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趣味楹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0 08: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0 08:11 编辑

                     (三五〇)
       中秋是传统佳节,佳节加上佳联,那就是相得益彰。历史上有众多和中秋有关的好对联。一起来欣赏这一副中秋对联,妙言妙语,值得细品。
与吾同甲子;
添汝作中秋。
       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在61岁高龄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更巧的是,方观承的儿子出生那一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四日,距离中秋节只有一天。
所以,这就是“双喜临门”了。尤其是老来得子的喜悦,让方观承十分兴奋。他忍不住写下了这副对联。
       上联的意思是说,方观承自己是61岁,而儿子是1岁,60年为一甲子,然后重新开始。所以父子是“同甲子”。而下联是从儿子的出生日期着眼,说儿子的出生乃是中秋节最好的礼物。
       这个对联一下子就流传开来,乾隆帝知道这个消息后,专门让方观承把儿子抱到身边来看,还把自己佩戴的“金丝荷囊”赐给方观承的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17: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1 17:04 编辑

                      (三五一)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传说本联是明末清初金圣叹苦思冥想几个月后才创作出下联来的。据说某年中秋之夜,金圣叹对酒赏月,忽然心有所动,得出了“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这一上联,可是苦思良久,仍然无法对出下联来。直到数月之后的大年之夜,有人来问他日子,他猛然想起,今夜已是年尾,明日该是一年的开头了,从中得到启示,终于对出了下联。
       上联说农历每月的月半(十五日)这一天正是天上月亮复圆的时候,月复一月,月月如此;下联则说每年的年尾之后总是接新年的年头,周而复始,永无穷期。
       本联是一副巧趣联。它以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历法知识为题材,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显示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智慧。把自然现象与社会常识用对联的方式组织到一起,道出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别有一番情趣。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微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2 06: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2 06:52 编辑

                   (三五二)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在消灭太平天国残余力量后的一个中秋之夜,面对眼前良辰美景,踌躇满志的左宗棠兴致勃勃,提笔写下了一副自题联。这副对联表面上看只是对景抒情,但实质上却大有深意。
      “万山不隔中秋月”。中秋之月,皎洁高远,所以千峰万壑也阻隔不了。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材料,这句就颇有意味了。
       1861年,曾国藩指挥湘军等消灭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军队,把清王朝从灭顶之灾挽救了出来,使清王朝的统治出现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局面,被称为“同治中兴”。左宗棠是将“中秋月”比作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意思是说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像中秋月一样,光照人间,恩施万民。这里有对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和效忠邀宠之意啊!
      “千年复见黄河清”。黄河之水本来是浑浊的,因此古人总以黄河之清为天下太平的征兆。这里的”千年复见黄河清”,显然是为清王朝歌颂太平——“黄河清”。而所谓“千年复见”,则是将“同治中兴”比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的稳定和繁荣。从盛唐到晚清同治年间,大约相隔了千年,所以说是“千年复见”。作者歌颂清王朝,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原因,他自己就是一个“同治中兴”的功臣。1865年他奉命节制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军事,率清军在梅州最后绞杀了太平军余部,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千年复见黄河清”中有他的一份功劳啊。作者以此自题,显有以功臣自居的深意在其中了!
       这么短短一副中秋自题对联,在表面的吟风弄月中,左宗棠既向清王朝效了忠,又显了自己的功!可见他军事才能厉害,文笔也是不一般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3 10: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3 10:02 编辑

                     (三五三)
心如夏花灿烂;
死若秋叶静美。
       晚年,王阳明自感不久于人世时,平静地对弟子说:我走了,并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留下了8字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用尽一生,修得一颗光明磊落强大的心,人生方可无怨无悔。
       心光明,则一切光明。
       人们喜欢读王阳明,因为他能教人修心,能让人们在迷茫和人生低谷的时候找到出路,能让人们学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于活了大半辈子什么都得不到!
       王阳明的心学远不止此,他的思想自从诞生以来,影响了千秋万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张居正、曾国藩、康有为等人,都是他的“门徒”,他们完善、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有诗曰: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在《知行合一》和《传习录》两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场披荆斩棘的王阳明,也可以看到在战场有勇有谋的王阳明,更可以学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我买了两套,一套自己闲来时读一读,净化心灵,一套当礼物送给了朋友,对于喜欢历史,喜欢文化的人来讲,王阳明是必读之物!
       王阳明的思想折服了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以及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无数中外名人。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过:“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人生早一点读王阳明,也就少走一段弯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09: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4 09:34 编辑

