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家

对联批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4: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18)


李文郑


  题金鱼湖:


  邀武功岭八百座峻峰,藏夏幽冬静,汇十里洪流,激情源出东海;

  醉金鱼湖一千年明月,衬春梦秋韵,掀四时波澜,豪迈来自南乡。

     (湖南 秋乃一郎)


  描写景物的对联,我以为首先应该是切题,泛泛写来,“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不能说是好作品。就此联的“金鱼湖”来说,据我所知,吉林白城、湖南攸州、云南昆明、青海格尔木等地,都有金鱼湖。这里上、下联开头的“武功岭”和“金鱼湖”,则点明了“这一个”金鱼湖,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是比较切题了。


  表达方面,上、下联的第一分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邀……峻峰”、“醉……明月”尤其出彩;中间两个分句,分别从纵、横的角度描述金鱼湖的景致,比较全面,几个动词也能看出来是精心选择的;最后的“东海”和“南乡”之对,十分工巧。


  但是,似乎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平仄不够协调,且比较突出,上、下联之间如“静”与“韵”同为仄声,“流”与“澜”则同为平声;一句之内几个节奏点如“梦”与“韵”、“迈”与“自”同为仄声,“时”与“澜”又同为平声。二是“洪流”和“波澜”、“源出”和“来自”意思接近,也属于疵点。三是上联末句“激情源出东海”似乎有点费解,“东海”一词,是否为了和“南乡”相对硬拉进来的?四是结句(即上、下联的最后一句)用六言句式,读起来不大顺畅。


  如果不作大的改动,建议调整为以下的样子:


  邀武功岭八百座峻峰,汇十里洪流、四时波浪;

  醉金鱼湖一千年明月,藏夏幽冬静、春韵秋光。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0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6 16: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多多,大家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7 00: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上次也拿这联改着玩,贴出来给大家开心。
夫妇和谐,结缡相濡七四载,饱尝酸甜苦辣,幸喜耄耋歌双健;
而立罹难,穷愁潦倒廿一春,历尽艰难坎坷,荣获昭雪乐重生。

  改后
结缡相濡七四载 恭喜
蒙冤潦倒廿一春 曾经

纯属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19)

  李文郑


  无题:


  四面青山环郭外,一涧流如素练。正月色弥庭、花影含窗,安心静卧思陶令;

  三春碧树卫村边,满川织就彩绸。恰霞光在眼、鸟声盈耳,把酒欢呼仰李白。

     (安徽 吴东明)


  以“无题”为题目创作对联、诗词,实际上往往还是有所寄托的。这副“无题”对联,正是由“青山”、“碧树”引出“月色”、“花影”、“霞光”、“鸟声”,通过对一系列景物的描写,最后落到“陶令”、“李白”,表达了一种闲适、恬淡的情趣。其中上、下联的当句自对,更为精彩。此其一。其二,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优秀的对联,大多都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不难看出,此联的意境创造,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还有改动的余地。首先是内容上,感觉好像有点乱,乱在景物显得庞杂上。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句子不够精练,尤其是第二个分句最为突出,显得累赘,这就从整体上读起来不大顺畅。其三,上联的“郭”和下联的“白”,古代为入声字,今天是平声字,这里“郭”用为入声字(仄声),而“白”却用为平声字,还恰巧都在节奏点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一贯主张“两条腿走路”,即熟悉古代声韵的作者,尽可以用古代声韵,就是以入声字为仄声;不熟悉古代声韵的作者,则应当允许使用国家大力推广的普通话声韵,就是不存在入声字。但是,在一副对联中不允许混用,多数楹联家是持这个观点的。另外,末句的“欢呼”一词似乎也值得斟酌,且与“静卧”对得也不够工。“李白”若改为“李仙”,会显得更有神采,与“陶令”之对也更工整。

  所以,建议改为:


      喜郭外四面青山,正月色弥庭、花影含窗,安心静卧思陶令;

    看村边三春碧树,恰霞光在眼、鸟声盈耳,把酒酣呼仰李仙。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0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0)


迎仙阁议联



常  江




  今年六月,到登封参加 “大地诗心?乡土诗歌”大奖赛的评奖、颁奖活动。几年前,我来过登封,那时是主持一个大型的征联评审。这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样板,我的两次嵩山之行,却都是“弃武从文”,也算是与少林寺结下的一段特殊的文缘。

