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秦王政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3 18:52:52  回复  

  史上最早的改革
    
  乌鲁卡基那(UruKAgina又叫做Uruinimgina 乌鲁伊尼姆基那,约公元前2378~2371年在位)新官上任,猛放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减税和反腐。特别是把差点引发内战的矛盾焦点——丧葬费,改为了3大杯酒,140块面包,1只羊,1张床。并明令禁止各级官员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老百姓财产。
    
  第二把火:提高人(指自由民,奴隶在当时属于财产,不算是人)权。恢复失去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公民地位,并把轻装兵的口粮供应增加了一倍。
    
  第三把火:进行国内建设。乌鲁卡吉那在平民的支持下修筑了两条河,一条是开凿的新河,另一条是疏浚的旧河。第二年,拉格什国内的一些基建项目又在乌鲁卡吉那领导下陆续上马。
    
  这三把大火再加一些小火,比如推行一夫一妻制,在史上被称做乌鲁卡基那改革,记载这次改革的传世铭文《乌鲁卡基那铭文》已被发现,分别记载于三块坨式泥版和由五块石片组成的椭圆形石板上,用苏美尔语写成。
    
  拉格什经过一系列改革,国力与日俱增,其他的城邦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红眼病又犯了,又是“极富正义感”的乌玛挑头,于乌鲁卡基那执政的第四年向拉格什发难,两国死掐了4年,公元前2371年,乌玛找了三个帮手乌鲁克,乌尔,扎巴拉(Zabala),联手把拉格什做了。
    
  K倒拉格什后,乌玛丧佳卢伽尔扎格西(Lugal-Zage-Si)自信心暴棚,先跟战友乌鲁克翻脸,把乌鲁克照死里猛K了一顿,接着又把乌尔,拉尔萨(Larsa),基什等国K了个下半身不能自理,并出兵占领的全苏美尔的宗教中心尼普尔,眼看着就要称霸苏美尔地区,这时,北部一个新兴的奴隶制城邦横空出事,把乌玛的一统梦毫不留情的击了个粉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4 16:52:48  回复  

  阿卡德帝国
    
  这个北部新兴的奴隶制城邦的建立者就是几百年前跟苏美尔人共同建立“和谐社会”的阿卡德人。
    
  虽说阿卡德人在北部建立城邦,不过这也是以苏美尔人的聚集地为坐标来说的,按照地理位置,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都在两河流域的南部活动。
    
  当年苏美尔人风风火火的创立文明社会的时候,阿卡德人还没脱盲,文化水平低不说,人心还不齐,平时就靠给苏美尔人打打工,赚几个小钱混日子,所以常常被自身优越感极强的苏美尔人瞧不起,人前人后都被叫做“老冒”。
    
  这些“老冒”虽然土点,但还是有理想地,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老冒”们积极参加扫盲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冒”们渐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建立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国家,比如基什,欧庇斯等。
    
  “老冒”们虽然把国家象模象样的建成了,不过实力不咋地,苏美尔城邦互掐那会,“老冒”只能做做墙头草,哪边强就猛抱哪边大腿,所以被“误伤”是家常便饭,谁看不顺眼都能把“老冒”们提出来揍一顿,但就是这样,“老冒”们还是没统一,照样在各个苏美尔城邦的夹缝中混日子,直到公元前24世纪,“老冒”中一个传奇英雄的诞生,“老冒”们这种混吃等死的日子才告结束,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个传奇英雄就是萨尔贡一世(Sargon Ⅰ ,约公元前2334~前2279年在位)。萨尔贡一世本名叫啥不知道,“萨尔贡”是他登上王位才给自己取的名字,阿卡德语为“沙鲁金”(Sarru-kin),意思是“真正的王”。
    
  先前人们普遍认为“萨尔贡”仅仅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中用以表示“合法国王”的一个称号,但是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还是个猛人。不过萨尔贡同志的出身不咋地,身世的传说版本也有好几个。
    
