的是早期胃癌,手术后通过化疗就可以治愈。现在,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公布这两份报告。
1、超声内镜诊疗报告
超声所见:病灶胃壁增厚,层次破坏,约1.0?1.5cm,低回声,病变已达肌层。
内镜所见:胃体腔狭小,充盈差,黏膜粗糙、僵硬,蠕动差。
HP值:阳性
活检部位:胃体10块
内镜诊断:胃体浸润性病变(Borrmann IV型?淋巴瘤?)
2、彩色病理图文报告
(胃体)印戒细胞癌
  
胃癌是人体的胃部患了癌症的总称,胃癌有很多类型,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通过上网检索得知,Borrmann是国际上对胃肠癌的分类名称,BorrmannIV型指的是:癌组织在胃壁内弥漫性生长,浸润部胃壁增厚变硬,胃壁僵硬,胃腔缩窄变形,扩张受限,病变境界不清,弥漫浸润型可呈典型的皮革样胃。
印戒细胞癌是胃肠癌分类的一种。常见于女性胃癌患者,毒性较大。
当天的手术制定了两个方案:1、胃癌根治性手术,即:切除全部胃脏,包括我的有40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的、目前处于疤痕期的十二指肠。2、姑息性治疗手术,即:开腹后发现胃已成皮囊,有大量淋巴转移和腹腔种植性转移,不进行任何器官的切除,腹部原状缝合。(如深圳歌手丛飞的情况)
幸运的是,我的手术用了第一个方案。手术后用42度蒸馏水冲洗腹腔时,老主任为我冲洗了三遍。(常规手术是一遍)42度蒸馏水就可以杀死腹腔里的癌细胞,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癌细胞在腹腔内进行种植性复发转移(癌细胞复发转移有三个途径:淋巴转移,血道转移,细胞种植性转移)。
经术后病体化验,结论为:(胃体)浸润性低分化腺癌。通俗叫法是:晚期胃癌。
有句通俗的说法:癌病一经查出就是晚期。这话有一定道理。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癌病不是绝症,有很多患者是可以治愈或携癌生存的。医学上以5年生存期为一个指标,根据资料,Borrmann IV型病人5年生存期约为30%。也就是说,我再活5年有30%的希望。我会为自己进入这30%之列而努力的。
经常有人问我,你没有胃怎么吃饭?怎么消化和吸收营养。这里我普及一下知识:人没有胃脏、脾脏、胆囊(女性:子宫、卵巢),没有部分肝脏、肾脏、肺、胰、空肠和结肠是可以生存的。但不能没有心脏。我的胃和十二指肠切除后,把空肠提上来与食道进行吻合,将空肠打一个圈做成“人工胃”以储存食物,并将原来通往十二指肠的胰腺和胆管与空肠连接,用胰腺分泌液和胆汁帮助消化,空肠吸收食物营养后将渣滓交给结肠排出体外。我的空肠取代了胃,承担了食物的储存、消化、吸收功能,大大地辛苦了。因此,所有的胃癌患者术后体形消瘦,就是因为营养吸收功能欠缺的缘故。
我再宣传一下外科医学的进步。以前做胃部手术是用手工缝合,如果针脚粗了或者创面愈合不好,会出现胃瘘,就是缝合处漏口子了,吃的东西漏到腹腔里,引起腹腔炎症,又得开一刀。现在使用吻合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吻合器象一个钉书机,把创口两端钉起来,绝对不会有漏洞,并永久留在腹腔里。我的腹腔里就留有4个这样的特殊塑料做成的 “钉书机”。这就是为什么手术后刚开始进食的时候,我不能大口喝水或吃东西,一大口就咽得喘不过气来的缘故。现在进食也不能太快,太大口,会咽着。有一天,我抚摩胸口,感觉很硬,我告诉我的主治医生,我摸到了吻合器。医生大笑:“我都摸不到,你怎么可能摸到?放在腹腔里的东西是摸不到的。”
癌病的现代西医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热疗。手术切除病灶;放疗是针对无法手术的癌肿部位或转移的淋巴结进行钴60射线放射,以杀死癌细胞使肿块萎缩消失;化疗是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把血液里的癌细胞杀死,阻止癌细胞由血道转移;热疗是近来刚出现的一种治疗癌病的物理疗法,它是用物理手段将患者的体温升高到41度,癌细胞怕热,在这个温度下会死亡。这种治疗的缺点是,人在41度高烧情况下非常难受,一般人受不了。还有,温度不好控制,万一超出度数会把大脑烧坏,如果温度降不下来,掌握不好会出人命。
一年里,经过一次手术和六次化疗,我的西医方面治疗已经全部结束。目前,我用中药来调理肠胃,补气活血。我现在饮食正常,身体感觉和精神状态良好,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
