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引用守17楼妖老出于213-0922 23:02发表 : 相信上面的委婉批评,有。老师一定看到了,心底不免有些想法吧。 我想说的是有。老师的思考颇具代表性特色,这类现象在很多联坛普遍地存在着。,也许是层次或的原因有一些人的句子总是让人感觉遣词生涩、用典冷僻、立意模。,以及强行倒桩、生硬关联以等,也许这本没错,但以为这是所谓的高雅的境或无上的目标,那肯定错了。 科技再发达,不代表文明水批,。只象联友文化的层次。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再高、阅历再广,他的境界也不是用生涩、冷僻词语来表现的,而是以一种思想或情境来体现的,并且他在表达他的思想或情境的时候用词都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语言。 .......
引用第21楼处有云于2013-09-24 07:56发表的 : 真保守,自古文章出少年,白居易十六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无开阔发散思维难出不朽文章。意境与机巧是楹联两个极端,拿机巧的标准来审度意境不合理。至于妖老精老师说的说的语病,强行倒装,生硬关联,生涩冷僻,老师可以举证,否则言出无力。做为后辈勇于尝试里好的,厚积薄发,本就不易!老师有楹联美感的标准,可以给大家上一课,以示学术交流。敢言勿藏,不能让我躺着也中枪。以上出句立意做过简析,老师可选择性批改。给纵联友个学习机会,有劳!
引用第22楼妖老精于2013-09-24 11:06发表的 : 1、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少年的著作吗?如果不是,那么“自古文章子少年”这句话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个极端呢?
2、意境与技巧,不是楹联的两个“极端”,而是楹联存在的正常追求。所谓的意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所构建的借助人类意识可以感知到的一种虚拟时空或境界。这里的技巧,就是如何选择、摆放、搭配那些语言符号,其作用是求得所构建的意境更加全面、完整、清晰。任何一副楹联都有意境与技巧的含量,只不过在在形式上各有注重、追求罢了。 3、我所说的那些“语病”,是针对某些一味追求意境,而忽略语言、生活实际,脱离大众联友,强走“专家”路线,把博学作炫耀,视深邃为品味,为深沉而拼凑等等的那些出句现象。并在贴子最后作特别提示、声明,不是针对有云老师,而是针对某些现象,为何你还要“强行入座”呢? .......
引用第24楼妖老精于2013-09-25 00:18发表的 : 我就不明白了,我到底说错什么了?怎么还有挑战??????? 如果有云老师仍不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么我们来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 例1: 晰联:无辜走誉山中相 .......
引用第25楼侍墨于2013-09-25 00:33发表的 : 赞成第一句解析。 关于第二句不是有鸟鸣山更幽之说么 .......
引用第26楼妖老精于2013-09-25 00:44发表的 : 与待墨老师商榷: 是有鸟鸣山更幽的说法,但幽而不会久。如果长时间地鸣下去,肯定是幽不起来了,那么怎么会传万顷呢?幽,突出的应该是瞬间的感受,不可能是持久的感受。那么“浮金”呢?是装饰吗?能漏掉或忽视吗?再去求幽,是不是思维的步子跨的太远了?跳跃性太强了吧?一个“碎”字,是不是避免了这种跳跃,而又装饰了“浮金”? .......
引用第27楼侍墨于2013-09-25 01:02发表的 : 湖光万顷,一叶扁舟,几声欸乃,渐行渐远。。这样的画面该是很和谐的呀。。 .......
引用第28楼妖老精于2013-09-25 01:21发表的 : 再次商榷: 原句省了主语,惯例性可视为是主人划的棹,那么人与舟同在,谁又与谁在渐行渐远?你应该体会的是划棹人的感觉,而不是在看电影。那么你与谁渐行渐远?难道你在看自己的风景?既是主人翁,又是观众?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22 19:25 , Processed in 0.1193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