  最通用的版本是萨尔贡是一高级女祭司的私生子,萨尔贡刚出生还没喝上一口甘甜的乳汁就被她老妈扔到了河里(可能是幼发拉底河),后被一个善良的汲水工收养,成为园丁,以后成为基什乌尔扎巴巴(Urzababa)的近臣。
    
  为什么说这个是通用版本呢?一是因为这个版本流传范围广,二就是这个版本跟希伯来先知摩西如出一辙,都是弃婴,后被人收养,再就是进宫,最后建立不世伟业。连遗弃方式和方法都极其相似,都是扔进河里任其自生自灭,当然萨尔贡要比摩西早生一千多年,要像也是摩西像萨尔贡,所以后世摩黑们在研究摩西生平的时候就认为摩西是生事是假托萨尔贡的,历史上没摩西这个人,虽然本人既不是摩黑也不是摩蜜,但对于历史是否有摩西其人还是持肯定态度地。
    
  这个通用版本还有一个神话版:萨尔贡的老妈是处女,生下他以后,他妈就把他放在罐里,用沥青封口,然后放在河里漂走。他被河神阿齐救起养大,成为园丁,后来女神伊什塔尔使他成为国王。看吧,神话就是这么炼成地,主角不变,把原始版本中的其他人用神替换,这么一折腾,历史就变神话了。所以说大多数神话绝对不是意淫,而是神化的历史。
    
  但是通用版虽然传的广,知道的人多,可信度却不高,结合史料,我们对萨尔贡同志的生平有了一个不同于通用版的新的阐述。
    
  据有关史籍记载,萨尔贡“母卑,父不知所在”,也就说萨尔贡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老爸是谁,他是个私生子,这点倒跟通用版一致,不过“母卑”这两个字就跟通用版有矛盾了。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从事宗教行业的祭司的地位是不低的,虽然算不上贵族阶级,但起码不会用“卑”这个形容词,所以说通用版中的“母是高级祭司”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卑” 这个字如果用来形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女同胞,有两种解释,一是身份卑贱,称呼奴隶就用 “卑”,二就是从事的职业的低下,就女性来说,一般指的是“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一行在当时虽然合法同时也很低贱,所以萨尔贡的老妈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女奴或是一个人见人骑的“小姐”。
    
  萨尔贡出生在基什,他老妈在生下他之后,因为无力抚养或是有难言的苦衷,把小萨尔贡放在一个用芦苇编结的篮子里,并用松香糊住蓝口,遗弃在了幼发拉底河的河滩上。英雄了得的萨尔贡刚出生就得直面死亡,还真不是一般的衰。
    
  一般英雄人物虽然童年命运坎坷,但就是再不堪也不会中途挂掉(那些英年早逝的少年英雄除外),萨尔贡同志也不例外,第二天清晨就被一个贵族家的花匠拣回了家,虽然花匠自己并不富裕,家里孩子多又没什么余粮,可还是把萨尔贡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般,只要家里有吃的总少不了他的,就这样,萨尔贡在这个虽然清贫却很温馨的家庭慢慢长大。
    
  童年的萨尔贡时常因为出身问题被同龄人嘲笑,每当遭受嘲笑,小萨尔贡并不反驳,而是用拳头说话,不管对方块头是大是小,冲上去就猛拍,不管揍的过还是揍不过,死不松手。依靠这种玩命的打法,渐渐的也就没人再敢嘲笑小萨尔贡了。
    
  为了能补贴一些家用,养父把萨尔贡调教成了一名出色的花匠,接着又把他推荐到基什国王乌尔扎巴巴的充当园艺工和厨工,这类仆役在王室中有个专门称呼,叫做“献杯”或是“执杯者”。
    
