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倚槐卧雪

漫天雪2005年度优秀散文集(由掌心的秘密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烛
        文/星月舞剑

        如果孤悬空中的海月亮儿可以标价,我宁肯将它买下。在秉烛夜照的年代,竟会有了这般离奇的想法。
        窗外,是风弯着腰, 贪吃星露月草的声音。我远远地梦见了,长满胡须的耶稣,赤足于旷野牧羊。他披一件低垂宽大的白袍子,微风悄然地吹起了衣角儿。奶奶说,就是喜欢这幅圣者的画像,却不忍见耶和华受尽百般苦难的十字架。她闭上眼晴,祷告开始了,嗡嗡的风,撩起一缕一缕的白发。
        石垒砌顶的老教堂,落座在这条马路的中段。哥特式的窿顶,亲切的拱形门脸,威指苍穹的冷竣塔尖。至今,我还是固执地认为,那塔端伸出十字的指尖,是传达天地福音的嘴巴,收集云语风声的耳朵。说不清,我是如此地喜欢,这所老教堂它独具匠心的个性。
        夕阳,象一位飘逸的飞天,羞涩着脸庞,弹拨着坚硬的十字架,表达刚与柔相济相生,是那种中西合璧的审美意趣。多少年后,读古文:“一阴一阳为之道。”道,乃万物至高境界。从玄而又玄的意象里,我仍然可以品读出那时燃烧的黄昏,一种无比娇羞的容颜。我踮着脚尖,企图回望时光,不紧不慢的风呵,却奏响了温馨的管风琴,它低声地哼唱,缠情的雨丝, 滋润着黄土地里深藏的一粒种子,不经意间拔节萌芽。天国的风,吹放尘世的花,会久久地闻到,随风弥漫的清雅檀香。
        奶奶尚能走动的时候,经常独自顶着一头繁星,来到老教堂前。教堂的大门两旁,各置巨大的贝壳,来自于海洋深处的精灵。盛着圣水,洒在人的心中,映着岁月的倒影。星光下,我从奶奶十分虔诚的眼眸里,分明看见了两颗晶晶莹莹的海月亮儿。在潮湿蓬松的日子里,在奶奶的灵肉中,总是呵护着一盏温暖的烛光,心烛的光亮,舒展成一只青鸟的翅膀,把我的记忆雕刻得如此清晰漫长。
        流水的时光,永远不能回放,能回放的,是一幕一幕凝固的思想。秋风之刀,弦月之斧,凿成哑然的手语,撩拨着满腹的心事,在这个不知缘由的心事里,我饮茶独享。触摸一段心韵,是纤指伸进了月光的细弦中,轻拨轻弹,在心灵的深处,共鸣琴瑟。
        聆听风声,是圣者的足音么,躲在沉梦的枝丫儿间,你走走停停。那些已经迈进了门槛儿的风声,多么象唱诗班里一群天使般的稚童,  伸张着美丽的羽翅, 在天地间回旋, 低吟浅唱。不变的是一架蒙尘的脚踏的老风琴,依旧脆声嘹亮。我疑惑万能的上帝能将生与死演绎出超然物外的力量。为什么我从天籁呓语中,从奶奶未间断的一曲一曲哼唱里,听见了充满甜蜜的赞美诗行,听见了她内蕴不露的忧伤。
        在这样的一个晚夜,凑着月光,去体味某种从未有过的宁静和安祥。风,将永恒碾成了云影儿,并且挚着地吹碎了时光,再也难以拼接成旧时的模样。一条心河流走了浮躁,却沉积了金沙. 奶奶的灵魂在天国的银河,会淘洗了多少次?竟如此的透亮。梦醒听风,我醉在风中。
        威廉。巴克莱的《圣者》写道:“一切和伟大的人物和伟大有密切相关的东西,他全没有,有的只是他自己。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丝毫,除了他的身体。”这些年我终不明白,那位被钉在冰冷的十字架上,长满了络腮胡子受苦受难的一位男子,怎么能够越过重洋,将他布道的福音,一字一句灌进胶东海隅一位百岁老妇人的心里?似乎还是威廉。巴克莱的长喟长叹,所有统治过人类的帝王,都加起来,对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不及这个孤独的人。这是我读过的,对耶稣最华丽的描写。我有些惧怕这种精神的力量,又不可抗拒。
        撒在人类群居的海洋里,最有力量的,是形而上的一张巨网,谁是网中的鱼?海洋中有一种飞鱼,长着一双翅膀,它曾经是在自由天空飞翔的一只鸟儿,为什么又获得了在海洋里遨游的畅想。
        百年的一座老教堂,它老得不能再老了,象一个风化的梦影儿。空旷的绿地上,教堂唯独留下,它迎着习习的海风,吸纳着从宽阔的海面上,吹来的一片蔚蓝色的神诣谕示。
        风不硬,雨不大,柔柔疏疏地落到我的肩上,一道闪电天空划过,象奶奶插在发髻上,那一根耀目的银簪,划痛了我的心,留下深深的刻痕。仿佛又看见了奶奶眼里的那两颗海月亮儿,一颗被奶奶带走,一颗留在我的心上。

        2005-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 北 望
        文/花间留晚照

     走上那狭长的108级石阶,红色山门盘踞在高处,洞开,宛若出世人坦荡的眼神。两侧杂树丛生,春去秋来,兀自开花结果,繁华着,凋零着。也有不耐寂寞的枝蔓,匍匐到石阶上,试图牵住人的脚步与目光。更好的景致在前边,没有人情愿耽于此--那怕是片刻的停留。
     一爿小山丘,小到只能以丘来呼。但它有石,有树,有一切崇山大岭中所必然的原生态以及和它们一样经过沧桑变迁的历史。犹如小小蝼蚁,小则小矣,生生死死一如人类。
     庙宇占据整个山丘,因了山丘的小,贞女祠也便精致。草亭下悬垂铜钟,风过时,有一种衣袂轻扬的厮磨之声。空气在这厮磨声中颤栗着,激动着,氤氲着经久不变的味道。“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那副楹联就在这样的气息中浸染,浸染得褪去了光华,平添了岁月的痕迹。阳光--那是宇宙间最最绚烂的色彩,但是包容在这样的色彩中,纵然有一时的眩目,也必然失去自身的缤纷。阳光带来生物界的喧嚣,同时也带来大自然的岑寂。万事万物,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有什么可以璀璨永远?
