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苏三

网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4: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

出发,便没有回程,春秋一梦成风景
努力,才更加绚丽,风雨随缘是性情

礼佛

进庙礼佛 仰宝像庄严 林静山空听寺鼓
出门回望 觉尘心寂静 花红草绿体经声

以“伤春不是惜年华”拟联

拾落花在手 对景伤情 偏难借笔抒怀抱
掬月色添杯 闻琴顾影 肯把闲心赋岁华  

以“黄菊开时伤聚散”为意境拟联

只秋风一夜 疏篱满菊花 回眸不见天涯雁
斟往事半壶 罗带结离恨 举盏难消游子悲

《菜根谭》曰: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请以联语诠释此段话。

世事识三分 忙难见性 闲乃无聊 张驰以恰为之好
江天求一隅 静以修身 和将养晦 风月随身是为怡

玩网

迷尽管迷 痴尽管痴 似这样有情有趣荧屏 斯时独我
笑大声笑 哭大声哭 修不成无欲无嗔境界 那又何妨

“百无一用是书生”乎?

岁月轮回,有屈子沉江,一多拍案,谁指书生无一用?
沧桑更替,看太白醉酒,清照凭栏,我读文化五千年。

以“上古人何在,东流水不归”拟联

凭栏看旧苑高台 风送莺声 蝶衔花色 桑田沧海皆无迹
举盏邀清风朗月 情随逝水 心逐浮云 旧绪新愁不挂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4: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华阳畲族山庄大门联

畲风、畲月、畲情、畲韵,惟斯地民风古雅
看水、看山、看瀑、看亭,此庄园景物迷人

为花垣县的一位老裁缝贺七十大寿

矍铄享高龄,忆往日裁春缝夏,仁心熨就人情暖
古稀逢盛世,乐此时唱戏开杯,乡里同钦寿者尊

对联

精巧两行平仄  却覆雨翻云  鉴古观今  收山海气
清凉一点诗心  来吟花弄月  敲词炼字  畅水云情

玩网

迷尽管迷 痴尽管痴 似这样有情有趣荧屏 斯时独我
笑大声笑 哭大声哭 修不成无欲无嗔境界 那又何妨

以“醉翁亭”为题拟联

有一亭玲珑 看让泉澄澈,琅琊幽雅 惹多少游人醉醉醒醒
数百载沧桑 仰永叔题文,苏轼挥毫 任风云故事浮浮沉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4: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酬唱

09年5月18

一、苏三命题,二狗应题

出句:浮华落处识原色 [苏三]
对句:平淡归来见本真 [二狗]

湘灵评:出句语言平实,寓有理趣,是人生感悟而不乏形象。其最大特色就在于语言的风格与联句所表达的理趣,相得益彰。对句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语言风格更为质朴本色,表达哲理更为晓畅直接。

出句:声色参开,清风流水皆禅语  [苏三]
对句:尘嚣隔尽,修竹梅花是故人  [二狗]

湘灵评:禅宗强调禅心,而无论外在环境如何。用俗语表达,即“心静自然凉”;用形象表现,即“出淤泥而不染”之莲花。以此高标准观照,出句前一分句“声色参开”便略有些多余之感了。从艺术表现本身来看,删除了前一分句,联句更富含蓄蕴藉之美。“参开”一词,不够天然。对句前一分句,亦是多余:有了这一分句,就限定了“修竹梅花是故人”的条件,这应该有违联作者本意了吧?

请以“野桃含笑竹篱短”之意境拟一成联,不犯题字。

风开岚翳,绿浅红深围草舍
鸟破晨曦,烟涵雨霁带锄耕

湘灵评:本联上比围绕“野桃含笑竹篱短”意境,进行形象再创造。只是题中“含笑”之“野桃”未见身影。“绿浅红深”的未必是野桃哦。下比在上比的基础上进行意境延拓,由景而人事,语言清新,赋予原意境以更富田野气息的内容。只是“带锄耕”对“围草舍”,失之轻率了。

二、二狗命题,苏三应题

出句:了却山盟春渐老 [二狗]
对句:风干往事梦无多 [苏三]

湘灵评:出句用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语言精炼老到。“春渐老”,既指大自然之春于花开花谢后,渐渐老去,也指人生之春渐行渐远。有一种阅尽沧凉却不悲凉的感觉,于字里行间渗透开来。对句“风干”对“了却”,字词对仗上虽有略宽之感,但此词颇具形象性。“梦无多”紧承“春渐老”。读罢,让人油然而生“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之感。
  