  离我们下榻的宾馆不远,有一座迎仙阁,估计是这两年新建的,上回没见过。与会者都是诗人,又是国土、地质、矿业部门的诗人,个个都不安分,那嘴、那腿,都闲不住。于是,不论早上、黄昏,还是大白天,一有空就爬迎仙阁??不为成仙,就为观景。

  就一个古建筑来讲,那观景的点睛之笔,便是楹联。

  迎仙阁有几副楹联,内容还都比较适合此地此景的。题联下署“丁亥年秋”,应当是去年的作品。撰联者也有名有姓,不熟识,可能是当地的名人。我的这些同去的诗人们,对几副楹联极感兴趣,有懂联的便指给我看悬挂的对联,问对仗、平仄是不是有不合适的地方,该怎样改,让我讲讲。于是,我就三副对联在阁上开了一堂现场对联课。听的人津津有味,听后惊呼对联原来如此大有学问!山下几位“脚懒”未能登高的人,据说“后悔不迭”。

  我评改的大致是这些内容??

  先看南门对联:

  东郑州西洛阳夏汉古都誉溢四海
  前少林后中岳佛道胜地名扬神州

  这副联的相对的平仄声字安排得不好:州和林,都是平声;夏汉和佛道,都是仄声。连续的字词平仄声字安排得也不好:佛道胜地,四个仄声;誉溢四海,四个仄声;名扬神州,四个平声。

  和任何文学作品一样,对联的内容、意境,是作品的灵魂;这灵魂要放在合适的、规矩的外壳里。修补对仗、平仄这些“外壳”,要以内容准确、意境新奇的根本。据此,这副联有小改、中改两种考虑。

  小改的方案是这样的??

  郑州、洛阳、少林、中岳,四个地方,结尾字三个平、一个仄,怎样都无法安排;洛阳,周朝时叫“洛邑”,这不有仄声字了吗?洛阳是九朝古都,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誉称“五都会洛”,何必“夏汉”,用“夏唐”不就行了吗?誉溢和名扬,换换位置,平仄就交错开了。但“溢”字不好,声誉只能“满”,而不能“溢”,溢到四海之外是个不能理解的事。

  小调整的结果,应该是这个样子:

  西洛邑东郑州夏唐古都名扬四海
  前少林后中岳佛道胜地誉满神州

  中改的方案是这样的??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小改后的联,依然有个重大的缺陷:联中所说的古都,只是洛阳,忘了郑州,这就非改不可。那么,如果把“东郑州”改成“东开封”,如何?固然,开封也是古都,东西全照顾了;可是,歌颂了洛阳和开封,我登封在哪里呀?把迎仙阁自己忽略了。再有,语义节奏点上“道”、“地”两个仄声对“唐”、“都”两个平声,也改改为好。这样,上述问题就可以在提高意境的同时,一并考虑了。应该说,古都、胜地这样的词语入联,是比较表面化、直观化和省事的处理方法,似乎缺少深度,不妨用“中原气象”和“佛道精神”,那样,后面接续的,就不能简单地“名扬、誉满”(同义语)了。

  中调整后的结果,应该是这个样子:

  西洛邑东开封中原气象贯通四海
  前少林后嵩岳佛道精神融会五洲

  用“中原”,地域上从郑州延长到开封为好,这也把登封包括进去了。改联要千万小心的是不要重字:有了“中原”,那“中岳”就要改成“嵩岳”,有了“精神”,那“神州”就要改成“五洲”。

  有大改的方案吗?那就基本上要重写了。上下起句西、东、前、后都是方位,只有“宇”没有“宙”,不大符合一般作联的规律吧?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1)

迎仙阁议联(续)


常  江


  登封迎仙阁上,同一位作者,也还写了另外两副对联,悬挂在楹柱上。我和同去的朋友,边走边议,几副对联都说到了。

  在西向的柱子上,楹联为:

  太室如画少室如画山山如画一城半卧画图里
  颍水似诗双溪似诗水水似诗千村尽在诗意中

  上联写山,下联写水,分工明确,各尽其意,比起前面谈到的上下联都是以方位起局,在铺排上有了讲究。

  上联很巧,“太室如画,少室如画”,抓住了嵩山有太室、少室两山的特点,两个分句,只变化了一个字,却写足了嵩山。“山山如画”,略显拖沓,然后“一城半卧画图里”收得很好,是超常发挥。我以为“一城半卧”,可能是人们站在这里,只能看见半个登封吧?

