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倚槐卧雪

漫天雪2005年度优秀散文集(由掌心的秘密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上你的沧桑
        文/海风吹

  在云南旅游,每到一处,导游都会领着我们做两件事:观玉和品茶。多了,难免乏味。每当又到一处玉器商场或者茶馆停车时,都可以听到车内游客抱怨声不断。
     导游慢声细语解释道:这是上级旅游部门定好的线路,主要是为了宣传我们云南的土特产,扩大当地产品的知名度。走到这里,我们是必须进来签到的。当然,如果我带的团游客买了商场的东西,也会按规定给我提成的。
      我心里赞叹导游的直爽同时,也对云南政府加大宣传本地产品的力度,所采取的种种手段而折服。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利用世界各地游客来旅游的时机宣传本地土特产,以旅游带动云南省的其它产业……真是一个拉动云南经济扭带高速运转的高招。玉器和茶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我们反复被导游带着去观玉品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到达丽江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大家是又饿又累,导游却又直接把我们带到一家茶社,在表演茶艺的纳西女子还没打开话匣前,就有游客大声抱怨,用话堵她。我一向是爱茶的,有不花钱的好茶可品,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只是静观无多言语。但看这纳西茶艺女子不气不恼,用风趣幽默的语气 “胖金哥”、“胖金妹”地招呼着,不温不火,沏好茶,缓缓坐定,慢声细语道:刚才听到各位对品茶有抱怨,我很伤心。其实,并非所有茶馆都是只为推销茶叶,做为我,更愿意与朋友交流,把丽江的美丽伴随着茶文化推向全国以及全世界。远方的客人,如果你感觉累了,就坐在这里,品品茶,休息一会儿。一席话,把众人的烦躁、焦虑和疲惫洗去大半。茶室渐渐安静,小巧的茶盅冒出丝丝香气,轻抿一口,唇齿留香之时,顺着她柔软的话语,进一步走进被茶马古道繁荣了的丽江,走进丽江茶文化。
     仔细看我面前的这杯茶,茶的汤色红浓透亮,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薄膜,端到鼻子前深深地吸一口气,一股独特的陈香浸入心腹。轻轻一抿入口,滋味纯正回甘。表演茶艺的纳西女子演示着:茶汤入口,稍停片刻,细细感受茶的醇度;滚动舌头,使茶汤游过口腔中的每一个部位,浸润所有的味蕾。因为不同部位的味蕾感觉出的茶汤滋味通常是不相同的,体会茶的润滑甘厚,领悟茶的顺柔和陈韵。
     虽然一直非常喜爱饮茶,但普洱茶的滑润甘厚香醇是我从没有领略过的,饮过三杯后,因旅途劳累上火,腹胀消化不良的肠胃,似乎有气体上下流动,一会儿的功夫,肠胃感觉舒服多了。随着茶艺女子的介绍,我才知道,我们所品尝的是云南著名的普洱茶,已经存放了7年。而普洱茶的独到之处就是一个字上,愈陈愈香是普洱茶的最大特点。经现代医学证明,长期饮用普洱茶,对于降低胆固醇、抑制血脂及心脏病、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减肥效果显著。
     依稀记起,曾看到一个报道:北京拍卖久藏的几两普洱茶,价格比黄金还要贵。当然这种带上了奢华商业气息的拍卖品,已经不适合称之为茶,只能算是达官贵人的收藏品了。在《红楼梦》第63回中,贾宝玉过生日所饮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珍品。说起“女儿茶”,在云南有着许多趣闻:传说在谷雨时节,正是采茶的好时候,由未婚少女采摘一级芽茶,所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用少女身体中的热气把鲜茶叶捂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由此制作的普洱茶,称为“女儿茶”。而茶艺女子说,其实这是误传。传统的女儿茶是生有女儿的人家,会在谷雨时节采摘上好的茶芽,做成一斤或数斤的茶团收藏,到女儿出嫁时,茶叶经多年的收藏发酵已经成为品质上乘、价格极高的好茶,此时卖了茶叶买嫁妆,也是亲家之间相互赠送的必不可少的礼物之一,所以叫“女儿茶”。普洱茶的可贵之处,如酒一般越久藏越香醇。被喻为“能喝的古董”,是茶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品种。
     茶艺女子让我们分别品尝了新制普洱茶和陈年普洱茶,感受一下两者的区别。我细细地品味体会,发现:新普洱茶更活泼,就像一个楞头青毛头小伙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年轻,有活力,好动。所以,这样的茶汤一进口,就像是口腔里来了一个不安分的小伙子一样的,东跳西窜,一种生涩的感觉。虽然有些不舒服,最后却发现,经过这样有力的刺激之后,最后口腔开始回甘生津,是一阵又一阵的清爽。所以有的人偏爱新制普洱茶,觉得这样的感觉才让人兴奋觉得刺激;而我更喜欢陈年的普洱茶感觉:入口后的那种粘厚滑醇,更像一位人到中年,饱经尘世沧桑、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内涵的男子,在经历了太多的大风大浪后,那种宁静平和淡然,被岁月时光磨平了棱角,柔和而温情,像冬日的阳光温暖着我被寒风浸透的身体,像清澈的泉流悄悄地冲洗掉我身体陈积的尘土……竟然,就有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那种老成,那种沧桑,那种入骨的温柔让我无法拒绝地留恋。我想,我是爱上了陈年普洱,爱上了他的温厚与沧桑,那种深入骨髓和心灵的醇厚和滑爽……
     而普洱茶的原料,与普通的灌木茶树不同,是高大的乔木。曾在云南茶博物馆看到过茶树王的照片,婆娑四溢,树高25.6米、基部干径1.2米,树龄2700年,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活证据。
      有意思的是,有了云南丰富的茶叶资源,才成就了具有历史渊源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繁荣反而造就了丽江古城的辉煌。丽江的的形成、发展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普洱茶,就是在茶马古道上长期运输过程中,经过自然发酵作用,形成了茶香浓郁、滋味醇厚,且别有一番滋味的特色产品。偶然得之的普洱茶,让茶马古道不断拓展延伸,普洱茶也因茶马古道而名扬四海。
     离开丽江前,没有余钱买蕴藏年代更久的茶,只买了一点蕴藏7年的普洱茶,以解以后的日子对普洱茶的迷恋和思念。此时,敲打着这些文字,桌上紫沙壶里焖着的普洱茶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轻捧,泯一口,悠悠慢长的岁月就随着茶汤流进了我的心灵和血液。此时,忘却凡尘俗事,只把身心倾注进一壶香醇的茶中,耳畔却又响起茶马古道上阵阵马蹄声和悦耳驼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笔画里的古镇新市

文/八月江南

  这是一个具有名家工笔画风的古镇,这样的形容并不为过,这里是盛名清代的花鸟大画家沈铨的故里??江南古镇新市。在烟雨春天的早晨或是薄暮的黄昏,你一踏进新市,就被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满目的宋词意境画面所吸引。宅深深,巷悠悠,一排排明清古建筑中,名人故居遍布,千转万折的巷道,宛如一幅名家笔下的工笔画卷。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次内容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浏览,而那些能够让人目睹的奇异景观,则将会使每个亲临的游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可以不必回避足音在静悄悄的古巷里回荡。这里古墙如削,两侧的墙相夹便成为巷,宽不过十尺,窄不盈一米。上百年的风雨,青砖的高墙苔藓斑驳,显现神秘,营筑了静谧的故事氛围。这里有密织的典故,有许多美丽流光好听的巷名:胭脂弄、后弄、斗富弄、暗弄、花园弄、陶沙弄、五猖司弄等近百条弄巷。巷内古宅庭院深深浅浅,风光渐深渐暗,一些人物浮面而来,又抹影而去。沧桑数百年,砖墙依然道德庄重,青石依然一脸肃穆。 “白兰花”卖花村姑的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卖和“甜酒酿”老汉的唤买声,在弄巷里的回荡,我们就可以在悠长的尘埃旧事中寻梦回走。有时,我们会穿破古巷,迎面突然是二十一世纪初阳的街景。低首退入而转走他巷,便又见不同檐景组词造句,成一首首独白的诗,通俗而又散文。
  有萧便好,有月色便好。??月夜里,晋朝道学高深的陆修静老人正从一个古潭侧的读书楼里走出来,皓发银髯,他走向古潭的水边坐下来,对月抚琴,俯仰之中的优雅给人以哲味的回想。而南宋诗人杨万里骑着白马从一处巷口急速闪过,溅起碎银一样的月光纷纷扬扬,缓缓飘落在我们的衣裳上。寻影望去,古镇西栅的酒楼宾客如云,有众多文人墨客此时正与京城来的杨万里诗人高举夜光杯,又是一番吟诗弄月的风雅。
悠悠踏步在古巷里,你在檐影错落的青石上看檐角上俯瞰的月亮,便会心景一色而水乳交融。传说才开始逼真起来,谁家挂钟响起,在月光下悠远地传送着回声?

