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千堆雪

[原创] 《踏雪赏梅》(添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楼缘上草于2010-07-21 10:56发表的 :
难得雪兄把那《戚氏》找了出来,草这都没留底,极不善于储蓄的。那是草刚刚学填词三个月所填的第十几首词吧,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今日是绝不敢轻易填了!

谢谢雪兄,来京时再聚!


呵呵,习作就出手不凡,足见文墨倾斗,期待新作哦~:)

去京一定登门拜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1: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011:关于菊梦《七律?冬夜即事》的点评

七律 冬夜即事
作者:菊梦
吟诗弄墨已三更,凿斧无声句未成。
月影一幅帘上画,梨花满树梦中生。
天寒衣重貂犹冷,屋暖袖单纱更轻。
对坐重邀消此夜,添杯加盏煮新茗。
===========
题外话:很早就答应菊梦小妹,要认真赏析她的一篇作品,可一直忙于俗务,未能践约,引为憾。今日周末,又适逢元宵佳节,得闲遍览梦梦发来的诸多原创,就挑此律试析之。权作节日礼物送给她:)
千堆雪赏析:
审题:《七律?冬夜即事》。叙事诗,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占有非常大的篇幅。叙事诗好写也难写,好写是因为可师借鉴的题材、技法、布局、技巧有很多现成的经典名篇;不好写在于出新难、立意难、启迪难。诗贵真,诗贵意高,诗贵凝练且信息量大,诗更贵启迪、借鉴与联想空间,能从平凡中获得灼见与共鸣,才是经典作品。从回帖中偶知道了菊梦是北方人。一个北方女子冬夜里做什么事呢?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怎样的心境、心情与收获呢?我们不妨来赏析作品:

起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吟诗弄墨”言事、“已三更”言时。这里我们需要分析前四个字的用词。“吟诗”可理解成读诗,也可理解成作诗,从“弄墨”来看应该是作诗,如此推敲的话,“吟”字就欠锤炼。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成语“舞文弄墨”,这里“舞”与“弄”都是高度锤炼的通感技法,非常工稳和谐,而“吟诗弄墨”没有这样的效果,问题在哪呢?“吟诗”不一定需要“弄墨”,而“弄墨”却可以“吟诗”,其差别在于准确性不匹配。“凿斧无声句未成”。这句很形象、很耐品。把搜索枯肠、才思枯竭的创作状态表达得很到位。

承句:“月影一幅帘上画,梨花满树梦中生”不好。不好在那呢?不是句子本身不好,而是技法不到。七律的颔联,需要承接起句,而此联并没有承接上联,却转而写景了。道理很简单“人之颔,是头之下、颈之上的连接部位”,没有此联的承接,头与颈就被割裂了,故古人总结七律的“起承转合”是非常有道理的创作技法,而并非想当然地硬性规定。再从句子本身来看,“月影一幅帘上画”中“一幅”不仅太口语化了,不如直接用“一帘”,而且“幅、帘”意重费墨了,可改成“月影一帘窗上画”。后一小句不错,不仅“梨花”与“月影”高度关联,且前后句工稳和谐。

转句:“天寒衣重貂犹冷,屋暖袖单纱更轻”。前后句意思基本一样,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前句无非强调室外天气寒冷,衣服再多、貂裘也还是感觉很冷;后句写室内温暖,衣服很少、很单薄也很温暖。对仗虽很工稳,但取材过于单一,浪费笔墨了,一首七律寥寥56字,需要用四分之一的笔墨来描写天气吗?即便需要,也无须都取同一个素材嘛。且本句该转未转,立意没有提升哦~~!