     彩绘的塑像孤寂的伫立于矮檐下,那眉眼,那裙裾,都掩埋着千年风霜。“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真。”这样的句子与这样的场景,交互融合,便有一种陈年的凝重扑面而来。
     在这座小山上,孟姜女一站就是多年。那块巨大的石头上,有她蹬蹭出的脚窝,有她梳妆用的水洼,有尘虑萦心、凄婉悲壮的故事的开端和结局。
     这是一座可以望见远山的小丘。连绵的燕山宛若一道屏障,横亘在中原与北域间。假若没有这天造地设的燕山,这南北的差异或许不在,民族的差异或许不在,耕种与游牧的文明融合为大统,那么,长城或许也就不在了。然而,这道绵长的山脉不可置疑地隔开了两个地域,于是,半封闭的社会境况下,以疆域来膨胀自身价值的思虑中,冲突的爆发不可避免。“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无法把握时局,无力定夺乾坤,只能举国备战,全民皆兵。
     长城在国家面临危难、民众人心惊悸中诞生。谁都不曾料到,这条只为抵御、蜿蜒万里的长墙会成为日后民族的骄傲。有人说,长城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浮泛地直视这种言辞,应该不错。但是有一些藏在很深层的内容恰恰被忽略,那就是万里长城的修筑,蕴藉着太多的无奈。这种无奈,来自于执政者对国力的疑问,对民心的失控,它是真真正正的不自信。长城于是在犹疑中一砖一石地垒砌着,穿越高山大漠,穿越天地时空,许多人不是战死于疆场,而是倒毙于城墙。
     一些人倒下了,一些人又来。孟姜女追随着丈夫,来到长城脚下。她带着寒衣、布履,千里迢迢,矢志不渝。飘摇的油灯下吧,她一针一线地赶制。窗外的朔风呼号着,更让她心焦不已。千年前的弱女子,奔波于乡间僻野,一路强人出没,野兽侵袭,她硬是撑了过来。那么长的墙,那么多的人,她无从寻找自己的丈夫,就驻足在这里日夜眺望。孟姜女的眺望是一种至真的牵挂,封建帝王读出了夫为妻纲的忠贞,现代情侣读出了与子偕老的浪漫。这就是阳光下的万物变幻不定,而孟姜女却能在这座山丘上伫立了经年的缘故吧!
     向着遥远的西北方,孟姜女一直眺望。朝朝暮暮,她望见远山,望见长城,却没有望见丈夫的身影。这个刚烈的女子在丈夫死讯的噩耗中崩溃,泪飞如雨,撼天动地,以致坍塌了八百里长城。她为自己选择了终极的方式--蹈海徇情。于是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中多了一个主角,这段故事不知令多少人唏嘘不已。
     儒术治世的时代里,孟姜女的行为是被肯定的。他们忽略了这场变故的由来,却渲染了故事的结果;他们忽略了人性的本真,却褒扬了纲常的恪守。封建王朝,孟姜女命断于斯,又辉煌于斯。
     这是一座可以看见沧海的小丘。晴好的日子里,渤海就在不远处苍苍茫茫,浮动粼粼波光。观沧海,是后人的偏嗜,它不是这座小丘存在的本意。燕山如黛,长城若龙,静止的物体也凝固了人的眼神和思绪。转过身去,蓦地海水就在那里涌动,拍打着千年岁月,拍打着耽于默想又无从思索的心灵。落潮的时候,可以看见海水中一堆凸起的碎石,那是孟姜女的坟茔。人们不在意她的骨骸落在何方,人们愿意用一堆碎石来寄思,用臆想为她设计一个善终。
     长城,并没有终止战争。冲天的烽燧一次次燃起,缔造了诗人胸臆中无数荡气回肠的佳句。
     这样的眺望,显然经过了漫长的跋涉。跋涉中有凄风苦雨欺凌她柔弱的身体,有刀光剑影磨砺她刚强的精神,但是,她的人和心却都不曾因之倦怠。这个传说的故事,许多的情节忽略了,惟有这眺望定格成眼前执拗的形象,点缀着山海交汇的长城之首,与浮华世界的绝境胜景相比肩。那是一种心境的寄托吧,因为只要眺望,就有希冀,就有守侯的缘由。
     孟姜女就在那里一直眺望着,望见了日月轮回,望见了朝代兴替,从不可知的从前望到现在,再从现在望到不可知的将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圆明园
        文/花间留晚照

  走进圆明园,在5月明丽的阳光中。
  圆明园安谧的往昔已经难于追寻。丝竹声箫曾在哪座殿堂里轻扬,珍瑰异宝曾在哪个绮架上点缀,彩绘画舫曾在哪片水面上停留,阳光月色曾在哪个林子中弄荫,真的无法探知。随便坐下来,脚下蒸腾起春日新鲜的地气,笼着游人,笼着整座园子。石缝中孱弱的草茎即使是一岁岁传承,也是今春萌生的新芽。目光散漫地游移于四周的景致,古老的也还就是这片完整的土地和残损的石头。白色的石块镌有舒卷的花纹,保存着残缺中的完整和破败中的美丽。
  很多时候,处身于某种时空中,总想思索,又难于思索。面对的时段太遥远,而内容又太艰深,反倒让大脑呈现空白。在圆明园,哪一条思路都是被阻断的。人力三轮车,水上的游船,林子中的快餐和画展,搅沸了这个废园。
  废园又是不妥。皇族的车马声箫被炮声和火焰追逐着渐次远去时,便给这里注入了其他要义。圆明园不再为谁所独有,它开始属于整个民族,所有百姓,这种权属的交替,代价是美丽的变成满目创痍。它留下来,且百年不变,使其意义愈加彰明。
  遗址区里,有轮椅上的老人和婴儿车中的孩子。人们在废墟间,嬉笑着留影,甚或作出个夸张的动作。有人走得疲惫,随便席地而坐吃面包,喝饮料;有人面带轻松,边走边谈笑风生。同来的文江在荒草中心无旁骛地采摘一种深粉色的野花。吮吸花芯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在圆明园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
  园子中的每个人都是平静的。所有的惊心动魄之后终归要趋于平静。平静是一种常态。但是追逐这种常态的过程往往是动荡和磨难。不同的是,有的是主宰着动荡,而有的情非所愿,因此所产生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不说远的,单是清朝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在东北疆域中策马纵横、率兵征战,为的还不是有一天能打进关来,一统天下?觊觎久了,时机熟了,就会付诸行动。只要能够,谁还会遏止心头的百般渴望?所以满清瞅准了机会在吴三桂的叩拜下大摇大摆地入主中原,那座抵御外侮的万里长墙简直不堪一击。从前的旗人面对厚重的城墙、充实的仓廪、精锐的军队不是没有顾忌,但是李自成的起义折断了明王朝这支难穿鲁缟的末路之弩,人心涣散,大厦将颓。朱氏天下自毁于子孙。如此一想,中国这么大,犀兕麋鹿鱼鳖鼋鼍为天下富,牵来些远远近近的目光也是自然,至于这目光中满含的是艳羡还是妒忌,是否还有红了的眼珠,那是注视者自己的事情。清朝的皇族忽视了这些,只顾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把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这座圆明园就是佐料之一。江山代代相传,总会有某个薄弱的链条,这个薄弱的地方被注视者及时地捕捉到,于是他们没有耐心再等。于是英法联军携手而至,然后是美德俄意奥,就连巴掌大的近邻日本也敢于虎视眈眈,大兵压境。百余年前的大火毁了这里,留下了荒芜和凌乱,也留下了中国世世代代的耻辱。清朝的历史同样是结束于自己的后人。