  如若在雨中,青石小巷则另具一番诗意景致。雨在瓦上淅沥,水便从瓦楞沟上沿檐而下,滴在一块块质地微妙异同的青石上,发出筝乐一般的韵声,或急或缓。站在某个巷端通远望去,编织似的檐水在挂落,弄巷便有帘幕般的戏台场景。一个女孩撑着伞在青青的石板上走来,从檐水滴落的一片水花中走出来,让人油然想起诗人戴望舒先生《雨巷》经典名句中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体会水乡古镇雨巷里特有的莫名惆怅。入夜,小巷人家的灯被雨声早早催灭,睡在床上听窗外巷雨“嘀嗒嘀嗒”之声,有伞从夜色的雨巷中经过,知人员夜归,檐水落在伞面上,发出低沉的消息。
  不愧是江南千年名镇,古镇新市的弄巷内明清所造的宅院数不胜数,气派非凡而风格迥异,古宅的庭院前一般是青石铺就的路道,左右两侧都是一些松柏槐桂的古树之类,庭院深深,体现在房连房,房环房,房中房,房外房,里面厅、堂、楼、阁、厢、廊、弄的建筑格调各有包含,宅内通体雕梁,诗檐画栋,展示出当时大户人家的气派。位于古镇中心一处的“胡尔?故居”是浙江省现存最大的明代名人故居,共有二十五间厅,占地总面积5208平方米。这位明代高官胡尔?生于明朝嘉靖至万历初年,曾任福宁州知州、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兵部侍郎等职。一六四四年,胡尔?与长子胡襄到扬州随东阁大学士史可法抗清,清兵破扬州,胡尔?父子潜回新市,数年后见复明无望,胡尔?于故居绝食而死。 
  另一座名人故居则是胡尔?旁系后代乾隆二淮盐运使,扬州盐运使的胡旭宅第,“胡旭故居”是清代中期建筑,宅院构筑也精巧玲珑,极有艺术风范。除外更有代表性的古居民宅,如曹宅、尤宅、徐宅、张宅、童厅等,都非常完美地保存了古镇旧时繁华的风貌,反映出这个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巨大的积藏。
  店坊是新市古镇的又一大景观。自南宋始,新市酿酒业、丝织业、烛芯业、钱庄当铺得到了很大发展,茶肆酒楼遍布,主要街市两侧店坊毗邻,众多的货物堆栈,宾来客往的贸易繁华。西河口两侧水街“下店上宅”、“前店后宅”、“一坊一店”的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的“店坊联体”式或“店宅合一”型的别致建筑,而前街后河、临水构屋的水榭楼台,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亲密形式。由于这些依傍市河的“特异”建筑,使穿过古镇的小河成为一条水巷,每天早晨赶集的船,上面载着羊和粮食,泊于某个河埠,而有几处是停泊着那么多的渔舟,是那些捕鱼人,自个人悠闲地脚踏"小舢板",箭一般刺破村庄河流的雾汇集到这里的茶肆里"饮早茶",一八六四年的六位西方女教士也是从这条水巷里走进这个神秘的古镇,她们创建了“新市女学医院”的江南基督教传教区,给这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种域外文化的生动、神秘和鲜活感。
  “通街士女涌如潮.,历乱灯光照碧霄。箫管酿成春一片.,还疑今夕是元宵。”这首诗是清朝一个诗人走过古镇繁华街巷后的感触。著名新市“西河口”便是这样一种江南古镇百世商贸文化的珍贵遗存,它的细腻,它的精致,它对江南风情的生动刻画,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给人以惊人而又耐久的审美鉴赏。
  走在新市古镇纵横交错的街巷中,随着传说和典故的文化景观移动,我们凝视着这片当年清朝大画家沈铨淡墨简笔的花鸟写生地,面对比河傍肆的宅巷群,看到吴歌里的青衫云鬓,让人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历史沧桑的河道里,这样一个古镇傍依着江南运河的一侧,像海绵一样神奇默默地吸纳着文化的精良,在你不经意之中保留着江南文化精髓的部分,这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的回忆(教师节征文)

文/清咖一杯


  又是一年教师节。
  虽然母亲和姐姐、姐夫都是教师,加上祖父原本是教私塾的,尚可算是教师世家,但是每到教师节我总是别样的心情,我想,这和母亲一生的境遇有很大的关系。
  母亲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在家行小,上面两个哥哥两个姐姐。 3岁时外公去世,外婆虽是个裹小脚的,但是一个寡妇家含辛茹苦的拉扯着5个孩子,却也并不封建。外公去世时家中境况还算殷实,外婆不顾族中非议,两个舅舅都供到大学,两个姨妈全部供到初中。母亲因为是最小的,所以一直供到高中毕业。不知是外婆的高瞻远瞩还是上苍眷顾,这样一路供下来,到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闹土改时母亲高中正好毕业,外婆家的成分也成了下中农,那年母亲18岁。
  18岁高中毕业的母亲因东三省那个年代特殊的教育体系而显得颇有才学:小学时赶上“满洲国”,在家说中国话可是在学校里日语算是“国语”,不得不学;德语、意大利语因属于日本的盟国所以作为“外语”必选其一,母亲选的是德语,不知是外婆的先见之明还是啥的,反正由于外婆的叮嘱,离开母校后同事们谁也不知道母亲竟然还熟练掌握着日语、德语,甚至还会说俄语、朝鲜语(俄语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年的时髦语言,约等于现在的美式英语;庄河县属丹东,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有不少的鲜族)。否则文革会更加倒霉。
  1948年的东北百废待兴干部奇缺,母亲高中毕业后便留校任教,转年担任教导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机构重新整合,虽然有着高中的学历,但是因为还有下中农的成分,母亲政审丝毫没有遇到障碍,整合后便赴任县中心学校校长,那年母亲20岁。
  崭新的国家、崭新的事业,20岁的母亲意气风发,和那个年代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在做好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的同时,抗美援朝(丹东地处最前沿)、“三反五反”、“反右”、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跃进”、“四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宏伟大业中去,雪片似的入党申请书母亲也记不得写过多少次了,来一次运动就是党组织的一次考验。就在1955年,母亲与时任驻当地空军某机场卫生队长的父亲恋爱结婚,父亲在世时津津乐道的就是1955年,那年他双喜临门,另一喜就是初次授衔时父亲被授予空军上尉军衔。
  1963 年至1966年的“四清”运动席卷神州大地,母亲作为县里一个工作组的组长当然义无返顾,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革时母亲被当作“刘邓路线”打倒了。好在外婆家在方圆几十里地都有着相当好的人缘,母亲也就是陪斗,并没有吃多少苦头,然后就被下放回家,当然工资也就没有了。当时父亲被空四军借调在越南援越抗美,由于国际政治方面的原因还要保密,一南一北两地隔绝。
  没有了工资也就没有了菜金,自留地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两个舅舅两个姨妈都在外地,两个舅舅由于解放前的大学学历在文革中正自顾不暇,两个姨妈的零星汇款也是杯水车薪,父亲在外“执行任务” 不知死活,家里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孩子,母亲只好偷偷的在野外开荒种菜。1983年母亲去世时大哥描述的一个场景至今还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夜半时分,母亲背着我一手提马灯引路一手领着姐姐,大哥扛着锄头铁锨,深一脚浅一脚,躲闪着巡逻的民兵向着村外“我们的”菜地走去……
  1968年7月,父亲援越抗美回国了!
  刚刚回国的父亲顾不得春城昆明良好的休整环境,顾不得洗去战争的硝烟,立即到后勤军需部门领齐他储存的所有的国外补贴??满满三大旅行袋的炼乳、罐头、鸡蛋粉,在那个全国“大串联”正是如火如荼的年月,由昆明辗转武汉倒车,再从武汉到北京中转,由北京到沈阳,从沈阳到丹东换乘长途汽车,县城下车步行了几十里地!父亲终于回家了!
  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父亲得知家庭状况后雷霆震怒,立即找到他的老部队空军某机场,部队答复“上级命令部队不得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因此对母亲的境遇无能为力;父亲找到当时的县委,可是县委已经被砸烂无人敢管;父亲找到学校的当权派质问,又被母亲“刘邓路线”的一大堆帽子压的张口结舌,不知所云。
  无奈之下,从1948年就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母亲只好接受了她最最不愿意接受的现实:当一名随军家属,并发誓从此不再涉足教育行业!这样,1968年的10月,把外婆送到沈阳大舅家,我们全家5口人到达了父亲的新部队(由于母亲坚持的缘故,父亲接受了新部队空四军的挽留)驻地??上海。
  随军家属的生活与教育行业是“浑不搭界”,其间发生的一些由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曾经与我的老师相互切磋长达数年的事情与本篇主题似无关联,容我另篇叙述。如果说这段随军家属的生活与职业妇女有关,也只能说由于母亲的文化知识,成为了当时部队家属制药厂的药剂化验员;再进一步和教育行业有关的话,1974年左右全国搞过一阵 “向阳院(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少年儿童的阵地)”,母亲被部队政治部门指定为部队大院“向阳院”辅导员,小小的展现了一下教育方面的技巧(其实也就是管理孩子,根本谈不上、也不敢谈什么教育),不过没有了我们的“鸡飞狗跳”,那一段时间里部队大院确实清净了许多。
  1978 年父亲转业,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回到了祖籍河北(父亲说他南北转战半辈子,老骨头一定要入祖坟)。此时已经48岁、离开教育行业已经整整12年的母亲在《人民日报》上仿佛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了!当时母亲热泪盈眶,一遍一遍的大声读着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要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个细节一直震撼着我,因为那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看见母亲流泪!

