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浮生

搬点东西建座资料楼2作者风浩荡2006-2008风言风语-诗歌杂文集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对语言本身的最真诚的对待》杂想之二
诗,我不希望它过于逼仄啦
如果我们一个劲的引领它到一个云上面的地方
那是作为诗人,也是一个常人,无法生存的地方
如果我们执拗的跟着它到人的内心深处
那是作为诗本身,也就是文字本身,无法言说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不把诗路打开一些路
戏剧和小说与电影结盟
音乐与娱乐结合
想想音乐是听的艺术,更纯粹
与大众的喜爱相结合了,我们不能说这就是媚俗
我只是希望诗的天地更大一些
仅仅向太哲学了,太思想了的地娇孔?br/>也是很危险的
诗不要太本体论啦
为什么诗不可能就是一种有意味的美呢
诗经中,最美的是风
那些先人,留下诗的消失的名字和成为星辰的名字
从来就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或其它
他们分布在生活之中
我们可以向内心探问许多路
我们可以向天地寻找各种美
我们片面而深幽
我们中庸而平和
只是我们最起码的把语言作为归宿
对语言本身作最真诚的对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能否有尽头?》
诗意能否言尽?每当我们面对自汩罗江流传下来的诗歌到现在,满满的均是优美的文字。喜欢诗歌的朋友经常会像李白登黄鹤楼那样,发一声叹息:崔氏的诗句摆在前面,我已经道不得啊。出现这样的困惑,我想是正常的。因为那些万世流芳的文字已经成为经典,并一直影响着我们,他们写得那么好,自己想写的时候首先不是出现自己的文字,而是那些经典的诗句会自然跳出来,跑到自己的脑海里,全盘占据。确实是头痛的事情。
但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从此就不再写了呢。现在,有两种人,一种认为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好了,我们再怎样写再写不出那么好,最好好好的学习他们的,现在写的诗句太差了。呵呵,是一个全盘肯定的态度。一种认为祖宗的东西太好了,所以我们必须忘记,最好不读他们的,不受他们的影响,重新拉炉烧灶,再创一个天地来。不信这个邪,呵呵,信心爆棚。是一个全盘否定的态度。实际想来,他们的观点虽然偏颇,但片面中不失道理。不过,诗还要写,因为我们作为现代人,活在当下,一个活动场所,总应该与古诗的世界不太一样,我想,如果我们认真体会感受当下,活动场所应该也是诗意的场所。
回到诗意是否言尽,或能否读尽的问题。我想,是不可能的,文字本身是活的,一直陪伴着我们的人类在继续,人类是活的,文字一样。如果我们张扬我们的内心,尽心写去,自己认为已经满了,实际上远没有满.我们尽管说去,自己认为说尽了,实际上远没有止境. 作者的内心极大,读者的内心亦然。心与心是互动的,两个极大的空间,如何能满呢。如果我们自己认为永远也满不了,尽心说开,可能会撑出一个更大的世界来.
说东道西,说了这些话,可能累了,讲个故事吧,或许与上述话相关。

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佛意如何充满心中,这个满如何体现呢
老和尚笑了,说道:现在有一个空杯子,我放下很多的石头,你说满不满.
小和尚说:满了满了,不能再放石头了,不然的话石头就装不下了.
老和尚笑了,说:你认为满了吗,那我现在放许多的沙子,不是可以隙进石头缝了吗.你看我不断的放呢
小和尚说:现在满了满了,如果你再放沙子,沙子就会溢出来啦。
老和尚笑了,说:你又说满了,现在你看,我不是还可以放许多的水进去吗?
老和尚说道:我们的心中也是一样的,可以装下许多的佛意的.这是一个无止境的.
小和尚若有所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共赏,诗友共砍??评秦先生自评《不要吻我》

自评自励
诗是情感的厚积薄发,诗是梦境的开花,诗是心灵的泉水一路流下,藏不住的风情万种,盖不完的高楼大厦,写不尽的忧伤缠绕,唱不完的男女情话。时而引吭高歌,激情飞拨,哲理四射,时而低声细语,平平淡淡,语不惊人,思考无限。诗来源于人的心灵,来源于你当时情感,请看下面一首《不要吻我》或许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这首诗没有一句哲理性的句子,用词语句平平淡淡,初读,会没有多大意思,仔细读来却意味无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这一首诗是真正从梦中走来。
--------------------------------------------------------------------------------------------------------------------
不要吻我
文/秦志良
你们真的来了
可我不是佳人
既然你们来了
我还是必须进屋照照镜子
梳梳的头发 涂点口红
你们一定带了相机吧
我得把镜子后面那座山搬出来
请用镜头瞄准我
偏点,再偏点
我的头都偏到90度了
还是没有靠近那座山
闪了一下
那座山肯定照了进去
晚上梦见了珠光宝气
第二天早上
便有人送照片来
照片后面没有那座山
我惊了一下
刚想开口问
那人已经跑下了楼梯
我追了出去
只看见车子背后
写着 请不要吻我
原作:欣赏完
---------------------------------------------------------------------------------------------------------------------------
读诗首先看题目,不要吻我,很显然是不要打扰我,作者心情不好。
再看诗一开头,你们真的来了,这显然作者很吃惊,与题目形成直接的关联,产生矛盾。
为什么要来,作者很纳闷,因为我不怎么样,我怎么会进入了别人的视线呢。作者不断在向自己提问,这种矛盾心理再一次体现出来,看似平平淡淡,其实情绪飞扬,激动不已。伤心之处也流露了出来。既然你们来了/我还是必须进屋照照镜子/梳梳的头发/ 涂点口红,这说明这些人来的时候作者没有任何准备,这同时也就开始告诉读者这是在作梦,其实在这里是一种假设,但作者用“既然”二字,显然是想从梦中走出来,好像是真的一样。此时从梦中走出来的作者显然充满自信,自己一定是成了名人,或者有了好运气,各种各样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来的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作者没有讲出来,也不需要讲出来,这就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形成独特的美,紧接着,你们一定带了相机吧/我得把镜子后面那座山搬出来/请用镜头瞄准我,这写出作者一直盼望的东西已经出现,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他们会来找我,肯定有特殊的原因,于是作者很快作出了判断,那是因为镜子后面的那座山,这里面的镜子是指心灵之镜,人每天都要照镜子,最了解自己的就是镜子,可以看到自己一天天长高,一天天变瘦,生活的所有变化藏身镜内,镜子后面的那座山,山代表自己每天所想要达到高度,自己一直都在为那个高度想,山也没有具体指什么,也留给了读者,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因为达到了目的了,实现了这个愿望,才请用镜子瞄准我,在梦中作者是自信的。前面的都是虚写,马上回到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于是就产生了实写,偏点,再偏点/我的头都偏到90度了/还是没有靠近那座山,毫无疑问,深藏在作者心里的那个自悲阴影显示了出来。就是头偏到九十度,都无法靠近,这里作者就留下伏笔。但梦仍然在继续,闪了一下/那座山肯定照了进去/晚上梦见了珠光宝气,这里用“闪了一下”,过度非常自然,因为他梦见来的人是因为作者的成功而来,为什么会成功,在作者的想像里就是那座山,也许是自己,也许是别人,留给读者去想,这是就产生梦中之梦,全身飘飘然起来,仿佛全身发光,所以都在看着自己的成功。那种喜悦不言而喻。可阴影一直留在梦中,马上就梦见是第二天早上,有人送醒来,照片上没有那座山,一种突然的失落感表现了出来。我惊了一下/刚想开口问
那人已经跑下了楼梯/我追了出去,于是作者从第二个梦中醒来,马上去追,可是那人已经走远。这表现出作者是多么的盼望有那么一次成功,真然望他再来一次。这是作者真正从梦中醒来,只看见车子背后/写着 请不要吻我,这就是实写,这种失落感严重挫伤了作者,于是作者发出了感叹,怎么会做这种梦,你还是不要来的好,最好不要打扰我,以免我更伤心。这样一种矛盾心理,是许多人共同的心理,想好又怕好,想要又怕要,想表白又怕表白,想爱又怕爱的迷惑。
这首诗创作是非常成功的,过渡非常自然,联成一体,思考多多,语言平实,但却很吸引力,情节离奇,矛盾丛生,把一个人的心理描写得非常透彻。在虚与实之间处理得很好,是值得学习的一首好诗,值得借鉴。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原作:欣赏完
---------------------------------------------------------------------------------------------------------------------------


