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萍水相逢

莺歌燕语?双城变奏之三(汀芷幽兰&萍水相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6: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就论起来栗子蛋糕名气大则大矣,味道还真是一般,栗子香不明显多的是蚕豆面的气味,最难受是莫名其妙夹块硬蛋糕很煞风景;按老上海的说法现在的栗子蛋糕味道和以前是不能比较了,是改良后的失去了最早的味道,他们说着说着眼睛眯合着,三魂六魄早就返回了他们曾经辉煌的岁月去了,那种专注和享受让我不忍打断,于是我知趣退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栗子蛋糕是属于他们的,是老花镜下一丝白发的尾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6: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的上海小吃,甜味是少不了的,但是它甜的香,甜的透,绝没有让你腻味的感受。各种卤品,如豆制品和大排,也是如此,不仅香甜、色美,还有清爽,这是很难得的。
     如果说北京小吃是泼墨国画,上海的小吃更像一首小夜曲,在微风中吟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姐姐的介绍,声情并茂,喜欢的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十大私房菜

先说什么是私房菜



  顾名思义,是私人的菜、私家的菜。就是在别人家里吃到的由主人做的拿手好菜。私房菜通常对外无店面招牌,无固定菜单,不设专职服务员,但这些菜的烹调技法往往是祖传的,有独特风味,而且限量供应,在市面餐馆无法吃到。据说这种菜馆多源于古时的深宅大院,位置比较偏僻,各具特色,并且相对低调。

  私房菜起源于古时深宅大院中的美味佳肴,当年高官巨贾们“家蓄美厨,竞比成风”,互相攀比着自己在人生第一要义“吃”上面的品位。在他们的“名品”和自家的名厨的共同作用下,一道道名菜便产生了,由于极其具有自家特色,因此形成了私房菜。

  私房菜最为风行时,应属晚清和民国时期,形成了好几大家族,有钱力也有精力去开发自家的私房菜。那时在北京除了“谭家菜”还有段家菜、任家菜、王家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私家菜



  现在私家菜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胡同和小巷,使我又回忆起老北京的私家官府菜“谭家菜”。

  北京,是金、元、明、清建都的地方,正是由于这样历史的及地理的因素,在北京菜中,不但包含了举世闻名的御膳宫廷菜,而且还包含了一批精美的由私家烹调出名的官府菜。

  在民国初年,北京出名的私家烹调有三大家,一为军界的“段家菜”,二为银行界的“任家菜”,三为财政界的“王家菜”。当时人称,“私家名厨,胜于菜馆”。待到“谭家菜”出来后,便味压群芳,名声大噪,当时流传着“戏界无腔不学‘谭’(指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甚至有人做了一首“谭馔歌”,公诸报端,可见“谭家菜”当时在北京城曾是多么地脍炙人口。

  据说“谭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谭宗浚家中,流传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了。

  谭宗浚,字叔裕,广东人,他的父亲谭莹是清朝一位有名的学者,写过不少书,教过不少学生。谭宗浚在同治13年他27岁时考中了榜眼。以后,入翰林,督学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最后跨进了北京的官僚阶层。

  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其子讲究饮食更过于其父。当时,一般的官宦人家都热衷于文教置田产,唯独谭家父子刻意饮食。他们不惜重资礼聘京师名厨,在烹调过程中将技术学到手。随请随辞,久而久之,谭家不断吸收各派名厨之长,成功地将南方菜,特别是广东菜,同北方菜,特别是北京菜,结合了起来,精益求精,终于独创一派。当时,官僚们互相宴请,众口一辞赞扬谭家菜做的好,“谭家菜”便逐渐远近闻名。“谭家菜”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家庭菜肴而存在。清亡后,谭家逐渐败落。但是在饮食方面,谭宗浚之子却不愿意稍有收敛,但坐食山空,以后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便悄悄地承办家庭宴席,但碍于面子,还不肯挂出“餐馆”的招牌,不过生意却日益兴隆。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慕名而来,以重金求其备宴,以求一快朵颐。谭家每次承办三桌席,每餐不管就餐者是否相识,都要给主人多设一个座位、多摆一双筷子。不管怎么说,“谭家菜”通过这样的家庭小宴而流传到社会上来,以至到了“无口不夸‘谭’”的地步。

  由于谭宗浚本是广东人,来到北京后又广泛吸取了各派名厨的特长,因此,风格独特的“谭家菜”,可以说是在南北合流、名师荟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博采各地方菜系之长,以家庭风味独树一帜。