                    (三五四)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这是清代姚文田一副好联。
       近代大家冰心曾说过:“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 是啊,一家人在一起,无关乎钱多钱少,房大房小。 因为家不是房屋,而是心灵港湾,你可以卸下所有伪装,不必迷茫,也不见风霜,纵然门外寒冬如雪,门内也是春风暖意。
        一个家最好的风水,就是闻到书香,听到安静,看到从容。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说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唯有忠诚,读书,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历史上,一家出三才子,莫过于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最让人佩服的应该是苏洵,培养了两个才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在当时,作为父亲的苏洵,也是愁坏了,两个儿子调皮捣蛋不说,还不爱读书,硬来吧,又怕起反作用。于是,他决定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从激励入手,积极引导,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变害为利。一开始呢,苏洵就每天躲在书房里看书,偷偷摸摸的,被孩子看到了,就把书藏起来,还严重警告他们,不准进书房。这下彻底激发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你不让我们看,我们就偏要看。于是,两个孩子想尽办法,去书房偷书看。就这样一来二往,苏家兄弟也发现了读书的乐趣,渐渐地把读书当成习惯,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双子奇迹,而苏氏家族,也传承了七代。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好的传家宝,不是留给孩子房子,车子,金钱,而是教会孩子读书。要知道,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一个爱读书的家庭,孩子才会受益一生。多读书,一开始我们或许平凡,但却不无知,或许忙碌,却不无趣。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能与伟人共情,陶冶情操,更能学习伟人的智慧,抑制愚昧。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虽不能让我们马上致富,但却能让我们教会孩子,通过书里的知识,去寻找人生的答案,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5 12: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5 12:51 编辑

                   (三五五)
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贵重的家产。
       父母总希望可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这其中最宝贵的,并不是多少财产,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萧何为刘邦稳定后方,对汉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所以刘邦分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是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刘邦问他为什么,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吃懒做,这样家族慢慢就会没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后,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没落了,但是萧何家却依然兴旺。
       曾国藩曾说过,如果孩子不经苦难,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给他坎坷,给他磨砺,而不是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在曾国藩的家中,“穷”是“善身”之道。在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俭自律,越能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懒做,害人害己。反之,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世间第一等事,还是读书。
       古往今来,在学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没有随身携带书籍,在简陋的草棚里,和儿子一起默书抄书,乐此不疲。
       王阳明被贬龙场,本是毒瘴之地挣扎求生,他却依然不忘研习《易经》。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哪怕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看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气质自然变了。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所以,一个人的容颜,三十岁之前靠遗传,三十岁之后,靠的是自己。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无论在工作上、个人交际中又或者日常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你沉浸于一本好书时,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6 0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六)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
行不得也,满天风雨鹧鸪声。
       这个是曾国藩悼念亡弟一副对联,情真意切,情味浓郁,读之令人玩味不已。
       据说曾国藩一生都是半天办公,半天读书,即使是在战事激烈的军旅之中也不废此例,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典范。曾氏所读并非都是关于治国打仗的书,他悉心于哲学并且酷爱诗词。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读书致用倒还在其次,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与哲学,就会发现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实是官员们创造的,这使人对古代的宦读人生不禁生出无限的怀想。
       做官是一种大俗,读书是一种大雅。
       从俗的、做官的立场上来看,这大雅对大俗是一种拯救;而从雅的、读书的立场上来看,这大俗对大雅又是一种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那些老死书斋的学者往往成为陋儒,而宦游四方的官员则往往成为文化英雄。治国平天下的事功无意中变成了治学为文所必需的田野工作,这也算是历史和命运的一种机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7 12: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7 12:06 编辑