  进宫后,萨尔贡工作勤勤恳恳,因为花种的好,饭烧的香,得到了乌尔扎巴巴的赏识,被提拔为近身侍卫,由此,萨尔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在宫中,萨尔贡不段积累着自己的政治经验,培植着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机会,等待一个能够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机会不久就降临了,本来基什在乌玛和拉格什PK时恪守中立,本还指望着能混水里摸几条鱼,没想到乌玛在K死拉格什后转脸就把基什猛拍了一顿,战败后的基什国内一片混乱,萨尔贡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武装政变,一举拿下了基什的王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萨尔贡并没有在基什呆多久就拉扯了一帮阿卡德“老冒”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王国,可惜的是这个阿卡德王国的都城阿卡德城(Agade)的位置至今还没确定,据记载阿卡德城可能就在底格里斯河和迪亚拉河(Diyala River)的交汇处。
    
  虽然萨尔贡带着阿卡德人自立门户,建立了阿卡德王国,但在名义上,他还是基什的一把手,自称为基什——阿卡德之王,所以萨尔贡并不能算是白手起家。
    
  有了基什的武力和财力垫底,外加当时的苏美尔城邦互相掐的都只剩了半口气,萨尔贡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了他的一统大业。
    
  要打仗,首先得要有兵,在基什拉壮丁的难度太大,由于萨尔贡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基什国内不服他的大有人在,不造反已经要烧高香了,要征兵还不如抱个枕头做个梦来的实在,不过萨尔贡何许人也?活人还能给尿憋死?基什拉不到人阿卡德王国还能少的了人?
    
  回到阿卡德王国,萨尔贡很快组建了一支由清一色阿卡德人组成的“萨家军”,人数为5400,做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军队,“萨家军”的战斗力在当时是十分恐怖地,萨尔贡正是靠“萨家军”横扫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不世伟业。
  
  图108: 胜利石碑残片
   被反剪双臂的战俘正向前行,去迎接未知的命运。尽管绝大多数俘虏都被美索不达米亚战士在战场上杀死并埋葬,但也有一些被留做奴隶。
   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2340~前2279年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12世纪被作为战利品带往苏撒)
   闪长岩,橄榄石,辉长岩
   H. 46.200 cm;W. 35.000 cm; De. 18.000 cm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部
  藏品号: Sb 3


“萨家军”的人数问题历来就备受争议,虽然大伙都认可“5400”这个数字,不过“5400”到底代表了多少实际的数字那就见仁见智了,而引起这一矛盾的“元凶”就是60进制。
    
  “60进制”做为苏美尔人对人类历史做出伟大贡献之一至今我们仍然在使用,一小时有60分钟,一个圆有360度等等,都是苏美尔人搞出来的,“老冒”阿卡德人肚子里那点墨水又都是从苏美尔人那鼓捣来的,所以“5400”这个数字到底代表多少实数还是值得研究一下地。
    
  “5400”这个数字非常有意思,如果阿卡德人使用的是“60进制”,那么“5400”就代表一个整数加上它自身的一半,就如5400秒等于1个半小时一样,只要找出这个整数到底代表多少,那么“萨家军”的真实人数也就能确定了。
    
  再结合苏美尔城邦当时的战争情况,两个城邦掐架,各自出动的兵力也就只有那么几百口子,与其说是战争还不如说是群P,一次战役,连将军带士兵也就是一千来人混战,有时甚至不足千人,所以这个整数最大可能就是“千”,也就是说“萨家军”实际人数为1000×1.5=1500。
    
  从一个侧面也能说明“萨家军”人数不会太多,一块出土泥版文献上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天都有5400名士兵在他的宫殿(直译:面前)吃饭”。如果每天真有5400人同时进餐的话,那个食堂得盖多大啊?就是1500人在一块吃饭,那规模也已经相当惊人了。
    
  有了“萨家军”为后盾,萨尔贡底气足了不少,接下来就该找找乌玛一把手卢伽尔扎格西的晦气了。
    
  那时的卢伽尔扎格西正蹦的挺欢,胜仗一个接一个,眼看着就要完成对美索不达米亚的一统,冷不防萨尔贡带着他的“萨家军”从斜刺里杀将出来,一个要南上,一个要北下,恰巧在平原地区碰到了。
    
