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人文杂谈话皖西【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0: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文献记述他的墓葬有3处】
       公元前195年,英布被刘邦打败,被长沙王吴臣诱杀于鄱阳湖。历代文献记述,英布的墓葬有3处。
据《英氏宗谱》记载:“英布死时,头入龙潭,身葬异乡”。唐代学者张守节说他的墓在鄱阳。现在江西省波阳县谢家滩乡大严村还有英姓一二百户,据说是英布次子的子孙。清代康熙时修的《英山县志》说:英布墓在“英山尖下”,有人盗挖,触动了机关,射出利箭,之后再也没人敢动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修的《六安州志》记载:英布墓在六安“儒学东岗”。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六安修州城,挖护城壕沟时,曾发现一块淮南王墓碑。“儒学东岗”,新中国建立前为关帝庙,新中国成立后六安地区水电局在此修家属宿舍,曾发现一座石碑,高2.5米,宽0.7米,上镌阴刻楷书“汉九江王英布之墓”,此碑新中国成立初尚存,今不知下落。那个建在“儒学东岗”上的关帝庙,文革期间被毁,儒学东岗即是英布墓所在地。
       据裕安区文广新局老领导许正英先生考证,刘邦战败英布后,曾到过六(今六安市西古城),长沙王吴臣送英布首级,刘邦验看后就地掩埋,六安的英布墓埋的是英布首级。英布可能头葬六安,身被他的部将埋在英山,江西省波阳谢家滩的是英布衣冠冢。
       英布的“布”作镈,是古代类似于锄头的农具,他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名布。他的姓有疑问,名没有疑问。他是六人,为什么以英为姓氏?古代英的中心在今霍山县下符桥大沙埂一带,六的中心在今六安市区东西古城一带,这个问题有待考证。
       英布被杀后,按汉初法律,要“诛三族”,其中有逃亡到江南的。当时汉王朝在江南的统治比较粗疏,他们的子孙在那里避难繁衍子孙,东汉之后,作为淮南王的后代,成为望族。
                     2020年7月19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军县的第二个 国保】
    人祸造成天灾。皖西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是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北政权之间持续37年的战争,直到1164年。
    1129年10月,金兵占领寿春,11月攻陷六安军。“军”,是北宋行政建置,地位在府、州之下,县之上。时任六安知军程端中阵亡,民众将他葬在今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
    程端中,是理学家程颐之子,他的墓前原存八面石柱二根,石香炉一座,清同治年间立石碑一块,上刻有“宋伊川夫子长子六安知军端中谥忠烈程公之墓”,并署有“皇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岁次丁卯六英霍合族重建”字样。
    北宋理学家崇尚气节,爱民族爱家乡。抗金民族英雄程端中,实践了父亲的教诲,得到民众认可,所以他的坟墓历元明清及民国,800多年屹立不毁!
    2012年,国务院批准程端中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继金寨县革命旧址群之后的将军县第二个“国保”。
    长达37年战争结束后,根据宋(南宋)金达成的协议,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在边界两侧设立“榷场”,作为南北贸易场所。“榷场”,意为官方指定的贸易场所,南北商人在官方的严格监督下进行贸易活动。南宋在今安徽境内设有两处榷场:一是寿县安丰水寨,二是霍邱封家渡。南北商人在榷场各处一边,不准相见交谈,由政府指定的“牙人”(中介)往来传达评议,收“牙钱”500%。交易只准以货易货,不准使用货币。
    1234年,蒙古灭金,沿淮的榷场贸易继续进行,直到元朝完成统一战争为止。榷场贸易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南北之间走私活动很多。
                       2020年7月20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2: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恶鸟与逆兽】
       秦汉时代,人们就认为人世之外还有仙境。仙境中生活着神仙,他们逍遥自在,长生不老。
六安王刘庆墓铜镜的排列,既体现了在汉人思想中东皇太乙的至高无上,还体现了汉人认为神仙世界也有个头,他就是东皇太乙。
       秦始皇也痴迷于神仙境界,派徐市率上千童男童女去探寻海中三座神山。汉武帝将神仙境界与天上神宫结合在一起,他奔走于五岳,祷祭鬼神,祈盼长生不老,他在长安城筑“通天台”,招引神仙。
       战国时期,生产铜镜最多且最好的是楚国地区,寿县是发现楚国铜镜较多的地区。六安王墓出土的铜镜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都不是完好的,它们的镜钮毫无例外地都被砸坏了,这又是为什么?
