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若鸿格格

国家传奇-----60年来最具影响力事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3.株洲硬质合金厂(原中南硬质合金厂)

  4.株洲洗煤厂

  5. 湖南岳阳林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原岳纸是1958年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是国内具有40多年历史的老造纸企业

  6.酃县电站

  八、湖北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全国确定了156个苏联援助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湖北安排了8个项目,包括: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和武汉长江大桥。

  1.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钢铁联合企业)

  武钢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每年提供的钢材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成.

  2.武汉重型机床厂

  3.武汉锅炉厂武锅是我国最大的特种炉生产厂

  4.武昌造船厂武船是我国内地最大的造船综合企业

  5.武汉肉联

  6.青山热电厂

  位于武汉青山工业区的武钢配套工程?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宣告开工。青山热电厂一期工程全套设备由苏联生产、设计,施工技术仍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之下。电力工业部武汉基本建设局第41工程处(现湖北电建一公司)于1956年开始1号炉安装。施工人员在首次安装高温高压锅炉中,经受了4500多个焊口无一漏水的试压检验。1957年8月交付生产。通过安装1号机组的探索实践,2号机组于1957年12月发电,安装工期比1号机组缩短了20天。1958年底,一期工程的4台机组全部告峻,装机容量共计11.2万千瓦。一期工程发电投产,保证了武汉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及炼铁高炉生产的电力,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7.大冶有色金属公司

  8.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布点武汉的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及武汉长江大桥等七大项目。

  9. 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1952年10月,代号为“363”的郑州电厂工程开工在即。这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之一。当时,肩负中南地区火电建设的中南燃料工业管理局,受命于这个重大而光荣的任务,随即酝酿“中南电业工程公司郑州装机队”,这是湖北电建一公司的前身。1952年12月,“363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由苏联设计并提供设备(2×6000千瓦+3×35吨炉)。

  九、山西省

  太原市是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国家级老工业基地,五十年代苏联援建我国“156项”,就有11项在太原。

  1.山西柴油机厂

  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隶属于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兵工局,是国家150系列、大功率、高速柴油机唯一生产厂。

  2.太原第二热电厂

  筹建于1956年,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3.太原制药厂

  太原制药厂是我国“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前苏联援建而成。它曾与另外三家药厂并称为中国制药业的“四大家族”。

  4.山西潞安洗煤厂

  5.大同鹅毛口立井

  前身是一九五六年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鹅毛口二号井,当时由115地质勘查队提出精查报告,北京煤矿设计队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后因中苏关系变化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下马停建。

  6.大同市焦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其前身曾是1956年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我公司地质储量丰富,地质结构简单,便于开采,现开采的一号井井田面积5.4平方公里,可采储量9916.4万吨,服务年限90年。尚未开采的二号井井田面积1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5亿吨,储量之多,居大同市地方煤矿之首,发展煤炭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公司生产石炭二迭纪煤,发热量5400大卡左右,含硫0.3%以下,为优质动力煤。现年生产能力45万吨,属市中型重点优势企业。

  7.山西新华化工厂

  创建于1956年,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隶属于兵器工业总公司,北方化学工业总公司大型一类军民结合型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防化器材生产和活性炭基地。

  工厂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尖草坪工业区,占地面积128.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43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27146万元(原值),机械设备2304台,现有职工总数521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1人,管理人员376人,工厂下设十八分厂、一个研究所和一个计量测试中心,能够独立完成产品设计、模具加工、产品生产和计量检测全部作业。

  十、江西省

  江西建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为原苏联援助的156项项目之一。随后以自力更生建设了20余座国有钨矿基地。

  1.大吉山

  2.西华山

  3.岿美山三大钨矿

  十一、安徽省

  1.淮南谢家集中央洗煤厂

  西北部地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考虑到资源等因素,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丰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将机械加工企业,设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包括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在106个民用企业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29个,西部地区21个;44个国防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必须摆在海边外、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投资87亿元,占实际投资领的44.3%,其余绝大多数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即中部地区64.6亿元,占32,9%;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21个项目中,能源项目有:铜川玉石凹立井、西安热电站、乌鲁木齐热电站、酃县热电站、兰州热电站、成都热电站、重庆电站、个旧电站;有色金属项目有:云南锡业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东川矿务局、会泽铅锌矿;石油化工企业有:兰州炼油厂、兰州合成橡胶厂、兰州氮肥厂;机械制造企业有: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由于每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还需要安排一系列其他配套项目,因此,“一五”时期对西部地区的大规模的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并且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其实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

