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横琴望北

《戏说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4 19: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十一??足智多谋显陈平》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元老,足智多谋,还是个帅哥。陈平的童年并不美好,家里很穷,属于典型的根红苗正,在当时看来,也是起义、造反的主力军。陈平很爱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认为他一定会有出息,便承担了家里的全部体力活儿,让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
  话说有一年,正赶上村里搞社祭,大家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主持,带领乡亲们祭社神,社祭结束前又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分得很均匀(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分不好可能会出人命的),为此,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很满意并表扬他说;“这孩子分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自己感慨地说:“假如哪天我陈平有机会治理天下,一定也能像分肉一样公平、尽责。”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陈平投奔了魏王,在魏王手下当了个小官,魏王不太重视他。后来又转投项羽,在手下做谋土,还是不得重用(这点跟韩信的遭遇挺象),很郁闷。话说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以后,就再也睡不着觉了,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产生了要跟刘邦混的念头。
  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正在这时,他的机会来了,刘邦总打败仗,这次是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了。刘邦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这个时候也没招,一筹莫展。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私下里去找陈平。
 没想到的是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绕了半天弯子,临走的时候,张良说了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一会儿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不太好办啊。” 第二天,陈平就设下了计谋:请项羽给楚怀王上封个义帝的尊号,并送他到郴州去疗养,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想法。过了不久,范增上朝面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上不能有俩个太阳,人民不能有俩个主子。”
  接着,把陈平的话转换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还得尽早。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爽快的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摸着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的时候奏上一本说:“我们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自己的领地,恐怕老百姓负担会更重。”
  项羽听完,吓了一跳,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务必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但还是把刘邦留在了咸阳,放在自己的身边,亲自盯防。项羽扣住了刘邦,也是陈平意料之中的事,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告诉张良,可以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的意思上了道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探望亲戚。 项羽有点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看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 玩了个欲擒故纵的把戏。
  陈平这时也乘机上奏:“陛下既然已经封刘邦为汉王了,并且布告天下了,老百姓们都知道了,您却不让他上任,恐怕难以说服天下人啊。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上台就说假话,那以后执行陛下的命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让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后,感觉没台阶,于是就无奈的同意了。刘邦心里很高兴,回营后立即起程、逃跑了。陈平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救出了刘邦,这样一来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机会。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叛项羽而投降了刘邦,项羽把怒气发到了陈平身上。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一生气还会杀了他,关键是他也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的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跑了。他想起刘邦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赶上天快黑的时候,他逃到了黄河边上,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后,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两个人可能是水贼,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设计图财害命。陈平为人很机灵,办法也多,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下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通过汉将魏无知的推荐,见到了刘邦。两人彻夜长谈了天下大事,非常投缘。刘邦破格任命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陈平当官后,很多人来送礼,他都很愉快的接受了。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 “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与重用,一时间嫉妒的言论遍布四方。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重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项羽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投靠你的。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听说您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靠。来这我什么都没带,所以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如何生活呢,更别说办什么大事了。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打算重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用呢,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并且话中有话,听着让人感动。
  这话说完,刘邦的疑虑顿消,而且对陈平更有好感,重重地赏赐一番,并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19: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203年,刘邦跟项羽两个流氓集团的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刘邦被项羽象鸟困在笼子里一样的包围在荣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且断了后路和还断了口粮。刘邦一看情况不太妙,就向项羽求和,项羽没答应,刘邦非常害怕。这时,陈平又献出了妙计,让刘邦从仓库拿出出四万斤黄金,打点一下项羽的将领,有钱能使鬼推磨,目的是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羽的团队中,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苦于不能称王称霸。因此他们已经和刘邦商量好了。联合起来干掉项羽,然后再瓜分项羽的天下。”不久,这些话就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再也不跟钟离昧商量了。甚至还怀疑范增跟刘邦私通,对范老爷子也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的孤立项羽,陈平必须得先把范增拿下。为了这个目的还特地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故意的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而且大大的表扬范增,还故作神秘的附耳低声问:“你来的时候亚父范增有什么交待吗?”使者很疑惑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自己人呢!”便叫手下的士兵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到另一间简陋的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还装着满脸不高兴,甩了一下袖子就走了。使者没想到自己会受这么大的羞辱,非常生气。
  回到驻地后,使者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是刘邦的内线了。正在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又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也十分薄情,竟然没有挽留,直接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怕他半路跑到刘邦那里去。范增一边走,一边叹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非常伤心。他已经是75岁的老爷子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从此一病不起,没几天就去那边报道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聪明人,竟然被陈平略施小计就干掉了,可见项羽有多笨。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之后计,把范增气死了,项羽为此勃然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集合火力猛攻荥阳,形势对刘邦来说十分危急,陈平就又给刘邦献了条计:“让刘邦写一封诈降信,约项羽在东门碰面。那样项羽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刘邦一听,好主意啊,立刻答应了下来。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刘邦的将军纪信来见刘邦.然后说把他化装成你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你就可以从西门开溜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汉军就打开了东门,陈平派了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阵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向关中方向逃窜了。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对峙,双方的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山大王)。刘邦一听这事儿,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他娘的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救我一把,如今这小子不但不来帮忙,还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了。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都知道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理不好,一旦搞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多了一个敌人,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踢了刘邦一下,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都不忍忘恩背汉,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19: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202年的2月,刘邦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高祖,这时候的韩信被封为楚王。话说韩信被封不久后,有人告他谋反。刘邦感觉大事不好,就向左右将领询问解决的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了一通,大概意思是:“灭了丫儿的,抓住这小子一定要活埋喽!”刘邦感觉这样做也不是解决之道,郁闷了半天,也没有吭声。