       汉武帝在西汉皇帝中特别重视“鬼神之祀”。他采纳方士的意见,将东皇太乙确立为最高天神,以黄帝为首的五帝都是东皇太乙的辅佐。一些方士投其所好,建议他在每年春天,用枭和破镜祭祀五帝之首黄帝。
       据说,枭是恶鸟,长大后吃掉自己的妈妈;破镜是一种逆兽,长大后吃掉自己的爸爸。
       当年,黄帝要这两种坏东西断子绝孙,命令文武百官祭祀任何鬼神都要用枭和破镜。枭是猫头鹰,黄河流域容易抓到;破镜是什么东西,有人说它像狸而虎眼,南北朝时,开始写为破獍,后来祖冲之说,它像虎豹而小,还是说不清楚。
       为表示某种特定的理念,以铜镜殉葬,是汉代社会的习尚。汉景帝时,大臣袁盎被梁王暗杀,家中人就以铜镜殉葬,铜镜被赋予某种灵性,以“破镜”来做象征。六安王刘庆受封在公元前121年,死于公元前83年,正是“恶鸟”枭与“逆兽”破镜被炒得火热之时。刘庆及其家人相信这个神说,何况刘庆对皇帝感恩戴德,又诚惶诚恐,为响应“以孝治国”的圣意,他必须找这个方式以“破镜”殉葬,又苦于找不到形象相符的“破镜”,只好将铜镜的镜钮砸去。
       “破镜”有了,以之殉葬,自然可以表达六安王对皇帝的一片忠心,于是,汉昭帝赐刘庆谥号为“共(恭)”,自然是“名至实归”。
                     2020年7月2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09: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汉人以红为贵 以左为贵 以东为贵】
       墨子说,楚庄王穿红袍,楚灵王造章华台,将屋梁都漆成红色。
       楚令伊孙叔傲(寿县安丰塘建造者)和楚灵王都在皖西活动多时,这些习尚给皖西影响很深。西汉刘邦自称“赤帝子”。汉代王公贵族多将屋宇及器物漆以红色表示自己尊贵,从汉墓出土的漆杯,内壁多为红色,六安王刘庆墓的棺椁上也都漆上了大片的红色。
       楚汉人将最高神称为东皇太乙,日神为东君,楚的祖先颛顼发祥于中原之东,因此,楚人以东为贵,左为上也是楚人所尊崇的。他们认为,人死之后,坟墓要向东,对着老祖先发祥之地。坐西朝东,是贵人的座位,鸿门宴上,“项羽与项伯东向坐……”在刘邦面前表现他那种强者的倨傲。刘庆墓呈方形,墓道东向伸出去,呈坐西朝东的形势,是典型的楚风。
       六安王刘庆墓中出土的武器以戈、戟、弓箭、弩机为主,尤其是一张大弓引人注目。《吴越春秋》说,楚人善射,最著名的射手叫弧父,弧父把箭术教给后羿,后羿又传给楚国神射手逢蒙。把弓射箭是楚人所长,也是皖西(六安国)人之所长,刘庆好于此道,或是他的侍卫以弓弩手为主,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楚国特色。
       汉继承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汉武帝假托“古天子”,规定三年一次祭祀天、地和东皇太乙。六安王刘庆墓中棺盖顶上铜镜的排列正体现了楚人的观念:东皇太乙是仅次于天、地的最高神。
       六安双墩刘庆墓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它对于汉文化成型期的标志性特征。我们希望这个汉墓群的进一步发掘,使我们对汉文化成型期的认识更为充实、更为完整。
       楚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很多习惯都被延续了下来,比如中国红,左为上,东为贵等等。
                     2020年7月2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0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7-23 09:41 编辑

      【市级非遗  鲍氏慈孝文化】
       鲍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六安鲍氏慈孝文化继承了流传几千年的“鲍氏慈孝文化”。皖南棠樾鲍氏22世祖鲍鍌于公元1330年迁入六安,为六安州学政,定居六安并带来了鲍氏宗谱,延续了“鲍氏慈孝文化”。