  在世的人没有谁领略过京城西北隅这片华美的建筑群,人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口传心授或者是一些文字图片和眼前支离破碎的美丽。树荫中有一溜长长的展牌,简要地记述着圆明园被火毁之前的辉煌和之后的破落。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因为答不上来八国联军是哪几个国家,被父亲勒令跑步到起点重新去看。看似平静的大人和孩子们,其实正在心底涌动起一些波澜。
  无意中听说圆明园将要重修,且已有一部分修葺一新了。阿拉伯式的圆顶灰白塔楼,掩映着蓝天绿树,自是园子中的完美。然而,它终究不是历史,因此这完美难说不掺杂进一些滑稽。中国不缺乏清山秀水和各式建筑,记忆,对于一个国家应该比什么都重要。而圆明园恰是对历史最直白不过的诠释。在偌大的土地上,用这么一座园林来注解曾经的耻辱,相信每一个凭吊者即使不痛楚也会愤怒,即使不愤怒也会警醒和铭记。那么,圆明园还是应当成为教科书。
  其实我们见到的,只有废墟。静默的残石乱瓦间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沉重。这沉重笼罩了中国百余年,倍受欺凌的中国在沉重中重生,崛起,长成了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腐乳保质期
        文/雨丛青野

        吃饭的时候,儿子指着碟中的腐乳问,爸爸,腐乳是不是豆腐烂了做的?我想了想也没错,就肯定地回答他。之后他又指着瓶上的包装说,这上面写保质期十二个月,糜烂的东西也有保质期吗?这回却把我噎在那儿了,是呀,我们在宣传上接触到的,糜烂的食品都是变质的,何曾说过有保质期的糜烂?而饮食中糜烂的佳味还真不少。于是,我含糊其辞地解释,糜烂本质上是变质,但某些食物轻度糜烂不但可以吃还味道不错,这个保质期不是指不变质,而是指不会产生重度变质。
     宣传与现实出现不融洽的时候,我们老百姓很能实事求是,这一点不但在对待诸如腐乳之类的食品上,也同样看待贪官污吏。
     理论上,我们的官员是不允许自称老爷或者叫父母官,应该叫公务员,为人民办事;或者叫公仆,供老百姓这位主人使唤。甚至还定下了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简单点说就是他们要比百姓更苦,老百姓没过上好日子他们是不会过好日子的。其实这话忽悠了千年,老百姓也没有晕菜,知道怎么对待官员,很实在。不用说对待那些爱民如子的封建官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单是眼下对待人民公仆也是承袭着几千年的习惯。领导来了,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完了再带点回去。这绝不是因为那里的百姓已经不稀罕那样的酒菜那样的土特产,绝不是,而是实实在在不把官员当公仆看。领导没来,手提肩挑车送,生怕领导累着,不能叫领导忧,只能让领导乐。有事要领导签字盖章,给点钱那也是天经地义,想不到那叫腐败,哪朝哪代的官员不如此?拼了老命让儿子读书出息,就是为了能让儿子也过上这种日子呀。直至钱被收了事还没办,只怪自己礼轻了,怪自己没见过世面不会办事,重新托人再进贡。实在的老百姓决不因为宣传和现实的差距就开始怀疑,他们过惯了吃腐乳的日子,把腐败当成了一种糜烂后的美味。更为宽容的是,当某官员因腐败被涮下来,他们还会问一问到底搞了多少钱,如果得到回答只有几万块,也就是他们半辈子的收入,会摇头惋惜,说,这是好人,是清官哪。这种人下台了,下一任还不知怎么样呢。
     老百姓虽然过着吃腐乳的日子,但还是能辩得清臭狗屎。对那些作威作福,欺男霸女的人也深表痛绝。不幸碰上这样的人他们也会用他们的方式进行反抗,比如写信,比如上访。可惜的是,那些容不得变质的人却喜欢护着臭狗屎不放,信,压下了,上访,赶回去了,有的还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直到这臭狗屎再也包不住了,挑出来,已经是几百万几千万乃至是上亿,有的甚至背负着几条人命了。
     有些事怎么就这么怪,明知食品是变质的,还要定下个保质期,虽然不合理,却吃得喷香;口口声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听着知心知肺,结果却创造了天高三尺的奇迹。
     什么时候,这官场上也有个腐乳保质期,明知他腐败,昭告天下,绝不将腐乳说成是清清白白的鲜豆腐,只要不往重度里霉,也可当他是美味;如果已经不能再吃了,趁早扔掉,不至于闹了肚子。当然,有时鲜时令的,那更是求之不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都赋
    文/燕山飘雪

  齐之古都,始于薄姑,改建于营丘,至今三千余年矣!昔西周姜尚佐武王灭殷纣,有功而封齐。太公行至营丘,临淄水而构城,是为临淄。秦灭六国,最后齐也。始皇分天下为36郡960县,属齐郡。汉为齐国王城,凡八百余年矣!余乙酉年游于齐都,瞻太公祠,祭桓公台,拜管仲墓,寻营丘旧址,探景公之殉马坑,然后又登鲁山、牛山,涉淄水,凭吊故国荒台,念怀先贤志士,多有感叹。遂作《齐都赋》以记之。
  齐国之盛,在于工商。薄姑之初,人民寡,地泻卤,善射猎,时称东夷。夷者,一人一弓射也。太公即封于营丘,劝农桑,通鱼盐,人物归之,货资辐凑。其后中衰,管仲修之,设轻重九府,减赋税徭役。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为春秋五霸之首。至庄灵景三公,又有晏婴辅佐,修内强外,是为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战国,齐之强胜,无国可比。故司马迁曰: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多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间一都会也。西有长安,东有齐都,唯齐与强秦可抗衡也。余徜徉古都,遥想临淄车毂击,人摩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之景象,欣欣然如入长安。而今临淄,所见所闻,农工发达,商贸繁荣,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人民富足,今胜于昔,有过之而无不及。秦之衰落,齐之再兴,乃河东河西,千年大变也!百年之后,谁盛谁衰,未可知也。然追根溯源,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而国强。余读《管子》,信然!“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先见之明也。
  齐国之盛,在于选贤任能。昔姜太公治大国如烹小鲜,奠齐八百年宏图;桓公不计前嫌,拜管子为相,一匡天下;晏婴相齐,犯颜直谏,匡正庄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内国泰民安,外使楚不辱使命。三贤治齐,古之楷模。太史公尚且愿为之执鞭,况吾浅薄之辈乎!夫政之得失,在于得人,得一贤而霸天下,管夷吾是也。得一佞而失天下,桓公之失察也。管仲既没,桓公未听管仲遗言,遂起易牙为相,犯上作乱,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桓公死十日无人眷顾,虫出于户而不收。悲夫,小人误国,以至于此,当政者不可不察!夫人之常情,虎毒不食子,易牙蒸幼儿以改桓公口味,非常人之举也。一代霸主,纵横裨?,一念之差,奈何有颜见地下夷吾乎?