前面是秦先生的自我评点,下面是我的乱语狂评。不过这里不分高低,不要脸红脖子粗。要的是坦诚相待,要的是用心谈诗,谈天谈地如何入诗,谈情说爱如何被诗爱。如果我下面写的不是起哄,各位诗友这样认为,作者这样认为,我就很满足啦。

   中国现代诗一直在向前发展着,由于诞生的时候古体诗的韵味仿佛陈酒佳酿,不饮即醉.其力量太大,影响深重,故胡适先生很白话的入诗,而期待诗体内散发的气息依然是古体味道.且由于这种写法,诗已经不是酒,而是茶啦,没有喝上几口,泡了几杯之后就寡淡之极.现代诗依然要向前走,但这种道路不算成功.
   后来,有好些诗人以自己卓识的才华继续探索着,留在历史的不少,但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却是不多的,比如徐志摩、何其芳(前期作品)、艾青和一些杂七杂八的断篇短句。49年之后大陆的诗歌作品就不须多提了,一切向政治靠拢,口号入诗,难以说有什么成就。
    直至朦胧诗的出现,引爆了诗歌的发展。这种谈诗写诗以诗为荣的年代但过于短暂,一方面由于时代的飞速变化,一方面由于北岛等人的退隐江湖,不再坚持,诗歌迅速呈现多态性,诗本身也被其文学形式逼到很仄小的境地,诗人多无病呻吟,自弹自唱,自生自灭。诗不再大众化。汉语诗如果只谈大陆当然很是偏颇,这时候,台港及东南亚的一批诗人继续探索着,一方面不断吸引着西方的现代意识及手法,一方面向古诗母体吸收精华,不少优秀的诗作更因为中国长期的分裂状态,而显得让大陆的诗人惊奇,至少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是这般的感受。
   英文之中,至艾略特等之后,用典之深用词之讲究,就算是到了一个尽头。于是在美国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所兴起??自白诗??也是口语入诗生活入诗,脱离用典入诗学问入诗??说个实话这个企图是不错的。到七十年代金斯堡的《嚎叫》,掀起大众狂欢的状态。虽然有当时的反战尤其是反越战的客观历史原因。但这种当众大声朗诵的诗歌的出现,在现代的诗歌历史上也是很壮观的事件。
   中国白话入诗一直探索着,至朦胧诗之后,就出现过,那从来没有形成什么真正的民众关注的壮观情况出现。倒是台港的席幕容和大陆的汪国真因为诗而让青年人冲动过憧憬过,一时他们的诗集卖得非常好。这个时候诗论对他们的诗却是不屑的,呵呵,想想这些还是有趣的反差。
   拉杂说了这么多,可能与这首诗没有多关系,那就当作是废话啦。
   废话说不完,就得就此打住,谈谈这首诗吧。秦先生这首我也归结于口语诗,其特点就是不用险象环生的词及字,不用用心良苦的意象,更强调当下情景的生活状态,更喜欢用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活感受。由于全球代的影响,西方的全方面的胜利,于是焦虑感、无措感、虚无感成为当前整个地球人的普通思维,于是黑色幽默、悖论和荒谬在一次次的解构中充斥(或充满)在中国的诗歌之中,为什么没有中国特点,有人可以去问,为什么还要有中国特点,也有人可以这样的反问。反正各有道理。我也不能下结论。
这首诗,以两个场景入诗,前者是照相,浓妆艳抹用去了一大篇,后者是出门追车,车后镜提示不要吻我,淡然处之而收笔。
   第一个场景以一个小小的女子,突然被娱记的闪光灯打扰,在无措之中依然很镇定想到要梳发涂粉,表达自己从一个无名的小女到成为一个可能的明星,身份的转换,不是愤怒而是欣喜的现世哲学,表达出俗世之中个人生活被无故打断,个人隐私被窥视,虽然无奈但更期待的当前生活态度。第二个场景,将前面的欣喜泼了一些冷水,相片拍完了,送达了,一辆车子以背影提示,不要过份自我感觉良好,不要吻我,不要太以为这个明星梦已经成为现实。那不过是一张相片而已。你原以为留下的自我的那份真实(山的意象多次出现),不是最重要的,即便是梦一般的光彩也一样的在第二天就已经完结。在这样的快餐性社会中,这场梦还没有成为快餐就已去倒了,没有人去关注,众人的兴趣所在已经转移。
   应该来说,这首诗提出了一些让人思考的东西,这种反讽及小小的悖论,反映出当代人的可笑或可悲。但囿于白话入诗,注重场景而无句斟字酌,诗味不足,在思考当中,流入空泛。难以让有诗歌训练的人去玩味,也不能让读诗的一般爱好者去品评。更由于前后两个场景的矛盾性不足,冲突性不强,很容易落入到孤芳自赏的境地。所以以我的浅见,认为这首诗不算成功。
   话茬儿说东道西说三道四说法不一,就到这里,写诗的人读诗的人,各位诗友,如果我没有说到位,请原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浩荡快评浮生文友《雪殇》----------------