  十二、云南省

  1. 开远电厂

  装机7万千瓦的开远电厂,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是云南第一座半自动化中型火力发电厂。

  2.云南锡业公司

  3.东川矿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把东川铜矿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组织大规模的"万人探矿"和基本建设。

  4.会泽铅锌矿

  5.个旧电站

  十三、四川省

  5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一系列友好互助合作协定,苏联政府决定帮助中国新建、改建重点工程156项,其中安排在四川的有两批11项。第一批6项,1952年起陆续动工,1958年前后建成投产。第二批5项,1958年动工,后因中苏发生分歧,苏方中止合同,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和技术资料,受援项目被迫调整方案,压缩规模,延长工期,最迟者至1965年才建成投产。

  1. 重庆发电厂

  为国有大型一档企业。始建于1952年,为当时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历经7次扩建形成目前总装机容量80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有高温高压20万千瓦机组3台,中温中压5万千瓦机组4台,年发电量为40亿千瓦时。1995年末有职工29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33亿元,累计发电679.43亿千瓦时。1995年销售收入44786万元,实现利税2584万元,工业总产值24370万元。1993年获电力部"安全文明生产创水平达标企业"称号,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企业"、"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

  2. 锦江电机厂

  1954年筹建,1958年12月正式投产,从苏联引进机械加工设备和各种仪器1000余台,以及6个型号的雷达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还从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士购进机械设备13台,约用外汇415万美元。聘请格?阿?索特尼柯夫等8名苏联专家到厂工作,工厂派出郭克等58名管理、技术干部赴苏联对口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通过引进技术、仿制产品和技术培训,工厂初步掌握了雷达整机制造技能。

  3 .新兴仪器厂

  1954年4月筹建,1956年6月正式投产。从苏联引进机械加工设备和仪器908台(套),聘请戈尔什果为组长的32名苏联专家到厂指导工作,工厂派出57名管理、技术干部赴苏联对口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4. 西南无线电器材厂

  今宏明无线电器材厂,1955年动工兴建,1958年3月正式投产,先后从苏联引进加工机械、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509项、3600多台(套)和技术资料、电子元件样品等,组建成电阻器、电位器、电容器等阻容元件8大类38个品种、年产量3700万只的生产线,共用外汇194万美元。尼?达?高尔波夫为组长的41名苏联专家来厂指导工作,工厂派出厂长夏明文等69名管理、技术干部赴苏联对口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开工第一年,产量达到设计能力的80%;第二年产量即超过设计能力85%以上,其产量占全国该类产品总产量的20%左右。

  5 .成都发电厂

  扩建工程成都发电厂第二期扩建工程由苏联援建,1956年4月动工,1958年7月建成投产。装机两台2.5万千瓦机组,苏联派出华西列夫等10名专家到现场指导。可发电、供热(向成都东郊13厂供热),建成后更名为成都热电厂。

  6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

  主厂房等设计由苏方承担,主要设备由苏联供应,并派索洛维约夫、斯捷潘洛夫等3名专家帮助选址建设。主厂房等原定1956年11月开始施工,由于中方改变建设方针,将苏方设计的大型厂改为中型厂,至1957年11月才动工兴建。1958年5月,又扩建9000吨冷库1座,新建制药车间和熟食品车间各1个,1960年9月竣工投产。

  7 .红光电子管厂

  1958年11月破土动工,设计规模为显像管、指示管、示波管、摄像管4大类、11个品种,年产60万只。原定引进各类设备、仪器4412台,1960年7月以后苏方停止供应,实际到货2214台,只占应到数的50%,11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对此,工厂重新调整规模,采用代用设备、小型配套等办法,组建3条显像管生产线,核定年产量15万只,于1961年底基本建成。PT红光的前身为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是前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重大项目之一,早期主要从事军工用真空显示器件生产,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军转民生产黑白玻壳,并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进彩色显像管用玻壳生产技术与设备.

  8. 国光电子管厂

  1958年9月动工建设,聘请21名苏联专家来厂指导工作,培训技术人员。1960年,苏联停止供应设备,撤走专家,到货设备也缺少关键部件。工厂按到货情况,重新调整方案,削减产量,1963年12月基本建成投产。

  9.成都电机厂

  1958年6月破土动工,先后聘请苏联专家肖霍夫、高洛沃夫等9人到厂帮助设计,指导生产。1960年8月,苏联专家撤走,供应的设备、仪器仅占原计划的40%,其中一部分还不适用。工厂被迫压缩产品品种和产量,于1965年9月正式投产。