  吾观乎稷下学宫,始知齐国人文之盛,泱泱大国之风焉。诸子百家,纷争于此,既使镐京,亦难见也。于是乎,燕山感慨良久。齐之文化,博大而精深。虽孔子不得覆盖之。景公之时,晏婴当政。曾入鲁问政于孔子,子曰:立志,施之以礼,选贤任能。孔子避难,滞留于齐,遂有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说,子见南子,对天而誓。景公欲留孔子,晏婴耻于同朝,孔子不得志怏怏而归。孟子与齐宣王语政,教以仁德之术,然宣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王顾左右而言他。实则一齐之国,养客之风焕然,鲁仲连,淳于髡皆贤者,孟尝君食客三千,虽鸡鸣狗盗之徒,引车卖浆者之流,却有一技之长。贤明如晏婴者,虽孔子、诸葛亦自叹弗如。楚国有难,屈原使齐,驻梧台别馆,遂有梧大之叹;韩信自称假齐王,高祖顺水推舟而后食言;黔敖赈灾,无名士不受嗟来之食;田穰苴治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宁戚饭牛,自卫而齐崭露头角;田单火牛,直烧得燕军片甲不留;田忌赛马,孙膑络使小技胜威王。幽幽故都,萋萋荒台,掩没多少钟灵毓秀!
  燕山观迹于旧墟,问事于长老,万分未得其一斑。察其始终,考其兴衰,齐之人文,渊源流长。然一国之兴,在于农工商虞,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古今一理!然农工商虞,在于得人,选贤任能,兴盛之道。治吏者不可不察!余之所言,若有助于今,亦不辱齐之先人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创造
    文/燕山飘雪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即浮躁。人浮于事,焦躁不安;人欲横流,争名夺利;急不可耐,急于求成;或虚名浮利,趋之若骛。这种浮躁心态和风气,不仅小孩有,大人也有;商场有,官场也有。一些媒介不去泼水息火,反而推波助澜。笑话不断,丑态百出的文化界就表现了这一点。你看那个饶颖告赵忠祥案,沸沸扬扬,真真假假,莫名其妙。到底是赵忠祥确有其事,还是饶颖想借此出名?前一段还听说有演员自导自演的官司,目的是更出名。余秋雨作为文化名人也遇到麻烦,那个余杰和古远清就是抓住他不放,说余秋雨在文革中有劣迹,而又死不认帐;又说余秋雨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和出镜率高,是内心浮躁,好出风头。台湾作家余光中也劝余秋雨歇笔自敛。再看看那些靠身体写作的所谓作家吧,一个星期打造出一部长篇,论思想性说不上,但性描写是绝对有看头,卖点也不错,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册都不在话下,书名也越来越吸引人。再看看官场的浮躁吧,一幅幅升官图,价码一再上升。官员们眼睛都是向上的,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厅长,欲望永无止境。有的人跑官买官已到疯狂地步,茶不思,饭不想,一心只把官儿当。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两年一升。如今的官只能上不能下。由于官员是上级提拔重用的,所以官员只对提拔他的那个上级负责,不会对下级或老百姓负责。官员最关心的是能否别出事,两年升一级。官越大享受的各种待遇越高,从工资,福利,乘车,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甚至于死后上火葬场规格都有区别,能怪官员们趋之若骛吗?不去跑官者只能算傻子。吴敬梓描写的官场丑闻算什么?小巫见大巫而已。如今的数字出干部,虚报浮夸风,比之五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的浮躁来自哪里?还不是官场,上行下效啊!当然,腐败哪个国家都有,哪个时代也不稀奇,问题在于执政党是以反国民党的腐败而起家的,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啊!
  浮躁已成为社会风气,而浮躁的结果就是腐败。看来浮躁只是表面现象,在浮躁的过程中,暗藏的是物资利益的交换和争夺。早在十几年前,记得贾平凹写过一部小说《浮躁》,在国际上还拿过什么奖。可见贾平凹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个重大社会主题早就被他抓住了。
  看来浮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难免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是正常现象。金钱社会嘛,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这样发展的结果,社会道德伦理的伦丧,无秩序的恶性竞争,舆论导向再不加以正确导向,后果不堪设想。何新先生预测未来十年,是危机爆发的时期,从人均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公和各种社会矛盾最容易爆发,很可能会出现社会主体从情绪消极到不满的积累,量变到质变的总爆发。曾国藩曾说,要按捺住浮躁之心,军队不可有骄躁之心,那是败兵之象。最近看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可谓句句是真理。他对于祸与福的辩证阐述,对乐极生悲的告诫是多么精彩!老子主张“去欲”,无欲则刚,去掉欲望,就没烦恼。庄子亦是超凡脱尘智者,读他们的书,对治疗浮躁病,是一剂好药。哲学家总是超越平庸和物欲去观察思考问题。无怪乎柏拉图要哲学家去治理国家,最不想名利者最有资格当统治者。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本来就不可救药,如果再让他们去当官,岂不是把他往死路上推?