  这个时候,张良已经不在刘邦身边了,找了个有病需要调养的借口,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对付韩信的办法,陈平一开始不肯出主意,因为他知道自己出的主意都是杀招,无奈刘邦再三追问,并且刘邦还抛砖引玉的说:“我打算派兵前去拿下韩信,你觉得这样行不行,能不能制服那小子?”
  陈平非常冷静的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事,还有其他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人知道了。”
  “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刘邦回答:“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您确定您的军队一定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这个我心里还真没底儿。”
  陈平又问:“那您手下的将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打得过韩信吗?”
 刘邦回答:“恐怕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您军队实力比不上韩信,手下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很难说了啊。这样仓促出兵,我表示担心!”
  刘邦听完陈平的分析,变得更加的焦虑,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刘邦本来就是个没啥主意,看上去有点傻头傻脑的家伙。陈平说:“以前的皇帝啊,经常去全国各地巡游,到各地去看看诸侯,拉拢感情。南方有一个叫云梦泽的地方,您可以假装去云梦泽玩,并且安排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的西边界,韩信听说您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得来拜见啊。当你见到他的时候,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要一个强壮的士兵就足够了。”
  刘邦完全按照陈平的计策行事;韩信果然组织礼仪团队迎接了他。刘邦让提前埋伏好的武士把韩信象捆粽子一样的,绑的结结实实,绑完扔进了囚车。刘邦借着别人告发韩信谋反的理由,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并且留在自己的身边,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请君入瓮”计策,不但避免了一场战争,还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帝国的统一与安定。
  汉朝刚刚建立,刘邦还在做攘外必先安内的工作,没有余力顾及塞外。这时,长城北面的匈奴就乘机南下。公元前200年冬, 边关警报如雪片一样的飞入关中,刘邦亲自统率32万骑兵、步兵抵抗匈奴的入侵。话说刘邦向北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领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今大同
市东面),并且匈奴把各个重要路口都封锁了,断了汉兵的后路。刘邦每次登上山头向四面眺望的时候,看见四面八方都有匈奴的骑兵屯驻和把守,心里都会非常的害怕。
  正赶上是大冬天,连日雨雪不断。皇帝跟士兵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3天后,口粮几乎吃完了,士兵们饥寒交迫,形势岌岌可危。被围到第7天的时候,陈平又生出妙计。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俩人形影不离,貌似在度蜜月。这次单于在山下安营扎寨,俩人经常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眉来眼去,情意绵绵。于是想到冒顿虽能出奇制胜,打仗勇猛,可也过不了美人关,于是就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他派遣使臣,乘着雾很大的时候下山来见阏氏。这位阏氏听说有汉军的使者前来拜见,赶忙悄悄地走出帐篷,呵退了左右随从,与汉朝使臣单独见了面。汉使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朝皇帝送给阏氏的,另取出一幅图画,说是汉帝请阏氏转给冒顿单于的。
  阏氏毕竟是女流之辈,不懂政治,一见到黄金和珠宝,就目眩心迷,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再打开图画,只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
  汉使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回答说:“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为美人现在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阏氏微怒地说:“这个用不着,赶快拿回去吧!” 美女哪能允许别人抢饭碗呢。
  汉使又说:“我们皇上也觉得把美女献给单于,怕会影响到您的地位。可是没有办法啊;只能这么干。如果您能帮我们解了这次围,那我们就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并且会多给您一些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尽管放心好吧,这事我能搞定。” 说完后,将图画交还给使者后,使者就回去了。
  阏氏静下来后细想,如果汉兵不能突围,就会把美女献给单于,那时我就要受冷落了。于是,她回到后营,就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会有这样的事?”
  阏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能够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会就此罢休呢?当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很危险了。”
  说到这里,阏氏开始哭,哭的很伤心,呜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单于被她哭的有点蒙,于是喃喃的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阏氏嗫嚅道:“汉朝皇帝被围了7天,部队却丝毫不乱,肯定是有神仙在帮助他们,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咱们头上。”单于将信将疑,可是又怕惹阏氏不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陈平用这一妙计,使匈奴退兵,刘邦逃出重围,一场大难消于无形之中。
公元前195年,刘邦带兵打败叛军英布回来后,旧伤发作病倒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造反了,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带兵去征讨。樊哙走了以后,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穿一条裤子了,想等你死后夺权,皇上得提前防备着点儿啊。”刘邦本来对吕后干涉朝政就很不满意,现在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凭借自己很高的政治觉悟,感觉情况严重了,然后决定临阵换将,把陈平叫来商量这件事儿,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藏着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当场杀了樊哙,由周勃代替帅位。
  刘邦吩咐陈平要尽快地把樊哙的头拿回来,他还要检验。陈平、周勃当即动身,俩人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了,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这个情况很复杂啊。眼下啊,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俩可就完蛋了。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
  周勃听完陈平的分析,也一时间没有了主张,便问:“总不能把樊哙放了吧?”陈平说:“放肯定是不行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命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前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了樊哙的职务,
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他想:现在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长梦多,会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定要先赶到长安,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想到这,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在荥阳候命。
  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明明是说给活人听的,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
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害。再次保全了自己。
  有一次文帝上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有多少案子判决?”周勃谢罪说不知;文帝又问:“一年钱粮收入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内心感到又害怕又惭愧,出了一身汗。文帝转向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门管这个事的人,陛下可以直接问他啊。”文帝说:“专门管这个事的是谁呢?”陈平回答说:“皇上要知道断案的事,就问廷尉;要知道钱粮之事,就问治粟内史。” 文帝说:“如果他们各司其职,那么你所负责的是什么事?”陈平谢罪说:“陛下不知道我才智低劣,让我担任丞相。丞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民意;对下创造万物生长的条件;对外要镇抚四方夷狄和诸侯;对内要使百姓安康,让卿大夫们都能安心的担任各自的职务。”文帝觉得陈平讲的很好。
  右丞相周勃非常惭愧,出来之后就责备陈平说:“你平时怎么不教我怎样回答呢!”陈平笑着说:“你身为宰相,难道不清楚自己的岗位描述吗?假如皇上问你长安城里有多少盗贼,你去监狱里数完再回答?”于是周勃才知道自己的才能远不如陈平。
过了不久,有人劝周勃说:“你已诸灭诸吕,立代王为帝,威名震动天下。而你受到优厚的赏赐,居于高位,时间久了,就会大祸临头。”周勃也感到处境很危险,就假装生病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文帝答应了他。右丞相周勃免去职位后,由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
汉文帝二年的时候,陈平老死在相位上。历史上陈平的名气远不如张良,但从陈平的经历来看,成就尤在张良之上,帅哥,才子,智商也很高的他,一生很辉煌,汉朝前期陈平的功劳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黄帝》
最早的历史,与《圣经》的叙事手法差不多,里面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往往越久远的事情就越神秘,后人都会给它赋予很多传奇的色彩,我们的故事就从黄帝的传奇开始说起。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中,到了战国时期才形成几种“五帝”的说法(说法虽然很多,但本戏说还是以《史记》记载为主),战国末期开始有 “三皇”这个词儿,到了汉朝才形成几种地位在五帝之前的“三皇”说法。“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史记的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根据史记的记载,太皇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地皇是神农氏,天皇是燧人。史记里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我们先说五帝,后说三皇,五帝本就传奇,三皇更是神话。