  母亲激动了,她彻夜不眠,一页一页的奋笔疾书,手持厚厚的手写材料跑当地教育局,跑当时的“市革委”,落实政策只有一个要求:我要教课!
  当时全国都在抓教育,全国的教育行业都缺人才,当地教育局看了母亲的简历和材料,马上组织专人“外调”到了母亲的家乡,母亲家乡的教育部门听说母亲愿意重新执教,当即便发来一封公函:如果母亲愿意回去执教,“家属子女的就业上学问题一切从优解决”。当地教育局一看有人往回抢,立即按待遇为母亲落实了政策,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母亲安排在一所刚刚由企业子弟小学转为市立小学的学校当业务副校长,主管教学。
  阔别学校 12年的母亲当然不会计较这些,不但抓起了学校的全盘教学,而且自己担任了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那时的我晚饭前经常被父亲派出去执行母亲是否到家的“侦察任务”,以便在母亲进家门前摆好饭菜,而且常常因为“谎报军情”被父亲责骂:因为我明明看见母亲与学校老师边说边走到我家楼下了,半小时几十分钟也不见母亲上来。我只好又执行父亲的“第二套方案”:下楼很礼貌的请那位老师阿姨上来边吃边谈工作,此计屡屡奏效,那位老师阿姨一定大拍额头,“糟了,我那一家子”,然后匆匆而去。我与父亲看着母亲无奈的眼神,每每露出“胜利的微笑”。然而当母亲家访快半夜回来匆匆扒两口饭就马上批改作业进行备课的时候,我们父子交换的只有苦笑了。
  一个学年下来,母亲的教学能力显露效果:她那一个班级考上重点初中的人数比往届该校一个年级的人数还多。市教育局随后就找母亲谈,想让母亲担任一个市重点小学的校长,谁知母亲坚决不干,调动可以,正校长坚决不干,还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否则宁肯不调。下班回来说起此事,我和父亲都感到诧异,问母亲原因,回答令我们啼笑皆非:我干正校长,再来个运动我还是首当其冲,还要被打倒;我主管教学业务,不管谁当权,也要抓教育,我还能干我的本行。
  由于母亲的坚持,教育局选了一位临将退休的老校长为正职,母亲实际主管全盘工作。重返教育战线的母亲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又一篇沉甸甸的入党申请书交了上去,上面写着:间断了十四年的申请……我知道我不够一个党员的标准……但是我珍惜十四年后我能够重新获得申请入党的资格,因为这是党给我的……
  1981年暑假,我家一喜一忧:喜是母亲终于在她51岁的时候成为预备党员了!32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而这忧:母亲在体检中查出患了乳腺癌!
  父亲怕母亲经受不住便隐瞒了恶性的消息,只是催促母亲进行手术,母亲不知就里,很坦白的告诉父亲:我刚刚成为预备党员就动手术休病假,同志们怎么看我?既然是良性的,等我转正以后做!父亲无奈,知道母亲的脾气又不能说出真相,只好在这一年的时间内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预防病情恶化。
  1982年暑假前母亲刚刚党员转正,父亲马上催促母亲住院,母亲这次很听话,利用暑假做了病灶切除手术,然后就是理疗、化疗……
  1982年暑假开学后,母亲感觉身体尚可,便坚持要开始上班,父母多次谈判,最后达成了一个父亲临去世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折中意见:半天上班、半天休息。结果上班不到半个月就晕倒在办公室被抬回家中,然后一直卧床。
  1983年除夕夜(另文叙述)……
  1983年2月26日(阴历正月十四)18时40分,母亲在市医院急救室阖然长逝。
  母亲去世时年仅五十三岁!
  谨以此文献给教育战线的老中青三代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对月祭马翁

文/林深遁影

  文革期间传有毛主席剥陆游的一首诗:人类今日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环球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我们先不论其真实性如何,诗本身是不错的。马翁所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已经被人淡忘了一段时间了,现在提起来好象有些不合时宜,但中秋在即,我却很自然的也有些按捺不住的想到这位老人家。他那取消商品交易,实现按需分配的理想,显然没走通,但他同情劳苦大众,痛恨血污资本的心灵,无论怎么赞誉也不过分的。要论外语水平,学问功底,恐怕我们的十个教授也未必抵住他,可他过着远比我们的助教还低的生活,他一心想着全世界的无产者,自称是世界公民,为着全人类的解放竭尽全力。我们习惯把伟大领袖比成红太阳,那我就把马翁比做温月亮吧。他那柔柔的微光,永远笼罩着人们,圆,表达了他对地球人类的祝福和期待;缺,表达了他对辩证法的思索和勾勒。月宫有知,应为马翁预留出最高规格的佳宾席位。月的胸怀,月的期待,月的悲悯,月的见证,月的种种,只有马翁是最理解,通融的,随着月亮运行全世界,洞悉全人类的,佛陀之后,大概就只有马翁了吧?
    马翁对资本罪恶的揭露令人震惊,而马翁设计的社会改革方案,自然也得到人们的响应并付诸实践。十月革命的炮响,东方睡狮的觉醒,都是推进马翁理想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件,
  可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又回过头来,向资本主义祈宝,重搞市场经济,加速资本积累,一时间钱也多了,楼也高了,车也阔了,腰也粗了,气也壮了,自视也不凡了,祖宗也淡忘了,儿孙也惯坏了……谁再提马克思、毛泽东……便感觉甚无谓了。其实,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马翁已经把它的血腥和残忍洞悉纤毫,这完全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植根于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西方人更愿意从人道的角度评价和赞许马翁,比起我们对他的无端的神化和期待更为切实,也更合理。如果说马翁容有不足的话,那就是他对私有制,私心,私产的极端痛恨和排斥,想在尽快的时间内予以革除。世界共产主义的消沉,中国的三面红旗倒地,与此不无关系。其实,从感情方面说,马翁并没有错,只是他没有看到人的私心其实是不可能完全去掉的。如果说资本主义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的话,那就是它巧妙的充分的,利用了人们的私心,通过市场运作的形式,让人们的体能精力乃至创造力都充分爆发。从而出现了物质财富的积聚和涌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始就灭私心搞共产,必定事与愿违。然而,这个过程已经进行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还不迅速抓意识形态建设,尽快清洗人们的灵魂,那马翁所揭露和痛斥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不但会卷土重来,而且还会愈演愈烈。君不见当今中国大地上有些乌烟瘴气吗?君不见昔日高谈马克思主义的达官贵宦们念的完全是另外一套经了吗?如果你没有认真去观察的话,那就让明月来做证吧。融融明月绝对会原谅马翁对资本效能的底估,而绝对不会容忍那些魑魅魍魉利用权力来无限的膨胀私心。月亮爱抚的是全世界的善良的人们。月亮承载的是那些圣洁的伟大的高尚的灵魂。月亮,全人类的月亮,特别锺爱中华的月亮,她的神秘,她的光荣,她的包容,她的魅力……起码有一半是我们中华民族赋与她的吧?古人往里边输送了嫦娥、吴刚、桂树、金蟾、广寒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又向其中请进了杨开慧,柳直荀。陈毅元帅的泉台旧部,十万旌旗也早在那里集合了吧。除了满身勋章的功臣英烈,一定还有许多冤深待雪的无辜的罹难者,他们该是杨柳旗帜下的钢拳紧握的战士吧。我说特别要崇敬礼拜的,应该是站在他们前列的须发飘然的老人,好好可爱的马翁啊。马翁一生憧憬的不就是我们的先人孜孜以求的大同世界吗?马翁的共产理念,太执着,太落迹了,或者说是嫌早了点。若是和李白、李贺的飞仙描述融和起来,不是早就在人们的心灵世界实现了吗?苏东坡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山间之明月与水上之清风,耳听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有。(《前赤壁赋》)这不就是共产吗,马翁一定会会心的投赞许票的。我们现在都能承认,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只有一个月球,他俩才是人类的公产,人们的一切有形资产都来自于地球,人们的相当多的无形资产都来自月球,共产有什么不对呢?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里的江河,换成日月,应该更合适吧。马翁描述的共产远景中,地球的三大差别已经消失,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社会分工的现象已经消失,劳动不是人们的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创造的欲望和享受,这不就是月华世界的写照吗?这个世界的领军人物,头一个当然是马翁,后面还有李杜元白等好长好长的一大串啊。迟早,作为一个诚实的劳动者,我们都会走进这个世界,世界的现实,迟早有一天就会是这个样子。
    感谢月亮,感谢马翁。人类永不朽,古今共婵娟,英特纳雄耐耳,一定会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美叶子

文/少楷

    人们每每羡慕于鲜花的娇美艳丽,称赞于果实的丰硕甘甜,却往往忽视了叶子默默的辛勤劳作与无私奉献。
    在博大自然的无边秀色中,一片叶子,就是一道生命的风景;在摇曳多姿的美的世界中,叶子也是一种美丽,是另外的一种美丽,是甘于平凡的美丽,是质朴谦逊的美丽,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美丽……
    叶子的美,表面上看是一种自然植物的美;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人格的美!
    进入审美状态的人,总能从这象征与蕴含某种人生意义的自然景观中,体验与发现一种能够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
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就因为她能感人以形,动人以情,以哲思启迪人的灵魂,以文化陶冶人的天性……

    叶子的形象,是稳重端庄的形象。
    碧绿青翠的叶子,蓬蓬勃勃地生长,不负天地钟赋的灵气,占尽了万里春光。
    虽然她也曾经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但是她扎根于土地,向往着太阳。