  多一点清淡,就少一点浮躁。儒家最讲究治心。从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到宋代理学家程颐程灏,都主张清心寡欲,从内心加以修养。精神是人生的本源,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孟子说过:“损忿之心蓄于方寸,自咎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为官者应该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修炼规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必去追求那些蝇头小利。刘少奇不愧是党内的理论家,是他最早发现党内的治心问题,党员的心不治,党就难管。党员也是人啊!七情六欲都有。可惜他的《论修养》至今没成为党内的教科书。他说,封建士大夫都能做到“贫*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难道做不到吗?事实上,改革开放才二十多年,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就纷纷倒下了,群众戏称为前赴后继,真是有愧于那些在战场上前赴后继的先烈啊!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治军很有办法,他的湘军打了胜仗,有些骄躁之气,他就宣布解散回湖南省老家,等需要时再组织起来不晚。曾国藩有“治心”要诀三:“静坐养心,平淡自守,改过迁善。”他在日记中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不能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所谓平淡自守,就是思想胸襟广大,凡人我之际,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所谓改过迁善,就是把每天的事情记下来,是错误就改过,每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他还总结了居官四败:“昏,傲,贪,诈。”居家四败:“妇女奢淫之家败,子第骄怠之家败,兄弟不和之家败,侮师慢客之家败。”无怪乎人说曾国藩是晚清完人,有这等心怀称完人可矣!
  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有许多方面的创造,如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委会主任由公民直选,实现了村民自治。在国企改革方面,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了股份制改制。在城市,成功地实现了住房制度改革。整个经济制度也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创造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对减少腐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起了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但近年来,改革的步履艰难,出台的改革方案往往推不下去,创造性的东西少了,浮躁的社会风气反而又回潮和上升。这样下去,新东西出不来,旧的腐败的东西就会泛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创造,就没有活力,就没有生气。
  上面提到清心寡欲,这对治疗浮躁病,有些作用,但作用不大,只能算是药引子。欲治社会浮躁病,必须从社会改革入手,需要政治家从各个方面加以系统改革,创造性地推出一些新措施,并施以猛药才能奏效。官员们如果都去搞创造,搞发明,多学习,浮躁病就会减少。管干部的部门应多鼓励创造,不提倡跑官升官,对买官卖爵的人要加以严惩不怠,才能堵住这股歪风邪气。官风正了,民风才会正,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充满正气。浮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可能是暂时的,因为社会处在转型时期,改革刺激了人的欲望,人人渴望尽快富起来,一时显得浮躁。浮躁病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还有意识形态包括舆论导向的原因。一篇文章解决不了这个社会问题,只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色烟光残照里
        文/花间留晚照

     九月将尽,正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树尚青,而风却是清清爽爽,一如街头女孩朗朗的笑声。末几天的一个午后,终于有机会去看向往已久的天坛。
     天坛于我,就是一个梦。它蛰伏在我的心里,而我却于经年的行走中也不能到达。臆想了多年的神奇,编织了多年的美丽,终于在一片沉寂而慵懒的秋色中,遥远而真实地走进我的心。这个梦开始于画片上那个色彩绚丽的尖顶建筑,生长于那堵可以传递声音的圆形墙壁,在书籍的字里行间,简单的介绍却总是带着深深的吸引,让人一次次心动不已。
     被高高矮矮的楼房包围着,被花花绿绿的招牌裹挟着,天坛就在我从不知的蓝天下绿树中若无其事地存在了许多年。天坛仿佛遗世独立的一个所在,安静而端庄,平和而神圣。
     进园的时候已近4点。一个右腿残疾的女孩在园门口踟躇了半天,自言自语又象是说与我听:5点半闭园,怕看不完呢!我想她是顾虑自己的腿脚,一心想从容地拜读与品味这册历史的画卷,而宁可虚了此行呢。
     我在她的话音中犹豫,而犹豫的瞬间,却早有三几个游人擦过我的肩头,匆匆走进那满目青翠的松林小径。
     那么还迟疑什么呢,沉积在心中已经许久的向往就在眼前了。
     由南向北,丹陛桥是一个缓慢的上坡道,据说取步步高升之意。在这条笔直的大道上,君臣各行其道,尊卑界限分明。恣意地在桥上乱走,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清规戒律。站在桥中心四下打量,满眼的绿色在夕阳的映射下熠熠放光。那是松树,是草坪。松树还稚嫩,草色也新,想来一定不是从明永乐年间生长起来的。那么,除了这些静态的建筑,还有谁可以见证当年皇家祭拜队伍的恢弘浩荡?明清之际,在尘世间早已位至九五之尊的真命天子们,动辄有臣民山呼“万岁”,还企望着怎样的步步高升?
     天坛建于明,盛于清。清的统治者革除了前朝的弊政,却沿袭了前朝祭天祭地的虔诚,不仅将紫禁城愈加修葺完善,更把天坛这祭拜之所重新规划,使其布局与功能渐合天意。可见,治国者不同道,却在某些方面仍有惊人的相似。祭祀日里,从上到下一应人等沐浴一新,大队人马从午门迤俪而出,丝竹笙萧,华盖彩旌,那气势大致应该无二。
     一拜苍天风调雨顺,二拜后土五谷丰登,从古到今,由上至下,无论怎样的祭拜都关乎自身。没有天灾人祸,国库就丰盈,百姓就和乐。穷则思变,富则求安了。百姓富足,国家就稳定,国家稳定,统治就长久。环环相扣,出不得丝毫闪失。
     他们信天吗?也未必的。细细想来,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治世,其中也间以佛道。“内修黄老,外用儒术”,几乎是历朝皇帝的治国真经。孔子早有话云:“不事人焉事鬼?”而佛家也有偈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里的“求”自然不是求天拜地、求仙拜佛的求,而是说的“修行”“修炼”。明朝以来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靠着枪杆子打出天下之外,多是饱读了诗书,博览了史册,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清初的朱柏庐老先生关于治家有许多经典之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那么,那些圣君贤君庸君昏君们想必也是怀着这般虔诚的心境来到这个神圣庄严的所在?也许,拜天拜地拜祖宗,于他们不过是种形式,他们更深的目的还是在于修心,修得心的无愧与宁静。那么,在那些眩目的黄蓝绿色琉璃瓦之外,天坛的存在是否还颇带了些滑稽的色彩?