黄帝的个人简历:
姓:姬或者公孙 (《史记》记载姓公孙)
氏:有熊、轩辕
名:轩辕
英文名:(The huangdi;Mauslleum)
历史身份:华夏部落联盟领袖
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
黄帝的是农历三月初三出生的,就是民间的上巳节那天,是汉族兄弟姐妹们在水边游玩、聚会,开party的节日。中国古代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但黄帝是在哪儿生的,是哪年生的呢,这些都不确定了,因为见证人现在都找不到了,毕竟是4800多年前的事儿了。有神话故事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纯洁的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反正是天有点黑了,神秘点的气氛容易滋生神话)突然看见一道北极光,然后就怀孕并生下了黄帝。”
关于黄帝的父亲是谁,史学界的意见比较统一,一致认为是熊国的国君少典。黄帝生下来就就很神奇,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了,小的时候思维非常的敏捷,青年的时候诚实、能干,成年后聪明且性格坚毅。黄帝后来建都于有熊(河南新郑),所以又叫有熊氏。那个时候蚩尤部落非常能惹事,传说他有81个兄弟,都很能打,他们打败并兼并了很多诸侯,当时天下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部落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炎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问题,只得求助于黄帝。黄帝很坚决的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决战在涿鹿这个地方,双方的战士都很英勇无畏,战斗也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全力辅佐之下,终于擒获了蚩尤并杀了他,诸侯都尊黄帝为天子,并且取代了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为他命相里占五德中土德的灵性,所以臣民及后人都称呼他为黄帝。
黄帝平定完蚩尤不久后,天下又出了大乱子。那时蚩尤虽然死了,但他的声威还在,有人画了蚩尤的相四处张贴。以至于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还没死,只是被黄帝降服了,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貌似还要颠覆黄帝的统治。后来,由于蚩尤很能打仗,所以被尊为战神。所有新生的朝代都要经历一个波动的时期,汉朝建国后也不安定,黄帝建国后也要有一个扫荡宿敌余部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有过很多的波折,这是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家很强大,政治也很安定,这样就催生了文化的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只有十四个。黄帝住在轩辕之丘的时候,讨了西陵氏的女儿做老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嫘祖。据说她发现了养蚕的妙处,为后世的织造业开了个好头,也是丝绸织造业的老祖宗。嫘祖是黄帝的正妃,也就是大老婆,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俩个孩子都曾掌握过天下:一个是玄嚣,就是青阳,青阳后做了诸侯,住在长江;另一个是昌意,也封为诸侯,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了个孩子叫高阳,高阳对人民的恩德很大。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了帝位。这就是很有名的帝王颛顼,颛顼帝与现在的黄氏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关于黄帝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约四千多年以前,黄帝跟蚩尤打仗。蚩尤带领他的兄弟们,然后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还有传说反映黄帝是个神仙,能腾云驾雾,经常去各大名山找山里隐居的神仙喝酒下棋,非常的潇洒。但不管怎样,黄帝确实为中华民族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敬仰他,是因为他开创了历史,开创了纪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另一个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颛顼》
颛顼是五帝里的第二个帝王,是黄帝的孙子。传说颛顼活了98岁,20岁的时候就当上了部族的首领,统治时间长达78年之久,死后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外广阳里(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根据民间的传说,颛顼死了以后又化做半人半鱼的“鱼妇”,继续过着自由的日子。

