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似曾相识

[分享] 《趣味楹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8 06: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二五)
       曾国藩是一个普通人逆袭的典范,从一介布衣,终成一代完人。这完全得益于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是曾国藩为了表达自己成圣的决心,而不是说不当圣贤就是禽兽。
      《大学》中说,止于至善。意思是绝不可以有一点点苟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穷极一生,一定要达到至善的境界。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说,人生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耕耘,只要好好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将来一定会有足够的回报。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通过打仗来说明,我们一般人做事,最先要求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既要照顾各方因素,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06: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二六)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当内心浮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
王阳明有诗曰: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在王阳明的这两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场披荆斩棘的王阳明,也可以看到在战场有勇有谋的王阳明,更可以学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9 2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2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月清影 发表于 2021-5-19 21:30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07: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二七)
       痛苦是一颗珍珠,越磨越亮。《荀子•大略》中有这么一句话: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意思是说,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类似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事件,还有屈原放逐著成长篇巨制《离骚》,司马迁的忍辱著史。 他们都是在经历了莫大的困厄之后,坚守本心,忍辱负重,向更高的境界进发。从而在历经一番劫难之后,最终成就了自我,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凡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的内心往往是非常强大的,他们能够勇敢面对一切痛苦,在苦难面前自我调节,从容应对。 痛苦就如一颗珍珠,唯有越打磨,才能越亮。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06: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5-21 06:26 编辑

                   (二二八)
       王阳明心学是实践的学问,无论什么样的理论,都必须身体力行。
强学达性,不枉此生,方为宇宙真豪杰;
潜修通天,莫求来世,才是古今大丈夫。
       王阳明这副对联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才没有白白浪费此生光阴。潜心修行,不浮躁,不骄矜,努力过好当下,不胡思乱想,才是大丈夫。
       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自得于心的学问,王阳明最希望的是你通过体悟得到心学真谛,而不是通过别人的传道,因为自己体悟得来要比听人传道得来更为笃实。王阳明心学能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站稳脚跟,能更从容应对人生的困惑。
       学一学王阳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弯路。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在授勋宴会上,讲授自己的人生之道。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边只7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被称作为圣人,便是因为他的心学影响了世界!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数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国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06: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5-22 06:35 编辑

                 (二二九)
       有一次,父亲王华又出了一个上联考王阳明:
藕笔盈池,竹简蕉书安可写;
      王阳明回答说:
苔衣满地,秧针柳线不能缝。
       上联有笔无可写,下联有衣不能缝,都是生活中比较少见的现象。王阳明能够急中生智,立刻对出下联,足见才思敏捷。
       王华又出了一个上联考王阳明:
雪压孤舟,一叶载六花归去;
       王阳明同样爽快对出下联:
雁横远塞,片笺写八字出来。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王阳明的对联还有不少精品传世。比如王阳明曾经赠送给清平县县令郭庆一个对联:
泉石不知尊爵贵;
乾坤何碍野人居。
       当时郭庆准备辞官归乡,于是王阳明就写了这个对联。泉石,指山林泉水,也就是隐居生活。上联的意思是说,尊贵的爵位比不上美好的自然山水。下联的意思则是说,世界那么大,郭庆想去走走,总有容身之所。显然,这个对联赞美了郭庆辞职的行为,可以说非常得体,虽然是恭维话,但是很典雅,让人听了很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07: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〇)
       说起于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可能说相声的那个于谦。但是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也会想起明代名臣于谦。
       明代于谦曾经死守京师,功绩十分巨大。因此于谦官封少保,可与南宋岳飞齐名。可惜后来明英宗听信谗言,将于谦冤杀。
于谦曾经留下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可以说,这首诗就是于谦那种高洁情操的最好表现,让人佩服不已。
       于谦死后,他的尸骨埋葬在西湖三台山麓。后人为于谦修建了于谦墓和于谦祠。过了好多年,明代大儒王阳明来到了于谦庙前,他想起了于谦的巨大功绩,脑中灵感涌动,于是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上联巧妙化用了杜甫的名句来称赞于谦的卓越功勋:“诸葛大名垂宇宙。”而下联则是借用了岳飞坟前的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了山川永远记住于谦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20: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一)
        特殊年代什么都有它的印记,就连结婚也不例外。这件事发生在“文革”期间的1974年4月尾, 有一老贫农的儿子准备“五一”结婚。那时候讲究破“四旧”,立“四新”,但几个亲戚一合计,觉得对联还是要贴的,于是拟了一副:
两个节约能手;
一对勤俭夫妻 。
横批:勤俭持家
       生产队的批林批孔小组长见了,说:“你们不关心集体生产,只顾勤俭持家,这不是搞资本主义自发吗? ”老贫农听了,只得将对联改成:
两个生产能手;
一对劳动夫妻 。
横批:劳动光荣
       真不巧,大队大批判组长下来布置任务,看见这副对联,说:“现在天天大讲继续革命,这副对子宣传唯生产力论,不行,得改!”老贫农又将对联改为:
两个革命能手;
一对团结夫妻 。
横批:相亲相爱
       恰好,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下来检查运动,见到这副对联说:“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要团结就要先斗争,相亲相爱不是调和矛盾吗?”老贫农听了, 吓得连忙找人商量,于是改为:
两个斗争能手 ;
一对矛盾夫妻 。
横批:你死我活
       对联改成这样,老贫农的儿子很不服气,他打听到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也是“五•一”结婚,于是连夜将对联贴在主任家门口。第二天,主任的新娘一下自行车,见到这副对联,就昏了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06: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1-5-25 06:59 编辑

                  (二三二)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其午休时,刚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后,苏轼很不以为然,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在外,却连两句诗都填不下去。在他看来,“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话就是一大谬误。黄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满地金”可言。于是,没有多想,苏轼就提笔在纸上接着写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样会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写完后,没等王安石醒来,就提前告辞了。
       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有一日,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大风刮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看着眼前的满地金黄,苏轼备感惊讶的同时,也不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盛,不懂藏拙有关。
       庆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正如下联所说: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
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这人啊,见识越少,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但太过显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肤浅。最后,感悟人生:
张扬源于浅薄;
谦逊基于厚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1-18 09:23 , Processed in 0.1373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