清代文人沈三白《浮生六记》,写下闺房的一点一滴,文字轻丽而无半点俗意。两人小世界,共担喜悦与愁苦,角度新颖,风格独特。应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文友取网名,浮生二字,总让我想起那六记中恩爱相语促膝谈心的一幅幅画面和场景。

浮生文友,今日写下的《雪殇》心情文字。其名凄婉九分。雪字让人清冷,殇字更令人有半路夭折的感触。与临屏的画面并联读下去,一时间,怅然由九分加一分,不由得长叹而无语。

文字分三个意义单元。第一个意义单元《放你的梅情入我的眉间》,采取独白方式。写者虚构着一个梅雪共绽的冬季,自己成为一个古代女子,思念成病,幽幽叙述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对着可望不可及的远方,深深的追念着.第二个意义单元《放我的雪意于你的手心》,细细交待思念的原因,源于一次无意间的邂逅。远方那个过客洒脱放荡不羁,让窗前的这位古代女人欣喜不已,欲寻内心那个如春天一样的萌动,又被过客隐藏不语的样子伤害。本来等他说一个心放在中间的字,但他匆匆而过。留一朵花样的天涯,让自己独自开放。此处写得婉约而深情。令人感喟不已。第三个意义单元《放今世盟约于来生的相遇》。通过前两个意义单元的铺垫,写出了思念之苦,写出了今生无望,文友却借来生期待彼此的相守。采取对白的方式,虚构了两人对来世的约定。文友至此,让我感到善良而解人意。我想,如果文友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段感情,一定也是这样的不强求,却深深向往着。是啊,有向往总令一个女人美丽异常。

文友的文字受着中国古文的影响,辞藻华美,讲究气韵。风浩荡这样的人读来,也不免沉浸其中。配合临屏的那幅画面来读,更感觉到文友十分注意处处脱画面而去,又不离画面中的雪意、人物半分。于形似间求神情相合。

欣赏之中。在此也提个小小的意见,文字弥漫真情,但虚构的一些场景及情节应该交待得更清楚一些,不然的话,读者就有些看着模糊。
不当之处,请浮生文友原谅。祝你写作快乐!



风浩荡快语文友闲人知己《爱是传说》---------

九分论坛这个名字,起得相当精妙。不占十足,却取九分。细品,加上狂风的乱七八糟的联想,总认为妙不可言。而今进行昨屏的活动。雪舞树林,沙沙作响。而情侣一对执手凝眸,千万种风情一一呈献眼前。过往者,知道这是曾经过的沧海,刻骨铭心。正在经历者,正馥郁心间一份甜,酸酸的是眼泪,美美的是心情。未经历者,憧悟着雪片如白蝶翩翩起舞,绕着自己飞一生。爱情总是诗的一个题材。如果少了爱情,真不知道诗还有多少的滋味。虽然诗还有更多的地方要写,但不写爱情,总就认为差了许多。
闲话多说几句,主要就在于这首是闲人知己写的,闲人的闲话多,知己肯定应和不少。呵呵,花开一束束,先表一两朵。


闲人知己这首诗中经常出现的是眼睛的意象。直接用的就用三处之多,更不谈比喻啦。选取的也是昨屏画面中无语而深情对望的这一点,融自己的心灵入画,写成诗句。两首成一组,第一首写就一份热切的期待和深深的触动心灵的交流,终成为自己的过往之后,令自己思潮起伏,不绝不休。第二首,取闲人知己评“第2首其实是写了一份情的变化,第一节里痛的是她,是她在矛盾的挣扎中去体会爱的幸福。第二节写了他的人虽在心已离。总的就是要表达世上难有真正永恒的爱,所谓地老天荒,多是传说”。


两首诗应该是比较好懂。我就不展开说去。但提出欣赏的是闲人知己一些用词相当吸人眼目,如“借雪的寒凛/在骨头里/存储/你的爱”。很有新意,并结合画面来读时,恍觉得树林每一株都是自己的骨头,或自己就是树林中的一株,树林到冬天自然是叶落枝枯,而来年的春天会长出绿芽来,所以用“在骨头里/存储/你的爱”非常好的表达出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并充满期待和向往。心与画融在一处,至深而不可言。第二首“冰封的眼眸里/库藏着/爱是传说”这一句,也相当不错。虽然爱是传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情到此处无怨怼,地老天荒,总是一个假说,自己依然相信,依然向往。诗写到此,情不以复加。感动不已,狂风看过。不知诗里假设的那位与诗者对望的人儿,是不是与我一样?


总体来说,闲人知己这首诗,较好的切合了画面,符合临屏的要求,写得一咏三叹,蘸着自己深厚感情入笔成诗,是一组值得多品的诗。


自己也说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诗写得不简洁。眼睛与骨的重复出现多了,而没有更深一步。以至于两首有意像叠合。还有一些地方用词有些过狠,或与诗意有些不合,如“脑浆顿化作林后的熔岩”显得生硬而恐怖了些。这些是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乱言至此,不对的地方,请原谅。祝闲人知己创作快乐!