颛顼帝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做事办法很多,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小的时候他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国”游玩,10岁的时候就能协助处理国事了。颛顼继位以后,那时的九黎族虽然被黄帝征服,却依然敬奉他们自己的巫教,崇神敬鬼。颛顼觉得这样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于是就下令杜绝巫教,让九黎族遵从黄帝族的理教。他又很重视人事任用及管理,并且努力发展农业,使国家慢慢的变得强大起来。

在颛顼统治的的时代,国家发展的很快,疆土在迅速的扩大,北边的疆土到达了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边到达南岭以南,向西延伸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面到达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颛顼是个很开明的帝王,根据古代历史书上描写的情况,颛顼视察所到达的地方,都会受到部落百姓们的热情接待。

  当然,颛顼也做过不合情理的事情。他定过这样一条律例:当妇女跟男人在路上相遇的时候(现在叫浪漫的邂逅),女人必须得在路边躲避;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暴打一顿。虽然这条法律是传说中的,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人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地位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一时代,还有个强大的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这是个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每天骑着两条龙飞来飞去的半人半神的家伙。

传说中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共工非常重视农业,也非常懂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对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有个女儿叫后土,对农业也非常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并把水利工程做好,就经常去考察部落的土地情况,慢慢的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还很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高处的土运去垫低的地方,认为洼地垫高后可以扩大耕种面积,而高地变平后,还方便了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却不太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出计划,必须先跟自己商量后才能做。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施他的计划。就这样,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战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从很远古的时候,老祖宗就懂得如何去找借口发难了。

  不过啊,他俩要是打起来,从力气上说,共工占优势;但从机智上来说,他却比颛顼差很多。颛顼编故事,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支持他,让他们不要相信共工,否则上天会降罪于他们的。那时候的人对自然界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都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把土地弄平了以后,真的会惹怒神仙鬼怪,并引来灾祸,就这样,在颛顼的连虎带吓之下,得到了多数群众的支持。

  共工氏虽然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并且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证明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这个想法很强大。

  共工氏骑上自己的飞龙,升到半空中,然后猛地撞向不周山。刹那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之后,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了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流改道。原来啊,这个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这下可好,天柱被撞断了,使得拴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看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这个神话故事解释了很多当时人民不理解的自然现象。

