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萍水相逢

莺歌燕语?双城变奏之三(汀芷幽兰&萍水相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库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可以也应当作为构建当代有上海特色文化的基础,根据这一文化特色开发出适合新时代的文化,它应当具有石库门文化的包容性、大众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库门情结”反映了上海人对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向往。它应当成为上海新的住宅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向。这就是说,新上海的建设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构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知青文化的开展主要是以知青民间组织为主的各种文化资源为载体。知青民间组织是横向社会自然的架构,对纵向社会结构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是缓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植被”。评价上海知青民间组织是快乐与痛苦的悖论。知青群体一般热衷于“兵团”、“公社”、“村寨”、“集体户”形式的“抱团文化”,知青民间组织派系众多,人脉复杂,决策纷乱,各自为政。虽然“天下知青心连心,打断骨头连着筋”理念,已得到所有知青民间组织的认同,但事实上,少数知青精英的表现总令人遗憾。知青民间组织之间的纷争和矛盾,一般是知青精英之间的不和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文化通过“后知青”文化资源为载体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历史原因,知青文化的“血液”里尚残留着中国文化的“糟粕”和“疯狂年代”的“毒素”。知青文化开展也暴露了知青一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的典型心态:一是喜欢夸大自身作用和优点;二是不喜欢提及自身缺点和不足,三是很介意别人批评,不能冷静反思。但是知青一代人的追求与历代青年的追求进步是一样的。知青群体大多数的理念是崇尚“理想主义”和留恋“激情岁月”。面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质疑,同时包含着对一代人青春的否定,他们有的试图通过上述的种种“后知青”文化资源平台表达心声,发掘“激情”与“理想”的合理内涵,让在新时代并没有得到多少利益的知青伙伴,在对昔日的回忆中重拾青春价值,以赢得自我肯定。这是一个善意的动机,同时也让“后知青”文化资源成为知青群体晚年生活浪漫的“伊甸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上海“后知青”文化资源基本与全国其它大城市一样,正处于初级成长阶段,问题虽不少,但发展势头良好。它们不但是知青群体在精神层面生息和休闲的“载体”或“生物圈”,更是有关部门为深入了解和关注老知青群体生存状态,有效引导老知青群体积极向上,改变观念和心智,跟上改革开放时代步伐的工作重要“抓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报刊杂志为知青提供了休闲的文化平台。上海知青报纸期刊(不含各校友会和联谊会的简报)有6-8种,大部分是季刊或不定期出版,属于没有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免费交流刊物(有的挂靠于某网站,有的利用某报纸的增刊号发行)。还有许多知青联谊会自行编印了诗歌集、摄影集、评论、回忆录等文集。相对网络媒体、网络杂志或电子杂志而言,绝大多数的老知青由于不会上网,更偏爱阅读纸质版的知青报刊或出版物,例如《上海知青》、《黑土情》和《知青风采》等。创刊号《知青.上海》杂志发行日是工作日,原以为可能会有一些上班族不能前来,但事实上很多人请假前来参会,把预备200人的会场挤得满满登登。会议签到处统计,出席人数超过300人。作者与许多没有拿到期刊的老知青交流,他们透露出晚年生活缺少知青读物的遗憾,前来参会的最大愿望居然是想得到一本纸质的杂志。
知青报刊杂志的编辑部是松散型组织,一般没有编辑费和稿酬,印刷、制作和邮寄费用主要来自企业家的资助。知青报刊杂志培育或发现了不少优秀写作人才,从作者、编辑、编务、校对、美术设计到发行人员全部是知青志愿者。知青报刊杂志有着鲜明的主题和办刊方向(例如《知青.上海》的宗旨是“快乐人生,反思人生,为发掘、弘扬知青文化,丰富、提高知青生活质量服务),开辟适合不同栏目,受到知青读者的欢迎。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知青经常性的文艺形式主要有书法、绘画、文学、收藏、诗歌、朗诵、舞蹈、合唱、戏曲、曲艺、小品、服饰或器乐等,团体活动组织形式主要有表演艺术团、合唱团、读书会、文化中心、文化艺术节等。复兴公园辟有“知青角”,主要是开展歌舞、曲艺演唱活动,经常可见老知青演唱“红太阳”歌曲时那种如痴如醉的神态。