  10.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是我国大型国有独资公司,原四川无线电厂,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机载歼击火控雷达研制基地,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重大的军品研制和生产任务。总部位于中国西部新兴的科学电子城绵阳市。公司目前拥有多个事业部,包括南通长虹、吉林长虹等多家控股、参股公司,现有员工3万多人,拥有包括博士后、博士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千多名,拥有国家的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多家世界级大公司组建了联合实验室,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实力。同时,也拥有覆盖全国各地的一万多个营销服务网点,具有强大的营销实力,产品畅销美洲、澳洲、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外享有盛誉。长虹品牌价值245亿元,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11.四川九洲应用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位于四川省新兴的科学电子城??绵阳市,该公司是中国电子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99年公司被列为520户国家重点企业

  12.成都773厂

  是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大工程之一。它是一个开发制造电子束管的专业化大工厂。

  13. 狮子滩电站

  长寿地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解放后发展速度加快,今已初具规模,成为重庆市化工轻纺卫星城。解放初,中央将苏联援建的156年项目中的狮子滩电站和1958年11月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的长寿化工厂氯丁橡胶生产设备装置定点长寿,陆续重点投资发展能源、交通,布点新建扩建一大批工厂。1956年,国家在长寿建成当时西南最大的水力发电站狮子滩电站。

  十四、陕西省

  在156个项目中,陕西获得了24项,西安就有了17项,成为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

  有16个安排在西安(其中东郊韩森寨工业区6个,灞桥工业区2个,西郊电工城4个,航工城2个,北郊1个,南郊1个)

  1.西安高压电瓷有限责任公司

  是中国西电集团下属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其前身为西安高压电瓷厂,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始建于1956年,59年建成投产,是国内电瓷避雷器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年产值3亿元。西安高压电瓷厂是我国生产、研制高压电瓷、避雷器的大型骨干企业,是“一五”计划期间原苏联援助我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两项

  2. 西安立井

  由苏联援建的全国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的西安立井,从1950 年开始建设新矿井。

  3.西飞集团

  控股股东西飞国际的发起人和控股股东西飞集团是“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156 个国家重点建设

  4.陕西开关整流器厂60年代初建成

  5.西安西电电工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原名西安绝缘材料厂)

  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于1958年正式建成投产,是我国大型绝缘材料生厂家。

  6.西安电力电窗容器厂

  7.西安高压电瓷厂(156项中的4项)组成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

  8.西安热电站

  9.由苏联援建的西安发动机附件厂、飞机附件厂、宝鸡航空仪表厂、兴平航空电器厂经国家正式验收投产

  10、铜川玉石凹立井

  十五、甘肃

  在前苏联援建的全国156个大型项目中,甘肃省占16项:

  1.玉门石油管理局

  2. 中国石油兰州炼化公司

  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公司的前身?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6年4月动工兴建,1958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

  3.白银有色金属公司

  位于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国家持大型联合企业。公司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4.西固热电厂

  5.兰州机械厂(或兰州石油机械厂)

  6.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相继破土开工建设,后合并成为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

  7.兰州合成橡胶厂

  8.兰州氮肥厂

  9.兰州热电站

  10.中科院近物所

  中科院近物所与俄罗斯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于鹰司长专程到兰州调研,对近物所与俄罗斯几个核科学研究中心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给予充分肯定。近物所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为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近物所从苏联引进了1.5米经典回旋加速器,为我国开展核物理研究提供了条件。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近物所与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JINR)、库尔恰托夫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核物理研究所(BINP)等3个国际著名的核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长期合作,并与JINR和BINP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备忘录。20多年来,中俄双方通过合作途径,先后在核科学前沿研究、大科学装置研制、先进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十六、新疆

  1.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校本部座落于乌鲁木齐市风景秀丽的鲤鱼山下,其前身为新疆医学院和新疆中医学院,原新疆医学院始建于1954年,1956年建成开院,为苏联援助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新疆中医学院于1985年在原自治区中医学校、中医医院和中医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1998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

  2.乌鲁木齐热电站

  3.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原112厂,1951年6月29日,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包括112厂从1953年开始扩建,1956年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制造厂,制造的第一种机型为米格-15比斯等条文。1954年1月 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由二机部四局拟定的112厂扩建为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1954年7月,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紧接着,1956年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