  两军相遇,一起联欢那是不可能了,反正都瞧着对方不顺眼,萨尔贡还是故意找茬,那就甭废话了,开打吧,此战也是“萨家军”在历史舞台上的处男(“萨家军”都是男地,没有女兵)之战。
    
  萨尔贡方面有他的“萨家军”,实力超强,卢伽尔扎格西方面实力也不弱,号称“50国联军”,大大小小的城邦一把手到了50来个,虽说整体实力不如“萨家军”,不过人数上不但没落什么下风,而且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50国联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跟萨尔贡的正规军没法比,联军还没摸到“萨家军”的衣角,就被一通乱箭射个半死,等到近身搏斗那就更不行了。
    
  “萨家军”什么素质?一伙吃饱了就练,练累了就睡,睡醒了继续吃,吃完了还练,除了训练打仗不需要干其他活的主,肉搏还不是小菜一碟,直K得联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一看情况不对,转身就跑,先是小部分跑,接着就是大溃败。
    
  联军总司令卢伽尔扎格西因为腿短跑的慢,当场被俘,接着又被萨尔贡象牲口一样牵回了阿卡德城,末了又被当作祭品献给了阿卡德大神恩利尔。
    
  “萨家军”一战成名,萨尔贡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乌玛,之后又经过34次的胜利战争,萨尔贡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
    
  在此基础上,萨尔贡兵锋远指埃兰,略取苏撒、阿凡和巴拉西等城,还征服了苏巴尔图(Subartu ,即亚述地区)王国,占领埃布拉和巴勒斯坦,领土“从日出处”(即东部埃兰)到“日落处”(即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即地中海)到“下海”(即波斯湾)。从而把阿卡德王国建成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

图109: 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帝国版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4 17:01:49  回复  

  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和民族不断被并入,萨尔贡对帝国的统治变的越来越无法控制,为了能有效的控制帝国,萨尔贡改革了政治,建起了两河流域第一个君主专制政权,明令“国家只能有一张嘴”,帝国只能有他一个人发号施令,其他人只有听令的份,各地方一把手全部由阿卡德人担任,直接听命于他,并且极度嚣张的称自己为“天下四方之王”。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力,还自称为“最高女神伊什塔尔所宠爱之人”,主神“恩利尔不许敌人统治的国家之王”。
    
  此外,萨尔贡还对度量衡,文书,历法和档案方面做了统一,并且让自己的女儿恩黑度阿娜(Enheduanna)成为乌尔城的月神南娜神庙的高级祭司(entu-priestess),用以改善和苏美尔人的关系,不但宗教方面如此,对苏美尔人的文化,萨尔贡也一并继承。
  
  图110: 带有阿卡德王朝建立者萨尔贡的女儿恩黑度阿娜铭文的石雕盘,左数第二个即恩黑度阿娜。
   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2300年
   乌尔(伊拉克南部)
   幽居地残垣与C18号房屋叠压
   1925-26
   方解石
   Dm. 25.600 cm; De. 7.100 cm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
  藏品号: B16665(U. 6612)


萨尔贡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使自己建立的帝国能够千秋万代(我们的秦老大跟他很像),不过因为国家大,民族实在太多太杂,各方面矛盾必然很多,萨尔贡处理矛盾的方法倒很干脆,就一个字——“杀”,处理起来毫不手软。
    
  依靠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虽然当时可以唬住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和仇恨会越积越深,直至最后的爆发。
    
  萨尔贡统治末期,矛盾终于被激发,苏美尔人和埃兰人因为不堪忍受被虐待,爆发了起义,刚开始萨尔贡没把这茬放在心上,没想到引发了帝国全境大起义——“全国各地都起来反对他”,起义军差点就把萨尔贡的老窝阿卡德城给一锅端了。
    
  这下子萨尔贡终于坐不住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自己的“萨家军”荡平了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
    
  虽然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位传奇英雄最后一仗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子民,不知道当时萨尔贡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有些愤怒?有些感慨?亦或有些失落?或许最大的感受还是无奈和讽刺吧。
    
