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苏三

网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9 17: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峡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2: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90楼春风化雨于2010-01-09 17:08发表的  :
三峡工程!!
那是那是,春风要为我加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2: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题

先请看一段折梅斑竹给我的留言.

看了高山小溪pk,很佩服。能不能请老师出几个现实题材的东西,以便学学他们的思路?如:
新闻背景:“四子歌谣”送书记
据新华社每日电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下乡不坐车,喜欢用脚走。一身布衣,一双胶鞋,一个帆布挎包,包里装着笔记本、桑剪、蚕药。虎城17个村的77平方公里,哪块地的秧子长得不好,哪棵桑树没刷白,谁家的茧子生病了,他都清清楚楚。路上,遇见哪个老伯担着担子,他会接过来挑上一程;赶上在农户家吃饭,一碗泡菜、二两老白干他最喜欢。他病逝时,上万人为他送行整整七里路。虎城的老百姓给他编了一个“四子歌谣”:不坐车子、不戴帽子、不摇扇子、手上有块汗帕子。请用联语发表您的看法。此即题。

题解:邓平寿无疑是当代廉官的典范,这位山区小镇的党委书记,以他的全部的心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大爱无垠的赞歌 ,他将丰碑建树在人民的心里,他的事迹感动虎城,”,民心是对这位人民儿子的最高礼赞.

《挽“四子”清官》(小溪)

民心悬镜纤毫现,痛英灵逝水,问苍天何处:一枝仍借?
众口有碑岁月知,若鸿雪印泥,看此后虎城:四子永歌!

苏三: 挽联属专用联,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该联上下比分别以"民心悬镜,众口有碑"起笔,见高见远.一枝仍借:化自“一借”之典。后汉寇恂为河内太守,调到京里作官,刚巧光武帝路过那里,当地人拦路请愿,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联语用典恰切,不直接写邓平寿如何爱民,而是用反衬手法,衬托当地人对邓书记无比的尊敬和怀念。手法甚是高明. 下联以"看此后虎城:四子永歌!"结句,逝者已亦,四子精神永存.联句切题达意,属对工整,且论人咏事引人共鸣,尤以上联不落俗套,好!

《挽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高山)

叹千秋泪雨纷纷,生为人杰,人杰如何多殁运;
看七里尘烟滚滚,情系民心,民心所向是清官。

苏三: 俗话说:“文以情生,意随笔转.”该联取倒叙手法,从虎城百姓为邓平寿送行的壮观悲戚场面切入,“千秋泪雨纷纷,七里尘烟滚滚”.一个普通乡官的离去如何能这般动人心魄呢?作者转而概述逝者生平,“生为人杰,情系民心,”寥寥八字,提纲挈领.“人杰如何多殁运;”叹惋何其沉痛,“民心所向是清官”,画龙点睛之笔也.全联回旋跌宕,一气贯通.叠字,顶真的修辞手法也为句子增色不少.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2: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题

请以<<早春>>为题拟联,要求四七句式,且不得犯题字。

苏三:题解: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早春尤其让从冬天走过的人们欣欣然,陶陶然。“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韩愈眼中,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更胜许多,该题的重点在必须凸显一个“早”字,且看高山小溪如何选材遣字.

《早春》(小溪)

乍暖还寒,西风又惹梅魂瘦;
若无却有,南陌何嫌草色疏。

苏三:该联处处体现一个"早"字,"乍暖还寒"早春气候,瘦梅疏草,早春景色,依然西风料峭,却见草色朦胧,很准确的描摹出冬春两个季节的衔接转换,尤其下联,将韩愈句子中的意境信手拈来,别饶姿采.好!

《早春》(高山)

风足蹑轻,犹怜陌上柳芽小
雪衣褪薄,不惜庭前梅骨寒

苏三:春风乍起,寒雪渐消,梅花正残,柳芽初盟,一副鲜活的早春画面,此联采用拟人写法,将风雪赋予人的情感,新颖独特,别具巧思.两副联皆切题合景,在表现手法上各擅胜场,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22: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题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天性,于是,在中国“吃”成为一种文化,吃的内容丰富,吃的方式繁杂,尤其是近年,更是大事小事都归结到“吃”字上.....请以“吃在中国”为题拟联,长短不限,褒贬随意

苏三:题解: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度.在中国,“天”是至高无上的概念,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从“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便可见“吃”文化的重要,国人为“果腹”而吃,为“聚会”而吃,为“宴请”而吃”为数不清的各种名目而吃.....于是,吃便有了各种层次和境界,有了各种花样和内涵.在很多场合,吃也成了奢靡和腐败的缩影.让人叹惋.