风浩荡快评文友五味瓶《黯追思》---------------

一段心情,在一幅雪舞小树林执手相望无语的画面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深切。夜到中央时刻,文友手指在键盘上进行着双人舞的表演,而应该观看的人却是成为千里烟波上的舟子,成为念去去暮霭沉沉里的过客。迷离的是一分或许从来没有发生的故事,伤感的又是一件已经成为沧海桑田的事故。文友在一段虚构的氛围中,将期待与回忆交织一处,即是叹息曾经已经放下的缘份,又是憧憬着在心里经常提起来的真情。文字写得非常感人。

灯光泛黄,恍觉得胡子扎人的他走了进来,真想责问他。为什么不努力争取,为什么只是相信那三生石上的胡言乱语,为什么只是相信佛,佛从来不管爱情,为什么只是让蝶乱飞心弦,不过是一两昆虫它们懂什么。为什么不相信囚人,一个平凡的自已,在这里静静的等着你的归来。为什么不相信满目山河空念远,最怜应是眼前人。你这个爱也不敢爱恨又不敢恨的人儿可否知道,终只能让文友笔下的主人公,长叹息一声,然后用一声“安好”收尾。

一个性灵女人,把自己藏在夜里,每敲下的一个个文字就像情感上的一道道伤痛。应该来说,这样的一篇文字,较好的表达出五味占据的深情滋味。搁在坛子里,总令人长叹,至真至美,真得过于苦涩,美得过于残忍。

从心情文字的处理来说,此篇较好的做到首尾的呼应,一任思绪弥漫而不散乱。虽然字里行间不知情感故事或事故的具体细节,但模模糊糊的感受到。并且里面也有不少的段落显示出作者对这样的黯然追忆的思考深度。

不过,这样的文字,如果将一些具体的情节展开一些,作些更明了的交待,读者虽然不见得有窥私的爱好,读起来毕竟要容易些。如果文友注意文字应该有的一些:如诗要求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小说或散文应该有的戏剧化处理,我想可能阅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再提一个小小的毛病:第二个段落里出现一个“他”,又出现一个“你”,转换过于突然。建议将“他”这一句改一改,以便更顺畅。

不当之处,风浩荡乱言了。望原谅。祝写作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
嘿嘿存档学习

《叩问灵魂,伤感的情怀弥漫内心》相邀评评月下青荷诗版作品《放弃》
霜儿是我的一个文友,请我对她组织的一个临屏诗赛的桂冠作品进行赏评.文友相邀,不好推脱.为此也非常有幸承蒙霜儿文友的指派,阅读这首临屏的诗作。

找来临屏的画面,反复观看,一幅油画重彩的景象搁在眼前,大海喧腾似乎又凝固在平静之下,海边的小屋在整个泛黄的色彩里冲激着人的内心,因为小屋的陈旧无语的呈现,还是陈旧无语之中让我们感受着我们的守望,仿佛更远处的云一般还依然存在,或永远不可触及。临屏是诗版经常进行交流的方式,按传统的分法,多是咏物咏景一类。诗友们喜欢的切入角度,有三种:

一是采用叙述策略,静静的用文字描绘眼前所见物,褒奖的理论是清水出芙蓉天然雕饰。按我的想法实际上很懒的一个法子。因为诗人文字之下的画面绝非眼前的画面。景物无语而诗人有情,景物产生的对内心的冲击才能真正再现画面中的景物。

二是画面置前与心灵交融,叩问的总是内心所在。苏东坡赞叹王维的诗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亦如此。王维多有禅趣冷寂情怀入到诗句里,他写的画面感极强,实际上均是他有意选择再创造的,表达他内心的感触。当然他非常高超的,少跑到诗里大嚷大叫,用诗里的景物说话。作为读者来说,作者在文字中虚位以待,只要进入就能被那浓浓的文字或画面的氛围所影响有包裹。

三是用整个灵魂包容,无论是用绘画的笔还是写诗的笔,写下绘出的均是他的内心世界,此作能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感,比如西方的凡高的画作,如《向日葵》《星空》等,而中国文人画中石涛和八大山人朱耷笔下也是如此。诗方面,李白最有代表性的。李白的视觉极为独特,能看到常人不可看到之处,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内心所想为常人之非可想。第三种方式,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之时,经常不自觉的被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之中,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中。每当看到他们的作品,就想起雨果的那句:比天空更辽阔的是心灵。

说了一堆闲语,回到这首临屏的诗作。这首是内心与画面浑然一体的作品。知性语言与情怀相契合,内省与外视相统一,情寓于景之中,景显人之思于眼前。相当难得。主要体现几个特点:

一、时空的相结合,拉画面的空间感入时间维度。第一节,起笔就用上情感语言,一个“让”字形成的语言搭配,呼出内心的喊声和感叹。不由自主的带人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当中,雾散冰化葬入自己的深海,帆船继续衍展或物化内心这份沉重之感。作者在这一节里,以这样的祈使语句起头,而使用的动词均是完成时态,为第一节的尾部两行的将来完成时态过渡。画面感极强,而时间此处仿佛画面这个骨架当中的血脉,令人深感作者内心的沉重是多么的无法承受。第二节,承接前节的句法,桑田沧海时转人非,屋与骨骸的组合喻意,完成景与心的转换,万年太久,朝夕守望,答案只是灰烬与珊瑚。永恒就是这样的忘怀或忘情,这样的默然悲怆。这两节里,作者的时空融合,及内视角度的选择,在写作的技巧上有相当不错的展示,极易带读者进入这种弥漫伤情的氛围当中。

二、知性语言与情感语言相生一体,不断的逼视内心的最深处。第三节里,在前节的起承的虚构力量建构的基础之上,回归内心。桑田沧海之后,谁会再知晓曾经在这里发出叹息的人那守望的灵魂,谁会懂得已成灰烬的追问,只有浪,卷着千堆雪,拍打曾经过的已然成为瓦砾的记忆。物在而人逝,月亮或许千年后照过作者内心的这个世界,但千年之后,作者的内心这个世界被月亮,不,是诗中的浪提及时,谁又回过头来捧起。于是很自然的入到第四节,由前节的宏观的时间大跨越回到眼前,天就从黄昏滑入不可自拔的夜色之中,成为一滴泪,在身体之外,失去整个世界。这两节很有节制的运用了知性的语言,对情感如海洋一般的泛滥作了控制,使得临屏的画面,有了外衍性,意在画面中,更在画面外,有长久的意味。