  十七、宁夏

  1. 西华山钨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绩巨大,错误不少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虽然比起当初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灾难性的农业制度改革无疑要好的多,但中央领导们一面倒的同意苏式的全力工业化战略、相对忽视农业的做法也是值得反思的。而对于后人来说,作为与市场经济的参照对比,最值得研究的计划经济对象也是“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主要制定者之一的周恩来总理
  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作准备的一年。因此,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是很难安排的一年。在党的八大前后所形成的对农轻重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周恩来主持制定的1957年国民经济的计划突出了对农业的安排。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24.8%;粮食产量3901亿斤,
  比1952年增长19%。1957年是我国经济建设进行得最好的年份之一,也是农业发展得最好的年份之一。但是,整个“一五”计划时期,农业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的增长,粮棉紧张的局势一直未能根本缓解。
  怎样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周恩来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上是正确的,成绩很大,但是错误不少”。从工农业生产指标完成的情况看,“农业比工业差一点,值得我们重视”。“同工业相比,我们对农业的重视和安排不够。”《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34?235页。1957年9月26日,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时说:解放以来,我们着重地宣传了工业化的意义,这是对的;但是,对于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却宣传不够。周恩来对农业问题的估计与对农业工作的批评是符合“一五”时期的实际情况的。尽管我国在“一五”建设中,没有像苏联那样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工农业关系上“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但是,由于急于要把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于受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一五”建设中也还存在着对农业的重视和安排不够的缺点。
  “一五”计划时期,周恩来对农业是基础的认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开始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开始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时,提出要预防轻视农业的倾向,要求省以下地方党委(除去一些城市搞工业外)要用主要的力量抓农业。第二,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农业能否发展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3.农业能否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前的利益,关系到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三,从人多地少、依靠手工搞饭吃的条件出发,分析了我国发展农业这个基础的困难与艰巨性。第四,初步分析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初步总结了我国“一五”建设的经验教训,坦率地指出了“一五”建设对农业的重视和安排不够的缺点。周恩来的这些认识,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确立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
节选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计划"首次让位"规划" 一字之变传递三大信号


“十一五”“规划”
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目前,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将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以往的五年计划,各类指标的具体程度超出现在很多人的想象。“七五”计划中,仅规定了产量指标的工业品就有28种。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准备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就明确提出,不搞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
  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专家预测,“十一五”规划将凸显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为谋划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与竞争性行业各项具体指标的消失形成对照的是,“十一五”规划将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尤其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有自我约束,要对百姓有所承诺。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如此评价这种变化。
  那么,“计划”让位于“规划”,是否意味着政府工作更轻松?显然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恰恰是当前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54”法颁布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时距离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个念头。在此期间,历任政府对宪政有所尝试,但均在内外交困中告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立宪逐渐成为可能。“54宪法”由毛泽东亲自参与起草,历时两年,集中了国内各界专家,参与讨论者多达1.5
亿人,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人首次行使了制宪权,也首次分享了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

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可以说,宪法公民权利的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清末以降,中国逐步走上了宪政之路。尽管这条道路坎坷崎岖,也曾经被人为扭曲,然而,中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的宪政的追求却始终未曾终止。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起草小组的几个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乘专列离开北京,于27日夜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开始做一项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奠定千秋基业的大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斯大林的三次建议

毛泽东首次访苏与斯大林的合影
领导苏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斯大林,却认为中国应尽早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参加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受毛泽东的委托,就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向斯大林征求意见,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设想。斯大林赞成中共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同时提出,为了驳斥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攻击和便于中国更好地开展建设事业,中国应该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时间提前。
他说:“我建议,你们可在1954年进行选举和通过宪法。”

这是斯大林第三次对这个问题提建议了。
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至8月,为同苏共直接交换意见,取得斯大林和苏联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各项工作的支持,刘少奇秘密访问了苏联。在会谈中,斯大林谈到了宪法问题,建议中国现在可用《共同纲领》,但应准备宪法。
刘少奇问:“您所说的宪法是否指社会主义性质的?”
斯大林摇摇头说:“不是,我说的是现阶段的宪法。”
他接着说:“敌人可用两种说法向工农群众进行宣传,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没有进行选举,政府不是选举产生的;二是国家没有宪法。政协不是选举的,人家可以说你们是用武力控制了位子,是自封的;共同纲领不是全民代表通过的,而是由一党提出,其他党派予以同意的东西。你们应从敌人手中拿掉这个武器。我同意你们的意见,把共同纲领变成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次建议是在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就新中国的建设问题提了三点建议,其中第二点,就是建议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可见,斯大林的这个建议,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这个重要建议,刘少奇及时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央认真考虑并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于1952年底作出决定: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并按规定向全国政协提议,由全国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提出定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议。
1952年12月24日,全国政协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一致同意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由全国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7条第10款的规定,筹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在1953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制定宪法,同时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32人为委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进行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原定在1953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为什么后来推迟到1954年呢?一个原因是,1953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为集中力量战胜自然灾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953年9月18日召开第28次会议,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迟到1954年召开。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要制定的宪法是过渡时期的宪法,如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系列重要内容不解决,宪法也就无法制定。事实上,从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时间,一直到1953年12月才最后确定了对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因此,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毛泽东立即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宪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休假一段时间,这期间由刘少奇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由毛泽东着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制宪问题的提出及中共中央的最初设想