     回音壁前聚了好多人,无论老小,皆做跃跃欲试状。这堵圆形的墙壁起初不过是道围墙,环围着内里气宇不凡的殿堂,现在却因为结构上的缘故给后人带来了超乎本身功能的更大快乐。在这堵墙边,人们沉醉于呼唤与倾听,那种新奇与快感使人们完全忽略了建筑的初衷。买椟还珠,真的并不荒谬。因为环境有异,人的眼光不同,落脚点就会大相径庭。在中国还有一道更大的围墙--长城。从战国开始,这道环卫着国家的长墙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修筑之中,而早在清军入关时,它就失去了防御意义。这个耗国力扰民生的宏伟建筑,终于在风风雨雨之后成为一道旷世的人文景观,成为历史的绝好见证中,也隐隐地含了些嘲讽。
     据说圆丘上的天心石可以贯通天地之气,人站在上面高声喊出自己的愿望,天地就会佐以实现。想站在那块石头上喊一嗓子的人排了长长一队。迎着西天渐斜的夕阳,有人默许,有人高呼,有人嬉笑,其情状各不相同。忽然想起崇祯帝,当年在臣子的众目下于此祈祷时,他可曾料到自己的人生结局会是无比的凄凉。身与名,家与国,崇祯的煤山自缢昭示的早已不是他个人命运的多舛。《易经》革卦中有这样一句:“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这里的“革”乃是变更,而所谓变更,也无非是将前朝得天下的命运移换于本朝,由一个皇帝代替另一个皇帝。王朝姓氏的转变,便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最显著的“革命”。 而历史的最诱人之处,恰是这样充满了变数。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圆丘外有株500多年的古柏,盘根错节,疏枝横斜,却不见老态。屈指算来,500年前正是明嘉靖前后,那么这株老树定见过嘉靖皇帝祭祀的浩大阵势和孤家寡人的威严。许多人都倚着古柏留影。人在历史面前,有时会不自觉地生出一些敬畏心,由敬畏而致肃穆,由肃穆而致膜拜,毫不为过。与古柏合影的人,心境大抵如此。
     奇异的天坛本就是为俗世所存在。
     出得园来,刚刚的所见立时恍惚。祈年殿,圆丘,都只模糊在愈来愈沉重的光线中。倒是那回音壁还异常清晰:泛黄的墙面,上面被人胡乱地划了许多字迹。隔着栅栏,我对着它轻轻地喊了一声:我来了!那些潜心倾听的人,可曾听到嘈杂的人声中这沙哑而低沉的声音?
     天坛在身后,感觉中却依然遥远。九月就是一个梦幻的季节吧。温和的风拂过长空旷野,用一支神奇异常的笔,在不经意中点染了青山金谷。漫不经心地游走在城市的街巷中,让人不自主地松弛。斜阳慵懒地,在这个午后臆造出一段梦境来。
     一弯新月已经冷冷地挂上树梢。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必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忆甘州.景物篇.骆驼与沙漠

文/燕山飘雪

把骆驼与沙漠放在一块写,是因为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骆驼是生活在沙漠中的特别动物,也是沙漠里的运载工具。在沙漠里行走,没有骆驼,是寸步难行。所以,人们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在内地很少见到骆驼,如果有,也是从甘肃、内蒙古或青海运来的。骆驼好象是专门为沙漠而生的动物,它不仅是沙漠的运输工具,它是沙漠的主人。离开沙漠,很难养活,就是养活了,也只能是观赏动物。
    沙漠里有骆驼赖以生存的食物和水,那里生长着一种独有的植物:骆驼刺,还有马莲草、笈笈草,都是骆驼的美食。
    骆驼是反刍动物,先狼吞虎咽的吃下草或其他食物,然后再慢慢切嚼。骆驼头很小,颈长,体躯大,中间有高高的驼峰。驼峰不是装饰物,里面有很多脂肪和营养。可以不断地为身体补充营养。所以,骆驼的品格是负重行远。这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骆驼的胃分三室,第一室是水?,能盛水,故耐饥渴。骆驼喝一次水,半个月可以不用再喝水。这是沙漠赋予骆驼的特别功能。第二室是吃干草的胃囊;第三室是消化吸收功能的胃囊。骆驼里有这么多胃囊,一般是饿不死它的。
  骆驼的毛呈褐色,有的深如咖啡色。骆驼毛可以织毛毯。骆驼绒是很珍贵的纺织原料,能织很多高等面料,也可以纺成毛线,织毛衣。我们在那里时,骆绒很便宜,大约是三元钱买一斤。现在恐怕三十元也买不一斤了,物价长了数十倍嘛!
  骆驼特别能负重远行。人在沙漠里走,走几十米就气喘嘘嘘,走不动。而骆驼却腾云驾雾一般,身材前躬后鞠,毫不犹豫地前行。骆驼出行,一般是编成驼队,几个或几十个,一字排开,一个跟着一个前进。领头的配带驼铃。走起路来,一步一响:“叮咚,叮咚”每当凌晨,太阳还没出来,只是稍露光亮,早霞映红了东方,一支驼队从沙漠走来。那是一幅绝美的画面。我曾有感于这画面的大美而动人,写过一首诗《驼铃》的诗:
  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刚刚睡醒,
  大地一片寂静。
  没有鸟叫,
  没有鸡鸣。
  东方的天际露出熹微,
  远处传来一阵阵驼铃。
  象十字军的战鼓:
  叮咚……,
  叮咚……。

  朝霞染红了半个天空,
  驼峰和沙峦披上了彩虹。
  没有狗吠,
  没有骚动。
  黑夜已渐渐远去,
   驼铃带来光明。
  象庙宇的钟謦:
  叮咚……,
  叮咚……。
甘州附近有两大沙漠:一是腾格里沙漠,二是巴丹吉林沙漠。我们在那里时,两大沙漠还相距甚远。但前一段有老战友来说,这两大沙漠已经快连在一起了。这说明那里的生态环境已不如以前了,沙尘暴也越来越大。沙尘暴时刮起时的强大风沙能够将骆驼的眼睛打瞎。所以,沙尘暴不仅是人类的灾害,也是骆驼的天敌。
  腾格里沙漠在甘州中部,往东延伸到宁夏的贺兰山附近。是中国第四大沙漠。也是近几年沙尘暴的源头。
  巴丹吉林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该沙漠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巴丹吉林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丽和雄伟,以其高、陡、陷、峻著称于世。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号称巴丹吉林沙漠“四绝”。这里还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又为巴丹吉林沙漠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据说,这里有地下大水库。沙漠之间有许多湖泊。祁连山上的雪水通过一条断裂带和地下河为这里补充水源。