感谢朋友们一年来对我的关注和鼓励,感谢你们给予我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媚娘会继续乐观开朗地面对一切,并信心百倍地和你们一起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今天早上,我给为我主刀的省协和医院王教授发去感谢短信,表示有信心迎接北京奥运。他回复:让我们共同迎接伦敦奥运会。得到教授的鼓励,我高兴万分。
在结束本文时,我抄一段话自我安慰和鼓励:世界充斥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难免不如意,难免有不顺当的时候,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又无法摆脱的。心胸放开了,你就会坦荡地活着,就会用坦荡的态度去迎接一切,承受一切。心如果能够自由,能够放开,天空才会无云,阳光才会灿烂,生命之花才会盛开。
让我们共同爱护自己的生命,呵护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愿生命之树常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灶台??“馅饼”和菊花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冬天到了,有太阳的日子是让人开心的。周末上午,约一个朋友,带上相机,带上点吃食,穿戴整齐到江边公园散步晒太阳照照相。
平日里总爱抱怨这个城市的喧闹,节假日除了逛商场没有个安静的地方可去。其实不然,几年前市政府沿着江边两岸建立抗洪防护堤的同时,修建了很多旅游景观和人文文化建筑物供市民休闲之用。于是,列东列西的江边堤岸成了中老年人的健身休闲之地,偶尔可以看见成双结对的恋人在漫步或在草地上勾肩搭背,但多为外地人。
我领着朋友从列西大桥的河边往新建设的东新五路大桥走,一路晒太阳,一路聊天,看见有好景色就照个相,累了就坐下休息吃零食,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
从新大桥头的台阶走下来,景色依旧很美,恋恋不舍地从东新五路折回,到一家饭店吃个便饭。
这家饭店在搞店庆酬宾活动,点菜员小姐在我们点完菜后拿出一张印有十几道菜肴照片的彩色宣传单要我们随便点一个菜,说是这五天里在本店吃饭的顾客“有吃有送”。我一看宣传单,全是好菜,价格从20元到50元。现在的商家搞宣传花样不少,消费者见怪不怪。比如,“买一送一”,买一箱牛奶送你一个塑料杯;“买一送十”,买一个电锅送你十双筷子,这就敢叫送了。“有吃有送”送什么啊?
“送我个打火机还是纸扇啊?”我笑着问小姐。
“您点什么菜就送什么菜,五人以下,只能点一道菜。”小姐回答。
我不太相信,思忖着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和朋友商量了一下,点了一个菊花鱼,28元,不贵也不便宜。果真,菊花鱼上桌了。两大片鱼肉,量足,鱼肉切成菊花状,用油炸过,番茄汁做的浇头,酸甜可口,味道真不错,摆盘也漂亮,值28元!餐毕结帐时,果然没有多收钱,那菊花鱼就是送我们吃的,说到做到,没有忽悠顾客。于是心中大喜:天下果然掉馅饼了!
回到家里,打电话告诉弟弟这个信息,让他带老婆孩子去接天上掉下的“馅饼”。回答:“不可能。不去!”
到了办公室,又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同事。同事笑道:“不是还得花钱点几个其他的菜么?去吃饭店,我多花钱了。”于是我不再为店家做免费宣传,以免有拿回扣的嫌疑。
据说,该店酬宾活动的最后一天傍晚,人满为患,座无虚席。看来,不是我一个人相信天上有时真的会掉一回馅饼的。
想起家里冰箱有一瓶番茄沙司,我也来为侄儿做一道番茄沙司菊花鱼。到超市买了一尾草鱼,5元一斤,很便宜。将鱼头鱼尾和脊梁骨都除去,把鱼肚两边的大刺也劈了,光去鱼的脊背肉。切成菊花刀。因害怕在油炸的时候鱼肉会炸碎,所以切成了大菊花。用料酒和盐将鱼肉抓一下,拍上面粉下油锅将鱼肉炸出菊花状来。鱼肉炸得太老不好吃,所以没有炸黄。起锅装盘,将番茄沙司倒入锅里,添一点水和酱油,撒一点香菜做颜色,烧开后浇在鱼肉上。一盘香喷喷的菊花鱼就做好了。
问侄儿菊花鱼好吃么,他嘴里塞着鱼肉说不出话,一个劲儿地点头。
用毛主席的语录做结束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灶台??想起猪头肉