  下联的问题出来了:太室、少室,重一“室”字,颍水、双溪,没有重字,此其一。太室、少室铢两相当,而颍水、双溪不能并列,颍水是与嵩山、少林、名胜并列的中岳旅游四大亮点之一,颍水春耕是中岳八景之一,而双溪只是这里的主要支流,此其二。“水似诗”,有点玄;如果说,“山山如画”,略显拖沓的话,“水水似诗”,则不只繁琐,且有硬凑之嫌,此其四。“一城半卧”,平平仄仄,“千村尽在”,还是平平仄仄,属于不协,此其五。

  我不熟悉嵩山地理,不知还有什么“水”可以像太室、少室那样并列。我想到了双溪,应该是两条溪水呀。一查资料,不出所料。原来,逍遥谷的溪水南来,嵩岳寺的溪水西来,两水在嵩阳书院前面汇合成“双溪河”,然后蜿蜒东南入颍水。这就解决了主要问题,不妨改成:

  太室如画少室如画一城半卧画图里
  谷水流诗寺水流诗千树醉摇诗意中

  应该说,前面议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再看另一副悬挂在北向楹柱上的:

  扶一片白云登十丈台阶且上仙阁暂为仙
  步百顷松径携两袖清风再回人间慎做人

  上联写“且上仙阁”,象征登高的是两件事:扶一片白云,登十丈台阶。下联写从阁上“再回人间”,象征下来的也是两件事:步百顷松径,携两袖清风。这个“步百顷松径”,有点问题,词语搭配不好:单说松,可以论面积,称“百顷”;松径是松间小路,则是线形,只能论距离,量不出“百顷”。通联来看,在调平仄上,任务还很繁重:其一,处在节奏点上的四个量词“片”、“丈”、“顷”、“袖”,都是仄声字,一定要用平声字换掉两个;而“云”、“阶”、“径”、“风”,又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二,上联居然以平声字“仙”结尾,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改正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保持原意不变,仅仅变更语序,把入声字“阁”放到最后。这涉及新旧四声问题,当前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见是:在一副作品里,可用旧四声,也可用汉语拼音新四声,但二者不能混用。

  最后,不妨确认这样的结果:

  步百年松径登十丈新阶聊扮神仙上高阁
  携两袖清风别四围紫雾重回尘世做凡人

  这是就原来的材料本身,进行的调整。这样作,一是开拓了意境,“暂作仙”,有些实,“聊扮神仙”,灵活了些;“慎做人”的意思不错,但和“暂作仙”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一时难想清楚,“做凡人”也许是更实在的感觉。

  城市里建个亭台楼阁,本是寻常事;于其上题联写字,却又非同寻常。每天都要有许多人登临其上,读那上头的文字,作者真该“慎做文”呵!其实,有些事就是张口之劳,像迎仙阁这几副对联,事先随便请哪位懂诗联的人看看,都会避免出这些毛病的。

  不知所引用的楹联,有没有我抄记错误的地方;如果记错了,再按记错的来批评,那就实在该道歉了。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第12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2)


年关为人改春联


傅稚明


  县教育局的同志送来一副春联,说是牛年春节局机关大门用联。大概他们已经感觉到该联还不十分稳妥,所以一定要我帮忙看看。

  原联是这样的:

  贯彻科学发展观,看八骏嘶风,犁雨锄云,装点江山创伟绩;
  坚持树人全方位,调万军上阵,镂金琢玉,栽培桃李建丰功。

  通观全联,整体立意尚是差强人意的。上联放眼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歌颂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下联立足教育内部的特点,对同行提出殷切的勉励。更可贵的是,上下联两个结句工稳耐读。细看此联,委实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第一分句“贯彻科学发展观”,平仄就不协调;其二,上联结句“装点江山创伟绩”,三仄落地;其三,下联第一分句“坚持树人全方位”,不仅平仄不协,且与上联未对上。“科学”是一个名词,而“树人”却是一个动宾词组。“发展观”是偏正结构的词组,关键词为“观”;而“全方位”虽然也是偏正结构的词组,但关键词却是联合结构的“方位”。其四,“调万军上阵”,失之于口号化;“镂金琢玉”,与后面“栽培桃李”总觉?牾。