三、此诗的语言很有特色,有相当不错的冲击力。如第一节前三行的语法,“我”与”“自己”拉长的句法,主语与宾语的同一性,很好的将画面阅读带到人的内心深处,为下面的铺陈垫下基础。如“一堆房子的骸骨”、“暗暗的浪,会不断陪伴/拍打残破的瓦砾,拍打不知退却的记忆”、“黑啊,就象一滴泪水/一溜出身体,世界就下落不明”。阴湿黝冷的词语,所形成的怪诞之美,就作者来说,很好的再现了内心世界的这份叹息声中的沉重之思;就读者而言,在阅读当中产生的陌生化,搭载起自然进入的条件,极易浸染到这沉重的氛围当中。可以说,作者精心选择的语言,是很有特色。

四、此诗一首三叹,起承转合的手法运作自如,显示出较不错的语言功底。四节读来,起的第一节,与第二节的承,丝丝入扣;三四节的转合,无滞涩,并很好的传到读者的眼前这幅临屏的画中,传给读者以作者的灵魂叩问的内心世界这个主题,一咏三叹,不粘不离。诗的结构相当完整,需要提出欣赏的是尾节那几句,相当精妙。第一节的开头是,用“我”与“自己”将世界融到内心之中,而尾节则是“夜、泪”与“身体之外和下落不明”将世界从内心交出,是可以品之再三的。能选成此次比赛的桂冠之作,就说明了和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共鸣。

不足的地方,或寄以更大厚望的地方。一是,与画面的投影依旧贴得过紧。显示出深度的同时而少了宽度,有意味流长的同时而少了更新的外展。二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名词性的选择很是精心,而动词方面显得平常,平面化了些而少了动词所能显示出的力度。三是,主题过于阴暗沉重,伤怀虽然是诗人不自然的选择,但如何超越是一个问题。诗者在这里的感触是悚人灵魂的,但翻出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人生命题少了些。

《放弃》

就让我随雾散去,随冰化了
流去,飘落
一起葬入自己的深海
那曾经闪动的船帆
过不了多久,就会锈迹斑斑

海里一堆房子的骸骨
在最后的小火星里烧成灰烬
一万年后的这处海泥
可长出珊瑚

再没人会看到这怪诞的美
也不会让这美刺伤
只有暗暗的浪,会不断陪伴
拍打残破的瓦砾,拍打不知退却的记忆

天就这样一直黑下来
黑啊,就象一滴泪水
一溜出身体,世界就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之前的问题,思考片断》(2007-03-05 13:19:40)  
前两日想到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朋友曾经提到过的或晦涩或通脱的文字表现能力。确实这是作为诗者,在问天地问心灵之时分开的岐路。有些人写到最后会道天凉好个秋,人的心灵成为透明的,越是简单越是美妙不可言,学着去写却老找不到入手的门。有些人写到最后依然天涯望断乌云密布,人的心灵是毛玻璃状,细嚼慢咽感觉有橄榄味,初看这诗是一垛厚厚的墙,撞自己眼花。去学吧,也不知是得到哲思还是否,反正自己也被弄晕乎乎的。

好啦,就此收笔。找一天心态平和之时,谈谈这个问题,详细一些的。上面两个法子,两条路径,总体来说不能分好坏,但什么是放在这些文字当中的诗意呢。诗意的问题没解决之前,这些算小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诗细品,共同提高
《冬眠的阳光》作者:青蓝彼岸

夕阳,就着柔嫩的春风飘进
撕裂了一个世界
恍若无形的紫外线
游走呻吟
朝向幼稚的呼唤

爬过记忆的缝隙
搜寻一丝光芒,倾刻间
纤细的光阴放任眼底
颤动的羽翼滑向沧海桑田

阳光能否冬眠,这是一个
类似哥德巴赫的疑难
猜测的过程
一步,一步,步履蹒跚
同样的动作持续很长时间

沿着一条路,直走大脑
迅速敞开一扇门
于某个转弯处
阳光在掌心溢满空旷的天堂

-------------------------------------------------------
风浩荡细品:
好的方面:
音律方面成为青蓝的自觉,在自由体诗泛滥的时今,能坚持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诗在音乐方面的体现,需要我们作些探索.这是其一.
其二,诗的结构,就创作的角度,也十分考究,与一些人顺性情而发写到哪儿算哪儿进行对比,是相当难得的.四段,起承转合,让阅读也能起伏跌宕.
其三,诗的内容健康与明朗.暮色凄迷第一段,夜里承接与思考是第二段,转到深处是第三段,合到最后一段时,阳光依然在天上照着.启人心扉,积极向上.

题外话:
前两日夜与萧剑细聊过,古文凝练简洁,一字亦精神,一语亦境界.以少而映多,以逼仄而显宏大.是白话文比拟不了的.曾举出例子,我说的是杜甫的"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他举的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数语寥寥,而诗境毕出.这样的诗句,用白话文去译,肯定会失去诗的那份独特的美感,如果译成外国语,一定将趣味丧失殆尽.诗有时是无法译出的.
但这样说,并不是说白话文一无是处.白话文的句式颇长,一句用去包容量极大.句内形成的力度美感,或让人长思的地方,已经与古文的欣赏与运用大不一样.如果我们总是用古文的阅读习惯去感受白话文,肯定是有问题的.就像我们欣赏植物,均是花:牡丹,我们欣赏的是它的颜色与形状.而茉莉,除此之外,我们岂能不玩味它的花香呢.白话文的美,不可不细查.也举例说明:艾青的诗,喜欢用散文笔法,一些名篇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动不已;北岛诗:从星星般的弹孔/流出鲜红的黎明.构建的意象,就颜色非常悚目,而词语的搭配均是偏正结构,但星的比喻,向来是美丽的神圣的,而弹孔却是阴暗恐怖的;鲜红,此处讲的血,令人惊心,而黎明却是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从词性来说,裹义与贬义的搭配,其矛盾的效果,显示诗的张力.白话文的优势,确实要我们好好的品味的.老二与我谈得不亦快哉.而窗外,天色亦有些白了.

好了,这点当一些就此诗的闲话吧.与朋友一起启发之,与真理远,离智慧近.