  公元前2279年,阿卡德大神恩利尔因为打牌三缺一,就把萨尔贡叫去凑数,这位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传奇英雄由此结束了他的光辉岁月。
    
  虽然萨尔贡生的不伟大,挂的也不光荣(不过是自然死亡),但他作为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第一个一统者,被永久的载入了史册。作为一个先行者,为后世的美索不达米亚历代杰出领导人树立的榜样。萨尔贡还是一位超人气偶像,以至于后来的亚述领导人萨尔贡二世都要抱他的大腿来聚集人气。
    
  萨尔贡挂后,他的小儿子里姆什(Rimush,约公元前2278~前2270在位)继位,这个阿卡德王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在位九年,其他事没干,就光忙“救火”了。
    
  在萨尔贡还在世时,造反派就已经跟王室撕破脸猛K了,还差点把萨尔贡做了,因为萨尔贡实在太猛,最后功亏一篑。萨尔贡一挂,造反派又开始抛头露面了,这边反来那边和,造反逐渐成为了阿卡德公民的一项时髦活动。
    
  “救火队员”里姆什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灭火”,灭了九年也没灭出个所以然来,国内建设还被耽误了,经济没搞上去不说,版图扩张也被迫减缓,只在“灭火”的空隙带人去埃兰那边过了把瘾,顺带到波斯湾晒了把日光浴。
  
  图111: 刻有里姆什名字的骨螺
   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2270年
   红海或波斯湾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部
  藏品号: AO 21404
  

潇洒完了就该他倒霉了,公元前2270年,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对于“政变”这种造反活动中最高级项目,“救火队员”里姆什一点办法没有,不但没搞定,还把自己的小命搭了进去。
    
  里姆什挂的那叫一个蹊跷,有一个神秘文本把他称为“被其仆用泥板文书杀死”的君主。里姆什又不是纸糊的,就是再硬的泥板也不能把他拍死,所以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里姆什的死因。
    
  那么神秘文本的这段话就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里姆什受不了舆论的讨伐,自己结果了自己,是自杀。二就是里姆什被他的文臣用夹圆筒印章的长别针给刺死了,是他杀。不管是自杀还是他杀,反正里姆什死于非命。
    
  运气不好的“救火队员”里姆什挂了之后,他的老哥玛尼什图苏(Manishtusu,约公元前2269~前2255年在位)决心把“救火事业”进行到底。
    
  作为大哥,玛尼什图苏比他的“救火队员”弟弟能力要高出一筹,虽苦虽累,但还是把国内的“反火”尽数扑灭,不过玛尼什图苏对造反运动还是很后怕的,于是他颁布了一些法令,规定了各城邦还有一定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国内矛盾有了一定缓和。国内的那些事儿暂且高定,腾出了手的玛尼什图苏开始搞起了扩张运动。

和他弟弟一样,玛尼什图苏也把目标锁定在了波斯湾,狠狠的把波斯湾沿岸的12国联军揍了顿。除了PK,玛尼什图苏还热衷于商业活动,在他的领导下,发展了阿卡德王国同梅露哈(Meluhha古代印度)、马干(Mangan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Dilmun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帝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成了款哥后的玛尼什图苏投身于地产业,“玛尼什图苏方尖碑”就有记载:玛尼什图苏曾向四个城市公社的居民点购买8项土地的地契,其中七项(一项数字缺漏)总计合3158公顷。
  
  图113: “玛尼什图苏方尖碑”
   阿卡德时期,约公元前2270年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12世纪被作为战利品带往苏撒)
   闪长岩
   H. 140.000 cm; W. 60.000 cm; Th. 60.000cm
  摩尔根
  1897-98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部
  藏品号: Sb 20
   


在他的带领下,阿卡德王国的地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私人土地交易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时,一般的土地卖主已经不再是公社,而变成了贵族家长,女同志们也义无返顾的投身这一行。买主通常以银、铜、大麦和其他实物支付地价,有时也以奴隶支付。
    