  写联容易改联难!改联必须在原联的基础上加以斧凿,而不得伤其筋骨。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第一步,将“创”字改成“书”字;第二,以“施肥培土”,换掉“镂金琢玉”。问题又来了,重了一个“培”字,于是,改“培土”为“浇水”。第三步,以“促群英协力”,置换“调万军上阵”,使其雅致。第四步,回过头来攻坚,并从下联入手。“坚持树人全方位”,无非就是教育的方向。那么,用“展教育宏图”,既扣住了教育的主题,又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五步,再跳出来看上联。原来,上联的第一分句与后面的分句在内容上严重脱节,且有假大空之嫌。后面的分句是围绕春天在做文章,于是,干脆用白描手法点出春天,改为“描春天胜景”。顺便将“看”改作“喜”,以增强节日的气氛。

  至此,全联修改成这样:

  描春天胜景。喜八骏嘶风,犁雨锄云,装点江山书伟绩;
  展教育宏图。促群英协力,施肥浇水,栽培桃李建丰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3)


傅稚明


  按下文殊剑,聊共我吃碗茶去;

  拈出迦叶花,莫学他露双脚来。


  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当世法师为云南省鸡足山虚云寺文殊殿撰的联。法师以短信的方式发给我,客气地说请我斧正(为此甚感汗颜)。他恐我对下联费解,还专门在联后用括弧作了注释:“佛灭后,迦叶对金棺悲泣,佛从棺内伸双足以示,迦叶因发起结集三藏。”法师深谙佛理,通晓经典,堪称硕学。一读此联,颇觉不凡。


  既然法师信任我,我就真诚相对,提出我的疑问。我问:佛祖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何说“莫学他”呢?法师回答:“哈哈!这就是禅宗见解。心法已传,何必多事徒露马脚?鸡足在云南,是迦叶尊者入定处,故用此典。上联用文殊持剑欲杀佛的典故也是此理。我意不必舞刀弄剑,吃茶即罢。”经法师解释,我基本上认可了。但我总是揣测,改“学”为“管”,是不是差胜些。


  意义上弄明白了,就得按教条(联律)衡量了。首先,我提出下联中的“出”字轧眼。按古韵论,“出”为仄声,与上联节奏点处的“下”字犯了。法师回道:“也曾犹豫,起也不妥。出,起码算亲朋韵吧。兄可为我再推敲。”其次,我提出上下联的前分句落脚字的平仄未与句末字的平仄错开,并问两个分句可否上下调动。法师说:“那把上下联颠倒一下就是。来去可作虚指。哈哈!”于是,我错误地理解了,把联弄成了这样-----


  拈来迦叶花,聊共我吃碗茶去;

  撤去文殊剑,莫学他露双脚来。


  我将来和去二字作了有规则的重复,还以为解决了上述两个联律问题。法师回信说:“但这样格律是合了,意思就不妥当了。没有承接,成了凑到一起。文殊句合两人典故,文殊赵州;迦叶句也是两个人,不能拆开。拈花是佛与迦叶,伸脚也是。”


  我还提议,为解决上下联分句间的平仄问题,能否在两句之间再加个短语。但总找不到合适的,且觉累赘。法师回信:“似累赘。五七言念着上口。不以词害意吧。你把出字推敲一下,文殊剑、迦叶花都是宗门常言,不能随便改。”法师还说:“我其实最怕这样的命题作文。文殊这样的联太多,不蹈陈言又要贴切,还要有点禅曲,实在没法弄。”


  至此,我才知道,法师的东西是不好动改的。我对法师说,很多名联也有不合律的。此联是挂得出去的!法师说:“有兄印证,我便放心了。姑且这么着吧。”我告诉法师,待明日将此联挂向中国楹联论坛,在那里再求证。法师还告诫:“好的,不急。我还有普贤殿一联无下落呢。但要改可以,不能改得没出处。下联不用佛典也可,那就得扣着鸡足山等说,不然,就不是定制的了。”


  与法师互致晚安后,躺在床上,仍然想着此联。想法一:既然是文殊殿的联,立足文殊菩萨撰联足矣,何必要拉进迦叶尊者。如果是为虚云寺撰联,用迦叶尊者之典无可匪议。想法二:文殊剑、迦叶花,固然上眼,但似乎过于直白了。联以曲胜。言其事而不点其名,方为上策。鉴于两种考虑,我尚未与法师商榷,自作多情地改成这样------