《“吃”在中国》(高山)

食有区分,尽作食粮,且看那富点熊猴贫借米;
宴无不散,偏多宴席,谁识得成从勤俭败由奢。

苏三:"食有区分,尽作食粮,宴无不散,偏多宴席,"中国人真是能吃."且看那富点熊猴贫借米;"一边是奢侈的富豪大吃熊掌猴脑,一边是贫困的黎庶借米下锅,对比何其强烈,讽刺何其辛辣."谁识得成从勤俭败由奢。"作者以李商隐的传世警句作结,此一问发人深省.该联直面现实,抨击奢侈浪费的恶习,立意颇高,遣词造句,手法圆熟,重字,对比,不等字自对等修辞运用皆流畅自如,诚佳制也.

《“吃”在中国》(小溪)

已非果腹之必须,今有飞禽走兽,明有潜鳖游鱼,五谷为何?看它生活泼泼皆来人箸下;
乃是公关之法宝,大至竞价招标,小至洗尘接洽,三杯而后,教一切乐融融尽在不言中。

苏三:依然是写实的笔法,只呈现象,不加评论.中国的吃,很多时候早已游离了“果腹”的初衷,而成为交际的手段,公关的法宝,于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皆成为席上佳肴,于是,洗尘接洽竞价招标皆以吃为媒介,“三杯而后,教一切乐融融尽在不言中”,真真耐人寻味.该联长而不乱,气脉流畅,细节刻画生动传神,也是副不错的对联.按照下联的断句,“看它生/活泼泼/皆来人箸下;”稍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6: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题

材料: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是一对"论敌",朱熹认为: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要多读书.而陆九渊则认为:道理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朱熹说:"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陆九渊则说:"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两人争论了十几年,没有结论.
请拟联表达你的看法.

苏三:题解:这是一个正反两向立意的材料,辨证的看,朱熹和陆九渊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小溪说的,"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最终都是使人达到那个“理”.

《广读勤思》(高山)

读书恨少,书读五车知也博;
思义求精,义思三遍理尤明。

苏三: 我发现高山很喜欢而且很擅长运用重字的技巧.说理联不容易兼顾文采,以技巧补其欠缺,造成回环往复,前后呼应的效果,真是聪明的选择."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朱熹的观点.作者以广读勤思命题,上联说读书要多,广见博闻自能丰富学识;下联说读书要思,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时。此深得读书之味,可置于书斋作自勉联了.

思而促读;
读以生思。

苏三:此乃读书体会,深以为然.

《广读勤思》(小溪)

博览群观明得失,可以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探微入奥达精深,从而心与道归,人与贤归。

苏三:小溪和高山的观点一致,都认为读书应该"广读勤思".该联从读书的方法与目的两方面对主题加以诠释,读书要在博览群观的基础上探微入奥,这是为了"明得失,达精深",从而"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心与道归,人与贤归",几个排比句一气呵成,别高格调,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题

有人这样说面具: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了乐趣,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
请以<面具>为题拟联.要求喻理于物.

题解:"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你便没有了乐趣",这里的面具,自然是指孩子们戴在脸上玩耍的玩具;"成人的世界里,有了你就有了悲剧."可见,这里的面具是指成人交往中的种种假象虚饰.因为多了面具,便少了真诚,少了直率,甚至,世界也因此而不再完美.