  共工氏英勇无畏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了以后,人们尊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女儿后土则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多么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颛顼时代产生了中国的第一首“国歌”。根据历史记载,这首歌的名字叫《承云》,其基本创作方法是:融合了当时八个大区域的流行曲风的特点,然后铸成铜质乐钟,歌是在“万国诸侯”到首都开大会的时候唱的,目的是让帝王跟诸侯都高兴。

  颛顼在当时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传说颛顼以前惩治过黄水怪,就是死了以后仍然可以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过了一会儿,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这时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们就乖乖地沉下水去了,随后,洪水也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还有的神话故事把颛顼描述成非常讨厌的家伙。他一直认为人与神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让人把天地分开,于是神仙们住天上后,再也不管凡间疾苦。他还有几个子女,但也都不是什么好人。他的长子叫虐鬼,专门喜欢在人间传播疾病;二儿子叫魍魉,长的有点像蝙蝠的样子,喜欢在夜里制造恶作剧,专门袭击人类;三儿子叫小鬼,喜欢躲在别人家里,等家里大人离开后便残害小孩;四儿子叫穷鬼,不用多说了,就是那个到谁家谁家就穷的大人物;五子叫?杌,也称傲狠,他倒不似前面四子那样没出息,但他是最残暴的,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的四凶之一。他也是最能从侧面反映暴君下场的人物。

颛顼创造了记年法,《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该历以夏正十月为一年之首,闰月放在了九月以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

  后人对颛顼大帝的客观评价是:沉静且很有智谋,通情达理,重视人才,精通天象,假托鬼神来治理国家,非常前程的祭祀祖先及神灵。因他生前非常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帝喾》
   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之一。传说他跟黄帝也是亲戚关系,是黄帝的曾孙,并且这孩子很神奇,生下来就通灵,张口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多省事的孩子啊,自力更生,不用家长给起名了。

  帝喾也是个早熟的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这个地方。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取代了颛顼当了帝王,建都城于亳。因为他起家于高辛这个地方,因此历史上称他为高辛氏。

根据现有历史文献描述,当时百姓对帝喾的评价很高,说他“聪明有远见,开明且细致。懂得顺应天意,懂得心疼老百姓。虽然仁慈但却不怒自威,并且言而有信,修身养性,因此天下归顺”。他在位的七十年里,国家发展的非常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很幸福。

还有个传说,据说高辛氏原来不叫高辛氏,而姓姬。有一次国家遇到麻烦,颛顼就请姬帮助他出点子。姬说:“九个国家联合来攻打我们,如果跟他们死磕,一定会首尾难顾,取胜的机会很小。”颛顼说:“那你看该怎么办呢?”姬说:“九国都想独吞我们的领地,因此他们之间一定也会狗咬狗。我们得想办法让他们内讧,这样就很容易拿下他们了。”颛顼一想:是这么个理儿!姬想这个办法确实能用。于是就派人分别到九国敌人中调拨他们的关系,很快使他们彼此发起了战争。后来颛顼没费多大力气,就平灭了九国之乱。颛顼看姬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这个地方,让他掌管一切。

那时,辛这个地方经常闹水灾,古代的黄河居民就是这样,每次遇到发洪水,老百姓就得搬家。而这次他们搬去的地方也闹了水灾,无奈之下又重新迁了回来。这样搬来搬去的,正如国外的谚语“滚石不生苔,一生不聚财”,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于是姬又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姬睡不着了,感觉到了自己的压力很大,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辩理,说:“上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为难他们,不叫人们活下去呢,难道你是虐待狂么?”玉皇辩论不过他,便派了个天神下来,一挥手就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了。从此,这儿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从此“辛”便称为“高辛”,姬 便被称为“高辛氏”。

颛顼见高辛氏的确能力超强,能给人民办好事、办事实,就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了他。因为帝喾王对人民很仁慈,所以百姓们都敬重他。他死后人们把他葬在高辛这片土地上,这便是帝喾陵的由来。

  帝喾的后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与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后来周朝的始祖。与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后来商朝的祖先。与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与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了帝尧。

  帝喾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非常喜欢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舞女们,穿着漂亮衣服,随歌飞扬。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凤凰、大翟等高级的仙鸟也都云集而来,随音乐翩跹起舞。古代的人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还喜欢旅游,往东他去过泰山、东海;往东北到达了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长沙。他几乎游遍了五岳,还参观过女娲、少昊、黄帝等先贤的遗迹。这些传说虽未必其真,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地域的辽阔。