       裕安区苏埠镇戚桥村,坐落着一个三进徽派大院式建筑,飞檐翘角,廊桥垂柳。这里大门上没有“鲍氏宗祠”牌匾,取而代之的是“东山文史苑”几个烫金大字。
       600多年来,六安鲍氏族人以慈孝为核心,世代传承着“忠孝慈廉”精神文化。由最初的“母慈子孝”逐步演变为如今的邻里和睦、助人为乐等方面,促进着家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父子争死”雕塑,复活了慈孝故事。走进文史苑,绕过第一进“鲍氏祠训”屏风,沿回廊进入文史展馆,数百件文字、图片展示当地民风民俗和革命英烈事迹。进入第三进即为大殿,供奉黄帝、大禹像和鲍叔牙、鲍照等历史名人塑像。从展馆出大殿,便来到了慈孝广场。
       作为鲍氏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慈孝广场与大殿相连,广场上一组真人大小的群雕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父子争死”的故事。
       宋朝末年,徽州府守将叛乱,因带领乡亲反对叛军行凶劫掠,鲍氏先祖鲍宗岩被俘临刑,其子鲍寿孙跪地苦求欲代父而死,父子争死感动匪首,遂将二人释放。此事载入《宋史》,清乾隆帝赐联赞曰:
       慈孝天下无双里,
       衮秀江南第一乡。
       至今“慈孝里坊”仍屹立于皖南棠樾牌坊群。
       “父子争死”的故事不仅属于鲍氏家族,也是中华孝文化的一部分,凡来此参观者都能受到感化。
       六安鲍氏族人以慈孝为核心,修身养性、和睦家庭,报国敬业。历代中涌现出像鲍友信、鲍华本等仁人贤士;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年代中,鲍氏家族就有77位烈士为国捐躯。
       2015年,鲍氏祠堂“鲍氏慈孝文化”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7月23月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09: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鲍鹏山说《水浒》,鲍鹏山一口六安腔,应该是六安鲍氏家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6 1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代亡国的原因之一】
    1983年,在霍邱县姚李镇发现的红墩寺遗址中,在夏文化层之下,还发现更早的新石器遗存(遗址纵切面保存在皖西博物馆)。这个遗存中的陶器有鼎、豆、壶、碗、杯、盆、甑、釜等炊具和饮食用具。那个时候,茶还没有成为饮料,如果杯是饮酒用的话,那么,皖西人至少在4500年前就会酿酒饮酒了。
    考古学家们推断,原始的酒,是粮食陈腐过程中自然发酵而成,并没有复杂的技术与器皿。文献记载,战国时鲁国国君说,禹的女儿指使仪狄酿美酒献给禹。禹说,后世肯定有人会因为好这个东西亡国的,不准再献。
    东汉学者许慎说,夏代第六代王少康(杜康)发明用秫(黏高梁)酿酒。说明夏代酿酒技术有进步,而酒也没有专一的发明者,霍邱县的原始居民在夏朝之前发明了酒,虽不能武断地肯定,也不是没有可能。
    到了商代,从国君到普通贵族都嗜酒,并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酒具,如爵、卣、斝等。在金寨县骐麟湾和霍山县佛子岭都发现了商代的酒器,说明商王和贵族到皖西来也是喝酒的,至于是否是大别山所酿的酒,不得而知。
    商纣王在国都造了个“酒池”,据说绕池而牛饮者达3000余人之多。这个说法无疑夸张了,估计商代酿酒的规摸很大,贵族社会饮酒成风。
    因此,古代史学家说:这是商代亡国的原因之一!