出句:归燕几时,莫让幽窗空守侯 [二狗]
对句:桃花此处,只将冰蕊证初心 [苏三]

湘灵评:出句站在他者的角度,用形象的语言劝告游子(“归燕”指待归之游子)早定归期,以慰闺阁相思之苦(当然,诗无达诂,出句也可理解成:游子一时无力作归计,而遣送燕子早日回家代自己给守候已久的妻子一点慰藉,那联句就是站在游子角度而言了);对句则站在思妇的角度,用同样形象的语言,表明自己心迹,其一往情深,矢志不渝,让人感动。全联所选意象自然贴切,手法老到。只是字词对仗上多处从宽了。

以“落花香染石边泉”为意境拟一成联,单边七字以上,不犯题字。

九曲烟溪,千瓣飞红遗雅韵
一掬流水,几丝芬郁沁心脾

湘灵评:全联紧紧围绕“落花香染石边泉”意境展开想象,以“飞红”代指题中之“落花”,以“流水”之“芬郁”代指题中之“香染”(真水本无香,芬郁者,乃是花香染后的结果),暗咏手法老到。可惜全联上下比凑得太近,显然为题目所拘,未能拓展开来。字词对仗上也多处从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4: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09年5月20

一、苏三命题,二狗应题

出句:剑光浸酒挑明月 [苏三]
对句:笛咽抚秋老碧梧 [二狗]

汨罗江评:梧,大概是“桐”之误。桐,比喻良才。诗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出句枭雄气,依稀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影子。意象稍繁复,若从“挑”字着手,让形象寓意明朗些。比如用“寒”,将“光挑明月”改为“光寒明月”。对句苍凉味,廉颇老矣的声色中不乏英雄端正。“老”字很有力量,自然和人力的内涵张力。“咽”字似随意,与“抚”与句皆不太谐。

出句:灵犀到处,物我能通语 [苏三]
对句:醍醐开时,身心已远尘 [二狗]

汨罗江评:此联很出色。从气韵节律上,我以为简明更有厚味,(当然,格律需另斟酌)。如:灵犀到处,物我能语;醍醐开时,身心已明“远尘”与“醍醐开”的关系不很确切,其内容气象上较弱,承接出句挺吃力。“通”,似乎是为平仄而设。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说,此联似有斟酌的余地。

借酒浇愁

人世三千恨,或贪或痴,一樽相属,终究醉了醒,醒难入醉
浮生十万名,何哭何笑,沉剑而来,莫问谁知我,我又是谁

汨罗江评:我概括了一下,此联的意味,大概如下
人世三千恨,终究醉了醒,醒难入醉
浮生十万名,莫问谁知我,我又是谁
就思想情趣而言,中间两句,多之则少,少之则多。因为,它引入“贪”、“痴”和“剑”的概念和情绪,反而会将内涵缩小了。此联是以“借酒浇愁”为题的,整体上看,切题不算深。从结构上看,可斟酌中间两句,承上启下作扣题的文章。“剑”大概是有抽刀断愁的别意。

二、二狗命题,苏三应题

出句:此身愿寄云深处 [二狗]
对句:那梦悠然鹤故乡 [苏三]

汨罗江评:流水一般的自然,是性情之作、情趣之歌。出句沉稳,对句悠扬。“悠然”失对但不失味,我看作者是有意为之,如此方能寄兴也。“故乡”的借对亦十分悠然。“海是龙世界,云为鹤故乡”,由此可知,对句恰当地提升了整联的意境。

对句:沉浮或有时,红尘多少兴衰事 [苏三]
出句:得失谁能料,人世一枰黑白棋 [二狗]

汨罗江评:洒脱!“或有时”与“谁能料”之对,自然贴切。前几天看人帖子,说最好的工在“意工”,此联可当之。出句以“黑白棋”比喻“得失谁能料”,是行家话、智慧语,赞!对句的“红尘”,近似于“人世”,此一小瑕疵,然不掩瑜。临屏之作,若能再进一步,或可多避熟语,则更佳了。借一点形象入题,也许能更生动一些。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成联:以“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为意境,拟一联,单边字数十一字以上

把杯伫小楼  槛外钟敲夜漏,月凉秋水
无语问添衣  这厢情断桐阴,人瘦黄花

汨罗江评:上下句的末八字之对,很精彩,切题、切情,“一厢”似乎更谐格调?“添衣”的不工,似乎应可避免。此长联气脉流畅,架构周正自然。前一句为点,后两句为染,将情景意境点染得丰富鲜明,亦相当的优美工丽。几个动词的运用,如“钟敲”、“情断”、“月凉”、“人瘦”和“伫”、“问”,很可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4: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09年5月20