    把阳光收藏在心里,把追求孕育于绿色,把活力体现于劳作的艰辛,把情趣融入生活的平常。
    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一切生命的营养,呈现着青春永驻的绿色希望的鲜亮……
    叶子的品格,是沉实谦逊的品格。
    叶子没有过分的挑剔,没有非分的向往,没有虚幻的假设,没有炫耀的欲望……
    她从不抱怨没有被人关注,只知道默默地观察着四季的轮回,静静地等待升起的太阳,悄悄地向着成熟和丰厚生长,淡淡地体验着生命过程的快乐与惆怅……
    她有火热的情怀,却不至于被烈火灼伤;她性格活泼开朗,却不风风火火四处张扬;她不无幽默,却化为宽容随和的羞涩一笑;她有独特的个性,却显现为善解人意的温柔和善良……
    叶子的事业,是平凡无奇的事业。
     叶子是平凡的,但绝不仅仅就是平凡的。没有叶子的劳动,哪有花朵的芬芳?没有叶子的奉献,哪有果实的甜香?没有叶子的呵护,哪有幼苗的茁壮?没有叶子的扶持,哪有参天的栋梁!?没有青枝绿叶的陪衬,哪有枝头蓓蕾的迎春怒放?没有枝繁叶茂的浓荫,哪有三伏酷暑的夏日清凉?
    叶子的生命,是生机勃旺的生命。
    叶子也有自己的由衷企盼,不愿虚掷绚丽的春光;叶子更有梦幻般的理想,让智慧创造出生命的辉煌。叶子也有持久的韧性,经历风雨阅遍人世沧桑;叶子更有纯净的心灵,自觉充盈丰厚着人文的学识与修养。

    叶子有上苍赋予的青翠如滴天然本色,也有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的七彩霞光。
    红色是你热烈的激情奔放,绿色是你年华的生命希望,橙色是你温馨的女性气息,黄色是你开朗的落落大方,青色是你蕴藉的典雅端庄,蓝色是你境界的纯净高远,紫色是你梦幻的神奇力量……
    如果你感受和理解了叶子,你就会找到感悟生命的方式,愉悦你的身心,宣泄你的凄伤,提升你的价值,放飞你的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至圣至美的爱人玛曲

文/润玉



那些男人是我见到的最强捍的男人。他们在玛曲的街上来来往往,摇摆着厚实的肩膀,就像雄鹰在天空摇摆着翅膀。
我来到这里时天下着小雨,雾在飘浮,玛曲县城像是笼罩在洁白如雪的薄纱里,零零星星的小雨在微风中像撒种一样簌簌响着落在街道上。玛曲,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张掩映在帐幔里的毡床。
空气是可以触摸到的,那种感觉像是在喘息的压迫下的亲吻。我踩着湿润的路面向前走着,面颊时刻能感到一丝冰凉慢慢地滑过去,我知道这是云从我的脸上飘浮而去。云是从远处绿色的山峰压过来的,云很低,低到了和我齐眉共举的程度,在我的眼前,云是一缕一缕地在玛曲县城五彩的街道上滞留不去。而在我的心里,云是飞翔的雪鸟……
现在,我看见了第一个男人,准确地说,我只是看见了一个健壮的背影,穿着猩红色的藏袍。他在我视野的范围里正向着一座砖红色的高大建筑慢慢地走着。他行走的姿态似乎在喧唱着生命的膘悍。但我知道,他没有喧唱什么,他就是要走进前面那个砖红色的高楼里,在那高大的红色楼顶上,书写着一行我不认识的文字,我知道那是藏文,但我不想知道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因为,我觉得这样优美的文字很像莲花……
这时候,我看见了一群男人说笑着向我这个方向走过来。我驻足观望,因为,我实在是想多看他们几眼,他们曾经在我的梦里出现过多次。我的梦想来自于一位叫做马原的作家的一篇小说,那篇小说很细地描写了康巴男人的雄姿。我看这篇小说时正在生病,我躺在病床上打点滴,一边看小说,看马原笔下的康巴汉子们。那天,我羡慕康巴男人的健康……
现在,我的眼前走来了一群玛曲的男人,他们搭着肩有说有笑。我只能用飘逸来形容他们,他们披散着长发,彩色的藏袍在时聚时散的白雾里摆来摆去。他们的身上弥漫着一种看不见的气质让我陶醉。那是一种雄性的霸气,但是,他们笑露出的满嘴健康的牙齿所闪烁出的色彩是太阳的鲜亮,这说明他们是和善的,是友爱的。他们是一群兄弟,他们搭肩勾背从我的身边走过去,我看见他们的面色是古铜色,面颊像是雕刻出来似的透射出冷竣。然而,在这冷竣的肌肤上,却晕染上了太阳紫外线的红色。
这就是玛曲的男人。
玛曲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这样的男人,他们来来往往,用硬朗的身姿,延续着草原的青草气味。这就是我的感觉。就像我初来玛曲时不知道“玛曲”的汉语解释是什么一样,我眼中的玛曲,是飘逸的男人盛酒的金杯……



他们的文字在我的眼里就是一朵朵串接而成的莲花。那是优美的符号,我在想,这样优美的符号记录的故事也一定是最为动人的。
莲花是和佛连接在一起的。我深知,我尽可以标榜自己是所谓无神论者,但我来到玛曲,就必须尊神。
我住在一个叫做“金曲”的饭店里。金曲也是藏语吗?如果也是臧语,它又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金曲”绝不是汉语,在玛曲,“金”字,只代表着神圣。
那是一座闪烁着太阳金色光泽的建筑。我深信,它是仿造雪山的形状修建而成的。雪山被喻为神女,因为雪山是纯洁的山,只有最纯洁的姑娘才可能成为神女。
所以,在我常常伤愁的心田里,我眼前的金曲饭店更像是姑娘的裙子。是的,她是藏族姑娘的裙子。她的墙面上画着优美的花纹,是莲花,一朵朵连在一起,像流云在蓝天上飘浮。
她的建筑风格承袭了藏民族奇特的格调,我看见绚丽的花纹画满了每一层楼栏。红色的柱子,绿色的窗格,行云流水般的楼廊里响着叮冬的环?之声。她们穿着银灰色的长裙,穿行在五彩缤纷的回廊里。袅娜的步履,飘散的长发像大河里的水草在清波里摇弋。
河,家乡的河。
在我的记忆里,最美的河是家乡北方的河。北方的河,流淌着平原的干草,在青纱帐鲜芹般的气味里,在夜晚清月的辉映下,讲述着静谧的故事。我常常会躺在老槐树下的干草堆上凝望着河面上的那一抹浅金,那是我二婶伤愁的鹅眉……
从那时候起,我记忆里的河,就是二婶清月般的面颊。
河是女人。
现在,我看见了它乡的河。我见到的河还是从一长串优美的文字开始的。它们刻在石碑上,我说这样的文字是美丽的莲花,这种感觉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它们舒展出一种美丽的姿态,像是丰腴的藏族少女展开的裙裾。它们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字。它们是用利斧雕刻在石碑上的,因此,它们又弥漫着一种神秘。
石碑立在大桥上,因为,桥下的河是一条大河。大桥桥栏上挽着红色的绸子,绸子上写着密密麻麻黑色的字??像莲花一样的文字。这种写满字的红色的绸子一块连着一块挽在了桥栏上,把整个桥栏都盖满了,桥穿上了红色的锦衣,是写满字的红色的锦衣。那些密密麻麻的黑色的字像莲花,这让我想起了佛,因为佛是坐在莲台上的。
在玛曲县城,随处都能看见莲花的图案,即便是在红色的墙基上或着在廊桥的天顶上,在石柱上,在商场的天棚上……你都能看见莲花的图案。
现在,我立在大桥的石碑前和那些莲花一样的文字照了一张像。于是,我知道了“玛曲”翻译成汉文就是“黄河”。因为,在这块刻着藏文的石碑的另一端还耸立着一块碑,那块碑上雕刻着汉文:“天下黄河第一桥”。
我驻足河边,脚下是玛曲草原。黄河在这里第一次转了个弯,一转身,就撒落了这样一片锦秀天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河边摇弋着细密的青草,水草牵扯着,搀扶着,交融出浅浅的滩涂,漫涣出阒静浩渺的视野浸润着我的心灵,使我穿透了天空的湛蓝色看见了更为遥远的天地。
我向着水边走去,我和奔跑的马儿一起撒起了欢儿。在滩涂上,三匹红马,一匹黑马和一匹白马溅起白色的水花在逆光里透射出细碎的光斑天女散花。
玛曲因黄河而命名。我来自黄河岸边。那是在遥远的北方。北方有我美丽的二婶,她的秀发是我魂牵梦绕的情思……
河是女人。
她养育了一大群孩子。
我眼前的这一片海子叫尕海。海子是湖的另一种说法。就像我的名字叫润玉,但我还有一个乳名,那是我二婶找我回家吃饭时的呼唤:
“小??军??!”
“小军……”
二婶的呼唤,在莽苍的青纱帐鲜芹般的空气里,幻化成了北方的雾,绕过了白云后边的那一轮圆圆的大月亮……
尕海??海子??孩子……

        三

我和三个男人一个女人围坐在红蜡烛边喝茶。我们在谈诗。
诗人说,玛曲草原的月亮又圆又大,她是草原的耳环。
诗人说,他是夜晚出来撒尿时看见了那轮大月亮的。那大月亮从草原的地平线下面升起来,映亮了一条小河,那条小河泛着银色弯弯而去,河边立着个男人。
诗人最后说,“所以,我看见的月亮谁都能看见,但河边立着的那个男人的心里面还有一个月亮,那轮月亮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在等她出来……”
另一个诗人说,不好,这个男人不该出来,他的出现破坏了草原天造的美丽。
我说,你说的不对,虽然我不懂诗,但我觉着如果没有那个男人草原的月亮就只是一个月亮了……
我们争的面红耳赤。
最后,我的兄弟铁木尔说,你们不要争了,我给你们唱蒙古长调。
我们离开这家茶馆时,天已快亮了。茶馆的门边立着两个玛曲的男人,他们对我们说,为了我们的谈话,他们站在这里挡住了所有来喝茶的客人,今天晚上,他们的茶馆只招待??作家。
于是,我哭了……