                  
       2020年7月2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7: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大别山】
    大别山,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
    大别山以白马尖(海拔1777米)为最高峰,位于霍山县境内;以天堂寨为核心景点,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整个大别山区的核心旅游景区,位于金寨县境内。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国民党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
    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28年红旗不倒。
    但凡第一次听到这个山名的人,都觉得这名字太与众不同了。为什么叫大别山呢?大别山名称来源于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禹贡》中两次提及大别(大别山)。 追根溯源, 这是和大别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渊源有关。大别山脉连绵千余公里,是中国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别山南北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植物差异也很大。相传西汉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在20岁时曾游历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等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当他登上了大别山主峰后,观赏了南北两侧的景色不禁感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当年李白登山时也说了一句“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大别山主峰为什么叫白马尖呢?相传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为铭记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中国传播佛教,在黄河流域的洛阳兴建了白马寺,为了在长江淮河流域也宏扬佛法,又命名长江淮河分岭的大别山主峰为白马尖,此后就有了“北有白马寺,南有白马尖”一说。
                    2020年7月27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7: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最早的古城 英和六】
    长江中下游不仅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华祖先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200多万年前,长江中游有巫山人,下游今繁昌县也已有人类活动。20多万年到10万年前左右,江淮之间是和县龙潭洞人和巢湖银山人的家园,大别山西南方生活着长阳人,西北方生活着许昌人。其中三苗部落继承前人基业,在这里升起了文明的曙光。
    舜部落迁徙时,皋陶部落也出发了,它的一支迁向今山西和陕西,主干部分辅佐大禹治水,进入淮河中游。霍邱县红墩寺遗址,既有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影响,又有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生动地表现了皋陶部落迁徙的过程。
    2010年,霍山县迎驾厂出土了刻有皋陶部落图勝的凤鸟玉璧,与潜山市薛家岗文化同一类型的陶球与石刀并存,又印证了皋陶与三苗两部落和谐共处、相互融合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皋陶部落在这里建立了英、六等城邑。这个过程基本与皋陶辅佐夏禹奠定夏王朝的基业同步。
    由于皋陶在建立华夏民族第一个统一王朝中的关键作用,大禹毫不犹豫地确定皋陶为禅让对象,“且授政焉”,将统治国家的实权交给皋陶。比起舜和大禹的“接班”,皋陶被免去了长期的考察,因为实践证明了皋陶使“舜德大明”,非常好地继承并弘扬了舜时决定的建国与治国方针,因此,夏王朝奠基的同时,皋陶部落已具有华夏部落联盟中其他部落所难以企及的实力与威信。
    可昔,皋陶先大禹而卒,于是禹封皋陶后人于英、六。英的中心在今霍山县城东北大沙埂,六的中心在今六安城北的白沙城即东西古城遗址。
                     2020年7月2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7: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戍@太阳坂】
    公元前2080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大禹死后,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那里建有大禹陵、庙。
    从夏商时期开始,将长江皖江流域之北称为“江西”,以南称为“江东”。大禹于涂山之会后,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天子,为加强对长江下游的统治,于是“东巡狩”。其出发地无疑是涂山,即今怀远县。大禹治水,从黄河中游开始,来到涂山,与涂山氏部落联姻,将这里营造成统一众多部落的重心,向东南发展的基地。
    文献资料记载,在舜、禹、皋陶向南方发展的同时,后羿部落也在淮河中游发展强大。据《吴越春秋》记载,后羿部落在黄帝时就已擅长使用弓箭,渔猎畜牧于今豫皖鄂地区,并在今霍邱县西南建立部落的中心。文献又说,尧时天上一下子升起10个太阳,他命令后羿射下9个。后羿射下的9个太阳,有一个掉在大别山西南,刘宋(南朝)在这里建置“太阳戍”,至今那里的民众还称这里为“太阳坂”。
    这个“太阳戍”和后来民众叫的“太阳坂”,就是今霍山县的太阳乡。
    后羿部落一度夺取夏政权,可是,他们只会射箭打猎,不会经营农业,后被赶进大别山区。进山之后,后羿部落与三苗、皋陶部落共处,开发了山区农业,被称为“畎夷”。
                      2020年7月29日早
                        皋城    清欢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8 04:38 , Processed in 0.08420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