最近闲读文人谈吃的书籍,一位老学者谈到天津卫的名吃“正一品猪头肉”,说是用七种作料,七种辅料,七味中药制作,经过七道火,用时七天才告烹制结束。我在佩服天津卫名厨高超的烹饪手艺和耐心的同时,也有了一些疑问:那猪头肉经过这么折腾还有肉的味道么?七天做成一道菜,如果是夏天,在没有冰箱保存的情况下,那猪头肉能新鲜么?老学者在细细叙述烹调过程后还讲到这道菜的来由,是一家吴姓正一品官宦人家的厨子制作的拿手好菜,后来这户人家落魄了,官宦的儿子将这一技能用于糊口。看来所谓“一技之长”是得有的,掌握一门技能永远是吃饭的工具。
由此,想起我父亲烹制的猪头肉来。那是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家孩子多,每人每月供应的半斤肉票不够吃,大人孩子都想吃肉,怎么半呢?从来不下厨的父亲想起了办法。他用一张肉票可以买到一个3--4斤重的猪头,把猪头外面的肉劈下老红烧,头骨可以熬汤,尤其是头骨上的肉剔下来叫做“核桃肉”,非常好吃。
于是,每次看见父亲买回了猪头,我们几个孩子都欢呼跳跃:“有肉吃了!有肉吃了!”“猪头肉万岁!”
为了烹饪猪头,父亲特意买了一把小斧子。他先把猪嘴猪脸猪耳朵用刀劈下,除去猪毛杂物,让我外婆把肉切成大块,用五香大料肉桂酱油红糖烧一大锅慢慢用。父亲将整个猪头骨用大锅熬汤,那汤用来煮粉干煮面条。最让人流口水的是父亲剔头骨肉的壮丽场面。父亲戴上眼睛,坐在桌边,那熬好汤后捞起的头骨放在大脸盆里,他手拿一柄水果刀,小心翼翼地将“核桃肉”剔下。每剔下一块,围在桌上等吃的我们就大叫“给我!给我!”父亲象鸟儿喂食那样,剔下一块,将那肉在大蒜酱里蘸一下塞到我们嘴里。那个香啊!那个高兴劲啊!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喊着闹着比过节还兴奋。
现在,没有人家愿意花时间去摆弄猪头肉了。肉摊的猪头都让饭店或食品店买了去,卤好了卖给食客。那“核桃肉”也成了“永安小吃”中的名菜??活肉。一盘只有几片肉,卖15元呢,还不知道里面掺了多少瘦肉进去。
想起父亲的猪头肉,也想回味核桃肉的美感,于是上周末到肉摊看看是否有猪头卖。走到老主顾的肉摊一看,果然有一只猪头,一个男人在买猪耳朵。我连忙要老板把猪头肉劈去,把头骨卖给我。那猪头大了一点,要半个头骨吧。老板答应了,于是将头骨买了回来。洗净先用开水汆一遍,去处腥味,再用大口高压锅将头骨煮熟。待煮熟的头骨冷却后,我拿了水果刀将核桃肉细细剔了下来。半个头骨就剔了小小一盘肉,不敢偷吃,打了一盘蒜酱,等家人来了一块吃。
吃饭的时候特意讲了小时候父亲喂我们吃核桃肉的故事,印象深刻。问了母亲,除了做猪头肉,父亲还会做什么菜?母亲说了,他这辈子没有做过其他的饭菜。就这一道菜,让他的女儿记忆一辈子,真的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灶台??鱼儿代表我的心(圣诞快乐!)