                   (三五七)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个是《增广贤文》里说的。
       意思是,善意的关怀、劝诫的言语,哪怕只有一句,在三九寒冬那样寒冷的天,都能让人心生温暖之意。恶劣的谩骂、诋毁、中伤的言语,对人的心灵的伤害,哪怕是在酷暑炎热的六月,都能让人心生寒意。
       说话,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水平,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实力,最能证实一个人的修养......只要你开口了,就会暴露你自己,别人也就能从你的语言中认识你,然后在脑海中留下对你的印象。所以,千万不能逞口舌之力和一时之快,不要目中无人、不要傲慢无礼、不要恶语伤人、不要批评指责.....等等一些负面的语言,这些都会为你招致无尽的祸端。
       而要注意措辞和语气温和柔软,话出口之前,要三思而言,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后果,有时候要注意正面和迂回的表达,既可以避免误会发生,又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一句话,事可以硬着做,但话要软着说。说“软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再好的感情都需要维护和经营,再好的朋友说话也要注意分寸。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一段关系的破裂,都是由于说话不对引起的。
       古人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是,生病是因为嘴巴里进了不干净的东西,祸端是因为嘴巴说了不该说的话,所以说管住嘴巴特别重要。
管住嘴巴,不是要你不说话,而是要你说对话、说好话,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语言要正向积极,多赞美人,多关心人,多鼓励人,让人家感受到你的真诚。
       二是语气要温和柔软,态度要好,措辞要柔,面带微笑,让人家感受到你的善意。
       记住以上两点,好好说话,你的家庭、工作、生活都会越来越顺。人在世上行走,要做到三点:为人要圆,做事要硬,说话要软。
内心正直,外在圆融,为人如铜钱,内方外圆。
巍峨不动,雄伟有力,做事如大山,要硬要稳。
水滴石穿,以柔克刚,说话如海水,要软要柔。
        这是古籍《增广贤文》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智慧,里面涉及到众多名言警句,读完使人醍醐灌顶,受益无穷。
       《增广贤文》是一部融入了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圣贤书,也是历代民众为人、处世、治学的行为准则。里面既有孟子主张的“性善论”,也有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若把它作为人生的指路明灯,就能少走许多弯路和错路。
       读了这本书,你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也能更好地为人处世,它不是教你做个烂好人,而是告诉你要理性的善良,它也不是要教你做个坏人,而是告诉你如何应对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8 0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9-28 06:40 编辑

                   (三五八)
        一副挽联,引起毛主席注意。
       1972年1月6日,71岁的开国元帅陈毅病逝。消息传来,张伯驹犹如听到惊天霹雳,为国家痛失一位为国为民的元帅,为自己痛失一位知己而大哭一场,此时此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涛,含泪写下这样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写完这副挽联后,张伯驹亲自带挽联前往陈府,向陈毅夫人张茜表示哀悼,交谈之中,考虑到自己头上的“帽子”还未摘掉,怕这副挽联会给张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就诚恳地建议说:“我写这副对子,主要是表达一下我对陈老总的敬意和哀悼,为’安全’起见,就不一定挂出来了吧。”
       客观地说,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中,张伯驹的这副挽联有一定的敏感性,而且他当时头上的“帽子”也未摘掉,所以他的建议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
然而,陈毅夫人张茜却没有顾虑太多,他坚定地做出将这副挽联挂在追悼会现场的决定,并说:“我现在没有什么顾虑了!陈毅同志去世了,我更没有顾虑了!”
       张茜的话音刚落,张伯驹已经是老泪纵横。
       随后不久,在追悼会现场,张伯驹的这副挽联被挂了出来,尽管所挂的位置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是,这副言辞真切的挽联还是被毛主席注意到。
        当毛主席看到这副挽联后,他老人家被挽联的内容所感动,当即赞赏挽联写得好,并问:“张伯驹呢,张伯驹来了没有?”
       此时一旁的张茜,怀着沉痛的心情,赶紧回答:“张伯驹没有来。....追悼会不允许他参加。他们夫妇俩从吉林回来,一没有落户,二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
       毛主席听到这一情况后,转身又注视着这副挽联,随后对身边的周总理说:“你过问一下,尽快解决。”
       不久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张伯驹夫妇的工作和户口得到了解决,此后张伯驹夫妇继续为祖国文化事业奉献余热。
       1982年,张伯驹病逝,走完了84年传奇的一生,在随后的追悼会现场,叶帅、邓颖超、王震等都送来花圈,送别这位文化老人。
       最后以一副挽联,纪念这位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大贡献的老人:
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
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07: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九)
逢人且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这个是《增广贤文》里的话。意思是,遇到不了解的人,说话只说三分就可以了,一定不要把真心暴露出来。
       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与人交往交流,一定要有所保留,切忌轻信他人,切忌交浅言深,切忌暴露底牌。否则,就可能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因为人都是逐利的,如果你过早的把自己的弱点和底牌暴露出来,一旦有了利益冲突,人家轻而易举就能伤了你。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说话,要懂得“圆”的规则。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处世,不仅要追求做事的成功,更要追求做人的成功,事实上做人做成功了,做事也差不到哪里去。
会做人比会做事重要多了,如果说做人追求的是“道”的层面,那么做事追求的就是“术”的层面,道和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世。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在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增广贤文》里面,收纳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民间古训、世间哲理、人性真相,其中有一个思想就是:嘴要甜、心要狠、话要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8 20:53 , Processed in 0.0838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