   帝喾时代,国家比较安定,只有帝喾带领常仪、帝女南巡时,在云梦大泽遇到了房王叛乱。当时帝女带一只神狗,名叫盘瓠,它偷偷的跑到敌营,咬死了房王,平息了祸乱。

  帝喾祠修建于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好友郭威,讨口饭吃。路过帝喾陵的时候,抽签问前程,命签上说他是天子的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并且还发迹了。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

  商丘古城南边五十里的地方,有一个以帝喾王高辛氏的名字命名的小镇──高辛镇。镇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很高大的坟茔,这就是传说中帝喾王高辛氏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唐尧》


  尧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四位帝王,复姓尹祁,号放勋,名字起的比较洋气。因为后来被封在唐这个地方,所以又叫“唐尧”。 

相传尧的爸爸就是帝喾,妈妈是陈锋氏女。帝喾是黄帝曾孙子,执政70年,日月能照到的地方,风雨能达到的地方,都服从帝喾的领导,可见帝喾的威信之高。帝喾去世以后,尧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挚继承了王位。但挚统治的时间不长,一共才9年,因为政治上没什么建树,诸侯们不服从他的领导,没办法只能将帝位禅让给尧。

尧十五岁的时候被封到唐这个地方做诸侯,据说他在唐这个地方与百姓同甘共苦,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且做到了政通人和,把唐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护,而且很多部族首领也都佩服他。然而当时的帝挚在政治上的表现很平庸,看到各部族首领对尧都很好,很亲近。于是帝挚在执政九年以后,亲自率领属下官员到唐地,把帝位传给了放勋,放勋自此当上了帝王,帝号尧,因初封于唐地,因此以唐为朝代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后人称其为唐尧。

唐尧执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搞不清楚时令,稀里糊涂的常常耽误农时,因此尧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测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太阳一周期为一年,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天,就比现在差一天。这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历法,奠定了我国农历的基础。

尧当政后的生活依然非常俭朴,是个能为人民办大事的主儿。时刻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意见,还特意在自己简陋的宫门前放了一张“欲谏之鼓”,人民对他或者对国家有什么意见的话,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后,会立刻接待(就跟现在的总统接待日差不多),并认真听取来访人员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还特意命人做了个引导区域
,用“诽谤之木”, 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边上安排士兵看守,民众要是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期基本完成了,并确定了龙这一形象。传说尧帝的母亲庆都,出生的时候有黄色的云彩盖在身上,长大了以后经常有龙陪伴左右。话说有一天做梦,梦到一条赤龙跟自己交配,醒来后就怀孕了,十四个月后生下了尧。传说今天的伊祈山尧母洞,就是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生活在伊祈山附近,这就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据说尧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而远近文明。传说中的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的长,描述的很热闹,但长的好像挺吓人的。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同时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因此率领自己的部族,越水翻山,长途跋涉 “初都”于太原,因此太原有了“唐”这个古名。后来又把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丰厚的黄土,缓缓的汾河,苍茫的东、西两山,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脉脉含情的晋水,以及淳厚朴实的太原民风,留住了长途迁徙、历尽艰辛的唐尧部族,于是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水势滔天,奔腾呼啸,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求了所有诸侯的意见后,任用鲧来治水。
但他觉得鲧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诸侯们一直建议让他试试,说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9年,毫无功绩。这是关于尧的传说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误,类似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总之尧的时代也不是尽善尽美,故又有舜帝的一番励精图治。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

  帝尧访贤,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许由为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他得知帝尧要来探望他,赶紧躲避了起来。传说,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在侮辱他的耳朵,到河边去洗耳朵,后来就有了洗耳河之名。有人牵牛去河里饮水,碰见许由洗耳朵,问清楚原因之后,说:“你洗了耳朵把这里的水弄脏了,我不想让我的牛喝这污水。”就牵着牛到河的上游去饮水。可见放牛的这位兄弟也很讨厌假清高的人。

尧建都平阳以后,诸侯间关系融洽,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他的第九个丹朱虽长大成人,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帝尧一听丹朱不思上进、无心治业,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于是尧帝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对这个游戏很着迷。直至玩到太阳下山,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山回城。这就是传说中的尧帝造围棋的故事。后来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如今还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没什么能力治理国家,因此与众诸侯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大家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十分和谐,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

  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在先秦时代,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代的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大的提倡“道统”之言论,尧于是就变成了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的业绩。

   临汾即古之平阳, 尧之陵墓在城东,三山环包,二水交汇。尧陵前立有石碑,碑上刻着“古帝尧陵”。尧帝的庙在城南,庙宇宏伟,历史久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虞舜》