  玛尼什图苏再能耐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该挂谁也拦不住(又有文本称他为“被其宫殿杀死的君主”,在他之后,他的儿子战争狂人纳拉姆辛(Naram-sin,约公元前2254~前2218年在位)继位,阿卡德王国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纳拉姆辛做了36年一把手,同时也跟人掐了36年。
    
  在这36年中,纳拉姆辛在西线攻占的一个城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个城邦就是早先他爷爷萨尔贡曾经占领过,后又趁乱闹了独立的古国——埃布拉(Ebla今Tell Mardikh 马尔迪赫丘,地处叙利亚),一个神秘而伟大的国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5 14:27:20  回复  

  发现埃布拉
  
  说它神秘是因为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不过大都语焉不详,刚开个头就没下文了,有的甚至只是一笔带过。说它伟大是因为埃布拉曾经“阔过”,而且不是一般“阔”。
    
  本来埃布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存在,人们对它的兴趣并不大,也没人专门花时间研究它,更别说去找它的遗址了,不过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埃布拉得以重见了天日,并且这一惊人发现引发了一场全球美索不达米亚学术成就版块的强烈地震。不光这样,有人还把它喻为“上古世界第八奇迹”(“世界”这和词实在不恰当,说“环地中海”比较靠谱),有人甚至认为与“上古世界七大奇迹”相比,埃布拉古国的“吨位”还要更重一些。
    
  时间退回到公元1964年。
    
  这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Paolo Matthiae)博士率领罗马大学(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za)考古队来到了叙利亚,保罗•马蒂尔既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又是叙利亚专家,他当时到叙利亚进行考古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丰富一下极其有限的古叙利亚人的活动资料,说白了就是想碰碰运气,能捡个“钱包”就算赚了,没想到“钱包”没捡到,却挖出了个“大金矿”。
    
  其实保罗•马蒂尔并不是第一拨到叙利亚进行考古的人,早在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率先开始了对叙利亚大沙漠的考察活动。
    
  作为先行者之一的戴沃盖,在他的那次短期考察中发现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筑物遗迹。这些建筑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墙较宽,殿堂较大,柱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戴沃盖的工作没能继续,他的发现也没招徕多少人气。
    
  此后近百年间,叙利亚沙漠区再度被考古学家们选择性遗忘,几乎没人再往这个漫天黄沙,环境恶劣的地区跑,挖不到东西事小,把小命丢了那就事大了。
    
  直到1964年,保罗•马蒂尔带着他的“公费旅游团”来到这里,埃布拉才有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这一天,埃布拉默默的等待了3000多年。
    
  马蒂尔能开挖的地方有好几十个,因为在叙利亚到处都分布着好几百年都无人问津的土墩,并且叙利亚政府热衷于证实自己这个现代化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见到马蒂尔和他的“公费旅游团”,政府官员都笑的跟朵花一样,说什么考古断代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马蒂尔一路大开绿灯:“哥哥你大胆的往下挖!”“想挖哪就挖哪!”
    
  有了叙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马蒂尔的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啥都别说了,开挖!
    
  马蒂尔选择的开挖点是距叙利亚阿勒颇以南约56km的马尔迪赫丘。
    
  马蒂尔之所以选择马尔迪赫丘,一是因为它高出地面10米,并且占地面积约有57公顷,中央还有一块凸地,后来考古队把它命名为卫城。二是在1955年,叙利亚的一个农民在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和一个圣盆,盆的周围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
  
  图114: 马尔迪赫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2 22: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朴泥板’是迄今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资料

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太惊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5 14:29:13  回复  

  虽然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不过马蒂尔却是有心人,半靠推断半靠蒙,马尔迪赫丘的挖掘工作开始了,一个惊世古城即将被发现。
    
  等待了好几千年的埃布拉这会反倒不急了,它不急马蒂尔也不急,靠着每年仅有的6个星期的挖掘时间,马蒂尔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挖到了1968年。
    
