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6 12: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浮云一朵,或两三朵》 --------阅读文友萧剑之感触丛生(作者:风浩荡) 萧剑与自己算是很熟的朋友啦,他的作品及他的个人行为我也知晓一些,但两个人一直保持着警惕,使得我与他之间构建的距离,有些捉摸不定,如果是太远,那他的人就易模糊,如果太近,那么他的文本与我的感受将成为一种雾气。虽然彼此没有设定什么尺度,但这样的或远或近的距离感,使我得以在今天,选择一杯浓茶相伴,一根烟相随,任用自己的感触丛生如荒野上的草,时值春天未来时刻,显得杂乱也没有生气。
一、萧剑的文本与萧剑本人的关系
萧剑多次表述过自己写诗的时间不算太长,他即使通过对其它诗人的阅读及自己丰厚的文字理论素养基础,依然不能什么确信自己的创作是为了什么,为此他调侃的说道:自己的作品如一把小刀,伤着自己,血流动出来的时候可能表达自己的来过。对生命的记录,对生活的记忆。每一首诗句里后面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情景。这一点有点像现代中国较为流行的纪录片一样,他保持着对个人记忆个人思绪的记载,对他来说,如果少了这样的记载或许其它的东西就会显得没有丝毫意义。
记得也有文友评价过:他这样的状态是相当不错的。从文本的阅读可以得知,他的心性是成熟的,而他的作品是他从他的小屋的窗口望出去的这份成熟。这点当然与我的不同,自己回答道:的确是这样的。如果我与他同在一个屋子里,我会不断的折腾,从这个椅子上跑到那个椅子上,一定会把屋子内部所有的物品拿到手中把玩;他不会,他只是静静的坐在紧靠书桌的那个椅子上,不停的写着眼前的所能看到的物品或由物品引起的创作思绪,可能他会起身,但最多只是去厨房里浇杯热水泡杯清茶,或到书柜里找出经常看的书籍翻了一番,求心与书中的,多半是熟悉的一些作品的相融,可能那些书里的作品表达出翻天复地的诗意,但到他的眼中,他只会看到他所喜欢的一些句子,他的眼神就好像一个钉子,紧紧的盯着。自己也调侃的说过,或许到了最后,我是一只不断掰玉米的熊瞎子,结果手中始终只有一个玉米;而他的手上却已经生出茧来,手掌之中有无数的花朵。他有如此的定力,自然也就有不错的收成。
如何才能理清文本与萧剑的关系呢?有一个私人的有相对空间的世界里,他保持着自己的内心温情的一面在诗作中的反应。他以不动声色的状态,影响着他的粉丝们,比如我算一个。他对改变世界,即使是通过诗这个最能虚构的文学体裁,他也对改变世界没有兴趣,他只是想改变自己,虽然这一改变是缓慢的,没有突变的,一种很舒服的改变。想来至此,可以认定文本与萧剑的关系是,诗是一袭云,在天空是静静的云,一朵或两三朵。天空与云正是作为中国一个较为自我的人典型的隐喻。按老子的哲学就是,云是无为的有为。云是的自由,及天空的无垠,相互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最为合适的也是较为成功的生活策略。现代中国一直处于激烈的转型之中,各种关系异常紧张,但云与天空的关系正好说明,这才是保持自我的一种恰当的关系。在他的近期作品当中,经常出现浮云及天空两个喻意,这不是他的有意为之,我至少是这样认为的。从这样的无意落在字面的喻意,可以说,正好是落花入流水,白云浮天空的,他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一个自足的,丰满的,充盈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能找到这个立足点,我是要向萧剑祝贺的。一个在不断折腾的把自己架起来的空荡荡的我,也非常羡慕萧剑的这个支撑点。
二、萧剑的文本显示出的特点
诗,应该是萧剑保持艺术的,美感的一个生活方式,或生命的表达方式。萧剑的作品,现在我作这篇文字的时候是不看的,我想保持萧剑的那些文字仿佛雾气一般的感染着我,而不是某一首,某一行,某一句,某一个字对我的具体影响。那么,此时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刻,萧剑的文本形式及意义上就给我提供了一个极为的氛围,就好比,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唐诗,去想宋词。唐诗的浑厚博大或宋词的温婉凄丽自然浮在心中,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必去想唐诗宋词的哪一个作者哪一篇作品,只感觉唐诗如风,宋词如雨,自己静静的沐浴其中。