  虞舜是“三皇五帝”中最后一个帝王,名字叫重华,字都君;因为生于姚墟,因此就姓了姚,生在今天的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也是拿绿色户口本的农民。舜帝那时候是四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遇到比较开明的尧 “禅让”帝位给他,因此做了大王,其国号为“有虞。

  虞舜是个孝顺的孩子,对兄弟姐妹也都非常的好,儒家把舜帝视为最理想的代表人物,是仁孝的模范。根据儒家所列举的世代关系表,,虞舜即位于公元前2255年,执政48年。相传虞舜执政时,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尧年舜日这个典故就出于此。虞舜死于南巡途中的苍梧野外,是个高寿的帝王,享年110岁。

传说舜出生在根红苗正的贫农家庭,虽然本来是颛项的后代,但五世为平民,没什么家底儿,一直处在社会的下层。舜的遭遇更加的不幸,父亲是个阿炳(盲人),还不是个善良之辈,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后来父亲续弦,后妈给他生了个弟弟叫象。舜在父亲心术不正,后妈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的环境里长大。然而舜对父母都很孝顺,对弟弟也非常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的懈怠。

舜每次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都及时的逃跑了;情况稍有好转后,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虽然身世如此的不幸,生存环境如此的恶劣,舜的表现却非常的好,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又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的头目)征询接班人选,大家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他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做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 “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赏赐了衣服、琴还有牛羊给他,并且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爸爸跟他弟弟都很眼红,他们又想干掉他,霸占他的财物。他爸爸让他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打算火葬他。舜凭借两只斗笠降落伞,从房顶上跳了下来,幸免于难。后来他父亲又让他挖井,井挖得很深了,他爹协同他弟弟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土葬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父亲和弟弟以为阴谋得逞,弟弟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舜也没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善待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大胆任用贤才,疏远并放逐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手腕比比较强硬。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了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执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却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印鉴都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印鉴。舜规定每五年视察一次诸侯的业绩,明定赏罚,业绩不好的要下岗,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孝顺,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管理国家的失误。因此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开明圣主。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代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舜的妻子娥皇无子,二老婆女英生的儿子商均不孝顺.爱歌舞玩乐。又有三老婆生了八个孩子,也都没有帝王之相。

本世纪初,疑古学派认为,尧舜禹的传说出现较晚,而尧舜更晚于禹,因此关于他传说是后人编造的,这个人纯属子虚乌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虽为传说,但自有其历史价值。 

舜的最大功劳是在他即位以后,将尧时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改革为贵族议事机构。成员彼此之间无具体分工。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有成绩者加以提拔,不称职者马上替换。并且还设置了官位,明确了岗位描述,使官员职守分明,提高了办事效率,百业因此兴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三皇》


  上面说完了上古的五个帝王,下面我们再说说更久远、更传奇的上古“三皇”。这三位在古代传说里都不是人,是神仙,通灵、会飞,能力无边。《史记》里关于三皇的传说,都记载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分别是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地位最高。天皇是发明火的燧人氏,太皇是传说中结网打渔的伏羲氏,地皇是尝百草的神农氏。

据说女性神仙娲的地位在当时是很高的,有时排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总而言之位置不固定,飘飘忽忽,可能神仙都这样,排位不固定的具体原因大概有三个:

一、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制造了万物,因此地位非常高,名气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现在叫乱伦),是一家人。争夺三皇名额的时候,夫妻俩同时被选中,;

三、女娲是母系氏族的表带人物,那时候女人是社会的主导,之后才是父系社会,因此父系社会的评论家们把女娲的地位人为的放低了。所以在三皇之下。  

根据传说三皇长的都很奇怪:天皇十三个脑袋,地皇十一个脑袋,人皇九个脑袋,身体也不是人类的,是龙的身体。”这就是神话里三皇。

关于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1、燧石取火。

最早的时候,人类还不知道利用火来烤鸡翅膀,吃的东西都是生的,植物生吃还蛮好的,动物生着吃就很难消化了,而且味道也不好。后来,才发明了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其实火是一直都存在的,打雷啊,火山爆发啊,都经常能看到火。但原始人类开始的时候比较害怕火,因为火不仅仅能烤熟动物,连他们自己也能被烤熟。后来有人捡到过被火烧死的动物,品尝了一下,感觉味道不错???吃一次就知道是我想要的。后来人类经过实践学会了保存火种,还发明了“钻木取火”或者燧石相击取火等方法。人工取火是谁发现的呢?毋庸置疑,是劳苦大众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是由于人类崇拜火,因此就有 “燧(燧石)人氏发明火的传说。自从有了火以后,人类的饭桌就开始丰富了起来。