  当然这段时间里马蒂尔也不是一无所获,考古队挖到了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几座神庙和一座纪念门,不过在中东那个地区,挖出3,4千年前的东西或是遗址之类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所以也就没引起外界的多大关注,马蒂尔可不管这些,反正有时间有后盾,挖就是了。
    
  公元1968年,马蒂尔在卫城遗址(就是那块凸地)挖到了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无头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上刻着26段楔形文字铭文。
    
  这也是马蒂尔他们首次挖掘出铭文,中有一段铭文特别引人注目,尽管马蒂尔很谦虚的说他对楔形文字是外行,不过他还是初步判断出这座雕像是“埃布拉君主”的一个儿子献给女神伊什塔尔的还愿品,原文是:“因为埃布拉之王和伊什塔尔女神的缘故,将水槽献给大神庙。”
    
  由此,马蒂尔认为铭文里提到的“埃布拉”就是萨尔贡和纳拉姆辛在铭文中宣称的附属国,以及一些古埃及史料中提及的神秘城邦——埃布拉。
  
  图115a-c: 埃布拉城遗址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马蒂尔找到了意大利学者——美索不达米亚学家乔万尼•佩蒂纳托(Giovanni Pettinato)。
    
  佩蒂纳托严格说来是个只顾埋头研究古代闪族语言和文字的专家,对现场考古并不在行。1969年,佩蒂纳托在罗马证实了马蒂尔对铭文的阐述,后者也不含糊,立马认命佩蒂纳托为考古队的碑铭专家,不过在其后的5年里佩蒂纳托却成了挂名专家,没有铭文出土,佩蒂纳托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眼巴巴的在意大利等了5年。
    
  虽然佩蒂纳托空了5年,马蒂尔他们却没闲着,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发现了一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王宫废墟,经过对陶器碎片的判定,废墟的一个清晰破坏层的年代可上溯到阿卡德王朝时期,基本是萨尔贡和纳拉姆辛干的,此外,对与城市的规模,马蒂尔也有了惊人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埃布拉的鼎盛时期,城内原住民大概有3万,这在当时的中东能算的上是大城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16a-c: 埃布拉王宫遗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5 14:32:36  回复  

  时间到了1974年的8月,无所事事的佩蒂纳托收到了一封发自叙利亚的电报,电报上说马蒂尔又有了惊人发现,他们在王宫区域的一间被发掘过的房间的地板上发现了40块泥板书,虽然王宫被烧的一塌糊涂,泥板却历经4000多年不坏,依然完好无损。
    
  得知这一消息,佩蒂纳托激动的急忙飞往大马士革,并在凌晨2点到达了发掘现场,虽然到的时间不那么适当,考古队员们还是立刻拿出了泥版,两眼放光的佩蒂纳托也不废话,立即开始了解读工作。
  
  希望很美好,但现实总是很残忍,观察完泥板的佩蒂纳托很光棍的对充满企盼的马蒂尔和他的队员说了句:“我一个字也看懂!”
    
  叉的,原来是“天书”。
    
  显然,“天书”并不属于已经破译的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埃兰语和古波斯语中的任何一种。
    
  接下来的几天,佩蒂纳托废寝忘食,整天抱着泥板猛瞅,可瞅了半天也只辨认出了几个苏美尔动词形式,破译“天书”不但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个体力活,“工地”上的条件显然不行,于是佩蒂纳托给泥板都拍了照,回罗马专心致志的研究去了。
    
  公元1975年4月,辛苦了大半年的佩蒂纳托有了鉴定结论:“天书”中的大多数是用一种尚不为人知的闪米特语写成的,跟阿卡德语有关但并不相同。因为这种新发现的语言跟举世瞩目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后来的语言——希伯来语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佩蒂纳托把它命名为“古迦南语”。
    
  佩蒂纳托的这一结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迟怀疑态度者居多,那些习惯定向思维的古板学者们怎么也不相信公元前2000年前的叙利亚土著会有自己的文字,不过真理一般都是站在少数人这边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把谎言重复再重复,直到把谎言忽悠成真理。这次也不例外,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不久之后的发现给了佩蒂纳托强有力的支持。
    