《面具》(小溪)

现迹于孩童眼里,看鸡是鸡,看猴是猴,恣意笑啼,赠来世界一弘清水;
隐形于尘俗面前,似我非我,似你非你,无分真假,平隔人心几堵冰墙。

苏三: 句子依然是小溪所喜欢的写实的笔法,按题中脉络布局,上联写儿童玩面具,"恣意笑啼,赠来世界一弘清水;"极赞儿童世界的美好纯真;下联写成人戴面具处世,结果是"似我非我,似你非你,平隔人心几堵冰墙。" 成人的世界一样需要真诚坦率.该联下笔轻松,切题准确,诠释物理人情不事雕琢,于平实中涵理趣,言之敦敦,读来引人深思.

《面具》(高山)

观不辨他心,借此娱情,所乐原为身外物;
演常磨己相,怀其入世,可怜多是戏中人。

苏三:高山走的线路则是将主题先提炼再落墨,跳脱无拘,耐人咀嚼.该联上比写用以娱情的面具,戴在脸上的面具以其鲜活的形象供人们闲暇一乐;下联写世人常怀面具入世,虽然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待人接物都要演戏,实际上无奈亦复可怜.句子由表及里,论事喻理,入木三分."观不辨他心,演常磨己相",禅意隐隐,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题

2007年过去了,这一年有收获有遗憾,如果说,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对这些遗憾或者收获说一句什么?什么是你最想说而却没说出口的?  
第十题:<<我最想说........>> 

苏三:很多想说,想说很多.此题不必解

《我最想说--珍惜友谊》(高山)

题记:有那么一个地方,聚集着那样的一些人,他们乐过,吵过,也仇,也恩,如今都散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东流唯可忆,曾经得浪起沙沉,日落鸥飞,忧乐淹迷诗客眼;
四散尽成伤,若返来花明柳暗,云舒月满,文章分慰友人肠。

苏三: 很温暖的感动.朋友们来了去了,聚了散了,网络中的缘分就是这般淡淡浓浓,"东流唯可忆,四散尽成伤",笑也好,泪也好,恩也罢,怨也罢,留在心底的只是对昔日友谊深深切切的怀念."若返来花明柳暗,云舒月满,文章分慰友人肠。"高山乃性情中人.

《我最想对自己说:走过昨天》(小溪)

悲欢何切切,极目千江,浊浪翻成衣上雪;
聚散两依依,豁然一笑,心痕灿作腕间花。

苏三: 走过昨天,昨天的悲欢,昨天的聚散.依然历历,此时极目江天,只觉心胸开阔,过往种种尽淡成云烟."浊浪翻成衣上雪" 放得何其洒脱,"心痕灿作腕间花。"收得何其含蓄.那敞亮明媚的"豁然一笑"是一种开悟,也是一种释然.句子文辞清丽,风格典雅,人物心理刻画细腻传神,非常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题

"网"是我们常见的事物,蜘蛛织网,捕捉昆虫,人织网,网鱼捕鸟.如今的网,更是数不胜数,水网,电网,公路网,通讯网,互联网,法网,情网,关系网.....人们编织网,利用网,却也常常被"网"

请以<<网>>为题拟联.长短不限,虚实皆可.

苏三: 题解: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因为网的形状和功能,人们将网的概念加以引申和发挥,于是,生活中便有了无数虚指的网.如何看待"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这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网》(小溪)

无处不存,载之覆之,诸事犹如舟在水;
何曾得脱?来者去者,几人未若套连环?

苏三: 网无处不在,人多在网中,句子生动形象且充满辨证思维,网束缚我们,影响我们,然而网又未尝不是承载我们,联系我们."载之覆之,诸事犹如舟在水",说的真好.正如我们现在,不就正处于互联网中,这个网能让人陷溺颓废,这个网也能让人充实奋发,看你怎样把握了.既然人人都是网中人,那就牵好自己的网,各自精彩好了.

《网》(高山)

欲鸟入笼双翅重;
冰蚕破茧一身轻。

苏三:该联借物喻人,以形象说话.作者选择入笼的欲鸟和破茧的冰蚕形成对照,一进一出,结局不同,感受迥异.从而得出网是枷锁,网是牢笼,人应该冲破网的束缚的结论,真是匠心独运.将一个大题目浓缩在有限的几个字里,收举重若轻,意在联外之效,这种手法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0 17: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学习了,你的内容真的很精彩,等我周三回去我给你作图 我照了很多故宫的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28 02:16 , Processed in 0.09746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