          四

我们的女诗人爱上了一个玛曲的男人。
那是从跳锅装舞时开始的。那个小伙子长着一头飘逸的长发,有着山石一样的肩膀和星星一样的眼睛。
玛曲的爱情是玛曲男人的鞭子,他们的鞭子只信神。
玛曲的爱情是纯粹的。
我们跳起了锅装舞。我不会跳锅装舞,甚至,我都吃不准我写的“锅装”这两个字正确不正确。因为,玛曲有着太多的神秘。
女诗人的爱人,那个飘逸着长发的男人站在舞蹈队列的最前面,他的长发和舒展的身体舞出的动作,也许就是出自马鞭的神性吧。黄河有九十九道弯,第一道弯就在玛曲,这奔放的锅装舞,展示的姿态有九十九种动作,九十九种动作串接在一起,在黄河的第一道河湾处组成了一长串奇怪的图形,像莲花……
我和娟子牵着手,跟随着跳锅装舞的队列在火光里翩翩起舞。我们翘起了左腿,又翘起了右腿。我们把手指向天空的星星,扎西才旺??那个女诗人的爱人说,这是摇动马鞭的动作,他们的马鞭只信神。
锅装舞弯出了九十九道弯,一直流向了我遥远的北方。
要分手了,娟子拥抱了我。
我们要亲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殇喜:企待灾难 ??评长篇小说《酒糟》

文/润玉

一、冷漠的叙述源自生活本身:雪是灾难的隐喻                 
  我们不要指望殇喜能给我们一丁点侥幸。因为她的冷漠已经到了残酷的程度。她的长篇小说〈酒糟〉冷漠的叙述使我在绝望的阅读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它推动着我急于要看到灾难过去后,殇喜还会给我什么,但是,绝望在延续??我不再指望什么了!                 
  那么〈酒糟〉到底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呢?                 
  小说讲述的是改革中后期北方农村的一场变革。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故事发生在哪个年代,殇喜也显然不在意这个。她的视角落在了农民面临灾难时的无力和无奈,或者说是灾难无时不在,谁也别想躲,躲也躲不了。                  
  这就是悲剧所在。                 
  按照小说描述的情况来看,故事发生在中原黄河岸边,纷扬的大雪如期而至,封冻了宋河、使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小河像是死去了一样呈现着寂静。
  “这是一块大平原,方圆几百里不见一个土坡高度超过十丈的土坡,大地仿佛被磙子碾过,差不多的高低、平整。这大概是地球上最安静、最平缓、最原始、最不容易被人注意的地方了。”(《酒糟》第一章)                 
  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这地方叫青庄,离青庄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姬庄,不远处还有一座道观??元和观。那里有个好地方,叫升仙台。这里的农民都喂猪,这里的农民的贫富差别可以从猪吃的饲料里看出来:有钱家的人的猪吃的是从宋河酒厂拉来的酒糟。没钱家的人的猪吃的是从雪地里扫来的树叶。                 
  于是,酒糟就成了贫富差别的分水岭了。一切也就围绕着酒糟展开。小说的开头,阿否娘和阿否之间有一对话:                 
  “娘,猪不是吃酒糟的吗?你为啥总给猪吃树叶子!”阿否扭过头,朝娘喊道。
  “人家的猪吃酒糟,咱们的猪就得吃树叶子!”阿否娘喃喃地说,没有停下。“                
  于是,阿否的爹因为同胞兄弟建军家的猪吃的是酒糟自已家的猪只能吃树叶而离家出走,他带着希望去了遥远的山东,希望在那里能挣到钱然后他家的猪也就能吃上酒糟了。
  “人??多半是猪在远古时期的冤家,才会慢慢进化成专门吃猪肉的人,可人也会吃其他很多动物,不过都不如猪在这大平原让人们更能润滑自己多时不沾油星的肠胃。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村庄可以不喂牛,不养羊,甚至不喂鸡,但一定要喂猪,牛有牛屋,猪有猪圈,一个院子内可以没有牛屋,但是一定会有猪圈,猪圈大多紧靠厨房或者偏房墙而建,能省去些材料,再说人们往往直接会从厨房里端出盆刷锅水倒进猪食槽子内,少走路。这动物几乎成了无所不吃,无人不能喂的主。再者,进了猪肠子的酒糟几乎原封不动被它拉了出来,半年过去,夏去秋来,麦种秋收,这一圈一圈的猪粪就成了村民手中最宝贵的肥料,就算买不起化肥尿素,一样可以种出好粮食。”(小说《酒糟》)                
  这就是中国农民。汉字“家”其实就是房子里关着一头猪。猪在殇喜的笔下是一种象征。猪是节日或是喜庆的日子里不能少的动物。当我们听见杀猪时猪的嚎叫声时,我们感觉不到屠杀的残忍,相反我们只能感到喜庆的氛围。因此,猪象征着富足殷实的日子。但是,小说《酒糟》里的猪却是冷漠残酷的现实生活的象征,殇喜诡秘的笔触揭示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愚昧??贫穷??悲哀??悲愤!                
  这里,殇喜的叙述语言是冷竣的。在她冷竣的语言里,你找不到一点侥幸。生活原本如此,小说离不开生活。当我们在冬天来到北方平原时,我们在旷野里迎着凛冽的北风遥望着远处一簇簇灰色的树林时,也许我们能看见树林掩映下的茅屋草垛和缭绕炊烟。那种清明开阔含蓄的纯朴视野带给我们更多的联想一定是诗一样的境界。但这一切都是因为距离的作用。如果你真正走近了农民,带给你的只有现实的残酷。                
  无疑,殇喜抓住了这种残酷性。她像是一个跳出三界却又只站在一座高高的土岗子上的一个看笑话的人,她的脚立足于农村荒疏的黄土堆上,眼望着灰色的近似荒谬的农村,她能怎么样?所以,她的冷漠叙述源自于生活的现实。是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我们说到北方时,往往联想到雪。我们能想到的是大雪覆盖着坚硬的土地,是那种封冻的无边的旷野在北风的吹拂下的寒冷。              
  殇喜的《酒糟》很快写到了雪。                 
  “大雪铺天盖,将青庄盖个严严实实,路上积雪堆满,往常热闹的马路上如今半天才能看见辆车,轮胎上缠绕铁链,一点点爬行,大概几十年都没有过这样的大雪了。”(小说《酒糟》)                 
  大雪如期而致。青庄的人们似乎在等待,他们或许是因为建军家的猪天天能吃上宋河酒厂的酒糟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于是漫骂或者许上一个毒咒。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寒冷无处不在,人们在骚动中忙碌着。魁爷、梃子、阿否、建军、良运……人物接踵而至,每个人都有心事,每个人都在忙碌中希望美好的运气降临。                 
  小说写到这里,在交待人物出场的过程中,殇喜给了读者一个暗示:阿否是建军、良运兄弟俩唯一的儿子。阿否是良运的儿子,是建军的侄子。但是建军家有手扶机而良运家没有。建军家的猪吃的是酒糟,而良运家的猪只能树叶。                  
  那么,在这个隐秘的冬天里,在青庄骚动的期待里,到底要发生什么事情呢?                 
  在这里,殇喜将一个个悬念通过纵横交错的故事一步步挖掘,而在这个“挖掘过程”中,她展示出的人物通过冷漠的叙述呈现出的是寂寞、离弃、背判、相残……而留给读者的是合理的区域,将读者引入到结构的迷宫。而小说丰富的层面,深刻的意蕴和扑朔迷离的叙述充分展示出了小说内在的张力。                  
  也就在这个时候,小说有了一个转折,一个神秘的婴儿被人遗弃在雪地里:                  
  建军家没有孩子,这个被人遗弃的女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老天给予他们的孩子,使他们家合该不绝后。                 
  这个消息是建军的嫂子??阿否娘窥探到的。她在院子的这头偷听到了那边院里有响动,于是进一步听,她听到:                
  “隔壁建军家突然热闹起来,不似刚才那般只是人在说话,拖拉机突突进院子,盈盈弱弱的孩子哭声,阿否娘赶紧躲进堂屋旁边的茅房里,透过老鼠打的洞往建军家看,可是一把笤帚挡住了视线,她懊丧地退了回来,只好支起耳朵听。”(小说《酒糟》)                 
  那么,这个从天而降的孩子带给青庄的是福还是祸呢?而这个小女婴的出现,对于建军、良运哥俩来说,他们家唯一的亲生儿子阿否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这就是殇喜留给我们的悬念。
                 