一届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的,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则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领导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了从现在起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随后进行了多次论述。
在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同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也纳入中共中央的统筹考虑之中。按照全国政协组织法的规定: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到1952年底,一届政协即将到期,因此应尽快召开第二次会议,否则就要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虑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加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中央决定先在1953年召开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在晚些时候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针对当时党内有人提出了制定宪法问题,中央认为,在过渡时期,以社会各界认可并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可以的,因为过渡时期的阶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即使制定宪法,恐怕绝大部分也是重复《共同纲领》的内容,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中央考虑在过渡时期可以暂时不制定宪法,而继续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并在以后的政协全体会议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共同纲领》进行修改补充。在我国基本上进入社会主义,消灭资产阶级,阶级关系有了根本改变以后,再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亲自主持宪法的起草

毛泽东亲自起草宪法
毛泽东对宪法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视,他不但担任了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主席,而且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的第三天晚上,毛泽东即率领宪法起草小组的三大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踏上了南下列车,离开北京来到杭州。在去杭州的途中,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报经中央批准后便着手起草。在三个月时间里,宪法起草小组先后起草并修改出了四稿。3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第四稿后,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宪法草案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
在宪法起草过程中,毛泽东对历次宪法草稿都作了多次修改,写了不少批语,并在宪法起草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讨论宪法草案的会议上作了多次讲话和插话。在1954年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总结说:“宪法的起草,前后差不多七个月。最初第一个稿子是在去年11、12月间,第二稿是在西湖,花了两个月时间。第三稿是在北京,就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到现在又修改了许多。每一次稿本身都有许多修改,在西湖那一次稿,就有七八次稿子。前后总算起来,恐怕有一二十个稿子了。”“总之,是反复研究,不厌其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刘少奇作宪法草案的政治报告

会议通过共和国宪法
经过1954年3月23日至6月11日历时八十一天的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的条件已经成熟。6月2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会议结束的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正式公布,郑重地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他们热烈拥护这个宪法草案,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
1954年9月15日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大会在毛泽东主持下,有制定宪法和几个重要法律等议程。大会于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出席会议代表1197人,投票1197张,同意票1197张。
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终于有了一部代表自己利益、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宪法。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了一个重要的好开端。这部宪法的实行,证明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对这部宪法的执行是比较好的。六十年代后期,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严重的曲折。从一九八二年以来,根据新时期的实践经验,我国宪法经过几次修改,但仍然是建立在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础上,是一九五四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55:海陆空三军大将授衔

光荣时刻??1955年9月27日

毛泽东向朱德元帅授勋

刘少奇向朱德元帅祝酒
授勋后的元帅们
  军衔制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军事制度,为世界各国军队所广泛采用,我国正式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军衔设4等14级,即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1955年9月27日,由国家主席毛泽东主持的授元帅军衔和勋章的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同一天,国务院隆重举行授予将官军衔的典礼仪式,周恩来总理发布命令,授予粟裕等10人大将军衔。
  军衔制度是人类军事历史的必然产物,它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战争规模的扩大,指挥机构中总参谋部的出现,军、师、旅、团、营等建制的形成,使得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元帅、将、校、尉等军衔等级应运而生。军衔制打破了按出身门第封官晋爵的世袭旧军制,而以战功评价报酬和地位,因此广泛吸引了自由农民、平民等各阶层的人士。在与封建骑士军队的战争中,军衔制军队以强大的生命力将对手淘汰出了战争舞台。本世纪初中国引进了军衔制。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曾妄图以洋人的军事制度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此后,中国各式旧军队都曾采用军衔制,但是,究其根本,只是封建等级制的翻版而已,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旧军队的封建属性。
  1955年9月,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自己的人民子弟兵实行军衔制,对我国的军队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到1965年,10年间全军共授予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少将1360名,将官以上军衔共计1614名。十年动乱开始以后,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军衔制度受到不公正的评价而被取消。1988年10月,佩戴军衔标志的人民解放军官兵又出现在中国街头,废止了23年的军衔制度在中国军队得以恢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7 15:26 , Processed in 0.2770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