萧剑的文本,多以观思的方式进行,一杯热咖啡,一个窗口,天空及浮云,让他想起许多或从前的或将来的,于是他平静的写下诗句,完成一段虚构的真实。“观”有人说过这是一个知识论隐喻,他丰厚的理论素养,使得他本人能用很平常的知觉方式触摸到事物本身,有其外在的表面的纹理,亦因为是理论的扎实也使其看到事物本身的的内在的隐藏的本质。一方面,用视觉为中心,是较为西方化的阅读感知方式,他的文本保持着一种有序的显现,一如有些文友对萧剑文友的评价:诗中情感类较多,文字显通俗明亮而少晦涩之气。一方面,他的听力又极强,经常幻听幻视。中国传统不说听道,而说闻道。如何闻,亦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氛围,是一种浮动黄昏的暗香笼罩。为此,观与闻的两面性使得他在诗的文字当中,与其说萧剑的作品是知识论方面的表达,更不如说是美学层面的。
萧剑的文本另一个特点就是,参与性极强。从他的作品当中,“我”这个字是无时不刻的放在其中的,就诗的语言而言,萧剑的作品很有画面感,这不仅是通过观与闻之后予以的描述,诗的画面感有空间维度,但与画面毕竟不一样,文字需要一个个顺次组成,故在表达上实质是叙述性的,是有时间的流动性的,诗,因为萧剑的“我”的参与性,那么这样的描述不仅是构建“我”这个萧剑的生命故事,也形成了他在生活与生命之间的或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在艺术性之间的相互通融。
萧剑的文本,就语言的表达而言,是美感的而不浪漫的。或忧伤的思人天涯,或喜悦的赠人芳香,他不希望用过于冲突的情感虚构影响这个世界,当然这个世界,是他的诗句当中曾经的爱人强赋的老婆或相好的情人或不错的朋友,是与他本人形成的关系。他的美感,是自由的自在的不强硬的,兴尽时写一首,兴趣索然时亦一首,归去时依然独自一个独来独往,不会用诗句的虚构将这个现实生活的关系打破,归去时他不会在身边安排另一个。他的美学观点不允许他这样,他保证美感的平稳平衡。故我说他不是一个浪漫的人,用浪漫这个词,我旨在表达一种强烈,如果生活不可完美,至少诗是可以虚构这份强烈的。可以说萧剑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有着自身的为人作事从文的美学原则为基础的,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步履安泰。
三、萧剑的文本对我作为读者的距离
萧剑的文本强调中国画中的留白,他不会在天空中画上密布的乌云,不,他只是寥寥数笔点几片云,一朵足够,若兴趣盎然,也只增加两三朵来。可以说,他力求在能看到的窗口看到看不到的地方想到那些或许也在想他的或根本忘记他的人。他采用的中国意境的叙述策略,引用了中国各种经典喻意,如流云,暗香,天空,月光,背影、天涯,江南,笛曲等作为他的内心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所触。这点应该承认,是我相当欣赏的,在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沉淀词语里,让我不感陌生,并产生阅读愉悦之趣。使得我可以忘记萧剑这个人,而让他的作品的“我”是我这个读者。替代性可以参与其中的角色,是萧剑文字的魅力之一。于是,我作为读者来说,兴尽而进入,距离感是可以消失的。
萧剑的文本又让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是陌生化的距离,提醒我在他的诗句其中,像上段的结尾的论述那般,又警觉着,离开,离开他的诗句,保证作为读者的我在阅读之后的冷静态度。的确,他的文字极为优美空灵,结构整饬井然,但如果说他只有这样的美学原则,又失去了他作为人,一个普通的生活中的人的现实,虽然他极力隐匿现实的不如意的地方。在某个诗行里之间,他又极为不确定,他一方面笃信人的美学人性,一方面又否定着自身,解构着自己。古典词句运用在他的文字当中,是他的向往的很好的再现,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怎么又不是他对那些古典的意象的解构呢。于是,从我知道的萧剑的经历来说,他的文字使得他在痛苦的生命当中,有血的流淌,有情感的狂欢,另一层面又是他极好的化装,他知道在他的真正生活是少了许多的美的东西啦,他用诗句隔着自己,让诗句的优美对自身的状况,进行人与作品之间的挑斗。窗口之外的“我”是如此的优美达观,而窗口之内的我是如此的痛苦无助。
收笔啦,为自己写下的这些不知是说萧剑的还是说自己的阅读丛生的感触收笔吧。末了,很感谢一个叫作“秋水”的朋友朗读的“生命中充满诗一般的感动与永恒”,让我心灵很静很空,她选的曲子是我非常喜欢的,而她声音的感染力也让我无法动弹,沉浸在萧剑的博客里,边看边写,边思远方的天空,浮云一朵,或两三朵。
萧剑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036819244
再此,我就不提出他的具体作品来,大家可以进去看.另出现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在用五笔打字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伤口与作品,是同一种打法.正好表达这次感触丛生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