“浦江情”论坛有“口琴演奏队”;上海内蒙古知青联谊会(筹)有“合唱团”;还有北大荒知青的“放歌黑土地”诗歌朗诵会;2006年上海知青赴哈艺术团以“生命依然美丽”节目参加28届“哈尔滨之夏”的全国知青文艺专场汇演;2007年“难忘的年代”知青书画收藏展成功举行;2007年10月由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主办,崇明知青文化中心等承办的“首届知青文化艺术节”在上海崇明举行。知青文化艺术节荟萃了上海各路的知青文艺优秀人才,今后有可能成为一年一度的“上海知青文化艺术节”。2008年5月“青春叙事?中国知青画家油画邀请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画展展出40多位知青油画家领军人物的近200幅优秀作品,以油画形式重构当年知青生活的视觉图景,回望渐行渐远的青春轨迹,为我国知青文化提供了特定主题的图像文本。上海知青部落开展经常性的文学艺术活动丰富了老知青晚年的精神生活,收效甚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有关知青的纪念、博物馆所主要有崇明国家森林公园知青墙、上海农垦博物馆和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等。还有众多以收藏“红色年代”文物为主的私人博物馆也涉及知青文化的内容,它们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知青用品、宣传图片、老照片、纪念章、日记、证书、奖状等文物性的展品,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难岁月。
崇明国家森林公园“知青墙”是纪念1968年后22万农场知青的广场园林纪念碑,主体雕塑和浮雕寓意深刻,墙体上密密麻麻铭刻着的知青名字,有血有肉,极富历史沉重感,只是碑上的“青春无悔”四字极不协调,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悲伤还是悲壮,是感伤还是感谢。位于杭州湾畔的“上海农垦博物馆”占地4300平方米,用大量历史照片、实物和艺术场景再现了上海历次围垦的壮举,以照片、实物、记录片、灯箱等表现方式展现知青劳动、生活、学习情景;2008年11月8日开馆的“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为追溯那段难忘的历史,再现知青当年生活场景,宿舍墙上挂着语录板报,院内设立伟人塑像,四旁依河而建800米长廊,张贴着一张张泛黄剥落的老照片,让人似乎置身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场景。近年来,大丰充分利用知青文化资源与上海历史渊源的嫁接,加快服务和对接上海,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黑龙江黑河市财政局发文认可其“黑龙江知青纪念馆”属于“革命历史纪念馆”类,可接受捐赠。为对接上海经济,该纪念馆建有网站,并在上海建立工作站开展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的返乡旅游声势浩大,往往被冠以“魂牵梦萦”的“激情之旅”。上海的一些知青民间组织每年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不同类型的返乡旅游活动,有组团结伴前往的,也有以“知青专列”前往的。返乡旅游一般由知青企业家少量资助,绝大部分费用由参加者自理。知青的返乡旅游往往还伴随着“支援第二故乡”慈善义举,参加活动的知青多数是在社会上生活得较好,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空余时间的人群。许多知青返乡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怀旧或图报当年的乡亲,其心理多少还夹杂着传统“衣锦还乡”的炫耀。
与此同时,知青返乡旅游的游记、散文精彩纷呈,透过知青作家笔下绚丽的文字,苦难的记忆随流逝的岁月所过滤,当年落魄的日子竟被描绘得与当地风景一样旖旎美妙。一群成功的知青精英以居高临下的优势心态,回访30多年前那些有恩于他们或作践过他们、但现在依然贫困的农民,慷慨地捐钱,捐物,助学,显示这代人宽宏大度的崇高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4: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名人或重要人物是“后知青”文化最宝贵的优势资源,主要是有知青经历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前知青名人、海外学人、志愿者或热心知青文化的社会人士。由于评判标准的不同和知青部落的利益分化或价值观不同,特别是“前知青”名人的集体消失,上海“后知青”文化至今还没有产生权威的人物“排行榜”和“功德簿”。但是,知青名人或重要人物必须列为上海“后知青”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总体筹划或整体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7 05:33 , Processed in 0.0892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