结句:“对坐重邀消此夜,添杯加盏煮新茗”。前面铺垫的三联,第一句言事、第二句写景、第三句写环境;如果说“事、景、境”都是为最后一句服务的,也不失为一种布局、谋篇的章法,但最后一句又回到叙事中来。三更以后是新朋造访?还是老友重逢?作者没有交代,但从着墨来看,后者可能性较大,因为前句“邀”、后句“添杯加盏”应该是邀友品茗叙谈。

综观全律,作者布局谋篇功力不逮,需要继续熟读经典、师发名篇;然作者遣词用句比较熟练,语感也很流畅,七律的基本手法有形似的基础,尽管神似上还需要锤炼,但作为业余古风爱好者,这样的习作已经很难得了,如果再精研名篇、借鉴古人、提高悟性,一定精进神速。如上浅析,也仅一家之言,疏漏或遗珠在所难免。不过,偶以为隔靴搔痒式的蜻蜓点水,不是偶的风格,也不利于治学与提高。如雪所言不确,欢迎并期待方家珠玉陈前。期菊梦恕雪砖重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16: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影一幅帘上画,梨花满树梦中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2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1楼(千堆雪) 的帖子

这一帖评议,丝丝入扣,角度超然。非一般方家可比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1: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4: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雅评,不顶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0: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41楼(千堆雪) 的帖子

引用第44楼泪莫轻弹于2010-07-23 08:25发表的 回 41楼(千堆雪) 的帖子 :
这一帖评议,丝丝入扣,角度超然。非一般方家可比拟。    


老牛别忽悠我哦~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10: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012:对山雨一首七律?《题王维雪溪图》的赏析



原玉:《题王维雪溪图》(限东韵2004/5/7)

(作者:山雨)

小桥矶石任西东,溪雪沉沉积远篷。
萧瑟林间车不见,寻常栈内物难丰。
心情已在千山外,春意姑藏两袖中。
浊酒莫教留宿醉,明朝待我看征鸿。


千堆雪不揣浅陋,赏析几句:


这是一首命题限韵之作,且为看图题诗,故有一定的难度,我不知道可有限时的要求,如果是限时之作,当更见作者的功力。 首联应景、点题,作者抓住了王维《雪溪图》的最主要特征-----雪、桥、舟、石,作者为什么要点此四景呢?目的在于紧扣主题。因为王维《雪溪图》中雪和溪自然是主景,作者并没有点“溪”,而是用“桥”来烘托的,这也是匠心之一,因为有“桥”必有流水、有“桥”必有行人,这就将画面点活了;另外从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景物有山水树石和人物屋宇,作者独用一舟一石点睛,说明作者对王维的推崇与熟悉。王维(699---761)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诗与画都以山水为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喻,他的《山水诀》和《山水论》中,曾有“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山分八面,石分三方”等论述,这幅《雪溪图》有人评说是:“雪屯远山,意出尘外”,寂静中有生机、有活动。故作者的“小桥”和“积远蓬”出彩。颔联承接前句的总景,将视角拉近,用特写镜头继续围绕画面铺陈。此句中平仄、对仗没有大的问题,捎宽点,但在用词上比较锤炼,尤其“物难丰”联想丰富,合乎画面的主题意境,因为数九寒冬,酒桌上不可能有丰盛的菜肴,何况在“萧瑟林间”。颈联转换非常出彩,能从冰雪寒冬,遥想不久将要来临的春天,这种联想与寄托,也比较符合王维的心境。因为王维晚年在陕西购得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兰田别墅”,与友人优游其中,吟诗作画,长斋奉佛,过着恬静闲适的生活。结句进一步渲染这种洒脱与寄情山水的情怀,把整幅画卷所要表达的豁达与幽闲推向高潮。只是唯憾“教”出律了。在古韵中“教”属平仄多音字,作传授、教书等动词时读平,而作指导、指教、教育、使令等使动词时读仄,此处显然是做“使令”“吩咐”解,故音仄。 总之这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律诗,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娴熟的律诗技巧。尤其是对作品全局的把握和对主题的挖掘,匠心独运。推荐精华~!所评不当,还请山雨兄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4 17: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楼主,难道就是哥儿说的安庆老乡?评诗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1-25 05:19 , Processed in 0.08903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