不足之处:
表达的主题没有问题,但诗意过于粗,用词没有新意,且有些词语有些多余,反影响主题的散发.诗是文体之中最大的虚构.用语造境,总是在不可能处求可能,在可能处见不可能.青蓝此诗,造境逊之,使得情减色.本来想改你的,但毕竟用词不同,会影响你的写诗状态.所以我按你主题草写一首.供交流.不是比的意思.

《冬眠的太阳》

摘下漫野的菊作床
选一个温暖的秋天
太阳,入黄昏的梦乡

冬日,雇冰凉的月
雪一般
照看世间的呼唤

派遣沧海起伏着纸稿
责令诗句巡视着天堂
一只笔,漆黑墨迹
一个人,燃烧夜晚

将一条弯路再弯
绕成绳结套住西山
拖打鼾的太阳
回到窗口的早上
并,礼物附带
-----热闹的春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 》一文的批判(2007-03-15 17:13:37)   原文太长,且未得作者同意,此处不转,但提供网址,有兴趣的朋友,可先行一阅:http://www.mtxsnow.net/bbs/dispb ... 4234&page=1

这篇文字在不经意间看了多次,为作者的肺活量(口气大),及拳拳之心(力量足),振臂的呼吁(动作狂),引明的方向(没看见),激赏不已。

但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冷静思考,有多大的意义呢。就言说的角度,也是存在很可疑的地方的。

一、引用这么多的西方的名字及话语,充实其中,以期形成强大的语言霸权。钦差大臣出门,时不时的亮出皇帝给予的尚方宝剑,于是对任何不入法眼的人或物,均可随自己的性情而发之。还是一只把老虎放在背后,吓退各路动物的狐狸呢。真的以为,那些西方的人物们,如此处回贴的人物所语,足够牛逼的人物们,就是那样的伟大,有着道德情怀,及崇高的品质吗。就现在的人文意义而言,即使是皇帝,也不过是被挟持的摆设罢了,一如君主立宪的英国、日本。皇帝说话一言九鼎的时代早就一去如风潇潇兮。那么这些西方的哲人,被拉进来,是圣人语是上帝语嘛,更胜过皇帝一级?上帝已经在尼采的叫嚷中死去。如果信,那是宗教性的信仰,而不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

二、作者的立场及角度不过是西方思维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蔑视。作者在文中只是认定屈原算一个诗人。其它的均不是。而西方那样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我想,这是多么可笑而可怜的一个思维模式。当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每个个体学习成长的语境当中,我们已经全然按西方的模式学习着。就我们现在的环境,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倡导白话文及思想革命当中,均是以西方的模式为标准。甚至于当时不少的文人们大声急呼中国文化毫无用处处处是毒,大声嘶叫中国的方块文字应改成拼音方案。就政治及革命的角度,解放前国民党学的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解放后其实更西化,用的是马克思的一种假想或学说。两制度均源于西方。经过上个世纪的中国人自己的扫荡,及更上个世纪被西方列强们强迫凌蜃,中国文化,中国那些曾经被西方的一些哲人们羡慕的文化和经济等全然消失。现在,我们如何看清自己,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的思维观点考虑问题的角度,均源于西方式的教育,即使是生活本身又何曾不是受着西方的引导呢。说到这里,我说作者是可怜的,可笑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也是这样的,无法摆脱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我们自身。但从骨子里这样的全盘否定中国的诗人或诗,作者这样的论点,多么可怕。作者言下之意,就是不符合西方的观点的,就不是诗,不是诗人,即使中国诗人及诗在中国大地之上流传了几千年。

三、中国现在处于西方语所言的,现代建设及后现代来临的时代当中。在其中,诗应该担负的责任是什么,或小说,或哲学思想,或散文,或只要是文学吧,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果说西方也处于这样的时代,那么我想问西方有什么作家或诗人,现在活于世间的,承担什么责任。我看到许多的西方诗人或者说文学家们,语言深刻,逼近思想的底部,向着人类的的深层处诘问着。我在想,我的这些伟大的人们你们生活当中真的一如你嘴巴里讲的那样崇高吗。哥德,我看到他在自问当中,亦享受着生活;雨果我看到才情横溢的时候,也让他的情人们饱受折磨;罗丹、毕加索、达利、爱因斯坦等等,我就不引用太多的名字了吧,从他们的传记当中,我看到他们的虚伪、自私及无情。我不认为他们不伟大,但如果伟大等同于圣人,所倡导的圣人,那我绝不会说他们是伟大的,因为均是不配的。作者引用的西方人物们都不能称职,何况与西方一样的被一体化的中国呢。

四、中国诗走向何处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诗人,亦是西方诗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在不断西方化的现在,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境界一种眼光。中国人已经回不到可以自言自语的古代社会,亦更痛苦的不断的将人的思想接受西方,人的身体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不是西方的土地上这样的痛苦之中,随便拿起西风吹倒东风,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无意义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有着足够的信心,不是民族化的倾向,亦不是时不时的或西方胜,或东方赢的二分法的对比角斗里,那么我认为我们寻找的语境,是当我们均是地球上的人类,西方与东方,均在我们的心里。就像右手与左手一样存在我们的身体当中。用这种眼光,再寻我们的言语的存在吧。我只能说这是一条可能的路径,整个世界的何去何从已经从各个方面拷问着地球的每一个人。

末了,说一句,作者引用的那首诗,写得真不么样,体现他的思考及批判,但与口号宣言没有什么两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我眼中常含满泪水》---受邀点评,深情而读《稻草堆砌的村庄》(2007-05-13 17:49:35)   

近日因有杂事缠身,上网均是看而不爱作声。但有文友说,月下青荷举办的诗赛,有一首,写来江河弥漫,深情如海,推评为桂冠之作。于是找之细细读来,深深打动,稻谷波浪,以每一个村庄而随意取名,在河流汩汩的潮涨潮落里,以最朴素的声调震动在不经意间走过的我们的耳膜之中。这是东北三省的黑土地,亦是中国那苍黄的更辽远的大地之上。这样的经历过几千年的风云的土地,这样经历过沧海桑田的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这样的通过一首诗,通过诗中的谷浪,向我们涌过,此时,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大致记得胡适评过志摩:认为其感情之浮,使之不能成为诗人,思想之杂,使之不能成为文人。而今读者均把志摩当作诗人,为何,因为诗人笔下,须有相当敏锐的艺术直觉,在一些平常看见的事物之中能得到朦胧的感受,而细细的传达给读者的,不可言但分明能感受到触摸到的一份感情,或浓如火焰,或淡似静水。胡适的评价,就显得过于的偏颇或武断了。