今天是圣诞节,媚娘在此叩首祝福朋友们节日快乐!
看央视“夕阳红”谈话节目,请了喜剧演员严顺开老师做佳宾。谈话主题是关于尊老爱幼。严老师说了一个故事:节假日,他上街买了一只鸡,回家后老婆拾掇鸡毛,弄干净了烧熟了端上桌。儿子夹了一块鸡肉放到妈妈碗里。就这么一个举动,妈妈高兴了,说孩子孝顺。严老师想不明白了,对老婆说:“我花钱买的鸡,你费了时间和精力烧熟了,儿子不过给你夹一块鸡肉,你就激动得不得了。不至于吧?!”严老师最后总结:中国的父母亲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低,很容易满足。“常回家看看”便是现在老人的奢望。
严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三十多年前,我哥哥在永安县郊区插队下乡。我母亲生病,手术后在永安县城休养。一天傍晚,哥哥劳动结束后下河洗澡摸到了一尾小鱼,他连饭都不顾吃,借了部自行车,跑了二三十里地把鱼送到妈妈手里,让她煮一碗鱼汤喝。母亲为此激动,不过一尾二三两重的鱼儿,在那个副食品缺乏的年代是很珍贵的。母亲认为这是儿子孝顺的表现,经常把这事挂在嘴上。这三十多年,母亲就这件事在我面前说了不下十次,害得我有在河边走过,眼睛都要往水里看看是否有鱼,恨不得也摸一尾鱼回家给妈妈烧鱼汤喝,这样,她一辈子都会说我是个孝顺女儿。
养病的日子里我天天吃鱼。有时夹一块好鱼肉给母亲,常遭拒绝,不是嫌刺多就是嫌鱼腥。敬老不成,那就爱幼吧。每个周末家庭聚餐我都买鱼,变着花样做给侄儿吃。这回做的是干煎鲈鱼。
鲈鱼肉质鲜嫩,刺少肉厚,手术后的病人喝鲈鱼汤对刀口的愈合有好处,健康人吃鲈鱼营养自不必说了。将鲈鱼两边的肉劈下,头尾脊梁骨斩成段,用盐和料酒生姜将鲈鱼腌制片刻,拿一平底锅,慢火两面煎黄,再撒一点胡椒粉就可以上桌了,制法非常简单。
把鱼摆放在侄儿面前,说:快吃,大姑特意为你做的干煎鲈鱼。侄儿不客气,夹了一块鱼肉就塞进嘴里,点头说好吃。得到侄儿认可,我便“激动得不得了。”看到一旁坐着的母亲,连忙夹了一块鱼肉到她碗里,老太太又推辞了,说吃不下这么多鱼肉。我马屁总是拍不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絮叨??厦门日记6


在厦门,我和老妈几乎每天都上一趟超市,因为没有地方可去,想去的地方又太远,体力有限。在超市买了东西以后就坐在门口的休息室里吃,一边透过落地玻璃,看着路上来往的车流和门外的行人,很休闲,也很无聊。

年关快到了,商店挂起了红灯笼和各色小旗子,搭起了年货台,上面摆满了各种商品,主要是副食品。有目鱼干、干贝、牡蛎干之类的厦门本地海产品,也有山区运来的香菇、莲子、笋干之类的土产品。海产品比三明的便宜,土产品比三明的贵,这很自然。

作为家庭“煮”妇,每天都要和菜市场打交道,在厦门这些日子,我细心“考察”了菜市场,发现这里的蔬菜、水果、肉、禽、蛋价格和三明的不差上下。鱼类海鲜就便宜的多了,且品种多样,挑花了眼也不知吃什么好。这几日将我在三明没有见过的鱼挑活的买了几样来吃,觉得鱼肉老了一些,腥味也重一些。除了豆腐比三明的贵,其他食材价格都不高。难怪全国各地的有钱人都到厦门买房子做生意;三明的退休老人随子女到厦门购房养老,只要不去饭店消费,那千把元的退休金在厦门是可以生活得不错的。