  二、??小说与现实:两种视野                  
  俄国伟大哲学家巴赫金认为,一个作家具备着两种视野,首先,作家的第一视野照例会触及到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的因素。社会现实作为一种外在的生存空间与结构,毫无疑问地会对作家产生重大影响。在现实面前,作家类似于某种心灵感受,他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它作出反映并加以表现。                 
  作家的第二视野所覆盖的范围相对地说来显得既狭小又琐屑,它直接关注着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等都具备相对的稳定性。与其说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还不如说时代的发展为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此,作家的第二视野所关注的主要是自身的认识,反省,追问。它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作家对这些问题给予解答。               
  以这个理论而言,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殇喜在长篇小说《酒糟》的叙述更多的还是一种追问。                 
  《酒糟》所描绘的事件显然不是发生在什么重大社会背景里。于其说殇喜是在写小说,倒不如说她是在表现人们在灾难发生前后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                  
  这里面,那个建军在雪地里捡到的遗婴似乎成了发生灾难的一个隐喻。当这个孩子来到建军家,成了建军家延续香火的希望的时候,灾难也就跟着接踵而来。                  
  先是建军的手扶机出了车祸。他顾用的小短工小亮被摔死了。跟着,另一个蓄谋已久的灾难也终于发生了。                
  阿否的父亲、建军的胞兄良运为了挣钱而去了山东。在新年将要来临的时候,他从山东寄钱回来了。灾难也就从这里开始孕育阴谋。                 
  阿否的娘不知道怎样把汇款单变成钱,甚至于她把这张能变成钱的纸当成了一种可怕的东西而不知所措。于是,阿否拿着汇款单去了县城。                 
  阿否满怀着许多朴实的心愿去了县城,千辛万苦地取到了钱,但是,钱却被人抢走了!那是他和他娘过年的钱,是他爹从山东挣的血汗钱,阿否绝望了,阿否不干心,他要把他爹的钱找回来。于是他去了宋河酒厂,希望在那里偷点酒糟喂他家的猪。                
  阿否的举指无疑具有着普遍的象征性。但是,这不等于说一切都没有了希望。虽然殇喜在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譬如魁爷、譬如大炮还有那个无赖到了极点的肖三,这些人物所呈现出的生活姿态给人以厌恶,但这并不是殇喜要揭示的本质问题。殇喜显然是在以嬉笑的形式却在不动声色里把触角伸入到了问题的实质??所有的灾难,都来自于农民本身,是他们愚昧的形为导至的必然结果。                
  但是,殇喜自已还没有绝望。《酒糟》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多种可能的结局,于是,一个较之魁爷、大炮、肖三甚至于阿否们来说,就算是另类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上过高中后突然辍学的梃子。                 
  无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有的事情你不得不怀疑带有宿命的成份。品学兼优的梃子在她将要参加高考的时候,鬼使神差地结束了学业,改信上帝,成了一名教徒。她的这个行为令青庄所有的人不能理解,于是,她成了一种近似怪物的什么东西,给她在村外盖了一间房子,让她一个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种与世隔绝,可不可以说就是一种希望?因为梃子所以被程之为“另类”是因为她较之魁爷、大炮、肖三而言。她与之相悖的是农村约定俗成的民风。她所追求的是一中全新的生活。是不为一般人能理解的生活。                  
  耐人寻味的是,梃子所以突然辍学,是因为她的感情被骗,这使她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然而,悲剧就在于她是上过学念过书的人,在失去了爱情的寄托之后,她的精神急需一种寄托,于是,她辍学改信上帝,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希望,殇喜写到这里,为读者埋下了一个伏笔。                  
  她让灾难继续延续下去。建军的小短工小亮出车祸死了。他早不出车祸晚不出车祸,偏偏赶在建军捡到一个女婴时出车祸惨死。这不得不引起了建军的注意。                  
  于是,建军怀疑是那个被人遗弃在雪地里又被他捡回家的女婴在捣鬼。当这个念头刚刚闪现在建军的眼前的时候,又一个不幸的消息在青庄传开了:他的同胞兄长良运的独生子阿否丢了!                 
  阿否是建军家唯一的儿子,而如今建军的兄长阿否的爹还在山东打工,如果阿否真的有个三长两短,不仅仅只是他不好向他哥良运交待,更重要的是,他们家将要绝后。绝后,这在农村来讲,是最大的不幸!                 
  写到这里,殇喜用以下的描述来告诉读者们青庄的父老乡亲们面对灾难接踵而至时的恐慌状态:                 
  “今年,”年“已不是往年的”年“,它带着浑身的杀气朝青庄走来,透着刺骨的冷气,似乎要告诉每个青庄人,”我来了“!他们知道它来了,虽然此时尚且看不到它的影子,它根本不是从某个方向来,就像从那浮着白云的天穹而来,踩着白云,摇晃着发臭的身躯,这味道让人们不寒而栗,无处躲藏,只能缩在院子的角落里,或者厨房内,大床上,孩子们围着厚厚的被子躲在床的一角,他们不知被大人告诫过多少次,”不许出门,听见没有,阿否都不见了!“青庄人把”不见了“发音成”mianle“,沿袭了古老语言习惯的二个音从下半晌开始被人们不停重复,十六岁以上的男丁都出去寻找阿否去了,年龄小些的全都呆在女人们面前,上个茅房也要被盯着,谁知道啥时候这灾难就降临到自己头上。人人都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再也笑不出来,各家都点燃起松香,大门旁,院子内的树上,堂屋,厨房,甚至牛槽上都挂着香龛,里面莹莹弱弱的红光带给他们丝安慰。打算三十再贴春联的人们一时间忙个团团转,他们要赶在灾难来临之前阻挡住它的脚步,树身上贴着”春光满园“,槽头上贴着”槽头兴旺“,堂屋的方桌膀上,椅子背上都贴着倒着的大大”福“字,院子那棵最高的树上垂挂着一丈多长的鞭炮,似大地来临之前士兵准备好的家伙,不到万不得已,不开火。一挂似乎不够,连储藏到十五来放的鞭炮都挂了上去,男孩子口袋里的小盘炮也被女人们搜出来,拉直了挂在树枝上去。铺天盖地的红,充盈着人们的眼眶,他们站在门槛里时才觉察出些安全来。”                  
  灾难笼罩着青庄。小说写到此,我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切所谓的灾难和恐慌,它们的根源在哪里?                  
  答案很快就有了。在揭示答案之前,我们必须要弄清楚阿否到哪里去了?是的,阿否丢了他爹良运从山东寄来的钱后去了宋河酒厂。他希望在酒厂里偷点酒糟带回家喂他家的猪。这样他丢了的钱也就得到了补偿。                  
  于是,阿否来到了宋河酒厂。快过年了,酒厂的人都放假了。阿否来到这里时,天已经黑透了。他在稠浓的冬天夜色里听见了有人说话。其实,说话的人就是酒厂的工人,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偷酒。                  
  偷酒的人在做贼的过程中不知道黑暗里还有一个阿否,但是阿否在黑暗里摸到了他们偷出厂外的宋河良液酒。阿否有了好几瓶宋河酒。但是阿否不知道这酒的价值要比酒糟更值钱。他怀揣着宋河酒翻进了酒厂,继续完成他偷酒糟的计划。                
   后来,他摸进了酒厂盛粮食的仓库,他淹没在粮食堆里的时候,依然想着去偷酒糟……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又让人哭笑不得。在阿否的眼里,只有酒糟才是他梦中最为奢侈的东西。在他贪婪的欲望里,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酒糟!                  
  在这个过程里,阿否渴了要么吃一团雪,要么喝怀里的宋河良液。甚至于当他在粮仓里咀嚼玉米时,想到的还是酒糟。他吃了太多的玉米,喝了太多的宋河良液,想了太多的酒糟。最后他喝醉了,爬上了酒厂的烟囱,在酒后的醉意里,他的身子化作了一根轻飘飘的羽毛从高高的烟囱上飘向了空中……                 
  至此,我们已完全可以理解笼罩在青庄上空的恐慌的根源之所在了。                  
  然而,灾难还在继续。在青庄的人们四处奔走寻找阿否的时候,梃子的娘却不幸死于一场大火里。信奉上帝的梃子坐在娘的坟前脑子里却在放映久远的往事。所谓“寄托于神灵,得到安静,寄托于物,便不会丧失背离之痛。神灵终不肯显身,物件也无法开口。这种把精神抽离出肉体的存在经常会遭受来自于那些割不断的与世牵连而徘徊悱恻,不堪于苦的无奈和空寂。”                 
  于是,梃子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青庄,在铺满大雪的土路上向着她自已理想的境地大步走去。在半道上,她捡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她就是被建军认为是带来灾星的那个小女孩……                
  梃子的未来在一种隐喻里带给了我们希望,那么未来又会怎样呢?                 
  写至此,我以为酒糟该收笔了。但是殇喜又接着写到了春天,写到了宋河酒厂扩建征地和青庄人开始了土地之争。在这里,我一家之言,认为这些因该是另一篇小说要叙述的事了。虽然殇喜在小说的结尾以其精彩的描述展示出了为阿否娘送葬的场面,而在送葬的同时,宋河酒厂已经拆了旧厂房盖新厂房。这一喜一悲的结局喻示着什么,但我还是以为这多少与小说整体氛围不相符。                
  纵观《酒糟》,我以为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依靠文学激发读者的想象,通过个体存在的本身独特的思考去关注那些为社会主体现实所忽略了的存在。这是一个无限敞开了的领域,许多可能性尚未被穷尽。而殇喜这部长篇小说《酒糟》无疑是这个领域里的又一次尝试。                 
  殇喜是喧闹的网络作家里少见的一个沉住气用心写作的人。愿她坚守自已。她也势必会得到属于她的自由的文学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pre]
对“三寸金莲”的深入思考