回到这首诗里,内在的感情深切,朴素,在不经意之间打动着我们的内心。将那些常见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细细的诉说,深深的感染,诗者我相信在他的诗境创作当中,是浑身震颤着的。诗者在诗中这样吟着:“在稻草的茎杆里/我的筋脉随着村庄的草垛起伏”“村庄就在我的头顶,它挂起的光环常常让我挂念黑土流向”“它干净得脱落了一身的碎屑,光滑的肌肤渗入处子的魂”“我的皮肤明显有粮食的味道,难怪我走不出捆扎的姿势”每节里,均有这样的谷与身体融成一体的诗句,均在四季里抓紧土地,而迎风招展。诗内的朴素的吟唱,深厚的感情注入,细细的传达给我们读者,不可言又分明感受得到,是本诗最大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其内在的气息成别致的韵律,成赋一般的铺陈。诗者有意写下颇长的句子,读来起伏宕荡,仿佛清风吹过,而谷浪如潮涨潮落。尤其是第五节为最为明显的特征,以ang韵结每一行尾句,在读者在不自觉的音乐般的阅读里,受到深深的影响。为了不形成形式上句式过长而出现的视觉乏累,有时有意隐韵律在句中,有时彰显韵律在句尾,ang韵的特点就是张扬,大气而铿镪。相信诗者写到此时,情思已真的张开的翅膀,在阳光予以的力量里,轰轰烈烈的飞翔在他深深爱恋的黑土地之上。这样的韵律选择,非常恰当的表现出诗者的内在而不可控的深情呼唤。读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轻快的节奏把握,舒展明调的调子,回旋复沓的音韵与谷浪起伏的村庄已溶成一体。可以说这节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内在的流动的血脉的集中体现。



第三个特点,诗的象征手法颇为巧妙,诗者灵魂附与谷粒之中,自然与人相与为一,深厚情感与审美情趣相谐一体,内心的脉动激活意象。正如志摩自语:“诗是写人的情绪感受或发生。只要你深入其境,与你所写的东西有同化的境界,就是情绪极真的表现。”本诗诗者就是这样的与诗中之物产生同化的反应,一些佳句自然流出:“我的荣耀就在于/干枯之后仍然站立在亲人的灶旁”这是我最为喜欢或欣赏的一句。感恩的情绪,在土地里如波浪起伏,在灶旁干枯如一把奉献的火焰。让我有泪意潸然,是的,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不自觉当中我的嘴边吟出大诗人艾青的千古名句来。“我一再挥舞手臂,一再指向远方”,可能此时我将远赴他乡,离开这有稻草堆就的村庄,但我依然感受到身后处处是向我招手的谷浪,是亲人们期待的而挂在眼眶但不愿流出的泪水,是我的此生在此,在这黑土地扎下的根,是我的远走,像一滴雨水飘向异乡。我在送着我自己,我在迎接着远归的自己。



当代诗歌,自觉不自觉的受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情绪的焦虑感,矛盾性,或内敛的嘲讽,黑色幽默,悖论错语,呈现出深刻的批判意识。而写下赞歌式的诗来,颇是为难的,因为一招不慎亦误入矫情,苍白、浮浅。如大家现在去读郭沫若的许多作品,就会十分怀疑他那大嚷大叫的写法背后,有没有一个真切的情怀。大爱无声,读艾青的诗句,我们却被深深的被打动着。为什么,因为诗是要讲究艺术性,是必须有特有的文字美感的。一任感情泛滥,而不讲究,自然粗糙而不愿多读。



这诗,应该有着艾青一般的内在真情,有着艾青一般的艺术美感。这是作为读者的我,向诗者祝贺的。不足之处,这里提及一点:诗内的散文化还是颇为严重的。一些句子写来过于铺陈而少了内敛。如“我想到了根系的哲学,望而止步/我堪称稻草么?稻草的芳名我可以类比么?”以想到作为动词,而拉起长长的句子。显然就我的阅读感觉,想这个词太过于表面化了,动词的力量太弱。散文化与散文性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在诗的写法里用上散文的句式,如有些朋友喜欢这样写诗:什么事物让我看到,什么事物让我想起,想起的事物让我联想到一些人或事。曾与朋友笑言,这太散文啦,如果散文啦,其实不用分行的。散文性,就我认为,是希望少用这些想法,联想过动词,因为当你沉浸在你同化的事物当中,你不会想起什么,你只会在那事物当中把握住真切的至纯的情感来。



谢谢啦,读这样的诗,选择在一个春天的夜里,推开城市当中一个高楼的窗子,看到天空雾灰一般的颜色里,分明有几颗微弱的星子,那可否是亲人遗在土地里的几粒谷子,由风吹起,不,由这首诗的稿纸如神毯一样,送到天空里,告诉我,那份浓烈的恩情,不能忘怀。



月下青荷文学论坛【四月诗会】桂冠作品

[原创]稻草堆砌的村庄

                     -----------作者:佑年

村庄不用刻意命名,那些稻草般倔强的英雄
白杨林里打烊,尚志、张广才岭、夹皮沟
不知是哪个圣手扎成的皮影掀动雀声
拉动高粱穗头越过河流的阻隔
响彻南北

村庄无须定义,它们扛着黝黑的方言
释放土地的花色,石头剪子还有粗布褂子
营造民间的历史褡链拌阅诘南钢?br/>浑圆的落日催发春天向前。在稻草的茎杆里
我的筋脉随着村庄的草垛起伏


我想到了根系的哲学,望而止步
我堪称稻草么?稻草的芳名我可以类比么?