厦门现在和深圳一样,外地人占据了一半以上。这几年厦门不断盖高楼,越盖越高,越盖越不够用,好卖得很。那楼盘的价格也涨得惊人,三年前,每平米大约在四千元,现在已经到了一万五。路边有很多房屋中介公司,标着房屋出售的价格我都不敢看。那天走在路上,一个小年轻往我手里塞传单,我一看,是一家房产公司推荐的房屋出售资料,最便宜的13200元/平米;最贵的27500元/平米。一套公寓上百万元是常事了,就象北京上海的一样。资料里有一套单身公寓45.32平米,售价是63万多。我想,我如果还能工作10年,不吃不喝,我的工资也只能买到一间厨房和厕所。由此,我很佩服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刚出来工作不久,就能够买车买房,即便当房奴车奴也甘心,背着债务住高楼,欠着贷款开奔驰,潇洒啊。

三明的楼房售价也已经高涨到六千元一平米,望楼兴叹啊。十多年前我两万多元钱买的福利房现在值个三十万。新房住不起,旧房还值钱,与现在仍旧住水泥砖房的企业职工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要学会自我安慰,知足长乐。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事做,何必不知足?
这是黑包鱼,煮汤吃,色泽不错吧?就是有点老,有点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灶台??牡蛎和海蛎煎
媚娘灶台??牡蛎和海蛎煎

牡蛎,福建人叫海蛎,海水贝类动物,长在灰色的不规则的贝壳子里,吃时把肉挑出。海蛎与其他食材合作,可以煮汤、煎炒、油炸。福州人把海蛎放进由黄豆和米磨成的米浆里炸成海蛎饼,福州话叫“蝶饼”,是名吃;闽南人喜欢用地瓜粉、蒜叶和蛋煎成饼状,叫海蛎煎,也是名吃。

牡蛎还可以生吃。一提到生吃牡蛎,我的脑海里便呈现出一幅优雅的“法国女郎生吃牡蛎图”。

那是在大学上法国文学课,老师用优美的法语为我们讲解莫泊桑的短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原著精读,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至今印象深刻。其中讲到菲利普一家到船上游玩,学贵族女郎吃生牡蛎的景象:用丝巾香帕托着带壳的牡蛎,撅着樱桃小嘴吸着牡蛎汤汁,然后用牙挑吃牡蛎肉,那姿态优雅而高贵,是有钱人能享受的一道美食和做派。从这个故事里我才知道牡蛎原来是可以生吃的,而吃相可以这么gracieucement. 于是也梦想哪天到海边吃上一回,佯装一回高雅的贵族女郎。

这个机会二十多年后才来临。

三年前带儿子到宁德参加一个会议。举办单位带我们到海边的渔船上吃海鲜(曾发过图片帖子,没有撰文。)一渔妇用大脸盆将带壳的牡蛎端了出来,我又惊又喜,生吃牡蛎啊?看到同桌食客用手抓起贝壳,筷子一撬,把牡蛎肉挑了出来,蘸上姜醋后塞在嘴里,我连忙催促儿子动手。贝壳是热的,估计是渔民们怕外地食客吃生牡蛎坏了肚子,将贝壳下锅烫了一下。还有呢,现在的牡蛎是在滩涂养殖的,多少有污染,不能生吃。

撬开贝壳,牡蛎的原汁还在,非常鲜美。遗憾的是,每人只有一块。后来吃扇贝,吃海螺,都是这么烫熟后带壳端上来的。看上去一大盆,一人一个,吃完了还有一大盆(壳)。亏了,没有吃过瘾,不如让渔民把肉挑下炒了吃呢。

聊聊的“狗肉”、桂林的博友见我提到厦门海蛎煎,让我做一个放在网上,吃不到,看看也好。于是上周六回三明后,周日马上到早市买新鲜的牡蛎,做一道“媚娘海蛎煎”。

将牡蛎洗干净滤去水,用盐、味精、料酒、胡椒粉、地瓜粉抓一下。生姜大蒜下油锅炒香,入牡蛎蒜叶,两面煎熟,盛起。把蛋液入锅摊平,铺上牡蛎,翻一面盛盘。牡蛎颜色灰暗,不好看,蛋皮给牡蛎穿上了金装,看好多了吧?菜肴一好看,身价便提高了。吃时,用勺子掏一块,有蛋有牡蛎,味道真不错!