  巴丹吉林沙漠最大的湖泊是额济纳,古代叫居延海,面积很大。过去额济纳有五百万胡杨林。由于生态恶化,现在那些原本茂盛地生长着的胡杨林,由于失去水源,也失去了生命。但胡杨是大漠里的英雄,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枯,枯了一千年不腐。这是大漠中的奇迹。
  骆驼比较集中的是阿拉善,向有骆驼之乡美誉,骆驼数量曾高达25万峰。现在骆驼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所致,另一方面与人类的破坏也有关系。骆驼主食马莲草,如今马莲草被人们开荒造地和采挖已近灭绝。有人悲观地预言:3至5年内,骆驼灭绝一说是可能的。就象黄羊、青羊一样,年年猎捕,已经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这种生态灾难令人惋惜。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是人和骆驼共同写就的,如果骆驼不存在了,这种文明也将难以延续。
  人类漠视动物,其实动物在某些方面比人聪明。比如,骆驼经常能够在茫茫沙漠中奇迹般地找到水源,人们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土壤中链霉菌的基因在这中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沙漠中有水源的土壤才会滋生各种菌类,并形成这种气味,因此骆驼寻着气味便可以找到水源。
  骆驼还有优患意识。一次,我们住在临泽县一户牧民家。牧民家养了一头骆驼,骆驼前放着一大堆干草。我们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一头成年骆驼一晚可以慢慢咽下几十斤干草。它在默默无闻准备着远涉沙漠。而人就现实的只要眼前利益,或急功近利,或竭泽而渔,是势利的动物。
  骆驼与马一样,是有感情的动物。我就见过骆驼流泪,那种泪不是假惺惺的几滴,而是成串的细流大泪滂泼。骆驼的泪更令人心酸。小骆驼死了,母驼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这一点也比人强。人不但忘恩负义,好了疮疤忘了疼,而且翻脸不认人。
  毛泽东曾把任?时同志比作共产党的骆驼,因为任弼时是累死的。就是号召人们学习骆驼的这种精神: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可惜,现在象任?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骆驼永远是人们的一面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株倒悬崖壁的芒竿
        文/雨丛青野

      我竟然对着一株草感叹。
  这草我只知道本地人叫芒竿,荒山野地常见到它。长得有点像芦苇,叶子像,只是比苇叶更细长,叶子还像一把钢锯,一伸手不小心碰上了,“吱??”手上便多出了一道口子,鲜血就渗了出来,很霸道;地力肥的,也能长芦苇那么高。最像的是白絮,夏天里四处飘逸,把新的生命播向辽阔的旷野。芦苇大多长在水边,而芒竿却不挑地方,沙滩上能长,屋顶也会长,还有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其生命力之旺盛可想而知。
      芒竿固然旺盛,但却没有想到会旺盛到如此境地。
      那天,我站在一山间公路旁。这公路是从岩石上凿出来的,公路的一边自然是峭壁。因为经受过炸药的轰击,崖壁显得凹凹凸凸,并且留下了许多缝隙。天长日久,缝隙里就长出了草,甚至长出了小树,很刚强,像一个个坚定的士兵。如今崖壁乌黑的凹凸处粘满了青苔,荒凉中彰示生机。
       风拂过来,我看见了一株枯黄的芒竿在翻动。这株芒竿只有一尺多长,长三个枝条,疏疏地几张叶子,倒挂在崖壁上。我顺手就想扯它,当我握住那些枯叶时,却看到它的一条根扎在岩壁里,好奇令我认真的踮起脚观察,却很难发现扎根处有明显的裂缝。那草根只有针一般大,但就是这样的一条细根,却挂住了这株枯死的芒竿没有往下掉。
    看着这株芒竿基部其他已经萎缩的根,我猜测着它的一生。当初孕育它生命的飞絮被风带到了这里,也许落在了一丛青苔上,于是它的不幸就开始了。如果没有这堆青苔,它或许还有机会随风改变命运,然而,它就这么错误地驻足了。它能做到的只有在这堆青苔上生根发芽。它努力地将根系长出去,无奈,下面是如钢铁一般坚硬的岩石,不良的营养使它怎么努力也长不高,更不用说它原本的霸道了。本来它早就夭折了的,哪想还有一条根扎进了那极细小的缝隙,在那里为它尽力地汲取水分。谁知它的长大反而成了新的不幸,因为根系不能扎进地里,只能浮在岩石上,它并不沉重的份量都无法支撑,终于在一阵风的吹刮下,整个身子倒了下来,幸好还没有将那条为它努力汲取水分的根扯断,将它倒挂在这里风干。
      我敬佩着这株芒竿的顽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还坚持了这么久,努力地完成着一个生命的延续。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并不因为你的顽强而感动而改变。我们人类的生命何尝又不是如此。许多卑贱的生命同样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样也很顽强,但命运终究无法改变,只能在默默中完成这样一个轮回。
      我正想将这株芒竿扯下来,作最后的了结,不想芒竿再次翻动,而这一翻动却让我立时惊呆。我看到了一个绿芽,一个在芒竿基部重新萌发的新芽,已有两寸许长了。芽色绿得晶莹,绿得坚强,尖尖的小叶片开始展出。我知道这个新生命是那条不屈的根赋予的。只要这条根不断,只要那岩缝里还有水分,这根就不想放弃这生命的权力。想起前不久那个从大桥上飞赴江浪的生命,真希望她的灵魂能从这里飘过,并停下来伴随一会这株死而复生的芒竿。或许她会因此而羞愧而后悔?
       我惊叹这株芒竿的顽强,又深深为它的不幸而哀伤。我突然想为它做点什么,但又无能为力。我只有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已经枯死的枝叶折去,以减轻它自身的份量。我知道这没有多少意义,这完全是一份徒劳,它这样倒挂着,这么脆弱,一个微小的打击都会让它将所有的努力付与尘埃。但我还是要这么做,说不清为了什么。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也都这样,结果无法改变,但因了这个过程,生命却灿烂过,这不就也是一种意义吗?