2、伏羲八卦

传说中的伏羲长发披肩,身穿兽皮,一派大师风范。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发明并创造了八卦,拉开了中国古文字的大幕,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发明了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原始人类打渔的方法。并且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用网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着的,吃不完了,还可以养着,留到下次再吃。就这样,人类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伏羲还发明了乐器瑟,创作了曲子《驾辨》,丰富了劳动人民的业余生活。他的这些行为,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端。

3、神农煮茶

话说有一天,神农在沾花惹草的时候,偶然尝到一种草叶,放到嘴里以后,头晕目眩,感觉不太舒服,于是就背靠一棵大树休息了一会儿。一阵风过,他又闻到有一股清香气,但不知道香味是从哪里来的。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叶子正缓缓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他不由得心中好奇,于是就信手拾起一片放到嘴里慢慢的嚼,感到味虽然苦涩,但有清香生津的感觉,索性就把嚼碎的叶子咽了下去。吃下去后感觉很好,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有所缓解,不由得奇怪。于是又捡起几片叶子仔细的看了看,叶子的形状、脉络、叶缘都与一般树木不太一样,因此又采了些芽叶、花果回去。那之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4 2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戏说史记??夏朝》

夏禹,姓姒,名文命,后人也称他为大禹。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一共才当了8年的帝王,死因是劳累过度。由此可见,上古时候帝王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据说他活了100岁,死后葬在会稽山上。他的父亲就是治过9年水的鲧,因为治水无功被喀嚓了。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算来算去我们发现,禹其实就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由此看来,大禹也是帝王世家的后裔。

话说舜帝做代理帝王的时候,被尧帝派到祖国各地巡查,让他走一走,看一看,学习并体会一下民情。舜巡视到鲧这里的时候,发现这小子治水太不像话,不好好干活,一点成绩都没有,于是就在羽山海边干掉了鲧。处理掉一个无能的人,百姓都感觉很开心。舜又发现鲧的儿子禹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就任命他继续从事他父亲未完成的治水事业。

禹是个腿脚勤快、思维敏捷,道德高尚的后生,他为人宽厚仁爱,做事很讲究诚信,因此大家觉得他说的事都有影,都能干,嘴一定是被开过光。大禹的威信就这样在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并渐渐的形成了核心凝聚力。

禹接到帝舜的治水认命以后,协同伯益、后稷等人,集合强壮的劳力,打响了轰轰烈烈的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治水硬仗。禹因为父亲治水无功被杀,心里留下了阴影,因此自己做事很刻苦、很拼命。据说他在外跑了十三年,每次经过自己家门的时候都不敢进,而且吃穿都很简朴,但却舍得祭奠神明跟祖先。自己的居住条件虽然不好,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正如大侠经常带刀一样,大禹随身携带的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

在大禹的治理下,九州都变得更美好了,百姓们也安居乐业了,路也通了,水也很听话,轻易不走旁门左道了。大禹还根据土地的贫富状况制定了税收标准,那时的税务官员都很好,还没有贪污的迹象。大禹规定,在天子国都五百里以内的地域称为甸服,五百里以外的地域称荒服,并且根据离国都远近的不同,缴纳的赋税也不同,离的远的,缴纳的也会少点儿。

在大禹的努力下,夏朝的国土扩张的很快,东边延伸到了大海中,西边覆盖在辽远的沙漠之下,北方和南方以能到达的地方为地界,华夏的声威遍布天下。于是上帝赏给大禹一个玄圭,用来向普天之下宣布大功告成,天下从此太平同治了。

据说,有一天舜帝在朝廷召见大臣,禹、伯夷以及皋陶就在舜的面前展开了激烈的政治讨论。皋陶首先表明了他的观点:“要真诚的教育人民,要开明的执政,要抱成一团辅佐天子,这也是个擅长拍马屁的主儿。” 禹说:“你说的都对!但你要怎样实现你的想法呢?”皋陶说:“这个啊,要做好思想道德修养,多从长远考虑,团结各部落,推举贤明的人做辅佐大臣,使清明的统治逐步的由近以及远,造福社会。”

禹非常佩服这样的论调,于是说:“是呀,你说的没错!”皋陶又说:“对百姓诚信,就能保住国家。要选任贤能的人当官,不能让邪淫和施阴谋诡计的人得逞。如果不合职位的人占着职位,就会影响国事,上天是要讨伐这些罪人的,那就要按五刑去分别执行惩罚。我这些话能成功地贯彻实行吗?”禹说:“你的话完全可以成功地实行的。”皋陶谦虚的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是空言一些治国的道理罢了。”远古的人也很会假谦虚,听了让人感动,不禁要赞叹老祖宗们的虚怀若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9-28 08:23 , Processed in 0.0898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