稻草的痼疾我沾惹了一身,我甩不去稻芒一样的迁徙
从黄河以北到江南一隅,我的游走里明显有扎根的弊病
我的沉疴是对土地的眷恋
村庄就在我的头顶,它挂起的光环常常让我挂念黑土流向



我保留着牛羊一样的咀嚼,善于吸收的胃给我反刍的力量
这种思想让我远离了没有青草的街道。我守着那捆越冬的食粮
它被鸟雀占据了枝头,从脚根到发梢都被密密匝匝的目光捆绑
我觊觎着这根草,手执她,反复垂打它的尘土
它干净得脱落了一身的碎屑,光滑的肌肤渗入处子的魂



我相信,稻草已经深深植入我的经络
我的皮肤明显有粮食的味道,难怪我走不出捆扎的姿势
磕磕绊绊总是险些夭折。大风铺展开我的发
纷纷扬扬的霜雪带走岁月的帽檐,我与古老的故事同眠
守侯的麻雀知道,我的钟表就藏在菜园的一角
东风一旦裸露,我就必须绿油油地起床



草屋的疼痛里贮满了我的乳名,她们把我刻上了眉梢
我的脊骨就是草屋的房梁,肋骨纵横在房顶
草茎的血管里流淌着六月的雨水,我张着翅膀。
晨雾打湿灰色的衣裳,我还是要飞
火红的阳光一旦给我力量,我就会在黑土地上
轰轰烈烈地拍动翅膀


我愿意被命名为稻草模样,无论是溪水还是山谷
他们的初衷都是把我装扮成碧绿的波浪,流淌在山谷里
放牧成群的云朵,越走越小的乡亲
放牧着一些未曾引领的思念,不免苍凉的土堆
曾经有人用稻草之躯善待他们,我的荣耀就在于
干枯之后仍然站立在亲人的灶旁



我与鸦雀为伍,这并不可耻。
很多人误解我挥舞的手臂是迎接低处的姿势
只有我自己清楚,我静处田野的时候
重生的眼泪就会飞扬。作为守夜人
我还有什么梆声不能敲响,这涵养四季的雪.
这过早的鼾声,只有晨钟才可以把它们叫醒
我一再挥舞手臂,一再指向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1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情早春,读来总是凄然》---读独钓江雪的《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

     ----作者:独钓江雪



河水泛滥了心绪
夜以继日的脸庞
有多少夏收冬藏的喜悦



生活漠然的仰视着
不一而终
早春老了吗?



岁月平躺着,像母亲的身体
孩子们啃噬的欲望一眼难以尽收
红粉的嫁衣裳多么无能为力
多么的言不由衷
早春,你老了吗?



二月的心情嫩黄
二月的苇竿生脆
风里风外,是二月漫话的凄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浩荡读评:



虽然春天在今天已经是很热闹的情景,就连我窗台上几朵花儿也纷纷的打扮着。六月雪,露出无数的白色的如星如雪的花朵。栀子花举着不少的绿色的小拳头,那是花苞,不等几日也将开放。随意洒在花盆里的小尖椒种子,也发出了绿芽,过几天等自己闲下来,就得为它们重新理一理了,不然它们站得太挤了些。是的,春天就这样通过植物和一些忙碌的小虫子,传到我们的眼里,鼻子或耳朵里.然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不由得不沉.诗者写下早春是这样的低叹气息.



河水泛滥了心绪---"泛滥"二字较好的表达了心灵,或喜或悲,均是心绪.
夜以继日的脸庞---偏正结构,偏与正的搭配有些隔.建议酌改.
有多少夏收冬藏的喜悦--早春来临,喜悦于斯,但一声叹息声中的问,将诗定格成颇沉重的伤悲.



生活漠然的仰视着
不一而终
早春老了吗? ---岁月悠悠,总是无情.那生活当中的曾经让自己沧海过,高山过或凝望过的人、物或事,均一一变迁了.即使是春天这么早来了,也会像诗者的心灵里那份无题的提问一样,有些悲凉.



岁月平躺着,像母亲的身体
孩子们啃噬的欲望一眼难以尽收
红粉的嫁衣裳多么无能为力
多么的言不由衷
早春,你老了吗? ----如何老去,岁月?如母亲的身体,我们在纷杂的争与夺里,在欲望的世俗里,可能会面还微笑,露出月白的牙齿,但对着春天,对着美好,是不是已经言不由衷啦.诗者的情绪沉到岁月之河里,让读者的我也不由得有些悲伤.反过来,被诗者的情绪影响了.如果诗者是言不由衷的,那么我作为读者来说,做不到无动于衷.这也是诗的一个成功之处.



二月的心情嫩黄
二月的苇竿生脆
风里风外,是二月漫话的凄凉---二月,依然显示生命的活力,但面对流逝的岁月,诗者不断的提着问题,不断的拒绝回答.就诗的整体情调的把握,形成了一个很浓的悲凉的氛围.



此诗,属伤春一类,不新.但如果联系诗者内在隐而不说的心绪,相信这样的心绪是真的,我也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心绪.我的朋友,春天来了,我们生活着,另三个季节也分明等着我们去,那我们不必这样的叹息吧,因为在你独自钓到的江雪里,总有一个朋友,如我,在人踪灭的小径里来造访你.诗让我们成为朋友,远方再远也会在彼此的心里,那远方有多远呢。



记得前两日的一个夜晚,与江雪文友漫谈,虽然人生的看法,诗的表达等大家的观点不尽一样,但散发的况味均让彼此开怀大笑。以至于一个深深的夜里,通过电脑屏幕出现的文字竟能听到笑声,可能狰狞了些,有些鬼意的感觉,但我们是如此的蠢蠢而动的心灵,依然显得清趣盎然。我一直还记得,我的朋友。今天读你的这首,不知是之前或之后写的,不管是什么时候写的吧,我总相信,那或许是你最深处的心灵中的一块礁石,你总能绕过,而所激起的浪花,我想你会当成千万堆雪,成为你最大的收获。那或许是你心灵不经意里的一处小小的情绪,就像你匆匆的走在人世间,偶尔低头看到脚下的路有些弯而不由得无为的为这岐路而哭,不过,我还是相信你,当你抬起头来的时候,天上的云就会马上散去,将阳光拉到你的眼前。


写到这里,我的这乱七八糟的文字就不能成为什么评点的体裁,而是作为读者与诗者的漫谈,是作为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问候,是很感性的一次与你的交流。不及意的地方,尚请其它朋友们原谅,多多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09:00 , Processed in 0.0879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