  何处证菩提?聊共我吃碗茶去:

  几时穷物理?且与君秉枝烛来。


  文殊菩萨,是大智大慧,他引导人崇尚学习且有所成。一般学生喜欢拜文殊菩萨,以求学业精进。为此,我开始得句:且与君折枝桂来。此句虽与上联合上了,但前一分句怎么弄也弄不好。无奈,取“秉烛而学”之义,换成“且与君秉枝烛来。”也算是宣示文殊之功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4)

  

李文郑




  题三成学校大门(要求以鹤顶格嵌“三成”二字):


  其一:

  三思学海扬帆,笑对涛惊浪骇;

  成就校园播籽,喜看李艳桃妍。
    (湖南 王少通)


  其二:

  三江四海汇英才,于斯为盛;

  成器雕花凭巧匠,应我当先。
    (湖南 邓楚正)


  这两副对联,都满足了以鹤顶格嵌入“三成”二字的要求;也都是写的学校育人,十分切题。这是应该肯定的。


  考虑到要限定“三成”二字放在同一位置,对仗上有些困难,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当句自对,如上面第二联。而第一联以“三思”对“成就”,就不大妥当。


  再说词语和句子。第一联的“播籽”,第二联的“成器雕花”,都显得生涩而不顺畅。第一联的“涛惊浪骇”,完全是为了和“李艳桃妍”相对而改成语“惊涛骇浪”,其实没有必要这样,看成是当句自对就行了嘛。“三思学海扬帆”,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三思”完全是硬安到句子前面的。第二联以“应我当先”对“于斯为盛”,工是比较工,但显得有点拙而不活。


  根据以上考虑,建议以第二联为主,改为:


  三江四海汇英才,于斯为盛;

  成器因材多化雨,大道之行。


  另外,我也为三成学校拟了一副,算是和湖南的两位先生及各位读者交流吧:


  三载不窥园,三更灯火;

  成身在于学,成己知仁。


  分别用董仲舒的故事、颜真卿的《劝学诗》及《吕氏春秋》、《礼记》(“知”通“智”)的典故,都是用于鼓励青年人奋发读书的,又两嵌“三成”二字。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7 08: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批改(25)


李文郑

  
  《对联》杂志转来广东雷州市张义先生的信,信上说:“我的族人要我撰写张肇熙宗祠对联,我现在撰写了几副,还不满意,但自己无法改到最好,请教授修改,十分感谢!”


  张义先生写的对联是:


  肇迹莆田,翰林门第出编修,显赫英名扬四海;

  熙春南渡,仁慈人家生孝子,巍峨懿德耀千秋。


  或:


  肇迹莆田,翰林门第,显赫英名扬四海;

  熙春南渡,孝友人家,巍峨懿德耀千秋。


 写家祠的对联,又不同于写某一姓氏宗祠(如张氏宗祠、王氏宗祠)的通用对联,如常江先生在第9期的批改中所说:“对于文天祥,文氏祠堂对联,可以大书特书,别姓祠堂则以‘虚写’为宜;而彭姓祠堂,理所当然要正面着力歌颂彭祖了。”家祠的对联,我以为则要突出本家族区别于其他家族的特色,如地域、人物及其业绩等等。应该说,张先生所撰写的几副对联,还是十分切题的;嵌字(包括人名、地名)也比较顺畅,很难得。


  但仔细读来,前面两副长联,除了第一个分句外,其余部分(包括上、下联)所说的内容似乎太接近,就是说,上、下联的分工不是很明确,这应该是主要问题。其次是句子的问题,第一联后面连续两个七言分句,读起来有点别扭,就这一点来说,远不如第二联;但第二联上、下联的三个分句,均以一平、两仄收尾,虽然不是大问题,总感觉欠妥。


  所以,建议上联写莆田,写当年的辉煌业绩;下联写南渡,写今天如何发扬光大祖辈的优良传统。如果不大动,是否可改为以下的样子(但我也不敢说是“最好”):


  肇迹莆田,代出翰林,显赫英名扬四海;

  熙春南渡,门辉宝塔,巍峨懿德耀千秋。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期“教授批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9 04:25 , Processed in 0.0890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