一、苏三命题,二狗应题

出句:疏雨落桃花,山盟尚在 [苏三]
对句:珠帘归燕子,人面何寻 [二狗]

湘灵评:出句前分句“疏雨落桃花”,描写了“雨疏风骤”因而桃花纷纷落下的自然景色,后分句“山盟尚在”,写人之情事,此为一转。前分句写风雨(结合后分句,可引申为人生的风雨,象征手法)摧残桃花(可引申为美好的事物,象征手法),后分句写美好的记忆未曾淡却,感情未曾变色。此为一转。因着这二转,于风雨飘摇之中,留一脉温暖,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不渝的深情。相对于字词上的对仗,对句显然更看重上下比气脉上的流转。全句用“燕子”之归,反衬“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失落怅惘之情,作为无情物(相对于人而言)之燕,尚且知时而归,那么有情之人呢?此属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的手法。

出句:杯里乾坤,五分豪气三分梦 [苏三]
对句:身前名姓,几度疏狂一度轻 [二狗]

湘灵评:几分豪情,几许追求,都沉于杯底,这是豪迈,还是感慨;是疏狂,还是无奈……或许真如西方接受美学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联句语言浅近,表达直白,但因着联句本身的强大概括力,不妨读者以此为发端,联想本人运数遭遇,从而作出种种合理而富有特色的解读。这样,出句就给对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对句便是就其中一种理解进行了拓展。全联自对手法运用漂亮。个人感觉,出句的“五分”“三分”,略失之实,或者以实指虚?也未尝不可。对句的“一度轻”尚有再炼余地。

诗钟:杜甫/电冰箱

虚怀莫笑能关象
广厦应留好庇寒

湘灵评:上比应来缘于一个“电冰箱如何关大象”的游戏问答吧?汗。其正面的理解可以是:电冰箱能调节或者保持局部“气象”。下比暗引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鉴于钟的要求严苛,敲钟者的自我定位比较准确:闲钟,无妨一笑而听。

二、二狗命题,苏三应题

出句:眼界徐开轻五岳 [二狗]
对句:乾坤妙转入三弦 [苏三]

湘灵评:出句用映衬手法,借五岳衬眼界之大,颇具气势,可见胸襟。对句欲以三两拨千钧之法,将出句的博大气魄揉入“三弦”之中。“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三弦”物象的选择,追求与出句的风格和谐,可见匠心。“入三弦”对“轻五岳”,小有不工。个人感觉:全联上下比于气韵流转上尚不够自然稳妥。

出句:月照青衣,涤尘几斗 [二狗]
对句:风掀往事,撩绪三千 [苏三]

湘灵评:出句描写月光如水,而这水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洗去风尘。这符合月光安谧祥和能使人心渐渐平静下来最终超然物外的特点。“涤尘几斗”,夸张。“青衣”一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可与“尘几斗”相照应。对句反出句而行之:月使人超然物外,风又撩起人的三千思绪(三千,非实数,虚指多),如风行水上,又起波澜。用“往事”对“青衣”,字面上本不对,对的是意(青衣代指人),可。“缭”字,个人感觉尚有再炼余地。

分咏:弦/水

一湖浩瀚风吹皱
几曲清新尔捻来

湘灵评:上比咏的是湖水,湖水与水,在诗钟中是不同的物象,应该有所区别。下比用“尔”指称弦,但是“尔捻来”对“风吹皱”,失之过宽。诗钟于对仗方面要求严苛。“尔捻来”,略有涩之感。用“浩瀚”形容湖水,似乎还有锤炼余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5: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1

一、苏三命题,二狗应题

古句重配:试上高峰窥皓月 [王国维]
原配;“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要求不得与原配重两字或两字以上。

重配:试上高峰窥皓月 [王国维]
对句:更临沧海睨狂澜 [二狗]

禾羲评:很巧,昨天才和苦瓜说,最喜欢王国维的“偶开天眼觑红尘”,今天就遇到这上句的重配了。王国维这原句,“窥皓月”,言外之意值得咀嚼,高远而清冷,重配句则有沧海横流的意蕴,翻王国维原词意思,王句理性感性俱有,意在言外,重配句意在言中,睥睨不羁,只道破则味薄。

出句:叠起千山翠  收归画卷 [苏三]
对句:汲来一水幽  浇灌诗田 [二狗]

禾羲评:一曰“画”,一曰“诗”,虽不出新,然对句想象超然,绝少烟火味,也不失为佳句。

爱情

七夕夜时,说一番私语,无猜大抵皆而尔
奈何桥上,等几个三年,相许缘何到这般?