  “谭家菜”里共有一百多种佳肴,以做海味菜最为有名。对于素菜、甜菜,冷菜以及各类点心等也很拿手,例如汤鲜味美的“蚝油鲍鱼”,新颖别致的“柴把鸭子”,脆嫩香鲜的“两色大虾”,清淡适口的“银耳素烩”,都是极有特色,别具一格的佳肴。“谭家菜”的点心中,“麻茸包”馅甜而香,入嘴即化,非常适口;“酥合子”则是肉馅鲜美,酥皮松脆,色、香、味、形俱佳。俗话说“南甜北咸”,而“谭家菜”往往是糖、盐各半,以甜提鲜,以咸提香,做出的菜肴口味适中,鲜美可口,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爱吃,加上选料也精,加工也细。

  “谭家菜”在烹制海味中,又以燕窝和鱼翅的烹制最为有名,仅鱼翅的做法就有十几种,如“鸡丝鱼翅”、“蟹黄鱼翅”,“沙锅鱼翅”、“清炖鱼翅”、“海烩鱼翅”等。这些菜均系家庭制作方法,用料实惠,鱼翅全凭冷、热水泡透发透,毫无腥味,制成后,翅肉软烂,味极醇美。而在所有鱼翅菜中,“黄焖鱼翅”最为上乘。这道菜选用珍贵的黄肉翅来做,讲究吃整翅,一只鱼翅要在火上焖六个小时。这样焖出的鱼翅,汁浓、味厚、吃着柔软糯滑,极为鲜美。

  “谭家菜”中的“清汤燕菜”更有其独到之处,它不采取用碱涨发燕窝的办法,而是用温水将燕窝浸泡3小时,再用清水反复冲漂,非常细地择净燕毛和杂质。待燕窝泡发好后,放在一个大汤碗内,注入半斤鸡汤,上笼蒸20至30分钟左右,取出分装在小汤碗内。再把以鸡、鸭、肘子、干贝、火腿等料熬成的清汤烧开,加入适量的料酒、白糖、盐调好味,盛入小汤碗内,每碗撒上几根切得很细的火腿丝,即可上桌。此菜汤清如水,略带米黄色,味道鲜美,燕窝软滑不碎,是“谭家菜”中的代表作。

  “谭家菜”是达官贵人奢华生活的产物,解放前也只能是有钱人可以享用。解放后,先是在果子巷,由谭家的几位家厨私人经营“谭家菜”。1954年改为国营后,迁往西单恩承居后院正式挂牌营业。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将“谭家菜”的整个班子及餐厨用具全部调进北京饭店,如今,“谭家菜”作为官府菜的典型,完好地保留在北京饭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私房菜不是大菜,不过“善烹小鲜,可治大国”。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清末,指的是在很私密的自家厨房里炮制出来、无宗无派的菜肴。吃私房菜,也就是大家挤在一个类似家的地方,吃主人的拿手菜,席间或吃罢,主人会出来应酬片刻,几次交道打下来,食客和主人就结成了好友。现在许多名菜其实都是从私房菜演变过来的,比如谭家菜、孔府菜、段家菜等。

  另一种说法,称其乃官府菜的一种延伸。从前官府的厨子,制作菜式均围绕“细致”两个字,环节相当之繁缛。离开府邸后,他们流落于民间,民间的大户人家,吃饭同样讲究个气派,拥有家厨,尤其是拥有官府里出来的家厨,是他们财富与身份的象征。这些家厨在官府菜的制作基础上,为迎合主人的口味,进一步将烹饪技术融会发挥。久而久之,自成一种类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家菜”是在小胡同里的一家小餐馆,却几乎是北京名气最大的餐馆!记住:这里只收现金!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厉子嘉后裔的私房菜。厉子嘉是清朝的内务府都统,深受慈禧信任。御膳房每天的菜单都由他审批,慈禧、皇上吃的菜,他都品尝过。每次看过菜谱,他都牢记在心,回家后一一记下,晚年整理出一套菜谱。现在“厉家菜”的主人名叫厉善麟,是首都经贸大学的退休教授。
  “厉家菜”的稀缺之处还在于:食客不许点菜,因烹制过程复杂,厉家人得忙活一天,才能做出一桌;没有招牌,只在小院门口挂个白底红字的小灯箱上书“羊房11号”,此外无与餐馆有关的标志。餐厅内有一张10人用餐的餐桌就占了屋内大半面积。墙上挂着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所书“厉家菜”三个大字;不做广告,厉家菜的名全靠食客们口耳相传。
  厉家菜只有套餐,共十几套,每套从18至22种菜不等。黄焖鱼翅、原汁鲍鱼、京味龙虾和清汤燕菜等等无不令人叫绝。
  到这里吃饭的名人非常之多。迄今这个餐馆已经接待了六十多位国家元首或商界名流,几乎访华的外国首脑和各国驻华大使都慕名光临过这家小店。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拳王阿里,还有洛克菲勒家族成员,通用、杜邦、摩根、IBM等公司的官员。厉老精通英文,而厉老的夫人精通日文,二老接待起外国客人来游刃有余。
  历家菜馆的创办人历先生有一本厚厚的相册,上面有各界名流就餐时的照片。北京羊房胡同11号,在国外叫得非常响亮。历先生讲,他经常被一些外国记者拉着在自家的门口照张相,那些记者往往让历先生穿上带盘扣的中式上衣。以色列大使就是在《耶路撒冷报》上看到历先生在自家门口的照片,手持报纸一路寻来的。
  餐馆的左面墙上镶着IBM亚太地区总裁伯乐先生的一封信:我在北京生活了4年,我的任期就要结束了,我忘不了历家菜。瑞士大使舒爱文就餐后题壁留言:“世界上最好吃的菜,忠心地感谢”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餐后无以为谢,竟摘下自己的胸章,执意留给历先生以示感谢。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冰岛女总统维格迪斯芬博阿多蒂尔要求品尝历家菜。她说,到中国不尝历家菜是一大遗憾。历家人制作的“青松鲜贝”、“一品大虾”、“炒咸什”等,深深吸引了这位女总统。
  在这里,让你享受和各国元首、名人同等尊贵的待遇!当然,你必须提前预订。
厉家菜的四合院新店