秘籍都教给你了,你也做一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絮叨??厦门日记2


由于冷空气南下,昨天阴了一天。今天天气不错,出了太阳,但风还是很大,上街买菜我戴了帽子,厦门人没有戴帽子的习惯,所以,除了摩的司机戴了钢盔,清洁工戴黄帽以外,我是唯一戴帽子的路人。
天气不错,但心情不太好。我的婚前女友张医生中午出殡。三天前,她丈夫下班回家发现她倒在沙发上,一摸,手脚冰凉,赶紧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赶到,医生检查后宣告她已经死亡两个小时,是突发心机梗塞去世的。一个非常健康的人,不过有点高血压的毛病,自己就是医生,怎么说走就走呢?丈夫想不通,提出做尸检给个说法。女家的亲属相信医生的结论,不同意尸检。一个53岁的美丽智慧的女能人就这样化为一缕青烟,怎不让她家人感到意外和悲痛?
二十年前,张医生和我一起在女性社团工作,我们私交不错。我们同一年结婚,同一年生了儿子。几年后她和丈夫举家调到厦门工作,我们便断了联系,我听说她下海办了美容院,用她外科医生的身份给顾客做双眼皮、纹眉等等,生意很火,还到一家卫校兼课,非常麻利能干。这次我到厦门还想起她,还思忖着找个机会与她联系。没想到,她竟然这么突然地走了,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没有留下一点挣扎。。。。。。
难过之余,我庆幸自己作为癌症病人一年后还能愉快地活着。通过这件事,我更加体会到:生命有时相当脆弱,厄运来临时,就在那么几分几秒之中,你无法拒绝,来不及躲避,上帝不给你一点儿商量的余地。
爱护我们的健康吧!健康地活着就是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9: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媚娘絮叨??厦门日记3

来厦门几天,妹妹老接到找我的电话,其中一个自称海防前线军营的小伙子冲着妹妹叫小姑,妹妹想不起他是哪门子的侄儿,心想,这必定又是我从哪儿认来的冒牌侄儿|。

说起这侄儿,不得不提起30年前的事了。

74年高中毕业后插队下乡到市郊的荆东大队落户,一年后到荆东学校当民办教师。学校虽然是大队的,但附属于市教育部门,大队周围的厂矿和部队子弟都在这个学校读书。两百多个学生,十来个教师。我当时不到20岁,老师们的孩子都叫我姑姑。

78年3月我考上大学走了,这个小伙子还在他妈妈的肚子里。因为他的哥哥是我看着出生,又抱他长大,每年暑假我回家,他父母都带着弟兄俩来看我。他父亲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哥儿俩长大后都认定我是他们的准姑姑。后来弟兄俩读了书,有了文化,发现我的姓与他们的不同,问了父母后知道我不是亲姑姑,仍旧将错就错,亲热地喊着姑姑,就象亲的一样。走在大街上,有30来岁的大小伙儿喊我姑姑的,都是这些同事的孩子。

来到厦门,冒出一个侄儿来,不奇怪。你瞧,他从厦门的大埕岛出来看望姑姑和外婆,一身戎装,一脸老相。不奇怪啊,今年他30岁了。现在我时时盗用老辈人以前在我面前念叨的一句话:你都这么大啦?难怪我们不老啊!

是啊,侄儿们都这么大了,难怪我不老啊!



妹妹听说我来厦门为了吃海鱼,买了一只鲨鱼煮给我吃。她自己腌的泡菜,煮了酸辣鲨鱼汤,老妈一个劲儿地叫好,喝了两碗汤,太夸张了。

虽然身在他乡,有一手机在握,有一电脑上网,照样和朋友们聊天嬉笑玩耍。这不,缘上草斑斑发来他的拜年打油诗,我抄录在此与朋友们同乐。大家看看油不油?

元 曲宋词汉文章

旦 生净末丑难当

快 马青梅同煮酒

乐 得其所似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18 09:46 , Processed in 0.1023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