     我希望这株芒竿能够完成它的愿望,用那条顽强的根哺育出飞絮,让飞絮落在一处厚实的土地,实现着霸道的梦想。
     但我到底还是不想看到生命的根如这株芒竿一般的细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3: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皮鞋的故事
      文/山里人

  第一次穿“皮鞋”,大概是在读三年级的时候。
  那天早上上了半天课,我的同桌狗娘(田X)还没到。平时胆小如鼠的他,竟然不来上我们最厉害的袁老师的课。
  “嘭”的一声,门被推开了。
  “报?告?” 狗娘大声地说,似乎要让全世界知道。袁老师等了很久才拖着嗓子说:
  “进来??”。狗娘却慢腾腾地一步一步地走,东瞧瞧西看看,每一步都很用力,“哚哚……”很奇怪这样的泥地板还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那副德行让我想到一只在悠闲的鸭子看到了食物,为防止同伴抢食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同学们寻声使劲地往他踏过的地板看。这时候,教室很安静。袁老师站在黑板前正拿着粉笔写字,却始终没写,眼睛好象粘在地板上。不知道狗娘走了多久才坐到位子上。
  “恩?啃?,刚才说到了……”袁老师把大家拉回到了课堂。
  狗娘翘着二郎腿,似乎有意让我看他的鞋子。一双黑色发光的鞋。小时侯认为最好的鞋子不过为半筒鞋(靴子),这样的鞋子还是第一次看到。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神老是落在他的鞋子上,狗日的狗娘老是憨憨地对着我笑。
  下课了,大家围到狗娘旁边,忙问:
  “狗娘,你的鞋是莫子鞋?”
  “哪个跟你买的?”
  狗娘却骄傲地回答:“我老头,皮鞋,晓不晓得?”大家摇摇头。
  “就是用猪皮做的鞋子”
  “哦??”我们应道,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
  “猪皮怎么能做鞋子?”大家哄笑。
  “你们晓得个卵,人家解放军都穿这个”,一听到解放军,大伙就来神了。
  “解放军那有好远?明天赶场我叫我爹也买一双。”
  “哼,哼,场上没有卖的”
  “借我穿穿好不?”
  “我拿我的菠萝王借你”
  “不行??”
  “让我摸摸总可以吧?”
  “不行??”
  “哎?,算了,那样烂麻X鞋有什么好看的”,不知道谁骂了一句,于是大家一起散了,但每个人心里却幻想着自己有那么一双皮鞋那该多好。
  那几天里我老是和我的鞋过意不去,把解放鞋故意撮了很多洞。我想当我把所有的鞋都“穿”烂了,就可以要母亲买皮鞋了。
  “你的脚骨痒?好良良的鞋子都被你穿烂了”,母亲边帮我补鞋边唠叨说。
  “谁个叫你不跟我买猪皮鞋?”
  “猪皮鞋??”母亲迟疑了一会儿。
  “冒有买的”
  “有,人家狗娘,都买了”
  “冒有就是冒有”
  “有,不跟我买我就不去上学”
  “你个这么犟”
  母亲生气地流了泪。泪是女人最好的武器,我似乎还想要,但是看到母亲的眼泪,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就这样闷闷不乐地去了学校。
  过了些日子,是我九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很多菜。吃完了,母亲说:
  “伢崽,爹从广州那边托人带了一套衣服,过来试试合不合身。”
  “冒要”
  “是解放军的衣服和帽子,要不要?”
  “真个?”
  “真个”
  母亲给我穿上,很合身,虽然父亲有5年没有回来,但仍然买得很合适。帽子,衣服确实很好看,明天要是穿去学校去,嘿嘿,那该多威风。那时侯竟然就知道面子的问题了。
  “妈,好象少了什么?”
  “扣子都有呀”
  “不是这个”
  “那少了什么”
  “人家解放军都穿皮鞋”
  “你这个伢崽挑三挑四的,不要就给我脱下来”
  “脱就脱”,但是没有脱下来,因为舍不得,怕一脱母亲给别人了就没有了。那天晚上,我合着解放军的衣服睡觉了。梦到了自己穿着军服和光亮亮的猪皮鞋,跨着白马,“驾?驾?”地喊着,穿越了日本鬼子的烽火线……
  第二天,我一直发高烧,嘴里却喊着“我要猪皮鞋”。吃了中药,又西药,没有好,整个身躯都软绵绵地。我对母亲说:
  “妈,我要死了!”我的泪水直流下来,好象真的要死了的样子。
  “你冒讲嘲话,等可可儿就好。”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睡着了。
  第三天清早我醒了,母亲跑过来对我说:
  “伢崽,我帮你买了双皮鞋,你看呀!”
  “皮鞋?真个?冒撤慌我?”
  “真个”
  真不敢相信我竟然爬了起来,一看不是狗娘的那种猪皮鞋,一把把它扔了。
  母亲哭着说:“伢崽,狗娘的是假的,猪皮怎么能做皮鞋?”一边抹泪一边捡起鞋子。
  “这才是真正的皮鞋”
  “妈,你莫哭,我错了好不好?”然后我把皮鞋捡起穿上。
  于是我穿着我的解放军衣服和鞋子去学校,果然吸引了众多目光。
  “燕子,你穿的好酷”
  “那有,那有,呵呵”
  “你穿的是什么鞋子”
  “皮?鞋?”
  “怎么象半筒鞋?”
  “不是的,是真正的皮鞋”
  “哦,借我看看?”
  “可以”,但是我有舍不得,怕他们弄坏我的。
  “好舒服,比那个狗日的狗娘的要好一万倍”
  “不是一万倍,是一万万倍”
  “狗娘麻X烂鞋是假的”
  “真丢人,还好意思穿出来”
  “要是我就扔了”大伙故意大声地你一句我一句,说得狗娘脸通红。
  从此,再也不没有见狗娘穿猪皮鞋了,不知道是扔了,还是不敢穿出来。
  其实,我的才是假的皮鞋,直到后来才知道。那时侯家里穷,连半筒鞋都买不起。母亲把帮我买的新半筒鞋(准备过冬的)的筒剪掉了一半,然后从前面分开,撮几个小洞,用解放鞋的鞋带系上,就成了我第一双皮鞋。
  许多年过去了,穿真皮鞋的狗娘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在我们那边也是个小有名气的老板了。而我却在异地读书。去年我家修补地板,母亲把我们几兄妹所有穿不了的鞋子都弄了出来准备扔了。我突然看到了我的那双皮鞋。我止住了母亲,把那双皮鞋拿了回来。
  “那么脏的鞋要它干吗”母亲奇怪地说。
  “对我很重要”
  “哦”,母亲不再问,我想关于皮鞋那件事她或许已经忘记了。我把那双皮鞋洗了干净,晒干珍藏了起来。后来碰到西装革履的狗娘,问他还记得皮鞋的事吗?他说他忘记了,甚至连我的名字似乎都记不住了。
  现在穿过了各种各样皮子做的鞋,少则四五十,多的几百,可是再也找不到比我的那双皮鞋穿起来更暖和,更合适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2 21:36 , Processed in 0.0941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