厉家菜的四合院新店


厉家菜的四合院新店


  驰誉全球的中国厉家菜在王府井金宝街闹市开创了四合院新店,古色古香中蕴含着深厚且绵长的天香之气。

  步入店内,既有曲槛回廊的幽雅,又有画栋珠帘的奢华。中心花园边上,建有大厅、酒吧和独立包房。每间包房均有风格迥异的华丽装饰,展示名贵的私人珍藏。八十位食客同时就餐的精细,延续了家宴或商务的私密无哗,可谓集奢华和品位于一身。

  作为宫廷风味菜,厉家菜注重的是内涵,而不是形式。最大限度地沿袭了传统的烹饪烹调方法,配料和调料完全以天然为主,绝对不添加任何填充剂、增味剂,更不使用嫩肉粉、膨化剂,同时也不采用现代技术的微波炉、高压锅等,从而保证了菜肴的健康与安全。

  特色菜北京熏肉,精选上等五花猪肉,先将肉用无任何色素添加的菜汁浸泡上色,然后用厉家专门调配的卤味香料对其长时间熏制,使香味完全融入。入口极有弹性,口味酸甜丝毫不觉油腻。青松鲜贝沿用宫廷软炸里脊之法烹制,“青松”是把切成丝的油菜叶先腌后炸而成。两者搭配,色,香,味,形,养俱全。糖醋排骨,将排骨与秘制香料同煮,待肉质松软,加入调料烘烤。品尝时,轻轻一拨,骨与肉立刻分离,柔嫩顺口,丝毫不觉油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府”由演员杜家毅投建,坐落于恭王府边,雅致的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这里,老板叫“东家”,经理叫“总管”,这里的菜单都由“总管”亲笔书写,而菜式则来自梅兰芳家传的600道菜,厨师中有四位都是梅先生家厨王寿山先生的传人。这里最大的特色菜是“鸳鸯鸡粥”,48小时恒温将鸡脯肉熬成茸状,再加菜汁调制成粥。梅先生生前每日必饮此粥。
  梅府家宴占地1000平方米,是环境优美、曲径通幽的三进院,原是清朝一个贝勒爷的侧福晋的私宅,光一棵枣树就有240年的历史。后院中的拴马石桩,竟是明代之物。叩开门环,进得院内,感觉不像是进了餐馆,反倒像是回到了家中。
  梅葆玖先生是这里的名誉董事长,他将家中梅兰芳先生用过的餐具、手摇摄像机、手摇照相机等物品都拿到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梅兰芳艺术博物馆。
  驾车者进不了胡同,院内有人力黄包车,车接车送至胡同口;用餐之后,根据不同的消费标准,赠送大管家西振权老先生手书的菜单或折扇。纸扇正面,木板印刷梅兰芳先生亲笔绘制的桃花,盖齐白石先生所刻之印章;背面印刷梅派经典曲目,西老亲笔手书套餐菜谱。另外,这里的服务员都是四五十岁左右的“邻家大嫂”,故称之为“梅嫂”。
  奇绝菜品
  鸳鸯鸡粥:用文火将鸡肉熬制48小时,直至鸡肉烂成粥蓉状,再根据不同的时令选择不同的蔬菜,调入菜汁,做成一白一绿的太极图状。此道菜口味清淡、爽口,色香味俱佳,是当年梅先生登台演出前必用之食。
  烧汁鳜鱼:这是为避免刺破喉咙,专门研制的菜,做法比较复杂,但味道鲜美。先用文火、温水将鳜鱼焯出,然后挑出鱼刺,切成鱼片,将鱼片码成鱼形,浇汤汁。
  口味:以清淡微甜微咸的江南菜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1 18: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7-27 14:29 , Processed in 0.1067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