文/幽雅的野兽


  说到“三寸金莲”,这已经是个老话题了,因为很早以前对它就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而且是喊着“尊重人权、解放妇女”的口号,这当然是个无懈可击的口号。借此狠狠地批判了一顿男权社会,批判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批判得还是有理有据的,所以在批判的时候,没有人去怀疑这些批判有什么不对,而且这是对历史的批判,也不会有哪个或哪些历史上的人会跳出来反驳。故而,就随我们怎么批了。如今又从以前的老话题中顺延而出了关于“三寸金莲”的新观点。以前的批判就只是一个方向,就是单纯地对那现代人所谓的陋习大力抨击,而今顺延出的新观点就不完全是一面倒了,而是显得更加理智。对于批判的理解,就是要求理智,站在一个公正的位置,有批也有判,不单纯为了抨击而批判,而是公正的看待历史,历史上坏的要批,好的也要夸。批判的意义就是要以史为鉴,取精去糟。对于“三寸金莲”,同样要理智地看待才对,而不能一味地大喊它就是坏的,对它要同样公正地去评判,故本文有不同观点。
??
??“三寸金莲”就是旧时的裹小脚,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女性从小就用长条的布缠住脚,使除大拇指外的四根脚趾向内翻,蜷于脚心窝,从而限制脚的自然生长,最终达到脚小于自然生长而成的状态。至于这一风俗源于何时,说法不一,但多有认为起于五代时。又为何名为“三寸金莲”更是无从考证,这并非本文所要论述,故不赘述。
??如果有人问:“三寸金莲”好不好呢?得到的多数回答一定是否定的。那确实是不怎么好的,首先从生理上说就不是什么好事,这是毋庸质疑的。其次,那“三寸金莲”也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是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但本文并非只从这么简单的两方面来重提这个老话题。先前围绕着“三寸金莲”提出了很多更深入的问题,比如除生理、审美外,更有涉及女权、平等等问题。今在此对以前关于这“三寸金莲”所涉及到的问题再以冷眼光回顾一下。
??
??(生理)
??首先从生理上说起,裹脚就是使脚不按正常趋势生长,使其变形以至畸形。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脚上的穴位是非常多的,这种使脚弯曲变形不能按照自然的生长,不仅只是对脚本身的伤害,更不利于全身的气血流通,对人的全身健康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脚本身来说,其已畸形,这给裹脚者的行走和劳作都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从生理上说,裹脚是该受到大力抨击的。
??
??(心理)
??那么,在生理上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人的行动,在女性心理上该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呢?以前的批判是说裹脚使女性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即从生理上的伤害进而对其心理上产生了更大伤害。这种批判显然是错误的。虽然裹脚在生理上弊害很大,但未必在当时女性心理上有很大痛苦。一是裹脚在当时是从女性发育期便开始的,而非长成以后再加以强制。这种从小便开始的慢慢的生长,只是顺势变形生长,在此过程中并无人们想象的那么痛苦;二是在当时女性心理上不但不以裹小脚为痛苦,反而是以此为荣的,她们认为这就是她们该做这么做也愿意这么做的,非但不痛苦,而是乐于此的,是裹的越小越好的。况且在当时女性的心理中存在着同性间更以脚小为炫耀的资本,有如当今女性有一副好身材可以炫耀一样。在那时的女性心理就是如此,她们是以脚大为耻的。
??
??(审美)
??裹小脚在生理上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如此大,那么,为什么在当时女性的心理上却刚好相反呢?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必然有它的原因,由此便引申出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审美的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对裹小脚存在的女性生理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乐于此的反向现象,完全是当时的整体社会审美意识造成的。若问现代人,小脚到底好不好看,到底美不美,那答案一定为否定。现代人没有人会认为那种裹出来的小脚好看,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审美观不同了。以而今的审美观来衡量,人们是受不了那种小脚的,所以这时就有人借着“那并不美”的说辞来抨击裹小脚了,说那是一种变态审美观。这种批判是不正确的。持有这种批判态度的人多半是受了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西方审美观念中不认为那是美的。其实裹小脚的习俗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才被真正摒弃的,而在其被真正摒弃之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正是中国全盘接受西方的时候,故而西方审美观念中排斥的小脚,中国人好象顿悟了一样,后来就大骂裹小脚是“变态审美的产物”。也就是在那时,没有人去怀疑西方的“高跟鞋”和“束腰”也是违反人体自然生长的,但西方人认为那是美的。而中国人那时已接受了他们的审美观念,所以也认为那是美的,没有人骂那是变态审美观念,然而现代的人又有谁敢保证,当我们都成为历史的时候还不会有人骂呢?
??中国旧时的整体社会审美意识是不同于现代的,所以用现代的审美观去评判那时的事物美不美,从一开始就是完全错误的,是不公正的,甚至是愚蠢的。
??也有人抨击当时女性裹小脚是受了男性审美观念的影响,是为了在当时男权社会中迎合男性审美需求。这种批判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来自“男权社会”的这部分影响是有的,在下文单独论述。先看关于“受男性审美需求的影响”的说法,这个说法从根本上就有失偏颇。作为审美意识只能是当时整体社会的审美意识,只能有同一时期整体审美意识的相同和个体审美观的不同,又怎么把同一时期的审美意识分出性别来了呢?就算暂且把这个整体分成男性意识和女性意识,但在同一时期的这种意识也只能是相互影响的,从而产生整个社会一致的审美观念,并在同一时期存在,所以这种共同审美观念的产生绝非单纯的当时男性的审美需求所至。因为回顾一下裹小脚的历史便能了解,裹小脚起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的,也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裹的,而只是一些富贵者才做的,贫者因需劳作,而裹小脚会影响到劳作,所以她们是不裹的。在元代与清代曾一度禁止过裹脚,在那时是男权社会,当然是男人下的禁止令。可见当时男性对小脚的需求并不强烈,甚至全无。当然那两个朝代全非汉族。可后来又被迫解禁了,而且裹小脚之风更加强烈,特别到清朝,无论贫富,全都要裹。从中可以看出,两个非汉族的朝代先是禁止裹脚,后来却很盛行,这是受汉族整体审美意识的影响,而非单单是男性审美意识。如果非要分出个男性审美意识来,那女性审美意识也该是有的。那么,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裹脚的盛行,女性的那部分意识的影响反而是更大的。这就如同现今社会的追时髦,比如今天女性的减肥(当然也有为健康而减的,在此所说的减肥者是那些不惜健康而减者),她们希望越瘦越好,而实际上男人的眼里并不是非常瘦的就会觉得她美,恰恰相反,过瘦反而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可如今的女性们还是会一个劲地大喊减肥,这就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可能这就是符合当今女性审美观念的。
??而旧时的裹小脚这个行为,至于到底去不去实行,当然地也是女性本身才是主导。因为最初男性对小脚的审美需求并不强烈甚至是没有的,到后来需求强烈了,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性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并非只是男性需求。
??
??(男权社会、女权)
??然而裹小脚发展到后来,也就是到了它的末期,其便成为了一种“需求”了。因为发展到末期,裹小脚已经完全被接受,并已成为一种风俗。当某一事物在社会中成为风俗时便是人们对其已转变为需求的时候,有这种风俗的存在,在人们的意识里便会有“必须去那么做”的烙印存在。那时裹小脚成为了一种风俗,所以人们的意识里就已认为裹小脚是必须的。这时它已经成为一种需求了。
??这种需求并不单单是男性的需求,女性自身也存在需求。对于男性需求来说,那时的小脚甚至已上升为女性第三性征的位置,更已成为男性性心理需求的一部分,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刺激男性欲望产生的女性身体部位是不同的,如美国男人较看重女性的臀部,而日本男人则觉得女性的背颈部更迷人些。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小脚的地位。对于女性需求来说,那时的小脚完全是女性身体的美所不可或缺的,在当时是否为小脚甚至已影响到了女性的婚嫁,因为这是风俗使然,正因为有这种风俗的存在,便使女性对此产生了更大的需求。
??裹小脚发展到已成为一种风俗时,便与男权社会有了一定联系,此时男性不但早已接受了小脚,更同样地视女性的脚小为美不可缺少的,男性的这种直接需求促使了裹小脚向更严重化发展,但这种直接需求也并不起到决定作用。这时的女性,由于身处男权社会,便有了一种迎合的态势,即迎合男性需求。其实迎合需求是早已出现了的,但最初更多的是迎合女性自身的美的需求,而非男性需求为主。而在这时,裹小脚已由一种社会时尚转变为一种社会风俗,正是由于这种转变,才使得其与男权相联系,才形成为一种男性需求,而并非男权社会下男权的强制。这就像如今的瘦身,现在只是一种时尚,一种跟风,如果将来真的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在男性世界里也便会产生相应的需求了。
??这种在男权社会中并未通过男权强制而形成的女性行为,正是一种女权的体现。在裹小脚的前期和中期,这种体现最为明显,因为那时并未成为一种风俗,而是时尚,并非是男性直接需求,反而只是女性审美需求。在当时,女性生后容貌等不能改变,只能通过裹小脚来满足对美的追求,这正体现了当时女性追求美的权力。反而,在康熙帝下禁止裹脚令的时候,才是男权压制女权的真实反映,这就比如在当今突然颁布了一道法令,不许任何人做整容手术一样,这时肯定有人大骂:这是剥夺人权,难道追求美的权力也没有吗?道理相同。当时康熙帝的禁止令正是剥夺了女性的追求美的权力。后来康熙帝解除了禁令,当然并非是为了赋予女性这个权力,但至少在客观上女性的这权力是得以恢复了。所以有人批判裹小脚是男权社会下,为男性需求而对女性的压制、对女权的抹杀是错误的。
??(女性解放)
??在清末民初时期便提出了女性解放,提出男女平等,其中一个重点便是摒弃裹小脚的习俗。在此时的这个习俗已是一些先进人士眼中的陋习了。但事实上那也只是一种风俗或说是一种旧时追求美的途径而已。其实当今社会的女性也是不希望脚太大的,只是小脚在如今人的眼里已不再有那么大的审美价值了,而是转移到脸和身材上面。现今对脸和身材的更美的追求,可以采取手术的方式来实现。试想,如今为脸和身材更美而做的手术和旧时为追求脚小而裹脚不是同一个道理吗?这样说来,如果说裹小脚是对女性的束缚,那么现代女性岂不是还在束缚中,岂不是还没有解放吗?再过几百年说不定又有人要骂:那时的人没有人性,怎么这样对待女性啊?
??所以女性的解放与裹小脚并无太大瓜葛,要解放的也并不是小脚,而是积累了千年的思想意识。那时人们高喊的口号便是女性解放,后又有男女平等。从人们把裹小脚与女性解放这么紧密地联系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对女性解放的认识是并不准确的,当然也不乏有人借废弃裹小脚的形式来实现真正的女性解放,毕竟有个形式上的东西可以让人更加信服。但女性解放也当然并不是“不再裹脚”这种形式上就能解决的。这么许久以来,裹小脚一直顶着偌大个罪过,实也冤枉。
[/p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pre]
守望生命的山