  不得不说马蒂尔同志的运气实在是不错,不过运气一贯都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在下一个发掘季,马蒂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气是一部分,但马蒂尔的执着才是关键。
    
  因为王宫废墟遗址的范围比较广,挖的时候是浅尝辄止到处碰运气还是执着的逮住一个点照死里挖,这是马蒂尔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挖出有价值的东西,“广种薄收”应该是个好办法,不过马蒂尔却不按常理出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这一次他又对了。
    
  经过坚定不移的深挖,马蒂尔终于在因大火倒塌的泥砖墙中发现了近千块泥板书。
    
  佩蒂纳托义的不容辞接过了破译泥板书的重任,再次从罗马飞到了叙利亚,这回跟上回可不一样,鸟枪换大炮了,不光是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有了飞跃,佩蒂纳托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他这次赶上的是近东考古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有_的_人 回复日期:2011-08-05 14:35:38  回复  

  起先发现的泥板基本都是残本,佩蒂纳托难免有些失望,完整的要破译已经是高难度了,要破译残本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正当佩蒂纳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考古队的考古专家把他仅剩的一点残存的希望之火变成了熊熊烈火。
    
  原来这位经过狂奔连气都顾不上喘的考古学家告诉佩蒂纳托的消息是:马蒂尔在毁坏的王宫廊柱下面发现了一个装有海量泥板书的房间。
    
  这以惊世发现彻底激发了考古队同志们的热情,虽然已经是晚上,大家都等不及到天亮,迫不及待的要佩蒂纳托对这一发现做出评价。
  
  兴奋的佩蒂纳托毫不犹豫的点着了煤油灯亲自下到了那个房间,他回忆说:“我下到8米深的地方,小心翼翼的走进房间,开始浏览被数百年(实际上都埋了好几千年了)的尘土半掩着的,半露出地面的第一块泥板文书。”
    
  这次那个差点令马蒂尔和他的队员们“当机”的声音(“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没有重现,佩蒂纳托能清楚的读懂它了。
    
  第一块泥版是一份城市的一览表,城市名虽多,熟知的却没几个,不过一个词的不断出现刺激了马蒂尔和佩蒂纳托的神经,这个词就是“恩埃布拉”(意思就是埃布拉一把手)。
    
  这一重大发现就象给考古队打了一支兴奋剂,哥几个也顾不上进行“休息睡觉”这类浪费生命的活动了,拿起铲子奋战一个通宵,到次日凌晨终于让此次考古的最大发现重见了天日。
    
  经过考证,这个房间被认定为埃布拉王室的档案馆(又称“埃布拉的图书馆”),里面存有近2万块泥板书和残片,甚至还发现了当初堆放这些泥板的木架痕迹。
  
  图117: “埃布拉的图书馆”遗址


图118: “埃布拉的图书馆”局部复原
  

档案馆的发现使得近一个世纪出土的公元前2150年之前的文本数量大大增加,接下来的10天,考古队不再跑其他地方乱挖了,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门心思的搞起了目录编纂,还对每块泥板书在发掘现场是位置做了详细记录。
    
  目录编纂虽苦虽累总有个头,考古队把目录编好后,就轮到佩蒂纳托进行艰苦的抄录和高技术含量的破译工作了。
    
  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佩蒂纳托发现了这样一段话:“人类创始以来,众王之中没有人夺取过阿尔马纳和埃布拉,纳加尔之神为坚强的纳拉姆辛拓宽道路,赐予阿尔马纳和埃布拉,又赐予纳那拉姆、杉树之山和大海。”纳拉姆辛就是阿卡德帝国奠基人萨尔贡一世的那个好战的孙子,大海指的就是“上海”(地中海)。
    
  由此,考古队终于认定他们所挖到的就是消逝了数千年的埃布拉王国的遗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22:07 , Processed in 0.09163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