禾羲评:似褒似贬。整联有戏谑之味,上联无贬之语,有贬之意。“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谓爱情,大多有曾经的山盟海誓,其本质不过是一时的感动而已,并未有几个真能沧海桑田。下联文字的明晰不如上联,“缘何到这般”,句意含糊,也错失了对整联抬高烘托的机会,话说“凤头、猪肚、豹尾”,结句无力了。

二、二狗命题,苏三应题

重配:尘世难逢开口笑 [杜牧]
原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要求不得与原配重两字或两字以上。

重配:尘世难逢开口笑 [杜牧]
对句:春天怎有断肠悲 [苏三]

禾羲评:杜牧原句有一种对世事的达观冷静的解脱之感,其原句的对句叫“单行入律”,就是说,文字是对仗的,意思却不是两两相对,比如苏轼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三老师的对句在句意的衔接上有点使错力了。

出句:绝顶看云,心随舒卷 [二狗]
对句:烟溪听水,意转高低 [苏三]

禾羲评:“看云”之于“舒卷”是有很明显的联系的,由云而舒卷,也很自然而然,言外之意也不难懂,云,一般是淡泊和自由的象征。而对句“听水”之于“高低”的联系,很牵强,高低并非是水的特性,而说到舒卷,却很容易想到云,意转高低,言外所指缺失。

成联:新快报5月21日讯  时下正是玉兰花开季节,在广州天河岗顶天天会出现一位卖花老翁。为了给多病的老伴治病,80岁的老伯坚持卖花已经十年。以此为题意,拟一成联,要求单边字数十一字以上

寒暑十年 天河岗顶 一篓花香浸白发
沫濡经岁 病榻床前 三千挚爱淡沧桑

禾羲评:脚格律安排不太合理,这种三句读的,最合适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如果第一二分句是句中自对,那么平仄安排应该是 仄平仄/平仄平。此一成联构思的时候多倾向于铺陈故事,缺乏挖掘,写作成联的目的是传达心中的一份感动,应该是提炼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5: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三命题兼点评,高山小溪酬唱

第一题

清朝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请以"学贵有疑"为题拟联,长短不限。

题解:本题的关键字是“疑”,疑者,取名词为疑问疑难,取动词为怀疑置疑,题目本身已表达了一种观点,学习,可贵的是常有疑问,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学习,可贵的是敢于怀疑,敢于向成就提出挑战。(当然,不是无根据的乱来)且看高山小溪如何用联来诠释命题。

《学贵有疑》(高山)

读以求知,书从疑处翻成悟;
行而不怠,学贵恒中识得机。

苏三:古人读书,很注重一个“疑”字。“书从疑处翻成悟”,是郑版桥的一句名言,放在这里解题再恰切不过。联句以“悟从疑得,得自恒生”立意,上联写学贵有疑,下联写学贵有恒,结构严谨,布局浑然,可作座右铭矣。

《学贵有疑》(溪水)

学而不思,如隔雾观花,终难领物之妙蒂;
疑若无解,似探幽却步,何以得境外壶天?

苏三: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样说读书:“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当然从思考中来,“学而不思则罔”,有疑则要求解,不解何以能悟。该联说理透彻,表达流畅委婉,“隔雾观花”“探幽却步”两个比喻精准到位,好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5: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可真会问,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请以"情为何物"为题拟联,要求用典且不许出现情字.

题解:情,实际上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是狭义特指,也可以是广义泛指,所以,我特别指明该联写爱情。情之一字,让无数的红尘男女为之梦死梦生,情为何物?千古难解,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同,学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爱情理解和体悟就会不同。

《情为何物》(高山)

山海太无私,盟尽管盟。待看到春老秋深,问几人永以为之好?
心田虽不远,寄何从寄。空负了月圆花美,凭红豆怅而感此凉!