文/天下有喜

     有时候,总不甘于生命的平淡与寂寞,总憧憬与期待着旅途里有那样一座突兀而现未知的高山。


     佛祖拈花而笑,手中不经意捻过的佛珠晶莹玉润,无声中彰显着浩天智慧,可这智慧却又因着过于沉寂而显得那样落寞,生命的轮盘也因着这冥冥中落寞的智慧轻静无声,旋生旋灭里阴柔地谱写着一首灰色的歌。蓦然回首时,清凉古奇的沧桑涌上了额间,竟突然透视到了光阴的影壁,可影壁上寸寸剥落下的,却是大智之人拈过的花叶、佛祖手中散落的佛珠,片片颗颗上面分明刻写着??平淡如歌。

     是的,平淡!失去激情的日子里,能剩下来的只是平淡,能陪伴我们的也只有平淡。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平淡中度日,在平淡中堕落,在平淡中无为,在平淡中平淡,在平淡述说平淡。雷打不动、刀枪不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已经是我们处世的准则,所有的激动人心不过是若有所感的心生一动,所有的欢乐、痛苦与眼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一切,都是无动于衷,或者,麻木!

     日子流年似水,年复一年,心情不好不坏,一天又一天,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平凡的事情却越来越多。于是,能感动的也不感动了,能叹息的也不叹息了,而不平凡的却终究平凡了,不平淡也终归于平淡了。虚拟和现实的世界当中,我们越来越不清楚自己想要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期待些什么,又憧憬些什么。在茫然与无助中,我们没有目标的在人世间浮沉!不,是沉沦!!

     没有激情的岁月等于没有心跳,不能感受到激情的岁月,更是种悲哀,一种如同丧失了身体里某种最重要的机能一样的悲哀,可这种悲哀却恰恰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从不敢给生命的意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许在之前之后的万世轮回里也不可能有人能下这样的定论,因为每个生命都有每个生命的特质,这是根本无法统一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判断哪些生命活得更精彩,更有激情,更不负此生。

     也许有些生命经历了无尽的痛苦,耗尽了一生的时间在与太多的磨难抗争,比如蝉。它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在阴暗的地下生长,可向着阳光灿烂歌唱的日子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天,痛苦永远大过快乐。但蝉依然无怨无悔,它依然无休无止的生息繁衍,争取那么几天的快乐光阴。

     从人的视角看来,这是可笑并且不值的,这样的痛苦换来的欢乐以人类的价值评判体系看来远远不是等价,而不等价的事情人类是不屑去做的。因为人类已经习惯了自己创造的价值定律,总是不自觉地从数量上用赢亏评判衡量着一切事物,尤其是用它在数量上去衡量得到的与失去的。

     可我们在衡量得失与否的同时是否已经忽略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我们心甘情愿地为某一件事情而努力奋斗时,目标虽然是重要的,但为目标而努力的这个过程却是更重要的,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快乐也是至始至终与我们相伴的,无论有多少磨难。如果这样算起来,蝉的一生都是在为一个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快乐的度过的,又岂是区区那几天见到了阳光的日子?

     而我们那些没有激情的日子是不是就因为缺少蝉这种快乐的心态而导致了无动于衷、导致了那麻木中的失衡呢?

     蝉用其一生攀越了一座生命里的高山,它的生命因为目标而远大,它的生命也因为它的目标而快乐着每一天。在向往生命里那座高山的同时,它的每一次努力都向目标迈进了一步,而每迈进一步,它的心情也就更加激动。小小的一个生命体,它生命里的每一天竟然都是激情四射,热情洋溢,相比较起来,我们这些自以为智慧但却在麻木中无奈的生命是不是有些羞愧?

     由此及彼,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我们剩下的生命里为我们几乎要与以前一样沉寂的生命增添一些带有诸如感动与激情等等字样的色彩呢?

     就让我们来憧憬一座生命里的山吧。借用先人鲁迅先生的话来喻,其实世间本没有山,但尘积起的物质多了也便有了山。

     生命里的山不需太高。过犹不及,太高是一种负累,攀之不及则会留下永生的痛苦。只需厚重伟岸的撑地而起,令你每攀一步都踏踏实实,先苦后甘,在攀登中享受征服的乐趣。

     生命里的山不需太远。遥之又遥不可取,目力所及才是真。弱水三千拔足而涉的过程中,那山近了更近了,无边的喜悦伴着攀登的渴望,种种关于山的暇想也便如约而至,让人沉浸。

     生命里的山不需太青翠。凝眸眺望,而远山浓情含黛足矣。那山上有小溪蜿蜒流水潺潺,有声声布谷映日杜鹃,美不妖娆,野不放任,娇不做作,静更幽深。美丽的相思如同乡愁深沉婉转。

     生命里的山不需太理性。过于清晰的认知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灾难,理性的认识会使生命永远无山,只有在感性的认识里朦胧的思念,那座山才会出现。如同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尽管明白那只是城市的倒影,但你依然要相信,只有在介乎于信与不信、清晰与朦胧的感觉中你才会用你的思维展开美妙的想像,才会在寂寞的沙漠旅程中得到那丝丝缕缕的快乐。

     ……

     在短暂的生命里,有那样一座山永远与你相守,幸福与快乐与激情与感动便会时时刻刻浸润你,与你相伴。

     愿生命有山。
[/p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pre]
钢丝上的芭蕾

文/润玉

  我喜欢看芭蕾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芭蕾舞的灯光效果带给我的美感,二是芭蕾演员修长的曲线带给我的想象力。

  有人说,一个人的想象力的大小体现着这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大小。而我以为,想象力来自你对某一件事情的联想,并通过这种联想产生第三甚至第四种结果。

  有一年,我工作调动,来到一家宣传单位专事电视新闻报道。来单位报道的第一周,我听到这样一件事:说我的调动是因为电视新闻组的一个家伙太猖狂,领导把我调来就好像澳大利亚因为有了太多的仙人掌所以要引进大批的屎克郎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一样。

  这件事当然引发了我的想象力,第一,那个“太猖狂”的家伙如果真的“太猖狂”那他一定就是仙人掌了,因为这种植物浑身上下除了刺没有别的。倘若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就该彻头彻尾的是一只屎克郎了。这又是因为“太猖狂”和领导之间一定充满了阶级斗争,而我的到来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是为了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换言之,我就是一根搅屎棍子,而搅屎棍子和屎克郎之间也是没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我又感到,纵然我的想象力再丰富,和人家一比较,马上就成了银杆蜡枪头。好在我来不久后,单位要参加当年的专题片研讨会,会上还要评比专题片,领导要求我拍一部专题,还要获奖。一忙起来啥都忘了,那一段日子里我全身心投入到拍摄里,倒是过了一段没事没非的日子。

  一切正如预料的那样,我们的片子获了奖,这在我们单位里是从来没有的事情,我喜气洋洋,不知高低。接下来我的另一部片子播出后又意外地获了一个最佳创意奖,光阴荏苒,两年后,我们单位的片子连着获了好几个奖,而我在单位里的处境也到了水生火热之中了。

  我们的电视片连续获奖的直接结果是那个“太猖狂”的家伙彻底不猖狂了,而他从“太猖狂”到“彻底不猖狂”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对我恨的要死,并且调动起他的全部聪明才智想尽办法要制我于死地。另外一层,单位领导对我也越来越不放心了,以致于后来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们的工作是要放在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上,而不是为了自已的出名。”他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说:“你要掌握好分寸。”

  在这样的情景下,我无疑成了热狗中间的火腿肉了,两厢里一挤压,不知道该怎样做人。假如从现在开始我偃旗息鼓,不再这样锋芒毕露,其结果有两个,一是大家释然,天下从此共凉热。二是领导说我消极对抗,给他脸色看。两个结果我很难摆平。好在我一向不把这些事放心上,虽然已到了这般生死关头,我还是像以往一样该咋样就咋样。时间一长,自已先忘了。加上工作又忙,我也有了一句口头禅??去他妈的吧。

  然而到底是不能清静的,实际上是人们都变成了武大郎的店小二,只管卖炊饼,休想卖别的。更不要说汉堡或是肯得鸡了。谁要想别出心裁,不仅仅是坏了武大郎的招牌,最要紧的是小子高太高,腿太长,全然不符合“三寸丁”的宗法。这就要剁你的长腿,削你的个子。不过话说回来,这些都是抬不到桌面上的“理论”,于是,功夫全在桌子下面。这也全然承继了“三寸丁”的衣钵,个子小了正好钻桌子。不会“扫堂腿”,就使拌子。不能打长拳就来暗器。一飞标过去,让那厮嘴啃泥,狗吃屎,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很难做人了。倘若你真会跳芭蕾,你只管跳好了,不过舞台就是一根钢丝,你尖起脚尖只管跳吧,只是小心着别摔下来。

  人生是一把双刃剑,在你拓展自已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势必要侵占别人的生存范围。宝剑的两面都要见血,仔细想想,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也就释然了。
[/p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21:46 , Processed in 0.1129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