苏三:海誓山盟,出自元?石君宝的《曲江池》,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而关于红豆的传说和诗文也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如王维的“。。。此物最相思”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

该联上比将成语“海誓山盟”化入,男女相爱,常常信誓旦旦,可当时移事易春老秋深之后,有几人能始终如一坚守当初的盟约?作者巧妙将诗经中的句子“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变为问句,问得沉郁,问得耐人寻味。下比从女子的角度写相思的缠绵和惆怅,心田虽不远,相思却难寄,空负了月圆花美,于是“凭红豆怅而感此凉”,让人读之难以释怀。句子扣题准确,用典恰切,表述委婉。虽给人些微雕琢之感,但真挚感人。只是某些字词的对仗似还可斟酌。好句欣赏了。
《情为何物》(溪水)

从来此梦不曾醒,看燕子楼头,琵琶巷口,仍空瑟千秋弹柳絮;
幸有青花如约开,于琴台路上,桃叶渡边,共春风一袖向天涯。

苏三:彭城燕子楼,成都琴台路,南京琵琶巷和桃叶渡,胜迹尤在,往事已空,只留下脍炙人口的爱情佳话千古传唱。句子以“梦”引领,以动人的爱情故事串接,极言“情”之美丽和虚渺,“仍空瑟千秋弹柳絮”“共春风一袖向天涯”,不管情为何物,关于情的故事必将继续,爱情,依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句子文辞婉丽,笔致纤细,布局舒展匀称,很合我的口味,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5: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题

先看一段寓言材料<<勇敢的小蚂蚁>>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一个小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小蚂蚁被烧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生火海已别无出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成了一个黑色"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劈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游到对岸,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请拟联表达读后感.

题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旨在表现小蚂蚁临难时团结一致的勇敢精神,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奉献精神,“蚂蚁精神”可钦可佩,可泣可歌。

《勇敢与团结》(高山)

死生两忘有何危,亮刃刃寒,迎刀刀卷,
上下同求无不胜,撼山山碎,填海海平。

苏三:句子将蚂蚁精神抽象出来,上联写勇敢,若生死两忘,便“亮刃刃寒,迎刀刀卷,”勇者无惧,勇者无敌,什么危难都不在话下;下联写团结,只要团结一致,便无往而不胜,“撼山山碎,填海海平。”句子切题准确,着墨大气,几个比喻皆张力十足,掷地铿锵,力量和气势渲染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提炼下,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了,作者要彰显的,是勇敢和团结的精神。

《勇敢与团结》(小溪)

纵身细如尘,力单如缕,抱以成团,可辟生门于死地
使临危之勇,小我之怀,合而为一,敢教此命逆天公

苏三:该联直接从故事切入,“身细如尘,力单如缕”,蚂蚁何等弱小,要辟“生门”于“死地”,形势何等险恶,千钧一发之际蚂蚁们该如何抉择?它们“使临危之勇,小我之怀,合而为一,抱以成团”,终“辟生门于死地”,绝处逢生。强和弱的转换过程刻画的细腻传神,蚂蚁们的大智大勇就在这生动的描述中凸显无遗。勇敢与团结的主题也在这感性的叙述中得以升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却各自精彩,一如高山和小溪,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15: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题

曹操说:何能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互为悖论.请以《借酒消愁》为题撰联.

题解: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很多人喜欢借酒消愁,因为酒这种可以燃烧的液体,能让人疏狂,激发本真,能让人遗忘,游离烦恼,也能放大凡尘琐事,让人醉死梦生.喝酒,其实讲天份,讲境界的.是解忧还是添愁,就因人而异了.

《借酒消愁》(小溪)

默默自斟人已久,渐眉舒若霁,身轻似燕,径穿云雾共游鹤;
悠悠独醒月偏西,奈世复如初,痛切不堪,未及思量又唤杯。

苏三:比较写实的笔法,"默默自斟人已久"与"未及思量又唤杯"前后呼应,中间铺排"酒酣酒醉酒醒"的过程,脉络清晰,刻画生动,句子借人物的动作,感觉,神态表现"借酒消愁愁复初"的主题,切时切境,自然传神.不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也给人些许堆砌感,稍嫌提炼不够.

《借酒消愁》(高山)

欺人亦自欺,一斟一饮,一饮一斟,怎证得壶里春秋风雨少;
误我能谁误,几醉几醒,几醒几醉,却原来心头块垒鬼魔多。

苏三:“欺人亦自欺”,“误我能谁误”,起笔颇收先声夺人之效,“一斟一饮,一饮一斟,几醉几醒,几醒几醉,”一孤独寂寞饮者形象栩栩如生的浮现出来,结句点题,“怎证得壶里春秋风雨少,却原来心头块垒鬼魔多。”令人玩味,象由心生,酒其实不过是一种道具,并不能真正的消愁解忧.句子结构工整严谨,用语质朴不事雕琢,表述形象,说理透彻,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28 02:13 , Processed in 0.09371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